点击上方蓝字“
健康明白人
起玩耍
关键词
情绪中暑
虽已立秋,但三伏天仍在发威。烈日之下,中暑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熟人见面的“寒暄”也变成了“暑暄”:“瞧这天儿热的”“多喝水”“小心中暑”。
可有一种中暑——情绪中暑,往往被人忽视。
情绪也会中暑,这不是心理医生在故弄玄虚。近期,医院心理科接诊的情绪中暑病例并不少见。
【病例】
患者张师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的哥”,四十岁出头,身体一向很好。今年入伏以来他接二连三地发生追尾事故,有时自己都觉得犯的驾驶错误很低级。
一天收车回家,喝了几口闷酒,突然心悸气短,大汗淋漓,手脚冰凉,几乎要背过气去。但到了医院急诊,什么毛病都查不出来。之后张师傅总感觉身体不舒服,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无奈之下,家人送他到心理门诊。一见到大夫,他竟泣不成声。
大夫询问病史后,又与张师傅聊了半个钟头,诊断他为情绪中暑引发的抑郁症状,最后开了抗抑郁药,并让他休息些时日。一周后,复诊的张师傅又回到了从前精力充沛的状态。
情绪中暑属情感障碍
所谓“情绪中暑”,是指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或炎热环境中进行脑力或体力活动,因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造成的一组精神、心理症候群。
在临床上,医生以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情绪不稳定、行为异常等为其特征性症状,又称之为夏季情感障碍综合征。
在疾病分类系统中,“情绪中暑”即夏季情感障碍综合征与抑郁症、躁狂症等属于同一个范畴——情感障碍范畴。具体来说,患者会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思维迟缓等认知症状,烦躁不安、易激惹甚至暴怒、兴趣丧失、悲观绝望等焦虑抑郁的情绪症状,以及坐立不安、强迫重复、冲动毁物、人际冲突、酗酒闹事、自伤自杀等行为症状。
导致情绪中暑的原因有两个方面。有统计表明,人群中约有16%的人在夏季会发生情绪中暑。尤其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这种气象条件造成生理中暑和情绪中暑的比例都会急剧上升。
但环境的外因需通过心理的内因起作用。换言之,情绪中暑患者的性格大多有脾气急躁、自我中心意识较强、适应力较弱、追求完美等特点。这类性格在医学心理学中称为“A型性格”,拥有该性格的人容易患上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心理门诊中情绪中暑患者,往往也是心内科和神经内科的常客。
青壮年是高危人群
为什么炎热的天气容易使人心绪烦乱、头脑“短路”?
病理生理学和神经解剖学研究发现,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和情绪调节中枢是同一个“脆弱”的器官——下丘脑。当环境过热,引起身体热应激反应,下丘脑便会努力工作以调节体温和情绪。一旦超过了调节能力的极限,下丘脑就会“罢工”,人的情绪就可能失控,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则会出现身心的中暑症状。
当然,下丘脑不是一个独立的指挥部,它的上级领导是大脑皮层。一方面,大脑皮层会从上到下地指挥下丘脑的工作;另一方面,下丘脑也会向大脑皮层汇报包括体温在内的全身生理状态。因此,人们在情绪中暑时,会出现反映大脑皮层功能的认知障碍症状。
情绪中暑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全身性的,但主要集中在认知、情绪、行为三者为主的心理功能方面。在极端情况下,情绪中暑会导致冲动性自杀的严重后果。由于情绪中暑是一种情感障碍,可以将其理解为抑郁症的一种发作形式。如同前文提到的张师傅,一旦达到抑郁发作的程度,应采取抗抑郁治疗。
相对而言,青壮年人群由于暴露于热应激的机会更多,较孩子、老人更易情绪中暑。他们情绪中暑后对工作、生活影响更直接,症状发作时对自己和他人伤害更严重。因此,青壮年人群是情绪中暑的高危人群,要注意加强对他们的劳动保护。
“消暑”兼顾身与心
当你已感觉到高温、高湿带来的不适,最明显的特征是莫名心烦、做事超乎寻常的没耐心、脾气很大一点就着,就应及时避免情绪中暑。
先来说说生理层面的“消暑”,最简单的就是改变过热的外部环境。比如,置身于空调环境或阴凉、干燥的地方,脱离高温、高湿的热应激源。同时,积极采取降低体温的措施,如饮水、沐浴、擦身等。但要注意循序渐进,以免骤热骤冷之下,影响下丘脑中枢正常调节体温的功能,或是造成毛孔急剧收缩无法正常排汗引发炎症反应。在为身体补充水分的同时,也要补充糖、盐等物质,以防体内能量不足和电解质紊乱。
其次是心理层面的“消暑”。由于大脑皮层对下丘脑有高级管控功能,可充分发挥其作用。我们可以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试着放松身心,闭目养神,开始冥想。比如,美好的景色或愉悦的回忆。总之,尽量去想象清凉的事物、环境,以抵御外部环境的炎热。传统医学认为,夏季心火旺,火为外阳内阴,如同火焰外焰热而内焰凉一般。故无论外部环境是否热浪滚滚,“心静自然凉”也是一种养心妙法。
扩大到社会层面上来说,健康的社交圈能提供安全感和归属感,也有助于释放负面情绪、获得正能量,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持和保障。所以,闺蜜间的互诉衷肠,老友间的小酌畅谈,都可以令人在参与过程中保持一个好心情。
对于长期暴露在高热、高湿环境下的人来说,如能调整急躁、易怒的性格特点,使自己对炎热的应激有心理准备,才是预防情绪中暑的长远之法。
医师支招
情绪中暑后怎么办?
发现患者有情绪中暑症状后,第一时间应助其进入凉爽环境,但不要急于过快降温。饮食方面大量进食冷饮会引起胃肠功能紊乱,环境方面突然进入温度过低的空调房间会引起外感风寒。
特别提醒,严重的情绪中暑属于精神心理专科医生的工作范畴。如果患者症状严重,比如语言反常、行为过激、意识不清等,要及时送医治疗。
由于每个人情绪中暑的症状不同,治疗也因人而异。通常对情绪低落者,医生会使用抗抑郁药物,有躁狂症状者则禁用抗抑郁药而需使用情感稳定药物。药物选择取决于对症状的判断。
相对而言,支持性的心理治疗操作简单,家人也可学习,如陪伴、倾听、理解、抚慰、提供安全感、保持耐心等。如有疑问和困难,可求助于心理医生。
主讲丨
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
供图丨视觉中国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