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  这么好的孩子为什么就这么理性的走了谁之过谁之罪 媒体  这么好的孩子为什么就这么理性的走了谁之过谁之罪媒体 这么好的孩子为什么就这么理性的走了谁之过谁之罪

媒体 这么好的孩子为什么就这么理性的走了谁之过谁之罪

邀您走进

绿时代

赏一抹新绿

☆☆☆

新时代+绿时代=新绿时代

☆☆☆

小编按:在下不知是否要再说说刘学州同学这个事?新京报和

15岁刘学州同学事件上热搜

第一,算得上是一件大事。作为媒体从业者觉得有必要关注,作为人的一份子也应关注学州同学这个案例。

学州同学之死,让在下

想起了阮玲玉之死,舆论真的是可以置人死地的。

应不应给学州同学树一座雕像?

值得反思的不少:

一是口诛笔伐新京报能不能解决问题,深层次是什么问题?媒体不论以什么形态出现,纸媒体或新媒体,公媒体还是私/自媒体,

按说都是媒体,

第一是要尊重事实,为什么有的媒体特别是自媒体造谣不止?

1.新京报出于什么原因做此报道?对学州之死要不要负责?2.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相信新京报?3.为什么那么多人网暴学州同学?

二是这个案例折射出来太多的问号:1.

学州同学的亲生父母为啥要卖掉他?2.为啥要未婚先孕?3.为啥后来又要离婚?4.

为啥不敢接收他?5.为啥要诬蔑他?6.成长过程中为啥遭受那么多不公?

三是有关部门做得如何?今后如何做?在下不知道。据报道,中央网信办决定自25日起开展为期1个月的“清朗·2022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针对借疫情、社会热点事件等挑动网民对立,进行人肉搜索、辱骂攻击等网络暴力行为将重点整治。但愿这次能够彻底一下,多年来也整治过多次了,搞不懂为啥就整不掉?是不是技术上有难度?

15岁的他,过早成熟了,表现特别优秀,是学生会主席,走前还能那么冷静地写下近万字的遗书。遗书展示他的人品和文笔,如果活着的话,很可能成为栋梁之才。但凡尝遍社会底层酸甜苦辣的人常常能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在下觉得该在什么地方给他树一座塑像。

转发的这些帖子,从不同角度谈了对此事的看法,综合起来看才比较全面。对有的重复内容和图片进行了必要的删减。您如没有时间就浏览一下标题也行。新京报作为报社肯定有相关规章制度的,此事很可能是几个人操作中出了问题,或有意或无知或疏忽。一棍子打死是没有必要的,

如何吸取教训才是最重要的?要知道,

新京报也做过不少有益的报道。

人人喊打新京报

新京报删除报道关闭评论

新京报为何引众怒:关于刘学州的十五帧画面

刘某州悲剧反思:新闻报道如何保护未成年人?

吃刘学州“人血馒头”的,远远不止有《新京报》

用谣言逼死刘学州前两天,他们还想逼死我!!而这之前,他们已经逼死了很多人~

追问少年刘学州之死!

刘学州之死:阳光少年毁于成年人的恶!

新京报被骂上热搜:无良炒作毁三观,它们间接“杀死”了刘学州

新京报:吃人血馒头,毁掉刘学州的凶手

新京报,刘学州的人血馒头,好吃吗?

新京报这些年都做了些什么?

新京报们,还能有多少次不负责任的恶?

刘学州认亲33天后的生命定格

侠客岛批网暴行为:“键盘侠”没有正经事可干吗?

人人喊打新京报

原创/滚君/2022-01-24

今日BGM,《未来的主人翁》,罗大佑

这应该是极少发生的情况:一家媒体被骂上热搜第一。

如果说这家媒体是《新京报》,又似乎没人会觉得意外。

这几年媒体公信力在下降,名声臭成新京报这样的可不多见。

即使紧急关闭了评论区,但从转发中就能看出群众的愤怒。

新京报到底做了啥,居然落到这样人人喊打的地步?

“新京报”的热搜下面,跟着一个名字“刘学州”。

1月24日零点,刘学州在微博发布长文,疑似有自杀倾向。此时微博定位显示在三亚。

凌晨2点,三亚警方接到报警。随后刘学州的舅妈告诉媒体,“孩子在三亚海边吃了药,被好心人发现后,正在医院紧急抢救。”

凌晨4点多,刘学州经抢救无效死亡。

把新京报和刘学州联系在一起的,是新京报19日发布的一篇采访。

刘学州是个苦命的孩子,他在遗书里写:

自己出生就被亲生父母卖掉做彩礼;

4岁时养父母发生烟花爆炸意外身亡,家里也被炸塌;

自此居无定所,上学只能住寄宿学校;别人都欺负他是孤儿,被校园霸凌过、被男老师猥亵过。

刘学州太渴望一个家,

今年看到那么多寻子成功的社会新闻,他也想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

寻亲的过程意外顺利,只用了3个月。可他等来的不是久违的亲情,而是一场无妄之灾。

亲生父母在这十几年里并没有找过儿子。

他们离了婚,又各自有了家庭。此时这个意外找上门的孩子倒成了尴尬的存在。

刘学州提出想要一个家时,亲情的那层表皮终于被扯破了。

15岁的刘学州尚未成年,他觉得自己吃了这么多年的苦都是父母造成的。

他要求父母给自己一个家:买的也好、租的也好。

母亲认为儿子这是直接逼自己买房,拉黑了儿子;

父亲也说刘学州是白眼狼。

如果事情停在这里,还是家庭内部纠纷。

直到1月19日,新京报采访了刘学州母亲。

刘母嘴里的儿子,认亲只为钱。

“本想弥补孩子,还曾借钱让孩子去三亚旅游。没想到刘学州多次要求买房,还威胁生父母分别离婚,使两家生活受到影响。”

此报道一出,舆论迅速扭转,刘学州成了坑父母的白眼狼。辱骂的言论甚至多到

刘学州发微博,

怀疑有职业黑粉收了钱恶意辱骂。

1月22日,刘学州登上了飞往三亚的飞机。

1月23日,他的最后一条微博被定时发布出来。

刘学州评价自己的一生“

生来即轻,还时亦净

至于为什么一定要在三亚,或许这里有一片温暖的海。

寻亲成功的短短十几天,他来过两次三亚看海。

第一次是刚找到亲生父母,他说“

很喜欢大海,因为我感觉它可以装得下很多声音”;

而第二次,自己的寻亲之旅不仅成了笑话,连辛苦打工赚来的来三亚的路费,也成为亲生父母嘴里污蔑他“贪钱”的借口;

他搞不懂为何会有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如此狠心?更搞不懂为什么大媒体会把父母的谎言当事实报出来?

当潮水般的恶评袭来,我们都高估这个才15岁孩子的抵抗能力。

“阳光照在海面,我也归于大海。”

这个新闻让人唏嘘,尤其它最终指向一个男孩的死亡,必然会引起极大的愤怒。

“新京报”成为众矢之的并不无辜。

因为刘学州生前挂出了新京报的采访,强烈质疑采访的真实性。

而新京报这条采访的评论区,某些人对于刘学州“认亲就是图谋不轨”的质疑终于得到了证实。

如果说之前的网暴还显得“师出无名”,那现在对刘学州的人格侮辱,已经被冠上了“替天行道”的正义之名。

但你如果再点开“新京报”,会发现他们已经删除了这条采访。

相反置顶了另一条相关微博。

这条对

刘学州舅妈的采访里,舅妈说孩子要起诉亲生父母,是看到亲弟弟的待遇,心里有了落差;

一切指向还是钱。

一条生命消逝,它的热度可能甚至维持不到明天。

即使被挂在热搜上一整天,新京报也只是关闭了评论区,微博照常运营。

没人需要解释什么,也无需交代什么。

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单纯想谴责新京报。

单纯从新闻角度来说,新京报没有做错什么,它只是采访了当事人,并且复述了她的原话。

而且刘学州挂的也不止新京报一家。

这篇“红星新闻”采访刘学州父亲的新闻稿,甚至直接把标题写成“

寻亲男孩要求生父母买房被指白眼狼

为什么大家只盯着新京报一家骂?

群众这次对新京报的愤怒,是它早已信用破产,这次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随便盘点一下,之前做的缺德事太多了:

1.迎合对女司机的刻板印象

在#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中,《新京报》在尚未查清事实前,用带有偏向性的报道将矛头引向“女司机”,迎合大众对“女司机”的刻板印象。

实际上是车内乘客与司机抢夺方向盘造成的悲剧,女司机只是幸运捡回了一条命。

而事后司机家属要求媒体道歉时,没有一家带节奏的媒体肯承认错误。

2.泄露未成年女性隐私

在#13岁女生校内遭4名男生侵害事件#中,《新京报》将受害人的具体信息公布。

这和主体新闻并无关系,仅仅为了满足某些人的窥私欲,便轻易让一个女孩社会性死亡。

3.臭名昭著的“寻找汤兰兰”

当年的“汤兰兰”事件,新京报的名声第一次全国性“臭”了。

澎湃新闻联合新京报,在毫无法律依据的情况下,在全国面前曝光了一个被性侵女孩的最新身份信息。

当他们逼着这个女孩重做噩梦时,我真的好奇这世间有多少龌龊之事,是打着正义之名?

在媒体们整天想搞个大新闻时,是否应该先学会把人当人?

作为一个关注量达到4598万、影响力极大的媒体,在发布这么多缺乏职业道德、甚至基础事实错误的新闻后,

出了事把新闻删掉就好了。

唯一能让新京报低头认错的,是说话更硬的人。

2020年6月25日,新京报旗下自媒体账号“新京报我们视频”被禁言,因为新闻存在导向错误、断章取义、混淆视听等问题。

今年6月15日,《新京报》因为报道疫情时“题不对文”被@共青团中央公开点名后,才紧急致歉。

生活再次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开了玩笑。

新京报的前身是

光明日报和南方日报,作为一整个媒体集团,它旗下的深度新闻报道团队,也曾出过真正能影响社会的重磅新闻。

它是国内首发独家报道孙小果案的,也让新京报记者向凯、庞礴、编辑王婧祎一战成名。

2019年4月24日,昆明日报发布消息,打掉了孙小果等涉黑犯罪团伙。

第二天新京报记者接到选题,当晚就飞到昆明展开调查。

第三天便发文确认,

孙小果就是20多年前《南方周末》曾报道的“昆明恶霸”。

蹲守昆明21天里,记者向凯走遍了昆明大小夜场酒吧。

5月12日,再发深度报道《死刑犯到再涉黑:“昆明恶霸”孙小果调查》,质疑为何会有人“强奸不被追责,杀人不被收监”?

孙小果案最后被判死刑,并在2020年2月20日执行。

这场迟到了22年的审判

,由1998年《南方周末》的《昆明在呼喊:铲除恶霸》开始;

到2019

年《新京报》的《死刑犯再涉黑:”昆明恶霸“孙小果调查》结束;

隔着时间的长河,两代媒体人遥相呼应,最终证明这个时代仍有守夜人。

这是有职业道德的新闻人要做的,是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骂新京报是无用的、也没意义。

像新京报的某些小编这样乱起标题、胡说八道、断章取义只为勾起人心底潜藏的恶的媒体还少吗?

新京报不是第一个、不是最极品的、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只要考核新闻价值的唯一指标是数据,

那就会

逼得小编必须研究网友喜欢看什么,暴力、情色、凶杀、鄙视链、各种偏见...

新京报这波收割的嗜血流量,背后每个习惯用键盘声张正义的键盘侠都舔了一口这血馒头。

新京报当然不会改,它只是被社会意志操纵的机器。

如果无脑网友越来越多,所有媒体都会都会变成新京报。

而这真的是我们想看到的吗?

尼采曾说:

这个世界并不是围绕新的喧嚣发明者转动,而是围绕新价值的发明者转动。

旋转是悄无声息的,最伟大的世界不是最嘈杂的时刻,而是我们最寂静的时刻。

而这最寂静的时刻,是越来越多人的理性苏醒,去倒逼新京报等媒体去思考:

什么是新闻价值,而不是新闻流量。

一个只有傻逼说话的世界是可怕的,很多时候我们懒得和大脑发育不全的人说话。

可时间久了,你会发现一个只有傻逼比谁声音更大的世界。当你想说点什么,也只能扯着嗓子吼了。

新绿时代/ID:

xlsd2020-2020

新京报删除报道关闭评论

原创/蔻即美/

2022-01-24

1月24日,媒体报道称,此前找到亲生父母被拉黑的河北男生刘学州自杀,经医院抢救无效后去世,留下7000字遗书。

24日凌晨两点,刘学州的舅妈柴某在社交媒体说:“刘学州在三亚海边吃了药,被好心人发现后,正在医院紧急抢救。”凌晨4点过,柴某称刘学州经抢救无效死亡。

1月24日中午,据澎湃新闻报道,从三亚市110指挥中心获取的信息,刘学州于凌晨抢救无效死亡,具体情况正在调查中。

上游新闻记者梳理了这个

17岁

男孩留在微博上的最后痕迹,通过这份“生来即轻,还时亦净”的遗书,试图还原刘学州短短的一生。

刘学州发表在微博上的遗书

关键词:温暖

他要把银行卡余额一半捐给孤儿院

刘学州生命里唯一的温暖,大概来自于他的养父母家。

然而四岁那年,养父母家中遭遇爆炸,家里的房子被炸掉了一半。最后一次见到养母,是在医院。养母全身重度烧伤,姨妈捂住了刘学州的眼睛。可是,像亲生妈妈一样对待自己的姨妈,后来也离世。

此后,刘学州跟着舅舅舅妈一家生活。有消息称,舅舅家很小,到现在舅舅自己的孩子也只能和父母挤一张床。

对这仅有的温暖,刘学州在遗书中表达了自己的善意。他在遗书中写道,自己银行卡的余额,百分之五十的积蓄是自己上班挣来的,这些留给姥姥姥爷,因为他们两个只有舅舅了。这些钱虽然很少,但是希望他们余生可以放下一切,好好的弥补一下。剩下的百分之五十,是很多网友资助的,委托舅妈替他捐给“石家庄市孤儿院”,给那些小朋友们买一些漂亮的衣服和好吃的,替自己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他在遗书里说,很感谢这一生遇到的所有关心自己的人,也和这些人说一声抱歉。

关键词:苦难

遭遇校园暴力不敢给老人讲

遗书里提到,刘学州上学时曾遭遇校园暴力。

从小,村子里的人就说他是爸爸妈妈从外面买来的野孩子,他没想到,自己真的不是亲生的。上学时很多同学的家长,不让他们的孩子和自己玩。后来,大家抢他的文具,推他进厕所,诬陷他。被高年级的同学抢吃的,餐厅里的工作人员给大家发鸡蛋的时候故意不发给他,全校所有人都有,唯独他没有……小学六年,转了五次学。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宿舍里,被人骑在身上用拳头锤脸,脸肿了以后回到家只敢跟姥姥和奶奶说是不小心从床上摔下来的。

遗书里写,后来他还曾遭遇过猥亵。

关键词:拉黑

找到亲生父母却被母亲拉黑

刘学州问过姥姥,自己是不是亲生的,姥姥回答等他长大就知道了。后来看到孙海洋寻子成功,抱有一丝希冀的刘学州尝试在网络寻亲。后来成功找到亲生父母。遗书中写道,后来通过父亲和一些旁人的话,他猜测自己其实是被亲生父母卖掉,曾说要起诉亲生父母。

再后来,他把舅妈的微信备注改成了妈。

关键词:网暴

希望能惩罚那些该受惩罚的人

此前,媒体将采访他亲生父母的一些言论发表,让他遭遇了网暴。不仅自己被骂,养父母的家人也被骂。

刘学州想让亲生父母买房的消息,他亲自辟谣过。但抖音、微博私信攻击和辱骂没有停止。他承受了太多“心机姨”“快去死”“恶心”“娘炮”等各种各样的谩骂……遗书中提到,连他快70岁的姥姥也被骂。

刘学州称,自己手机里的相册保存了一些证据,希望能惩罚那些该受到惩罚的人。

遗书最后写道:“阳光照在海面,我也归于大海。从这里结束自己的一生,也带走了这个世界上最美的风景。”

刘学州说,自己很喜欢大海,因为“我感觉它可以装得下很多声音。人间疾苦,已经受够了。”

不知道为什么今天突然出现了很多类似这样的话题#新京报杀人凶手#记得之前在直播中也有网友说新京报多次失实报道,而且未曾道歉,在失实报道后或微博内容被网友热议时后,这样的一家媒体就会选择关闭评论。当然真实情况是否是这样?还需要官方自己给出一个说明。

那么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无论是官方还是媒体,都应该理性的,大度的接受来自于网民和群众们的各种声音,再对这些声音进行科学合理正确的评估采纳意见进行改正或作出回应。

我们回到关于新媒体这样一个大时代,尤其是早年间记得2013年以前,尤其是在传统媒体中工作的一些人,基本上都是年龄偏大,新媒体如何去玩,如何去把握,如何去管理,作为传统媒体人完全是

一塌糊涂甚至不明白

。所以一度是媒体人,以及一些独立的新媒体人,无论是在新媒体的运营商经营商和商业的变现上,都远远超越了传统媒体。

但就是这样一种商业模式和舆论的氛围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资本控制舆论,或者说舆论影响一件事情的结果等等,也让更多人知道的新媒体,自媒体舆论力量的强大,在新的时代,互联网不仅是一种生活存在的方式,也是一种大家上网生活的一种存在方式,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我们的生产关系也随之变化,所以也是走向了一个新的时代。

随着这几年的发展,互联网平台,舆论自媒体新媒体又进入了一个有传统媒体主导的这样一种形式,首先并不是说这种主导的不好,恰恰是这种主导方式让更多的正能量更多的官方声音能够发出,但是有一些官方有一些媒体发出的声音,当存在问题的时候,是否也要及时的科学的,善意的来回应社会和民众呢?

当然了,问题的真相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也会持续关注,也希望能够给社会和民众一个透明的答复,既要理性的看待问题,又要正确的提出质疑,当然更要科学的吃瓜,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新绿时代/ID:

xlsd2020-2020

新京报为何引众怒:关于刘学州的十五帧画面

原创/东方也

2022-01-25

2022年1月24日,澎湃新闻从三亚市110指挥中心获悉,此前寻亲成功后被生母微信拉黑的男孩刘学州自杀,于当日凌晨经抢救无效死亡,具体情况仍在调查中。

1月19日,刘学州在其微博发了一条帖子,暗指他的父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颠倒黑白。而这个媒体正是新京报。

在批判或者悲悯的情绪前,我们首先要做的还是回归事实。

引发众怒的《新京报》到底在2分32秒的短视频新闻中报道了什么?

我尝试逐帧对视频报道内容进行分析。

新京报的前两帧画面

第一帧画面:

刘学州认亲画面,同期声为刘学州生母抱怨刘学州与其打电话录音。生母对记者表示:“你如果有这样的孩子,你敢招惹他吗?"

第二帧画面:生母拉黑刘学州画面,配文1月17日,河北邢台刘学州寻亲成功后自称遭亲生父母遗弃,被生母微信拉黑。

《新京报》有没有做平衡报道?很显然是有的;这种平衡报道是客观的吗?很显然不。在第一帧画面中,编辑给了亲生母亲解释的理由,即我害怕打电话录音的孩子,所以我拉黑他。但在第二帧画面中,没有呈现刘学州对拉黑态度。

新京报的第三帧画面

第三帧画面:刘学州声明文件图片,配文1月18日刘学州表示

因为提出购房要求

,他随后被亲生母亲拉黑。对此,刘学州生母张女士

回应称:拉黑只是想

重新获得平静生活

在第三帧画面里,我最受不了的两个字就是

,这与核心事实没有任何关系,但暴露了这家媒体非常明显但又想掩盖的报道动机。

报道主题被编辑设置在「购房」这个非常能够吸引大众研究的话题下。经过事实核查,刘学州确实在视频直播

承认过向亲生父母要房子的事实

,但他的表达更加容易让大众接受。刘学州在直播中这样说:给我一个家,给我买一个房子或者租一个房子就可以。

但在新京报的报道中,这部分内容

没有被完整呈现出来

最后,第三帧图片又给了生母一个澄清拉黑的理由:想回归平静整活。大家可以自己判断这里编辑是否有对事件报道的倾向性。

新京报的第四帧画面

第四帧画面:音频资料,刘学州与生母通话记录。生母说:

那谁让他们(养父母)抱(孩子)呢

?刘学州质问:

那谁让你们送(孩子)呢

?生母未回应。

我觉得第四帧画面选得很好,第一证明了生母有逃避弃养的企图,试图将原因甩锅给养父母;第二,刘学州的质问直接反驳了生母刚刚说的话。

接下来如果顺着这条线,去呈现更加核心的事实会更符合新闻报道的逻辑,但是记者没有这么做。

新京报的第五帧画面

第五帧画面:刘学州个人照,配文张女士还说刘学州将录音公开导致生父母被网暴。

记者将话题又拉回了生父母因为刘学州被网络暴力的事实,似乎在有意平衡报道的节奏。

新京报的第六帧画面

第六帧画面:音频资料,张女士(刘亲生母亲)表示自己已经再婚,刘学州逼迫自己

与再婚对象离婚

还威胁说要房子

。张女士表示自己经济能力有限,无法满足。他逼着我们买房,还不管我们的死活。

张女士表示父母也是人,太让人寒心了。

在此表达对生母有利的报道事实,强化刘学州要房要钱要生母离婚的「暴躁」形象。

看到这里大部分同学应该都察觉到了刘学州在此次报道中似乎是完全缺失的,没有任何关于刘学州的直接引语或者采访音频出现。

同学都能感觉到的问题,新京报的记者肯定也有察觉。所以,在这篇报道的最后一帧画面中,记者巧妙的用“曾多次试图联系刘学州,但都未得到回复”为自己没有平衡报道辩护。

我觉得这种做法很Low,如果真的是因为采访不到刘学州,也不是说这篇报道就不能做。记者大可以在这条短视频新闻的第一帧画面、第五帧画面、第十帧画面不断反复提示读者:我们没有平衡报道的原因是仍然在联系刘学州,后续我们会有跟进报道。

但新京报没有,记者编辑把这条重要的信息隐藏在了观众很难看到的最后一帧画面里。

狡猾,也坏。

新京报的第七帧画面

第七帧画面:刘学州百日照,配文15岁的刘学州称三个月大时候被抱养,养父母去世后,他被家中老人照顾长大。

新京报的第八帧画面

第八帧画面:2021年12月,在山西大同民警帮助下刘学州与亲生父母相认。

新京报的第九帧画面

第九帧画面:刘学州出生证,配文张女士称,当年未经家人同意生下儿子,后无经济支持才将孩子

赠予他人

第九帧画面应该接在第四帧画面后面,这才是核心事实。刘学州的生母已经为「弃养」找了太多的理由,这是事实,读者怎么想读者自有判断。

新京报的第十帧画面

第十帧画面:语音采访张女士,张女士表示,06年因为双方大人不支持,没有领结婚证,把他生下来。记者问询:网上一直在说当时有交易了多少钱,有没有钱的事情。

张女士表示:

因为是人家也没有说是给我钱,我们也没用说管对方要钱,因为当时他们是给了我们买个营养品(坐月子)的钱,彩礼不彩礼,你说这件事情跟送他(刘学州)也没有多大关系。

最关键的是我们也没有奶粉钱,没有养他(刘学州)的能力。

第十帧画面有非常重要的事实,生母是从养父母那里拿了钱的,这是非常具有新闻价值的地方,应该紧跟着第四帧画面出现,但是新京报没有这样做。

我不想揣测新京报这样做的原因,但事实的冲突让人不得不想,如果前文刘学州「爱钱」「要房」已经搭起,那这段事实好像无法制造刘学州与生母之间情感价值判断的对立。

新京报的第十一帧画面

第十一帧画面:认亲图片,配文生母张女士称认亲后本想弥补孩子,

曾借钱让孩子去三亚旅游。

还是生母的一面之词,我下午细读了刘学州的最后一篇微博推文,刘学州表示,生父确实在挂断电话后给了自己3000元。但这个钱要买礼物给妈妈。

新京报没有报道上述事实。

新京报的第十二帧画面

第十二帧画面:展示刘学州获奖图片,配文没想到刘学州多次要求他们为其购房,使得两家生活受到影响。

我最厌恶的一帧画面,编辑很坏!通过图文刻意制造反差:图是刘学州密密麻麻的奖状,配文确是刘学州多次要求生母为其买房。似乎刻意在暗示:刘学州的大众形象与真实形象差得很远。

真相是怎样我无法讨论,但这种非常low的新闻报道内容方式实在无法忍受,你可以做价值判断,你甚至可以在视频中表达记者的观点,甚至让参与这篇报道的记者出镜,但绝不能像真人秀导演一样刻意剪接事实!

新京报的第十三帧画面

第十三帧画面:张女士拉黑刘学州的截图|配文张女士称虽然是父母未能尽到抚养之责,但希望孩子能理解。

张女士表示:“他(刘学州)现在不仅是不理智了,我说你现在让这些网友炒作,他出了什么意外怎么办,长这么大了,按正常人的来生活,好好上学。我们也希望他好。

这一段我觉得没有问题,展现了生母相对复杂的面向。但记者没有把对生母的塑造方式应用在刘学州身上。

这反而造成了更大的问题。

新京报的第十四帧画面

第十五帧画面:刘学州个人照,配文18日刘学州发文表示不愿原谅父母,希望他们赠予房子作为补偿。

又回到了大众最关心的话题,前一帧将生母的无奈与反思呈现出来,后一还是在谈刘学州要房子。编辑总想着通过这种对比为新闻做价值判断。

这样不好。

新京报的第十五帧画面

第十六帧画面:刘学州个人照,配文记者多次联系刘学州,均未得到回应。

这是应该在视频开头出现的画面,但被埋在了最后。退一步讲,即使记者真的因为各种复杂原因无法采访到一方的当事人,也应该尽力找到各个层面上相关当事人对大众关切话题的回应。

写在最后

这篇稿子是我下午才开始做的,但很短的时间内我就与真经的同学找到了各个层面上刘学州的回应。相信对专业进行新闻生产的新京报记者来说绝对不是什么难事。

但为什么没有这样做?是追求「独家」占据了媒体的大量精力,还是记者无法平衡时效与质量的焦虑,又或者是编辑深谙视频新闻传播的逻辑,刻意制造冲突反差?

我不得而知,也想不通。

我只是在想,当下的媒体太惯用一些刺激大众的「套路」,在报道新闻之前,他们的目的似乎不再纯粹。

在这个时代,我们不奢望记者「伟大」,但请给我们多一些「尽责」的媒体人。

来源/新传考研真经

刘某州悲剧反思:新闻报道如何保护未成年人?

原创/李磊叶莉

2022-01-2420:22

1月24日,河北寻亲男孩刘某州(未成年人)自杀身亡。

刘某州生前因为媒体的报道遭遇网络暴力,这也再次为媒体报道未成年人话题时,避免出现新闻伦理失范敲响了警钟。

新闻报道该如何保护未成年人?

1月24日,《传媒茶话会》对话某财经媒体副总编辑,某央媒相关部门负责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资深记者杜昌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艾红红,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森,卓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孙志峰。

主流媒体不应成为网暴的源头

“没有遵守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在采访父母时,没有采访到刘某州本人,倾听其心声;对网络传播机制的研究不够,

没有预判到报道在网络上传播,可能对刘某州本人造成的伤害,成了网络暴力的源头。”

针对媒体对刘某州的相关报道,某高校新闻学院教授指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资深记者杜昌华也认为,一个少年离开了人世,媒体的报道可能是网暴的起点。相关媒体可能认为自己在正确报道新闻,但新闻还有伦理的要求,对未成年人等弱势群体完全应该枪口抬高一寸,不要穷追猛打。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森分析认为,从新闻伦理的角度分析,相关报道对未成年人缺乏应有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对未成年人刘某州的名誉、隐私等权益构成了侵犯。

刘某州生前照片

刻意追求时效性,忽视了人文关怀也会导致新闻伦理失范。

某央媒相关部门负责人认为,在网络技术空前发达下的媒体传播形势下,媒体容易在“不经意间”陷入“抢时效”“追流量”的误区,而忽视了本应具有的人文关怀,不仅造成未成年人隐私被泄露,还给其身心成长发展甚至生命健康安全都造成了极大危害。

某财经媒体副总编辑谈道,网络暴力现象在互联网平台时有发生,受害的不仅仅是未成年人,媒体应该承担起对抗网络暴力的责任,起到引领构建风清气正的互联网信息环境的作用。

涉及未成年人报道,媒体应注意这些问题

遵循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规定

卓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孙志峰指出,对于涉及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八岁的未成年新闻报道来说,应当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的相关规定:

新闻媒体应当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宣传,对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新闻媒体采访报道涉及未成年人事件应当客观、审慎和适度,不得侵犯未成年人的名誉、隐私和其他合法权益。

刘某州曾遭受过的网暴言论

具体而言:

一是,应当格外注意新闻线索和报道的真实性,审慎审核线索真实性,在适度范围内开展调查;

是,报道和采访内容尽量全面客观,特别避免与未成年人隐私权、名誉权等人格权相冲突;

三是,涉及未成年人的报道,不要使用真名及肖像,防止对未成年人的不当侵害。

坚持客观、审慎、适度原则

张森认为,此次事件的教训是深刻的,新闻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特别是涉及未成年人为主体的报道时,应该在客观、审慎、适度三方面重视、重视、再重视。

所谓客观,就是要尽可能展现事件的全貌,新闻工作者要对事实有敬畏之心,不能轻信、偏信,要在尽可能多的信息源交叉印证的基础上尽可能“还原”真实;

所谓审慎,在加强新闻专业性的基础上,要对民意、舆论有所体察,对于可能引发舆论风波、网络暴力的报道要“慎之又慎”;

所谓适度,就是并不是所有的新闻报道都是越全面、越深入越好,过犹不及,这在未成年人报道中尤其重要。

媒体在报道时要“恰到好处”,尤其不能对未成年人进行过度新闻消费。

报道应避免伤害未成年,要有利于其成长

杜昌华认为,从新闻伦理的角度而言,媒体首先要保证新闻事实的真实性。之后再问自己,如果涉及到未成年人,报道是否会对其产生不良影响和后果?要考虑到前因后果。

“媒体也要以法律道德为指引,对未成年报道要慎重,尤其要考虑互联网的负面效应,采取必要措施,尽量减少对当事人的伤害。”杜昌华讲道。

澎湃新闻编委李云芳曾撰文指出,涉未成年人的个案也会有公共价值,因此,对涉及未成年人的突发尤其是恶性事件,不能“一刀切”地划为报道的禁区。但应建立一套完善的报道规则。

其中就包含:

涉及未成年人报道,媒体应避免涉事未成年人受到次生伤害,不能妨害涉事未成年人的成长。

李云芳指出,除非涉事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有意愿对外披露信息,否则媒体不应当面指责个人或者强迫其发声;媒体的报道要尽可能创造让其顺利成长、发展的舆论环境,即使是未成年罪犯也不能有碍于其顺利改造和未来回归社会。

提供更有公共性的思考和报道

艾红红谈道,“刘某州案例如此极端,最大的悲哀就是从出生到去世,该对他负责的却层层失职,该受到惩处的却逍遥法外,最后让这个少年承受了世间所有的恶意”。

她建议,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由于网络及相关舆情事件主动或被动地暴露于媒体面前,在介入相关报道时,媒体不仅应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其隐私和权利,还应高于这些底线原则,提供更有价值的思考和报道。

以刘某州为例,具体而言:

首先,媒体本可借助相关议题,进行针对性普法。

“媒体是否应把父母的遗弃责任、社会的救助责任等通过采访相关部门、专家等方式一一呈现,让受众从中了解更多法律常识,让犯罪分子受到震慑?”艾红红认为。

其次,媒体应该将该案件做深度报道,并将该话题往公共性上引导,比如,探讨如何建构更好的社会体系,如何为未成年人,尤其是受害未成年人提供包括生活、心理健康方面的帮助。

“媒体应该关注这样悲惨故事的背后,到底是什么造成的,应该关注这些孩子生活甚至情感的状况,对那些抛弃孩子的父母,媒体是否关注了其对行为的忏悔?”某财经媒体负责人也讲道。

著名媒体人胡锡进发文称,社会应该有必要反思,给刘某州提供一些他生父母没能给与的切实帮助,同时为他们的矛盾降温,促使他们相互理解,而不是帮助其中的一方指责另一方,甚至搞网暴,让这个不幸男孩子和他境遇也很一般的生父母在感情上越离越远,变成对立,加剧刘某州的绝望感。

某央媒相关部门负责人也讲道,2021年6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已为媒体提供涉及未成年人报道的指引,媒体要在加大相关领域新闻报道的同时,呼吁全社会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视。

不要使用定性、评价式的词语

某财经媒体负责人谈道,未成年人身心没有完全成熟,媒体在报道时,要设身处地地站在未成年人的视角,切忌贴标签、使用定性的词语,尤其是对“问题少年”,不要在文章中出现类似于“坏孩子”式的表述。

来源/传媒茶话会

他才15岁,他想要个家,他有什么罪?

原创/脆皮先生

15岁的寻亲男孩刘学州去世了。

昨天引爆了整个热搜。

震惊、难过、惋惜、愤怒……

种种情绪,我不知该从何说起。

是谴责他无良的父母?

是斥责没有底线地去攻击他的键盘侠?

如今看来,这些相较于一个年华正好的生命来说,实在太轻太轻。

刘学州的死,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

它本可以避免。

少年这一生,尚未鲜衣怒马。却已独自迎战了这世界的人性罪恶。

到底是谁逼死了他?

今天写下这篇文章,不为别的。

我们需要反思,需要自省。

需要警醒悲剧重演。

需要记住有这样一个至善少年,来过人间。

出生被遗弃

如果刘学州能未卜先知,他一定会后悔,自己在天上挑错了父母。

他的悲剧,从出生在一个极不负责的家庭开始,就已拉开序幕。

刘学州曾在直播时谈起过原生家庭的情况。

生父母一开始的结合,便有悖论理。

当时,刘父已婚,并育有一子。

结识刘母后,两人未婚先孕,遭到了双方家庭的强烈反对。

但他们还是一意孤行地生下了刘学州。

为了能和刘母顺利结婚,刘父只得答应支付高额的彩礼。

一穷二白的他们,最后想到了卖子。

三个月大的刘学州,就这样被卖给了养父母。

刘父用卖子赚的6000元,娶下了刘母。

他不知道,自己夫妻圆满的时候,自己的骨肉,生活在何等的水深火热之中。

一开始那几年,刘学州过得还不错。

养父母对待他视如己出。

但他并没有享受太久的父母温情。

4岁那年,家里发生爆炸事故。

养父母一个当场身亡,一个重伤抢救无效。

他又成了孤儿。

只剩下了姥姥和他相依为命。

为了生活和学业,刘学州不得不常常寄居在亲戚家里。

小小年纪,就已经打过无数种工。

半工半读,才支撑起了自己的生活和学业。

自那时起,他便只能独自照顾起每夜的星辰。

颠沛流离,无依无靠。

幼时遭欺凌

没有父母做靠山的孩子,好像世间所有的风雨,都更容易向他们倾斜。

刘学州也不例外。

同龄人的恶意,远比我们想象的惊人。

他遭遇了严重的校园暴力。

被抢文具,被孤立,被暴打,被叫野孩子……

最严重的一次,他被舍友骑在身上,打得鼻青脸肿。

但懂事的他,回家也只能佯装没事,用一句不小心摔的轻飘飘带过。

身体的伤终会结痂掉落,心理的伤却越扎越深。

他一边有了严重的抑郁,一边却在家人面前假装自己很快乐。

外人都觉得他坚强、爱笑,阳光。

殊不知那都是他藏起来的委屈,恐惧,脆弱。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村里的一些流言蜚语也慢慢传到了他的耳朵里。

他知道了,原来自己竟是被收养的。

也是从那时开始,他逐渐动了寻亲的心思。

可因为怕姥姥伤心,他一直没敢将其广而告之。

直到去年12月,刘学州在网上看到了孙海洋寻子成功的视频。

看到孙海洋和孙卓在屏幕前紧紧相拥,他被触动了。

会不会,自己的父母也在找他?

他有没有可能,也能有一个完整的家?

于是,他很快在网上发布了那条轰动全网寻亲视频。

而残忍的真相,也开始浮出水面。

从姥姥口中得知,刘学州被收养的时候,身上还带着一个疫苗本。

刘学州心里一麻。

他知道,这说明,自己很有可能,是被遗弃,而并非拐卖。

但他太想见一见亲生父母,便只能强压下心中疑虑。

通过疫苗本上父亲一栏留下的姓名,他查到了父亲名下的公司。

他默默记下的营业执照上的电话,颤抖着拨通了……

他问:“你有没有一个叫丁晶(他的本名)的孩子?”

对方却连忙否认:“没有,你打错了。”

十几分钟后,电话又打了过来。

对方承认了,他就是刘学州的亲生父亲。

刘学州心里狂喜。

但他没想到,即便已经找到了爸爸,对方还是不想见他。

认亲一拖再拖。

直到警方介入,两人才得以见面。

而刘学州也确认了,自己当年,确实是被遗弃的。

如今,亲生父母也早就离了婚,各自组建家庭。

他们不缺孩子,刘学州同母异父和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就有五个。

但那时,他仍心怀美好与希望。

刘学州说,即便知道了这其中故事,当时也是开心大于难过的。

因为他终于不是别人口中的野孩子了。

但善良的他又怎能想到。

不是所有父母,都是孙海洋。

刘父以现任妻子不同意为由,不肯让刘学州住进自己家里。

他甚至接到生父现任妻子请人带来的警告,“托人带话给我,说不要让我去‘祸害’他们的家庭。”

他给了5000元红包和3000块钱,让刘学州去找母亲,买点礼物。

随后,刘学州赶到山西,第一次见到了母亲。

他没想到,所谓的寻亲宴,其实,是母亲小儿子的生日宴。

现场热闹极了,还请了司仪。

母亲穿着一身喜庆的红。

但这份热闹和欢喜,都不属于他。

刘学州事后才反应过来,觉得委屈。

自己这辈子,只过过两次生日。

和母亲的第一面,却是在弟弟全家团圆,被祝福与爱环绕的生日宴上。

多么讽刺。

多狠的母亲,才会让从小缺失的他,去见证别人的幸福?

他知道,这样自私的母亲,怎能容得下他去破坏自己现在的家庭?

或许就是从那时开始,刘学州就慢慢枯萎了。

人要健康长大,靠爱意浇灌,靠亲人包容。

被父母同时嫌弃的他,有什么呢?

他一无所有。

又如何向阳而生。

长大遭网暴

刘学州被网暴,是从和父母闹僵开始的。

深知自己不可能和父母一起生活的他,只能退而求其次。

他要求,父母给自己买或者租一个一室一厅。

最起码,让自己有一个名义上的家,不至于再寄人篱下。

他觉得,这是合理的。

毕竟,给弟弟办生日宴,母亲都能豪气地请了八桌。

租一个房子,他以为父母都可以承受。

然而,即便已经一退再退,这样的诉求到了母亲眼里,也成了要逼死她的恶鬼。

一怒之下,刘母直接将刘学州拉黑。

甚至找媒体抹黑他来寻亲就是为了讨债。

而一开始还慈眉善目的父亲,此时也完全换了面孔。

在朋友圈讽刺他炒作,是为了红。

因此,刘学州又被遗弃了。

但这次,他早已并非不懂事的襁褓幼子。

而是一个会疼会哭,能洞察人性的15岁少年。

随后,被带节奏的网友,也开始攻击他。

他社交平台的私信里,每天涌入了数不尽的辱骂。

被父母伤透的他,用自己这些年打工赚来的钱,去三亚散心。

被网友骂成了筛子。

有人攻击他就是想做网红,为了钱。

有人甚至攻击他的外貌,骂他娘炮。

一开始,他还会据理力争,在直播里说出自己所有的想法。

后来,他说不动了。

他势单力薄,如何堵住这千百张心怀叵测的口。

他不明白,这些年,他一直努力活成自己的光。

他努力读书,爱孩子的他学了幼师,梦想是教好每一个小朋友。

他心怀感恩,疫情期间,还报名了志愿者,拿了荣誉证书。

可为什么,却要遭到如此恶毒的攻击。

他到底做错了什么?

他才15岁,他只是想有一个自己的家,他有什么罪?

有的父母是父母。

有的父母,是孩子的催命符。

在温暖的三亚,饱尝人性之恶,对这人间再无期冀与希望的刘学州,选择结束了生命。

结束了自己被嫌弃的一生。

“出生被遗弃,幼时遭欺凌,长大遭网暴。”

短短十五个字,就概括了刘学州的一生。

随便挑出一个来,都是常人难以承受的人间疾苦。

可这个少年,在这样的苦难中,生活了15年。

这两天,我总在想。

谁是压死刘学州的最后一根稻草?

是亲生父母吗?

两次无情的抛弃,被至亲之人带节奏抹黑。

他也曾满怀期待。

见到亲生父母后,他没有再服用抗抑郁药物。

他以为苦难结束了,他以为好日子来了。

可也正是他的亲生父母,一点点掐灭了他生命的光。

是攻击辱骂他的网友吗?

毫无底线的谩骂,无比恶毒的揣测。

让这个尚未进入社会的孩子,初尝人心。

其实没有最后一根稻草。

短短两个月,从笑着说要好好生活,到绝望地寻求救赎。

他是在每一件小事中,慢慢地走向了崩溃。

我们亲眼见证了当代互联网和人性之恶,是如何杀人的。

这是整件事中我最无力也最悲怆的地方。

我们目击了一场本不该发生的死亡。

他到最后,还在爱着世界。

将自己的一半积蓄,都捐给了孤儿院的小朋友。

他本该活着,活得像个太阳。

他本该像曾经的视频里那样笑着,去未来,去远方。

刘学州去世后,很多人去到了三亚的海边,为他献上了一束花。

还有很多被拐儿童的父母都发声了。

仍在寻子路上的杜小华哽咽说:多么好的孩子。

他甚至想过,刘学州要是想继续学业,自己都愿意把他接过来资助他。

刚刚和儿子团圆的孙海洋也说:“好可惜。”

我有时会想,如果刘学州遇到的是这样的父亲,该有多好。

刘学州,用自己死给所有父母上了一课。

如果你选择生下一个孩子,请一定要对他负责。

他是因你才来到人间的生命。

生而不养,何苦要生?

不要让丧钟为他而鸣。

他也用死亡,向这个世界发问,向所有人开了一枪。

伤人的话,请三思而行。

请记住,你无心在键盘上敲下的几个字。

别人会因它去死。

斯人已逝,一切语言都无力。

我盼望着,刘学州已经去了一个真正温暖的地方。

像网友们所说的那样:

“现在一定有个爱他的爸爸妈妈了,刚从产房推出来,是个大胖小子呢。一家人全都围了上去,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婶婶七大姑八大姨,笑着迎接他的出生。”

刘学州,这一生辛苦你了。

愿你新的一生,平安顺遂。

终有一盏暖灯,是为你而留。

吃刘学州“人血馒头”的,远远不止有《新京报》

原创/赵皓阳/2022-01-25

刘学州的悲剧让人心痛,他撑过了养父母不幸过世,他撑过了校园暴力,他撑过了无良老师的猥亵,他撑过了被迫放弃大学,他撑过了亲生父母拒绝相认,他撑过了不作为的地方基层干部……眼看他的事例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眼看他距离自己所期盼的正义已经一步之遥,但是他最终还是没有撑过无良媒体的人血馒头与网络暴力。

《新京报》有多么恶臭我不想说了,我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对无良媒体的揭露,今年1月4号、17号就连写了两篇相关文章

《21世纪的年轻人,还要读读鲁迅》

《激化的医患矛盾背后,无良媒体要承担多少责任?》

。因为《新京报》的这篇报道,煽动了大量喜欢围观吃人血馒头的无聊看客,一步一步紧逼让刘学州对这个世界心凉。

刘学州选择在海南结束自己的一生,让我想起了一个四年前同样在海南自杀的姑娘。这个姑娘也是并非因自己的过错,而丧失了对生的渴望。我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她的微博网名叫做@菲妥妥_穆修修,是一名急诊科医生,养了一只猫,用了一个可爱的皮卡丘做头像。平时她的微博就是发一发漫威、剑三、二次元,还有晒一晒旅行照、下午茶,与大多数城市年轻白领并无不同。

但是有一天,她突然在微博发表了一封遗书,表示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父母用身份证借下了巨额的高利贷,她的父母也是债务缠身(那个时候金融监管还没有那么严格),她自己身上的债务已经多达千万之巨,而父母身上利滚利的债务已经难以算清了。最后他们一家决定一起在海南告别这个世界。

可以看出来,这位姑娘其实是很眷恋这个世界的,毕竟她得知自己背负了上千万的债务业绩短短几个月,完全是被父母坑了。她写了一篇长长的微博来告别,在这篇微博中讲到了自己所热爱的一切:猫、蜘蛛侠、动漫人物等等。这篇微博当晚也牵动了众多网友的心,在大家及时发现与报警之后,他们一家三口被成功救下来了。

然而被救下来只是另一个悲剧故事的开头。随着网友们的关注,她的个人信息被不断曝光,有人拿出了一些微博的指责证明她是“老赖”。

是否是“老赖”,应该由法院判决来决定。这位姑娘和他的父母确实欠了很多钱,但是究竟是欠的银行的、个人钱,还是各种违规高利贷、套路贷的钱尚未知晓,至少从上面网友发的这张截图来看,发布人“用户名+数字”就是个典型的僵尸号。

大多数人不懂这些高利贷的套路,你要是借一个校园贷不还,也一堆人用短信轰炸你以及你的通讯录,并在各种社交媒体上用僵尸号发这种信息,还会线下骚扰你的家人、同事、同学、领导。当年轰轰烈烈的案件“刺死辱母者”,就是高利贷暴力催收衍生的悲剧。考虑到这位姑娘事前并不知道自己被父母借了贷,这种直接找到她本人的讨债方式,基本可以肯定就是在当年监管不严之下,滋生的各种高利贷、套路贷。

在铺天盖地的道德审判之中,她养猫、出国旅游、喝下午茶、看动漫甚至是拍大头贴都成为了“罪证”。但我是可以理解这位姑娘的,首先她作为一个公立医院的医生,有条件享受这样的生活;其次,在得知自己身负千万级别的负债之后,又在第二时间发布一个相亲贴,虽然有不道德、或者说考虑不周的成分在,但我非常能够体会到她求生的欲望,她是想把相亲结婚当成自己摆脱这个困境的一个机会了。而且她并没有真正找到对象谈恋爱,也就是说我们不需要恶意揣测她是不是要坑某个男生,这种未发生的事情我们就不用“欲加之罪”了。

但是网络舆论却要以一个道德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这位刚从死亡线上救下来的姑娘,她人生中最后几条微博都还在@菲妥妥_穆修修,下面的评论真的是完完全全令人齿冷,我现在都不忍心再去看一遍。

甚至“没有死成”都成为了这位姑娘的罪状,网络上涌现出了一大群“鉴死专家”,有的认为人只要自杀,是不会在自杀前发微博的;有的认为,她是一名急诊医生,真想死的话不会没死成;有的认为,自杀被救下来之后,怎可能会感慨“武警很帅”;有的认为,死之前还要去海南一趟,简直就是借“自杀”之名旅游,还想让当地政府管几天住宿……

然而很遗憾的是,这位姑娘和她的父母在获救几天之后第二次自杀,这一次没有被救起来。哪些信誓旦旦她是作秀、演戏、博同情的“自杀鉴定专家”们只会淡淡的说一句:没有人关心。

最让我难受的就是,第二次自杀他们选择了在车中自杀,因为第一次在出租屋被救下来之后,她微博下高赞的评论都在批评她:找死还要给别人添麻烦,死了三个人让房东多难办。所以她一定是看到了这些评论,才选择了第二次自杀的方式。

经常有人说,自杀被救了一次之后,就不会再想死了。但我想她走得这样决绝,可能是这个世界真的没有给她一些生的温存了吧。

以我一些浅薄的心理学知识来看,她最后几条微博都是在近乎于哀求,都是在无比低姿态地讨好这个世界,渴求着一些能让她温暖与坚强的正向力量。

然而令人绝望的是,那几天微博下面的评论全部是指责或谩骂,甚至于在她之前喜欢的二次元角色的一条微博下面,都有人对她施以最恶意的指责。

说到底,她有什么错呢?借钱欠债的事情她一直不知情,知情之后就是发了一篇相亲贴,拍了几张大头照,她已经决心想要离开这个世界了,还有太多太多的人指责她离开这个世界的姿势不够正确。

我有一个很诛心的感慨:刘学州已经是一个“完美受害者”了,还招致了如此多的网络暴力;这位姑娘的审判可以说是“网络中的注定”了。

刘学州的悲剧故事大家都有所了解,我又讲了一个四年前自杀姑娘的悲剧,他们都是网络暴力的受害者。所以我想反思和探讨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为什么社交网络往往成了各种戾气、垃圾情绪与垃圾人口的聚集地?

“坏人”是一直都有的,但是有些平台助长了“坏人”的风气。没错,我说的就是微博和抖音。不是别的地方没有了,而是这两家最有代表性:他们是以算法为驱动,以流量为最终目的,而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就是煽动仇恨。

去年十月,一名前Facebook员工向美国证监会实名举报了自己的前东家。这位“美国互联网吹哨人”表示:有证据表明,FB公司有意纵容或放大“仇恨”的内容。她今年发现的一项研究报告里面提到:“我们估计,尽管FB在这方面处于全球顶尖水平,但我们可能只会在对Facebook上3%至5%的仇恨内容和0.6%的暴力和煽动性内容采取行动。”

那么为什么FB会对仇恨内容无动于衷呢?这位员工进一步分析:“错误信息、愤怒的内容——这些都很吸引人,而且……能加强用户的粘性。没错,Facebook已经意识到,如果他们把算法调整得更加安全,人们在它网站上停留的时间会减少,点击的广告也会减少,他们赚的钱也会减少。”

我们都说爱比仇恨更有力量,现实生活中可能会是这样,但是社交网络的虚拟空间中恰恰相反:仇恨就意味着用户粘性,就意味着巨大的流量,就意味着实实在在的利润。你看见一个好人好事,可能点个赞就过去了,但你看见一条非常傻逼的评论,你是不是想撸起袖子来骂死丫的?你骂了他,他再骂你,十分钟几十条评论出去了;然后全网全是这样的骂战,夹总KPI超额完成,美滋滋。

全世界的互联网垄断企业都是天下乌鸦一般黑,FB如此,微博和抖音也是如此。为什么微博长期渲染两性对立情绪?真正为女性权益发声,指出招生就业不平等、女性生育与职场歧视、重男轻女恶劣现象的,早就给你偷偷夹了。而那些宣泄情绪,野蛮降智的言论,分分钟上热评,就等着你们吵起来呢。我在

《资本主义是怎样激化男女对立、挑拨两性矛盾的?》

这篇文章里就详细分析过微博平台是怎样纵容两性对立、男女互相仇恨的:你们在那里互相杀对方的妈,夹总夜里做梦都能乐开花。

微博长期以来纵容流量明星恶臭粉丝团体也是这个道理。流量是夹总的亲爸爸,流量明星更赛过他的亲爷爷,那夹总跟流量明星的粉丝就是异父异母的亲兄弟。他卖给瘟神一个微博开屏赚了一笔,你看了之后无比生气,发微博贡献了一波流量;瘟神养的小鬼们闻着味就来了,又在你微博下面贡献了无数评论;你首页里好友看到了纷纷发布火盆驱邪,又贡献一波流量……“龙虾三吃”晓得不啦?夹总赢到裤裆都麻了。

同理,抖音上长盛不衰卖丑、卖蠢、卖道德底线等内容,故意精心设置一些没有下限的情节,就是让你生气呢,赚一波“仇恨为王”的流量。

我们看到了刘学州的悲剧,更要反思背后的社交网络平台,为什么成为了网络暴力的推手、垃圾人类生存的温床,他们跟《新京报》一样吃人血馒头,只不过比《新京报》更隐蔽一些罢了。

而对于我们普通网民来说,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保持着一个有反思能力的大脑,是尤为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多回归自己的现实生活,读读书、跑跑步、逛逛公园、陪陪家人,有节制、有规则地用社交网络。

人群中总有阴暗的人,每个人总会有阴暗面,而某些工具、平台和机制放大了这种阴暗面,这是我们必须要警惕的。

用谣言逼死刘学州前两天,他们还想逼死我!!而这之前,他们已经逼死了很多人~

原创/平局/2022-01-25

前言:

什么被警方、被军方、甚至被新华社点名批评过的某惊报依然可以继续作恶,凭什么被网信办点名批评和公开处罚的某惊报却依然逍遥网上。凭什么批评他们的网友要被平台删帖封号,凭什么他们可以随意攻击侮辱造谣诋毁他人而逍遥法外!

刘学州死了,临死前他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冰冷和绝望。从小被卖掉没有逼死他,养父母的早逝没有逼死他,寻亲后再次被抛弃也没有逼死他,他一样坚强的长大,甚至还是最美抗疫志愿者之一。但是,某惊报的不实报道却逼死了他。他百口莫辩,他投诉无门。

贫穷和痛苦不会让人绝望,不公平的社会才会让人绝望!其实,某惊报逼死的何止是刘学州,就在几天前他们还想逼死我。

前几天,某惊报的编辑突然在自己自媒体微信公众号平台“传媒XX”上突然发布了一条惊天谣言,声称:“周小平侮辱媒体、

记者,称记者是妓者。”紧接着这个

某惊报

编辑将这条谣言发布到各大传媒和网站群,并且曝光我所有任职过的单位,发动一群水军向我所有任职过的单位和协会举报,一副非要将我活活逼死的架势。

但事实是什么呢?我周小平会傻到说记者是妓者吗?!可能吗?我自己在部队的时候也在军地纵横实习过记者岗位,在国资委企业观察报担任过责任编辑,我怎么可能自己侮辱自己呢?

实际上我的原话是:

在疫疾期间向西方递刀、造谣生事、煽动带节奏的人不配叫做记者,只能称之为妓者!

然而这群“某惊报”的小编,却可以直接采用移花接木、断章取义的方式,将我文章的其它段落文字全部屏蔽或打码,只露出一句:

不配叫做记者,只能称之为妓者

的字样来进行造谣和攻击。

“某惊报”的小编

为什么这么恨我?我也不知道,大概是因为我对他们个别人员长期断章取义或以偏概全的造谣行为提出过批评吧。

比如前几日他们将“舅舅将屡次违反防疫隔离规定的侄儿家大门焊死”,故意隐瞒双方身份后改编报道为“干部为求防疫万无一失,将群众家大门焊死”这件事,我就进行了不点名批评。要知道在当时,这种耸人听闻的新闻直接在网上激起了群体矛盾、影响了抗疫大局不说,该片面的不实文章还被BBC、CNN、华尔街日报等反华媒体如获至宝地拼命转发,成为了外媒攻击中国政府防疫措施不当的武器和舆论炮弹。

因为对我的批评不满,所以在微博上删除不实文章之后,他们并未自我反思,反而是调转造谣炮口对我进行了造谣和攻击。它们一方面造谣污蔑,一方面四处投诉,试图向我施加压力。不过,他们的小动作注定是徒劳的。在这里,我要感谢领导的信任,在我讲清楚了事实经过之后,我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或批评。领导说,该坚持的必须要坚持,以后还要继续坚持。

随后他们又通过网络举报的方式,向平台投诉我“侵犯其商业信誉”。但问题是,我从未提到其报刊名称,仅仅是说了一句“

在疫疾期间向西方递刀、造谣生事、煽动带节奏的人不配叫做记者,只能称之为妓者!

他们就非要认为我说的就是他们,从而坚决要求平台删文。文章平台删了,未经网信部门审核私自删帖,这种现象其实非常常见,某惊报离职出去的很多人,都进入了各大互联网社交自媒体平台公司任职,然后里应外合架空网信办,利用网络编辑职权偷摸删帖的事很常见。对此,我能有什么办法呢?

读者要是有时间可以帮我打12377监管电话问问,某惊报这样在网上长期用如此低级下流的断章取义手段公开造谣诋毁网暴他人,还有没有人管了?

是的,我没办法。虽然我曾经参加中央文艺工作者座谈会,虽然我是全国社会新阶层网络人士代表,虽然我曾经列席全国政协座谈会,虽然我自己也是地方政协委员,虽然我还曾经担任全国青联委员,但是我依然无能为力。别说是我了,就连德高望重的全国专职政协委员何新先生,也照样被禁言删帖过好几次,每次都只能自嘲了事。

为什么?因为平台的审核权,对用户的处罚权,对内容的推荐权从未真正掌握在国家公权力机关手中。

曾经有人因为要不回来自己用了多年的即时通讯账号,在互联网公司办公楼上飞身一跃而下。不要说为什么不去法院,这种案子想要法院受理难上加难。不要说为什么不去报案,你去报一个这种案子试试,看有人理你不!不要说为什么不打客服电话,你打到死翻来覆去都是那几句搪塞的话。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你已经被压迫到走投无路,可对方心里照样毫无波澜。就算你以死抗争,最后也无人忏悔,死了白死。

很少有人意识到,

贫穷和痛苦不会让人绝望,不公平的社会才会让人绝望!

这个世界真正可以逼死人的,只能是不公平。在战争年代,我们虽然遭遇饥荒、屠杀、战乱和动荡,每天不是躲鬼子就是避军阀,不是逃难就在逃难的路上,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我们这个民族的年轻人却从未选择自杀了事,而是坚定地选择了抗争。当时从未有热血青年自怨自艾,从未有热血青年心灰意冷,从未有年轻人躺平或抑郁。

为什么?因为,有人在一片黑暗的大地上,举起了一盏无比耀眼的引路明灯,那一盏明灯叫做:公平!

在红军长征过雪山途中,不断有人牺牲,有一天领队的指挥员看到一个年轻的同志穿着单薄的旧衣服被活活冻死在路边的时候,他终于怒不可遏地爆发了,他跪坐在冻死的年轻人身边流着泪大喊着要枪毙军需处长!怎么可以让战士们因为没衣服穿而活活冻死呢!良久,也没有人被带过来,因为队伍里的同志含泪告诉指挥员,眼前被冻死的这个年轻同志就是军需处处长!

他宁愿冻死自己,也没有私扣一点军需,在临死前他把所有可以充饥御寒的物资全部都分给了同志们,却唯独没有给自己留下点什么,哪怕是他自己应得的那一份,也都分给了同志们。

公平啊,公平!这就是公平的力量。而这样的故事,这样的人物,这样的事迹当我们打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一篇篇看过去时就会发现简直太多太多了,这样的事多到浩如烟海、灿若繁星,正是这漫天耀眼的星光最终带领和指引着我们走出了百年的黑暗,创造了我们今天这个温暖富足的新中国。

教员同志在探讨“三百年兴亡周期律”的时候曾经说过:“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

任何时候,都要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明白吗!!!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那位要不回来自己账号的年轻人有地方伸冤申诉的话,那么他肯定不会选择跳楼轻生。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饱受污蔑和不实报道攻击,并因此长期遭受各种白眼、谩骂和嘲笑的刘学州同学有地方为自己申辩,有地方为自己伸冤,有地方为自己澄清清白的话,他又何至于选择在新春来临之前绝望地自尽呢?

他曾经无数次在某惊报自媒体账号下方留言说:“这是不实报道!你们应该澄清和道歉!”结果他的评论被无视,然后被删除,对他的侮辱和攻击造谣报道依然高高悬挂在对方的新媒体账号之上,示众鞭尸。他也曾经无数次在自己的自媒体账号上哀求网友:“我没有,我不是,我没那样说,我不是那个意思,你们可不可以别骂我了。”

但他才几个粉丝?对方多少粉丝?他无力苍白的申辩反而给他招来了更多的侮辱谩骂和嘲讽。最终,他只能选择绝望地离开这个世界。

我是无所谓了,我是一个饱经风霜的舆论战士,我在西藏高原的边疆扛过枪,我在零下二十多度的夜晚打过演习,我经历过贫穷的八十年代,目睹过93、96、99年的三大屈辱时刻,我经历过二十年北漂,经历过无数次的网曝,还经历过美国全媒体集体出动对我全方位360°无死角的造谣侮辱攻击和谩骂。这些我都挺过来了,更何况蛆蛆某惊报的低级小伎俩?

可是,这些毕竟是不公平的啊,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承受得住这些不公平的。凭什么被警方、被军方、甚至被新华社点名批评过的某惊报依然可以继续作恶,凭什么被网信办点名批评和公开处罚的某惊报却依然逍遥网上。凭什么批评他们的网友要被平台删帖封号,凭什么他们可以随意攻击侮辱造谣诋毁他人而逍遥法外!!!

不公平啊,不公平。这不公平,不公平是会逼死人的,而当不公平的社会开始逼死人的时候,谁都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笔者曾经无数次无数次无数次含着泪在无数个深夜里写下无数篇呼吁国家管理部门,呼吁网络管理部门关注普通网民权益,关注算法推送霸权,关注平台侵犯网民权利的文章,我每一次都不是为自己而呼喊,而是为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网友们而呼喊。当面对平台的时候,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普通人的力量更是微弱,他们需要一个公平的地方为他们去伸冤,至少能替他们喊喊冤,而不是任由他们在百般无奈之下,心死绝望。

当极端不公平的事件一再上演时,每一个冷漠旁观的人,都是杀人凶手。

追问少年刘学州之死!

原创/李光满/2022-01-25

1月24日凌晨,十五岁少年刘学州在三亚海边吞下几十片抗抑郁药之后不治身亡,他在留下的一封遗书中,讲述了他短而苦的一生。读过这封《生来即轻,还时亦净》的遗书,我感到压抑、伤感和愤怒,不禁追问,到底是谁杀死了刘学州这个年仅十五岁的少年?

刘学州在《生来即轻,还时亦净》的遗书中写有这么一段话:

“把痛苦倾诉到大海中,

也把生命还给这个世界。

与其抱怨这人间疾苦,

不如感谢给我一次体验疾苦的机会,

及时的道别这人间疾苦。”

“阳光照在海面,

我也归于大海,

从这里结束自己的一生,

也带走了这个世界最美的风景。”

这些话不是诗,却胜似诗,不是偈句,却胜似偈句。读着这样充满哲理和禅思的句子,你不会想到这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在人生的悬崖边缘留下来的,此时你会不会想起海子的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可惜,在写《生来即轻,还时亦净》这封遗书时,刘学州面朝着大海,内心里却并没有春暖花开,他想有一所房子,或者租一间房子,最终只有乡下他养父母死后留下来的那间在烟花爆炸后已成废墟的泥瓦房,他想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可他的养父母在他四岁的时候已死,他的生母已经拉黑了他,他的生父也在网暴他,他面朝大海,已没有春暖花开,只感到生无可恋,唯有归于大海,道别这人间疾苦。

悲乎?

刘学州在《生来即轻,还时亦净》中写道:

“希望我去世后,舅舅舅妈一定要照顾好我的姥姥姥爷,大伯叔叔姑姑也好好的照顾爷爷奶奶,我在这个世界上承受了太多了,所以请不要为我伤心呀,因为我放下这一切,是我新生的开始,对于我来说,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所以你们应该要我为感到开心哟。”

“我的账户百分之五十的积蓄是我自己上班挣来的,这些留给我的姥姥姥爷,因为他们只有我的舅舅了,这些钱虽然很少,但是我希望我的姥姥姥爷可以不被世俗所包围,希望他们余生可以放下一切,好好地弥补一下自己。我的爷爷奶奶还有很多孩子,所以爷爷奶奶不要怪我哟!你们也要注意身体。剩下的百分之五十,也是很多网友资助我的,委托我的舅妈替我捐给“石家庄孤儿院”,给那些小朋友们买一些漂亮哒衣服和好吃的,替我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很感谢这一生遇到的所有关心我的人,也和你们说一声道歉,我辜负了你们。”

从这段文字里,你会不会感受到了刘学州是一个多么善良的孩子,在他即将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他想到的是养育他长大的姥姥姥爷,让他们不要伤心,要为他“新生的开始”而感到开心。在他生命的最后,他将自己留下的微薄的钱分成两半,一半是自己打工挣的钱,留给姥姥姥爷,另一半是社会网友资助的钱则捐给孤儿院,并委托舅妈将他的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或许刘学州就是一个天使,他在教人世间的人们如何爱,如何善待他人,如何善待社会,如何传递爱心。

然而没有人知道刘学州的内心有多苦,他说:“不奢求大家可以同情我的遭遇,因为在我努力让我被悲伤掩盖,尽力的让大家看到我阳光一面的时候,把笑容展现给大学的时候,对我更多的是攻击,但是,希望这个世界上少一些内心黑暗恶毒的人,我很喜欢大海,因为我感觉它可以装下很多声音,人间疾苦,我已经受够了。”

在刘学州仅有四个月大的时候,就被他的亲生父母和人贩子一起将他卖给一户人家,在他四岁的时候,他的养父母在一场家庭作坊的烟花爆竹爆炸中死亡,此后在姥姥姥爷和舅舅家长大。现在他养父母的家“进了大门看到我的家已经破烂不堪了,破烂的屋子里是被大火烧掉的家具和房梁的灰烬。在屋子外面的地上看到了我烧掉一半的蓝色书包。”

上小学时因为他是被买来的孩子而受尽了同学们的欺负。“后来就开始在我们村子里上学,上学时同班同学的很多家长告诉同学们不让他们和我玩,后来就成了大家抢我文具,推我进厕所,各种诬陷我,老师听到了以后不给我反驳的机会,直接打我,认定就是我错了。”

“到二年级时就开始去外面上学,去到每个学校都是这样子,会有人欺负我穿的破。小学六年,转了五次学,最严重的校园欺凌是在我们乡的小学里,被高年级的抢吃的,餐厅里的工作人员(校领导的亲戚)给大家发鸡蛋的时候故意不发给我,全校所有人都有,唯独没有我的。”

“所以我当时只和一些低年级的当作朋友一起玩,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宿舍里被骑在身上拿拳头锤我脸,脸肿了一块回到家只敢告诉姥姥奶奶说是不小心从床上摔下来的。姨妈从小都很疼我,我一直把她当我的妈妈一样,之前有什么事情也会和姨妈讲,但是她也因为婚姻的破碎永远的离开了我。”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很变态的男老师……在宿舍值班室里他叫过去让我和他一起说话,他喝了很多白酒……他喝醉了以后就……那天我爬上了学校宿舍楼楼顶,整整待到第二天早上打起床铃,往下爬的时候,因为墙上的钢丝很高,跳下来跳到楼梯上还不小心歪了一上脚,导致我那一段时间几乎每天都是崩溃的……什么也不敢说,还遭到了他的威胁,后来就感觉自己有点抑郁倾向。”

一个十五岁少年在离世前回顾自己短暂一生的往事,可谓多灾多难,留在他内心的都是一些伤心和苦痛记忆,时时生活在压抑、孤独、苦闷中的他最终变得抑郁。

然而这一切是谁造成的呢?是谁让他走上这条充满艰辛、泥泞、坎坷和苦痛的路的呢?

我们以前听到最多的是人贩子偷或抢别人家的孩子去贩卖,很少听说自己的亲生父母将自己亲生的孩子拿去贩卖。

刘学洲苦难命运的源头就是他的亲生父母。他亲生父母未婚生下他后,不是想办法把他养大,而是和人贩子一起将他卖给他人,他养父母出了2.7万元,他父母得到了几千元,其余的都被人贩子和医生得了。“这个钱应该是被中间人和医院医生拿了,因为之前爸爸告诉过我说他们是通过医院医生介绍才把我卖掉的,说医生一直在催他们逼他们,所以就把我卖了。我发了我追究人贩子的一条视频,就有许多人过来说我是在炒作,说我拎不清黑白,说不该追究人贩子责任,认为我在炒作。”

更让人感到奇葩的是,他亲生父母决定卖他的动机竟然是因为他父亲为了娶他母亲的彩礼钱,亲生父母合谋贩卖自己的儿子竟然是为了自己结婚的彩礼钱!

当然,这只是刘学州苦难人生的开始,此后他经历的养父母死亡、他看作妈妈的姨妈离开他,他在学校受到同学欺凌、老师猥亵或许都可以一笔带动,这些都没有成为他最终绝望的诱因,他最后选择结束生命是因为他在寻找到亲生父母之后所遭遇到的一切。

在养父母死后,刘学州就真正变成了孤儿,特别是在他视之为妈妈的姨妈离开后,他更感到缺少家的温暖。他渴望有一个家,在得知自己是被卖的经历之后,他渴望能够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

然而事情的发展远比他想象的要丑陋,他的亲生父母、社会邪恶力量和一些不良媒体一起不仅埋葬了他的希望,而且使他丧失了继续活下去的最后一丝勇气。

刘学州看到网络上有寻亲的信息,看到有别的被拐卖的孩子的父母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孩子,他也开始在网上通过一些网站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他通过一本小时候接种疫苗的本子得知自己亲生父母的姓名,在寻亲网站搜索时并没有发现他亲生父母在寻找他,后来他在网上找到他父亲的电话,终于找到了他的亲生父母,然而他的亲生父母早已离异,都有了各自的家庭和孩子,生活得很富足。

在跟亲生父母联系上之后的事并不愉快。“晚上的时候到了石家庄,我下了火车,拎着两大包东西,不知道要去哪里去住了,学校已经放假很长时间了,根本没有人,所以没有办法去学校住,后来拎着袋子给舅妈打了个电话,舅妈就说让我去她家住吧,我就坐上公交车去到了舅妈家住,到了舅妈家给妈妈打了个电话报平安,在电话中告诉她我没地方住了,那天晚上电话中说的是我想要一个家,他就说我在逼她(当时我并没有提到买房这两个字),后来她主动说买不了房子,我说我要的是一个家,不用在外面飘着就可以了……她就说我是在逼死她,我说我哪有逼你们,你们想想我,想想我这十几年怎么过的,我现在没有地方住是你们造成的。她立马大吼说不是他们造成的,让我去问问我的养父母是怎么造成的,

说当时我的养父母要是不买我会有更好的人家来买我,

后来我就被她这一句话说懵了,不知道说什么了。我说了一句和我养父母没有关系啊,然后她吼了半天,我也听不清吼什么,然后她就把电话挂了,然后就把我拉黑了。”

“然后我给爸爸打了个电门,我和他讲了我和妈妈对话的内容,我也说我就是要一个住所,在我们这边和你们那边买一套或者是租一套一室一厅的就可以,不用再没地方住就可以了,爸爸说我不管他们死活说我是白眼狼,说拉黑吧,再也别联系了(实际上是妈妈把我拉黑了,爸爸没有)。”

在石家庄的大街上几乎就要露宿街头的时候,十五岁的少年刘学州反复对他亲生父母说,自己只想要一个家,一个不用再在外面飘的家,只要买或者租一个一室一厅的房子可以住就行,这一要求过分吗?不合理吗?从刘学州亲生母亲给他弟弟过生那么大排场和他亲生父亲经营的企业可以知道,无论是他母亲还是他父亲,这一要求一点都不过分,在石家庄租个一室一厅的房子对他亲生父母压力很大吗?然而就是因为他对亲生父母提出了这一要求,他的亲生母亲在微信上拉黑了他,他的亲生父亲就骂他是白眼狼。

现在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网络时代,网络上充满了善良,也充斥着邪恶。如果说刘学州的亲生父母在肉体上贩卖了他,在人性上杀死了他,那么这个社会又是如何对他的呢?我们知道,在刘学州寻找事件中,有一大批同情和帮助他的好人、善良的人,他在遗书中也写了有好心人资助他,有大批网友在网上支持他,给他力量。但我们不能不相信网暴对一个人特别是对一个十五岁少年精神的摧毁力量。

有人说压垮刘学州精神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某京报”的片面报道和推波动澜,我很赞同。

“某京报”在其官方账号上发表微博说,“1月17日,河北邢台刘学州寻亲成功后,自称被生母’拉黑’。其生母张女士告诉记者,’拉黑’只是想重新获得平静生活。张女士表示,认亲后本想弥补孩子,他们曾借钱让孩子去三亚旅游。她称,没想到刘学州多次要求他们为其购房,还威胁生父母分别离婚,使两家生活受到影响。”

对“某京报”的这篇不实报道,刘学州表示,“想重新回归正常生活?天呐,惊掉了下巴,什么时候借钱让我出去玩了?天!这…………我都玩完准备要出发回家了,给了这个钱让我给生母买点礼物……早知道你们这么颠倒黑白,当时就不应该去,去了连家门都没让进,还在采访里说让我和你们一起住!我的天,怎么可以理直气壮的说了这些的。”

“某京报”还报道,“刘学州被生母’拉黑’,这场闹剧不该悲剧收场”,指责刘学州“刚认亲就想要房子”。由于“某京报”是一家有影响力的媒体,一些不明真相的网民相信这家媒体的报道是客观公正的,由此引发了网上对张学州的网络攻击。

“于是这几天一直有人抖音、微博攻击我,骂我……而且我想去解释的时候,发现很多很多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小号和私密帐号,各种质疑、名牌衣服、名牌鞋,眼镜,包……这些只是他们表面上看到的,就用来诋毁我……殊不知这些是我自己攒钱买的“高仿”,说我穿的干净,有心机,有钱去三亚玩……殊不知我去三亚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解脱,想逃离这一切对我的不公。承受了太多太多、’心机婊’’快去死’、’恶心’等等各种各样的词……”

我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多年,深知记者这一职业的神圣性,绝不可不顾事实真相、片面采访、听信一面之词进行报道,在刘学州事件中,“某京报”显然违背了客观公正的原则,站在张学州亲生父母的立场上,对一个仅仅只有十五岁的少年进行了网络暴力攻击,并引发了“网暴”,这种行为有违新闻职业道德,有违中国新闻职业精神。

有人评论道,“‘某京报’这次做的真的有极大问题。只采访他父母,仅凭一面之词就发新闻,完全没有采访这孩子。新闻中对事实交叉印证的做法完全没有。所以有人说,’某京报’导致了这孩子死亡。”

面对这些,刘学州在微博中写道,“无良媒体报道掐头去尾,一些不知情的网络暴力,冷漠可恨的血缘关系,这些只会让我走向深渊。”

后沙月光本尊在微博上写道,“造谣成都交警打死人,造谣义乌作坊’发国难财’,来源都是所谓的’网友爆料’,这些纯粹的网络谣言,为什么会被《某京报》当成新闻来传播?结果却不了了之,惹不起#刘学州#之死,《某京报》谁来承担责任?总不能又是不了了之!”

我们看看十五岁少年刘学州的这么多奖状和荣誉证书,看看他做志愿者的照片,我们就应该知道,他在家庭破碎、内心压抑、受人欺凌、老师猥亵的状态下表现得多么坚强,多么优秀。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坚强的少年,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苦难之后,本想着寻亲能给他带来幸福和快乐,可以改变他的人生,可以在父母温暖的家里获得一份他这个年龄的少年都有的一份爱,然而他的亲生父母,一些不良媒体,一些网络暴力分子,却扼杀了他的希望,绞杀了他的精神,最后杀死了他的肉体。

最后,我们仍要读一遍刘学州在遗书《生来即轻,还时亦净》中写下的那段话:

“把痛苦倾诉到大海中,也把生命还给这个世界。与其抱怨这人间疾苦,不如感谢给我一次体验疾苦的机会,及时的道别这人间疾苦。”

“阳光照在海面,我也归于大海,从这里结束自己的一生,也带走了这个世界最美的风景。”

“剩下的百分之五十,也是很多网友资助我的,委托我的舅妈替我捐给“石家庄孤儿院”,给那些小朋友们买一些漂亮哒衣服和好吃。替我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刘学州最后的话竟然是:“替我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悲乎?幸乎?

刘学州之死:阳光少年毁于成年人的恶!

原创/徐吉军

2022-01-25

1月24日零时,

十六岁

的寻亲少年刘学州,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网络暴力之后,在三亚服药自杀,不治身亡。

其实,从人生的幸福和快乐而言,他的生命刚刚开始,就已经结束……

十六年的悲惨人生,世间罕有,我们是应该为他短暂的一生感到遗憾,还是为他有幸度过十六年的岁月感到庆幸?

毕竟,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会在太平岁月被亲生父母卖掉!

未婚先孕失德在前,生而不养丧德在后,将亲骨肉卖给人贩子,泯灭天良。

无论如何解释,这种毫无责任感的父母,都自私到极致。

不要解释,所有的解释都是掩饰。

不要辩解,所有的说辞都是狡辩!

近年,公安机关依托日新月异的医疗技术,通过DNA比对,帮助了许多失散十几二十年的家庭重新团聚。

随着诸多家庭寻亲成功,媒体一直关注被拐儿童认亲的新闻。

前不久,电影《亲爱的》原型孙海洋,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儿子孙卓,DNA比对成功,掀起了舆论热潮。

在这个热潮中,河北邢台南宫市刘学州是孙海洋事件之后的另一个焦点人物。

汉唐也是偶然看到关于他的文字片段,当时感觉这孩子真的命苦,但是很阳光,心中默默祝福,就没再关注。

不料,刚过去一周时间,这孩子就自杀了。

坦白说,读完刘学州留下的几千字的遗书,汉唐忍不住潸然泪下。

人,无法选择出身,也无法选择父母。

人,可以选择路径,也可以选择生活。

但,这个可怜的孩子,刚出生就被亲生父母卖掉,四岁时养父母遭遇事故身亡,两次成为孤儿。后来跟着姥爷姥姥生活,小学被同学欺负孤立,中学继续被同学霸凌欺负,后来又被老师猥亵侮辱。与亲生父母重逢后,山河不在!

这样的人生,无尽心酸,无尽酸楚。他又能如何选择?

其实多少磨难无所谓,只要能够熬过来,未来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美好。

如果人生轨迹就此不变,刘学州的一生并不算失败。

看他的视频照片,他很阳光,带着青春的朝气,带着对未来的向往,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就算是没有父母,知道自己是个孤儿,那就流浪天涯,一边工作一边生活,海阔天空任逍遥,这样的人生不好吗?

最令人遗憾的是,刘学州看到孙海洋认亲的新闻后,动了寻亲的念头,并且通过自己的聪明智慧找到了亲生父母。

然而,亲生父母各自成家,有了自己的生活,有了自己的子女。

天地之大,找不到刘学州的容身之处。

刘学州自杀前,在微博发布一条长文,以“生来即轻,还时亦净”为标题,讲述自己从出生至今的遭遇,文末写道“阳光照在海面,我也归于大海。从这里结束自己的一生,也带走了这个世界上最美的风景。”

在遗书中,他给自己贴的标签是:学生,阳光男孩,寻亲男孩,假笑男孩,坚强……

认亲之后,才面临真正的难题。难题在于后续关系的处理。

在两次成为孤儿之后,刘学州渴望回到亲生父母的身边,渴望得到亲情得到关爱,这是每个孩子都有的愿望。其实,最重要的是,他需要温暖,在茫茫人海中,面对世人冷眼,唯有亲人才能彼此相拥温暖彼此。

认亲之后的刘学州,所作所为,没有任何出格之处。一切都是合情合理,顺理成章,丝毫没有违背公序良俗。

他只有十六岁,他的养父母已经身故十二年,他居无定所寄人篱下,他还在读书没有工作,更重要的是他还未成年!

看他们认亲之后的交往过程,也不算彻底绝情。至少他们选择了相认,见面后还给了刘学州几千块钱。

这可以认为是良心发现,也可以认为是亲情使然。

几千块钱或许不算多,但每个家庭的条件不同,多少钱才算多呢?

不过,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思想有道德有良知。

如果说年轻时因为种种原因将孩子卖掉是因为不得已的苦衷,在重新相逢之后,更应该加倍补偿,而不该继续只考虑自己拥有的生活。

或许你害怕刚刚相认的孩子会打乱你稳定的生活,但是这个孩子从生下来从没享受过真正的幸福。

如果亲骨肉都没有这种怜悯和同情,那期待世人何?

1月18日凌晨,刘学州通过自己的社交平台发声,称自己被生母拉黑。

对于刘学州而言,最伤心,最悲催,最痛苦的莫过于被自己的亲生母亲删掉微信,拉黑。

这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求而不得,哀莫大于心死。

这个女人的自私冷酷,令人发指,闻所未闻。

一声长叹,不禁心碎!

也许,如果没有外力介入,只是亲人之间的交流,此事或许走不到这样的悲剧。

1月19日,心惊爆发表报道,刘学州生母接受采访时表示,她将刘学州拉黑是为了重新获得平静的生活。刘学州曾多次要求为他买房,还威胁生父母分别离婚,使两家生活受到影响。

刘学州澄清自己并没有给亲生父母要求买房子,只是要个家或者住所。

“妈妈把我拉黑了,爸爸说我不管他们死活说我是白眼狼。”

他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只是想要一个住所,就被媒体及网络暴力咬住不放。

这家权威媒体发布的单方采访,将匕首深深插在这位只有十六岁的少年身上。

对于某些媒体来说,或许一贯享受踩踏弱者的快感。在他们眼里,只有流量,没有良知。

这个未经当事人确认的单方采访,给刘学州带来了无尽的网络暴力。

刘学州说:“这几天一直有人抖音、微博私信攻击我、骂我……”

刘学州的聪慧被人说成是心机,被媒体断章取义说他逼迫父母买房。

为了自己可怜的人道尊严,亲生父母再次将他推进了无情的深渊。

一个又一个享受网络暴力快感的罪人,扼杀了他生存的愿望。

他先是被生父母卖掉,四岁遭遇养父母身亡,多年被同学、邻居们欺负,又被老师猥亵,最后被网暴,选择自杀。

通常看来,自杀是弱者的选择。强者必须抗争,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所以,我一直都反对自杀,反感自杀。

一个未成年举目无亲的孩子,完完整整地体会到了这个社会的恶!

某些中国人的丑恶,在这个不满十六岁的的孩子身上,发挥的淋漓尽致!

而这些罪恶与丑恶,我们每个人或许曾经经历过,也一度释放过。

每个人都要为社会整体风气负责,因为每个人都在呼吸着同样的空气!

记得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看到过一句话:给这个该死的世界一记勾拳。

为你心痛,一路走好,如有来生,向阳而生。

新京报被骂上热搜:无良炒作毁三观,它们间接“杀死”了刘学州

原创/郎言志

短评:刘学州自杀了,新京报被骂上了热搜。新京报对“刘学州自杀”事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由新京报等营销媒体恶意炒作引燃的人间悲剧,新京报该对此负责。也希望国家相关监管部门,能对那些利用“社会影响力、媒体公信力”进行违法犯罪行为的无良媒体,展开有效整顿,避免此类悲剧再次上演。

1月24日凌晨,寻亲男孩刘学州留下作别遗书,随后在海边服药自杀,经抢救无效死亡。

在自杀之前,刘学州刚刚经历了父母无情遗弃、媒体失实炒作攻击、网络语言暴力等多重打击。

刘学州本是可怜的“人口贩卖受害者”,其出生不久,就被亲生父母贱卖,四岁时养父母在一场意外中去世,此后便随养父母家中老人一同生活,日子清苦。上大学后,刘学州一直勤工俭学。

2021年12月6日,受“孙海洋一家寻亲成功”的启发,一直渴望血肉亲情、想弄清楚自己身世的刘学州,在互联网上发布了寻亲信息,随后引发舆论强烈关注。12月15日,警方通过DNA比对,帮助刘学州找到了亲生父母。所有人都以为,这将是又一个感人的重逢。

刘学州毕竟还只是未成年的大二学生,他的愿望很简单,就是想要一个温暖的家。然而,一切却朝着悲剧的方向演变。刘学州先是得知亲生父母早已另立家庭,再是得知

自己当初是被亲生父母贱卖(当结婚彩礼)

而相认不到一个月后的2022年1月16日,刘学州亲生母亲因为受不了“舆论谴责”,而直接拉黑了刘学州微信。

与此同时,刘学州生父丁某,也公开攻击、抹黑刘学州,称刘学州是故意炒作,污其为

“人设包装、卖惨牟利、网络乞丐”。

两个贱卖亲生骨肉的“罪人”,在抱团继续伤害刘学州这个孩子。

现实的真相已经够让刘学州绝望的了,亲生父母的决绝无情,更是像无数把尖刀一般,插入刘学州的心。

而更可怕的是,恰在此时,《新京报》等炒作性媒体,开始疯狂带气氛,并在有意无意间将网络舆论风向引导成了

“网暴刘学州”。

1月18日前后,《新京报》与其他几家恶意炒作此事的商业媒体,相继发表了主题为

“刘学州无理取闹逼亲生父母买房”

的不实报道,通过

单方面采访

曾经贱卖刘学州的亲生父母,

以片面的、不实的、未向当事人刘学州核实的方式,直接发表了对刘学州本人带有极大不公的、污蔑性的报道内容,借丧尽天良的刘学州亲生父母之口,对刘学州展开了人格攻击。

在新京报的失实报道中,刘学州成了一个“多次要求父母为其买房,威胁亲生父母和现家庭离婚”的不仁不义、自私自利的坏小孩。

面对新京报等无良媒体的不实攻击,刘学州亲自作出了回应:

不实报道,惊掉下巴,从未如此要求过父母。

然而,刘学州的悲惨身世和公开澄清,并未能阻止不良媒体的疯狂炒作。例如《新京报》,在给刘学州扣上“反面人设”后,继续发表了题为

《刘学州被生母“拉黑”,这场闹剧不该悲剧收场》

的内容,狂吃人血馒头。

在新一轮的攻击里,

《新京报》记者在毫无实际证据做支撑的情况下,继续炒作刘学州“要房子”一事,并称刘学州寻亲是“闹剧”,将网络对立情绪与矛盾,引导到刘学州身上。

在《新京报》这类媒体渲染下,刘学州很快就成了“不值得可怜的坏小孩”,而网络暴力,也顺着新京报之流的、未经核实的失实报道,涌向了刘学州本人。铺天盖地的网络暴力攻击,尤其是新京报等媒体的不实性无理谴责,让刘学州精神疲惫,并最终逼得刘学州选择了以自杀的方式,对眼前与过往的一切罪恶作回应。

1月24日,刘学州自杀的消息传开后,一直积极参与炒作此事的《新京报》,被骂上了热搜第一名,铺天盖地的谴责声,吓得新京报的相关工作人员紧急关闭了评论区,并疯狂转发新闻以缓解紧张气氛。

上图:人民群众正铺天盖地地谴责新京报。

上图:新京报关闭评论区并删除炒作攻击刘学州的视频内容。

简直令人发指!

新京报等媒体,在未经核实、没有确切证据的情况下,听信并直接传播其父母恶毒虚假的言论,利用自身影响力错误引导了网络舆论,引起了对刘学州的网络暴力。这是在

利用媒体的“公信力”杀人,不符合国家相关部门对网络清朗的相关要求,违背了新闻媒体的基本准则和良知底线。新京报之流的炒作媒体,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不论如何,悲剧已经酿成,

新京报“吃人血馒头”的事实,改变不了。

而更令人心惊的是,本次事件已非《新京报》第一次这么颠倒黑白地炒作了。在此前,新京报的编辑团队,还做了不少饱受争议的事:

上图:新京报近年的“争议事件”。

当然,把所有的错都算到《新京报》头上也不对。除了《新京报》,在此事件中,受害人丧尽天良的父母、参与恶意炒作的媒体和网络施暴者三方均应受到法律法规的严厉制裁。

愿天堂没有这样的罪恶,没有无良媒体,没有无良父母,没有无良的网络暴徒。眼下,一定要严惩相关责任人,包括买卖人口双方以及网络施暴者!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九条

新闻媒体应当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宣传,对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新闻媒体采访报道涉及未成年人事件应当客观、审慎和适度,不得侵犯未成年人的名誉、隐私和其他合法权益。”@新京报该好好学习一下我国的法律法规了。

附:刘学州最后的文字。

新京报:吃人血馒头,毁掉刘学州的凶手

原创/来个萝卜/2022-01-24

一位普通男孩刘学州,经历了出生被卖,养父母双亡,而后寻亲之路上,被以新京报为首的无良媒体为博眼球带头网暴,最终带着遗憾和痛苦离开了人世。

这是刘学州本人在社交媒体上发表的自述,了解事情经过之后,观者无不为之落泪。

真的很难想象,一个还未成年的少年,就经历了这世界上最黑暗的事。

为了流量,扭曲事实,让一位普通未成年男孩无端遭受网暴,最终不幸离世。

在这次事件中,新京报第一点没有对未成年人报道时没有保护其隐私。第二,虚假,片面失实报道。第三,引导舆论的导向,造成伤害。刑事责任需要其承担。

新京报,你该死!

你配的上你所写的微博简介吗?

而事实上,天下苦新京报久矣!其曾做过的恶事也被曝光出来。

“新京报”?我看是“心惊报”!此獠之胆大包天,夹带私货,扭曲事实,怎配得上媒体二字?实为社会之毒瘤!

新京报,你必将受到人民和法律的正义判决!

新京报,刘学州的人血馒头,好吃吗?

原创/simon/

2022-01-24

今天凌晨,刘学州过世了。

走时轻轻的一句:生来即轻,还时亦净。写满了人生的苦难。

翻他微博的时候看到之前《新京报》的解读,与本人的申诉:

《新京报》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想起昨天晚上《赫兹实验室》发布的文章:

“天才”金晓宇的人血馒头,好吃吗?

(点击蓝字即可查看)

赫兹在开头写: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媒体突然开始了其高度的表演性,而这种表演性,又往往以忽略当事人的苦难为代价。

沉了三四天才来写这篇文章,我其实特别想问一句说:新闻是什么?内容是什么?你以视频的形式,文字的形式,采访的形式,你去做一个新闻选题的时候,你、平台、机构、到底在干什么?

当你作为一个媒体人的时候,新闻报道其实是社会的一个截面,所以新闻制作一定是有道德标尺的,这个标尺对应你自己的人格也对应社会的底线。当你用“新闻”去用力地推开这个社会的一扇窗的时候:

新闻,其实是你人格的遗产。

我想这是“媒体人”这份职业之所以崇高的原因。

那些振聋发聩的声响是用来以期社会变化,而非感动受众的。不然你可以去拍电影,做编剧,或者搞短视频。

你要知道,你采访的是一个人,而非一个你知道会引发巨大讨论跟关注的新闻素材。记者是这个社会中横眉冷对的一双眼,而不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演。至少对我来讲是这样的。

很难想象,在赫兹写下这段话的几个小时后,刘学州会选择自杀。

今天早上再来看这段话,深以为然。

我的前老板,赫兹,看起来比任何都疯癫,但却称得上是“人”。而有的,表面上看起来是人的东西,骨子里却不是。

我写不出来赫兹这样的话,但此刻,却想发出来给所有“媒体人”以共勉。

希望媒体之恶,能少些,再少些。

你们可以看看赫兹的那篇文章。我入职的第一天,赫兹跟我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我们媒体人要写的,不过是一遍又一遍的旧事,然后,以期社会变化。”

去看看吧,去看看。看看这污浊的世界。

新绿时代/ID:

xlsd2020-2020

新京报这些年都做了些什么?

原创/孤烟暮蝉2022-01-24

今天一大早,得知了刘学州自杀身亡的消息,看完了他的遗书,眼泪不自觉地掉落。

出生时被亲生父母遗弃,卖给人贩子换了彩礼;四岁时养父母身亡;上学的时候被校园霸凌、被男老师猥亵。

只有十几岁的年纪,刘学州却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不幸。

刘学州遗书的开头部分

寻亲,渴望有个家。刘学州找到了亲生父母,后续的沟通交往过程中,却得知了一个又一个不好的信息。亲生父母关系破裂,早已离婚各自重组家庭;出生后不是被拐卖被送人,而是被亲生父母卖钱了;因为住房问题和亲生父母产生矛盾冲突,被亲生母亲拉黑。

最后到新京报单方面采访他亲生父母并进行片面报道后,又被网暴。

刘学州自杀身亡,看了这封遗书真的心情很复杂。我们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机制、刘学州的亲生父母,《新京报》等一些媒体似乎都有问题,不知从何说起。

而就在这个时候,《新京报》把1月20日他们的一个片面报道置顶,我的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

《新京报》到底有没有良知?除了“吃人血馒头”,我想不出另外的词来描述新京报这样的行为。

很多网友指责《新京报》,在刘学州寻亲和房子有关的报道中,偏向于亲生父母这一边,怎么不同时采访刘学州呢?

很简单,因为这样的报道角度更有流量。

刘学州想要亲生父母买或者租一套房子,和父母产生冲突,报道这件事可以有三种角度。一种是采访双边,平衡报道。一种是只采访刘学州,做偏向刘学州的报道。另一种是采访亲生父母,做偏向父母方的报道。

流量最大的方式当然是最后一种

有一些人看了偏向父母方的报道,会去攻击刘学州,而同情出生后就被卖钱的刘学州的人更多。

舆论撕裂,两边立场的人会吵起来。《新京报》的流量不就来了?

这样的报道出来之后,刘学州也必须作回应做澄清。《新京报》第二波的流量也就来了。

但这种追求流量的报道方式,是一个正常的媒体能做的吗?《新京报》的道德感和自我约束能力甚至都比不上很多自媒体。

刘学州寻亲,和亲生父母产生矛盾和冲突,几乎是必然的。原本以为是弃养,或者是被拐卖,结果后来得知是被亲生父母卖了换钱。找到亲生父母的时候,他们早已各自组成新的家庭,彼此关系还破裂了。

我们事后诸葛,

或许从一开始,刘学州渴望有个家的愿望就不会实现。

作为媒体,进行相关报道无可厚非。但采用立场站队的报道方式,就纯属下流了。

《新京报》的一系列报道,引发的公众站队同时给了刘学州和他父母舆论压力,这只会加剧刘学州和亲生父母的矛盾冲突。

正常的媒体,报道刘学州事件应该用什么方法?

最重要的第一条,必须匿名,最起码要对未成年的刘学州进行匿名。

刘学州已经自杀身亡了,他的遗书中写了很多遭受网暴之后的委屈和绝望,很多成年人都未必能处理好舆论风暴,更何况是未成年人。这都是我们媒体不专业的后果。

2021年《未成年保护法》49条规定:新闻媒体采访报道涉及未成年人事件应当客观、审慎和适度,不得侵犯未成年人的名誉、隐私和其他合法权益。《新京报》做的刚好相反。

其次,报道社会新闻,当事人双方的矛盾冲突必须进行平衡报道。

社会新闻,往往会出现两边当事人各执一词的说法。单方面采访,进行偏向性的报道就是在引战,撕裂社会。

即便道德标准降到最低,《新京报》也不应该偏向于刘学州的亲生父母。他们把刚出生的孩子卖了换钱,这涉嫌遗弃罪。

再然后,从法律角度来说,刘学州对他亲生父母的财产是有继承权的。

《新京报》反复炒作,报道刘学州要父母为他买房租房,对读者进行不恰当的误导和心理暗示,有问题的到底是谁呢?

刘学州通过视频和直播,说了一些和他亲生父母的矛盾,这种方式是不是恰当舆论各有说法,但必须明确一点的是,他是未成年人,只有十几岁。不能用成年人处理矛盾的标准来要求一个未成年人。

最后,媒体应该少一些流量思考,多一些平息矛盾,稳定社会的考量。

刘学州亲生父母涉嫌遗弃罪,媒体是不是一定要呼吁有关部门进行追究?这或许应该多尊重刘学州本人的想法。

但是,媒体绝对应该呼吁我们中国社会增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机制。

一个未成年人,自己打工自己独立租房子住;寻找到亲生父母发生矛盾之后,也没有社会福利机构在身边作为监护人,加以保护;引发舆论风暴,被网暴之后,也没有社会福利机构提供心理咨询。

一个未成年人在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之后,独自一个人去了三亚。

我们中国社会必须增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机制。

尤其现在,鼓励生育的同时离婚率也很高,我们要想办法减少不幸事件的发生。

当然我也知道,说这些对《新京报》起不到任何作用。

大家还记得“汤兰兰事件”吗?

包括《新京报》在内的一些媒体,单方面采访了已经出狱的犯罪分子,报道里充满了各种暗示,仿佛强奸犯才是受害人,被侮辱的汤兰兰才是加害人,要《寻找汤兰兰》。

《新京报》的标题是:“女孩被全家“性侵”、被告喊冤10年,是《素媛》还是《狩猎》?”。

最后的结果是,

法院驳回了出狱人员的再审要求,认定这些人犯罪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罪准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

大家还记得“成都49中事件”吗?

《新京报》单方面采访跳楼身亡的孩子父母,各种暗示明示,一时间网络上到处都是什么“水很深”。

结果呢?

警方出具报告,父母认可孩子自杀身亡的调查结果。

我想问问《新京报》,你们报道的那个在成都49中门口,召集人群聚集献花的外地普通话男子,到底是谁?

大家还记得“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吗?

《新京报》记者说:“公交车坠江前曾与一小轿车发生相撞,系一小轿车女车主驾车逆行导致”。

一时间所有人都在责怪小轿车女司机。

结果事实是,公交车里的一名乘客要司机在大桥上停车,被拒绝后又是谩骂又是殴打,最终造成公交车失控

,越过马路撞上了小轿车后,冲破桥栏坠入长江。

大家对照“流量思维”,《新京报》过往的这些报道,不就是怎么有流量怎么来吗?

很多报道不要说恰当不恰当,甚至都是造谣生事了。

网上搜索关键字:“新京报+造谣”,可以搜出来一大堆。

但《新京报》等媒体的问题,远不止这些。

中美舆论战,我们明显处在下风。但

我们比较中美媒体就会发现,美国媒体基本上不会质疑和否定美式民主、基本上都不会讽刺挖苦资本主义制度。

我们中国的某些媒体是什么表现呢?

我们还是拿《新京报》举例。

在“中印洞朗事件”期间,《新京报》引述印度甘地的话:“以眼还眼,只能使全世界的人都变成瞎子”。

在朱日和阅兵前30分钟,《新京报》引述美国富兰克林的话:“缺少谦虚就是缺少见识”。

在《新京报》一篇“湖北大学一名教师因发表不当言论被开除党籍、停止教学工作”的报道中,说“湖北大嘴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

《新京报》说的这些,到底在暗示什么?“湖北大嘴”指的是谁?

所以,我们中国媒体在中美舆论战完全处于下风,有什么好奇怪的?

有《新京报》等这样的媒体,对外毫无作用,对内造谣挑事,质疑我们的制度,怎么可能会争取到话语权呢?

《新京报》,请你们看看刘学州这张照片,做个人吧。

新绿时代/ID:

xlsd2020-2020

新京报们,还能有多少次不负责任的恶?

原创/潮思

2022-01-24

文|新华门的卡夫卡

笔者在昨天所发的

《从“拉胯”现象看中国的现代性与现代化》

一文中提及到,“许多网民的思想是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缝合怪,在前现代和后现代的双重撕裂下,舆论场如果把持在虫豸的手中,动辄胡乱洗地或者为吃流量饭而出卖良心,那比现实更魔幻的舆论场,也就在所难免了。”原本想过几日再行叙述舆论的把持问题,结果,就在凌晨发生了令人扼腕、震惊并且愤怒的“刘学州自杀”事件。

这一事件,再次向我们展示了流量媒体、营销媒体毫无道德底线、肆意违背新闻伦理的就“惊人成果”。有基于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舆论传媒机器空转、形成自利集团的严重后果。

又是新京报

引起笔者乃至整个互联网圈层愤怒的是这样一则信息,微博热搜“刘学州自杀”,这是一名15岁的河北邢台男孩,在遭遇种种不幸后,又被没有操守的媒体带上了热搜,随后在网络暴力的迫害下,丧失希望,最终自杀。

刘学州自述,出生后就被父母卖掉用作“彩礼”,4岁时自己的养父养母因为安全生产事故先后去世,随后孤苦的孩子失去了依靠,遭逢过许多苦难,同龄人的欺负、体育老师的猥亵等等,一直到发现自己似乎是被卖掉的孩子,亲情缺失下希望能够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没想到亲生父母找到后,由于亲生父母实际上难以面对,最终出现了种种不愉快,而添油加醋的媒体将亲生父母的一面之词加以转述和放大,形成热搜舆论,最终导致刘学州被网络暴力迫害,最后无法面对这一切的刘学州,选择了绝路。

而笔者本人由于近期也时常注意着微博热搜。说实话,在前几天,我完全不知道刘学州其人其事,直到昨天,突然发现微博热搜中有一个关于留学中与其亲生父母纠纷我注意到这是《新京报》及其旗下视频号@紧急呼叫转述的刘学州亲生父母的发言,其父母称刘学州要求为他买房,还称刘学州前往三亚游玩的钱是自己所出。目前来看,就是这条的微博激起的网络热议带动了网络暴力,导致了最终的严重后果。

网龄长的朋友们应该都记得,这些年来,这种情况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次了,甚至在近期也是频繁出现。譬如说前几日,震撼整个“朋友圈”的中国新闻周刊新闻《对话“流调中最辛苦的中国人”》,由于记者在编辑新闻中采取了单方面记述当事人岳叔叔自身表达,形成了全网的风暴,也导致了最初的办案机构威海市公安局遭遇全网铺天盖地的指责。但从事后威海公安机关发布的信息来看,是当事人本身陷入了某种情绪陷阱,难以面对事实,而并非是公安机关不作为或者是乱作为,有意迫害等。不巧的是,这个《对话“流调中最辛苦的中国人”》的作者赵翔,以前也是新京报的记者。

不实信息,耸人听闻,经过某些节点的传播后骤然放大,随后全网风靡,不真实的信息随后对无辜的人产生伤害,网络暴力、以及网络暴力的次生灾害如自杀或自残,亦或是心态崩溃下的报复社会。这种事情早已不是第一次诞生,早在十年前笔者就已经愤怒过了,然而到如今,仍然一再出现。

远离新闻伦理的新京报们

回到导致刘学州被网暴的这条微博来看。其实,从结构上来看,这条微博是常见的一种短信息流叙事结构。他是描述某一客体,并指其“贪心不足”“白眼狼”“没素质”“道德品质低劣”等短平快叙事,这种信息流目前充斥于微博之上,各地方传媒旗下多有这种走短平快信息流模式的自媒体账号。

如这几天的微博热搜#成都一男子不配合安检称看不起外地人#、#广州保安连续20年没返乡过年#等等。这种信息流能否火起来,是完全随机的。因为微博这一尺度下的社交网络,是一个无尺度网络,其拓扑结构具有高度的分形特征,传播机制是一个混沌动力学系统。因此,各蓝V自媒体账号每天所发布的类似信息流多达数十,只有其中一小部分能火。

从这个角度来说,@新京报或许会感到冤枉,毕竟始作俑者觉得自己“并没有网暴更没有害死刘学州”的主观恶意。

但这恰恰更能说明,这个组织的运行本身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伦理背反”。

在导致受害者遭遇网络暴力最终自杀的微博里,笔者看不到一点点新闻伦理存在的影子。

首先,新闻伦理要求要保护当事人的个人隐私。网络是网络,新闻是新闻,而现实是现实。新闻伦理要求新闻人应该将当事人的关键信息进行涂抹和遮掩,更不应该随意制造和传播可以直接定位到具体人的新闻。因为社会太大,随意传播个人信息,具有很高的风险,不确定性随着社会规模的增大骤然增加。保护个人隐私,在当代应该是一种常识,是一种元伦理。从这点来说,新京报的编辑目前应该属于非人状态。

其次,新闻应该具有客观性。网络近期爆火的诸多社会新闻“热搜”都有一个普遍的特点,网民戏称为“小作文”。是的,小作文。小作文的特点是就是第一人称叙事,这种方式给了给了旁观者极强的代入感,也很自然的会让观者情感上倾向于叙事者。试想一下,如果关于刘学州的新闻,先介绍刘学州被亲生父母卖掉、随后遭逢人生苦难、最后艰难寻亲的背景,再来报道刘学州父母声称刘学州索要房子,是否还会“激起浪花一朵朵”?

第三,新闻报道应该具有平衡性,对这一点许多网民没有感觉,也因而时常被“带节奏”。新闻的平衡性是指在新闻报道中真实、全面地陈列新闻事实,竭力呈现事件的各方观点,保证观点的多元,多维度还原事实真相。这要求传播者运用平衡报道的方法来传播新闻事实,务求真实、全面、公正、客观地报道事实。试想一下,如果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采访岳大叔时,还同时采访了威海市公安机关,新媒体在发布相关微博时不是单方面发布其亲生父母的说法而是同时发布两方面的说法,事情是不是又会不一样?

那么,新闻伦理就放在这里,

为什么他们不去遵守,是不是因为不懂?恐怕不是吧。

重新思考,如果是理性中立客观的平衡性报道,这几条“舆情”还会火起来吗?出于“短平快”而专吃流量饭的媒体人,愿意吗?

早在校内网时期,包括微博运行的早期,造谣与辟谣是一堆互反的事物。然而随着自媒体的日益深化,辟谣“事业”已经可以说是失败了。在2020年疫情爆发早期,还曾大火过一篇《对本次疫情的结构性反思:谣言、官僚和国家主义》,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哲学“堆料”,论证了辟谣是一种官家的权力,谣言则是自由的体现等“古早”自由主义观点,实际上根本经不起推敲。

和古典自由主义者认知不同,信息传递下的社交网络,是一种无尺度网络。在这里,信息的传递不是线性递增的,而是暴涨的。也即,某一信息在某些原因的加成下,可能突然爆发。“谣言传播数万,辟谣传播数百条”这就是因为传播条件不同。

因此,对非真实信息的处理,事后追溯解决是没有什么用的,微博所出台的小蓝签和微信的涉谣删除机制,都不解决问题,除非采取回溯式,将谣言的传播途径反向遍历,以强制弹窗的方式告知每个浏览了非真实信息的人。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在这样的情形下,竞争流量的各大媒体在社交平台上发现,外部体量大并不代表转发量就大,譬如微博上人日的正常新闻,转发和评论大多在数百,和许多自媒体在同一量级。而自媒体天生“道德要求低”,更容易“火”。为了拼流量,在竞争机制下,许多蓝V官媒节操也逐渐下降,最终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地域报道搞“饭圈式营销”,拉踩模式运用娴熟,动辄踩A地捧B地,然后第二天又踩B地捧C地;批皮打拳;无下限报道社会公序良俗反对的事物;搞创意新闻,为求“火”报道角度“脑回路清奇”,踩踏社会道德。等等。

无人负责的结果

笔者几乎可以确定的是,最终没有人会因刘学州的死亡受到惩罚。虽然他们的确都是凶手。并且,如果不是刘学州采取了极端方式,他仍然无法洗清自己。可是最终,他死了。

在《单向度的人》中,马尔库塞认为,发达工业社会对群体的统治是通过技术治理实现的,是非人格化的,是单向度的。社群保持稳定的原因,是统治者本身是一种秩序,是发达资本主义的秩序,而不是某个实体存在的人。

同样的道理,在刘学州的死亡中,编造内容的父母,违反新闻伦理的非真实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这些新媒体信息流的人,以及参与网络暴力刘学州的人,都负有责任。然而,大家都负责的结果,自然是无人负责。

当然,批判所有人对解决实际问题没有多少意义,随便着互联网的发展,一方面,网民们的思维和认知已经有了长足进步,实现思维“现代化”,另一方面,由于环境和代际造成的信息差,新用户的增长等等,仍然会存在很多网络空间中的群体无意识现象,尤其随着算法和流量宰制一切的时代的到来,这种群体无意识现象还会在中短期内出现反复和回升。我们固然要提倡每一个互联网公民都能约束自己的言行,但也要明白通过道德约束和素质教化并不能让作为整体社会现象的网络暴力,谣言和乌烟瘴气等消失,这需要舆论生态和结构的变化。所以,作为这个传播链生态的顶层参与者的新京报们,才必须要在这个事件里背负起主要责任。

近来,包括笔者在内,许多人都认为网络舆论在趋于“二极管化”。这是网络暴力的土壤。

但反思“二极管化”现象之前,应该考虑的是二极管是怎么产生的。

在这两年平台资本垄断,推荐算法和流量为王的情况下,创作高质量内容,远不如“搞噱头”然后吃流量有收益,而随着信息层面越来越同质化和低幼化,拼流量就几乎变成了唯一的出路。低幼化、同质化的信息,怎么能创造出不二极管的氛围?

另一方面,则是一切唯流量的KPI,导致了官媒、纸媒本身的自轻自贱。笔者有几位做记者的朋友,对传媒的内部氛围极度厌恶。之前的纸媒和官媒,过于“老爷化”,不接地气。主管部门为推动纸媒“讲人话”,对各媒体提出了由流量考核的KPI,却没想到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那么,不唯流量后,又应该如何考核和管理,或许主管部门也在思考,也在头疼。

这场悲剧就如同六子剖腹证明自己吃了几碗粉一样,不同的是,六子是被黄老爷害了,而刘学州,恐怕无论是新京报还是其亲生父母,并没有想要他的命。这就更显得悲剧了。他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了15岁,看他的遗书,我感觉他是一个生在悲剧和破碎中,但不断努力追求光明顽强的人。最终,命运压倒了他。不论如何,希望所有的牺牲不要白白流失,希望媒体人可以更有节操一点,希望新京报们早日退出历史舞台,也希望我们在这网络的洪流中都能保有一份冷静,

不要再“永远年轻、永远冲动、永远热泪盈眶、永远不长记性”。

刘学州认亲33天后的生命定格

原创/

李震丁国彬

刘学州走到了天涯海角的一片美丽海边,也没能找到家的避风港湾。“阳光照在海面,我也归于大海。”1月24日凌晨,寻亲男孩刘学州留下万字遗书,消失在三亚海边。同日,三亚警方向媒体证实,男孩已于当日凌晨经抢救无效身亡。

近年来,在全国寻亲热潮下,年仅十几岁的刘学州是幸运和顺利的,自有寻亲念头起,仅仅过了两年就有了亲生父母的消息,然而,他的结局相比其他寻亲家庭却更显悲剧。

听到刘学州自杀的消息,曾与其同睡过上下铺的刘亚至今难以相信,“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想他只是想要一个关注、照顾和公平,但是这样却被一些人认为是在炒作。他还是年纪太小,如果有一点城府也不会走这条路。”

《生来即轻还时亦净》是刘学州留下最后的一篇长文。他始于被遗弃、终于被遗弃,是校园欺凌受害者,是寻亲男孩,也是努力发光的人。可光亮没能照到虎年,最后的最后,他给自己定义的唯一标签,是坚强。

33天,最“幸运”的人变成最不幸的人

相比孙海洋寻子14年,申军良寻子15年,郭刚堂寻子24年……刘学州的寻亲似乎更为顺利。

他先通过“宝贝回家”寻亲网站发布消息,而后前往派出所采血入库比对DNA,直至2021年12月,他在志愿者帮助下在网络上发布寻亲视频,才引发网友和媒体关注。或许有些许好运眷顾,发布视频几天后,刘学州在家里老人手中发现一本自己幼年的疫苗接种本,上面不仅记录了自己的原名“丁晶”,还有生父的名字。

2021年12月15日,山西警方通过DNA比对找到了刘学州的亲生父亲。一周后,他在石家庄见到了生父。很快,今年1月,刘学州在内蒙古见到生母。

刘学州和生母合影

“尘埃落定”“今天是个幸福的‘小朋友’”,刘学州在社交平台更新着自己相继与亲生父母相认时的喜悦。在这份喜悦中或许还夹着些许失落,亲生父母已离婚且还各自有了新家庭。即便如此,寻亲相见后一切似乎会步入正轨,却不知这只是深渊前的短暂黎明。

1月17日,刘学州在微博、抖音平台发布了被生母拉黑的信息。他也在一夜之间背上了“骂名”。原因是其生母对外称刘学州要求亲生父母分别离婚并复婚组建家庭,并要求亲生父母分别出钱为自己买房。为了恢复生活的平静,生母才将刘学州拉黑。对于这样的说法,1月19日,刘学州连续发博称自己从未要求父母为其在河北买房,也从未要求与父母同住。刘学州认为,这是在“颠倒黑白”。

1月24日,距离找到亲生父母仅仅过去33天,刘学州从一个“最幸运”的人变成了一个最不幸的人。“昨天晚上我们两个还发过信息,聊过关于年后培训班要开课的事情,他状态还好,说年后会继续(上课)。”当天,刘亚告诉新黄河记者,去年12月中旬后,刘学州通过网上招聘平台信息来他所在的培训学校应聘老师。他们相处了二十几天,“我们还一起住在宿舍,上下铺。”

起初,刘亚并不知道刘学州背后曲折的人生经历,以为他只是利用假期来这里勤工俭学的大学生,一天下来有100多元的工资。在宿舍,他也从不向大家吐露过自己的往事。其间,刘学州以家里有事为由请假离开了几天。后来,大家才知道刘学州是去认亲了。

身边一群人的关爱,没能抵住网暴

寻亲成功仅仅三十几天,“努力发光”的坚强男孩刘学州终究没能再坚强下去。24日凌晨,他在微博发布疑似遗书的帖文,回顾自己十几年间的非比常人的曲折经历。在不少人看来,遭遇网络暴力或是压倒刘学州的最后一根稻草。

据刘学州生前曾在社交平台发布的消息,因其与生父母之间出现“要家、买房”风波,网友质疑其寻亲目的。“为了钱而已”“什么时候直播带货,心机男”“刚认亲就要让人家给你买房子,你吃饱撑的”“太恶心了你”……刘学州的私信里,充斥着对他的质疑,甚至是谩骂,像是一把把匕首,扎进他的血肉。他曾试图尝试向这些网友解释,但发现这些网友注册的多为“小号”和私密账号。

1月24日,一名自称与刘学州生前有着不错关系的朋友王丽告诉新黄河记者,刘学州在最后一次去三亚前,双方曾通过一段较长时间的电话。“州州(刘学州)给我的印象一直很积极乐观的,没有轻生的念头。他说这次去三亚处理一些事情。”王丽说,此前刘学州曾告诉过她,自己有抑郁倾向,自从与生母之间出现问题后,整个人状态变差了。他还收到了不少网友的私信谩骂。

王丽说,有一群关爱刘学州的人也一直在帮助他,“大家通过给州州分享一些影视作品和音乐,以及自身的经历告诉他凡事要往前看,还有朋友会带他出去玩,主要目的是想转移州州的注意力,帮他度过这道坎,也就是被父母二次抛弃和网络暴力。”

1月19日,刘学州在微博配图其生母接受某媒体采访内容,称他们借钱让刘去三亚旅游,且刘多次要求他们为其买房,还威胁生父母分别离婚。在网友看来,该媒体仅听了生母片面之言而发布报道,有失公允,与后续网暴的发生可谓不无关系。

在河北亚太人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兴启律师看来,刘学州遗书中提到的网络暴力情况,按照目前现行的法律法规,在不知道刘学州自杀前,网暴刘学州认亲目的、索要房产等内容,并非教唆和帮助自杀,与其自杀行为之间不构成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也不能认定这些网暴内容存在犯罪行为。但是,可从民事责任方面追究网暴人员。曾建言全面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监管,呼吁出台“打击网络暴力”相关立法的律师周兆成也对此公开发声称,“网络暴力就是杀人工具。”

1月24日下午,微博社区管理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根据用户举报投诉,社区未成年人保护专项团队对相关泄露当事人个人隐私、挑动矛盾纠纷的违规内容进行排查清理,清理内容290条。同时,社区未发现当事人近期在微博站内有针对其他用户的举报投诉内容。下一步,社区将持续优化举报投诉入口,一旦发现重要线索,第一时间联动公安部门及当地政府采取行动。在用户隐私保护方面,站方拟上线两个新功能。

刘学州的最后一条微博定格在2022年1月24日00:02。截至记者发稿时已有多达23.1万条留言。有着急也有安慰,有惋惜也有悲痛。“你的人生或许这一段很黑暗,但你都咬牙挺过来了,未来只会越来越美好的!相信我!你可以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做很多自己喜欢的事情,看从来没有见过的风景……”

身处黑暗中仍努力发光

没人能把努力发光的你拉进黑暗,身处黑暗的刘学州,用疾苦浇灌一生,却给世间留下无数温柔。

早年,刘学州跟随养父母在河北邢台南宫市生活长大。4岁时,养父母因意外事故双双离开人世。之后,刘学州跟着家中老人一起生活。

生活的黑暗接踵而至。刘学州在遗书中自述,在村子里上学后,“同班同学的很多家长告诉同学们不让他们和我玩”,来自同学们的“孤立”逐渐演变成抢文具、推进厕所和各种诬陷,小学六年,他转学了五次。

有人欺负他穿的破,被高年级的同学抢吃的,被同学骑在身上用拳头捶脸,初中时还遇到了“变态的男老师”。最终导致他出现抑郁倾向。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难以想象的是,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却依旧在尽自己最大的能量散发出光热。

刘学州初中就读于南宫双语学校,根据该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显示,2019年12月,刘学州曾是学校“感动校园十佳人物评选活动(初中)”的候选人之一。评选活动简介这样形容他:刘学州是学生干部,还担任学生会主席。“虽是孤儿,但处处表现出‘骄人的佳绩’。自入学以来,勤奋好学,学习成绩优异,获得的荣誉数不胜数,一步步实现人生的攀越”。

微博上,刘学州也曾晒出自己获得的证书,红色的奖状挂满了墙,铺满了床。他说,这些是他在黑暗中,一个个拼出来的。最近的一次,是在2022年1月,刘学州因积极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工作,被社区评为“最美志愿者”。

世人难以想象,在老师眼中品学兼优的他,经历了这般磨难。但世人知道,那些伸出罪恶魔爪的人,必须为此承担责任。24日,新黄河记者致电河北邢台南宫市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针对刘学州遗书中提到的被猥亵等内容,教育局已介入调查。“目前我们已联系学校那边,正在调查核实相关问题。到时候肯定会有一个调查结果,对外公布。”工作人员说。

同日,新黄河记者多次致电南宫双语学校,座机均无人接听,拨打公众号下方的电话,被挂断后也无人接听。

天涯海角也没找到的家

“我们要是早知道他的情况,肯定会更加去关心和照顾他。”刘亚懊悔不已。在他看来,刘学州只是想要一个关注、照顾和公平,但是这样却被一些人认为是在炒作。

刘学州在长文中提到,此前在应生母邀请参加弟弟生日宴会时,听到了生母家埋怨与他相认,还将他带回家里的情况。自己的出现似乎打扰了别人的生活,刘学州说,他只能假装没有听到,但“内心很绝望”,只好以回河北“辞职”为由逃离了他们身边。因为学校放假,回到河北的刘学州无处可去,便联系了舅妈。

那时,刘学州仍然渴望着家的温暖。在与生母通电话时,他提到“想要一个家”,却引发了“买房”“家庭重组”等一系列解读。实际上,关于“买房”一事,刘学州的舅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刘学州是说过买房子,但他也说过,租一套房子也行,就一室一厅最小的那种。”而刘学州为了自证清白,发博称,考虑将亲生父母诉至法庭,可他终究是个孩子,最终选择了“还时亦净”。

短短十几年的人生,始于被遗弃、终于被遗弃,他在微博中写道:亲生父母生活在世界上,却要领着“孤儿补助”……许多曾经帮助他寻亲的人表示,如果知道是这样的结局,说什么也不会帮助他寻亲。

刘学州曾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要起诉生父母,那么其生父母是否涉嫌遗弃罪及拐卖儿童罪?河北亚太人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兴启律师表示,目前刘学州的监护人还在其养父母方的家庭中,其亲生父母是否涉嫌遗弃罪还需要在法律层面上进一步探讨。

“刘学州亲生父母在刘学州出生后,将其出卖给他人的行为,已经涉嫌刑法上的拐卖儿童罪和遗弃罪。”周兆成说,“寻亲后亲生母亲将其拉黑,再次遗弃,最终导致刘学州选择自杀。这两项罪名属于公诉案件,相信相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会进行审查,认定是否涉嫌犯罪,决定是否立案。”1月24日晚间,据多家媒体报道,山西警方已接到关于刘学州被买卖一事的报警,并找到其亲生父母做笔录。

刘学州走到天涯海角也没有找到自己的家。当时间回到2021年12月11日凌晨2点,那时的刘学州还没与亲生父母相认,他在微博中写道:希望有一天可以变成一个普通的小孩,哪怕一天。

新绿时代/ID:

xlsd2020-2020

侠客岛批网暴行为:“键盘侠”没有正经事可干吗?

原创/田获三狐/2022年01月25日

刘学州

在刘学州短暂的人生里,他曾经坚强地生活。离世前,这个15岁男孩已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坎坷:据他自述,自己刚出生就被亲生父母贩卖,4岁养父母双亡,上学遭遇校园霸凌,找到亲生父母却不被接纳……

但最终,他被来自虚空的网络暴力逼上绝路。

短短几个月间,刘学州从一个不为人知的苦命孩子,到被暴露于舆论场,网络暴力也随之而来。

例如,刘学州被生母拉黑后,有人说:“都卖了你那么多年了,你还想找回去,找回去都不亲了,没有意义!”刘学州去三亚旅游,有人说:“穿着麦昆的鞋子去三亚旅游,然后哭诉自己没地方住,你也是够心机的。”

虽然也有不少网友关心鼓励刘学州,但“恶语伤人六月寒”,在遗书里,刘学州写道:“很多人来骂我、讽刺我、诬陷我、诽谤我、对我评论和私信人身攻击……”

这些“键盘侠”没有正经事可干吗?一个个闲得五脊六兽的,脑回路还格外“清奇”。人家用了一款新手机,看客们好像发现了新大陆:看,这个人说自己可怜,没爹没娘,可他却用着新手机!

在金庸小说里,乔峰在聚贤庄面对众人的诬陷和指责,纵有一身武功,也是百口莫辩。刘学州只是个孩子,哪里受得了这样的网暴?

令人唏嘘的是,刘学州去世后,这些“道德圣人”却烟消云散,不知所踪了。刘学州和网友曾把网暴者的账号信息开列出来,但媒体调查发现,这些账号有的呈“无法搜索”状态,有的虽未注销或更名,但要么已停更,要么清空了微博内容,“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小号和私密账号”。

瞧瞧,这些人也知道这样做不光彩,不能用营造“人设”、日常要用的大号干,必须得用不易查到痕迹的小号。

生命天平的这头,是活生生一条命;另一头,却是一堆“虚空”的账号。

残忍又讽刺。

这是网络暴力造成严重恶果的个案吗?显然不是。

几年前,因为发生在泳池中的一起冲突,四川德阳一位女医生和丈夫的个人信息被发布到网上,后因不堪巨大压力,女医生服药自尽。事后,法院将3名煽动网络暴力的网民判了刑。

虽有《网络安全法》对网络暴力划出红线,但受害者在依法维权时却面临举证难等问题。正因违法行迹难以揪住,所以,只要有下一个目标出现,那些“网络暴民”还会蜂拥而至,乱喷一气,偃旗息鼓只是暂时。

网络暴力分很多种。有人出于一时“义愤”去攻击他人,如德阳案中,一些人先去攻击女医生,后又调转枪头攻击与女医生冲突的未成年人;有人长期在网上对他人品头论足,借着虚拟账号的庇护出言不逊;有人起哄架秧子,此前某主播直播喝农药自杀,看客们就起哄“喝啊”“快喝”,最终酿成恶果。

还有的喜欢“人肉”他人、肆意暴露他人信息和隐私。如香港修例风波中,“黑暴”者将警察及其家属的住址、工作地、子女学校等信息放网上,引同伙前去攻击。

这些在网上施暴的人,可能在现实中,因各种社会关系和道德约束,表现得像个“好人”“老实人”,但上网遇到某种触发条件,一下子就“出口成脏”,不惮以最恶毒的语言和揣测攻击素未谋面的对方。那一刻,这些人似乎觉得自己占据了真理和道德高地。

借着网络匿名的庇护,他们觉得法不责众、有恃无恐

:“我不就是骂了他一句嘛,至于自杀?”“像我这样评论的人多着呢,为什么不去指责他们?”

基于过往案例和恶性事件,有不少律师和业内人士呼吁,应当及早对网络暴力立法,包括实名制注册、平台管理和约束、责任追究和法律适用等。

这方面也有不少探索。例如欧洲一些国家禁止网络平台上出现煽动种族歧视或纳粹言论,一旦出现,除了追究言论涉事者责任,还要重罚平台,甚至追究刑责,倒逼平台负起管理责任。这不是苛责,因为正是通过平台,才让那些极端言论有了发出和放大的场域。这其中,负责“舆论引导”的媒体为公众提供完整客观的信息非常重要。尤其在网络传播中,碎片化信息很可能被成倍放大,变成片面信息,再经流量推动,片面信息就会成为整个舆论场撕裂的原点。

今天,中央网信办发出通知,即日起开展为期1个月的“清朗·2022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工作任务第一条,就是“集中整治网络暴力、散播谣言等问题”,可谓正当其时!

岛叔希望,这一个月的整治行动,能给今后的网络空间治理“打个样”,形成有足够震慑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让逞口舌之快的人明白,网暴不会因匿名掩护而安全,更不会随账号注销而消失。亡羊补牢,就得从制度上打补丁,让网络空间更清朗。

来源:

侠客岛

新绿时代/ID:

xlsd2020-2020

—精-彩-回-

01.

养生||从小年到大年,天天祝福,虎年虎虎生风

02.

养眼||这才像纯正的中国摄影,比国画还正宗?

03.

探秘||“间谍”偷窥野性动物的生活,有哪些奇妙发现?

04.

奇观||从50个最美汉字看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中文美在哪?

05.

争鸣||过年究竟要不要放爆竹/鞭炮?您是赞成还是反对?

06.

养眼||这8种年宵花最流行?如何做出花样品位?

07.

奇观||75幅作品,展示不同景色和不同动物

08.

奇观||这么多种仙人掌开花,不仅是罕见,有的见所未见

09.

养生||一位真爱的爸爸镜头下的姐弟:带他们走进大自然

10.

揭秘||这些动物交配后会各自转变性别?再交配一次?

11.

养眼||神笔下的光影世界,难以置信!花上水珠可比水晶?

12.

只是一种树?

新绿时代

,博采众芳,感谢原创!如有侵权,知会即删!转载本号原创,请标出处作者!

请分享

请点赞

请点看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