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
澳洲社交媒体都在关注一名男子
此前他的意外遭遇
让他差点送了性命
他将遭遇发到网上,引起关注后,竟然促使澳洲政府
不得不承认
之前一些被
掩盖的事实
此前这名男子跟妻子出门到公园游玩。
晚上回来后,妻子无意中发现他胳膊上有个小黑点,以为是蚊虫叮咬没有太在意。
但是过了几天后,小黑点开始出现红肿,
并出现环形皮疹
妻子突然意识到
难道是蜱虫咬的?
妻子陷入了
深深地
因为她知道,被蜱虫咬到不可怕
可怕的是蜱虫携带的恐怖病症
莱姆病!
这种病直接影响人的
血液功能
可以说是
杀手级
的病症。
莱姆病
很难被诊断
只能通过检验DNA来确诊!
早期发病,
都是出现发热、高烧等症状
很容易被当做一般感冒而忽视
之后伴随着肌肉、关节痛,
过敏以及
器官功能失调,
以及脑部、
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损伤
严重的会导致器官衰竭
此前媒体多有宣传
这名妻子知道莱姆病的危害
于是她第一时间联系了
澳大利亚莱姆病协会
(LymeDiseaseAssociationofAustralia)
好在救助及时
最后,丈夫终于保住了性命!
后怕之余
他们把经历上传到了网上
这事引发了很多共鸣
因为莱姆病一直存在着争议
澳洲政府此前也一直
不承认这一病症的存在
尽管如此
现实中还是有很多
致伤致死的案例
证据最终都指向了
那个小小蜱虫携带的
莱姆病
菌……
终生不能吃肉?
5岁的小男孩LiamMaher和妈妈SusieMaher住在悉尼北岸,
一天,Liam在自家后院玩,没过多久,就传来了他的哭声,
妈妈赶快到后院一看,孩子的脚上起了小小的红肿,
Liam说感觉自己的脚突然一疼,低头一看什么都没有,
由于伤口不大,妈妈也没放在心上。
可是,当天夜里,Liam的情况有点不妙,
他浑身出现了红点,
像针扎得一样疼!
Susie觉得像是麻疹,决定吃完饭后带孩子去看急诊。
然而,病情再次恶化,
他开始呕吐不止,严重拉肚子!还发起了高烧,渐渐地,
失去了意识!
妈妈赶快拨打电话,叫了救护车。
经过医生的连夜抢救,Liam的命保住了,发病原因也被查清
过敏!
妈妈很不解,因为此前带孩子做过过敏检测,都没问题,怎么突然就过敏了?
医生问她,孩子白天是不是被虫子咬过?
因为导致孩子过敏的是:
莱姆病螺旋体
Borreliaburgdorferibacteria
这恰恰是蜱虫携带的病毒,
蜱虫唾液含有一种人体内没有的糖分alpha-gal
我们常吃的红肉(牛、羊、猪等)中也有alpha-gal
医生表示,人体通过食物摄入alpha-gal不会有问题,但是
澳洲蜱虫唾液中的alpha-gal会引起人身体免疫系统的抵抗。
免疫系统会把虫子携带的alpha-gal当做"外来杂质",从而产生持续存在的抗体。
这样一来,下次受害者再接触红肉时,抗体会一直产生作用引发严重过敏反应。
澳洲微生物学家JasonTetro表示,因为它会改变你的免疫系统,这种过敏将是终生的。
也就是说,被这种蜱虫咬一口后,这辈子就不能吃红肉了,因为很容易引发严重过敏反应。
目前,医生还没能研究出,能够有效消除这种过敏反应的治疗方法。
如果只是出现过敏反应,还不足以引起重视,
那么,致人死亡,足够引起人们的重视。
轻轻一叮,就要了一个壮汉的命
2017年7月,年仅50岁的杰夫,突然开始发高烧,而且
高烧不退
全身无力的他被送到医院,
并且发生了多次
间断性昏迷
妻子尼亚很纳闷,丈夫的体格在同龄人中是出名了的强健,怎么会突然就倒下了?
过去的三十年里,丈夫只生过2次病,他的身体状况让同龄人羡慕,更不要提有什么大病了。
但这次病来如山倒,生龙活虎的他突然倒下的竟然此蹊跷,
尽管在医院积极治疗,但是仍然挡不住噩运袭来,
丈夫在住院两天后,状况急转直下,最终没能抢救过来就去世了。
在医院提供的死亡证明书里,妻子看到了一个让
她震惊的词
Babesiosis,巴贝斯虫病。
所谓的巴贝斯虫,就是
蜱虫。
她难以相信,让体格壮硕的丈夫在短期内丧命的,竟然是一只不起眼的小虫子...
免疫科主任告诉她,蜱虫引起的疾病传染是
世界性的难题...
传播疾病的种类和广泛性方面,比蚊子还强!
被蚊子咬一口,大部分人不会出现大问题,可若是被蜱虫咬一口,症状会比想象的恐怖…
16年医生无法确诊
蜱虫病还有一个恐怖的地方在于:
死罪可恕,活罪难逃!
16年前,一个叫JanineMieni的澳洲姑娘在露营时也被蜱虫咬伤,
在当时,澳洲医生对莱姆病的认知还非常有限。
因此,当时并没有查到是什么病症,
Janine
一天比一天虚弱,甚至开始出现
抽搐、颤抖
游走神经痛,
起初她自己上网搜索相关知识,觉得跟莱姆病有些相似,于是她把怀疑告诉了医生。
但医生对她说:不要多想,
“你这并不是癫痫,
所以我们不想治疗你。”
她就这样错过了被确诊的机会
几年过去了
她连走路都变得困难
最终放弃了舞蹈梦
最后的结果是:
整整16年,100多个医生,
没有一个可以诊断出来妹子到底怎么了!
16年后,她最终在悉尼北岸找到了一家医院,确诊了自己其实得的就是萊姆病。
可惜的是
她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接下来的日子,
可能要终日与冰冷的医疗仪器相伴了……
澳洲政府终于承认它的存在
无数的案例警醒着人们
这不是危言耸听
也不能视而不见
文章开头中那对幸运的夫妻
将治愈后的感受和防治都发在了社交网站上
包括此前媒体连篇累牍地警告
都在预示着澳洲夏天并不好过
于是在上周
政府终于承认澳洲存在莱姆病!
并且宣布了
莱姆病热点地区
莱姆病在过去一直存在争议
多年来,很多组织和公众,
都在游说政府承认这种疾病。
而政府和医疗机构的理由是:
没有证据表明澳洲有莱姆病存在
澳洲莱姆病协会首席执行官
SharonWhiteman
表示:“我们正要进入夏季,我们的收件箱里塞满了人们在被蜱虫叮咬后发疹子的照片。”
她还提到一个揪心的事实:
澳大利亚人很难对蜱虫叮咬的症状进行治疗
,即使他们在海外被咬到。
自2010年以来,该协会一直在努力,以
说服政府和医疗机构对该疾病的认识。
起初政府觉得,
这种疾病通常在北半球发生。
在没有确认致病有机体的情况下,无法支持澳洲地方获得古典莱姆病的诊断。
Sharon和她的团队用大量不争的事实告诉政府和公众:
yes!wehavelyme
莱姆病真的存在于澳洲
而且,不仅仅是莱姆病一种,
实际上,
被蜱虫咬伤后,可导致人生病甚至死亡的病原体:
多达30种!
患者可能遭遇:
莱姆病、斑疹热、Q热、森林脑炎、出血热、巴贝斯虫病、泰勒虫病、落基山斑疹热等81种病毒性、31种细菌性和32种原虫性疾病!!
最终,卫生部在一份声明中说,
政府确实认识到,有病人正在经历令人衰弱的症状,一些病人将其归咎于蜱虫
面对更多公众的质疑和呼吁
去年,参议院的一项调查被称为
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一种由蜱虫引起的疾病,导致许多澳大利亚患者出现类似于莱姆病的症状”
于是,
政府才下决心
正式公布了蜱虫相关信息
以及分布热点区域,
比如蜱虫基本类型为
麻痹蜱虫、灌木丛蜱虫、
牛蜱、褐色犬蜱
澳洲蜱虫分布于
沿海地带至内陆30公里处
这恰好与人口主要分布区重叠
作为人口最多的两个州
维州、新州
都是重灾区
作为回应,政府宣布拨款
300万元
用于研究蜱虫叮咬后导致的虚弱症状
经过一些唏嘘感慨的案例后
蜱虫问题
终于被政府重视起来
关于蜱虫我们需要知道这些
蜱虫分布在哪里?
阿猫阿狗
(一定多洗澡哇)
以下常识,需要转告亲朋好友:
如何辨别澳洲蜱虫?
澳洲蜱虫的主要特征包括:
虫体椭圆形,
未吸血时腹背扁平,
背面稍隆起,成虫体长2~10mm;
饱血后胀大如赤豆或蓖麻子状,
大者可长达30mm。
表皮革质,背面或具壳质化盾板。
虫体分颚体和躯体两个部份。
蜱虫喜欢藏身在何处?
在澳洲,蜱虫遍布各处,很多人家中后院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
-温暖湿润且灌木丛生的地区
-植物根系、落叶、石头等覆盖物下
-下垂的树枝里
-树皮下
被蜱虫咬后会出现什么症状?
-被咬部位出现刺激性症状,比如刺痛或者灼烧感
-包括发烧、疲倦、肌肉疼痛、关节疼痛和淋巴结胀痛
-出现小的块状隆起
-最显著的就是標靶形紅疹(BullsEyeRash)
如果被蜱虫咬了,该怎么做?
一旦发现了叮在身上的蜱,切不可捏、拽、用火或者其他东西刺激它,因为这样做一来可能让蜱的口器折断在皮肤里;
二来会刺激蜱分泌更多携带病原体的唾液,增加感染的可能性。你要做的是找一把尖头镊子,尽可能靠近皮肤夹住它的口器,然后将它拔出来,不要左右摇动,以免口器断裂。拔出蜱后,用酒精或者肥皂水清洗伤口和手。
如果可能,拔下来的蜱不要扔掉,可以把它放进一个密封的塑料袋或者瓶子冻进冰箱。
这样一旦日后不幸出现了蜱传病的症状,它会帮助医生更容易找到发病的原因。
天气转暖,小伙伴们如果要出门,要记住以下几点:
防蜱虫Tips
最好穿着亮色
(易於发现附在身上的蜱虫)长袖、长裤,
把裤尾扎进袜子裡,并戴上宽沿帽,再喷上含有DEET或Picaridin成分的驱虫剂。
从户外返回后脱掉所有衣物,并检查身体是否沾上蜱虫,特别是耳后、后脑部位、鼠蹊部、腋下和膝盖背后。
如果有带宠物出门也必须检查,现在每年有愈来愈多狗被蜱虫感染的案例。
最后,附个脑洞大开的取出蜱虫的视频↓
土澳的小伙伴们要小心,
毕竟,活下去要靠勇气
被袋鼠KO
被苍蝇攻陷
被蜘蛛吓傻
被蛇撩
被水母袭击
被鸟类亲吻
被马路上的鲨鱼吓到,
不过,土澳依旧被人们喜欢
毕竟还是有萌萌的小动物们
接下来的日子
祝大家远离危险
快乐相伴~
-END-
编辑:小亚
来源:Dailymail、Telegraph、7News
-End-
澳洲留学移民一键搞定
3种方法和精品公众号
“微澳洲”
做朋友:
①点击右上角
-->公众号-->关注
②添加ID:weaustralia
③搜索公众号:微澳洲
西方教育骗局,终于明白精英和普通人的残酷差别!2018-01-14找投资,上岭南会你不知道的是:西方教育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1“中国学生真是太苦了!”我的同学李女士总是发出这样的感慨。李女士是我中学同学,在一线城市打拼,过了30岁才结婚,35岁时收入地位稳定了,要了孩子。和中国大多数家长一样,她很心疼孩子,每当看到孩子写作业到很晚,总在同学QQ群鄙视中国教育“毫无人性”,把分数看得很重;羡慕西方的教育,注重孩子兴趣培养,课业负担少,轻松快乐。于是,为了孩子将来,孩子上四年级时,她真的移民到英国了。初到英国,李女士总爱晒孩子上学的情况,甚至包括下面这张课表:课程科目多种多样,除了英语、数学、科学等“主课”外,还有戏剧、音乐、交际技巧课程,此外还有阅读、故事时间等活动。上午9点上课,下午4点半就放学。如果家长没时间接孩子,可以留在学校参加各种兴趣班,体育、手工、园艺、跳舞,烹饪、魔术等等。当然要收费,10镑(100人民币)左右。回家以后,作业负担很小,几乎全是阅读。更让李女士高兴的是,学校对学生管理宽松,以鼓励为主,所以,孩子轻松了,笑容也多了。看着她和孩子照片幸福的表情,我们都暗暗妒忌了,只恨自己挣钱少,没有能力移民。但是,李女士后来渐渐不再晒“幸福”了......2有次她回国探亲,我们坐在一起吃饭,问起她孩子在英国情况。她苦笑了一下,慢慢说出她的苦衷。刚到英国时,她觉得孩子没有学习负担了,轻松快乐,自己也很欣慰,但是她慢慢觉得不对头了。首先,孩子的数学计算能力下降,这点她倒能帮孩子补一下。可是孩子的学习越来越凭兴趣出发了,习惯了鼓励表扬,对自己学习上的弱点、缺点也不太重视了,也不如在国内勤奋了。我说,这样不是很好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不正是我们教育欠缺的地方嘛。李女士无奈地说,可是将来孩子要上私立中学的,私立中学考试题的难度和学习强度可不比国内差。这样轻松下去,最终,孩子会难以通过国外名牌大学选拔。李女士感慨说,我毕竟是干金融财会的,数学计算能力多重要,要是小学不训练思维和计算速度,我现在还能把工作拿下来么?可是英国的公立学校,在培养孩子数学方面太不重视了。这样怎么能成?我得把孩子转到私立小学去,再不能这样耽误孩子了。等李女士再回到英国,真就把孩子转到了私立学校,每年学费至少2万英镑(18万人民币),这还不算寄宿费。李女士的宝贝儿子上了英国私立小学,她也再也听不到老师的表扬了,而是直接说出孩子不足,孩子再也不愉快了,感到了和在中国同样的压力。唯一庆幸的是,孩子的数学成绩一直不错,可是别的成绩却有点惨不忍睹了。原来,英国的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截然不同,有些课程设置要求和配套很高,作业量很大,要求严,很多家长也很在乎小孩成绩。而且课外活动也不比公立学校少,要对学生进行各项个人能力训练和培养,这也让李女士的孩子感到时间更不够用。要强的李女士开始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而且全是科学、地理和法语的全面补习。开销增加了一大笔。现在,李女士儿子如愿上了私立中学,学校规定GCSE考试中拿到6个A才能进入下阶段学习,否则就要转学。她再也不吐槽中国教育了,偶尔私下发出一声感慨,中国目前的教育还是公平的。我不厌其烦地介绍李女士的情况,聪明的读者这时候也许已经发现了一个可怕的现象:英国教育实现了阶级的固化以及分层。3英国中学教育系统有两类学校,一类是政府拨款的公立学校,一类是私立学校。公立学校免学费;私立学校一年学费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普通人家很难负担得起。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在教学质量上天壤之别,与公立学校自由散漫相比,私立精英学校管理严格、学业压力巨大,在许多地方甚至比中国的重点中学还要残酷。当然最后学生的人生命运和前途也不一样。英国的伊顿公学等5所私立学校学生考上牛津、剑桥两所大学的人数,相当于1800所公立学校考入这两所学校的学生总数。伊顿公学英国社会80%的要职由私立学校的毕业生担任,1/3的国会众议院议员、半数的高级医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来自仅仅容纳英国7%人口的私立学校。而公立学校则是为了穷人和移民孩子准备的教育机构。在这里不要求孩子掌握多少知识,不要求学生有多么严谨,而是提倡快乐学习。公立学校的孩子的确能有一个开心、幸福的童年,教师只要把学生哄得快快乐乐、轻轻松松毕业,就算是完成任务。但当学生走向社会的时候,不懂得高等数学,也不懂爱因斯坦,更不懂哲学,他们大多只能从事底层工作,端个盘子,干点体力活。所以,英国快乐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处于领导阶层的精英保持整个社会阶层稳定的手段。在英国,更少的学习时间、更宽松的学习环境,也意味着一个孩子想要成才,就需要更自律,更多的课外辅导,更多金钱投入,西方教育实际上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平民的孩子永远是平民。公立学校平民子弟如果真要跨越自己的阶层,只能靠天赋了,成为体育或者娱乐明星,这得完全靠偶然的因素。英国前首相梅杰曾指出,很多孩子从一出生就被家庭环境决定了未来,教育机会的缺失让他们几乎无法做出改变。有影响力的机构中很难见到工薪阶层背景人士,社会流动性几乎停滞。值得庆幸的是,今天我们中国还是以公立学校为主,即便是重点小学、中学更多的是看分数,也不存在高昂的学费。4现在有很多人指出我们当今的高考弊端众多,但有一点不能否认:在分数面前,所有的考生是平等的。相对于中国而言,美国的大学入学则是以推荐为主。在美国电影《蜘蛛侠3英雄归来》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钢铁侠建议蜘蛛侠将来去上大学。作为史塔克军火公司的董事长,托尼的推荐当然让小蜘蛛很容易上麻省理工这样的重点大学。但如果没有这一层关系,作为平民英雄的小彼得是否还有这样的机会呢?又有多少普通家庭孩子可以得到社会上有实力的人士的推荐呢?在美国,你想读名校,要么家庭有深厚的背景,要么就去上私立中学。2016年全美高中排行榜第19名、加州第1名的惠特尼中学,156名毕业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理等一流名校在内的822份录取通知书。而且这些精英的孩子,压力也不比中国压力小,该校流传着一个数字——4。即“4小时睡眠、4杯咖啡、GPA4.0”——要想获得满分为4分的成绩,每天只睡4个小时,困了就喝4大杯咖啡。中西方教育的不同,表面上是方法的不同,其实质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中国的教育是底层向上攀登的阶梯,只要有个好分数,就可以上名校,改变命运。而西方的教育则是一个分层机制,大众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从市场上另行购买教育,买不起的人则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附:你知道吗,乔布斯是不许自己的孩子玩iPad的!工人回菲律宾休假的这一个月,带狗狗带得我很幸苦。有时候我真心希望苹果能出一款狗狗喜欢玩的iPad,那样我就不用总是要陪他玩啦!给孩子玩iPad或者打游戏或者看电视,很多时候是解放父母的好办法。例如朋友聚餐的时候,给小朋友玩手机游戏,他们就不插嘴啦;例如在家里加班的时候,给小朋友玩iPad,他们就不打扰你工作啦;例如小朋友不肯吃饭,你答应他吃完饭就可以玩iPad,他就会快快吃啦....而且,现在的智能工具还可以给小朋友读书,教小朋友学习...真棒,对不对?可是,你知道吗?乔布斯是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们用iPad的。乔布斯生前有三个年幼的孩子。有一天纽约时报的记者NickBilto问他:“你的孩子们一定很喜欢iPad吧?”老乔回答:“他们没有用过。我们限制孩子们在家里使用智能产品。”听起来是不是怪怪的?iPad之父居然不允许自己的孩子用iPad?感觉就像是毒贩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吸毒一样....无独有偶。在硅谷,很多高科技公司的高层和工程师里面,开始流行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智能科技产品。他们甚至把孩子们送到传统的,完全没有智能和科技产品的Waldorf学校,在这个学校的校园里根本就找不到电脑!有一次3DRobotics(一家机器人公司)的CEO,有5个孩子的父亲ChrisAnderson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解释了为什么在高科技领域工作的人反而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科技:“我的孩子们抱怨我和我太太对于科技的担忧过于法西斯。他们说他们的小伙伴没有这样的规定...那是因为我们第一手看到了科技的危险。我亲眼看到了科技对我的影响,我不希望这些发生在我的孩子们身上。”非常有意思。几年前我曾经在微博上写过这样的一句话:“移动互联网火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觉得移动帮我们省了很多时间。后来发现上当了,因为最终它浪费了我们更多时间。”当今大多数人已经对iPhone和很多智能科技产品上瘾很深。很多儿童学家开始呼吁,如果我们在孩子们很小年龄的时候就让他们接触科技,也许会让他们陷入不完整,没有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人生。在户外靠亲身接触学到的知识,毕竟是和从谷歌百度里面学到的知识性质非常不同。两天前一篇文章再次震惊了我。这篇文章说的是商业怎样才能吸引90后和00后。其中两条:“他们非常地不耐心,需要立刻得到满足。”“他们会千方百计地避免和真人做交流。”避免和人交流!是的,如果想成功地得到年轻一代做为客户,第一,就是要立刻满足他们;第二,就是不能让他们说话。他们非常不喜欢说话。他们害怕和人用语言交流!这已经是我们的生活状态了。我们已经不再和人交流。其实不光是90后00后,很多85后也已经失去了与人用语言交流的能力。我创业后公司雇佣了几个85后90后,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在网上找东西很快很给力,但是坚决不愿意拿起电话和人交流。他们与人交流的方式是微信或者电邮。与人用语言交流,他们不愿意,也不会。可是解决问题,很多时候必须是人和人之间的语言直接沟通是最有效的。失去了这个能力和意愿,会失去多少效率啊!这个现象让我非常担忧。未来的人类,如果生活在害怕和其他人类用语言交流的世界里,而且生活在迫不及待的状态中,会是怎样的一个情形?真的是戴上眼睛就离开了现实社会,可以在虚拟中满足一切需求吗?也许乔布斯对于他的孩子们的态度是正确的。美国儿科学会和加拿大儿科组织表示,0-2岁的婴儿不应该接触科技,3-5岁的幼童每天应该接触不超过1小时,6-18岁的孩子应该限制在2小时以内。接触超过4-5倍以上建议的时间的孩子和年轻人,经常有很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后果。例如:0-2岁的婴儿,大脑的体积会增大2倍(其实人类一直到21岁大脑都在迅速发展)。大脑的早期发展受制于环境的刺激,或者缺乏刺激。过度接触科技产品(手机,网络,iPad或电视)对大脑会造成刺激,使小宝宝出注意力不集中,认知延迟,学习能力低下,容易冲动以及不能自律。另外,过多过早接触科技会造成成长迟缓。现在美国每三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到学龄时智力低下,影响阅读能力和学习成绩。由于多看电脑就减少了运动,而运动是可以增加注意力和学习能力的。12岁以下用科技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是非常有害的。1多看电视和玩游戏还和肥胖直接有关。被允许在卧室里玩智能产品的孩子比一般孩子多30%是肥胖的。而30%的胖孩子会得糖尿病。2玩游戏的孩子中75%会睡眠不足,影响学习成绩。3过度使用科技产品有可能增加孩子的抑郁症,焦虑和对科技产品变态的依赖。很多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自闭,人格分裂,精神病甚至有病态行为。4暴力的媒体内容有可能造成孩子的暴力倾向。5高速的媒体内容可以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因为大脑将神经推向前脑。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孩子是无法学习的。6如果父母也对科技上瘾时,跟孩子们就越来越远。没有的父母的亲密接触,孤独的孩子们就转向电子设备,更加造成了他们的上瘾。最后,电子产品的辐射对于大脑和免疫系统正在成长的孩子们的影响远远大于大人。也许,当iPad之父都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接触iPad的时候,我们真的应该想一想到底是为什么?正文自华人周刊,附自宁财女推荐阅读:回复精英,看《赵薇花1亿买学区房,终于明白精英和普通人的残酷差别!》回复郭晶晶,看《郭晶晶儿子的天价幼儿园和窦靖童的北京四中,终于明白小扎和强东的差别》BP通道:lingnanhuibp@126.com回复LU,看《LU,一个打飞机APP,凭什么狂吸四亿美金》回复思维,看《罗辑思维的骗局》回复AV,看《一家AV公司从创业到上市的故事》回复400万,看《日流水400万,他靠情色日进斗金》回复车震,看《一款精准车震服务商业计划书》回复叫鸡,看《滴滴叫鸡,一个青楼O2O项目,凭什么估值10亿》回复1999,看《刘强东与马云相约1999年,17年前绝密视频曝光!》回复A轮,看《去年A轮融资的846家O2O创业公司,现在快倒闭完了》ReadmoreScanQRCodeviaWeChattofollowOfficialAccount样式以及图文采集收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