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作文经典写作素材—诚信篇(共19篇)
包公与侠客立誓
包公刚到开封府上任,开封城外常出怪事,连续有好几个恶霸在睡梦中被人勒死,而家里人连声音都听不到。官方悬高赏、出精差,却连杀人者的影子都没见上,因此只好将案情报告给包拯。包拯将案情反复研究、勘察后,发现这些死者,都是刚刚做过一件伤天害理的坏事。百姓称杀人者为“无名大侠”。
有人来密告开封城里一个恶霸,仗着亲戚在朝中做大官,抢了民女,还把姑娘的父亲打伤致死。包拯用计守着“无名大侠”的到来,双方了解后,包拯说:“今后我若有哪件对不起百姓的事,你随时可来取我的人头。我也有一事要你答应,日后再有恶霸害人之事,请不要擅自杀人,我定以国法治他的罪。”“无名大侠”爽快地答应道:“只要大人能秉公执法,我决不再杀一人。若有违背,我必以死谢罪。”双方击掌为誓,各自归去。
包拯果然把那恶霸定了死罪。此后,当包拯遇到困难时,就想到和“无名大侠”的誓约,总没辜负那位义士的期望,那位义士也没再出现。
三年后一个清晨,一把比首把书信插到包拯的书桌上。他展开一看,大意是:我守约三年,未杀一人;昨日遇一伙歹人拦路劫杀良民,不听劝阻,我一时激愤,杀了四人,留下一活口,绑在大人房后树上;我已违约,请到城隍庙验我尸首。包拯依言去看,果真如此。
包拯深受感动,叹道:“这真是自古以来少有的义士!身怀绝技,替天行道,除暴安良,诚待誓约,视生死如鸿毛,守大义如泰山,惊天地,泣鬼神,可惜命归黄泉了!”
【大视角】
人心最易于相通者,不是形式或类别,而是信义或性情。如果坦荡无忌、真实不欺,那么,生死、好恶、得失等等,也便轻若浮云。
秉笔直书,太史殉难
太史伯(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齐国人,官为太史,兄弟四人。崔杼杀了国君齐庄公,太史伯如实记录,宁死不肯说假话,时人称为“良史”。
公元前548年的夏天,一直想独揽朝政的崔杼,以夫人棠妻为诱饵,设下阴谋,在府中杀害齐庄公,立庄公的弟弟为国君,号齐景公。国事安排已毕,崔杼找来太史伯说:“前几天主公调戏我的夫人,被人杀了。为了照顾主公的面子,你一定要写‘先君害病身亡’。懂么?”太史伯听完崔杼的话,冷冷地回答说:“按照事实写历史,这是太史的职责。至于主公是怎么死的,你心里明白,我心里也明白;朝廷内外,人人心里都明白。让我颠倒是非说假话,办不到。”
一个史官,没有权势,没有地位,仅凭几个字,竟敢跟自己作对。崔杼很生气,他权衡片刻,压住火气,试探地问:“你打算怎样写,能让我看看吗?”
“据事实录,有什么不可以看的,”太史伯说着,从宽大的袖子里掏出竹简,伏在几案上刻写起来。
日落天晚,太史伯直起腰来。崔杼接过竹简,仔细一瞧,上面写道:夏五月,崔杼弑君庄公。崔杼顿时大怒,喝道:“混帐东西,竟敢这样乱写,滚回去,照我说的去写,明天一早送来!”他恨恨地折断竹简,摔到太史伯的脚下。
太史伯回到家里,召来三位弟弟,诀别道:“良史实录,这是史官的责任,我照实去写,必遭崔杼毒手。我死之后,你们三人必为史官,万不可忘记史官的职责。”兄弟三人相顾流泪,纷纷发誓:秉笔直录,绝不歪曲历史。
第二天,太史伯按时把重新写好的竹简送给崔杼。崔杼搭眼一瞧,勃然变色,把竹简朝太史伯的脸上狠狠摔去,怒骂道:“你长几颗脑袋,怎么还是这样写?”太史伯昂然说道:“我只有一个脑袋,但叫我歪曲历史,我宁可不要这颗脑袋。”崔杼不由分说,抽出腰间剑,杀了太史伯。
太史伯被杀后,弟弟太史仲继承了哥哥的职位。崔杼拿过新太史所写竹简,只见上面写着:夏五月,崔杼弑君庄公。他气得暴跳如雷:“我劝你不要死心眼,走你哥哥的路。”太史仲面无惧色,朗朗说道:“你让我按你的意图去做,永远办不到,要杀要砍由你。”崔杼手起剑落,杀了太史仲。接着,又杀了依然不肯屈服的太史叔。
太史伯兄弟三人相继被崔杼杀死,史官的职位照例落到他们的小弟弟太史季的头上。双手沾满太史血的崔杼,明白单用硬的办法是办不到的。他换了一副面孔,挺关心地说:“你年轻有为,只要听我的话,就可以做高官,掌大权,不要像你的兄长那样不识抬举。”
提起三位惨死的哥哥,太史季只觉热血上涌,他几步冲到崔杼的面前,用手指着崔杼的鼻子,悲愤地说道:“我的哥哥秉笔实录,不说假话,才被你害死。他们虽然死了,却永远值得后人尊敬。要我听你的话,办不到,三位哥哥已经为我做出榜样。你嫌杀的少,就请动手吧!”说着,把头伸到崔杼的面前。
太史季小小年纪竟是这般硬气,崔杼吓得向后退了几步,楞楞地望着太史季。太史季挺起胸膛,慷慨陈词:“你凭借手中有权,可以杀掉史官,但你能把知道这件事的人全部杀光吗?你不许我写,可你改变不了事实。你杀太史,说明你心虚胆怯;你越是杀人,越说明你罪行深重。到那个时候,天下的人不仅要说你杀死国君,还要说你杀人灭口。”
【大视角】
暴力似乎可虐杀一切,却抹不了堂堂之心的准则。准则在心,人则顶天立地,纵古横今。所以欺人,实则自欺。欺人只在一时,自欺却自误一生。
伯尔的谎言
伯尔17岁了,刚学会开车。
一天早上,父亲要伯尔开车送他到离家较远的市区去办事。伯尔非常高兴地答应了。他开车把父亲送到目的地,约定下午4点再来接他,然后就去看演唱会。等最后一首歌唱完的时候,已经是下午6点。这时,他才想起与父亲的约定。
当伯尔把车开到预先约定的地点时,看见父亲正靠在一个栏杆上耐心等候。伯尔心里暗想,如果父亲知道自己一直在看演唱会,一定会非常生气。
伯尔低着头走过去,先是向父亲道歉,然后撒谎说,他也想早点过来,但是车在路出了一点毛病,需要修理,维修站的工作人员花了2个小时才修好。
听完儿子的话,父亲看了他一眼说:“伯尔,你觉得有必要对我撒谎吗?”
“我没骗您!我说的都是实话。”伯尔争辩道。
父亲再一次看了看儿子,“当你在规定的时间没有到来时,我就给维修站打了电话,问车子是否出现问题,他们告诉我你没有去。所以,你的车子根本就没有出毛病。”听了父亲的话,伯尔羞得满面通红,他低头向父亲承认了看演唱会的事实。父亲认真地听着,脸色变得更加难看。“我很生气,不是生你的气,而是生我自己的气。我觉得自己很失败,因为我养了一个说谎的儿子。我现在要从这里走回去,好好反省一下我这些年来做的错事。”
伯尔的道歉并没有使父亲改变主意。父亲开始沿着尘土飞扬的道路行走,伯尔迅速跳上车跟在父亲后面。伯尔一路上都在忏悔,告诉父亲他是多么难过和抱歉,但是父亲只顾走路,根本就不理他。
整整20英里的路程,伯尔以每小时4英里的速度一直跟着父亲。
20英里的路程里,看着父亲遭受肉体和情感上的双重折磨,这是伯尔生命中最难忘的一次经历。然而,它同样是生命中最成功的一次教育。至此以后,伯尔再也没有对父亲说过谎。
【大视角】
面对他者之错也能首先从自我反省开始,那么,其教育之效显然无以复加。可是今人,多的只是怨天尤人、推己责人的功夫,因此们的教育才许久培养不出大家。
不以文豪为标准
1946年,英格丽·褒曼排演舞台剧《洛林来的贞德》,上演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为此,英格丽准备把贞德搬上银幕。当时,文豪肖伯纳寄来他的剧本。但英格丽为了塑造好这一角色,长期以来一直在研究贞德,最后根据贞德的真实历史文献和审讯记录塑造了一个真正的贞德。因此,并没有采用肖伯纳的剧本。
1948年,肖伯纳通过别人邀请英格丽到他的乡间别墅作客。
当英格丽来到肖伯纳门前时,这位闻名于世的文豪笑眯眯地站在门口等候,却并没有邀请她进门,而是问她:“你为什么不用我的剧本?”英格丽礼貌地说:“先生,您好。我能进来吗?”“当然可以,我们将一起喝茶。但是,你为什么不用我的剧本?”英格丽毫不掩饰地回答:“我没有用您的剧本,是因为我不喜欢它。”面对英格丽的直率,肖伯纳怔住了。他又问道:“你在说什么?你不知道这是一部杰作?”“很相信这是一部杰作,但剧本中的圣女贞德,并不是真实的法国姑娘。您把她写得太聪明了,您把她的演讲改写了一番,您让她讲了一大堆真正的圣女贞德做梦也不会讲出来的话。”
没想到肖伯纳听完这番话后,反而哈哈大笑起来,同时邀请英格丽进屋。他们一同喝茶时,肖伯纳又笑道:“没人敢当我的面说这样的话。你,一个来自好莱坞的黄毛丫头,却当面说我的作品不好。”英格丽说:“我是要把贞德演成一个单纯的农村姑娘。您写的剧本,语言是精彩的,但这些话语是乔治·肖伯纳的语言,而不是贞德的语言。我背得出她的原话。因为她在审讯中所说的话都保存下来,成为有历史意义的记录。她没受过教育,给予她勇气的只是天赋的常识……”肖伯纳饶有兴趣地听着,并且开始喜欢上这个有头脑有个性的女子。
临分手时,肖伯纳表示,他非常希望英格丽再来看望他。
【大视角】
唯因标准不同,所以选择的结果才大相径庭;唯因对标准的坚持,所以无畏于显要或豪势的威压。因此想要感动他者,必先感动自己;想要影响他者的观念,必先执著于自己的标准。
曾参教子,言而有信
曾子(公元前505—436年),名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孝著称,后人尊为“宗圣”。
一天,曾参妻子忙着准备冬季服装,偏偏布料不够。她收拾好针线要上街,走到庭院时,正在做游戏的小儿子听说妈妈去赶集,缠着妈妈非要跟着去。天近晌午,带着孩子,慢腾腾地走去,恐怕啥事也办不成。曾参妻子劝他不要跟着,但小儿子哭闹不休。她被缠得无法脱身,就指着院里猪栏的猪说:“乖儿子,听话,好好在家玩。妈妈上街回来,杀了那头猪给你吃。”孩子很久没有吃到肉了,听妈妈说要杀猪给自己吃,破涕为笑说:“妈妈,你去吧!我在家里玩,等你回来杀猪。”
妈妈走后,孩子跑到后院书房,摇着曾参的胳膊说:“爹爹,有肉吃啦!”曾参放下竹简,奇怪地问:“哪来的肉?”小儿子乐颠颠地回答道:“妈妈说,她上街回来杀圈里的猪。杀了猪,不就有肉吃了么?”小儿子说着,仰着小脸,天真地问:“爹爹,这是真的吗?”“当然是真的!走,咱们磨刀去,你妈妈回来,正好杀猪。”小儿子高兴地跑前蹿后,帮着曾参忙活。
曾参的妻子从集市回来,远远就听见猪的叫声,以为家里出了什么事情,三步并作两步跑进院子。丈夫满头大汗地捆着猪,儿子拿一把雪亮的刀子等在一边。她慌忙上前,拦住曾参说:“你呀!读书读傻了,猪小,没喂肥,怎么能杀呢?”曾参擦着额头上的汗水,不解地问:“你不是亲口对儿子说,要杀猪给他吃么?”妻子笑着说:“你怎么和孩子一样见识,说杀猪就杀猪。我当时被儿子缠得没办法,哄他的呀!何必当真?”
“你怎么能哄骗孩子呢?”曾参收敛了笑容,严肃地对妻子说:“孩子小,父母的一言一行对他们都有影响。你今天哄骗了他,他以后也会学着你的样子去哄骗别人。再说,你在孩子面前说了假话,他很难再相信你的,以后还怎么对他进行教育?”
曾参的话,句句在理,说得妻子心悦诚服。她笑吟吟地帮助丈夫捆猪,杀猪。一切收拾妥当后,又架起柴火,煮了几块香喷喷的肉,让儿子饱餐一顿。儿子一边吃肉,一边兴奋地说:“妈妈,好妈妈,说话算数呢!”
【大视角】
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真必有其诚。因此,一举一动,一颦一笑,要么感染于人,要么伤害于人;前者必有投桃报李之效,后者必有以恶报恶之忧。曾子深谙此理,所以不计表面得失,唯以诚信为本。
诚笃的晏殊
晏殊少年时代,张文节把他向朝廷推荐。恰逢皇帝亲自主考。晏殊见到试题后说:“十日前我已作过这篇赋文,现在草稿还在,因此请求重新命题。”皇帝对他的诚实十分喜欢。
等到在使馆任职,当时天下无事,允许臣僚挑选游览胜地进行宴饮。当时文馆馆员各各集结,到市楼酒店,热闹非凡。晏殊因为贫穷,不能外出,便独自居住家里,与兄弟们讲学。一天,挑选辅佐太子的官员,忽然从宫中传出真宗的御批,特别选中晏殊。执政官员不明白皇帝这一决定的依据,次日进见真宗回禀。皇帝说:“近日听说馆阁官员无不嬉游宴饮,通宵达旦,只有晏殊闭门与兄弟们读书。他是这样的严谨厚道,正好可以担任太子的老师。”
晏殊接受任命之后,皇帝说明了选择他的原由。晏殊却说:“我并非不喜欢游玩宴饮,只是由于家贫没有相应的器具;我如有钱的话,也一定前往。但既然没钱,哪里能够出游呢?”
皇帝更加喜欢他的诚实,懂得为臣之道。到了仁宗即位,最终得到重用。
【大视角】
作为诚实忠直的化身,其人性的光辉势必影响他周围的群体,以至身后世世代代的群体。今人虽多有矫饰、虚伪、世故的嫌疑,却也乐于亲近厚道、诚挚、真切的对象。
诚实的老亚伯
美国历史上最受人们敬爱的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年轻时曾经担任商店里的一个小职员。
有一天,一位妇女来商店买一些小物品,结算结果是2美元又6.25美分。付完款后,那位妇女高高兴兴地走了。但是年轻的店员对自己的计算结果感到没有把握,于是又认真地计算一遍。结果让他大吃一惊,他发现各种款额加起来应该是2美元。
“而我却让她多付了6.25美分。”林肯不安地想,并且不住地谴责自己的大意。
其实这点钱微不足道,许多店员不会把它当回事儿。但是林肯却非常尽责,他对自己说:“必须把多收的钱还回去。”
如果那位女顾客就住在附近,把钱还给她轻而易举。但是实际上,她住在两三英里之外的地方,而且外面布满积雪,道路非常难走。然而这并没有动摇他的决心。天已经黑了,他锁好店铺,忍受着寒冷和疲倦,艰难地步行到那位女顾客的住处。到那儿后,他把事情讲述了一遍,将多收的钱如数奉还。那位女顾客看到林肯专门来还钱,非常意外,不住地赞扬林肯的诚实。
还有一次,一位女士来到店中,买半磅茶叶。林肯将茶叶称好,包起来递给顾客。这是他那天的最后一份买卖。第二天开始营业之前,林肯做例行整理,在秤盘上发现一个四盎司的砝码。他突然想到前一天卖东西时用的是这个砝码,所以少给顾客茶叶了。也许这是许多商人惯用的欺骗顾客的伎俩,因此他们决不会为此担心。然而年轻的林肯却不这样想。他把剩下的茶叶称出来,给那位顾客送去。
日后,人们总是称林肯总统为“诚实的老亚伯”。
【大视角】
诚实的习惯一旦养成,只要坚持终身,势必终身受益。受益不尽之处,在于一切对象,无论它世故也罢,险恶也罢,都无法不对诚实的举止报以善意。
从“呆头鹅”到“圣雄”
甘地(公元1869—1948年),印度人。据说刚出生时,就非常瘦弱,还常常在半夜里啼哭不休。到了少年的时候,他仍瘦弱如初。由于身体的原因,甘地从小就胆小怕事,有时在夜里,母亲要是不陪他睡觉,他就不敢入睡。
上了中学,他碰到一个身体长得非常结实的同学。这人告诉甘地,只要他吃肉,他的身体就会强壮起来。这个同学还从一张报纸上抄了一首打油诗送给甘地:
体格强壮的英国佬,
统治着我们瘦弱的印度同胞,
因为他们吃了肉,
所以个儿长得高。
甘地看了这一首打油诗以后,便偷偷借了同学的钱,买了好几斤煮熟的牛羊肉,和几个同学大吃一餐。
甘地一家是信仰印度教的,印度教禁止吃牛肉。有一天他在给神灵祈祷的时候,觉得自己吃肉不仅欺骗了神灵,同时也欺骗了父母。他为偷偷吃肉而后悔,很想跟父母承认自己的错误,但又害怕父母不肯原谅自己。
有一天,生病的父亲在自己的床头发现一封信,当他打开看的时候,才发现这是儿子甘地写给他的,儿子在信中虔诚地忏悔自己的过错。父亲被儿子的言行打动了,他流着眼泪把儿子叫到身边:“孩子,敬畏神灵,是一种好品质。我和你的母亲,都已经原谅你的过错了。”
甘地原本是准备吃父亲的棍棒,可是父亲用这种方式原谅他,他感觉到了爱的力量。
甘地的诚实不仅在家里有名,在学校也同样如此。有一天刚上完课,老师便让同学们把以前学过的内容先复习一下,因为有官员将要来他们班视察。一会儿,果然有个官员模样的人在校长的带领下,来到他们班上。老师便请几个同学上黑板去默写单词,其中就有甘地。甘地很快就把单词默写出来,但站在一旁的老师发现甘地有一个单词写错了,于是用脚碰他一下,暗示他赶快看一眼旁边同学正确的写法,以便改正过来。
诚实的甘地连头也不动一下,便回到坐位上。最后默写的结果,除了甘地一人出错以外,其余的同学都写对了。等到校长和那位官员走了以后,老师对甘地吼道:“我不是暗示你看一看其他同学的吗?”
“这怎么行呢!”甘地回答说。
“真是一头呆头鹅。”老师最后摇了摇头说。
同学们哈哈大笑起来。从此,甘地有了一个“呆头鹅”的绰号。
后来,甘地为了民族不再受凌辱,他用游行、罢工、请愿、绝食等非暴力的方式,领导印度人民将英国人赶出印度,实现了印度的独立。因此,甘地被印度人民称之为“圣雄”。
【大视角】
印度得以独立,因于和平的抗争。抗争的持续动力,因于柔韧不懈的诚实品格。所以治国平天下的前提,便是格物、诚意、修身与齐家。
狄青不计出身
宋朝有个残酷的制度,为了防止兵士开小差,要在兵士的脸上刺字。狄青当小兵的时候也被刺过字。过了十多年,狄青当了大将,但是脸上还留有黑色的字迹。
有一次,宋仁宗召见他以后,认为当大将脸上留有黑字,很不体面,就叫狄青回家以后,敷上药,把黑字除掉。
狄青说:“陛下不嫌我出身低微,按照战功把我提到这个地位,我很感激。至于这些黑字,我宁愿留着,让兵士们见了,知道该怎样上进。”
宋仁宗听了,很赞赏狄青的见识,更加器重他。
后来,因为狄青多次立功,被提拔为掌握全国军事的枢密使。
一个小兵出身的人当上枢密使,这是宋朝历史上从没有过的事。有些大臣嫌狄青出身低,劝仁宗不该把狄青提到这么高的职位,但是宋仁宗这时候正在重用将才,没有听这些意见。
狄青当了枢密使,有人总觉得他的出身和地位太不相称。有一个自称是唐朝名相狄仁杰后代的人,拿了狄仁杰的画像,送给狄青说:“您不也是狄公的后代吗?不如认狄公做祖宗吧!”
狄青谦虚地笑了笑说:“我本来是个出身低微的人,偶然碰到机会得到高位,怎么能跟狄公高攀呢?”
【大视角】
不隐藏卑微的出身,不攀搭显贵的声名,狄青之为狄青,显然伟岸莫比。反观今世之人,唯恐粉饰、假借、猎取不够,却不知甫一开始,即已失尽身体、财富与精神的自由。
第五伦的私心
东汉初年有个人叫第五伦,汉章帝时为司空(三公之一)。他为人诚实,不会花言巧语。他奉公守节,廉洁清白,勇于主持正义,从不见风使舵。哪怕在皇帝面前说话,也直来直去,决不阿谀奉承。他的儿子们都警告他,说他这样下去迟早会碰钉子,决不会有出头之日。可他就是不听,因此成了有名的无私之人。
有人问第五伦:“您有私吗?”
第五伦说:“以前有人送我一匹千里马,我虽然没有接受,可是我每当看见太尉、司徒得了千里马,我心里还不能忘记有人送马这件事。我哥哥的孩子有病,我一夜可以看望十次,可是回来,我就安稳地睡着了。我自己的孩子有病,我虽然不守着他,可是怎么也睡不着。由此看来,能说我无私吗?”
【大视角】
显然,只有超然于人间烟火,才可能完全泯灭私心。其实,极力粉饰其无私的,大多为了扩张私欲。因此,坦然承认其有私的,大多能够抑制私欲。人能从内心深处挖掘自私的根源,并将它直言道出,已是不凡的境界。
季札赠剑
季札是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寿梦想传位给他,他坚决不接受,寿梦只好传给大儿子。后来老大又想传位给季札,季札仍不接受,老大只好传位给二弟,二弟又传给三弟。老三去世后,季札又想法躲开了。这样,老三的儿子趁机继承了王位,也就是吴王僚。
有一次,季札出使北方各国,路过徐国,徐国国君非常喜欢季札佩带的宝剑,但是不好意思张口讨要,只是从眼神中流露出来。按照当时的礼仪,使者是不能不佩带宝剑的。季札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准备出使各国回来后,就把宝剑送给徐国国君。不料,等他完成使命路经徐国时,徐国国君已经病故。季札悔恨莫及,到徐国国君的坟前祭奠时,就将宝剑挂在墓旁的树杈上。
有人说:“国君已经死了,你把这宝剑挂在树上还有什么用呢?”季札说:“我的心早就答应将这宝剑赠送给他,不能因为他已经死了就改变主意。”后来徐国人编了一首歌曲来歌颂季札:
延陵季子啊,
他真够朋友!
宝剑值千金,
他挂在坟丘。
【大视角】
季札所遵守的,居然是不曾出口的诺言,而且是针对死人来兑现。古代君子的风范,但愿能穿越漫长的历史,吹拂到今日饱含铜臭的天空。
坚毅的小仲马
小仲马很想像他父亲大仲马一样成名天下,但他寄出的稿子总是碰壁。大仲马得知后,对儿子说:“如果你在寄稿子的同时附上一封短信,说‘我是大仲马的儿子’,或许情况就会好得多。”
但小仲马拒绝了父亲的好意:“我不想那样做,我想凭自己的本事摘到苹果,那样的苹果才会有味道。”
小仲马不但拒绝用父母的盛名来取得自己的事业,而且还换了好几个其它姓氏的名字,以免编辑们把他和父母联系在一起。面对被退回来的稿件,小仲马并没有沮丧,仍坚持每天写作与寄稿。当小仲马的《茶花女》寄出后,终于吸引了一位资深编辑。这位编辑与大仲马有着多年的书信往来,当他看到这个地址与大仲马的地址一样时,怀疑是大仲马另取的笔名,但作品的风格却与大仲马迥然不同。于是,他专门去访问大仲马,才知道《茶花女》是出自大仲马的年轻儿子之手。
“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呢?”这位编辑问小仲马。
小仲马说:“我只想拥有自己的高度。”
《茶花女》出版后,法国文坛认为这部作品的价值超越了大仲马的代表作《基督山恩仇记》,小仲马也随之名声大噪。
【大视角】
没有坚实的基础,事物便不易长久。因此,自我的起点何处,行程中如何延展,一切的动力又由谁来提供,就成为能否达到巅峰的关键。
绝不掠人之美
弗里克斯·门德尔松(公元1809—1847年),是德国19世纪群星璀璨的音乐家中甚为耀眼的一颗明星。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杰出的音乐成就却给了门德尔松真正的不朽。
一次,少年门德尔松受到魏玛大公的邀请,前往宫廷去演奏。他跟着枢密顾问歌德的夫人一同前往,可到了宫门,宫廷侍官只把歌德夫人毕恭毕敬地请进去,却误把门德尔松当作一个小跟班,阻留在进门脱大衣的房间里。门德尔松开始并没介意,只是静静等待有人来招呼他进去。结果一个多小时悄然而逝,并未见到请他进去的人影。小门德尔松生气了,他讨厌这种无端浪费时间和极不尊重人的作法,于是一声不响地步出宫门,拂袖而去。待大公传出话来,他已无影无踪。小门德尔松维护自己尊严的行动,在魏玛大公的宫廷留下一个大大的惊叹。
1829年夏天,年仅20岁的门德尔松已开始作出国旅行演出。在伦敦,他的演奏引起满城轰动,人们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他也从此对英国情有独钟。有一天,门德尔松访问英国,维多利亚女皇特在白金汉宫为他举行盛大的招待会。其间女皇当众赞誉:仅凭《伊塔尔兹》一曲,就足以证明门德尔松是音乐奇才。女皇表示,她本人是如何如何对《伊塔尔兹》推崇倍至。
门德尔松闻言,满面通红,坐立不安。待人们热烈的情绪稍稍平静,他站起来诚挚而认真地说:“承蒙女皇陛下喜爱,但《伊塔尔兹》不是我的作品,而是以我的名字发表的妹妹芬妮的作品。”举座为之讶然。门德尔松进一步解释说:“这正是受到赞誉时自己羞惭满面的原因。由于门德尔松的兄弟不赞成用女人的名字发表作品,才把门德尔松的名字署在其上。虽然此事无人知晓,但门德尔松不能掠人之美。”闻听此言,人们对门德尔松的热爱与崇敬,更添一重。
门德尔松的作品和其品德交相辉映,成就了一位杰出艺术家的形象。
【大视角】
掠人之美,无异于巧取豪夺。诚挚不欺,正所谓玉洁冰清。一切费尽心机的装点,都只有一时半刻的喧哗。一切踏实自在的言行,才见得永不褪色的荣光。
康德守时
1779年,德国哲学家康德计划到一个名叫瑞芬的小镇去拜访朋友威廉·彼特斯。他动身前曾写信给彼特斯,说3月2日上午11点钟前到达他家。
康德是3月1日到达瑞芬的,第二天早上便租了一辆马车前往彼特斯家。朋友住在离小镇12英里远的一个农场,小镇和农场中间隔了一条河。当马车来到河边时,车夫说:“先生,不能再往前走了,因为桥坏了。”
康德下了马车,看了看桥,发现中间已经断裂。河虽然不宽,但很深,而且结了冰。
“附近还有别的桥吗?”他焦急地问。
“有,先生,”车夫回答说,“在上游6英里远的地方。”
康德看了一眼怀表,已经10点钟了。
“如果走那座桥,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到达农场?”
“我想要12点半钟。”
“可如果我们经过面前这座桥,最快能在什么时间到?”
“不用40分钟。”
“好!”康德跑到河边的一座农舍里,向主人打听道:“请问您的那间破屋要多少钱才肯出售?”
“您会要我简陋的破屋,这是为什么?”农夫大吃一惊。
“不要问为什么,你愿意还是不愿意?”
“给200法朗吧。”
康德付了钱,然后说:“如果你能马上从破屋上拆下几根长的木条,20分钟内把桥修好,我将把破屋还回给您。”
农夫把两个儿子叫来,按时完成了任务。
马车快速地过了桥,在乡间公路上飞奔,10点50分抵达农场。在门口迎接的彼特斯高兴地说:“亲爱的朋友,您真准时。”
【大视角】
守时非是小事,它必折射人们生活的一贯作风与行事的一贯方式。倘能于细处一丝不苟,即能于大处精益求精,亦能于高处游刃有余。智慧之大,其实从点滴开始。
恰到好处地放弃
拉斐尔11岁那年,一有机会便去湖心岛钓鱼。在鲈鱼钓猎开禁前的一天傍晚,他和妈妈早早又来钓鱼。安好诱饵后,他将鱼线一次次甩向湖心。
忽然钓竿的另一头倍感沉重起来。他知道一定有大家伙上钩,急忙收起鱼线。终于,他小心翼翼地把一条竭力挣扎的鱼拉出水面。好大的鱼啊!它是一条鲈鱼。
月光下,鲈鱼一吐一纳地翕动着。妈妈打开小电筒看看表,已是晚上十点——但距允许钓猎鲈鱼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
“你得把它放回去,儿子。”母亲说。
“妈妈!”孩子哭了。
“还会有别的鱼的。”母亲安慰他。
“再没有这么大的鱼了。”孩子伤感不已。
他环视一遍四周,已经看不到任何鱼艇或钓鱼的人,但他从母亲坚决的脸上知道无可更改。黑夜中,那鲈鱼抖动笨大的身躯慢慢游向湖水深处,渐渐消失了。
这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后来拉斐尔成为纽约市著名的建筑师。他确实没再钓到那么大的鱼,但他却为此终身感谢母亲。因为他通过自己的诚实、勤奋与守法,猎取到生活中的大鱼——事业上成绩斐然。
【大视角】
失之于鱼,得之于心。智识高远者,都把坦荡无忌的内心放在首位。因为它一旦萎缩,它便容不下万物,也便容不得自我的一点点得失。
清贫守志,不取重金
杨震(?-124年),东汉大臣,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少好学,通晓诸经,时称“关西孔子”。年五十始仕州郡,后调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汉安帝时官至太尉。居官清廉,正直无私。
杨震有个学生叫王密,当年,因他品学兼优,为人忠厚,杨震向朝廷举荐他为茂才(秀才)。王密作了昌邑县令,他不忘记老师的教诲和举荐之恩,常常思念如何报答。数年后,杨震调任,王密到郊外迎接恩师,安排食宿,关照倍至。晚上,杨震回到驿馆,正要安睡,忽听有人叩门。
开门一看,是学生王密。原来,王密备下黄金厚礼,前来拜谒老师。他见屋中无人,便十分恭敬地说:“学生本一介寒士,蒙恩师提拔,才有今日。早该报答,只是没有机会。今日难得恩师来此,特备小礼相赠,以报栽培之恩。”
说着,从怀里拿出10斤黄金。杨震见状,甚感意外,便连连摆手拒绝说:“过去,我见你德才很好,才推荐你担当重任,你却为何不了解我的为人?”王密回答说:“这黄金都是我多年俸禄的积蓄……”杨震心中不快,便郑重地说:“你我过去是师生关系,现在都是朝廷命官。
衣食有俸禄,俸禄外的金银财物,不可再得。再得者,一是不义,二是贪赃。”王密见老师拒绝,又说:“我是为了报答老师恩情,谈不到别的……”杨震说:“若为师徒之情,看到你当一名好官而不负我多年教诲,胜似黄金百两。你再想想,假设收下你的重金,别人知道,岂不坏了我一世清廉的名声?”
王密说:“现在正是黑夜,只有我知、你知,请老师收下,学生也就心安。”杨震听他说完,面露愠色,厉声说道:“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无人知道呢?你是一县之主,一举一动都要做百姓的表率,千万不可欺世盗名!”
王密见老师义正词严,点污不沾,又感动又惭愧,只好谢罪而去。
【大视角】
古语说“神目如炬”、“三尺头上有神灵”。也说“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因此,亏心之事,决不仅仅只是蒙昧了自我的良知。所谓君子慎独,其实除此一人之外,天地与万物均将作为你一切言行的见证。
王夫之待友
王船山是一位非常有骨气的学者。为了事业和理想,不为利禄所诱,不受权势所压,历尽千辛万苦,仍旧矢志不渝。他在青年时代曾目睹明朝腐败,便上书要求改革,却因此受到迫害,几乎丧命。明朝灭亡后,他在家乡衡阳抗击清兵,没有成功。后隐居船山,终身著述,留下四百多卷著作。
王船山晚年身体不好,且又生活贫困,有时连写作用的纸笔都要靠朋友、学生周济。但他依然每日著述不倦,以至“腕不胜砚”、“指不胜笔”。在他七十一岁时,清政府的一位官僚来拜访这位大学者,并给他赠送吃穿用品。王船山正在病中,认为自己是明朝遗臣,拒不会客,并退回礼物。这位官僚自讨没趣,只好悄悄溜走。
王船山为此写了副对联,以表自己的铮铮傲骨:“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这里,“清”暗指清政府,“明”暗指明朝。
然而,王船山对朋友、对学生,却非常谦和有礼。一天,一位朋友来看他,知己相逢,把酒对酌,席间谈论时局,十分投机。后来朋友告辞,王船山虽然体弱多病,仍起身送友三步说:“君自保重,我心送你三十里。”
友人依依而别,走了十五里,猛然想起忘拿雨伞,又转身回到船山家。这时,只见船山老人仍毕恭毕敬地站在原地,“心送”朋友走完三十里……
【大视角】
君子之爱国,决不在表面下功夫;君子之待友,决不在言辞下功夫。一切非凡心灵与成就的塑造,无不从诚意、壮志与谨言慎行开始。
许衡七岁讲良知
许衡(1209—1281),字仲平,号鲁斋,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他幼时聪慧过人,7岁开始读书,曾问老师说:“读书是为了什么?”老师回答说:“是为了获取功名利禄。”他奇怪地说:“难道就只为了这些?”老师被许衡这一反问,弄得不知说什么好了,只在心里暗自惊讶,这孩子是个很不一般的人。
此后,老师一直留意许衡的一言一行,发现他对任何问题都不轻易放过,极善于刨根问底,不管是书中的要旨理义,还是生活中的寻常事理,他都要追问个明白。
过了不久,老师渐渐地感觉到,要应付许衡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件极不容易的事情。于是,这位老师便找许衡的父母说:“你们的孩子悟性不凡,将来一定大有作为。我才疏学浅,不适宜再做他的老师,请你们另聘高人。”
说完便辞去教席。此后,许衡的父母又接连为他请了三位老师。而这三位老师又都一个接一个相继辞去教席,而且都是出于同样原因,即没有能力满足许衡的要求。
许衡在没有老师指点的情况下,坚持刻苦自学,常常是枕卷而眠,废寝忘食。他如饥似渴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从来感觉不到有丝毫的满足。
许衡不但学习用功刻苦,而且善于独立思考,凡事都自有主张,决不随波逐流。有一次,他和许多逃难的人路经河阳,看到路旁有一棵梨树,果实累累缀满枝头。许多和许衡差不多大的孩子,由于一路上的颠簸劳累,饥渴难耐,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梨子,惟有许衡端坐不动。
有人问他为何不去,他回答说:“不是自己所有的东西而去摘取,这是不道德的。”那人开导他说:“而今天下大乱,恐怕梨树的主人早就跑了,拿没有主人的东西,有什么不可以的?”许衡不以为然地说:“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们的良心也没有主人吗?”那人闻此言语,随即默不作声。
后来,许衡成为元代著名的理学大师,为鲁斋学派的创始人及主要代表。
【大视角】
都知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而其“磨砺”与“苦寒”,首先却是主观能动性的极大发挥,以及决不随波逐流的自持。倘若心中无主见,良知无主人,纵使勤奋,纵使历尽坎坷,也未必成就得了非凡的事情。
仅为功名求苦读,师生俱已入误区。
旁观多少碌碌辈,临老不知沉与浮。
因为孩子知道
巴比·路易斯住在意大利的米兰市。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午后,巴比·路易斯决定带着他的两个儿子去打迷你高尔夫球。他走向售票柜台问道:“一张门票多少钱?”
“大人1000里拉,6岁以上的小孩也要1000里拉,刚好6岁或小于6岁的小孩免费。你的两个孩子几岁了?”年轻的售票小姐回答。
巴比答道:“那个未来的律师3岁,另一个未来的医生7岁。所以,我想我得付2000里拉。”
售票小姐笑道:“嗨呀,先生,你是刚中了彩券还是发了横财?你只要告诉我较大的男孩6岁,就可以替自己省下1000里拉了,我又看不出他们有什么差别。”
巴比回答:“你说的没错,你看不出有什么不同,但是孩子们知道那是不同的。”
【大视角】
幼弱的心灵,酷似一只口袋。你装进去的是黄金,它便是黄金。你装进去的是沙子,它便是沙子。
来源:高考作文
【2019年北京高考作文终结预测】
【2018北京高考作文终结预测】
高考,绝不简简单单是一个人的传奇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