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泡脚,冬天病少夏日最强泡脚指南,给你不一样的养生功效 夏日泡脚,冬天病少夏日最强泡脚指南,给你不一样的养生功效夏日泡脚,冬天病少夏日最强泡脚指南,给你不一样的养生功效

夏日泡脚,冬天病少夏日最强泡脚指南,给你不一样的养生功效

扫描下方二维码,学习中医知识

一说起泡脚

许多人认为那是冬天才做的事

殊不知

夏天泡脚的养生效果要比冬天好几百倍

冬病夏治正当时,除了贴三伏贴

还可以来泡泡脚呢!

我国传统中医理论早就有“

一年四季沐足:春天洗脚,开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祛;秋天洗脚,肺润肠蠕;冬天洗脚,丹田湿灼

”的记载。

夏季湿气正当令,湿气阻滞在脾胃中,就会出现没有胃口、爱犯困、没精神、容易烦躁等表现,

夏天泡脚,正有助于祛除暑湿,预防热伤风,让人精神振奋,增进食欲,促进睡眠

且中医认为,

十病九湿

,在湿邪肆虐的夏季,湿邪无时无刻通过人体的毛孔入侵人体致病。就连孩子很多常见的问题如积食、厌食、湿疹、过敏等,大多都和湿邪有直接的关系。

所以家长要及时地帮孩子祛湿:一方面在家要多开抽湿器,降低居室内的湿度防外湿;另一方面,每天坚持观察孩子的消化,少吃或者不吃容易生湿的食物,抓准时机用健脾的食疗方防内湿。

除了这两方面的工作,家长还能用泡脚外治法,给孩子用祛湿的泡脚方泡泡脚,让皮肤毛孔吸收药物,微微发汗,湿随汗出,达到祛湿效果。

“养树需护根,养人需护脚”。

人的脚就像树的根,树死根先枯,人老先老脚。

脚虽然看似不起眼,天天都在鞋子里面,但是却有着“人体第二心脏”的称号。大家是不是都知道冬天要泡脚,却忽视了夏季养生,泡脚也很重要呢?

因为脚部是仅次于心脏的重要部位,分布着大量的毛细血管,还是人体穴位最密集的部位之一,夏天又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季节,此时用温水泡脚能更好地

刺激经络,振奋人体的脏腑机能

特别是先天脾胃不好的人更适合夏天泡脚,当脾胃好了,就不容易被湿气侵犯,上面说的症状自然也就缓解了。

根据中医“

春夏养阳

”、“

冬病夏治

”的观念,夏天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季节,人体之阳气亦随之愈升愈旺,体内凝寒之气处于易解的状态。

此时用温热水泡脚能

疏通经络,扶助阳气,温里祛寒,

从而更好地发挥

扶阳祛寒

的目的,还能达到“

治未病

”的效果,对哮喘、风湿病等冬天易发病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泡脚最佳时长

泡脚时间以20-30分钟左右即可,不宜过久;

不宜天天泡,

隔天泡1次即可。

泡脚最佳水温

泡脚的水温一般维持在38℃~43℃为宜,不要过烫;

时水深通常要淹过踝部,且要时常搓动。

泡脚时间选择

晚间9点泡脚养肾

专家建议晚9点泡脚最能养肾——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段补肾,是因为此时是肾经气血比较衰弱的时辰,在此时泡脚,身体热量增加后,体内血管会扩张,有利于体内血液循环。

早上泡脚精力充沛

早上洗脚方法很简单,水温控制在40℃左右,以舒适不烫为宜,浸泡5~10分钟左右。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按摩双脚涌泉穴各1分钟左右,再按摩两脚脚趾间隙半分钟左右。为保持水温,可分次加入适量热水,重复3~5次。

泡脚的禁忌

01太饱太饿时都不宜泡脚。

在过饱、过饥或进食状态下泡脚,会加快全身血液循环,容易出现头晕不适的情况。饭后半小时内不宜泡脚,会影响胃部血液的供给。

02严重心脏病、低血压病人当心晕厥。

用热水泡脚或泡温泉后,会导致人体血管扩张,全身血液会由重要脏器流向体表,这将导致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缺血缺氧,对于有心脏病、低血压的人群来说,泡脚水温不要高,泡的时间要短一些。

03糖尿病患者千万留意水温。

糖尿病患者应特别留意水温的高低,因为这类患者末梢神经不能正常感知外界温度,即使水温很高,他们也感觉不到,容易被烫伤,从而引发严重的后果。

04脚气患者要小心感染。

患有脚气的人,病情严重到起疱时,就不宜用热水泡脚,因为这样很容易造成伤口感染。足部有炎症、外伤或皮肤烫伤者也不宜泡脚。

05老年人泡脚不宜过久。

老年人临睡前泡脚不超过20分钟,泡得太久,容易引发出汗、心慌等症状。

泡脚前先分清体质

寒湿,湿热,痰湿,你是否纠结了好久自己到底是哪种?

湿热最大的特点就是外形的“浊”,内外不清洁。

该体质人常见面色发黄、发暗、油腻。牙齿比较黄,牙龈比较红,口唇也比较红。皮肤易生痤疮,经常口干、口苦、口臭、汗味大、体味大。大便燥结或者黏滞不爽。

湿热有点像痰湿体质,两者也易同时存在。但湿热体质的大便异味大,臭秽难闻。女性带下色黄,外阴异味大,经常瘙痒。

痰湿体质多痰,眼睑肿,眼袋大,黑眼圈,肥胖、水肿、肌肉松弛(痰湿之人几乎都有脾阳虚症状,而脾主肌肉)、大腹便便、下肢水肿。

寒湿者的皮肤一般都是凉凉的,体型胖胖的,

就是因为他们身体知道缺少阳气,本能地增多脂肪,以起到保温的作用。此类人一般还会怕冷、舌苔发白,容易腹泻、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长等。

扫描下方二维码,学习中医知识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