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出游,千万要避开这些误区 夏季出游,千万要避开这些误区夏季出游,千万要避开这些误区

夏季出游,千万要避开这些误区

每到炎炎夏日,高温就在折磨我们的肉体和脆弱的小心灵,出门在外的朋友,可能不知道“咒骂”桑拿天多少次了,可是暴躁归暴躁,在这种环境下,我们更应该保护好自己。许多人在夏日桑拿天,都是涂着厚厚的防晒霜,带着大墨镜,一副全副武装的模样,一回家又吹空调喝冷饮来解暑,殊不知你已经给自己亮起了健康红灯,快,让小编告诉你夏日健康理念的误区吧。

选择太阳镜的误区

夏季是出街扮酷的最好时机,街拍照里,哪个凹造型的同志不随身标配一副遮住大半个脸的墨镜,既显得时尚有型,又防晒遮阳,尤其是年轻朋友,出门在外,墨镜是不离身的。可是,许多人本身对待太阳镜、选择太阳镜都有好多误区。来,小编告诉你。

太阳镜这个东西,表面上看是生活中可有可无的,可是如果在选择的时候错了,戴到了自己的眼睛上面,危害不会让人立即感觉到,可是一旦发现的时候就已经不可逆转了。下面就说说大家在挑选太阳镜时最容易走进的三个误区。

误区一:太阳镜就是镜片有颜色的眼镜

如今很多年轻人买太阳镜的出发点都是错的,想的是怎么才酷,怎么才帅,如何让自己有气质,追求的是太阳镜的款式,对镜架和镜片颜色精心挑选,却忽略了太阳镜的防紫外线功能。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从理论上说,太阳镜需要能够阻挡96%以上的紫外线才算合格,而这一标准只能依靠镜片来实现,款式这些都是浮云。

镜片上的颜色只能影响太阳镜对可见光的吸收功能,对防紫外线的防护效果很小。深色的太阳镜,人戴上之后眼睛为了适应光线较暗的环境,瞳孔会放大,如果这个时候太阳镜的镜片不具备良好的防紫外线功能,那么会有比不戴太阳镜时还要多的紫外线透过进入眼睛,眼睛受到的伤害反而更大。

误区二:一副太阳镜哪儿都能戴

太阳镜其实根据其功能的不同,分为遮阳镜、浅色镜还有特殊用途太阳镜。这些不同各类的太阳镜都必须适合当前的环境,如果用错地方,受害的只会是你自己。举个反例,你阳光强烈的时候戴浅色太阳镜,晚上戴个遮阳镜,春秋两季却又戴着深色的太阳镜,别人不说,你自己眼睛好受吗?

误区三:夏天戴太阳镜就可以,冬天戴了却没用

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直射光、反射光、漫射光。除了漫射光为我们提供方便之外,直射光和反射光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困扰,而太阳镜所针对的目标就是过于强烈的直射光,不可预料的反射光。去除这两种光线中的有害光线、保护眼睛是太阳镜的最基本功能。

夏天的直射光大家都可以很强烈地感受到,所以觉得戴太阳镜很有必要。但是冬天呢,冬天的雪地、冰霜形成的境面、水面等反射的光线,同样会给我们造成困扰,所以冬天长期室外活动,也需要戴上太阳镜保护眼睛。

防晒的误区

紫外线是人类,尤其是女人极大的杀手,晒会让人加快衰老,也会让你和白无缘。在这个炎热的夏季,怎么有效的走出防晒误区,让自己达到高效率防晒,保护自己的皮肤不被晒伤,那么下面这些误区你绝对不可以踏入哦。

误区一:晒一晒肌肤更健康

常有人自信满满地“炫耀”:我的皮肤就是晒不黑,所以不用防晒。殊不知,防晒不仅仅是为了防止皮肤“变黑”,更是为了防止容颜衰老。紫外线的杀伤力是不可想象的,它是皮肤老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资料显示紫外线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对皮肤有很大伤害,是令皮肤老化的杀手。因此,防晒也就是防衰老。

紫外线中含有UVA、UVB和UVC,且一年四季都存在,不论白天、黑夜、雨天或阴天。紫外线是造成衰老的主要原因,却也往往最容易被人忽视。被紫外线灼伤后的皮肤,会有发红、变黑、长斑的不良反应。

误区二:只有在十分炎热的高温下,紫外线才会非常强烈

真实情况:紫外线不会发热。譬如人们在爬山时,愈往上,山风愈凉,这时紫外线也就愈强。每往上1000米,紫外线就增强10%。在大海上也是同样的道理:海风让你感觉凉爽,然而此时的紫外线已达到极强的程度。

云层对紫外线来说几乎起不到任何隔离作用,90%的紫外线都能穿透云层,惟有昏暗而又厚重的雨云层才能阻止部分紫外线。

误区三:人在室内无需防晒

为了减轻皮肤负担,多数人只有在需要外出时才涂防晒霜,在办公室和家里就“偷懒”了。专家指出,室内的紫外线同样会伤害皮肤。

要做到正确防晒,首先就需要正确认识“晒”的主要来源---紫外线。“紫外线”可细分为长波长的UVA、中波长的UVB以及短波长的UVC,其中UVC在进入大气层时,已在臭氧层的防护下被隔离,能辐射到地面的只剩UVA和UVB。

UVB又称“户外紫外线”或者“中波紫外线”,它可到达真皮层,使皮肤被晒伤,但它可以被玻璃、遮阳伞、衣服等阻隔,所以只要适当地遮掩即可隔离。

UVA则会折射进室内,又称为“室内紫外线”或者“长波紫外线”,其能深入真皮层,会对胶原、弹力纤维甚至纤维母细胞进行破坏,所以UVA不但会激发色素合成而使肤色“变黑”,更是造成皮肤“老化”及细纹产生的主要祸首,甚至引发皮肤癌变。所以做好室内防晒是相当重要的!

误区四:防晒系数越高,就越对皮肤有利

真实情况:防晒系数越高的产品,就意味着添加了越多的防晒剂,对肌肤的刺激也就越大,因此如果是平常上班的话,选SPF15、PA+的产品就可。如果在户外运动的话,宜选SPF25~SPF35、PA++的产品。如果是到海边游泳时,则选SPF35~SPF50、PA+++即可。

误区五:防晒品涂上后即可会产生防晒保护效果

真实情况:由于防晒中的有效成分必须渗透至角质表层后,才能发挥长时间的保护效果,因此必须提在出门前30分钟就先擦拭完毕,出门前再补充一次,在使用的剂量上,每次至少须有1~2毫升的量,方可达到最佳防晒功效。

误区六:忘涂几次,一天涂一次,皮肤方可安枕无忧

真实情况:日晒是可以累积的,因此虽然只是间接性地接受日晒,对皮肤的伤害却会长期积累下来,或许无法立刻看到后果,但时间长了就会造成肌肤晒黑、脸上出现斑点、皮肤失去弹性、产生皱纹、老化等现象。

防晒产品在暴晒部位涂抹数小时后,由于汗水的稀释等原因,其防晒效果会渐渐减弱,所以应及时洗去并重新涂抹,以确保防晒效果的延续。

误区七:皮肤已经被晒黑了,再涂防晒霜也无济于事

真实情况:皮肤晒后呈棕黄色,表明皮肤进入自我保护状态。皮肤的增厚和黑色素的产生是皮肤自我保护的表现。但黑色素只能部分吸收紫外线B,起隔离作用,使肌肤不受损伤,却无吸收紫外线A的功能。所以,到户外,太阳与皮肤间的隔离屏障是必不可少的。

误区八:同时使用有防晒值的乳液和粉底,防晒效果会是两者之合

真实情况:你真正得到的防晒效果只归功于防晒值较高的产品,因此无需同时使用两种防晒产品。

误区九:防晒服一定能防晒

时值盛夏,服装市场上涌现许多声称可以防晒的“防晒衫、防晒衣”,受到许多女性热捧。可是这些衣服到底能否真的防晒?防晒服又是如何发挥防晒功能的呢?

在淘宝上搜索“防晒衫、防晒衣”这样的字眼,能出现数十万条搜索结果。点开细看,发现这些网店卖防晒衫的噱头大多都是:衣服面料是百分百的涤纶,涤纶面料能阻挡绝大多数的紫外线,有效减少太阳辐射。

据了解,实际上,我国对防晒产品早有标准予以规范,只有当产品的UPF大于30,且UVA透过率小于5%时,才可称为“防紫外线产品”。一位业内人士曾经指出,国家关于防晒品的标准属于推荐性的、非强制性标准,一般厂家不会花费较高的成本来增加特殊物质或者使用特殊纤维材料,也不可能专门去增加特殊涂层。但是如果要称自己的产品为“防紫外线产品”,那就必须遵循这个标准。

部分防晒服装还是有一定的作用,有的会在服装材料中加入一些化学成分,对紫外线有过滤作用。不过这些防晒服装并不比普通衣服有更明显优势。衣服的布料空隙越小,隔离、阻挡紫外线的作用就越好,而且要有一定厚度,轻薄的材料起不到太大作用。

夏季要想达到好的防晒效果,尽量不要长时间在户外活动。对于我们普通人群,实际上传统的防晒方式都已足够用,包括涂防晒霜、打遮阳伞、戴遮阳帽和太阳镜、穿长衣裤等。购买防晒用品和物品是也需谨慎。

夏季消暑降温的误区

夏天食欲不振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人们经常通过消暑来提高食欲,但是消暑降温过程中也存在许多误区,这些误区你都知道,并做到了吗?

误区一:喝冰啤酒能解暑

夏天气温高,人体出汗较多,消耗也大,易疲乏。不断地喝啤酒,由酒精造成的“热乎乎”的感觉会不断持续,口渴出汗现象将更加厉害。这不仅达不到解暑的目的,反而会降低人的思维能力和工作效率。

正确做法:

饮啤酒也要适量,不能把啤酒当饮料喝。

误区二:暴食冷饮来消暑

炎热夏季,冷冻饮品特别受人们的喜爱,一些儿童往往为图一时之快,而过量食用冷饮来消暑降温。

专家提示:过量食用冷饮会引起咽喉部抵抗力降低,引起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还可能因为损伤脾胃功能而导致腹痛、腹泻甚至便血消化道疾病。

正确做法:

不要在剧烈运动后饮大量的冰冻饮料。建议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在室温下放置片刻后再喝。某些慢性病患者,吃冷饮更要有所选择。如冠心病、哮喘、慢性气管炎,不宜吃冰冻食品;胃溃疡、胃酸过多的,不宜多用含酸味的冷饮。

误区三:天热打赤膊能凉快些

暴晒之下,总能看见一些人打赤膊,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研究表明,赤膊只能在皮肤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才能通过增加皮肤的辐射、传导散热起到降温的作用。而盛夏酷暑之日,最高气温一般都接近或超过37℃,皮肤不但不能散热,反而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因而夏季赤膊会感觉更热。

正确做法:

越是暑热难熬之时,越不应赤膊,女性也不要穿过短的裙子。

误区四:空调应保持恒温状态

许多人在夏季使用空调时,都尽可能地使居室保持恒温或准恒温状态。但医疗气象学家通过试验发现,不断调节居室温度,可以使人的生理体温调节机制处于“紧张状态”,从而逐渐适应温度的较大变化,提高人的自我保护能力。

正确做法:

整个居室的温度应不断变换,但幅度应控制在3℃~5℃之间。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