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地震
公共卫生处置
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博克拉(北纬28.2度,东经84.7度)发生8.1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余震8次。
据西藏自治区旅游局消息,西藏境内攀登珠峰、卓奥友峰、希夏邦马峰的登山爱好者共有500多人。目前,17珠峰攀登者全部撤到大本营,北坡无一人伤亡,而靠近尼泊尔一侧的南坡有8人遇难,其中有3名中国人,另有2名中国人受伤。
最新消息
截至2015年04月27日16时,地震已经造成3617人遇难,6515人受伤。
大灾之后
有大疫
1、灾害期间常见皮肤病:浸渍性皮炎(“烂脚丫”、“烂裤裆”)、虫咬性皮炎、尾蚴性皮炎:意外伤害:溺水、触电、中暑、外伤、毒虫咬螫伤、毒蛇咬伤、食物中毒、农药中毒等。
2、肠道传染病:灾民聚居的地方环境卫生往往较差,这里人口密集,如果水源污染,粪便、垃圾和腐烂变质的有机物质(包括牲畜尸体)得不到恰当处理,蚊蝇便会孳生,加上不注意个人卫生和食品卫生,就会得肠道传染病,如霍乱、痢疾、肠炎、伤寒、副伤寒、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如何处置地震这种突发公共卫生情况呢
中国疾控中心给出了建议
一、环境卫生
1.人类排泄物的处理:
在灾害初期,即应当对排泄物进行处理,避免粪便直接污染水源。
2.生活中的固体废弃物和液体废弃物的处理:
在灾害初期就必须建立固体废物的贮存、收集和处理系统。并引导群众不要随意丢弃生活垃圾。同时,灾后需为灾区群众提供必要的设施,设立单独的洗衣洗澡区域,生活污水池和排污沟渠要避开饮用水源。
3.医疗废弃物的处理:
由于灾后大量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奔赴灾区参与救援,需要明确医疗废弃物的收集、处理医疗废弃物的责任单位和人员,进行集中收集、处理。
4.遇难者遗体的处理:
因灾遇难者遗体一般不具有严重的健康危害,遗体的处理必须对逝者给予充分尊重;当死亡是因具有高度感染性的疾病,应尽快处理。但及时消毒,尽快处理;无法确认身份而不能马上处理者,存放时间应尽量缩短,存放地点应远离水源、避开人员活动区,避开低洼地。遗体处理可能是灾后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要做好喷、包、捆、运、埋5个环节。
二、饮水卫生建立水质卫生监测体系,保障供水安全
1、保护好饮用水源,防止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引起的水质污染。
2、搞好水源周边的环境卫生。
3、建立水质卫生监测体系,保障供水安全
4、根据水源情况采用必要的净化措施
5、在有条件的地方尽量采用集中式供水,加强水资源调度,在缺水地区优先保证饮水,提倡饮水和生活用水分开供给
6、同时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普及饮水安全知识,大力提倡饮用开水,强化饭前便后洗手意识。
三、消毒及媒介生物的控制
1、消毒:正确的饮用水消毒是必须的;必要的时候,可使用消毒剂对污染的环境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改善群众对环境卫生恶化的担心。但灾后消毒工作要避免没有明确的消毒处理的对象,也要注意正确的处理方法和人员保护措施,开展消毒活动要注意保护环境。
2、媒介生物控制:要坚持监测与控制相结合,孳生地治理与药物控制相结合,科学用药,综合治理的原则。首先要选择适合本地、简便易行的方法进行蚊、蝇、鼠的密度监测。及时汇总上报蚊蝇鼠密度监测数据,定期对监测结果分析总结。并根据监测结果,适时调整用药频率。当蚊、蝇、鼠数量较多时,即应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在安置区的规划和建设中应考虑厕所、垃圾的有效管理,对各种孳生地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减少孳生地和蚊蝇的孳生。
尼泊尔应该立即开展公卫防疫工作!
公共卫生
刻不容缓
1、尼泊尔复杂的地形以及落后的经济给公共卫生的开展造成了困难。
2、呼吁国际各方提供必要的技术、公卫人员支持。
3、由于现在气温回暖,病菌、蚊虫繁殖加快。立即开展环境、饮水、传染病的防控工作。避免大灾过后疫病大流行。
附:地震救援知识
大地震后如何自救和互救?
大地震中被倒塌建筑物压埋的人,只要神志清醒,身体没有重大创伤,都应该坚定获救的信心,妥善保护好自己,积极实施自救。
自救原则包括:
1.要尽量用湿毛巾、衣物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头部,防止灰尘呛闷发生窒息,也可以避免建筑物进一步倒塌造成的伤害。
2.尽量活动手、脚,清除脸上的灰土和压在身上的物件。
3.用周围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方的重物,避免进一步塌落;扩大活动空间,保持足够的空气。
4.几个人同时被压埋时,要互相鼓励,共同计划,团结配合,必要时采取脱险行动。
5.寻找和开辟通道,设法逃离险境,朝着有光亮更安全宽敞的地方移动。
6.一时无法脱险,要尽量节省气力。如能找到代用品和水,要节约使用,尽量延长生存时间,等待救援。
7.保存体力,不要盲目大声呼救。在周围十分安静,或听到上面(外面)有人活动时,用砖、铁管等物敲打墙壁,向外界传递消息。当确定不远处有人时,再呼救。
互救是指已经脱险的人和专业抢险营救人员对压埋在废墟中的人进行营救。
为了最大限度地营救遇险者,应遵循以下原则:先救压埋人员多的地方,也就是“先多后少”;先救近处被压埋人员,也就是“先近后远”;先救容易救出的人员,也就是“先易后难”;先救轻伤和强壮人员,扩大营救队伍,也就是“先轻后重”;
如果有医务人员被压埋,应优先营救
,增加抢救力量;找寻被压埋的人。
地震后急救原则及注意事项
地震后施救一定要谨记原则:先救命,后救伤。先做心脏复苏,把人救活,再进行创伤救治。而正确的搬运术对伤病员的抢救、治疗和预后都至关重要。
地震后如何现场施救
1.地震后施救原则:
先救命,后救伤。先做心脏复苏,把人救活,再进行创伤救治。
2.心脏复苏共分八个步骤:
判断意识,呼救,摆成侧卧位,打开气道,检查呼吸,口对口吹气,检查脉搏,心脏按压。
3.创伤现场急救四大技术:
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4.伤口包扎:
使用的材料有绷带、三角巾,也可就地取材。包扎要求:轻、快、准、牢,先盖后包(干净敷料),不可过紧或在伤口上打结,暴露肢端。
随着急救自救医疗知识的普及,很多老百姓对于灾害自救会有一定的了解,但在这里还要提示大家,在以往老百姓心目中的一些急救自救方法,存在着认识及操作误区,在地震灾害自救时应严格避免。
一、头部外伤(颅脑损伤)出现的耳漏鼻漏忌堵塞
地震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有建筑物坍塌引起人体机械性外力伤害、掩埋窒息性损伤、震后水电火气等引起的次生伤害三个方面。震中由于打、砸、弹击、撞、撕拉、震动、挤压、碰跌等方式很容易引起颅脑损伤,颅骨骨折经耳朵和鼻子流出脑脊液,此时不少人习惯性的做法是仰起头或堵住。殊不知,这样做很容易导致颅内压升高,加重颅内损伤,并且回流液体也容易导致严重的颅内感染。
二、胸部有锐利物刺入忌拔
震中建筑物坍塌很容易导致锐利的器物刺入人体胸部,此时,很多伤者习惯性的动作是顺手将锐器拔出。要注意,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原因有两点:首先,在没有救护措施时突然拔出器物很容易造成血管破裂,大量出血,危急生命。其次,大气在拔出锐器的瞬间很容易进入负压胸膜腔,造成气胸,引发纵隔摆动,挤压心脏而停跳。正确的做法先用手稳固住插入物,也可简单用布条(紧急情况时可用衣服等代替)轻轻束缚住锐器刺入部位,避免剧烈活动,等待或寻求救援。
三、肠子外露不能往回塞
肚皮是人体上很薄很脆弱的部位,一旦在震中受伤,很容易造成肚皮被刺破使肠子脱出。遇到这种情况,大家的下意识动作是用手托住脱出的肠子往肚腔里塞,这也是十分错误的做法。原因有三点:1、脱出肠子很容易被感染,在没有医疗条件的情况下,自己往回塞很容易导致严重的腹腔感染;2、盲目地回塞肠子时,容易使肠子扭塞,导致机械性肠梗阻;3、脱落出的肠子很可能已经被刺破,回塞容易导致一些粪便等脏物透过肠壁溢出,导致严重腹膜炎。
四、近肢端动脉出血绑扎点忌就近
震中如果造成手臂部或小腿部近肢端(也就是靠近手、脚的踝部)动脉出血,在绑扎时,要注意不能在出血点就近部位缚扎,应选择过膝、过肘的绑扎点。因为相应大血管穿行于尺桡骨和胫腓骨之间,不利于止血且易伤及相关神经(桡神经)。
五、皮肤破损出血切忌用泥土糊
民间有种说法,对于皮肤破损出血的情况拿泥土糊上去可消炎止血。这其实是一个误区。泥土中含有一种厌氧菌——破伤风杆菌,用这种方法不仅起不到消毒止血的功效,还很容易导致破伤风,重者致命。
六、骨折后(被砸后)肢体切忌“轻举妄动”
震中倘若遇到被砸的情况,首先要考虑骨折的可能性。那么在自救的过程中,要避免被砸部位的活动,防止骨折断端受到二次伤害,加重血管和神经的严重损伤。可因地制宜,找两个小木棍之类的东西越过关节夹住骨折部位,再用绳或布条缠绕,以远端指趾不麻木为宜,就会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
七、遇有害气体泄漏切忌顺风躲避
地震中各项设施损坏,有害气体泄漏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多灾民遇到这种情况时都十分慌乱,只顾逃跑躲避忽略风向。很多人甚至是盲目地跟着人群顺风而跑。要注意,此时逆风而上是最正确的躲避方法,可有效避免有害气体顺风而下,致人体受到的伤害。
八、自救时呼救忌盲目大喊大叫
地震时如果被困无法逃脱,大家都知道通过呼救引起救援人员注意。但通常有很多人出于惊慌,在被困时声嘶力竭地哭泣,拼尽全身力气呼喊自己的亲人,要注意这样盲目的持续大喊大叫,会过多地消耗体力,导致肌体耗氧量增加,容易引起昏厥或休克。此时应抓住时机有效呼叫,尚可充分利用一些手边的金属物进行敲击,或采用发光的亮片(如玻璃、镜子等),通过反射光引起救援人员注意,如有收音机可开大音响等多种呼救方式,从而达到自救呼叫的目的。
九、颈椎损伤忌抬颌后仰
地震中被长时间掩埋的伤员获救时,常有一个习惯性的动作,喜欢后仰一下头、深呼一口气,好像这样才能把胸中的废气排除干净,但往往此时意外就发生了。由于地震坍塌、高处坠落等因素,颈椎最易受到损伤,在长时间不动的情况下突然后仰过深(这种后仰动作在急救医学上称为“鼻颌位”),容易导致颈髓横断,造成脊髓休克,危及生命。正确的做法是用双手扶住颈部,两侧相对制动,最大限度避免颈髓横断致命性二次损伤。
十、被困时呼吸忌快而浅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20次,在遇到地震等险情灾难降临时,人们处于惊慌失措或过度恐惧的状态时,呼吸容易急速,换气频率加快。但快而浅的呼吸容易使二氧化碳的呼出过多,而人体呼吸机氧供不充分,引起呼吸碱中毒,使氧解离曲线左移,组织释放氧受阻,致机体缺氧更进一步恶化;由此而导致昏迷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故自救时应控制情绪、保持镇静,宜采用慢而缓的呼吸方式,避免上述情况。
来源: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华医网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