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篇:
男人和女人谁长寿
男人和女人谁长寿呢?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许多统计和研究。事实证明:女人比男人长寿
根据统计,男女的平均科命:冰站男性73岁,女性79岁:挪威男性72岁,女性79岁:荷兰男性72岁,女性78岁:瑞典男性72岁,女性78岁;日本男性74岁,女性79岁;美国男性69岁,女性77岁;我国男性67岁.女性70岁。各同之间虽有差距,但平均寿命都是女性比男性寿命长,
这是为什么呢?生现学家和测传学家各有各的见解。
生理学家认为,在生理上,女性和男性相比,具有许多优越性。从“坐胎起,男性与女性便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子宫腔环境有利于女性受精卵的生长发而不利于男性受精卵的发育,因此,虽然男性受精卵多于女性受精卵,但因生活在不利于它生存的环境里,所以夭折的甚多,而女性受精神比男性受精卵易于成话。
从遗传免疫的角度,也就是从先天性抗病能力来看,女性比男性的抗病能力要高,因为男女除了具有相同的22对常染色体外,还有一对不相同的性染色体,男子的性染色体由一条X染色体和一条形体矮小的Y染色体组成,而女子的性染色体则是由2条相同的X染色体组成,司管体内免疫功能的基因正是贮存在X染色体上,这就是说,女性天生就有双份免疫基因,因此,具有双倍于男性的免疫物质(抗病能力)。当其中一条X染色体上的免疫基因发生问题时,另一条X染色体还可弥补其缺陷,从而避免发生疾病。所以,女性具有双倍于男性的抗病能力,自然是长寿的先天之本。
除了生理和遗传免疫上的优越性之外,在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男子好发疾病方面也使男子死亡率高于好。男孩天性活泼,顽皮,好打闹,易冲动,因外伤因素而死亡者远远高于女性;男子因多有吸烟喝酒的嗜好。与此有关的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癌、心血管病、肝癌将等发病率远高于文性:男性功脉硬化症等的发病年龄也远早于女性,这些都决定了女性比男性长寿,但具体到每个人还受营养、生活和工作条件以及锻炼等因素的影响
为什么人会有高矮胖瘦
高矮和胖瘦,是人体不同身高和体重的外形表现,正是由于人的高矮胖瘦各不相同,就形成了不等的身材与多变的体型。绝大多数人的身高和体重,有一个正常的范围,医学上规定:成年男子,身高不足1.45米,女子不足1.35米.都算矮小若成年之后身高只在1
.20米以下,多认为是病态,至于身高多少算高个子,还无明确数值。体重超过多少算胖呢?医学上规定超过标准体重20%为胖,低于标准体重10%为瘦。
一般在正常范围内变动的高矮胖瘦,与先天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那些极端的例子,多半出于疾病的原因。
家族遗传,是先天因素中的重要一环。父母都高或都矮,子女就取乎于中,成为中等个儿,这是通常规律:胖,有没有遗传性?据认为有一定的关系,无怪乎从小培养芭蕾舞或舞蹈演员时,要看看父母的体型。营养对人的高矮胖瘦,关系也太密切了,这是环境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据研究调查,日本在1935年时,人均每年吃肉类4.3斤,蛋4.3斤,乳类25.4斤,鱼虾18.9斤油2.2斤。到1970年,肉类人均提高26.2斤,蛋29.9斤.乳类54斤,油18.9斤
.平均身高不过137.8厘米.到1970年,却增长到147.1厘米
31年之间,身高平均增加了近10厘米
。体重与饮食更为明显,有人估计,一个孩子,只要每天吃50千卡的热量.每年可以额外增加体重
0.9-2
.3公斤。当这个孩子长到20岁.就能额外增重45.4公斤,要是人已成年,同样每天多吃50千卡的热量.10年之后,能增重23公斤.足见营养对身高体重的影响作用。另一个环境因素就是体育锻炼,对一个正在长身体的孩子来说,坚持体育运动,身长比不锻炼的同龄人,要高三四厘米至七八厘米不等;体重,也会增多三四公斤至五六公斤。如果原来就肥胖,积极从事长跑或游泳等运动项目.反而能产生减肥效果,几个月以后能减重若干公斤。疾病能使人消瘦,尤其是发烧.慢性消耗性病症,以及代谢异常、不能进食等,相反,有些疾病,也能使人增肥,如
肥胖性生殖无能症(是下丘脑病变),脑垂体肿痛,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症,甲状腺机能减退,以及性腺机能减退都会使人的体重异乎寻常地增加有些病,还能使身高有所改变。例如,使人不长个子的“侏儒症”其原因有多种,有的脑垂体有病,有的骨头不长
还有甲状腺机能减退形成“呆小症”。还有一些小孩得了血吸虫病等,这些小孩的身高和同年龄.同性别同种族的相比,矮30%以上,相反,有的病可使人个子猛长,如巨人症,其病人身高超过2米,最高的可至2
.50米。这种病的根源在脑垂体,产生了大量的生长激素,生长激素使人个子猛长,对于疾病因素引起的身高体重变化,要赶紧
去看医生,及早查清病因,及早治疗。
为什么不能磕打后脑勺
后脑勺为什么不能磕打呢?因为后脑勺这里有全身最重要的生命中枢,大家都知道,神经系统是人体的司令部,它指挥着全身各系统、各器官的生理活动,脑子是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部位,位于颅腔内,整个颅腔几乎被大脑占去一-大半;接着是脑干(包括间脑、中脑、桥脑和延脑),还有小脑。延脑又叫延髓,它处在颅腔内脑的末端,下方与脊柱内的脊髓相交界,这部分神经组织虽然体积不大,但是位于这里有一些极为重要的神经中枢,这些中枢包括着循环(心脏和血管)
呼吸中枢在内.
大家知道呼吸和循环是人体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生命活动,它供给各器官各组织血液,营养,氧气。运出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人体每时每刻也不能缺少它们。但是呼吸和血液循环不用我们每天去操心。它是些高度自动化的生理过程,甚至当你夜间熟睡,进人梦乡时,这些活动仍然照常进行。这些都是由于有延髓中的心脏、血管、呼吸等中枢进行照管的结果。一旦这些中枢出了毛病,从体生命也随之结束。因此,延髓又称为生命中枢。延髓所处的部位,正好在脊柱颈椎上端,后脑勺的部位,所以这里是经不起拍打,撞头的,用力打击这部位,有可能造成生命中枢的意外。因此,必须很好地注意保护这个部位,以免发生不测。
人为什么会打呵欠
打呵欠是人人都亲身经历过的动作,这个动作在出生后5分钟便出现了,这个动作会在每一天反复再现,它将形影不离地伴随着你,直到生命的终结。人为什么打呵欠呢?对此,人们的回答是不同的,有人说,打呵欠是想睡觉的征兆;有一个科学家认为,
这是疲劳的表现;还有人认为,这是寂寞无聊造成的。
打呵欠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过去,相当多的科学家认为,一个人在长时间的工作后,逐渐会疲倦,呼吸会趋于慢呼吸或浅呼吸,这样氧气就会不足,就容易打呵欠,因为打呵欠可以增加血液里的氧气,将积存下来的多余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有一位科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让一批学生吸人含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结果他们打呵欠的次数并没有增加,而让他们吸人纯净的氧气时,打呵欠的次数也没有减少。于是,他认为,体内氧气不足,二氧化碳过多,并不是打呵欠的主要原因
他还发现。夜向行车的司机会顿紧地打呵欠,认真看书和演算的学生也会可欠连连,连夜晚喝啤酒和在家中看电视的人也会接连打呵欠,可是很少有人在床上打阿欠,这是为什么呢?他认为,打呵欠是人们觉得必须保持清醒状态时,促进身体觉醒的一种反应。至于已经上床的人很少打呵欠,是因为他们不再需要保持清醒状态,完全可以高枕无忧,安然入睡了
颇为有趣的是呵欠会传染,只要有个人打呵欠,周围的人们也会跟着打起呵欠来,电影或录像中的打呵欠镜头,也能促使观看者打起呵欠来,连阅读有关打呵欠的文章,也会引起连锁反应,触发呵欠。打呵欠对人体是有益的,它能消除疲劳,振奋精神减轻人的精神案张程度,此生理学家为了让人们定时打呵欠,在一个工作场所安装了扬声器,每隔一个小时放一次打呵欠的录音。工作人员听到呵欠声后受到了感染,也不由自主地打起呵欠来。打完呵欠后,人们精神振作.工作效率也提高了。打呵欠也可治疗失眠症,如果人们在治疗失眠症失效后,不妨试一下模仿打呵欠,摆好舒适的姿势,放松身体,闭上双眼,张大嘴巴,甜甜地打上个呵欠,再重复几次,也许你就能享受到渴望已久的酣睡了。
人体能耐受多高的温度
环境温度太高或者太热,人就会受不了。科学的标准.如果每分钟热辐射强度超过每平方厘米1.5卡时.身体就要发生变化。
身体无时不在产热.即使是静息不动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产热量也可达到40千卡左右;如果你干体力活.热量可以成倍,甚至十几倍地增加。这些热量要是积存在体内,不散发出去,那么,体温将不是正常的37度,而是每24小时以26.4度的速度逐级上升,不出三天,我们身体的温度,就足以使水沸腾了,
散热,是人体保持恒温的必要手段,它包括辐射、传导、对流及蒸发四种方式。所谓辐射,是人体的多余热量以红外线的形式向外散发。据测定,人身体热量的
40%就是这样散失的;其次,传导和对流是将体热通过和身体接触的衣物或空气向体外散发,对流要靠风,没有风,对流散热就不容易;至于蒸发,就是平常所说的出汗,人体并不是太热了才会出汗,即使在一般平静的状态下,每天也会有近1000毫升(2斤)的水分,通过皮肤及肺不知不觉地被蒸发掉。大约每蒸发1克水,能带走身体上0.58千卡的热。所以一天之中,至少有58
千卡的热是从这个途径散走的。如果是大汗淋漓,散走的热当然将会更多。
众所周知,热总是从高温向低温的地方移动,所以在高温环境下,一方面是身体不断在产热,另一方面环境的热量又不停年体内输送.这样.体热不仅无法向外散,反而越升越使体温远远超过正常的限度。
此时,辐射、传导、对流已不能起作用了,只有靠汗液的蒸发来散热。因此,酷热天,在高温车间或地头干活,就会不断淌汗,有时每小时要流汗1500毫升以上:可是蒸发散热也有一定限度,温度太高,虽然大汗淋漓,但汗水不在皮肤上蒸发,而是顺着皮肤滴到地下,这样的汗其实并不能起到散发体热的作用,这时,调节体温的能力已经到达了极限,再也无能为力了,这就是说,人之所以不能忍受高温.其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有效的散热手段,身体到了无法再有效散热的时候.就要受到损害,这就成了不能耐受高温的直接理由。高温下的人体,体温必然上升,同时,由于大量出汗,使人体缺盐少水,如不及时补水补盐.就会发生危险,高温下的心脏,负担加重,因而心跳加速,血压波动较大,肾脏也会受到损害,不仅尿少.尿内还含蛋白和红细胞,胃肠的消化力减低.形成消化不良和胃肠病,还可能出现维生素缺乏.神经兴奋性下降,使人的准确性、注意力和反应性都不正常,在这样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意外事故。高温下,身体的抗病能力也会大大降低,进一步发展,将会有中暑出现。人体为什么在高温下,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不能维持呢?这是因为人体每时每刻进行的成千上万种化学变化在高温下将会受到阻碍。酶,这种特质是这些化学变化的促成者,它有多种多样,分布比较广泛,可是只有在合适的温度下,它才能起作用,超过这一-温度范围,它就会变性,丧失了活性。在恒温下,人体内各种酶都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人体的正常功能就能维持,当酶受高温影响后,它便失去活性,所以人体各项功能就会发生紊乱,严重的可致死亡,
为什么天冷时皮肤上起鸡皮疙瘩
当一股冷嗖嗖的风吹来时,我们的皮肤就会鼓起无数的小疙瘩,看上去像鸡的皮.这种疙瘩我们称之为鸡皮疙瘩。其实,不只是受冷的刺激皮肤才起鸡皮疙瘩。当人体开始发热,体温开始升高时,人也会感到寒颤,这时皮肤上也有鸡皮疙瘩。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皮肤大体可分为三层,最外面的一层叫表皮,表皮的最外面是角质层,这一层质地比较硬,有保护下面各层组织的功用。角质层下面是生发层,生发层的细胞有很强的分裂增生能力。人的皮肤受伤后,就靠生发层这些细胞的繁殖来促使伤口愈合。表皮下面的一层是真皮,真皮外形呈波浪状,凸出的部分叫乳头,这里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司管皮肤上的各种感觉皮下组织位于真皮的下面,这里组织较疏松,含有不少脂肪、神经和血管。大家知道,皮肤上还有毛发,毛发有粗的,也有细的,这些毛发末端伸出表皮,露在皮外,它们在皮外,并不是笔直的,而是歪歪斜斜的。除去毛发外,还有汗腺、皮脂腺、立毛肌等结构,汗腺是排泄汗液的,出汗起调节体温的作用。毛发的根部,连着-条细小的肌肉,叫立毛肌,肌肉的另一端连在真皮层,在立毛肌和毛发所形成的夹角里,正好有皮脂腺,皮脂腺是分泌油脂的,头发里油脂特别厚,就是皮脂腺大量分泌的结果。我们身体的肌肉,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随意运动的,叫随意肌,如胳縛.腿、脚上分布的骨骼肌,这类肌肉想动就能动起来;另一类肌肉是不能随意运动的,比如胃肠、气管食管上的平滑肌立毛肌也是种不随意肌:不随意肌是由身体的植物神经支配的,其中立毛肌的收缩由交感神经来支配,当人体的皮肤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时,交感神经就兴奋起来,支配立毛肌收缩。当立毛肌收缩后,皮肤上就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因为毛发被立毛肌从根部拉紧了,歪斜的毛发这时候竖直起来,竖直的毛发又带起-块小疙瘩,于是产生鸡皮疙瘩:当人体在发烧初起时.由于皮肤上的血管发生收缩流到皮肤上的血液变少了,所以皮肤的温度降低了,人也会像被风吹着一样感到寒冷也会起鸡皮疙瘩。人体的头发很长,一般说,立毛肌无法将它拉直但如果人留的是短发。在愤怒时,由于交感神经刺激,头发很可能直立起来。“怒发冲冠”只不过夸大了一点而已,起鸡皮疙擦后,立毛肌收缩还产生另是把夹在毛根附近的皮脂腺挤压了,皮脂腺内的油脂顺着毛发压到了表皮。使表皮的油质增多,不易传热,具有防止体温进一步散失的功能。同时又可以使毛发光泽,不易干折,
为什么人的记性有好有差
记忆,是人脑的一个功能,也是人脑的一个杰作,试想没有记忆,自然界哪儿会有如此发达的科技文化,哪里还会有万里长城,古朴的金字塔;没有记忆,哪里还会有人间的智慧!可是,人的记性,却是千差万别,相差甚远,我们知道,后汉时期的王充,过目成诵;英国的马里斯.巴尔库斯坦尼斯,能字不差地记住20多年来居住地区的每天气温、降水量,以及公共汽车车号和行车时刻表,真不愧为一台“活的计算机”。
研究记忆的心理学家,将记忆的好坏,分成四项标准进行评判。第一是记忆的快慢.记得快的人,就有好记性,那些翻来覆去还是记不住的人,多半记性差。
第二是记忆的持久性.记性好的人,往往很长时间也不会忘,而记性差的,记一段时间之后,印象就逐渐淡漠,甚至完全忘掉了;第三是记忆的广度.这是指对事物过目之后,看看有多少能正确地再现;最后是记忆的准确性,含含模糊模棱两可的记忆,当然不是好记性,有时甚至“似曾相识”,或者“视旧如新”,以至“记忆的错觉”,这就不是记忆的准确性问题,而是一种记忆上的障碍病态:如果某个人的记忆不错,则说明这个人在这四个方面都是良好的,如果不加分析,只是笼统地以为自己记性不好那就不是正确的评定
记性的好坏,是不是天生的呢?我们说不能撇开天生,因为人的智力与遗传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天生的记忆只能提供个物质基础试想,如果没有体验和亲身经历。天资再好,记忆会产生吗?一个最好的证据,初生婴儿,记忆微乎其做.至多只认识他母亲的脸:当长至1岁时,只能有几天的记此:3岁时,就能有几个月的记忆,而列4岁时,能得记忆的内容.保持终身。那么,为什么人的记忆有好坏之别呢?首先,记忆的好坏,与兴趣有关。平时,我们对有趣的事物..总是兴致勃勃,专心致志,不言而喻,这时刻在脑海里的记忆痕迹。则最为深刻,记忆也就最为鲜明。其次,记忆要求高度的注意力。注意力集中,在我们脑中就只有一处在兴奋,其余的脑组织则被抑制,这样,没有别的干扰可以打乱兴奋着的脑活动,所以记忆就会十分出色,印象也深刻。第三,记忆还要讲究方法,得法的记忆,往往事半功倍。所谓得法,就是符合脑活动的客观规律。比如,理解是记忆的捷径,只有对某个事物有透彻或清晰的理解.才能记得牢,还有,不断复习,可以加强记忆,这是深化在脑中记忆痕迹”的重要方法,一回生,二回熟的道理妇孺皆知,对于记忆也是如此的。还有系统化记忆,就是将零零碎碎的记忆材料,整理成为有条有理的内容,找出这些材料的主线,从而就加强了记忆。第四,记忆的好坏,与年龄有关,幼儿时期,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以及凭听觉来记忆的本领较大,以后随着年龄的发展,理解记忆与视觉记忆逐渐占了优势,而且越来越强。待至老年,对一些新奇事物的记忆力,也可能有所衰退,据心理学家测定,60~85岁的老人,他们的记忆力可能只是最好时的50%。最后。病态对记忆也产生定的影响,经常失眠的人记忆力要下降:神经衰弱者.终日头脑昏沉忘性自然特大:头脑受过重伤或得过严重脑炎的人,记忆有时也不会好还有当精神不正常时,如精神分裂症或优郁症.记忆障碍被认为是症状之一是不是有增进记忆的药物和食物呢?是的,比如美国的内分泌学者吴德曼于1975年提出胆碱能提高学习记忆的能力.胆碱存在于蛋黄、鱼和肉中所以多吃蛋黄、鱼、肉之类的食物,对记忆有一定的好处
人体内的惊人数字
众所周知,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人体也是一样,人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是个独立的小生命,这个生命体能进行新陈代谢、繁殖后代以及遗传变异等功能,你可知道.人体内有多少个这样的小生命?说出来可要吓你一跳,一个成年人,大约由60万亿个细胞构成,也就是说,一个生命之中还寓有60万亿个小生命.这个数字约为全世界人口的15000倍。
心脏是血循环的原动力,是血液流动的动力泵,心脏每收缩一次,左右心室就各排出60毫升的血,这就是说,一分钟要喷出5000毫升左右血,在剧烈活动时,还会更多,正常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心脏一天中跳动103680次左右:每昼夜泵血量约60000公升,重量超过8吨,约为心脏本身重量的3万倍。这么多的血量,可以装满两辆解放牌的载重汽车,每个人在一生中流经心脏的血液约20万吨人体在一昼夜内释放出来的热量,可以烧沸15千克的冷水,众所周知人的心血管系统是个闭合的管道系统,它是由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构成,毛细血管的管径很细,平均约9微米;血管很短.平均约0.5毫米,但由于数量很多,通常约百亿计,因此,一个成年人毛细血管的总长度可达10万公里,能绕地球赤道2圈半。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4950万公里,所以一个半人身体里的血管连起来,就可以从地球接到太阳。
肺是人体的主要呼吸器官,是人体里气体交换的场所,它是由75000万个肺泡组成的。肺泡很像一个极小极小的气球,直径只有0.0075毫米,由毛细支气管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虽然肺泡极小,但全部肺泡加在一起的总面积竞达130平方米左右。人
体血管内的红细胞是肉眼看不见的,它的直径很小,平均约7微米。1000个红细胞首尾相连也才有7毫米长,但是红细胞的数量很多,如果用一根线把它们穿起来其长度可达14万公里,能绕赤道3圈半。
气管和支气管分泌粘液,里面密生的细软纤毛,能不停地作波浪式运动,两小时要作将近4万次摆动。人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快得惊人,每秒钟达60~120米,所以大脑的命令很快就会传给手足,想干什么立即就能开始运动。
人体每1千克血液中含金0.3毫克,所以人每日排尿中,含金0.1毫克,排类中也含金0.1毫克。一个肾中大约有100多万个肾单位,假如把一个人所有的肾单位里的肾小管拉直,其总长达80公里,人体的全部遗传信息(如个子的高矮,眼睛的大小皮肤的颜色等)均贮存千细胞核内的DNA分子中DNA是高度卷曲的,如果把它拉直大约有10厘米长,所以人体内60万亿个细胞内的DNA,其长度可达2400亿公里,相当于太阳系直径的20倍,太阳系直径大约为120亿公里。
人体免疫系统
人体象一个国家,体内有一支强有力的"国防部队"来保卫人的生命。在人的一生中体内常常发生无数次"战斗",这些战争发生在人体免疫系统与入侵人体的细菌或病毒之间,只是你看不见听不到而已。自然界中,能使人致病的因素很多,能致病的细菌、病毒就有近百种,这些入侵者从人的皮肤、呼吸道等进入人体繁殖,兴风作浪。人体为了抵御这些万恶的"入侵者",就不能没有一支坚强的"部队"来保卫自身的安全。尽管如此,人体还经常打败仗,如历史上有记载的鼠疫、霍乱、伤寒、天花、白喉、肺结核、艾滋病等疾病的大流行,就夺走了上千万人的生命。
17世纪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才揭开细菌的秘密;19世纪初,魏尔肖借助光学显微镜发现了病毒的秘密。他创立了细胞病理学,向人类揭开人体生理病理的面纱,才知道人类体内有这支"国防军"---白细胞"兵团"。当某种细菌入侵人体,"信号部队"迅即发出紧急警报,并告诉"细胞兵团"敌人位置、兵力详情,同时立即扫清细胞部队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并派出"部队"包围"侵略者",个个细胞严防死守,不让它们逃跑突围,等大部队一到,一场恶战就开始了。人体内的信号部队是怎样如此灵敏地知道敌人的入侵呢?18世纪中叶,俄国生理学家梅契尼科夫通过实验发现了细胞"集结"现象;上世纪60年代,澳大利亚生物学家博伊登继续研究"信号部队"报警之谜,发现了白细胞的趋向性。1967年,美国免疫学家斯奈德曼对此问题作了深入研究。他发现了细菌胞壁与血浆接触会产生一种化学物质---补体分子具有对白细胞的"召集"作用。
人体内"信号部队."的识别能力,比计算机的图象识别要高明得多。它们不仅能发现"敌人"发出警报,还会产生化学反应,使"战区"周围的血液流动放慢,血管壁的微孔加大,以便细胞"部队"容易进入'战斗阵地","信号部队"制造的化学信号,能指示细胞部队到达阵地,不至于迷失路径,延误战机。对敌发起第一波攻击的是嗜中性白细胞,它们听从淋巴细胞的指挥,用化学反应激活每个成员,开始吞噬入侵的细菌,放出强有力的消化酶和特殊的氧分子,把它们迅速消灭掉。但自己也会受到一些伤亡。
第二波攻击部队是巨噬细胞群,它如现代化部队一样装备精良,它围着那些未被噬中性白细胞所吞噬的敌人,逐个消灭掉。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细胞部队终于战胜了入侵者,战场上留下一些嗜中性白细胞残体和死亡组织。巨噬细胞打扫战场后,又临时集结"填充部队",这样"战争"的创伤逐渐得到恢复。
人类经过漫长的进化,免疫系统形成了非常完美的、维持自身内环境和谐、稳定的"小宇宙"。它在抵御外敌的同时,也在密切监视着自体细胞中的"败类"----发生突变的癌细胞,清除自身凋亡的细胞碎片。文明的进步在给人类带来享乐和方便的同时,诸如癌症的高发生率、结核病的回升、艾滋病的流行、自身免疫免疫性疾病增多等等总是在困扰着我们。我们必须正视一个现实:工业化造成的化学、大气污染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激素和抗生素的滥用,影响或破坏了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削弱了免疫系统对内外敌人的抵御和监视作用。
现在我们知道癌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不能控制细胞的正常凋亡而发生。而结核杆菌在进入人体单核巨噬细胞后,它传递某种抑制细胞凋亡的信号,以掩护其在细胞内长期生存。而巨噬细胞又是抗菌免疫的主要效应细胞。要消灭结核杆菌,一要激活巨噬细胞的杀菌能力,二要使含菌巨噬细胞凋亡释放细菌,用更具杀伤力的吞噬细胞将其杀死。这些免疫过程都是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而艾滋病毒(HIV)则象一支"魔鬼突击队",其进入人体后首先破坏"信号部队"T4淋巴细胞,致使其细胞免疫机制瘫痪,使机体对所有病原微生物易感。我们的身体内时刻都在发生大大小小的"战争",和谐、稳定的内环境常常使我们的免疫系统保持良好的作战能力,这样我们就拥有健康。
免疫系统具有识别能力,只要不是我的主人的组织细胞,我都认识,而且一概攻击。因为每一个人和每一个人的细胞表面长的样子是不一样的,医生称这种不一样为“抗原不一样”,称这种能力为“自我识别能力”。正是因为有这种“自我识别能力”,才能担当起免疫的三大功能。举个大家最熟悉的例子,比如我的主人受伤了,伤得很重,需要输血。可不管多么危急,所输的血的血型必须与我主人的血型一样(即抗原一样),否则,我会把输进主人体内的血当“异己”排斥掉,医生称之为“溶血反应”,即输进主人体内的红细胞被溶解。再如,移植排斥反应。假如主人的某个器官———肾(心脏等,随便什么器官)不行了,而正好有一个好心人愿意把自己的肾献给主人。应该说,这是好事吧,可是不行,因为过不了我这一关。我是不能够让任何“异己”物质进入主人机体的,因为我不会区分好坏。这就麻烦了,尽管人类已经完全解决了器官移植的技术问题,在很多情况下,也能够解决器官供体问题,但就是因为过不了我这一关,致使人类至今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器官移植。不知有多少需要脏器移植的人,因我而绝望。
可是,有时候也会因为具有这种能力而犯错误,比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按理说,我应该能够识别“自己”的物质,对自己的组织细胞不产生免疫反应,可有的时候也会出现错误。有时是我的问题,有时则是主人的问题。比如有时人被链球菌感染,患了扁桃腺炎,半个月后又突然得了肾炎,这就是我在识别功能上出了问题。原来链球菌与人的肾脏细胞有一部分长得相似,我本来是想生产抗链球菌的抗体,因为识别错误而产生了抗自己主人肾细胞的抗体,结果引起了肾炎。有时就是主人的问题了,比如他服用了一些药物,或受到了电离辐射,使他自身的组织细胞发生了变化,与原来长得不一样了。我当然认不清了,还以为是“外来异物”呢。于是生产抗体,加以攻击,结果引起诸多疾病。有的时候,干脆“什么原因也没有”(事实上,可能是目前还没有搞清楚),我会“凭白无故”地产生对自己主人细胞的抗体,引起自身免疫反应,医生称这类疾病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都是免疫识别功能错误导致的免疫细胞对自身组织细胞的攻击行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种很麻烦的病,您想呀,谁也没招您,您自己和自己过不去,那有什么招呀!所以,许多医生一提到这种病就头疼。
有的时候,既不是外来抗原,我也没犯什么错误,可还是出了问题。比如有些人在遭到严重的眼外伤后,医生会动员病人摘掉眼球,为的是防止“交感性眼炎”。交感性眼炎是什么病呢?原来,眼球里面的组织从一出生就包裹着,从来没有进入过血液、淋巴结和脾脏,T细胞、B细胞则从来没有接触过它们,自然也就不认识它们。当眼睛(比如左眼)遇到外伤时,左眼球破裂,左眼里面的组织细胞难免会进入到血液中,我就傻了——“这是什么东西?”“没见过,一定是异物。”于是我开始产生抗眼球组织的抗体。抗体不分左右呀,自然是左右眼一起抗,于是就会发生“左眼伤风右眼跟着感冒”,即医生说的交感性眼炎。最后的结果是右眼也保不住,所以医生只好让您把受伤的左眼去掉,以达到“丢卒保车”的目的。像眼球这样的情况还有几种,比如甲状腺、男性的睾丸,都因一直处于包裹之中,致使虽然是自家人,我却不认识。就像对待家里的一个亲戚似的,本来是一家人,可因为他一直在外地,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一天他突然登门造访,我不认识他,自然把他当外人,持排斥态度,态度自然不好了。
双胞胎
同卵双胞胎:是一个精子与一个卵子结合产生的一个受精卵。这个受精卵一分为二,形成两个胚胎。由于他们出自同一个受精卵,接受完全一样的染色体和基因物质,因此他们性别相同,且就像一个模子里出来的,有时甚至连自己的父母都难以分辨。
异卵双胞胎:妇女每月排卵1次,有时因某种原因同时排出两个卵子并同时受精,就产生了两个不同的受精卵。这两个受精卵各有自己的一套胎盘,相互间没有什么联系,叫做异卵双胎。相貌方面生出来就像普通的兄弟姐妹。龙凤胎就是异卵双胞胎。
如何鉴定到底是同卵双胞胎还是异卵双胞胎呢?鉴定方法很多。首先,如果双胞胎的性别不同,那么他们肯定是异卵双胞胎。如果性别相同,那么还需要进一步的区分。出生时,医生可能会告诉您,两个孩子是一个胎盘或是两个胎盘。一个胎盘说明是同卵双胞胎,两个胎盘就是异卵双胞胎。但这种概念是错误的。虽然,胎盘、胎膜的状况与双胞胎的卵性有一定关系,但不是绝对的,所以不能单单根据这个来判断。一般人们会通过相貌来判断,有的双胞胎就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似的,他们多半是同卵双胞胎,长得不太像的则多半是异卵双胞胎。这种方法确实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我们称这种方法为相似法。但是,单靠相貌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包括一些其他特征,如皮纹、头发的颜色、头发的形式和密度、眼虹膜的颜色和结构、前后发际、耳垢、耳廓、鼻形、脸形、唇形、眼睑、齿列、有无中指毛、皮肤的颜色和结构、雀斑、苯硫脲(PTC)的尝味能力等。看来,这种方法也比较麻烦。相似法还可以通过血型鉴定来实现。一般必须联合测定几种血型,如ABO、P、MN、S、Rh等,测定的血型越多,准确性越高。有一种及以上的血型不同,则为异卵双胞胎。如果全部相同,则可以在一定的概率水平下说他们是同卵双胞胎。另一种更可靠的方法就是鉴定DNA。其工作原理和亲子鉴定的差不多。一般,同时测定9个基因位点,鉴定结果的可靠性可以达到99%以上。双胞胎只需要提供很少的血液,就可以完成鉴定。这种工作在法医鉴定中心即可完成。
血型是对血液分类的方法,通常是指红细胞的分型,其依据是红细胞表面是否存在某些可遗传的抗原物质。抗原物质可以是蛋白质、糖类、糖蛋白或者糖脂。通常一些抗原来自同一基因的等位基因或密切连锁的几个基因的编码产物,这些抗原就组成一个血型系统。人类目前已经发现并为国际输血协会承认的血型系统有30种,有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MNS血型系统、P血型系统,而其中又以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恒河猴因子)最为重要。血型系统对输血具有重要意义,以不相容的血型输血可能导致溶血反应的发生,造成溶血性贫血、肾衰竭、休克以至死亡。新生儿溶血症也和血型密切相关。
科学史记载:在17世纪80年代的英国,有位医生曾经给一个生命垂危的年轻人输羊血,奇迹般的挽救了他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效仿,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一位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20世纪初,人类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人类最早认识的血型系统是ABO血型系统。1900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病理研究所的研究员兰德施泰纳发现:健康人的血清对不同人类个体的红细胞有凝聚作用。如果把取自不同人的血清和红细胞成对混合,可以分为A、B、C(后改称O)三个组。后来,他的学生Decastello和Sturli又发现了第四组,即AB组。数年后,兰德施泰纳等人又发现了其他独立的血型系统,如MNS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等。1930年,兰德施泰纳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血型介绍:ABO血型系统
ABO血型系统中,根据红细胞膜上含有的凝集原(抗原)类型将血液分为4型,只含有A凝集原的称为A型,只含有B凝集原的称为B型,同时含有A、B凝集原的称为AB型,而O型血既无A凝集原(,也无B凝集原。不同血型之间除含有不同的凝集原外,还含有与凝集原不同的凝集素(抗体),如:A型血中只含有抗B凝集素,B型血中只含有抗A凝集素,AB型血中无抗A、抗B凝集素,O型血中则同时含有抗A、抗B凝集素。这样的结果是,保证了同种血液之间的输注不会引起溶血反应,当不同血型之间输注时,就会引起相应的溶血反应,如当B型血输入A型血时,A凝集原和抗A凝集素反应,B凝集原和抗B凝集素之间就会发生强烈的溶血反应,严重者就会引起死亡。
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紧急情况下,AB血型的人如果需要输血,血源相对其它血型来说可能会较多。但AB血型也并不是万能受血者。AB血型人的血清中虽不含有抗A抗B抗体,但其红细胞内含A.B抗原。如果输用其他血型血时,会和其它血型血中的抗体反应引起不良反应。所以只能少量输入其它血型的血液.另外O型血并不是万能血,那种认为O型血是万能血的陈旧观念应该摒弃。因为O型血红细胞上虽没有A、B抗原,但有抗A和抗B抗体,如果将含有O型血浆的红细胞制剂输入A、B、AB型患者的体内,将引起不同程度的免疫性溶血性输血的不良反应。目前一般医院输血都输同型血。如果异血型者之间输血输得太快太多,输进来的凝集素来不及稀释,可能引起红细胞凝集现象。因此,输血时应该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异血型者之间输血,只有在紧急情况下,不得已才采用。在通常情况下,由于考虑到人类的血型系统种类较多,为了慎重起见,即使在ABO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输血,也应该先进行交叉配血实验,即不仅把献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血型配合实验,还要把受血者的红细胞和献血者的血清进行血型配合实验,只有在两种血型配合都没有凝集反应,才是配血相合,而可以进行输血。
ABO血型的遗传一般遵守孟德尔定律。ABO血型系统遗传一般来说ABO血型系统的遗传是单基因决定的。ABO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的长臂上(9q34),有三个主要的等位基因I
和i。I
的产物是具有活性的酶,分别催化A抗原和B抗原的合成,而等位基因i的产物不具有酶活性,无法催化A、B抗原合成。由于人类染色体是二倍体,一个人通常只能拥有三个等位基因中的两个,分别来自父母双方。这两个等位基因的类型,即血型的基因型,决定了人类血型的表型。I
对i均为显性,故而只有基因型是ii的人才有O型血,基因型是I
i的人是A血型,基因型是I
i的人是B血型。而I
是共显性,因此基因型是I
的人具有A、B两种抗原,即AB血型。一般情况下,如果父母双方均为O型血,子女必然是O型;如果父母有一方是AB型血,子女不可能是O型;A型和O型血的父母不可能生育B型或AB型血的子女,B型和O型血的父母不可能生育A型或AB型血的子女。
Rh血型系统Rh是恒河猴(RhesusMacacus)外文名称的头两个字母。兰德斯坦纳等科学家在1940年做动物实验时,发现恒河猴和多数人体内的红细胞上存在Rh血型的抗原物质,故而命名的。凡是人体血液红细胞上有Rh抗原(又称D抗原)的,称为Rh阴性。这样就使已发现的红细胞A、B、O及AB四种主要血型的人,又都分别一分为二地被划分为Rh阳性和阴性两种。随着对Rh血型的不断研究,认为Rh血型系统可能是红细胞血型中最为复杂的一个血型系。Rh血型的发现,对更加科学地指导输血工作和进一步提高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诊断和维护母婴健康,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有关资料介绍,Rh阳性血型在我国汉族及大多数民族人中约占99.7%,个别少数民族约为90%。在国外的一些民族中,Rh阳性血型的人约为85%,其中在欧美白种人钟,Rh阴性血型人约占15%在我国,RH阴性血型只占千分之三到四。RH阴性A型、B型、O型、AB型的比例是3:3:3:1。RH阴性者不能接受RH阳性者血液,因为RH阳性血液中的抗原将刺激RH阴性人体产生RH抗体。如果再次输入RH阳性血液,即可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但是,RH阳性者可以接受RH阴性者的血液。在人类红细胞上存在一种特殊的抗原,与恒河猴红细胞上的抗原相同,称“Rh”抗原,凡含有这种抗原的为Rh阳性,不含这种抗原的为Rh阴性。
这5种遗传病很“任性”,只传男孩远离女孩,父母在造人前多留心
每个人都不想生病,也意料不到。但有些遗传病呢,它是有规律的、“任性”的,“只爱好男孩,远离女孩”。为了优生优育,父母平时要多了解一下,特别是这几种遗传病,在孕前一定要做好体检,避免传给孩子。
一、血友病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所致的先天性出血性疾病;这种病对孩子来说是伴随终身的,主要表现为出血不止,哪怕是孩子不小心咬破嘴、手脚不小心刮伤,随时都有可能送往医院抢救。很遗憾这种病目前在医学上无法根治。这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致病基因控制的,是隐性遗传。这种病大多遗传男孩,女孩遗传较少。如果家族中有人出现经常淤血或流血不止的,那患血友病的概率就大了,很容易把基因遗传给下一代。备孕前的你,最好去医院检查,避免将血友病基因传给下一代。
二、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这种病的患者的典型症状是:双下肢肌肉肥大,走路成鸭步,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跟腱挛缩。孩子长大后需要坐轮椅,肩部肌肉均明显萎缩,大关节不能伸直、脊柱侧弯。孩子言语智商一般低于平均正常水平。这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肌病,发病率约为30/100000,传男不传女,患者的后代女性不会发病(为基因携带者,男孩发病率为50%)没有特效方法可以治疗,孕前最好做体检避免。
三、蚕豆病蚕豆病诱因是孩子进食蚕豆或是直接触摸花粉引起溶血性贫血。发病时会表现为脸色发白、头昏、低烧、食欲不振并伴有呕吐、腹痛等。严重的换回出现昏迷、休克、脉搏微弱、肾功能衰竭等异常表现。主要是人体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蚕豆病是一种性染色体隐性遗传,X染色体异常就会发病。所以遗传给男孩的概率较多,女孩遗传的较少。医生爱说它“重男轻女”蚕豆病的女人也是携带者,即使你没患,但有一定的几率遗传给下一代。要注意。
四、色盲色盲分先天性和后天性,也是一种很“任性”的遗传病,偏爱男孩,而女孩很少会得。为什么会这样呢?色盲基因是一种隐性基因。原因是人体细胞性染色体分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而人的色育基因就存在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则没有(女)。而男性只有一个X染色体,这样患色盲的几率就大多了。【色盲遗传规律】男色盲女正常、生的孩子正常,女孩为基因携带者。男正常女携带色盲遗传基因,男孩50%几率患色盲,女孩为基因携带者。女色盲男正常,男孩绝对是色盲,女孩为基因携带者。男女都色盲配,生的子女,都是色盲。孕前最好体检,根据医生的建议来进行备孕。
五、秃顶这个遗传病就没那么严肃了,但秃顶遗传偏爱男孩。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如果外祖父是秃顶,爸爸也是,那么男孩遗传秃顶的概率给百分之一百。如果爸爸不秃顶,外祖父秃顶,那么遗传给孩子的概率为25%。若祖上三代都不秃顶,那么孩子也不会遗传秃顶。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男人秃顶了呢?后天因素的亚健康、精神压力大等等。不过,秃顶的男人大多比较出名。葛优曾在节目上自嘲过自己:热闹的马路不长草,聪明的脑袋不长毛。因为男孩的雄性激素能大量促进右脑发育,右脑发达的人,普遍比较聪明。为什么女人不会秃顶?因为女人身体没有秃顶基因Y染色体,只有男人才有这个性染色体,产生5-阿尔发-还原酶会控制毛发生长。所以女人不会秃顶。预防秃顶:要合理作息,不熬夜,饮食规律,少吃油腻的食物。平时可以多吃些富含铁、钙和维生素A的食物,比如:如牛奶、豆浆、鸡蛋瘦肉、水果、蔬菜等。对于有遗传性秃顶的人,避免平时过度暴晒头发。生活中很多事会防不胜防,像这些“爱好”遗传给男孩疾病,父母在造人前,一定要做好孕前体检。如果医生告知有些遗传的重疾不能要孩子,父母还可以预防。最怕是那些父母孕前没体检,糊里糊涂将孩子生下来的,一生就可能悲剧了。孕前体检,从你从我做起。
端粒和端粒酶——永生的赌局
一种新的血样检测试剂盒在英国面向公众出售了——2011年底,这则看似不起眼的消息却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广泛关注。原来,这不是普通的试剂盒,而是检测人体细胞内“端粒”长度的工具。科学家们声称:现在,您只需花费500欧元,约合人民币4600元,就能得到这项端粒检测的结果,而根据这些结果,就可以大致了解您还剩下多少日子可活。换句话说,英国上市的这种试剂盒,实际上是一种通过检测端粒长度来预测寿命的技术。难道分子生物学真的已经发展到可以用来“算命”的境界了吗?况且,500欧元的价格可不算低。那么,究竟什么是端粒?检测端粒有什么意义?为这种“端粒算命”掏腰包到底值不值得呢?
众所周知,细胞是人体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发育、生长和死亡每时每刻都在体内进行着-老迈的细胞死去,新生的细胞又占据了原来的位置。这种新陈代谢是我们保持活力、生命得以延续的基础。然而,每一代细胞的产生并不是无穷无尽的,随着分化,新细胞的能力越来越弱,个体的衰老和死亡也就如期而至了。
得长生之术,驻不老之颜,是人类古已有之的梦想。恼人的是,在科学家发明返老还童术之前,没人能逃脱衰老的魔掌。科学家通过反复实验推算得出,人类的寿命应该在120岁左右。既然人类的天命之年是120岁,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活不到100岁?是什么夺走了我们的寿命?据资料统计,世界上90%的人是死于疾病,而80%的疾病又与早衰有关。疾病和衰老相辅相成,犹如一道铁索隔断了人类迈入天命之年,但这道铁索却锁不住人类探索的步伐。当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科技革命接踵而来时,西方人开始朝着长生的目标迈近。不同于中世纪的炼金术,不同于东方的求仙问道,他们将探究的目光投向人体深处,维生素、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基因、自由基……终于,他们将目标锁定在了细胞中的端粒酶。
承载着各种基因的DNA分子就像一根长长的细线,按照一定的规则扭曲成染色体,而像一顶帽子那样覆盖在染色体末端的就是端粒。在不同的细胞中,端粒的长度不同。端粒的长度决定了细胞分裂的次数,控制着细胞衰老和死亡的过程,进而决定人的寿命长短。在新细胞中,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次,当端粒无法再缩短时,细胞就会因为无法分裂而死亡,端粒也因此被科学家们称为“生命时钟”。正常情况下,细胞平均可分裂50次,分裂的周期大约是2.4年,但由于环境污染、不良生活方式、自身代谢所产生的自由基及药物的毒副作用,端粒加速老化,导致提前缩短,缩短到只剩下一个残段,失去了再分裂的能力,导致细胞提前衰老死亡。然而,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端粒为什么能起到这种效果。时光快进到1978年,彼时的美国人伊丽莎白
布莱克本还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名初出茅庐的助理教授,整天和一些名叫“四膜虫”的小生物打交道。四膜虫通体透明,全身只有一个细胞,一辈子的使命就是在水里不停地游来游去,边游边张着大嘴,把所有能吃的全部扒拉到嘴里。布莱克本教授把可怜的四膜虫捣烂,取出染色体,把末端的碱基全部破译出来。她发现,四膜虫的染色体末端是由六个碱基组成的重复序列构成,却并不记录任何遗传信息。这难道就是“端粒”的全部秘密吗?故事本可以就此打住,可是科学史上从来不乏幸运时刻——1980年,在一次学术交流会议上,思想的火花悄然迸发。伊利莎白
布莱克本有关端粒研究的报告得到了哈佛医学院杰克
绍斯塔克教授的关注。当时,绍斯塔克正尝试在酿酒酵母里建构人工染色体,却每每遭遇被降解的结局。布莱克本的报告让他茅塞顿开。他进入布莱克本的实验室,将四膜虫端粒序列整合进DNA两端,结果DNA在酵母中保住了。这一结果意味着,DNA两端的特殊重复序列——端粒,可以守护整条DNA。那么,细胞里究竟存在什么神奇的物质,可以给DNA的末端加上端粒?布莱克本意识到,应该存在一种专门的“酶”,专职端粒的复制工作。此时,布莱克本的学生卡罗尔
格雷德出场了,她在实验室里泡了两年,终于在1984年圣诞欢歌响起的时候发现了端粒酶存在的印记。至此,有关端粒的探索终于打开了局面。
2005年6月,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称,吸烟、肥胖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会让端粒变短。数据显示,苗条与肥胖者大约有8.8年生理年龄上的差距;与不抽烟者相比,吸烟者平均将少活4.6年。而肥胖者面临的威胁更大——2008年,另一项重磅研究成果发布:经常久坐不动的人要比经常锻炼的人衰老10年,他们罹患心血管疾病和肺癌的风险也更大。
非常自然的问题随之而来:如果能人为控制端粒长度,对其进行严格保护,是否能延缓衰老呢?想法虽妙,一切却远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端粒酶集“天使与魔鬼于一身”,人体内有极少数细胞的端粒酶因某些特定原因被激活后,可以使细胞呈现出无限复制的能力,而这些细胞正是癌细胞。在超过85%的癌症中,科学家都观察到了端粒酶的活性增高。庆幸的是,鉴于端粒酶在癌细胞中的广泛表达,它不但成为最广谱的癌症分子标记物,而且人们可以利用这一点,通过抑制酶的活性来对付癌症。迄今为止,以端粒酶为靶点的临床试验已有数十项正在进行,有些抗癌药物已经进入了三期临床试验。
2009年10月5日,凭借“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这一成果,伊丽莎白
布莱克本、卡罗尔
格雷德和杰克
邵斯塔克共同拿下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第100次确定获奖者,也是第一次由两名女性同时摘得这一奖项。端粒酶研究者就像另类的上瘾赌徒,他们沉迷于一方世界,在细胞里找寻光亮华彩的灯红酒绿,解密生命的天书,给后来者以启迪,而这些发现能否让人们远离疾病、更加长寿,还有待时间的回答。或许,端粒和端粒酶的秘密,就掩映在时间长河的波涛中。
白血病、败血症、坏血病、血友病和贫血症辨析
白血病—俗称血癌的一种疾病.系指白血球增生异常或增值不良,变成一种癌症的现象,俗称血癌,严格的说血癌还包括其它血球癌症,如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为什么叫白血病,因为这种病患抽取出来的血液或骨髓,含白血球过多,红血球减少了,血液变得清淡或骨髓颜色变得没有那么红,所以叫白血病。有人会把白血球过多误认为是白血病或血癌,一听到检验结果是白血球过多,就不多方探究,自以为是血癌,不就教医师专家,就服用治癌偏方,真是误人吓人。白血球过多只是一种现象,它由很多原因、疾病造成,例如细菌感染、服用药物、激烈运动、怀孕、过敏、肿瘤等等都可造成白血球过多。此外,白血病人的白血球数目不一定过多,数目有可能是正常的,甚至比正常还低。所以白血病的正确诊断是要靠医师从血液、骨髓抽取液中,观察其血球形态、功能、染色体、基因、免疫力等各方面而做出诊断。白血病的症状一般是贫血、出血现象、感染发烧、摸到肿块,有时一开始很像“感冒”,只觉得倦怠、软弱、疲累,这是因为抵抗力弱,加上贫血的关系。白血病一般分成急性、慢性二大类,急性一般是来势汹汹,慢性是温温吞吞发作这二大类又分为骨髓球性及淋巴球性白血病,其它更详细的分类,不多赘述。总而言之,白血病已不是绝症,由于化学治疗的进步及骨髓、干细胞移植的成功,已经为这一类病患带来希望的明灯。
败血症—细菌跑到血液循环所造成的疾病.当个体抵抗力弱或重病缠身时,细菌可以从体内或体外侵犯人体,进到血液循环内增生繁殖,这时称为菌血症,当这些细菌在繁衍过程中,产生毒素,循环到各内脏、组织或器官,造成各种损伤时,便称败血症,最严重的可造成血压下降,全身血循环不足而休克,即为败血性休克,治疗不及,往往会很快致命。败血症的病人发烧、发冷、颤抖、意识改变、抽筋、到处出血、各器官表现衰竭,属严重急诊表现,除使用体液水分、电解质外,抗生素的正确使用不可或缺,支持性疗法亦不可少。败血症非血癌,但表现的白血球检验数据会升高(即白血球过多),治疗好后,白血球会恢复正常。但不要忘记白血病患抵抗力很弱,常常会并发败血症。
坏血病—维生素C缺乏的疾病。维生素C多量存在于水果及新鲜蔬菜中,大自然的蔬果存量丰富,正常或一般状态下的饮食,应该不致缺乏才是;乡下、难民区、赡养中心、被虐老人或穷困百姓生下的孩童,才有匮乏之虞。而牧羊北海、或漂流海上、或有异食症者,亦可能缺乏维生素C。缺乏维生素C表现的疾病就叫坏血症,它是后天营养不良得来的,出现贫血及出血的现象。牙龈、皮下组织及肌肉会出现严重的出血。尤其在“跨下”,即大腿内侧及二侧臀部出现很多大大的瘀点,仔细看这些出血点在毛囊周围最多,使得毛囊卷曲像“螺旋拔拴塞”的样子。若发生在婴儿身上,还会骨膜下出血。坏血症出血的原因是因为小血管的内皮组织及血管周围的结缔体系、结构不良,支柱胶原及细胞内的水泥均有缺损之故。若给予适当量的维生素C即可迅速治好这种出血疾病。现代人营养均衡,已很少有这种疾病出现,它不是癌症。
血友病—先天性(遗传性)的出血疾病。是一种先天遗传血液凝固异常的疾病,常表现的是容易出血,尤其是在关节腔、外伤或手术流血不止,胃肠道、尿殖腔、颅内都可出血,照顾不周或一不小心,往往可致命或发生无可挽回的残障。它属于伴性遗传,表现出血症状的都是男性,女性往往只是基因携带者。发生这种病的原因系先天遗传造成血浆中凝固因子的缺损,使得血液无法正常凝固而到处出血。例如血浆凝固因子Ⅷ缺乏就叫血友病A;缺乏因子Ⅸ就叫血友病B。血浆中缺乏了凝固因子,血液就无法进行正常的凝固作用,依照罗马数目字母的命名,血浆中最少有12种(Ⅰ—ⅩⅡ)凝固因子,缺了任何一种都可能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现象。血友病就是先天性缺乏这些凝固因子之一,接受治疗时,就需要补充浓缩提炼的凝固因子或给予输注血浆,才不会有出血现象,有时得定期做补充治疗,达到预防出血的目的。因为经常与血液、血浆、血液制剂做朋友,所以命名为血“友”病。它不属于癌症。
贫血—血液中红细胞或血红蛋白过少引起的一种疾病。贫血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或血红蛋白低于正常。贫血不仅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而且是一些感染性疾病的诱因。患病的小朋友常表现为皮肤,粘膜苍白,尤其以口腔粘膜、结膜、甲床(指甲处)等处最明显。长期贫血可以出现疲倦无力,生长发育迟缓,营养低下,毛发干枯等。贫血只是一个症状,它可由以下原因引起:1、红细胞生成减少包括缺乏造血物质及造血功能不良两种情况。前者如缺铁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常因饮食中缺乏生成红细胞必需的原料如铁、维生素B12、叶酸或蛋白质,亦可因慢性感染性疾病致吸收不良,或者是有些小儿因生长过快需要量增加所致,故避免贫血的最好方法是均衡饮食、不挑食。造血功能不良常见的有再生障碍性贫血,如果正常的造血组织被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等异常物质占据,亦可使造血功能低下,引起贫血。2、溶血性贫血溶血可因红细胞内在原因及外在原因两方面所致。前者如红细胞膜缺陷所致的蚕豆病,血红蛋白异常所致的地中海贫血;后者如新生儿ABO溶血病,以及感染、灼伤、中毒,亦可破坏红细胞致溶血。溶血性贫血有一共同特点,即有不同程度的皮肤黄染,体检时则可发现有不同程度的脾肿大。3、失血又分急性失血和慢性失血两种。前者如出血性疾病、血友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或外伤出血如脾破裂等。慢性失血常见于消化道溃疡、肛裂、钩虫病等,每次失血量虽不多,但日积月累,总量不少,亦可致贫血。
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
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可以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胚胎发育是指受精卵发育成为幼体,胚后发育是指幼体从卵膜孵化出来或从母体内生出来以后,发育成为性成熟的个体。
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种卵生动物,下面以蛙为例来讲述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胚胎发育春季,在温度适宜时,雌蛙和雄蛙抱对,将卵细胞和精子排在水中,并且在水中完成受精。受精卵的上端是动物极,下端是植物极。靠近动物极的半球叫做动物半球,颜色较深(含色素颗粒),里面含卵黄少,比较轻些。靠近植物极的半球叫做植物半球,颜色较浅,里面含有丰富的卵黄,比较重些。这样一些特点,使受精卵的动物半球朝上,可以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能,从而保证受精卵发育所需的温度条件。
受精卵开始发育,首先进行细胞分裂,这叫做卵裂。第一次卵裂是沿着从动物极到植物极的卵轴方向进行的。第二次卵裂的方向也是这样,但是分裂面与第一次的相垂直。第三次卵裂的方向是与卵轴相垂直的,但分裂面稍稍偏向动物极一侧。这样,受精卵经过三次卵裂就形成了具有八个细胞的胚胎,上面的四个细胞较小,下面的四个细胞较大。卵裂过程的细胞分裂属于有丝分裂.卵裂继续下去,动物半球的细胞分裂较快,因而细胞的数量较多,但是细胞的体积较小。植物半球由于含卵黄较多,细胞分裂较慢,因而细胞的数量较少,细胞的体积较大。卵裂进行到一定时期,细胞增多,胚胎就形成了一个内部有腔的球状胚。这个时期的胚胎叫做囊胚,囊胚内的腔叫做囊胚腔。由于动物半球的细胞分裂较快,因此,新产生的细胞就向下推移,覆盖在植物半球细胞的外面。与此同时,植物半球的一些细胞开始向囊胚腔内陷入,其周围的一些植物半球的细胞也被卷入到囊胚腔中。这样,囊胚腔就缩小了。在内陷细胞之间出现了凹陷,形成一个新腔,叫做原肠腔。随着凹陷的向内逐渐推进,原肠腔逐步扩大,囊胚腔进一步缩小。这个时期的蛙胚就具有了三个胚层: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叫做原肠胚。原肠胚的外胚层由仍然包在胚胎表面的动物半球细胞构成;内胚层由内陷的植物半球细胞构成;中胚层位于外胚层与内胚层之间。这三个胚层继续发育,经过组织分化、器官形成,最后发育成一个完整的幼体——蝌蚪。
早期的动物胚胎的各个部分,分别发育成动物体的哪些器官、系统呢?1925年,德国动物胚胎学家福格特想出了一个巧妙办法。他用无毒的染料将琼脂薄片染上颜色,再将薄片紧贴在早期原肠胚的表面。经过一段时间,一些胚胎细胞就被染上了颜色。由于所用的颜料不会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这样,在胚胎发育的晚期,通过解剖观察染色细胞位于什么器官,就知道形成这个器官的原始细胞在早期胚胎上的位置了。动物胚胎学家用同位素标记等方法研究原肠胚三个胚层的发育,同样取得了理想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原肠胚的外胚层发育成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表皮及其附属结构;中胚层发育成骨骼、肌肉以及循环、排泄、生殖系统等;内胚层发育成肝、胰等腺体,以及呼吸道、消化道的上皮。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动物,在胚胎发育的早期,从胚胎四周的表面开始,形成了围绕胚胎的胚膜。胚膜的内层,叫做羊膜(如图)。羊膜呈囊状,里面充满了液体,叫做羊水。羊膜和羊水不仅保证了胚胎发育所需的水环境,还具有防震和保护作用,因此,使这些动物增强了对陆地环境的适应能力。
许多动物的幼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都与成体差别较小,因此,幼体不经过明显的变化就逐渐长成为成体,如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对于这些动物来说,胚后发育主要是指身体的长大和生殖器官的逐渐成熟。有些动物的幼体与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都有明显的差异,如蛙。这类动物在胚后发育的过程中,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都要发生显著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又是集中在短期内完成的。这种类型的胚后发育过程叫做变态发育。
为什么喝酒有的人会脸红,有的人会脸发白?
酒的分解主要靠两种酶,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乙醇脱氢酶可将乙醇转化为乙醛,乙醛脱氢酶可将乙醛转化为乙酸,然后被代谢。
让我们从脸红的原因说起吧。很多人以为是酒精导致的,其实不然,是乙醛引起的。乙醛具有让毛细血管扩张的功能,而脸部毛细血管的扩张才是脸红的原因。所以喝酒脸红的人意味着能迅速将乙醇转化成乙醛,也就是说有他们有高效的乙醇脱氢酶。不过我们不能忘了还有一种酶,乙醛脱氢酶。喝酒脸红的人是只有前一个酶没有后一个酶,所以体内迅速累积乙醛而迟迟不能代谢,因此会长时间涨红了脸。不过大家都有经验,当1-2个小时后红色就会渐渐腿去,这是靠肝脏里的一种含量较少的酶P450慢慢将乙醛转化成乙酸,然后进入TCA循环而被代谢。
那么喝酒比较厉害的人是怎么回事呢?这些人往往越喝脸越白,到一个点突然不行了,烂醉如泥。那是因为这样的人高活性的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均没有,主要靠肝脏里的P450慢慢氧化。那么,这样的人为什么会给人很能喝酒的感觉呢?那时因为他们靠体液来稀释酒精,个头越大感觉越能喝酒。在正常情况下,酒精浓度要超过0.1%他们才会昏迷,对大多数南方人来说是半斤白酒,而北方人由于体型大,可以喝到8两到一斤白酒。但不管什么人,如果他是脸越喝越白型的,最好不要超过半斤,不然有急性酒精中毒的可能性。如果一个人即有高活性的乙醇脱氢酶又有高活性的乙醛脱氢酶会怎样呢?他/她就是传说中的酒篓子。如何判断他/她是不是酒篓子呢?看是不是大量出汗。因为如果两个酶都高活性,酒精迅速变成乙酸进入TCA循环而发热,所以大量发热而出汗。碰到这样的人你只能自认倒霉,好在这样的人不多,大概10万分之一左右吧。有一点要提醒大家,喝酒脸红的人其实不容易伤肝脏,而和酒脸白的人特别容易伤肝脏。红脸的人大家一般少劝酒,因此喝得少,酒后发困,睡上15-30分钟就又精神抖擞了。而白脸的则往往不知自己的地线,在高度兴奋中饮酒过量,直到烂醉。他们体内的酒精由于没有高活性的酶处理而发生积累,导致肝脏损伤。酒精性肝损伤一般只发生在这些人身上。红脸的人可以连续几餐即便喝吐了也喝酒,而白脸的人需要更多时间的休息,因为酒精的代谢需要一两天的时间。
一氧化碳(煤气)中毒的原理
一氧化碳中毒在生活中也是时有发生的,如在家里面烧烤或是煤气泄漏等都是会导致中毒的,它对我们的生命安全也是有威胁的。关于一氧化碳中毒原理,大家就不是很清楚了。那么下面小编为大家详解一氧化碳中毒原理是什么?一氧化碳中毒原理它主要是通过呼吸道把一氧化碳吸入肺泡里面,然后通过肺泡壁快速的进入血液中,一氧化碳又比氧气更加的容易于血红蛋白结合,就形成了没有携带氧能力的碳氧血红蛋白。因此就会导致身体出现缺氧的情况,从而引起心肌或是中枢神经系统缺氧导致中毒的。
一氧化碳中毒的表现它的主要表现就是因为缺氧而导致的头晕、物理、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症状的,严重的会出现意识模糊、昏迷、闹肺水肿等症状的,甚至导致死亡的,因此出现这类情况就要引起重视的,及时的送往医院治疗。
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措施1、掌握一些煤气中毒的常识及急救措施,家里面如果有煤炉等东西,安装的时候一定要合理,晚上也要注意封闭严实了。
2、冬季的时候,不要把门窗关闭太严实了,要保持室内通风,另外使用煤炭烧烤、煮火锅等一定要注意,尽量在通风的地方。
3、在家里面最好是安装一个一氧化碳警报器,这样如果出现煤气泄漏等情况它会及时的发出警报的响声的,这个时候要迅速的撤离现场。
因此,为了我们的生命安全,在使用煤气或是炭火的时候就要注意了,如果出现煤气泄漏的情况,要及时的打开窗户,并尽快离开。另外,平时的时候也要做好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工作,合理的使用这些东西,烧烤的时候尽量的选择通风的地方最好。
各种族人类分开这么久,为何没有生殖隔离?
这个问题其实说简单点就是:我们所说的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在生物上定义仍属于同一种族!
生殖隔离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或者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隔离机制,但跨物种之间生殖隔离有很多出现之后又消失的情况。所以我们现实情况中能够看到许多生殖隔离的现象,比如骡子、狮虎兽。严格意义上它们的父母属于两个不同的种族!那么产生生殖隔离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地理隔离、生态隔离、季节隔离、生理隔离、形态隔离和行为隔离等。但总可以归结为分割时间要长、并且之间没有“交流”。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提出一个新的概念:亚种。所谓亚种同属一个种族,但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形态构造或生理机能上发生某些变化!这一种群就叫亚种!一旦亚种之间形成了生殖隔离,那么就标志着新种族的诞生!所以不同肤色的人严格意义上就是亚种!至于为什么没有形成种族隔离,原因就在于前面我们分析的产生隔离的主要原因:现在进化论对于人类是非洲起源还是各地区起源的说法不一,但比较统一的认为所有人类都为智人的后代,而智人的出现通常认为是在大约20万年前。这个时间是足以形成生殖隔离了,但不同肤种之间并不是彻底停止了基因交流。所以并没有表现出生殖隔离。总之,生殖隔离的影响因素很复杂。有的生物可能1000年就形成了生殖隔离,但有的生物却从没有生殖隔离!而且以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人类之间的生殖隔离就更不可能实现了。
珍珠是怎么形成的?
珍珠的美,历经多年却依旧美的令人无法移开视线,人们喜爱那温润的珍珠,尤其是女人更是对珍珠青睐有佳。女人喜爱珍珠的原因有多种,可能是因为她们有着相似的灵魂和经历,也可能是她们为彼此装点美丽,如此魅力无限的珍珠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就由小编带你了解一下,以此领略珍珠之美吧!
珍珠是一种古老的宝石,早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就有了珍珠。它的种类丰富,形状多样,最典型的就是圆形与梨形,一般为白色或浅色,当然也有大溪地黑珍珠、金珍珠等彩色珍珠。珍珠是怎么形成的?每个人都拥有将自己孕育的母亲,而珍珠同样也有自己的母亲,只不过它的母亲是一只孤独的母贝。珍珠原本只是一粒小小的尘土或砂砾,当它的母亲——母贝在沙滩上享受生活时趁其不备混入其中,在其柔软的肉质中翻滚,令其饱受苦楚和折磨。珍珠的“母亲”为了减轻自己的痛苦只能不断的分泌液体将其包裹,经过长时间的包裹终成那颗温润莹亮的珍珠。现在你知道珍珠是怎么形成的了吧!珍珠的成长过程使得它的“母亲”备受煎熬,亦如你的妈妈待你一般。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开始开采和使用珍珠了。分为淡水珍珠和海水珍珠两种。
天然珍珠形成主要为以下两种:
1、有核珍珠的形成一种像砂粒、小虫或是虫卵等异物,不小心进入了蚌壳内部,与部分外套膜表皮细胞一起陷入蚌的结缔组织,表面的细胞组织分裂增殖成珍珠囊,包裹住异物,分泌出珍珠质,就形成了有核珍珠。
2、无核珍珠的形成外套膜表皮细胞组织的一部分因病变或是受伤等原因,脱离原来的部位,进入结缔组织中,分裂增殖形成珍珠囊,最终形成了无核珍珠。
人工养殖的珍珠,就是根据上述原理,用人工的方法,从育珠蚌外套膜剪下活的上皮细胞小片(简称细胞小片),与蚌壳制备的人工核、一起植入蚌的外套膜结缔组织中,植入的细胞小片,依靠结缔组织提供的营养,围绕人工核迅速增殖,形成珍珠囊,分泌珍珠质,从而生成人工有核珍珠。人工无核珍珠,是对外套膜施术时,仅植入细胞小片,经细胞增殖形成珍珠囊,并向囊内分泌珍珠质,生成的珍珠。
珍珠是天然生产,无需加工的饰品,带有神奇的生命力,它的温婉气质深受国人的喜爱,珍珠之美是历经了重重痛苦而来的,不仅十分难得而且令人惊叹不已。种类丰富,形状各异,色彩斑斓;在国际宝石界还将珍珠列为六月生辰的幸运石,结婚十三周年和三十周年的纪念石。具有瑰丽色彩和高雅气质的珍珠,象征着健康、纯洁、富有和幸福,自古以来为人们所喜爱。
蝉的一生,告诉了我们什么?
夏日里,蝉总是在树上叫个不停,扰得你心烦意乱,原来以为是天气太炎热,蝉发出洪亮的声音,以表示对酷暑的抗议。后来发现蝉在树上的哄叫,是隐忍地下十几年的爆发。穿着皱巴巴的外壳,在黑暗中漫长的等待,孕育着自己的身体,就是为了展翅而飞。在它短暂的一生当中,所给到人类的感悟,值得赞赏。
蝉的一生里要经历四次的蜕变。第一期:母蝉的产卵器像针一样,直接插进树的嫩枝,一次产卵有几千只。这几千个兄弟姐妹中,全部依附在树枝的半空中,生存空间十分激烈,最后能活下来的没几只。由于蝉产卵破坏了树枝的汁液供应,被插的嫩枝很快被腐化,干枯掉落在地上。卵孵化成若虫,这个时候就要看能不能顺利到达地面,有一部分的幼虫能自己顺着树干爬下去,有的是等待着树干变枯萎,让风刮雨淋自然脱落。它们会寻找一片比较松软的泥土,遁土而入,那个时期的若虫连蚂蚁都斗不过,但依然不骄不躁,躲在角落边努力成长。
第二期:幼蝉长期在地下生活,泥土里的幼蝉找到树根,利用天生刺吸设备,靠吸收树根的汁液存活。有着冬暖夏凉的条件,也少有天敌的威胁,蝉的这种奇特生活方式,为的是避免天敌的侵害并安全延续种群,有得是在地下生长3-7年,有得是长达17年的发育期。埋藏泥土的十七年,是在沉默寡言中度过、在忍受煎熬中度过,在恶劣的环境中度过,它们的体内似乎有个钟表,不断地提醒着要耐心等待,因而演化出一个漫长而隐秘的生命周期。
第三期:经历了多年的苦练,终修成了一只成年之蝉,要为自己自谋出路挖一条通道。寻找下一个蜕变的生存空间,进行最后一次生命的蜕变。已经长大的幼蝉为了避开天敌,会在地下静默等待,选择在下雨天或者雨后,将泥土扒开,慢慢地涌出地面,探索这个丰富多彩未知的世界。一般是天黑的时候才行动,这样跟地下的感觉是一样的,唯一不一样的就是地面空气量大得多。幼蝉们悄悄地钻出地面,用比蜗牛还快一点的速度往高处爬。不幸运的是,有一部分会在这个时候被人挖走吃掉,或者被其他生物叼走,这些都是隐忍的翅膀还没有展现之前就夭折了。
第四期:这次生命的转换就是为了飞跃,要把身体上的坚硬外壳脱掉。这是一次艰辛的过程,只有经历过这次生与死的考验,才能从地上爬行的虫变成天空中飞翔的“龙”。在夜幕降临的时候,蝉儿需要一棵树作为自己的脱皮羽化之路,紧紧地依附在那颗树上。当蝉蛹的背上出现一条黑色的裂缝时,蜕皮的过程就要开始了,蝉要从壳里挣扎出来,才能展翅腾飞。而那种挣扎是既痛苦又漫长的过程,这对于蝉来说是一个必经阶段,它必须自己挣扎出来,才能真正腾飞。这里所有的蜕变都在一夜之间完成,一边是生的飞跃,另一边是死亡的毁灭。成功的蜕变对于蝉来说是非常重要,一旦在蜕变的过程中受到干扰,翅膀就不能正常发育生长,这样它辛苦耕莘的一生也就白费了。正常的蝉儿破壳而蜕是需要一个小时,刚脱出来的时候,翅膀是软的,需要阳光的照射,让翅膀黑起来,慢慢的也跟着硬起来,这才具备飞的条件。到了这个时候,也是蝉的生命最后时期。在黑暗中等待了十多年,就是为了在这一个月的阳光底下欢呼,这就是蝉的寿命。为了庆祝得之不易却又如此短暂的幸福,蝉用嘹亮的歌声来表达它的欢乐。
蝉的一生给人类的启示:不管是黑暗也好,光明也罢,这些都不是它所在意的。在黑暗里,它从来都没有抱怨过自己的命苦,更不会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生命,而是拼命地觅食成长。蝉经历了这么多的苦难才得以生活在这个世间,这种先苦后甜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的学习,只是它们的光彩生命短暂了些,只有30天左右,这是上天的命运安排,也是蝉本身的命运使然。在人生的舞台不也是如此吗?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一幕的演出,许多人不知在台下流下了多少汗水,多少个不眠的日日夜夜,多少的辛酸苦辣。然而,我们绝大数人只看到成功的辉煌,他们的精彩,却看不到成功背后的辛酸、汗水、泪水、甚至是鲜血,有些人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辛酸地付出,才有精彩的一幕出演。漫长的等待只能换来一个夏天的歌唱,它们的快乐来得非常不容易。但这并没有影响它们追求快乐。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经过奋斗而得来的,不能妄想不劳而获,看似可以轻易得到的东西往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能孵出小鸡的鸡蛋,和不能孵出小鸡的鸡蛋,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能孵出小鸡的鸡蛋,和不能孵出小鸡的鸡蛋,到底有什么区别呢?由于母鸡不需要公鸡的帮助,也能生出鸡蛋,所以很多农村里的鸡蛋,都要分为可以孵化小鸡的鸡蛋和不能孵化小鸡的鸡蛋,可是这些鸡蛋看上去一模一样,难以区别,那怎么才能区分出可以孵化小鸡的鸡蛋,和不能孵化小鸡的鸡蛋呢?这两种鸡蛋,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能孵化出小鸡的鸡蛋,一般都是受精的鸡蛋,但是从外壳上来看,鸡蛋都长一个样,根本就不能区分。鸡蛋的构造就是鸡蛋壳包裹这一个完整的卵细胞,在鸡蛋的一端有一个气泡一样的气室,我们拿手电筒照,有黑色阴影的就是受精了的鸡蛋,没有黑色阴影的就是不能孵化小鸡的鸡蛋了。
当然,我们也可以拿手电筒照蛋黄的位置,如果能够看到一颗黑色的颗粒物,那就说明这是一颗成功受精的鸡蛋,因为这颗黑色的颗粒物就是公鸡事先放在这里的精子,我们将蛋壳敲碎后打到碗里,或者煮熟了之后,在蛋黄上看见一个黑色的圆粒就是这个了,如果有这个颗粒,那就说明这个鸡蛋是一个可以孵化出小鸡的鸡蛋。
当然,有的时候,我们通过手电也不能完全分辨出鸡蛋到底能不能孵出小鸡,这个时候哦我们就需要登这些鸡蛋孵化5-6天,5-6天过后,再将这些鸡蛋拿出来用手电筒照,如果哦我们能透过鸡蛋壳看到鸡蛋内部的一些血丝,那就说明这颗鸡蛋正在孵化小鸡,并且已经开始成型了,如果没有,那就是一枚普通的鸡蛋了,孵化的时间越久,鸡蛋内的形状就越像一只小鸡,最终小鸡会在鸡蛋内成型,并且啄开蛋壳,所以孵化时间越久的鸡蛋越容易区分。
有的鸡蛋放久了,也会出现黑斑,但这种黑斑可不是说明受精卵,而是单纯的放久了变质了,或者是污染造成的,遇到这种情况的鸡蛋,自然是不可能孵出小鸡的,甚至是不能食用。有的鸡蛋里面不止有一个黑斑,或者黑斑面积过大,这些都是鸡蛋变质的特征,大家遇到这样的鸡蛋,还是尽可能的扔掉吧!
蜜蜂在昆虫分类学上属于膜翅目、细腰亚目、针尾部、蜜蜂总科、蜜蜂科昆虫的统称,是膜翅目重要的类群。根据化石资料,蜜蜂在第三纪晚始新世地层中己大量发现,蜜蜂科的许多种类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在中国古代就有对蜜蜂及其用途的记载。不少种类的产物或行为与医学(如蜂蜜、王浆、蜂毒)、农业(如作物传粉)、工业(如蜂蜡、蜂胶)有密切关系,它们被称为资源昆虫。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是人工驯养用来酿蜜的意大利蜜蜂和东方蜜蜂。
蜜蜂一般体长8—20毫米,黄褐色或黑褐色,生有密毛;头与胸几乎同样宽;腰部较胸部、腹部纤细;触角膝状,复眼椭圆形,口器嚼吸式,后足为携粉足;两对膜质翅,前翅大,后翅小,前后翅以翅钩列连锁;腹部近椭圆形,体毛较胸部为少,腹末有螫针。蜜蜂是完全变态昆虫,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虫态。在形态上均不相同。卵:香蕉形,乳白色,卵膜略透明,稍细的一端是腹末,稍粗的一端是头。卵内的胚胎经过3天发育孵化幼虫。幼虫:白色蠕虫状。起初呈C字形,随着虫体的长大,虫体伸直,在幼虫期由工蜂饲喂。工蜂幼虫成长到6日末,由工蜂将其巢房口封上蜡盖。封盖巢房内的幼虫吐丝作茧,然后化蛹。蛹:蛹期主要是把内部器官加以改造和分化,形成成蜂的各种器官。逐渐呈现出头、胸、腹3部分,附肢也显露出来,颜色由乳白色逐步变深。发育成熟的蛹,脱下蛹壳,咬破巢房封盖,羽化为成蜂。成蜂:刚出房的蜜蜂外骨骼较软,体表的绒毛十分柔嫩,体色较浅。不久骨骼即硬化,四翅伸直,体内各种器官逐渐发育成熟。
蜜蜂过群居生活,蜜蜂群体中有蜂后、工蜂和雄蜂三种类型,有一只蜂后,1万到15万工蜂,500到1500只雄蜂。蜜蜂为取得食物不停的工作,白天采蜜、晚上酿蜜,同时替果树完成授粉任务,为农作物授粉的重要媒介。雌蜂和雄蜂生活在同一巢中,但在形态、生理和劳动分工方面均有区别。雌性蜂后个体较大,专营产卵生殖,雄性比雌性小,专司交配,交配后即死亡;工蜂个体较小,是生殖器发育不全的雌蜂,专司筑巢、采蜜哺育幼虫、清理巢室和调节巢湿等。处女蜂后(雌性)与雄蜂交配后便将精子保存体内数年.蜂后可以自由选产受精卵或未受精卵。蜂王在雄蜂房里产未受精卵发育成雄蜂(孤雌生殖)。蜂后在工蜂房和蜂王房里产受精卵发育成工蜂和蜂后。所有蜜蜂幼虫头3天喂蜂王浆,工蜂和雄蜂幼虫3天后喂蜂蜜和花粉.只有蜂后房里的幼虫始终喂蜂王浆发育完全成为蜂后。
生物的性别并不一定都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在蜜蜂和蚂蚁中,性别决定于染色体的数目(或染色体的组数),而不是性染色体。蜜蜂和蚂蚁体内没有性染色体。蜂后和工蜂都是雌性,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每个体细胞中含有32条染色体,两个染色体组,是二倍体;雄蜂个体在群体中的数目很少,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体细胞中含有16条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是单倍体。
单倍体雄蜂是怎样产生精子的呢?雄蜂在产生精子的过程中,它的精母细胞进行的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减数分裂。减数第1次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并没有变化,只是细胞质分成大小不等的两部分。大的那部分含有完整的细胞核,小的那部分只是一团细胞质,一段时间后将退化消失。减数第2次分裂,则是1次普通的有丝分裂:在含有细胞核的那团细胞质中,染色单体相互分开,而细胞质则进行不均等分裂,含细胞质多的那部分(含16条染色体)进一步发育成精子,含细胞质少的那部分(也含16条染色体)则逐步退化。雄蜂的1个精母细胞,通过这种减数分裂,只产生1个精子,精母细胞和精子都是单倍体细胞。这种特殊的减数分裂称为“假减数分裂”。
当这个群体大家族成员繁衍太多而造成拥挤时,就要分群。分群的过程是这样的:由工蜂制造特殊的蜂房——王台,蜂后在王台内产下受精卵;小幼虫孵出后,工蜂给以特殊待遇,用它们体内制造的高营养的蜂王浆饲喂,这个小幼虫发育为成虫时,就成了具有生殖能力的新蜂后,老蜂后即率领一部分工蜂飞去另成立新群。
还在吃燕窝、鱼翅?不要再相信吃它们就能够美容滋补的谎言了
燕窝是一种由雨燕或者金丝燕这两类燕子分泌的唾液以及其他的物质一起混合之后铸成的巢穴,而其中含有许多的营养成分,从我国的明代开始就有食用的记录,并且一直是作为传统的名贵食材在市面上售卖,其中还分有许多种类,就以燕子居住的地方不同,有屋燕和洞燕两种,又因为燕子衔着的矿物质的不同,所以也有根据颜色进行分类的,屋燕一般只有象牙白的燕窝,洞燕则是有白燕、黄燕以及红燕的区别。
事实上,不得不说被我国人民一再追捧的燕窝对人体的帮助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因为现在的科学家们通过长期的观察,已经发现金丝燕只是呕出自己的唾液来让巢穴更加的坚固,并不会有其他的什么有营养价值的东西混杂在里面,所以说燕窝实质上就是燕子反呕出的唾液、一些羽毛、巢穴周边的树枝、矿物质甚至还会有小燕子的排泄物等组成的,其中的营养成分也主要就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水分以及矿物质。燕窝之中的主要成分以蛋白质居多,但是相比起豆腐皮、猪皮来说还是有些不及的,而其中并没有涵盖所有人体所需要的氨基酸,所以我们想要补充蛋白质的话还是通过食用豆腐、牛奶这些食物最好,并且燕窝中的蛋白质并不是所谓的优质蛋白,其中大部分都会在我们胃中就被分解掉,而且消化速度很慢,所以说像很多商家都拿燕窝中的蛋白含量说事,都是在忽悠,为了蛋白去吃燕窝纯粹的人傻钱多,每天牛奶鸡蛋,再来一些牛肉完全可以保证人体生长所需的蛋白质。
再来看看鱼翅,现在说的鱼翅一般都是指鲨鱼鳍里面的软骨部分以及一些皮肤组织,因为鲨鱼本身是软骨鱼类,所以说它的鱼鳍里的骨头是软软的类似粉丝一样的钙质,而之所以鱼翅被国人追捧为保健食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鲨鱼作为大海中的王者,打捞不易,一条鲨鱼身上能获得的鱼翅又只有四只左右,导致这种食材的成本来之不易,所以价格才会居高不下,更因为现在人们的盲目追捧,甚至鲨鱼已经成为了濒临灭绝的保护动物。那我们平时吃鱼翅吃的都是些什么东西?首先鱼翅里面的软骨算是钙质,之后就是基本上都是蛋白质了,所以很多人都觉得吃鱼翅补充蛋白的效果特别好,商家也就打着丰富的胶原蛋白的旗号大肆宣传,可是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在鱼翅中的蛋白确实含量很多,但是氨基酸含量远低于一般蛋白,营养价值更不如牛奶、鸡蛋,其中还缺少一种色氨酸,也就使得鱼翅中的蛋白成为了一种不完全的蛋白,对人体健康并没有很多的效果。
为什么鸡蛋煮熟会凝固?
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鸡蛋在煮之前还是液态的煮完之后蛋黄和蛋清就变硬了,为什么鸡蛋煮熟会凝固呢?这里面是什么原理呢?下面就来为大家科普一下。构成鸡蛋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肪。蛋白质是一种营养物质,对人体特别好,具有生物活性的大分子,具有四层空间结构,结构的改变会影响蛋白质的化学、物理性质,也会影响它的生物活性。严重的时候,蛋白质的生物活性会完全失去,我们称之为蛋白质变性。而高温正是会使蛋白质永久变性的影响因素之一。在煮鸡蛋时,从热水中传递过来的热量会使蛋白质分子内部的一些化学键断裂开来,破坏了蛋白质的结构,同时又会形成新的化学键,使得蛋白质交联成一种较为坚固、略有弹性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鸡蛋里的脂肪和水分都会被包裹在蛋白质网络中。因此,鸡蛋里的蛋白和蛋黄就会变硬了,而且由于这种变化是不可逆转的,所以即使鸡蛋被放凉后,也不会恢复成原来的液体状。
怎么样才能煮出溏心蛋?好玩的是,由于鸡蛋中有多种不同的蛋白质,它们的凝固温度并不相同。因此,通过适当的控制温度就可以作出不同口感的水煮蛋。由于蛋白的凝固温度在60-80℃之间,而蛋黄的凝固温度在65-70℃之间,因此,如果让鸡蛋蛋白尽快达到70℃左右凝固,然后快速冷却,就能够煮出蛋白凝固而蛋黄有流动行的溏心蛋;如果维持在70℃左右慢慢地煮,就能够煮出蛋黄凝固而蛋白水嫩的温泉蛋了。同样含有蛋白质,为什么牛奶加热就不会凝固呢?牛奶中蛋白质含量在3%左右,其中的蛋白质主要是酪蛋白,微溶于水,常温下酪蛋白在水中可溶解0.8-1.2%,在牛奶中,酪蛋白不是溶解在其中,而是包裹着脂肪球悬浮在其中,因此牛奶是白色的,不透明.即使煮开,牛奶中蛋白变性以后也依然是悬浮在其中的,很少能看到凝固。(其实牛奶加热后也会析出固体蛋白和脂肪,双皮奶的第一层奶皮就是个例子)
为什么苹果放久了会变色,还能吃吗?
切开后的苹果放置一小会就会变色,有人说,一旦变色就没有营养了,不能吃,也有人说,如果时间不太久还可以吃。那么,为什么苹果放久了会变色?变色以后还能不能吃呢?无论是切开的苹果,还是被削皮的苹果,放置在空气中,很容易变色,主要原因是:苹果果肉暴露在空气中时,其中的多酚类物质在酶的作用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变成醌类化合物,新出现的醌类物质会使得植物细胞出现褐色,这样的反应也被称作食物的酶促褐变反应。这种反应不仅在苹果上有所体现,切开的土豆也会在短时间内变色。随着时间的延长,切开或者被削皮的苹果进一步氧化,营养物质会更多的被分解,在酶的作用下出现了果胶酸、甲醇,这也是我们发现苹果被切开后存放一段时间出现变味,同时颜色越来越深,最终腐烂了。如果短时间内食用还是很安全的,里面的果肉并没有被腐蚀感染,可以清洗一下继续食用,也可以把变色的一面切掉再吃。如果超过的时间很长,果肉被腐蚀感染了,最好还是不要吃,这样会影响健康,即使生活节俭也不要拿自己的健康开玩笑。
如何避免切开的苹果变色?1、尽快食用。当我们知道了切开的苹果容易变色,那么,尽快“消灭”才是正确的方法。2、用柠檬汁加水浸泡或者冲洗。因为其中的柠檬酸和维生素C等可以优先被氧化,牺牲自己保护苹果。3、用淡盐水浸泡或者冲洗。记住一定要是淡盐水,否则苹果就会变味,水能够阻止多酚类物质在酶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这样也能保护苹果。4、用保鲜膜包住。但是,这种方法要注意保鲜膜的质量,如果保鲜膜质量不过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为什么不能空腹喝豆浆?
豆浆是都市人热捧的一种饮料,在欧美享有“植物奶”的美誉。不仅味美价廉,而且有益于健康,然而很多人习惯于早上空腹喝豆浆,这样好吗?不少人之所以习惯早晨空腹喝豆浆,他们认为,早上肠道清空,豆浆的营养成分才能更好的吸收。那么,这样的说法成不成立呢?从营养角度讲,豆浆是蛋白质含量很丰富的饮料,但是它只有在摄入足量淀粉食品后才能不被作为热量来消耗,而真正发挥构造新组织,修补旧组织的作用。如果空腹饮服豆浆,它只能代替淀粉作为热量消耗掉,这样不仅使蛋白质被浪费,又使体内营养失去平衡,从而加重消化、泌尿系统的负担。因此极不经济。所以,喝豆浆的正确方法是与含碳水化合物、淀粉多的食品一起吃,比如:饼干、馒头、面包等,或者是等到饭后一段时间喝都能发挥豆浆的作用,从而与胃液发生比较充分的酶解作用,利于消化、平衡饮食,从而有助于身体健康。注:这里说的不能空腹喝豆浆指的是长期的习惯,并非一定不能空腹喝,希望大家能将两者弄明白,避免产生歧义。
打哈欠为什么会传染?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如果有人在打哈欠,那旁边的人会不由自主的跟着打,好像哈欠会传染一样,那么,打哈欠为什么会传染?
人在疲倦时,血液内二氧化碳增多,刺激大脑呼吸中枢,引起深呼吸活动,也就是打哈欠。通过一次大量补充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来恢复血氧浓度,维持大脑正常工作。脸部的夸张运动有助放松肌肉,缓解疲劳。研究人员发现,打哈欠传染更容易出现在“移情人群”中。我们看到别人打了个哈欠,然后自己的大脑会问下一自己累不累,一般都是肯定的反馈,于是自己也跟着打个哈欠。有三种理论认为打哈欠有感染力。这三种理论是:生理理论,厌倦理论,进化理论。生理理论认为,打哈欠是大脑意识到需要补充氧气的一种反应。打哈欠之所以有感染力,是因为在某个房间里的每一个人很可能同时都觉得需要补充氧气。打哈欠可能还会受外界因素的刺激,在很大程度上如同看见别人吃饭会感到饥饿一样。厌倦理论依据的假设是:如果每个人都觉得某件事情令人感到厌倦,就会打哈欠。但是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人为何在感到厌倦的时候打哈欠,除非人把打哈欠作为一种本能方式,用形体语言表达对某件事情不感兴趣。进化理论认为,人打哈欠是为了露出牙齿,这个行为是我们的原始祖先传下来的。打哈欠可能是向别人发出警告的一种行为。鉴于人类的发展已经进入文明社会,用打哈欠的方式向别人发出警告已经过时了。
总结一下就是:哈欠传染的原因是受到了心理暗示;哈欠传染可能是因为处于同一个空间的人同时需要补充氧气;厌倦理论认为,每个人对某件事感到厌倦就会打哈欠;动物群体中,哈欠传染可作为协调其群体的社会行为,保持警觉,避免受到攻击。所以,哈欠传染是个社会性行为。由于人们还没有找到打哈欠为何具有感染力的确切原因,因此,这个问题至今仍然是个谜。
打哈欠对身体有哪些好处?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尼昂塔分校研究发现,常打哈欠对身体也有一定的好处。1、血液循环更好研究人员记录了志愿者打哈欠的时长,与他们的大脑重量和大脑皮层神经元的数量作对比。结果发现,常打哈欠的志愿者,血液循环更好。2、认知水平更高人类的大脑质层神经元数量约为100亿个,打哈欠的平均时长为6秒。相比之下,老鼠打哈欠的时长不到两秒。因此研究人员认为,神经元数量是影响打哈欠时长的最主要因素,每次打哈欠时间长的人认知水平更好。3、消除困倦在疲惫时适当的时候深深地打一个哈欠,可以促进血液回流,帮助新陈代谢,使细胞获得更多的氧气,有效地将胸中的废气吐出,增加血中氧气浓度,消除困倦感。为什么打哈欠流眼泪?人在打哈欠的时候嘴巴张得很大,尽可能多地让气呼出体外,为的是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氧气。随着打哈欠的动作一股气体有力地从嘴巴呼出。面颊部、舌和咽喉部肌肉紧张收缩,这时口腔及鼻腔的压力增大。鼻腔压力增高的结果就会一时性地阻挡鼻泪管排泄泪水的工作,“下水道”不通,泪水流不下去,积在眼睛里的泪水就越来越多。就会两眼泪汪汪的,最后夺眶而出,流到脸上来了。其实,不仅打哈欠会流眼泪,人在大笑、打喷嚏、咳嗽、呕吐时,也会引起这样的流泪,道理也都是相同的。
为什么蹲久了站起来头晕?
有的人蹲时间长了,突然站起来,会感觉到发晕甚至眼前发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血压低或者贫血导致的吗?如何避免站起来头晕或者眼前发黑这种情况发生呢,下面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
其实,蹲下站起后眼前发黑,是一种很常见的“低血压”。在医学上叫做体位性低血压,或者称为直立性低血压。主要原因是,人长时间蹲着或坐着的时候,血液循环受阻。突然站起来,下肢血管受压的情况一下得到解除,全身血液迅速流向腰部、腿部,这样一来就造成上半身,特别是头部的缺血,致使大脑暂时性供血不足。而人的大脑和眼睛对缺血最敏感,要缺血一两秒钟就可能出现头晕眼花的症状。好在我们身体里有一套稳定血压的特殊机制,即在人的颈部颈动脉搏动最明显的地方有一个颈动脉窦的化学感受器,能调节心跳的快慢和血压的高低。这对全身的血液循环尤其是脑部的血液循环具有重要作用。人体在正常情况下,由感受器的调节来维持血压的稳定。只是有的人因感受器的调节作用较慢较弱,当蹲久了又突然站起来发生体位改变时,就会因血压暂时降低而引起眼前发黑。这种现象常见于贫血、低血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缺乏体育锻炼的人。遇到这种情况,不必过分惊慌,因为当头部供血不足,颈动脉窦化学感受器会提醒心脏加紧工作,这样及时给大脑补血,一会儿就恢复正常了。如果是晕的特别厉害,最好迅速再蹲下,停顿数秒再渐渐站起来情况就会好很多。一般这种情况都是营养不良或者体质较弱的人才会发生,原因就是脑供血不足造成的,可以通过加强营养、规律作息、适量运动等方法来进行调理和加以改善。如果经常出现蹲起头晕的现象,调理后仍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建议去医院进行检查,以便对症治疗。
站起来发晕预防措施有哪些?1、变换姿势时动作要缓慢,无论是站起来还是蹲下去,都要慢慢起、慢慢蹲,给大脑一个适应的时间,这样就不会因供血不足而发晕了。2、加强体育锻炼,锻炼身体能够加强血液循环,让人体的血管更有弹性,。如:游泳、慢跑、体操都是很好的运动。3、调整心态有些人总是活在“阴郁”中,这样不仅心理上容易出问题,由于长期的悲观情绪,也会影响身体健康,因此,走出“阴郁”走向“阳光”,用积极健康的心态来面对一切。4、保证睡眠时间,现在很多年轻人未老先衰,主要原因是工作的压力大,不能保证睡眠时间,成人睡眠时间通常在7-8个小时,只有保证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才能提高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蹲久了站起来腰疼是怎么回事?腰痛的原因有腰部的问题,比如腰肌劳损,椎间盘位置不正等,也有其他地方的牵扯痛,比如维系于腰部神经的脏器发生病变也可引起腰痛,如果是一次两次,可以不用理会,但是,如果是每次都有这种情况,建议到正规医院检查一下。
为什么蹲久了腿会麻?蹲久了腿会麻的主要原因就是下肢暂时性缺氧导致的。人下蹲或者盘腿坐着时,都会让下肢折叠,这样静脉的血管就无法正常回血,而动脉的血压较高,在这样高压的环境下,神经就会做出反应,而这种反应就是“麻”.
为什么伤口愈合时会感觉痒?
人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受伤,也有些人是因为手术导致有伤口,当伤口快要好的时候,会感到奇痒难耐,恨不得拿手使劲去挠,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伤口愈合时会感觉痒?特别痒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为什么人在伤口快好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痒呢?原来,人体皮肤分好多层,表皮的最外层叫生发层,再深一点叫真皮层。如果伤口深到真皮层,快愈合的时候就会发痒。这是因为,皮肤表层的细胞有很强的再生能力,能够不断地生长繁殖,受伤的皮肤经过一段时间,就会由再生细胞修补好。皮肤下面有很多组织,像血管、神经等,其中也要长结缔组织。血管组织在生长速度上比神经组织要快,数量上也更多。神经末梢长结缔组织的时候,伤口就可以感觉到痒和痛了。
这是因为结缔组织里的血管特别密,老是挤压神经,新的神经又比较敏感,一挤就有反应,所以我们就感觉到痒了。此外,如果是那种特别严重的伤口,留下了疤痕,伤口愈合之后,人还是可能会感觉到痒。这是因为严重伤口的恢复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有可能会持续几周,甚至几年。也就是说,即便伤口愈合,但皮肤表层下的复原工作可能还在进行,所以人还是会觉得痒。
伤口愈合时很痒怎么办?1、伤口发痒时,不宜搔抓,不宜以衣服摩擦,总之,尽可能不去碰触伤口,避免伤口感染。可以玩玩游戏,看看书,转移注意力2、如果感觉特别的痒,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口服药物,或者涂抹药膏来止痒。3、如果伤口不是特别大,不妨尝试着轻轻挠挠周围的皮肤来缓解,如果不是特别痒不建议这样做。4、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怎样能让伤口快速愈合?1、不要乱涂药膏或者消毒液,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涂抹。2、不用每天都查看伤口,更不要用手碰触伤口,手上有很多细菌,容易导致伤口感染。3、对于一些小的擦伤,不需要贴创可贴,尤其是防水创可贴,由于创可贴透气性差,反而不不容易好。4、不要让伤口接触水,这点非常重要,一定要记住。5、关节处有伤口的要做好固定,易碰触的地方有伤口的要做好防护,避免伤口受到二次伤害。
伤口不结痂怎么办?如果伤口迟迟不结痂,很有可能是已经感染了,虽然表面没有变化,里面可能已经有脓了,这种情况,千万不要私自处理,要到正规医院把伤口内的异物、暴露的线结、脓性分泌物彻底清理干净,伤口消毒,促进伤口愈合。
伤口怎么能不留疤?要想伤口不留疤,就是要上伤口尽快好,好的越快,疤痕越浅,怎么能让伤口快速愈合?前面已经说了这里不再赘述,伤口愈合以后,并不意味着就完全好了,此时,还需要注意不要吃辛辣食物,不要碰触结痂的伤口,注意防晒,不要在结痂处胡乱涂抹祛疤药物。
为什么有的人晕车有的人却不晕?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晕车的人,而那些不晕车的人很难理解坐车晕车是什么感受,那么为什么有的人晕车,而有的人却不晕车呢?怎么样预防晕车呢?晕车以后该怎么办?晕车遗传吗?这一类关于晕车的问题一定困扰了很多人,下面就来为大家解答。
通常情况下,晕车、晕船、晕机造成的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现象,医学上称之为“晕动病”。人体的平衡受三个系统的影响,即前庭系统、视觉系统以及本体感觉系统,其中前庭系统是最重要的系统,前庭器官位于内耳,包括椭圆囊、球囊和半规管,球囊和椭圆囊负责直线运动的刺激,半规管负责人体的旋转运动。一般认为,晕动病与人体内耳平衡器官——前庭有关。前庭位于内耳,是维持人体平衡功能的一个重要器官。当人乘坐的交通工具突然启动、颠簸运行、紧急刹车,或参与游乐场一些旋转游戏,人处于“被摆动”状态,颠簸使前庭器官感受左摇右晃,不断发出杂乱的信号给大脑,内耳的调节功能跟不上,就会感到晕。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晕动病是因为组成平衡感测系统的内耳、眼睛和感觉神经中某一部分出了问题,比如感觉到了动,但看到的信息没有传递过来,或者看到了动,但感觉到的信息没有传递过来,这样人处于一种平衡感测相互矛盾状态,于是才晕。除此之外,坐车时,低头看手机、看报纸,或看窗外景色,更容易晕车,是因为做这些动作时,眼睛会觉得东西不断往后跑,可此时前庭平衡感受到的却是身体在往前,视觉和平衡感发生了冲突,脑会感觉混乱,时间一长,也会晕车。晕动症很常见,2到12岁的儿童、妇女、老年人易晕,高度焦虑的人、孕妇也是晕动症的高危人群,坐车的时候通风不好,坐在后面看不到窗外等情况容易晕车。
晕车的人为什么开车不晕?晕车的人自己开车时,由于是本人操纵制动系统,所以大脑会(抢在身体感知之前)预知任何动力加速度的改变。有了预判所以你的身体会提前适应。而坐车是“被前进”“被后退”任何动力加速度的改变,你都无法提前获知,这样就会晕车了。
汽油味可以引起晕车吗?有人说,晕车是因为汽油味或者是空气不流通造成的,所以很多晕车的人都习惯开着窗子。其实,前面说了晕车是因为前庭调节功能造成的,汽油味只会加重晕车人的恶心症状,但不是引起晕车的原因。
孩子晕车长大后会好吗?一般3-12岁的宝宝最容易晕车了,小一点还不敏感,等到16岁以后前庭神经发育完全后可能好转。当然也有一部分是不能好转的,因为部分成人也是有晕动症的。
晕车遗传吗?关于晕车是否遗传,观点各异,但是个人觉得这种说法比较靠谱,父母或家族史有非常厉害的晕车病例,宝宝发生晕动症的比例会相对较高。这并不是说晕车会遗传,而是说有家族史的宝宝前庭功能较为敏感。
有时会晕车,有时不晕是怎么回事?偶尔晕车,可能与近期休息不好、精神状态差、免疫力下降、自我暗示强等原因有关。比如:睡眠不好、感冒等影响了内耳的正常工作,就会导致晕车。也有可能因为心情抑郁也会晕车,至于肠炎、鼻窦炎引起的晕车,要及时就诊,避免贻误病情。
晕车是一种病吗?怎么治?晕车叫“晕动病”,所以是一种病,但是目前晕车还没有根除的办法,只能通过药物或者是其他手段来缓解。加强平衡能力的锻炼能够有效缓解“晕动病”症状。
怎样防止晕车?晕车怎么办?上车之前不要吃太饱,如果吃太饱或摄取难消化、易产生胃酸、胃胀的食物,如碳酸饮料、橘子、糯米等,更容易引发呕吐。上车前半小时服用晕车药,晕车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M受体阻断剂,另一类是H受体阻断剂,常晕车的人最好备下适合自己的晕车药并随身携带,上车前半个小时服用。注意:不要给未成年人吃晕车药。上车时涂抹风油精、清凉油,这些能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从而抑制副交感神经。姜片、陈皮能抑制胃肠蠕动、缓解胃不适,晕车时吃一点儿,也能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注意力转移法,不要总是想着晕车的事情,多和别人聊聊天,转移注意力。闭目养神法在车上远离手机屏幕,闭上眼睛,切断视觉与外界的联系,可以减轻眩晕。坐前排,多开窗,乘坐交通工具时尽量选择前排的位置,这样会减少摆动的幅度,避免过度摇晃而带来的眩晕感;条件允许时多开窗,保持空气流通。
人为什么会长痣,痣越来越多怎么办?
痣,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有,其实,痣有很多种,比较常见的是我们常说的“黑痣”和“痦子”。那么,很多人会很好奇,为什么人会长痣呢?人在小的时候痣很少,甚至没有痣,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痣会越来越多,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弄清楚这些疑问?
为什么人会长痣?痣是人类比较常见的良性皮肤肿瘤,由痣细胞组成,痣细胞是由神经嵴转化生成痣母细胞,痣母细胞再分化生成神经鞘膜细胞性痣细胞和黑素细胞性痣细胞。一般认为痣的发生于遗传因素和紫外线为主的环境因素有关。所以有些人天生就会长痣,也有人到二、三十岁才突然长痣或是斑点。
为什么痣会越来越多?痣属于一种皮肤色素异样的皮肤病,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不过在生活中,很多人后来皮肤上的痣越来越多,则是一些后天因素诱发的,如果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增多,或是它所分泌的黑色素颗粒异常增多,并积聚在一起的话,就会导致痣的形成。对于痣越长越多也不用过于担心,一般大部分痣都是无害的,不会影响到身体健康。只有一些长在易磨擦部位的少数的痣,因为长期受刺激,才可驸会引起起癌变。可见脸上痣越来越多主要是因为皮肤中黑色素细胞增多而引起的,针对这种情况,平时多吃含维C的食物或是服用维C片有一定的作用。是人类比较常见的良性皮肤肿瘤,由痣细胞组成,痣细胞是由神经嵴转化生成痣母细胞,痣母细胞再分化生成神经鞘膜细胞性痣细胞和黑素细胞性痣细胞。
痣上为什么会长毛?痣上长毛是正常的,是毛痣的一种。痣上长毛是好现象,痣上不长汗毛,有可能是色素痣癌变的先兆,相对于不长毛的痣,这种痣更加安全。痦子和痣有什么区别?通常大家说到“痣”大家一定会想到“痦子”,其实,痦子和痣并不是同一种东西,痦子在医学上称为“色素痣”,是皮肤的良性肿瘤,是由神经细胞分化出来的,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都可能长痦子。也就是说,痦子是痣的其中一种类型,可以说痦子是痣,但不能说痣就是痦子。
怎样预防长痣?虽然先天的痣我们预防不了,但是后天还是能通过一些措施减少长痣的,比如:减少紫外线直晒、加强体育锻炼、作息时间规律、多补充维生素,这样减少人体色素沉积,也就能有效预防长痣了。
祛痣都有哪些好方法?痣虽然绝大部分不影响健康,但是如果长在脸上就影响了形象,所以很多人都会选择“祛痣”,也就是常说的点痣,那么祛痣的常用方法有哪些呢?这些方法又有什么区别呢,下面通过一张表来了解:
祛痣虽然技术日趋成熟,很多人找小诊所祛痣,也有人从网上购买祛痣霜,在此,提醒大家,想祛痣一定要去正规的医院,或者是有职业资格人士的帮助下完成,切不可盲目祛痣,避免伤口感染或者祛痣不当引起病变。
点一颗痣多少钱?点痣多少钱首先由祛痣的方法决定。目前最常见的点痣方法有激光疗法、电灼疗法、冰冻疗法、腐蚀疗法等,每一种疗法的方式不一样,价格也是有区别的。因此,点一颗痣具体价格不能确定,但是通常范围在20--100元左右,当然这也要分地区、分场所、分哪种类型的痣。
为什么蚊子总是喜欢咬你不咬别人?招蚊子的原因
夏天的傍晚,大家都在乘凉,有的人被蚊子咬的都是包,而有的人却没事,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你的皮肤太嫩?事实上,大约20%的人都是招蚊子的,所以你并不孤单。那么吸引蚊子的因素有哪些呢?人们呼出的二氧化碳,是蚊子用来定位叮咬目标重要依据之一。它们用一个叫做下颚须的器官来完成这件事,能探测到远至约50米外的二氧化碳。所以,那些相同时间内呼出更多气体的人——往往是那些体型较大的人——更加吸引蚊子。这也就是为什么通常来说,跟大人比起来小孩子更少被蚊子咬。
除了二氧化碳,在较近的范围内,蚊子会根据人们出汗时排出的乳酸、尿酸、氨气以及其他物质来确定目标,而且更喜欢体温较高的人。由于剧烈运动会促进乳酸的增加并产生更多热量,这会使你从蚊子的众多目标中“脱颖而出”。与此同时,遗传因素也会影响人们正常情况下排出的乳酸和其他物质的含量,使得某些人相比其他人更容易被蚊子盯上。
还有研究表明,在人类皮肤上天然存在的细菌的具体类型和数量也会影响人们对蚊子的吸引力。在一项2011年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皮肤上如果有大量的某几种类型的细菌,就更容易吸引蚊子。但出人意料的是,如果皮肤上有许多细菌,但菌群的种类更为多样的话,这样的皮肤反而不太吸引蚊子。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蚊子尤其喜欢咬我们的踝关节和双脚——因为这些部位的菌群组成更加稳定。
另一项研究发现,只要喝一瓶300毫升的啤酒,你就能吊起蚊子的胃口。虽然研究者们曾怀疑这是因为喝酒增加了汗液中的酒精含量或提高了体温,但是他们并未找到支持这个想法的证据,这使得蚊子对酒徒们的偏爱成了一个未解之谜。怀孕几项不同的研究都表明,孕妇被蚊子叮咬的数量大约是其他人的两倍,这也许是两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不幸的结果:孕妇比其他人多呼出21%的二氧化碳,而且平均体温高出1.26华氏度(约0.7摄氏度)。
这看起来可能有点荒谬,但是蚊子会用视觉(配合嗅觉)来寻找人类,所以,穿颜色显眼(黑色,深蓝或红色)衣服可能会使你更容易被蚊子发现。至少詹姆斯•戴(JamesDay),弗罗里达大学的一位医学昆虫学家,在对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所做的一次评论中是这么说的。
总体上,潜在的遗传因素可以解释人类对蚊子吸引力差异的85%——无论这些遗传因素是通过新陈代谢还是其他因素来表达的。不幸的是,我们(还)没有找到改变基因的办法。
狗在夏天为什么吐舌头?
炎热的夏天,我们经常会看到狗伸着舌头,不停的呼哧呼哧。很多人看到这个现象都会觉得好笑,为什么狗在炎热的夏天喜欢吐舌头呢?
其实,这是狗的一种独特的降温方式。人和哺乳动物都是恒温动物,体温是恒定不变的。比如,无论春夏秋冬,人的正常体温都在36.5摄氏度上下,同样,狗也有自己的正常体温。人和许多动物身体表面都有汗腺,会分泌汗液,热量通过汗液的分泌散发的体外。在高温的季节里,人可以通过出汗、扇风等方式来降温,从而保持恒定的体温。然而狗却不能,它的身体表面没有汗腺,它的汗腺是长在舌头上的。为了保持恒定体温,在炎热的夏天,狗就只好伸出它那长长的、冒着热气的舌头,通过舌头来散发全身的热量。其实,即使不在夏天,狗因为奔跑、打架,身体热了之后,也经常伸出舌头,通过舌头“出汗”来调节体温。
为什么虾和蟹煮熟了会变红?
我们都吃过大虾和螃蟹,它们的味道都十分鲜美,是人们餐桌上的佳肴。生虾和生螃蟹大都是青灰色或白色的。可是,一旦把它们煮熟了,虾、蟹的外壳就变成了红色,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是一种叫虾青素的鲜红色色素在起作用。虾青素这类色素不仅仅虾、蟹有,许多甲壳动物也含有。这种色素大量而广泛地分布在自然界中,它是一种酮式类胡萝卜素,是虾、蟹这类动物所含色素的主要成分。虾、蟹等甲壳类动物活着的时候,色素都是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的,在这些动物体内担负着一定的生理功能,所以我们平时看到的生虾或生螃蟹大多呈青灰色或白色。而在烹煮时,由于受热的缘故,色素蛋白质发生变化,色素就被分离出来,于是就使虾、蟹的外壳变成了红色。细心的童鞋可能还会发现,凡是虾红素多的地方,如背部,就显得红些;而虾红素少的地方,如附肢的下部,就显得淡些;再如蟹的腹部无虾红素存在,尽管经过蒸煮,也不出现红色,仍然是白色。另外,死后的虾、蟹,由于体内的蛋白质发生变化,色素分离,也会使外壳变成红色。这时,如果把虾、蟹的红色外壳浸到一种叫丙酮的化学药品中,这种色素会把丙酮染成美丽的橘红色,壳体也会褪色变浅。经过这么一解释,相信大家都已经明白虾和蟹煮熟变红的原因了。
鹦鹉为什么会说话
我们经常会遇到养鸟人笼中的鹦鹉会说话、会唱歌,有的还能说英语,那么鹦鹉为什么会说话呢?鹦鹉和其他鸟有什么不同呢?
鹦鹉的羽毛非常美丽,有红色、黄色、绿色,还有白色的。鹦鹉的嘴和老鹰一样,像个钩子。它腿短,脚趾两前两后,既不便于行走,也不便于跳跃,需要用自己的嘴来帮助行动。鹦鹉口舌灵巧,能念人名,能背数字,还能学会简单的话,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鹦鹉学舌”。此外,鹦鹉还能模仿人唱歌,“哼”进行曲和地方剧,甚至还能模仿二胡、小号的演奏声。
鹦鹉会说话其秘密就在于它特殊的生理构造——鸣管和舌头。虽然都会说话,但鹦鹉的发声器与人类的声带有所不同,鹦鹉的发声器叫鸣管,一般的鸟儿能够发出不同频率、高低的声音,那是因为当气流进入鸣管后随着鸣管壁的振颤而发出不同的声音。而鹦鹉的发声器官除了具备最基本的鸟类特征之外,其构造比一般的鸟儿更加完善,在它的鸣管中有四五对调节鸣管管径、声率、张力的特殊肌肉——鸣肌,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鸣肌收缩或松弛,发出鸣叫声。鸣管也与人的声带构造很相近,只不过人的声带从喉咙到舌端有20厘米,呈直角,而鹦鹉的鸣管到舌端有15厘米,呈近似直角的钝角。而这个角度就是决定发音的音节和腔调的关键,越接近直角,发声的音节感和腔调感越强。所以,鹦鹉才能够像人类一样发出抑扬顿挫的声音和音节。
再说舌头,鹦鹉的舌头非常发达,圆滑而肥厚柔软,形状也与人的舌头非常相似,正是因为具备了这样标准的发声条件,鹦鹉便可以发出一些简单但准确清晰的音节了。由于这些优越的生理条件,所以鹦鹉能惟妙惟肖地模仿人语,发出一些简单、准确、清晰的音节。鹦鹉还能用不同的嗓音、语调模仿人类的简短语言,其模仿能力令人叹为观止,且记忆力很好,学会的就少有忘记。但是,不管鹦鹉多么“能言善辨”,都只不过是一种条件反射,机械地模仿而已,它绝不可能懂得人类语言的含义。
鹦鹉的种类很多,地球上的,鹦鹉共有约270种。野生的牡丹鹦鹉喜欢成群生活,找植物种子、果实、嫩叶来吃。但不幸的是,每年有成千上万只鹦鹉在雨林中被捕捉,被装到狭小拥挤的箱中贩卖到各个国家,恶劣的环境使许多鹦鹉死掉。对于野生鹦鹉来说,被人捉去当宠物是一件非常不幸的事。
其实所有鹦鹉种类都有可能学会说话,只是机率问题,一般中大型鹦鹉学话的机率比较高,因为他们的脑容积较大,智商也比较高。
如何教虎皮鹦鹉说话?1、可使用录音机,虎皮鹦鹉是鸟类当中最善于模拟的鸟之一,当它出生两个月后,就可以开始训练他,每天都重复性的教它说一句话,平常不在的时候也可以用录音机将要教的话语录下来,重复的放给虎皮鹦鹉听。2、选择正确对象教鹦鹉学说话时要同一人教导(女声调较高比较好学),不能家里其他的人全去教,这样会导致鸟儿混淆,什么也学不会,教学的声音应声调清晰,不能参杂杂音,杂音容易影响鸟儿对声音的分辨,影响鸟儿学说话的时间周期。3、训练要有耐心,让虎皮鹦鹉站在手上,靠近人的嘴,用温柔的声调,教它简单的词汇。其次,当鸟儿学会一句话,奖励牠喜欢的饲料,然后再教另一句,但是要记住经常训练,否则会忘掉的。另外单只饲养效果也会比较好。再强调一次,让鸟学会说话真的要付出很多的时间,而且也要有耐心的!不是随随便便就会成功的喔!
为什么怕痒的人自己挠自己却不痒?
相信很多人小的时候都被大人们挠过痒痒,那种滋味儿是不是特别的“痒——痒——”呢?但是,自己挠自己痒痒时候就感觉不到痒,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痒痒肉只是对别人“过敏”吗?下面就来看一看原因吧。
在武侠小说中,常有这样的场景,点了某个人的笑穴就能让人一直笑停不下来,虽然我们不知道有没有笑穴,但是,很多人身体的脖子、腋窝、肋部都是怕挠痒的。古代阿拉伯的刑罚之一,就是不断搔抓犯人的脚掌,让犯人痒得受不了,最后甚至会因过痒而死。
痒,其实是人类逃避“侵犯”时的一种本能反应,是一种防御机制。因为皮肤中有“痒的感受器”,能把信息携带给脊髓和大脑,当脑神经接受到这种痒的信息时,便产生不自主迅速反应的动作。
为何自己挠自己就不会痒?有人觉得可能是我们的大脑已经知道我们自己要挠痒痒了,提前降低了神经末梢的感知度,所以我们才不会感觉到痒。当然,这种看法的可信度挺高,但是为什么别人挠你痒痒的时候,你还是感觉到很痒呢?这其实可能跟我们的小脑有关。当我们自己挠自己痒痒的时候,人的小脑会发出一个信号,告诉人脑的其他部分,这是自己在“虐待”自己,很无聊,不要给反应。但是,被别人挠痒痒时,即便此人预先知道,小脑也不会发出警告信号,大脑会对外来刺激立刻作出反应,人就会觉得特别痒了。自己挠自己不痒,我们已经知道是小脑在“捣蛋”,但是我们也有别的办法,让自己挠自己也感受到痒。比如,有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机械,你可以通过操纵机械手臂来挠自己痒痒,这样小脑没法分辨,就感觉像是别人在挠痒痒,会让我们感觉到痒。(呃……好吧,拿着机械手挠自己,好像有“自虐”倾向啊,开玩笑了。)
牛为什么总是不停地咀嚼
很多人都发现牛在不吃草的时候也总是不停地咀嚼,感觉嘴里一直有东西可以吃,牛为什么总是在不停地咀嚼呢?它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其实牛不停地咀嚼是一种特殊的消化现象,叫反刍。牛有4个胃,分别是瘤胃、蜂巢胃、重瓣胃和皱胃。这几个胃分别有不同的功能,牛吃下的食物,不经细嚼就从瘤胃,牛瘤胃的容积为100——300升,约占四部分胃的80%,然后再到瓣胃,经过发酵又返回到嘴里反复咀嚼后再送到第三个胃,最后送到皱胃吸收,这就是为什么牛不吃草时也嚼个不停的原因。
反刍就是牛把粗粗咽下的草再呕回到嘴里细细咀嚼,这是牛在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习惯,它们能先多吃些,等安全了或食物缺乏的时候再慢慢咀嚼,这样,既保证了安全又满足了身体的营养需要。牛每天大约需要6——8小时进行反刍。反刍能使大量饲草变细、变软,较快地通过瘤胃到后面的消化道中去,这样使牛能采食更多的草料。除了牛之外,羊、鹿、骆驼也要进行反刍。
牛奶怎么做成酸奶
酸奶为什么叫“酸奶”啊?大家一定会说因为它是酸的啊。可是酸奶为什么是酸的啊?恐怕大家就不知道了吧,下面就来给大家普及一下关于酸奶的知识吧。
原来牛奶就可以变成酸奶,别看牛奶和水一样是流动的液体,其实里面有很多的奥秘,比如有蛋白质、微生物,但是要把牛奶变成酸奶还需要“乳酸菌”的帮助。乳酸菌能够有利于肠道健康,帮助我们更好的吸收营养。当乳酸菌发酵以后,牛奶就变成酸奶了。酸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酸的呢?
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会将鲜奶中的乳糖分解成半乳糖和葡萄糖,然后通过呼吸作用转化成乳酸。由于乳酸菌进行的是无氧呼吸,所以这种呼吸作用并不能将糖类最终彻底地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糖类在无氧呼吸过程中的第一步是分解成了丙酮酸和水,并产生了能量,这是给乳酸菌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步骤。在第二步里,第一步产生的丙酮酸和水合成了乳酸。通过这一过程,鲜奶里的糖类转化成了乳酸,乳酸菌也借此得到能量延续其生命活动并不断繁殖。然后,酸奶就变酸了。简单点说,酸奶的酸味来源于被乳酸菌分解过的乳糖,这也正是乳糖不耐受的人喝酸奶没事儿的原因。
酸奶的制作过程是怎样的呢?首先,我们要将纯牛奶进行加热,一是杀死病菌,为乳酸菌发酵提供好的环境。二是增加蛋白质的持水能力,增加酸奶稠度。接着,就是加入乳酸菌进行发酵了。乳酸菌其实本身并不是酸的。当然,发酵过程也要控制,当发酵到一定阶段,牛奶就变成酸奶了。
牛奶放置时间长是酸奶吗?当然不是了,鲜奶虽然在不注意储藏的情况下,在一段时间内也会凝固变酸,但那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酸奶。这样发酵产生的“酸奶”由于没有控制其他微生物的发酵过程,不仅其营养价值大打折扣,其他微生物发酵时也可能产生有害物质,危害人类健康,千万不要食用。
为什么说大脑是人体的指挥中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会夸奖孩子说“你很聪明”,有时候也对朋友说“你脑子真好使”,当然了,也有用“脑子进水”来形容一时糊涂,很多人说大脑是人体的指挥中心,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大脑。
大脑又称端脑,脊椎动物脑的高级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由左右两半球组成,是人类脑的最大部分,是控制运动、产生感觉及实现高级脑功能的高级神经中枢。脊椎动物的端脑在胚胎时是神经管头端薄壁的膨起部分,以后发展成大脑两半球,主要包括大脑皮层和基底核两部。大脑皮层是被覆在端脑表面的灰质、主要由神经元的胞体构成。皮层的深部由神经纤维形成的髓质或白质构成。髓质中又有灰质团块即基底核,纹状体是其中的主要部分。广义的大脑指小脑以上的全部脑结构,即端脑、间脑和部分中脑。
大脑位于脑的最上端,形状看上去有点像核桃仁。它的体积很大,占据了头部的大部分。要具体描绘清楚大脑的功能可能有点难度,但我们很容易地发现人们在形容电脑中cpu的功能时常常把它比作人的大脑,由此我们也可以反过来很清晰地知道大脑到底起着什么样的功能了啊。
人们常常把大脑比作全身的司令部,也就是指挥中心,这是因为人自己本身的一切活动都是大脑在指挥和控制下进行的。大家都知道,人体各器官各部位的活动都要通过神经与大脑相连,大脑发出活动的信息后各器官只有接到命令后才能启动。通常,人们所说的瘫痪就是因为大脑与个部位的神经联络被中断的缘故。大脑分为左右两个部分,每个部分都称为大脑半球。每一大脑半球表面又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叶等,它们各自有各自的功能,比如:额叶后部为运动区,顶叶前部为躯体感觉区。
奇怪的是大脑的左半球控制的人体的右半身,大脑的右半球控制的是人体的左半身。每一大脑半球管理身体的对侧部分,也就是说,左侧大脑半球管理身体的右侧部分,右侧大脑半球管理左侧身体的运动和感觉。比如,有人得了“半身不遂”病,如果右侧身体瘫痪,那么就是因为左侧大脑半球神经通道受到损伤而导致的,如果左侧身体瘫痪,则是右侧大脑半球通道发生了障碍。
人类大约有几百亿个脑细胞,每个脑细胞大约有几百条脑神经,每条神经上大约有几百个突触,每个突触有几百到几千个蛋白质,一个脑细胞的作用大约相当于一台大型计算机,一个突触的作用大约相当于计算机的一块芯片。可以很简单地推算出来,人的大脑相当于上千亿块或上万亿块芯片。人的大脑是人体中最微妙的智能器官。它重约1.3千克,体积只有1.4立方分米,大约由100多亿个神经细胞所组成。每个神经细胞的周围,有1000——10000个突触伸展出去,和相邻的神经细胞的突触相交联。这些突触像电路一样,都具有一个能通过或停止“电子流动”的“闸门”,因此,大脑能够储存10万亿位的信息量。这样的存贮能力可与1万台计算机的存贮容量相媲美。
为什么人的大脑不能100%开发?卖车的人对车的发动机和车身的重量会进行一个比例划分,如果发动机的功率小,车身重,就会出现“小马拉大车”跑不快,还费油的情况。一个人的三餐以最营养的方式搭配,吃进去的食物产生20%的能量用于脑部工作,另外的80%用到运动,思考,心率等各方面。也就是说:一个平常人一天的能量20%供于大脑。假设如果要把大脑开发利用到100%,就意味着他必须吃进肚子能提供大脑运行100%的食物,试问一个普通的人一天三顿变成一天三十顿,他肠胃是无法如此快速消化和转换这些食物做能量的,也就意味着即便你想有聪慧的大脑,即便你有把大脑开发到100%的方法,但是你所产生和输入的食物量,身体根本不支持。
为什么蜜蜂蛰过人后会死?
大家平时看到蜜蜂第一感觉就是怕被蛰到,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蜜蜂蜇人后会死去,这对蜜蜂来说似乎有一些残忍,那为什么蜜蜂蛰过人后会死?
大家都知道,蜜蜂的尾端有一根针,这根针连着身体里的毒腺,所以它是毒针。毒针是蜜蜂在自然界进行自卫的武器,遇到敌人侵害时,蜜蜂会把毒针刺入敌人身体,然后放出毒液,给敌人以痛击。有时你无意打死一只蜜蜂,会有一群蜜蜂飞来蛰你,这是蜜蜂在报复你。还有时你并没有惹它,但是却被它蜇了,那是因为误会,它错以为你要伤害它,所以蜇了你。不过,蜜蜂是不会轻易用毒针蜇人的,因为一旦蜇了人,它也要付出惨重的代价,会很快死去。
为什么蜜蜂蜇了人就活不成了呢?原因很简单:当蜜蜂刺针蛰入人体的皮肤以后,再拔出刺针时,由于小倒钩牢固地勾住了皮肤,就拔不出来了。而毒针是和内脏相连的,这样当蜜蜂蜇了人飞走时,毒针刺入了人的皮肤,而一部分内脏也被扯出来,蜜蜂失去了重要的内脏器官,因此过不了多久就会死去。但是当蜜蜂蛰到那种身上覆盖着硬质表皮的昆虫时,它可以从形成的破口中拔回刺针,而自己免于死亡。
蜜蜂蛰人以后,它的蜂针就留在人的皮肤里,它自己没有了蜂针2——3小时就会死去。蜜蜂蛰人的刺是什么?1、工蜂:蛰人后死亡的蜜蜂仅限于工蜂,工蜂是发育不完全的雌性蜜蜂,刺人的那个“刺”其实是发育未完全的产卵器。因为发育未完全,所以刺人后连同内脏一起都留在被刺者身上,没有内脏当然会死。2、蜂王:至于蜂王,产卵器发育完全,刺人后不会有事。但是蜂王一生中用它攻击敌人的情况几乎没有,除非是刚孵化时与其他蜂王竞争者的决斗。3、雄峰:雄峰是没有刺的,因为它根本就没有产卵器。
蜜蜂蜇伤后如何处理?1.用肥皂水清洗被蛰咬的部位;2.如果蜜蜂的毒针刺到皮肤里,可以试着将毒针取出,但千万不要挤压蛰咬处;3.用冰块敷在蛰咬处,可以减轻疼痛和肿胀。如果疼痛难忍,也可以吃止疼药。4.即使被蛰部位又痛又痒,但是不要用手去抓,这样会导致更严重的瘙痒和肿胀,甚至局部感染,必要的时候可以服一些抗过敏药。5、一般情况下,蜜蜂蛰咬只会引起局部皮肤不适,但如果出现严重红肿、皮疹、发热、呼吸困难,一定要及时就医。
蜜蜂和马蜂蜇人哪个疼?蜜蜂的毒性属于酸性,而马蜂的毒性属于碱性,并且只有母的马蜂才具有毒性。由于毒性的不同,导致处理办法的不同,一般蜜蜂蜇伤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肥皂等碱性物质进行处理,但是马蜂蜇伤的情况下可以用食醋涂抹伤口,这都是利用酸碱性中和的原理来处理的。,马蜂毒比蜜蜂的毒针更强一些,如果马蜂蛰的多会致人呼吸道肿胀而致人死亡。
蜜蜂什么情况下会蜇人?蜜蜂不喜欢黑色的东西和酒、葱、蒜等特殊气味,所以当养蜂人管理蜂群时如果穿着黑色衣服,身上带有酒、葱、蒜等特殊气味接近蜂群时,就有挨蛰的危险。蜜蜂和其他很多生物一样有自卫的本能,如果我们去扑打它,也有挨蛰的可能。
防止被蜜蜂蛰咬的方法1、到野外登山远足时,避免经过没人走的草径、草丛,这些区域可能是毒蜂筑巢之所。山岩及树枝上也要随时留心观察。有些蜂类是栖息在树枝上的。此外垃圾堆、花圃区也是蜜烽经常出没的地方。2、阴雨天气蜂类多在巢内而不过出,因巢内拥挤轻易被激怒而蛰人,所以在山区行走时要特别小心、每年九至十一月雨季中登山远足,须特别留意蜜蜂危害。3、登山最最好穿着表面光滑及浅色衣帽,避免深色、毛织品成表面粗糙的衣帽。裤子能够扎到靴子里最好。4、假如走到草深及膝,一面是悬崖的单行山路上,带头的领队要特别小心,由于地形险恶是毒蜂肇祸的好场所。假如发现了毒蜂,办法是绕道而行。5、发现蜂类从身边飞过期,最好站立不动,保持镇静、观查现场环境或让牠自行飞往、假如用手拍打,固然毒蜂可能被赶走,但是后来的人也许就成为受害者。
为什么睡觉时身体突然抖一下
很多人在睡觉时身体会突然抖一下,有的甚至把自己惊醒,从婴儿到老人都有这种情况发生,那么,为什么睡觉时身体突然抖,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虽然睡觉时轻轻的抖一下,但是这里面学问可不少,真的有人总结出了几种原因,大家不妨了解一下:1、大脑犯二论:试着唤醒“死亡之身”之前网上盛传着一个说法:“你睡觉的时候,有没有突然踹一下腿或抽搐了下?告诉你真相——这叫肌抽跃,常在睡觉时发生,睡觉时呼吸频率降低的幅度太大,大脑会认为身体快要死亡了,所以它会发送一个脉冲使身体觉醒。常发生肌抽跃的人一定要注意,这表明你这时的身体机能不是很好哦。”很多人对此信以为真,根据科学理论,这种现象并非是不健康的表现,也不是因为大脑误以为你快要死了所以测试一下,因为大脑其实很聪明。研究表明,睡眠中的抽搐可能起着帮助睡眠的作用,甚至和学习有关。入睡抽动可能是来源于皮层下的活动,入睡时,全身的肌肉开始放松,因为缺失一个反馈信号,导致大脑误以为这种肌肉放松是身体下落的危险信息,因而调动运动系统以保护自己,从而产生肌肉抽搐。2、梦境反射论:“快速动眼期”的梦境太过生动。人的睡眠有两个周期,一种是快速眼动睡眠;一种是非快速眼动睡眠。一般在入睡后1小时左右,就会进入“快速动眼期”,眼球会快速移动。在这个阶段,大脑的神经元的活动与白天清醒的时候相同,睡眠中大部分梦都发生在这个阶段,而且多数在醒来后能够回忆起来的梦,也是在快速动眼期发生的。有些人由于睡姿、白天劳累、兴奋、心情烦躁等原因,睡下后肌肉没有完全放松,睡眠进入“快速动眼期”,特别是有时梦境过于生动时,刺激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发出信号,就会产生小动作,发生把梦境演出来的情况。
3、切换失灵论:睡前剧烈运动造成肌肉放电。人从清醒进入睡眠需要经历一系列状态的切换,在这个切换过程中,身体网状激活系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肌肉在入睡时也会发生状态的切换,如果切换时网状激活系统不慎“卡机”,就会刺激神经引发抽搐。睡前有剧烈运动的话,这种情况更为常见。类似于激烈运动后未完成的一种肌肉放电现象,可以看成是一种肌肉惯性。
4、抽搐学习论:婴儿正在睡眠中学习。人在睡眠时还会出现一种叫“睡眠锭”的东西,其具体表现为脑电波突然出现大幅剧烈震荡,此时可能伴随身体局部肌肉的突然抽动。另有研究发现,睡眠锭的出现有助于将新信息与现有知识进行整合,这也为“抽搐睡眠学习”假设提供了一些支持。
睡眠中的肌肉抽搐在婴儿身上更常见,有观点认为这是大脑在学习或巩固神经与肌肉之间的对应关系,而这一过程在没有外界刺激干扰的睡眠时更容易完成。
5、妈妈论:孩子,你这是在长个儿呢。另外,最让人开心的说法就是,妈妈常跟我们说的:孩子,你这是在长个子啊!当然这毫无科学依据,只是寄托了家长对我们的美好期望。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讨论的身体突然抖动一下,与睡觉时手脚突然抽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况,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是一个瞬间的动作,突然剧烈抖动一下,身体旋即恢复平静,没有疼痛;后者则是一个持续的疼痛的过程。如果是后者,可能是身体缺钙,可适当补钙。由此可见,睡觉时不自觉的抖一下,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睡眠中正常抖动是不影响健康的,但是,如果抖动比较频繁或者是总是惊醒,这种情况寻找一下原因。
为什么会出现睡眠抖动现象呢?(非正常状态)1、过于劳累:白天压力大,精神紧张,所以要多注意休息,放松心情。2、缺钙:有可能是血钙低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亢进而痉挛抽搐。3、肝肾亏虚:如不是很剧烈,但频次较多,在中医上有可能是肝肾亏虚,气血不足。4、症状性肌抽跃:如果伴有头痛、头晕等状况,需要脑部CT或磁共振检查,判断此种肌抽跃是不是由于脑部有病变而表现出来的症状。病因如:脑细胞的代谢性或储存性疾病、脑的退化性疾病、脑缺氧后遗症、脑外伤后遗症、脑基底核病变、脑炎等。
如何防止睡觉时突然抖一下呢?这里再次声明,如果是睡眠状态下正常的抖动是没有任何影响的,大家也大可不必担心,但是如果是因为次数频繁影响正常睡眠,这里有一些措施可减少大部分的睡眠突然抽搐。1、睡前要做好个人卫生,最好是能够用热水泡脚,能够起到安神的效果。2、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要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实在完不成,也要做好第二天计划。3、睡前减少看电视、玩手机的时间,最好做一些舒缓的有氧运动。4、不要太晚睡觉,最好在晚上10:30之间入睡。5、白天要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坚持锻炼身体。
为什么看着太阳就会打喷嚏
人体有很多奇妙之处,比如:有些人对着太阳看就能打喷嚏而有些人却不能,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为什么看着太阳就会打喷嚏”的话题。
强光导致打喷嚏的现象被称为“光学喷嚏反射”,这种现象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约有25%的人抬头看太阳时会打喷嚏。最佳理论认为,引起这种反射的原因是由于刺激双眼视神经的亮光同时激活了在鼻子正常喷嚏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受体。主要是人的颅神经(主管打喷嚏)由于某种原因和视神经(主管视觉)连在一起;当视神经受到过度刺激,比如瞳孔因光影响而缩小时,就会触发颅神经,同时把刺激传到鼻粘膜,引起了喷嚏反射。在20世纪60年代的一项遗传学研究表明,这种神经相连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性状,且表达该性状只需要一个基因拷贝。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家长患有感光喷嚏,其子女有一半也会如此。而在1978年,一篇研究给喷嚏的光反射现象安了个Fashion的名称“强迫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光眼激发综合征”,啥,一点也不时尚?看看缩写吧:ACHOO,翻译过来就是,阿嚏!还有一种说法是阳光刺激了眼睛,眼睛流泪,泪水从鼻泪管留到鼻腔里,这种水分会渗透并刺激鼻子,喷嚏随即就产生了。
鼻粘膜上有许多非常敏感的神经细胞,当刺激性气味或异物进入鼻孔时,神经细胞就会立刻把这种情况传递到大脑。于是,大脑发出命令,让肺部一吸气,再使胸部肌肉猛烈收缩,然后用力从鼻孔和嘴向外喷出气体,一下子把闯进来的东西赶了出去。这就是打喷嚏。
感冒为什么会打喷嚏?患流感、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初期,上呼吸道会受到病毒或细菌的感染,出现鼻粘膜水肿、充血或鼻塞、流涕,鼻黏膜受刺激,就会打喷嚏,感冒时,喷嚏的飞沫带有病毒或细菌,故要养成喷嚏时用手帕掩口鼻的习惯,注意呼吸道隔离和防止交叉感染。
想打喷嚏打不出来怎么办?1、当想要打喷嚏的时候,可以微微仰起头对着日光灯或者太阳,当然,这招只对25%的人有用。2、用纸捻成条状,塞到鼻孔里,刺激鼻粘膜,也能打出喷嚏来。3、闻闻胡椒粉、辣椒面,这招虽然管用,但是刺激强烈,不建议经常用。4、如果是感冒总是想打喷嚏,用手在鼻梁处按摩一下,有效缓解想打喷嚏的症状。
打喷嚏有什么含义?在传统的民间风俗中,打喷嚏曾被当作某种异常行为或事物发展趋势的征兆,而对此种种解释,更令人有如堕云雾之中的感觉。有人说,打喷嚏是“一想二骂”,就是打一下喷嚏是有人在想你、打两下喷嚏就是有人在骂你。其实打喷嚏就是人的一种自然的反应,呼吸道(主要指鼻腔)有异物感,为了排除异物,才会打喷嚏,当然,打喷嚏并不是没有征兆,如果是喷嚏不断,就证明不是鼻子过敏、有炎症,就是感冒了,它在提醒你要注意保暖,及时治疗。
为什么不能经常挖耳屎
许多人都有挖耳屎或者说是掏耳朵的习惯,有的人闲来无事就拿着掏耳朵放进耳朵里挖,看到这种情况,专家会说耳朵不能经常掏,为什么不能经常挖耳屎呢?其实,经常挖耳屎会影响耳朵健康,下面就来了解一下经常挖耳屎有哪些危害?
首先,让我们先搞清耳屎是什么东西。人的耳道里也有皮脂腺,会分泌出油性物质。这种油性物质能把耳道中的脏东西粘在一起,结成一块一块的东西,这样就形成了耳屎,耳屎又叫耵聍。耳屎有没有必要像除去人体上的夜其他污垢那样经常打扫呢?在通常情况下,耳屎用不着人去打扫,耳屎一旦堆积多了,会自然地掉出来。耳朵里有适量耳屎,有时会给人带来意外的好处。例如,当小虫子突然飞进耳朵里时,因为耳尿带有特殊的气味,小虫子闻到后会被熏得自动从耳朵里退出来。如果没有耳屎,小虫子就可以直达中耳部位,这样就可能对鼓膜形成损害,造成中耳炎等。
挖耳朵时容易损伤耳道里的皮肤,使耳道感染上病菌,发炎化脓。挖耳朵还容易将鼓膜刺破,严重时引起耳聋。所以,青少年朋友应从小养成少挖耳屎的好习惯。耳屎看起来虽然挺恶心,但它实际上能保护我们的耳孔,不光能阻止灰尘及其他污物进入耳膜,同时还能提供额外的抗菌和润滑作用。在正常情况下,即使你不掏,耳屎自己也会慢慢掉出来,比如在你咀嚼、跑跳等活动时,耳屎都会自行脱落并排出。
挖耳屎(掏耳朵)的正确方式1、最好用棉棍,轻轻在外耳道转动,然后耳朵朝下,则耵聍可自行出来;尽量做到不用指甲、铁签等尖锐物掏耳。2、不要形成挖耳习惯而频繁挖耳,一般应一周左右一次;但在灰尘较多的地方或有“油耳”的人可适当短一点,可根据自己情况掌握。3、如果是油耳,耳屎不易自行干燥和排出,可以自己用医用棉签,蘸少许75%的酒精,平时经常擦拭清洁外耳道。不要经常掏,一般半个月左右掏一次耳朵合适。4、患有慢性外耳道炎的人,耳屎分泌较多,不易排出会形成硬块,如果耳道内感觉有硬物阻塞,不舒服、特别痒,或者有流水、疼痛等症状时,可能是发生了耵聍栓塞或出现了炎症,应去正规的耳鼻喉医院进行就诊。
为什么挖耳屎有时会咳嗽?1、原来,人的耳道皮肤和咽喉粘膜在神经分布上还有一段“亲缘”关系呢。人体内的第10对脑神经(共有2对脑神经),也就是迷走神经,它包含有运动和感觉两种神经纤维,与其它脑神经相比,迷走神经行程最长,分布也广。2、从运动器官到感觉器官从颈部到胸腔,直至腹腔,因其“远走他乡”,“轻易迷路”,所以叫迷走神经。它不仅分支治理喉头粘膜传来的感觉,而且还分出小支延伸到外耳道,非凡是外耳道后壁的皮肤上有不少它的小分支。人体神经的传导线路比任何精密电路的电线分布还要复杂。当刺激神经“总电缆”里的任何一根分支时,同时就有可能牵动其他部分。3、有些人掏耳朵时,由于刺激了耳道皮肤内的迷走神经的细小分支,大脑一时错误地认为,迷走神经的其它分支也受到了刺激。这样,使人感觉到似乎喉头也有东西在刺激发痒,于是“假情报”传至大脑便会引起咳嗽,以清除可能闯进来的“异物”或“粘痰”。
人为什么要喝水
俗话说:“人可数天无食,不可一天无水。”可见水对人类的重要性,那么,为什么人要喝水呢?怎样才是最健康、最正确的喝水方式呢?你知道为什么外国人爱喝冰水吗?相信这些问题大家都很感兴趣,那么就耐心的读完本文吧。
水是构成一切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水是人类生存的必需物质、水是身体细胞的构成物质。人的体重约50%-70%是水分,不仅如此,水参与到了人体食物的消化、吸收、营养运送及利用的每一个过程,水是吸收营养、输送营养物质的介质,又是排泄废物的载体,所以,水参与了人体的整个新陈代谢过程。人体的血液、汗液、泪液、唾液、尿液等都含有大量的水分,人之所以要摄取水,主要是维持体液的正常浓度,如果身体失去体重百分之十五至二十的水量,就会停止生理机能,甚至死亡。总结起来,水的作用有帮助消化、排泄废物、润滑关节、平衡体温、维护细胞、平衡血液以及改善血液、组织液的循环等作用。
如果一个人不吃东西只喝水,可以维持生命一个月左右。但如果断了水,人最多只能活一个星期。很多人说,喝水还需要教吗?不就是渴了就喝,饿了就吃,这还需要学习吗?其实,正因为水对我们有着重要的作用,更要注意健康饮水。
1、并不是所有的水都适合饮用。除了污染的水,一般情况下,水被静止状态超过三天,就会被称为死水,衰老水,这样的水不宜饮用。2、水并不是喝得越多越好。虽然说多喝水对人体有好处,但是不能过量喝,如果喝水过多导致血液中钠水平降低、脑水肿,容易引起头疼、恶心、呕吐等症状。3、大汗之后要喝淡盐水。很多人在运动或者夏天大量出汗,这时喝水就要适当加一点盐,因为血液中有大量钠离子会随着汗液排除体外,加盐是为了补充钠离子。(患肾脏、心脏病的人特别是出现浮肿是则限制水和盐)4、空腹喝水的好处就是水在胃部停留时间短,很快被小肠吸收,使体内水快速得到补充,不会影响胃部的食物消化。5、不要感觉口渴再喝水。一旦产生口渴的感觉,表明体内已经严重缺水。我们一定要养成即使口不渴也经常喝水的习惯。6、早起要喝水。在早餐前要喝一杯温开水。因为经过一夜睡眠,我们通过出汗蒸发,加上小便,体内已经缺水,如果起床后喝一杯水,从而增强人体免疫能力。
人一天要喝多少水?一个人一天大约需要饮用1000毫升——1500毫升水,也就是至少要两到三瓶矿泉水的量,加上饮食中摄入的水,总共需要3000毫升的水。所以,有一种说法是每天要喝八杯水是有道理的。
为什么外国人喝冰水?不管是电视剧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外国人喝水总是习惯喝冰水,而作为中国人的小编只能默默的羡慕,却不能效仿,因为喝完冰水就会肚子疼。其实,有专家给出了答案,就是因为饮食不同、体质不同。外国人吃西餐大部分都是高热量的食物,比如:汉堡、奶油、牛肉,因此他们的体质偏热,喝点冰水是没有问题的。当然了,不能说外国人只喝冰水,他们有和热咖啡的习惯,英国人也有喝茶的习惯,吃饭时要先喝汤,这些都是热水,只不过不是白开水而已。
喝水总是容易呛到怎么办?1、如果小孩还在用奶瓶喂水,那就看一下奶嘴的大小孩子含着是否合适;再用手腕处测测水温是否合适;如果宝宝很小,不能直接让宝宝平躺着喝水,这样容易呛,而是要保持身体倾斜45度左右。2、如果小孩稍大一些,不要在孩子跑完或者运动完气喘吁吁的给水喝,这样很容易呛着,更不要在喝水的过程中转移孩子注意力。其实,喝水呛着的是有科学依据的,喝水时,喉部的肌肉会将喉拉向前上,封闭咽与气管之间的通路,但是如果喝水喝太猛时会咽软骨无法完全闭合,水会跑到气管内就呛到了!
人类为什么要睡觉?
人的一生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实在睡觉,如此短暂的人的一生为什么要“浪费”这么长时间在睡觉上呢?不睡觉不行吗?
一般认为,睡眠的功能包括储存能量、巩固记忆、清除有害物质、修复细胞、躲避天敌等,但是这些理论并未得到公认。我们对睡眠功能的认识,大部分来自睡眠剥夺的研究结果。如果大鼠长时间地保持觉醒,尽管食量大增,但它们的体重却持续下降,身体逐渐变得虚弱,出现皮肤损伤、胃部溃疡和出血、体温节律丧失、免疫系统逐渐衰竭等。睡眠被剥夺10天以上就开始出现死亡,20天之内几乎全部死亡,比绝食的生存期更短。由此证明,睡眠可能与肌体物质合成、胃黏膜修复、体温调节、免疫功能等相关,是生存所必需的一种状态。
人类有一种疾病叫作“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表现为睡眠的逐步丧失并伴随痛觉过敏、幻觉和过度恐惧症状。当睡眠完全丧失时,患者体重急剧下降,3个月后转为痴呆、昏迷,半年后离开人世。显然,不管是动物还是人类,都需要睡眠才能生存。
那么,人究竟可以多长时间不睡觉?兰迪.加德纳正在挑战人类最长的觉醒纪录人类最长的觉醒记录是264小时。1965年12月28日早上6点,17岁的美国人兰迪.加德纳开始挑战260小时的吉尼斯世界纪录。48小时后,他感到恶心、心烦意乱,记忆也出现了问题,甚至不能看电视;到了第4天,出现了轻度的错觉,并感到极度疲劳;从第7天起出现身体颤动,言语含糊不清,脑电波的α节律趋于消失。但是,令人惊奇的是,最后一刻,即第11天的凌晨3点,他居然与负责观察的科学家打了一场篮球赛,并且取得了胜利。打破世界纪录后,加德纳睡了10小时40分后醒来,不良反应基本消失。随后的一周内,他的睡眠和行为都恢复正常,没有出现明显的后遗症。由此,我们可以推断睡眠对胃肠功能、情绪调节、语言和感觉的正常维持都有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吉尼斯总部承认了加德纳“最长时间不睡觉”的世界纪录,但由于这项挑战能对人体的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因此,吉尼斯组织随后又撤销了对该纪录的支持。虽然,在战争等极端情况下,人类可以保持较长时间连续不眠,但是,规律睡眠对于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植物篇
C4植物和C3植物的比较
人们根据光合作用碳素同化的最初光合产物的不同,把高等植物分成两类:
(1)C3植物。这类植物的最初产物是3-磷酸甘油酸(三碳化合物),这种反应途径称C3途径,如水稻、小麦、棉花、大豆等大多数植物。
(2)C4植物。这类植物以草酰乙酸(四碳化合物)为最初产物,所以称这种途径为C4途径,如甘蔗、玉米、高粱等。
一般来说,C4植物比C3植物具有较强的光合作用,原因有:
一、叶片的显微结构——重点比较维管束鞘细胞结构
C4植物叶片的维管束薄壁细胞较大,其中含有许多较大的叶绿体,叶绿体没有基粒或基粒发育不良;维管束鞘的外侧密接一层成环状或近于环状排列的叶肉细胞,组成了“花环型”结构。这种结构是C4植物叶片所特有的特征。叶肉细胞内的叶绿体数目少,个体小,有基粒。
C3植物的维管束鞘薄壁细胞较小,不含或很少叶绿体,没有“花环型”结构,维管束鞘周围的叶肉细胞排列松散。
植物类型
叶片的解剖结构
无“花环型”结构
维管束鞘细胞及周围的一部分叶肉细胞构成“花环型”结构
叶绿体的类型
有一种类型的叶绿体,主要位于叶肉细胞中
有两种类型的叶绿体,叶肉细胞的叶绿体正常,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没有基粒
二、淀粉粒形成的场所
C4植物通过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固定二氧化碳的反应是在叶肉细胞中进行的,生成的四碳双羧酸转移到维管束鞘薄壁细胞中,放出二氧化碳,参与卡尔文循环,形成糖类,所以甘蔗、玉米等C4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只有维管束鞘薄壁细胞形成淀粉,在叶肉细胞中没有淀粉。而水稻等C3植物由于仅有叶肉细胞含有叶绿体,整个光合过程都是在叶肉细胞里进行,淀粉亦只是积累在叶肉细胞中,维管束鞘薄壁细胞不积存淀粉。
三、在生理上,C4植物一般比C3植物具有较强的光合作用,这是与C4植物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活性较强,光呼吸很弱有关。
卡尔文循环的CO2固定是通过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的作用来实现的,C4途径的CO2固定是由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催化来完成的。两种酶都可使CO2固定。但它们对CO2的亲和力却差异很大。试验证明,C4植物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的活性比C3植物的强60倍,因此,C4植物的光合速率比C3植物快许多,尤其是在二氧化碳浓度低的环境下,相差更是悬殊。由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对CO2的亲和力大,所以,C4植物能够利用低浓度的二氧化碳,而C3植物不能。
由于C4植物能利用低浓度的CO2,当外界干旱气孔关闭时,C4植物就能利用细胞间隙里的含量低的CO2,继续生长,C3植物就没有这种本领。所以,在干旱环境中C4植物生长比C3植物好。
C4植物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活性较强,对CO2的亲和力很大,这种酶就起一个“二氧化碳泵”的作用,把外界CO2“压”进维管束鞘薄壁细胞中去,增加维管束鞘薄壁细胞的CO2。所以,
植物在较低
浓度时光合速率高于
植物。
植物相比,
植物二氧化碳饱和点低,而光饱和点高,光合效率高,这是判断
植物的标准之一。
植物是通过
途径同化碳的植物,它同时具备
两条途径,
途径本身不能将
还原成糖,只能改善
的供应,是一种辅助系统。从下图中可知,植物A的光补偿点(即在光照下,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
量与呼吸作用释放的
量达到动态平衡时外界环境中的
浓度)高,它是
植物。植物B是
植物。
植物光呼吸
光呼吸是所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在光照和高氧低二氧化碳情况下发生的一个生化过程。和我们所学的呼吸作用(暗呼吸)相对应。研究发现,植物的Rubisco酶具有“两面性”.当CO2浓度较高时,该酶催化C5与CO2反应,完成光合作用;当O2浓度较高时,该酶却催化C5与O2反应,产物经一系列变化后到线粒体中会生成CO2,这种植物在光下吸收O2产生CO2的现象称为光呼吸.它是光合作用一个损耗能量的副反应。绿色植物在照光条件下的呼吸作用。特点是呼吸基质在被分解转化过程中虽也放出CO2,但不能转换成能量ATP,而使光合产物被白白地耗费掉。在黑暗条件下,呼吸过程能不断转换形成ATP,并把自由能释放出来,以供根系的吸收功能、有机物质的合成与运转功能以及各种物质代谢反应等等功能的需要,从而促进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所以光呼吸越强,光合生产率相对就低。
光呼吸作用可以明显地减弱光合作用,降低作物产量,曾被认为是无效的耗能过程,因此抑制光呼吸。筛选低光呼吸的高光效育种曾一度成为提高作物产量的研究热点。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长时间抑制光呼吸条件下,植物不能正常生长,因此单独通过抑制光呼吸提高作物产量是不现实的。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光呼吸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变化,提高抗逆性而形成的一条代谢途径,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光呼吸的其中一个作用在于:它可以消耗过剩的[H]([H]是辅酶II(NADP+)与电子和质子(H+)结合,形成还原型辅酶II(NADPH),常称还原氢)和ATP(腺嘌呤核苷三磷酸,这是一种不稳定的高能化合物,由1分子腺嘌呤,1分子核糖和3分子磷酸基团组成。又称腺苷三磷酸)。当光反应中积累了大量[H]和ATP或但是暗反应的进行弱或进行受到抑制时,通过光呼吸消耗掉那些多余的物质,以防止它们的积累影响植物代谢。
生物固氮
生物固氮是指固氮微生物将大气中的氮气还原成氨的过程,固氮生物都属于个体微小的原核生物,所以,固氮生物又叫做固氮微生物。根据固氮微生物的固氮特点以及与植物的关系,可以将它们分为自生固氮微生物、共生固氮微生物和联合固氮微生物三类。
自生固氮自生固氮微生物在土壤或培养基中生活时,可以自行固定空气中的分子态氮,对植物没有依存关系。常见的自生固氮微生物包括以圆褐固氮菌为代表的好氧性自生固氮菌,以梭菌为代表的厌氧性自生固氮菌,以及以鱼腥藻、念珠藻和颤藻为代表的具有异形胞的固氮蓝藻(异形胞内含有固氮酶,可以进行生物固氮)。
共生固氮共生固氮微生物只有和植物互利共生时,才能固定空气中的分子态氮,共生固氮微生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的根瘤菌,以及与桤木属、杨梅属和沙棘属等非豆科植物共生的弗兰克氏放线菌;另一类是与红萍(又叫做满江红)等水生蕨类植物或罗汉松等裸子植物共生的蓝藻。由蓝藻和某些真菌形成的地衣也属于这一类。
联合固氮有些固氮微生物如固氮螺菌、雀稗固氮菌等。能够生活在玉米、雀稗、水稻和甘蔗等植物根内的皮层细胞之间。这些固氮微生物和共生的植物之间具有一定的专一性,但是不形成根瘤那样的特殊结构。这些微生物还能够自行固氮,它们的固氮特点介于自生固氮和共生固氮之间,这种固氮形式叫做联合固氮。
大气中的氮,必须通过以生物固氮为主的固氮作用,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物。动物体内的一部分蛋白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尿素等含氮废物,以及动植物遗体中的含氮物质,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后形成氨,氨经过土壤中的硝化细菌的作用,最终转化成硝酸盐,硝酸盐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土壤中的另一些细菌可以将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并最终转化成氮气,氮气则返回到大气中。除了生物固氮以外,生产氮素化肥的工厂以及闪电等也可以固氮,但是,同生物固氮相比,它们所固定的氮素数量很少。可见,生物固氮在自然界氮循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植物激素对动物不起作用吗?
曾有一段时间,消费者对顶花带刺的黄瓜是否对人体有害,尤其影响儿童发育提出质疑,随后网上各种传言加剧了消费者对激素黄瓜的恐慌。后来,有不同专家针对激素黄瓜进行了各种科普,其核心观点均为:我国允许在黄瓜上使用的赤霉素、芸苔素内酯、氯吡脲等10种生长调节剂,都是植物性激素,与动物激素在性质、结构、功能、作用机理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两类物质;植物上不可能使用动物激素,动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不起作用;黄瓜上使用的是植物性生长调节剂,即植物外源激素,植物激素对动物不产生作用,不可能引起儿童性早熟,等等。
持上述观点的不仅仅有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的院长,搞研究所植物生理的教授,还有生态学的专家,甚至一些院士级别的科学家也对“植物激素对动物不产生作用”深信不疑。人们先入为主地认为,植物、动物、微生物为不同类型的生物,它们之间的激素不会相互发生作用。
植物激素真的对动物不产生作用吗?下面的例子或许提供了相反的证据。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南方养蚕的很多。有一年,由于天气异常,桑叶短缺,蚕儿刚进入五龄期,如果一旦断“粮”挨饿,就上不了簇,结不了茧?蚕农对此忧心如焚。正在焦急之时,有人采集当地生长的野生植物土牛膝,煮熬后将水溶液喷洒在桑叶上去喂蚕。奇怪!这种野草的水煮液很快就显出了它的威力——蚕宝宝乖乖地作茧自缚了。
土牛膝在我国许多地方随处可见,貌不惊人,为何有这么大的威力呢?原来,在它体内藏有一种“秘密武器”,叫做蜕皮激素,它与昆虫自身分泌的蜕皮激素一样,进入蚕身体后发挥了蜕皮激素作用,让蚕蜕皮化蛹。这就是说,植物激素在动物身体内发挥了作用。
科学家原本以为,生物界中的三大家族,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激素是互不相关的,植物体内的激素,如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对动物是不起作用的。直到1966年,当日本学者从我国产的台湾罗汉松中,第一次发现植物中也有蜕皮激素活性物质以后,人们才知道动物与植物两大家族激素之间关联。后来,科学家先后从200多个科、1000多种植物中找到了100多种蜕皮激素类似物。目前应用植物蜕皮激素来增加蚕丝产量已经不少奇闻。除牛膝草外,我国使用较多的含蜕皮激素的植物还有露水草、筋骨草等。
更有趣的是,植物蜕皮激素比昆虫自身分泌的蜕皮激素更胜一筹,除了分布广、提取容易外,蜕皮激素含量特别高。我国西南的露水草每100公斤干根含量高达2.9公斤。而在昆虫里,起先人们在寻找这种物质时却整整耗费了11年光阴,2从500公斤蚕蛹中提取到25毫克蜕皮激素。与植物相比,真是望尘莫及。
为什么植物体内含有动物激素?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植物防卫的需要,因为昆虫吃了这些植物后就会提早蜕皮化蛹;或引起毒害,这对昆虫是不利的。许多昆虫不喜欢吃蕨类植物,正是这些植物中蜕皮激素含量特别高的缘故。但也有人认为这可能是植物自身繁殖的需要,因为蜕皮激素与植物中发现的一种激素都是属于甾类化合物,会促进植物生长。但是,这也不过是一种推测,没有可靠的依据。
除了植物中发现动物激素,病对动物发挥作用外,微生物激素在植物中发挥作用也得到了证实,植物五大激素之一的赤霉素就是这样发现的。1926年,日本科学家黑泽英一发现,当水稻感染了赤霉菌后,会出现植株疯长的现象,病株往往比正常植株高50%以上,而且结实率大大降低,因而称之为“恶苗病”。科学家将赤霉菌培养基的滤液(含有赤霉素成分)喷施到健康水稻幼苗上,发现这些幼苗虽然没有感染赤霉菌,却出现了与"恶苗病"同样的症状。1938年,日本人薮田贞治郎和住木谕介从赤霉菌培养基滤液中分离出这种活性物质,并鉴定了它的化学结构,命名为赤霉酸。1956年,科学家在在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着一些类似赤霉酸的物质;1983年,科学家在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褐藻、绿藻、真菌和细菌分离和鉴定了60多种类赤霉素物质。这就说明,一些激素在微生物中存在,在植物中也可能存在,且微生物分泌的激素在植物中也发生作用。
必须高度重视儿童性早熟与激素食物之间的关系。人类在植物与动物生产中使用的多种激素会出现残留,残留的激素会侵入人体,对人类尤其儿童身体发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目前还缺乏认真系统的研究。要回答消费者的疑问,需要拿出严谨的科学证据,而不是轻易一句话“植物激素对动物不会发生作用”,这样武断地打消消费者疑惑。这样做可能会留下更严重的隐患。
花的结构
关于花结构的本质,比较一致的观点倾向于将花看作一个节间缩短的变态短枝,花的各部分从形态、结构来看,具有叶的一般性质。首先提出这一观点的是德国的诗人、剧作家与博物学家歌德(Goethe1749-1832),他认为花是适合于繁殖作用的变态枝。这一观点得到了化石记录以及很多系统发育与个体发育证据的支持,并且能较好地解释多数被子植物花的结构,因而延用至今。花卉的形状千姿百态,大约25万种被子植物中,就有25万种的花式样。但是所有的花仍有共同的结构图式,它们的组成通常为:
花梗是连接茎的小枝,也是茎和花相连的通道,并支持着花。有长、有短、或无。花托是花梗顶端略膨大的部分,着生花萼、花冠等部分,有多种形状。花萼是花最外轮的变态叶,由若干萼片组成;常绿色,有离萼、合萼、副萼,有保护幼花的作用。花冠是花第二轮的变态叶,由若干花瓣组成;常有各种颜色和芳香味。有离瓣花、合瓣花。可吸引昆虫传粉,并保护雄蕊、雌蕊。花被是花萼和花瓣的合称。常分为两被花、单被花、无被花(裸花)三类。雄蕊群是一朵花内所有雄蕊的总称,结构包括花药、花丝。雌蕊群是一朵花内所有雌蕊的总称。组成雌蕊的繁殖器官称为心皮,包含有子房,而子房室内有胚珠(内含雌配子)。雌蕊的黏性顶端称为柱头,是花粉的受体。花柱连接柱头和子房,是花粉粒萌发后花粉管进入子房的通道。
按雌蕊和雄蕊的状况,花可以分为两种:一朵花中,雄蕊和雌蕊同时存在的,叫做两性花,如桃、小麦的花。一朵花中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的,叫做单性花,如南瓜、丝瓜的花。花中只有雄蕊的,叫做雄花;只有雌蕊的,叫做雌花。雌花和雄花生在同一植株上的,叫做雌雄同株,如玉米。雌花和雄花不生在同一植株上的,叫做雌雄异株,如桑。此外,若花中既无雌蕊,又无雄蕊的,则称为无性花或中性花,如向日葵花序边缘的假舌状花等。无性花不孕。但上面有有性的花可以繁殖,或者就进行无性生殖。作物按授粉方式可分成自花授粉、异花授粉和常异花授粉三类。一朵花的花粉给同一朵花或给同一植株上另一朵花的雌蕊授粉,称为自花授粉,花生、豌豆、小麦、水稻等属于此类。与此相反,一朵花的花粉给另一植株的雌蕊援粉就称做异花授粉,玉米、大麻等属于此类。兼行自花和异花援粉者,象棉花、高粱等称做常异花授粉作物。自花授粉作物一般雌雄蕊同花,花瓣没有鲜艳的颜色和香味,雌雄蕊同时成熟,有的在花开放之前已完成授粉(闭花授粉)。异花授粉情况要复杂些。农作物的异花授粉主要借助干风力和昆虫。靠风力传粉的叫风媒花,如玉米等;靠昆虫传粉的叫虫媒花,如油菜、向日葵等。风媒花的花被小或退化,不具鲜艳的颜色,也无蜜腺和香气;花粉轻、光滑而干燥,数量大易被风吹送。风媒花的雌蕊—般为羽毛状,利于捕捉花粉粒。虫媒花一般较大,颜色鲜艳,有芳香气或有蜜腺产生蜜汁,其花粉粒大、表面粗糙、有粘性,易于附着在昆虫身上,昆虫在不同的花上采蜜的过程中无意中给花传了粉,这就是为什么在油菜园边放蜂可使蜂蜜和油菜籽双丰收。若迫使异花授粉作物自交会导致其后代的生活力衰退,所以异花授粉作物常形成一些避免自花授粉的适应性特征,有的形成单性花,有的虽是两性花但自花授粉不孕(如黑麦、向日葵和荞麦等),也有的是雌雄蕊不同时成熟或不一样长,这些都利于实现异花授粉。自花授粉作物在遗传上有稳定性,不管什么样的混杂群体只要进行严格的自花授粉,繁殖多代之后,即使这个群体还是混杂的,但它们之中每个单株都是一个纯系(基因纯合),其性状可稳定地遗传给后代,而对异花授粉作物则必须强迫其自交才能获得纯系(或称自交系)。
双受精过程
双受精是指被子植物中的单子叶植物的雄配子体形成的两个精子,一个与卵融合形成二倍体的受精卵,另一个与中央细胞的极核(通常两个)融合形成受精极核的现象。双受精后由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
双受精过程:花粉粒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通常经过珠孔进入胚囊,花粉管端壁形成小孔并喷出2个精细胞及其它营养物,随后2个精细胞转移到卵细胞和中央细胞附近,一个精细胞的质膜与卵细胞的质膜融合,精核入卵,两者的核膜融合、核质融合、核仁融合形成受精卵(合子),受精卵进一步发育形成胚(2N)。其中另一个精细胞的质膜与中央细胞(含有2个极核,极核为单倍体)的质膜融合,两者的核膜融合、核质融合、核仁融合形成受精极核,受精极核进一步发育形成胚乳(3N)。
一方面,精细胞与卵细胞的融合形成二倍体的合子,恢复了各种植物原有的染色体数目,保持了物种遗传的相对稳定性;同时通过父、母本具有差异的遗传物质重新组合,使合子具有双重遗传性,既加强了后代个体的生活力和适应性,又为后代中可能出现新的遗传性状、新变异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另一个精细胞与2个极核融合,形成了三倍体的受精极核及其发育成的胚乳,同样结合了父、母本的遗传特性,生理上更为活跃,更适合于作为新一代植物胚胎期的养料(在胚的发育或种子萌发过程中被吸收)。这样,可以使子代的变异性更大,生活力更强,适应性更为广泛。因此,双受精作用是植物界有性生殖的最进化、最高级的形式,是被子植物在植物界繁荣昌盛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双受精作用的生物学意义也是植物遗传和育种学的重要理论依据。
变态茎
变态茎是由于功能改变引起的形态和结构都发生变化的茎。植物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由于环境的变迁,引起器官形成某些特殊的适应,以致形态、结构都发生了改变的茎。
变态茎分为以下几种:
1.根状茎由多年生植物的茎变态成的横卧于地下、形状似根的地下茎。根状茎上具有明显的节和节间,具有顶芽和腋芽,节上往往还有退化的鳞片状叶,呈膜状,同时节上还有不定根,营养繁殖能力很强。如竹类、鸢尾、白茅和蓟等。
2、块茎由茎的侧枝变态成的短粗的肉质地下茎。呈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块状,贮藏组织特别发达,内贮丰富的营养物质。除马铃薯外,洋姜、甘露子(草石蚕)等也有块茎。
3、球茎由植物主茎基部膨大形成的球状、扁球形或长圆形的变态茎。观赏植物唐菖蒲和药用植物番红花具比较典型的球茎。有些球茎,如荸荠、慈菇等是由地下匍匐枝(侧枝)末端膨大形成的。球茎内都贮有大量的营养物质,供营养繁殖之用。
4、鳞茎扁平或圆盘状的地下变态茎。其枝(包括茎和叶)变态为肉质的地下枝,茎的节间极度缩短为鳞茎盘,顶端有一个顶芽。鳞茎盘上着生多层肉质鳞片叶,如水仙、百合和洋葱等。营养物质主要贮存在肥厚的变态叶中。大蒜的营养物质主要贮存在肥大的肉质腋芽(即蒜瓣)中,包被于其外围的鳞片叶,主要起保护作用。
5、肉质茎由茎变态成的肥厚多汁的绿色肉质茎。可行光合作用,发达的薄壁组织已特化为贮水组织,叶常退化,适于干旱地区的生活。如仙人掌类的肉质植物茎。
小议“轮作、间作与套种”
农业上常采用轮作、间作、套种等生产措施,以提高农作物的亩产量和年产量。那么,这三种农耕经验中究竟渗透了怎样的生物学知识原理呢?
1轮作
1.1种植模式在同一块土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或年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或在一年内连续种植超过一熟(茬)作物的种植模式,俗称换茬或倒茬。
1.2实际意义既能显著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也延长了有限土地面积的年有效光照时间,从而提高了光能利用率,提高了作物的单位面积年总产量。轮作是农耕中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一种生物学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能均衡地利用土壤养分。不同的农作物对各种矿质养料的需求量不同,而其根系发达程度所决定的入土深度的不同也导致了它们可以利用不同层次土壤养分;另外,不同作物吸收养分形态也有一定的差异,如:小麦只能吸收易溶性磷,而豆类往往能吸收难溶性磷。其二,能改善调节土壤肥力。轮作可以适当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不同作物根系对土壤理化性状影响不同,其返回土壤有机质也不同,这调节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实施水旱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有些轮作还能消除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其三,能减轻病虫和杂草危害。轮换作物,可以在种间关系特别是营养关系(食物链)的变化上达成病虫和杂草的自然防治,如斩断寄生、减少伴生性杂草等;水旱轮作,改变了生物的生存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农业生态的结构。
2间作
2.1种植模式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一茬)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成行或成带(多行)间隔种植的一种模式。农耕中通常是将长势较高的喜阳作物与较矮的喜荫作物进行搭配,如玉米和大豆间作。由于间作的两种农作物有较长的共同生长期,不同作物之间常存在着对阳光、水分、养分等的激烈竞争,因此选择合适的作物搭配,尽可能降低它们之间的竞争,是间作的关键。株型上要一高一矮、叶型上的一尖一圆、根系上要一深一浅、成熟期上要一早一晚、种植密度上要一宽一窄,以形成良好的时空层次的复合种植群体,通风透光,才可以实现资源和空间上的有效和最大化利用,保证产量。
2.2实际意义间作的主要意义是在于增加单位土地的有效光合面积,提高光能利用率。同时,合理的间作,还可以在作物间产生互补效应,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如宽窄行间作或带状间作中的高杆作物有一定的边行优势、豆科与禾本科间作有利于补充土壤氮元素的消耗等,从而实现高产、稳产和高效益。
3套种
3.1种植模式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一种种植模式,也称套作或串种。一般套种与间作一起表述,不做细致区分,但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套种作物的共生期很短,一般不超过套种作物全生育期的一半,而间作作物的共生期至少占一种作物的全生育期的一半。因此,套种是侧重于在时间上集约利用光热水资源,而间作则是侧重于在空间上集约利用光热水资源。
3.2实际意义不仅能阶段性地充分利用空间,更重要的是延长了后季作物的生长期,增加了单位土地的有效光照时间,从而增加了光能利用率,提高了年总产量。
植物的个体发育
生物的个体发育是指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和器官的形成,直到发育成性成熟个体的过程。该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胚的发育和胚后发育。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
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过程可以大致分为种子的形成和萌发、植株的生长和发育等阶段。
被子植物的双受精完成以后,一般说来,花被和雄蕊首先凋谢,柱头和花柱也随着萎缩,只有子房继续生长发育。在子房的胚珠里面,受精卵逐渐发育成胚,受精的极核逐渐发育成胚乳。胚珠最外侧的珠被发育成种皮。这样,一个胚珠就发育成了一个种子。
不同植物的胚,发育的过程大体相同,下面以荠菜为例来说明。荠菜的受精卵经过短暂的休眠以后,就开始进行有丝分裂。在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细胞中,靠近珠孔的一个叫做基细胞,另一个叫做顶细胞。顶细胞经过多次分裂,形成球状胚体。基细胞经过几次分裂,形成一列细胞,构成胚柄。胚柄可以从周围组织中吸收并运送营养物质,供球状胚体发育。研究表明,胚柄还能产生一些激素类的物质,促进胚体的发育。在胚体发育完成后,胚柄就退化消失了。由于球状胚体顶端两侧的细胞分裂速度比较快,就形成了两个突起,这两个突起逐渐发育成两片子叶。两片子叶之间的一些细胞发育成胚芽,胚体基部的一些细胞发育成胚根,而胚芽与胚根之间的细胞则形成胚轴。这样,子叶、胚芽、胚轴和胚根就构成了荠菜的胚(如图)。
受精的极核不经过休眠,就开始进行有丝分裂,经过多次分裂形成大量的胚乳细胞。这些胚乳细胞构成了胚乳。多数双子叶植物在胚和胚乳发育的过程中,胚乳逐渐被胚吸收,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里,这样就形成了无胚乳种子,如大豆、花生和黄瓜等。多数单子叶植物在胚和胚乳发育的过程中,胚乳不被胚吸收,这样就形成了有胚乳的种子,如小麦和玉米等。
在胚和胚乳发育的同时,珠被发育成种皮。这样,整个胚珠就发育成种子。与此同时,发育中的种子产生生长素,刺激子房壁发育成果肉,整个子房就发育成果实。果实和种子成熟以后,便从母体上脱落下来。如果遇到合适的环境条件,种子就会萌发并长成幼苗。
幼苗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成为一株具有根、茎、叶三种营养器官的植株。植株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形成花芽,接下来便是开花、结果。花芽的形成,标志着生殖生长的开始。对于一年生植物和二年生植物来说,在植株长出生殖器官以后,营养生长就逐渐减慢甚至停止。对于多年生植物来说,当它们达到开花年龄以后,每年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仍然生长发育。其中营养器官的生长发育包括:根和茎顶端分生组织的活动,使茎不断长高,根不断伸长。与此同时,由于茎和根的形成层的活动,使茎和根不断长粗。这样,多年生植物就逐年长大。
高中常见的七种育种方法和原理
1.诱变育种
(1)原理:基因突变
(2)方法: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中子、激光、电离辐射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硫酸二乙酯、秋水仙素等各种化学药剂)或空间诱变育种(用宇宙强辐射、微重力等条件)来处理生物。
(3)发生时期: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间期(4)优点:能提高变异频率,加速育种进程,可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创造人类需要的变异类型,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的生物品种;变异范围广。(5)缺点:有利变异少,须大量处理材料;诱变的方向和性质不能控制。改良数量性状效果较差,具有盲目性。(6)举例:青霉素高产菌株、太空椒、高产小麦、“彩色小麦”等
2.杂交育种
(1)原理:基因重组
(2)方法:连续自交,不断选种。(不同个体间杂交产生后代,然后连续自交,筛选所需纯合子)
(3)发生时期:有性生殖的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四分体时期(4)优点:使同种生物的不同优良性状集中于同一个个体,具有预见性。(5)缺点:育种年限长,需连续自交才能选育出需要的优良性状。(6)举例:矮茎抗锈病小麦等
3.多倍体育种
(1)原理:染色体变异
(2)方法: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3)优点:可培育出自然界中没有的新品种,且培育出的植物器官大,产量高,营养丰富。(4)缺点:结实率低,发育延迟。(5)举例:三倍体无子西瓜、八倍体小黑麦
4.单倍体育种
(1)原理:染色体变异
(2)方法: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3)优点: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加速育种进程。
(4)缺点:技术相当复杂,需与杂交育种结合,其中的花药离体培养过程需要组织培养技术手段的支持,多限于植物。(5)举例:“京花一号”小麦
5.基因工程育种(转基因育种)
(1)原理:基因重组
(2)方法:基因操作(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3)优点:目的性强,可以按照人们的意愿定向改造生物;育种周期短。
(4)缺点:可能会引起生态危机、必须考虑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技术难度大。(5)举例:抗病转基因植物、抗逆转基因植物、转基因延熟番茄、转基因动物(转基因鲤鱼)等
6.细胞工程育种
(1)原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细胞膜的流动性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
(2)方法: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愈伤组织→根、芽→植物体去掉细胞壁→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组织培养核移植→胚胎移植。
(3)优点:快速繁殖、培育无病毒植株等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培育出作物新品种繁殖优良品种,用于保存濒危物种,有选择地繁殖某性别的动物。
(4)缺点:技术要求高、培养条件严格技术复杂,难度大;需植物组织培养等技术导致生物品系减少,个体生存能力下降。
(5)举例:试管苗的培育、培养转基因植物培育“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多利”羊等克隆动物的培育。
7.植物激素育种
(1)原理: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果实的发育
(2)方法:在未受粉的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子房就可以发育成无子果实。
(3)优点:由于生长素所起的作用是促进果实的发育,并不能导致植物的基因型的改变,所以该种变异类型是不遗传的。
(4)缺点:该种方法只适用于植物。(5)举例:无子番茄的培育
杂交水稻
达尔文说,自然界里的生物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但其实,在我们人类历史这漫长的驯化、培育、选种的过程也是如此。人们知道要选择品质好的个体来传种,就能培育出品质优良的品种。可是选择育种不仅周期长,而且可选择的范围也是有限的。在实践中,人们就逐渐摸索出杂交育种的方法。
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也称为集优。将优良的性状集合在一种生物上。原理是基因重组
杂交育种的培育方式一般有两类;
一、培育常规的纯合子品种
1.培育隐性纯合子品种,F
中只要表现出隐性性状就是纯合子
2.培育显性纯合子品种遗传图解F
中的高产抗病的基因型既有纯合子又有杂合子,无法直接留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自交,选择直至不发生性状分离。
二、培育杂合子品种原理:杂种优势,主要利用F1的优良性状,并不要求遗传上的稳定,将杂种子一代作为种子直接利用,如水稻、玉米等。而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就是利用杂交育种原理进行培育的。
水稻是草本稻属的一种,为一年生,禾本科植物,单子叶,性喜温湿,成熟时约有1米高,叶子细长,约有50到100厘米长,宽约2到2.5厘米。稻米的花非常小,开花时,主要花枝会呈现拱形,在枝头往下30到50毫米间都会开小花,大部分自花授粉并结种子,称为稻穗。杂交水稻指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用于生产,这就是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培育,利用的是水稻的杂种优势。主要表现在生长旺盛,根系发达,穗大粒多,抗逆性强等方面。但是,水稻属自花授粉植物,雌雄蕊着生在同一朵颖花里,由于颖花很小,而且每朵花只结一粒种子,因此很难用人工去雄杂交的方法来生产大量的第一代杂变种子,所以长期以来水稻的杂种优势未能得到应用。那么杂交水稻的培育过程是怎样的呢?
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对配制杂交种子不利。要进行两个不同稻种杂交,先要把一个品种的雄蕊进行人工去雄或杀死,然后将另一品种的雄蕊花粉授给去雄的品种,这样才不会出现去雄品种自花授粉的假杂交水稻。可是,如果技术人员用人工方法在数以万计的水稻花朵上进行去雄授粉的话,工作量极大,实际并不可能解决生产的大量用种。因此,研究培育出一种水稻做母本,这种母本有特殊的个性,它的雄蕊瘦小退化,花药干瘪畸形。靠自己的花粉不能受精结籽。(不育系)为了不使母本断绝后代,要给它找两个对象,这两个对象的特点各不相同:第一个对象外表极像母本,但有健全的花粉和发达的柱头(保持系)。用它的花粉授给母本后,生产出来的是女儿。长得和母亲一模一样,也是雄蕊瘦小退化,花药干瘪畸形、没有生育能力的母本。另一个对象外表与母本截然不同,一般要比母本高大,也有健全的花粉和发达的柱头(恢复系)。用它的花粉授给母本后,生产出来的是儿子,长得比父、母亲都要健壮。这就是技术人员需要的杂交水稻。有了"三系"配套,技术人员在生产上就能大量生产杂交水稻了。
生产上要种一块繁殖田和一块制种田,繁殖田种植不育系和保持系,当它们都开花的时候,保持系花粉借助风力传送给不育系,不育系得到正常花粉结实,产生的后代仍然是不育系,达到繁殖不育系目的。技术人员可以将繁殖来的不育系种子,保留一部分来年继续繁殖,另一部分则同恢复系制种,当制种田的不育系和恢复系都开花的时,恢复系的花粉传送给不育系,不育系产生的后代,就是提供大田种植的杂交稻种。由于保持系和恢复系本身的雌雄蕊都正常,各自进行自花授粉,所以各自结出的种子仍然是保持系和恢复系的后代。
这就是三系杂交水稻:是指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系配套育种,不育系为生产大量杂交种子提供了可能性,借助保持系来繁殖不育系,用恢复系给不育系授粉来生产雄性恢复且有优势的杂交稻。
现在又出现了两系杂交水稻的培育。两系法杂交稻是利用光温敏不育系水稻为基本材料培育的。光温敏不育系水稻非常神奇,其生育能力是随着光和温度的变化而达到一系两用的目标。具体地说:这种水稻在夏季,长日照、高温下,表现为雄性不育,这时所有正常品种都能与其生育,生产杂交种子,这个种子就是两系杂交水稻的种子。这种光温敏不育系水稻在秋季、短日照、低温下又变成了正常的水稻,自己繁殖自己,也就是自己接种。因为水稻是属于雌雄同花的自花授粉植物。这种杂交水稻因为只有不育系(母本)、和恢复系(父本)、而不需要保持系,所以称两系法杂交水稻。两系稻最大的优点,就是父本、母本之间是自由恋爱,直到相中自己最称心的那一位,而三系稻它必须经过(保持系)也就是媒人牵线,父母做主才能结合,而不管双方品种是否优良、是否般配,所以自由恋爱成婚的两系稻就比包办婚姻的三系稻的婚姻质量更好,品质更优,产量更高。
枫叶为什么这样红
醉美金秋,满山红遍,万物尽是凋零,唯独枫叶红,这才是秋天正确的打开方式你知道枫叶为什么是红色的吗?
实际上,秋天枫叶变红,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
使叶片呈现红色的主要靠花青素,存在于液泡内的细胞液中。当细胞液为碱性时,花青素呈蓝紫色,当细胞液呈酸性时,花青素呈红色。入秋以后,枫树叶内的花青素增多,而气温的下降又使叶绿素破坏消失,因此绿叶变成了红叶。变色的外部因素是气候条件:当气温迅速下降到一定程度,而且夜间的温度比白天下降很多时,树叶还没有凋落,而叶绿素已大部被破坏,同时昼夜温差的增大,也有助于花青素的形成,因此叶子很快变红。如果气温下降很慢,而且昼夜温差不大,叶绿素还没有被破坏而树已经枯萎,那就变不成美丽的红叶了。
此外枫树叶里的糖分也起了很大作用呢!做了个小实验,先从山上采下几片绿色的枫叶,把它们分别泡在有糖份和没糖份的杯子里,泡了五天。五天后,有糖水的杯子里的枫叶变红了,只有水的杯子里的枫叶还是绿色。实验证明:枫树里的糖分对枫叶的变红也有很大关系!
糖醋蒜为什么会变绿
有人听说糖醋蒜瓣很好吃,他们也试着腌制,不料才腌一个多星期就发现蒜瓣变绿了。糖醋大蒜头突然变成绿色,能吃吗?专家称,糖醋大蒜头变绿色系蒜头的生物化学作用所致,不必惊慌,可以放心食用。在北方民间广为流传“腊八蒜”的做法,这天腌制的糖醋大蒜头会变成绿色。糖醋蒜为什么会变绿呢?
变成绿色是大蒜和醋在低温下产生的一种生化反应,即绿变,在大蒜里藏着一些活性物质,在酶的作用下,这些物质会变成一种蒜绿素。蒜绿素可是个好东西,它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和抗衰老作用,所以,吃腊八蒜对人体有一定的保健功效。不过,蒜绿素喜欢低温,而腊八前后是一年中温度最低的时候,所以这时候泡腊八蒜更容易变绿。研究发现,“腊八蒜”的绿色素实际上是由一种先生成的蓝色素和一种后生成的黄色素组成。产生色素的转变过程是,先产生蒜蓝素,再转变为蒜绿素,蒜绿素过一段时间可转变为蒜黄素。在大蒜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绿色素不是常见的叶绿素,与我国传统食品“腊八蒜”中的蒜绿素成分相同。
低温是打破大蒜休眠、激活蒜酶、发生绿变的条件。腌制糖醋蒜瓣时,低温让细胞壁破损,打破了蒜瓣休眠,激活了蒜酶。蒜瓣中的含硫化合物,在蒜酶的作用下,生成硫代亚磺酸酯、丙烯基硫代亚磺酸酯等大蒜色素的物质前身,这些物质不稳定。进一步与大蒜中含量高的碱性氨基酸反应,生成色素前体,最后与大蒜中的不饱和化合物(就像植物油中含有的不饱和链)生成蒜绿色素,使蒜瓣变绿。在醋蒜原料没有污染的情况下,大蒜变绿应该是大蒜里的大蒜素本身的变化。变绿的大蒜如果继续浸泡,很可能变成黄色。如果确实无法接受这种绿色素,建议泡制前将大蒜拿出来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放一段时间再泡,也可以泡之前用热水烫一下,这样泡制的大蒜就不会变绿了。但是,这样容易造成微生物污染。专家提醒市民,大蒜变绿后并没产生有害物质,可放心食用。
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不涉及生殖细胞,不需要经过受精过程,直接由母体的一部分直接形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无性繁殖在生物界中较普遍,有分裂繁殖、出芽繁殖、孢子繁殖、营养繁殖等多种形式。
(1)分裂繁殖简称裂殖,是由一个生物体直接分裂成两个新个体,这两个新个体基本相同。单细胞生物都采用裂殖的繁殖方式。(细菌的裂殖)
(2)出芽繁殖简称芽殖,是先在母体上长出与母体相似的芽体,即芽基,芽基长大后脱离母体或不脱离母体长成独立生活的个体。水螅等腔肠动物、海绵动物、酵母菌等采用芽殖的繁殖方式。
(3)孢子繁殖孢子是藻类、真菌和一些低等植物等产生的一种有繁殖或休眠作用的生殖细胞,在适宜的环境下能直接发育成新个体。(衣藻的孢子繁殖过程)
(4)营养繁殖即脱离亲体的营养器官(根茎叶)或亲体的一部分直接发育成一个新的个体的繁殖方式。如马铃薯的块茎,吊兰和草莓的匍匐茎等都能长出独立的植株,植物的压条、扦插等也能培育出完整的植株来。包括嫁接繁殖和自根繁殖。
①嫁接繁殖就是一株植物上的枝或芽等组织器官接到另一带根系植物的适当部位,使接穗基部的形成层与砧木上部的形成层相互贴近,在两者连接部位新生出导管和筛管等维管组织,使接穗和砧木愈合而成为新植株。
②自根繁殖就是利用植物器官、组织的再生能力及细胞全能性的特点,使植物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再生根,芽或枝而成为一个独立个体。
(1)获得的苗木其遗传性和母株基本一致,能保持母本优良性状,苗木生长整齐一致,很少变异。
(2)由于新株的个体发育阶段是在母体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因此可以加速生长,跨越生理(发育)阶段,提早开花、结果。
(3)对一些不易结实或种子很少的植物,无性繁殖有利于其种质资源的保存。
存在问题
(1)病毒危害无性繁殖是采用营养体的一部分进行繁殖,引起病毒病的病毒、类病毒等微生物可以从母体传到繁殖的后代,直接在无性系中传播,因此无性繁殖很容易引起病毒病的危害。
(2)无性系发生体细胞的变异无性繁殖能保持品种的遗传特性,这是相对的,因为体细胞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也会发生变异。例如最近提出的太空育种就是植物在宇宙射线影响下发生的变异。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由于激素等化学药剂的刺激也能引起无性系产生突变。
牛奶草莓真是用牛奶浇灌出来的?
随着温室大棚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吃到新鲜的草莓。近几年无论是在超市,还是在水果店都能看到各式各样的草莓,而给消费者印象较深的是牛奶草莓,导购员都说这种草莓是用牛奶当肥料种植而成的,有营养、有奶香味。牛奶当肥料,真能种出牛奶草莓吗?
据草莓种植户说根本就没有牛奶草莓这个品种,这是经销商起的名字,用来吸引消费者的,这种草莓的原名叫“森研99号”,种植户一般都称为99草莓,其有牛奶的口味,但未必是用牛奶种植的。小编也听说过有些农户把过期牛奶当成肥料施在果园里,果树根系,水果表面到底能不能吸收牛奶,用牛奶种出的水果营养高吗?
据专家解释,牛奶只有稀释后才能用于浇灌、喷施,但如果未经发酵直接浇灌下去,牛奶里的蛋白质会造成土壤粘固,让原本疏松的土壤变硬,导致的后果就是水浇不下去,草莓的根烂掉,严重的会死亡。即便发酵了浇灌在土壤里,对环境也不好,因为大棚相对密闭,发酵后产生的臭味很难让人接受。同理,直接稀释后喷在水果表面也不会被吸收,而且牛奶适合各种细菌的生长,容易使果树病菌感染。
其次,牛奶的主要成分是水和蛋白质,蛋白质只有分解成为氨基酸才可以被植物吸收,分解后的牛奶相当于给植物施了氮肥,和普通施肥没有区别。由此可见,牛奶当肥料对草莓种植没有任何意义。再者,种植户也不会投入巨额成本买牛奶用在果园里。除了牛奶草莓,还有类似的牛奶苹果、牛奶鲜桃等水果。说到底,这只不过是一种营销手段罢了。还有一部分无良商家,会打着销售牛奶草莓的名义,在普通草莓上喷洒牛奶香精,但是这种一般口感不会像牛奶草莓那样香醇,而且保质期非常短,有可能第二天就腐烂了,所以大家在挑选草莓时一定要擦亮眼睛。
植物为什么会长“肿瘤”?
在树干上,我们会经常发现一些凸起物,这便是植物的“肿瘤”,越是年龄大的树,肿瘤越多,那么这些肿瘤是怎么来的?这种“肿瘤”又是怎样生成的呢?
有些植物在病菌与害虫的侵人与寄生的情况下,有一些细胞组织得到破坏,细胞没法控制自己的分裂,遭到病虫害侵入的地方便会生出赘瘤。此外,有些植物遇到动物的袭击而受伤;有些植物遇到烈日暴晒后开裂受伤;有些植物经受不起狂风的摇撼从而折断受伤;有些植物在雷电的打击下而燃烧受伤,它们的伤口会裂开,这些全部会产生肿瘤。虫害引起的植物“肿瘤”现象同样是较为常见的。柑橘如果得了锈壁虱,则会引起果木的枝叶、花苞、果柄以及果蒂和果实生出癭瘤。
植物“肿瘤”对子植物的成长通常是有危害的。如果形成了“肿瘤”,必将会影响到植物体健康的代谢活动以及生长发育,干扰了开花结果,严重的还可能导致植物的死亡。可是有一种根瘤,是因为根瘤菌进入根的皮层后刺激根组织从而形成的,不仅无害,相反还有益。根瘤菌能够向豆科植物供应氮素,从而和宿主共同生长。
如何去除植物肿瘤?1.冠瘿瘤:切掉,伤口涂抹药剂,噻苯隆,抑霉唑,春雷霉素等调成糊状,辅助加强肥水等管理,增加植株免疫力。2.根瘤:根瘤,一般对症施治,以防为主,一旦发病就很难治,线虫引起的防线虫,细菌引起的防细菌。3.叶瘤:叶部出现肿瘤一般以虫为主,少量可以人工摘除,以防止成虫为主,抑制住虫的繁殖,发病自然减轻。4.其他肿瘤:视具体情况而定,可咨询农业专家。
为什么含羞草会害羞?
含羞草与一般植物不同,它在受到外界触动时,叶柄下垂,小叶片合闭,此动作人们理解为“害羞”,故称之为含羞草。那么,为什么含羞草会害羞?
含羞草的这种特殊的本领,是有它的一定历史根源的。它原产于热带南美洲的巴西,那里常有大风大雨。每当第一滴雨打着叶子时,它立即叶片闭合,叶柄下垂,以躲避狂风暴雨对它的伤害。这是它适应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一种适应。另外,含羞草的运动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自卫方式,动物稍一碰它,它就合拢叶子,动物也就不敢再吃它了。含羞草复叶下垂,是由于复叶叶柄基部的叶枕中细胞紧张度的变化引起的。叶枕的上半部与下半部组织中细胞的构造不同,上部的细胞壁较厚而下部的较薄,下部组织的细胞间隙比上部的大。在外界刺激影响下,叶枕下部细胞的透性增大,水分和溶质由液泡中透出,排入细胞间隙,因此,下部组织细胞的紧张度下降,组织疲软;而上半部组织此时仍保持紧张状态,复叶叶柄即下垂。
小叶运动的机理与此相同,只是小叶叶枕的上半部和下半部组织中细胞的构造,正好与复叶叶柄基部叶枕的相反,所以当紧张度改变,部分组织疲软时,小叶即成对地合拢起来。有人做过研究,含羞草在受到刺激后的0.088秒钟内,叶子就会闭合,稍过一段时间,小叶子又重新展开,叶柄也竖立起来。恢复的时间一般为5-10分钟。但是,如果我们继续逗弄,接连不断地刺激它的叶子,它就会产生“厌烦”之感,不再发生任何反应。这是因为连续的刺激使得叶枕细胞内控制开合的细胞液流失了,不能及时得到补充的缘故。很有意思吧!
微生物篇
生物病毒
病毒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生物。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命形态,它由一个核酸长链和蛋白质外壳构成,病毒没有自己的代谢机构,没有酶系统。因此病毒离开了宿主细胞,就成了没有任何生命活动、也不能独立自我繁殖。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后,它就可以利用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能力,按照它自己的核酸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产生和它一样的新一代病毒。复制后的生物病毒裂解宿主细胞而被释放出去,感染新的宿主细胞。
病毒的蛋白质外壳称为衣壳,遗传物质多为RNA或DNA。衣壳与核酸分子统称为核衣壳。但以HIV为例,病毒表面还包裹着类似细胞膜的胞膜和刺突结构,与衣壳共同决定病毒的特异性。此外还有一些酶:如逆转录酶。病毒根据宿主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从结构上还分为:单链RNA病毒,双链RNA病毒,单链DNA病毒和双链DNA病毒病毒的生命过程大致分为: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五个步骤。
虽然生物病毒会给人类带来一定的益处,例如利用噬菌体可以治疗一些细菌感染;利用昆虫病毒可以治疗、预防一些农业病虫害等,但却危害很大,例如HIV、狂犬病毒等,给人类带来生命的危险;流感病毒、肝炎病毒等会带来疾病;TMV,马铃薯Y病毒给人带来财产损失.
附:全球十大可怕病毒
2014年埃博拉疫情成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瘟疫,影响了多个西非国家,造成11000多人死亡。尽管埃博拉病毒是很致命的病毒,但它并不是世界上危害最大的病毒,这个榜单上的十大病毒是世界上最难治的病毒。
10.埃博拉病毒(RNA)2014年西非爆发的埃博拉疫情导致28638起病例,导致两年内11316人死亡。在此之前,2000-2001年,最大的疫情发生在乌干达,当时有425起病例,包括224例死亡。然而,这种病毒是与血液或其他体液接触传播的病毒产生严重变异而形成的,即扎伊尔菌株变异而来的,虽然它是有史以来最致命的病毒之一,但它也是最罕见的病毒之一。主要症状有高烧、呕吐、内出血、眼睛和嘴部出血。
9.黄热病(RNA)被感染的蚊子可以传播黄热病,这是18和19世纪最危险的传染病之一,现在它仍然是有史以来最致命的病毒之一,每年造成约20万例病例和3万例死亡。黄热病的病人,主要症状包括黄疸或皮肤的“发黄”,并且还有大约15%的患者有更大的毒性,包括肾脏感染,其他症状包括口、鼻、眼和胃出血。
8.狂犬病(RNA)狂犬病使每年约有5.5万人死亡,狂犬病是通过动物叮咬传播的,如果不迅速治疗,病毒就会攻击大脑,继而导致死亡。狂犬病可以引起人体肌肉剧烈的运动,还有无法控制的兴奋、疼痛、吞咽口水,然而这仅仅是开始,它会引起躁狂症,然后是昏迷和死亡。
7.丙型肝炎(RNA)丙型肝炎病毒是导致美国大多数人死亡的主要慢性病之一,虽然美国的艾滋病死亡人数在下降,但丙型肝炎的死亡人数却在稳步增加。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约有1.5亿人患有慢性丙型肝炎,每年有超过35万人死于与丙型肝炎相关的肝脏疾病。在症状出现之前,人们可能会被感染数年甚至数十年,死亡通常是由肝硬化或肝癌引起的。这种疾病可以通过血液传播进行感染。
6.轮状病毒(RNA)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儿童都至少有一次被轮状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是婴儿和幼儿中最常见的呕吐和腹泻的原因。由于轮状病毒对大人产生不了很强的危害性,所以成人不用担心,然而有些国家在卫生保健方面很落后,使这种病毒成为有史以来最致命的病毒之一,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有超过45万人因这种病毒死亡。
5.流感(RNA)流感的症状最早是在2400多年前由希波克拉底发现的,现在是有史以来最古老的致命病毒之一。1918年西班牙流感爆发导2000万至1亿人死亡,这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流感,在发达国家,疫苗接种是可行的,但是每年必须生产不同的疫苗,因为新的毒株会变异出现。全世界每年有大约300万到500万的人受到感染,然而有25万至50万人死于流感。
4.麻疹(RNA)麻疹仍然是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具传染性的疾病之一。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估计,尽管存在安全有效的疫苗,但是每天仍有400名儿童死于麻疹,每小时16人,2014年,大约有114900人死于麻疹,其中大多数是5岁以下的儿童。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00年至2014年间,有1710万人因接种疫苗而死亡,并发症包括严重的腹泻、脱水、严重的呼吸道感染,如肺炎和脑炎,一种引起脑肿胀的感染,引起与麻疹相关的死亡。
3.乙型肝炎病毒(DNA)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有超过78万人死于乙肝并发症,该病毒通过接触血液或其他体液可以传播,使其成为卫生工作者的潜在危害。这种疾病会感染肝脏,像丙肝一样,会导致肝硬化或肝癌,虽然有一种非常有效的疫苗,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接种过的。
2.艾滋病毒(RNA)艾滋病的患者通常会因人体免疫系统瘫痪而死亡,据估计全世界有3400万人死于这种病毒。2014年,大约有3690万人(包括大约260万儿童)受到这种病毒的感染,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一份报告,其中约有1710万人不知道他们有这种病毒,约有2200万人无法获得艾滋病毒治疗。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的人可以过健康的生活,这种疾病通常通过接触血液或其他体液传播,也可以通过感染的针头、注射器或分娩或哺乳传播等。
1.天花(DNA)天花是有史以来最致命的病毒,在19世纪和20世纪成功的接种疫苗之后,它已不复存在。天花是仅有两种被人类根除的传染病之一,天花可能早在公元前10000年就开始蔓延,在18世纪的最后几年里,大约有40万欧洲人丧生,其中包括5名在位的领导人,大约20%到60%的感染者死亡,超过80%的儿童受感染,一度成为人们最害怕的疾病。
每逢新春佳节、朋友聚会或喜庆的日子,餐桌上总少不了备些美酒来助兴。在当今世界上,中国不仅是第一产酒大国,而且酒的消耗量也居世界第一。不仅如此,据史学家的研究发现,中国还是酒的发明者。在我国,酿酒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约4000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便会利用微生物进行酿酒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中所指的就是我国颇有名气的山西杏花村生产的汾酒。当年,我国贵州的茅台酒参加巴拿马国际评奖大赛,因包装粗糙而未引起评委的注意。一位中国代表急中生智,将酒坛摔碎在评酒大厅,阵阵醇香令人陶醉,博得了评委们的齐声赞叹,使茅台酒荣获国际金奖而享誉全世界。那么,酒到底是怎么来的呢?酒的种类很多,如白酒、黄酒、葡萄酒、果露和啤酒等等,一应俱全。尽管各种酒的原料和酿造工艺不同,但其生产过程的中心环节都离不了酿酒大师酵母菌的发酵作用。
我国的传统酿酒方法用的原料是含淀粉的谷物。可是,酵母菌不会产生消化淀粉的淀粉酶,所以它不能直接利用含淀粉的原料。人们发现,长了霉的谷物经水浸泡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一种特殊的香味和辛辣味,从而逐步摸索出了利用谷物制酒的方法。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了独特的酿酒工艺。拿做白酒来说,首先进行制曲,即用部分淀粉原料与曲霉和根霉混合制成;再利用曲中的曲霉、根霉合成和分泌的淀粉酶具有把淀粉分解成葡萄糖和麦芽糖的能力,使淀粉分解成葡萄糖,这个过程叫糖化;然后再利用酵母菌的作用,在厌氧条件下把葡萄糖转变成酒精,这叫酒精发酵。像这样利用几种、甚至几十种微生物同时进行发酵是我国特有的发酵方法。从现代微生物学的观点来看,利用曲进行酿酒,实际上是一个先后利用两类微生物的生理活动进行酒精发酵的酿酒工艺,它不但在世界酿酒史上最早把霉菌应用到酿酒业中,而且对现代微生物发酵工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意义。
我国的许多名酒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像贵州的茅台酒、四川的五粮液、山西的汾酒、陕西的西凤酒等。我国的各类名酒其芳香味道各不相同,主要原因是应用的霉菌、酵母菌的种类不同。这些微生物都有自己特定的酶系统,使酿造的工艺和成品质量各有千秋。葡萄酒的生产工艺比起白酒来要简单一些。它是以葡萄为原料,经酵母菌的发酵作用制成的。当你走进生产葡萄酒的车间,就会高兴地看到一串串的葡萄“坐在”传送带上,通过一排排“喷泉”,把它们身上洗得干干净净,然后送上葡萄破碎机,一转眼儿就变成葡萄浆,不久,葡萄浆就成了酵母菌的美味佳肴啦。酵母菌吃了葡萄浆里的糖分之后,排出酒精和二氧化碳。发酵过程中温度维持在25〜30°C之间。经过几天的旺盛发酵,因糖分的减少而使发酵作用逐渐缓慢下来。以上过程为前发酵,前发酵在发酵池内进行。前发酵结束之后,除去残渣并压榨过滤,将过滤出的未成熟的新酒再进行后发酵。后发酵一般在贮酒桶中完成,贮酒桶放在发酵室内,温度一般控制在10〜15°C,这时酵母菌的活动慢慢变得微弱。经过以上过程得到的酒汁经一定时间的贮存陈酿,然后配制、澄清、过滤、装瓶,即可得到成品——红葡萄酒了。白葡萄酒的酿制方法与红葡萄酒大同小异,顾名思义它是用白葡萄作原料。红葡萄酒是带葡萄皮一起发酵,而白葡萄酒需将葡萄去皮,仅取葡萄汁进行发酵。此外,白葡萄酒的酿制要求比红葡萄酒更严格。
具有液体面包美称的啤酒,也是酵母菌的杰作。啤酒是以大麦芽糖化淀粉为原料,再由酵母菌把糖转化成酒,还要加入啤酒花作香料,使啤酒具有独特的风味。酵母菌在发酵的过程中还产生维生素和氨基酸,使啤酒富含营养。啤酒中酒精含量低,对神经的毒害作用很轻,加上啤酒风味独特,清凉爽口,使它成为大众喜爱的饮料。
古人在制造发酵产品时,虽然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但他们却运用于这种发酵现象,把谷物等发酵原料放在自然环境中,任凭自然界里的微生物在发酵原料上自然发酵。这种原始的酿造技术是与人类文明同时开始的,它一直延续了几千年。这种用大缸做容器的原始酿造技术在民间甚至一些小作坊今天仍在使用着。19世纪后期,德国科学家科赫充分认识了自然发酵法的弊病,研究出了一种可以将自然界里各种混杂在一起的微生物相互分离的纯种培养技术,从而建立了以微生物纯种培养为主的传统发酵技术。运用这种技术,人们可以制造糯米甜酒、腐乳、酸牛奶、泡菜以及面包、馒头等。微生物纯种培养技术的发明不仅开创了传统发酵技术的广阔前景,而且也奠定了微生物在工业利用上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科学家设计了适于工业生产,能灭除其他杂菌的密闭式发酵罐。发酵罐和传统的发酵容器——缸相比,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点。它不仅便于进行严格的灭菌,以消除杂菌对发酵过程的影响,而且还可以对里边的发酵原料进行搅拌,使微生物能充分地与发酵原料接触。同时,发酵罐还能同电子计算机相连,全面地掌握罐内的温度、压力、微生物菌体的浓度、发酵原料的利用率等详细资料,可以随时掌握发酵过程,实现自动控制。从缸到罐的进步,是发酵技术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使发酵产品实现了大批量的工业化生产规模,简化了某些产品的生产过程。20世纪40年代,由于青霉素的生产是采用小培养瓶作为发酵容器,所以生产效率很低,因此,青霉素的价格也很昂贵。到了40年代后期,青霉素生产开始采用发酵罐培养,生产效率大大提髙,从而使青霉素的价值日益下降,成为最普通的抗生素。传统发酵技术比自然发酵技术的生产效率要高得多,如在酱油的生产中,直接利用具有高活力蛋白酶的米曲霉对原料进行发酵,不仅使生产时间缩短了将近五分之一,而且还大大地简化了生产工艺。
涨知识!原来醋是由酒酿出来的
民以食为天,而美味的食物如果少了油盐酱醋这些调料可是万万不行滴。在所有的调料中,醋又拥有着无可比拟的地位。除了调味,大家都知道,经常喝醋还能起到消除疲劳,预防和治疗感冒的作用。记得小时候如果遇到流感,妈妈都会在屋里放一碗煮沸的醋。在我国,公认山西人嗜醋如命,山西有一个顺口溜:男人不吃醋感情不丰富,女人不吃醋家庭不和睦,小孩不吃醋学习不进步,老人不吃醋越活越糊涂。山西人对醋的热爱可见一斑。可山西人为什么那么爱吃醋?醋是怎么制作出来的?有人说吃醋就等于喝酒?小娘子在去山西平遥古城的时候,专门到制醋的作坊一探了究竟。相传古代的时候醋是酒圣杜康的儿子黑塔发明的。杜康发明了酒,他儿子黑塔在作坊里提水、搬缸什么都干,慢慢也学会了酿酒技术。后来,黑塔酿酒后觉得酒糟扔掉可惜,就存放起来,在缸里浸泡。到了二十一日的酉时,一开缸,一股从来没有闻过的香气扑鼻而来。在浓郁的香味诱惑下,黑塔尝了一口,酸甜兼备,味道很美,便贮藏着作为“调味浆”。这种调味浆叫什么名字呢?黑塔把二十一日加“酉”字来命名这种调料叫“醋”。所以我们在进入制作醋的作坊前,先在门口看到了好大一堆醋糟,也就是类似于酒糟。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曲作为发酵剂来发酵酿制食醋,东方醋起源于中国,有文献记载,山西是酿醋的发源地,做醋的历史大约有4000年之久。“醋”中国古称“酢”、“醯”、“苦酒”等。“酉”是“酒”字最早的甲古文。同时把“醋”称之为“苦酒”,也同样说明“醋”是起源于“酒”的。
有朋友会问,那这一大坛子里都是酒么?当然不是。中国传统的酿醋原料,南方以糯米和大米(粳米)为主,北方以高粱和小米为主,中原以小麦为主,川陕多用麸皮。原料要经过蒸煮、糊化、液化及糖化,使淀粉转变为糖,再用酵母使发酵生成乙醇,然后在醋酸菌的作用下使乙醇发酵,将乙醇氧化生成醋酸。
真菌,是一种真核生物。最常见的真菌是各类蕈类,另外真菌也包括霉菌和酵母菌。现在已经发现了七万多种真菌,估计只是所有存在的一小半。大多真菌原先被分入动物或植物,现在自成一门,和植物、动物和细菌相区别。真菌和其他三种生物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真菌的细胞有含甲壳素(又叫几丁质、甲壳素、壳多糖)为主要成分的细胞壁,和植物的细胞壁主要是由纤维素组成的不同。
真菌的形态多样,一般分为单细胞和多细胞,酵母菌属于单细胞,而霉菌和蕈菌(大型真菌)都属于多细胞的真菌。常见的大型真菌有香菇、草菇、金针菇、双孢蘑菇、平菇、木耳、银耳、竹荪、羊肚菌等。它们既是一类重要的菌类蔬菜,又是食品和制药工业的重要资源。真菌的细胞不含叶绿体,是典型异养生物。它们从动物、植物的活体、死体和它们的排泄物,以及断枝、落叶和土壤腐殖质中、来吸收和分解其中的有机物,作为自己的营养。真菌的异养方式有寄生和腐生。除少数例外,真菌都有明显的细胞壁,通常不能运动,以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
真菌像细菌和微生物一样都是分解者,就是一些分解死亡生物的有机物的生物。真菌将生物分解为各类无机物,使土地肥力增强。还有些真菌也成为重要的食物来源。可食用的蕈菌有200多种,如冬菇、草菇、木耳、云耳等。以及真菌所侵入后的生(动,植物)物空壳,如冬虫夏草。还有的真菌用于食物加工,例如酵母菌用于面包等加工,酿酒也需要真菌。还有的真菌还可以抗病,亚历山大
弗莱明由于一次幸运的过失而发现了青霉素。它可以杀死许多致命性细菌。
在农业、林业和畜牧业中,真菌又有有害的一面。真菌能引起植物多种病害,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例如,1845年欧洲由于马铃薯晚疫病的流行摧毁了5/6的马铃薯,中国由于1950年的小麦锈病和1974年的稻瘟病而使小麦和水稻各减产60亿千克。真菌还可引起动、植物和人类的多种疾病。
腐乳是一种发酵食品,因为和腌制食品属于“近亲”,很多人抱有疑问,腐乳是健康食品吗?而其含盐量较高,更是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今天,就让我们解开关于腐乳的一些疑问和误会。腐乳是怎么制作出来的?腐乳的主要原料,就是人们常吃的黄豆。在制作腐乳之前,先要制作豆腐,过程很简单,无非是泡豆,打浆,点卤,然后除去一部分豆清,就成了有点强度的豆腐。豆腐再切成小块,就是制作腐乳的坯料了。这时候要接种毛霉之类的菌种,豆腐表面就长出一层毛茸茸的霉菌菌丝,喜欢的人会觉得毛茸茸的状态很可爱,脆弱的可能会觉得很恐怖。其实不必害怕,这些菌都是专门筛选过的“善良”菌,不产生毒素,也不会致病。然后,再加较多的盐,把菌“腌”到难以生存的程度,再加入含有香辛料、糖、辣椒、红曲、醪糟之类各种配料制成的调味汁,装瓶闷起来,后熟几个月,就变成了市场上的腐乳产品。因为配料不一样,工艺细节不同,出来的产品也各种各样。
听到这里,朋友们肯定首先有一种感受:原来吃腐乳就是在吃豆腐?对啦。豆腐里的各种营养成分,在制作腐乳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什么损失,反而是有所增加的。比如说,蛋白质变成了更容易消化的多肽和氨基酸,味道也更鲜美了。这些肽当中,还包括一些有利于控制血压的活性肽,因为有研究发现,它们可以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I的活性。钙、镁、铁等矿物质不仅没有减少,生物利用率还会上升,因为大豆当中原来含有很多植酸,它是非常妨碍矿物质吸收的,但发酵的时候,霉菌已经把它“干掉”了。那些妨碍蛋白质消化的成分,也被霉菌清除了。从维生素角度来说,发酵会产生相当多的B族维生素,弥补了豆腐维生素含量低(很多B族维生素在点卤后挤水的时候流失了)这个缺点。并且腐乳不像腌菜那样有亚硝酸盐问题。大豆中硝酸盐含量本来就很低,长达几个月的发酵也不会带来大量的亚硝酸盐。
看到这里,结论已经很清楚啦。把腐乳和盐和腌菜相提并论,实在太委屈它了-腌菜里面没有蛋白质和多肽,没有氨基酸,没有钙和镁,没有维生素,更没有大豆异黄酮那样的保健成分;腌菜也没有腐乳安全,B族维生素、钙、镁和氨基酸的含量也远远低于腐乳。与大豆相比,腐乳具有以下优势:1、不会胀气许多人吃大豆后会感到肠胀气,这是因为大豆中存在胀气因子,即棉子糖和水苏糖等糖苷类物质。而腐乳经过微生物的发酵,这些胀气因子被分解。2、蛋白质利用率提高大豆所含的蛋白质是不易被消化吸收的,而经微生物的酶水解后生成了低分子多肽混合物,易于被消化吸收,使得腐乳中蛋白质的消化率从大豆的65、3%升高到96%。大量研究表明,腐乳中所含蛋白质的量和性能完全可以与动物性食品相媲美,且不含胆固醇,因此腐乳是一种含高蛋白的健康食品。3、B族维生素增加由于微生物的作用,腐乳中产生的维生素B2含量仅次于乳制品,比豆腐还高6~7倍;维生素B12量仅次于动物肝脏。对于常吃素食的人,经常吃些腐乳有预防恶性贫血和老年性痴呆的功效;维生素B1、尼克酸(又称烟酸)含量也高于一般的食品。4、异黄酮活性增加大豆异黄酮是多酚类混合物,具有抗氧化活性,能预防和抑制白血病,具有抗肿瘤功效,尤其对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有积极的预防和治疗作用。5、降低胆固醇腐乳中的脂肪是不饱和脂肪酸,本身又不含胆固醇,大量实验动物研究表明,腐乳中的蛋白质疏水性成分能与胆酸结合,降低动物体内胆固醇的吸收及胆酸的再吸收。在动物体及人体上的许多研究结果也都证实,这种蛋白质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所以它比含高胆固醇的奶酪更有益于健康。
腐乳的确有个缺点,就是它必须放不少的盐才能帮助防腐。腐乳产品中的含盐量因品种而有所差异,多数产品的平均含钠量能达到2-3%,相当于含盐5-7.5%。虽然腐乳块本身的咸度低于腐乳汁,但一大块重量在20克左右,小块也有10克左右,摄入的总盐量还是相当可观的。按5%含盐量计算的话,20克酱豆腐相当于1克盐。所以说,要想享受腐乳的营养价值和健康好处,就要用它来替代三餐中的盐,而不能在吃同样多盐的同时再来两块腐乳。用腐乳替代一部分盐,可以增加营养素的供应,包括增加了一点钙、镁元素,增加了有利于控制血压的肽,同时又不会增加总的钠量。腐乳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不健康,请放心食用吧。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生命教育观察
”,回复“
高考关注
”获取中学所有学科学习、复习资源;回复
“12
”,获取回归教材系列;
回复“
”获取中学生物备课更多美图资源;回复
”获取
高考复习最新视频
,回复“
”获取
高考真题
”获取
题品教材+生物实验全揭秘+高考必刷题
,回复“
”获取
点整理
……回复任何
关键词有惊喜哦。
记得点“
”哦~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