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园生灵(一八三)丨虎斑颈槽蛇 燕园生灵(一八三)丨虎斑颈槽蛇燕园生灵(一八三)丨虎斑颈槽蛇

燕园生灵(一八三)丨虎斑颈槽蛇

今年盛夏的一天,我在河边拍野货,不远处一位正在钓鱼的大叔突然受到什么惊吓,猛然站起身,显得惊慌失措,还无意中踢倒了他屁股下的小板凳。与此同时,我看到他的板凳下有一条纤细的黑影迅速地钻进周围的杂草丛中。

走过去询问大叔刚刚发生了什么,

原来在他钓鱼的时候,一条虎斑颈槽蛇悠哉悠哉地爬过他的板凳下,把他吓了一大跳,而那条蛇也被受惊的大叔吓的不轻,赶紧逃之夭夭。

实际上对于常在河边钓鱼的朋友来说,早已习惯了这种偶遇。

在他们专注钓鱼的时候,常有觅食的虎斑颈槽蛇优雅地游过身旁。只不过这次人蛇接触有点儿过于亲密,导致双方都不是很愉快。

这说明当我们静止不动时,它可能误以为人类与周围的草木无异,觉察不到潜在的危险。对于喜欢蛇的朋友来说,有这种小蛇安静而自然(傻头傻脑)地游过身旁,绝对是一幅温馨的画面,一次难忘的经历。

温顺的有毒蛇

虎斑颈槽蛇(

Rhabdophistigrinus

),以下简称虎斑蛇,是国内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蛇类之一,属游蛇科,颈槽蛇属,俗称虎斑游蛇、野鸡脖子、雉鸡脖等。

身体背面草绿色,为一种保护色。头后两侧有对称的“八”字形黑斑,自颈部至身体中部的侧面,有橘红色与黑色斑块交替排列,腹部浅黄绿色。成年蛇全长约80厘米。

主要生活在河边、野苇塘、稻田地等水草繁茂的湿地区域,也能在远离水域的农田、山坡甚至民宅周围见到它们的身影。

食性广泛,吞食多种小型动物,除了最常吃的青蛙、蟾蜍、各种鱼类外,也捕食小鸟、田鼠和各种昆虫等。

正在搜寻猎物

生活在乡下民宅周围的虎斑蛇,对于有人类靠近的威胁,表现得很迟钝(更准确的说,应该是不以为然),因此给我一种傻头傻脑的印象。它们应该是已经习惯了周围人类的活动,这一点很像未名湖边被游人惯坏的野鸭和麻雀。

今年夏天的一次经历让我印象十分深刻,当时在田间小路溜达,遇到两位工人正在路边施工,声响很大,而正对他们脚下约三米远的野渠边,一条虎斑蛇正若无其事地捉金线蛙。他们发现它后,便用土块砸,受惊的蛇判断不出是哪个方向来的危险,竟然直接往岸上爬,爬向他们,后来才醒过闷儿来,快速逃回水里。

正在搜寻猎物

这种蛇不仅呆蠢,性情也很温顺,极少主动咬人。华北地区进入十月中旬后,天气越来越冷,草木枯萎,农田开始陆续被收割,蛙蟾多向水域附近迁移。夏季活跃于农田旱地的虎斑蛇和其他蛇类也向野塘、河边等水域集结。

蛇类冬眠之前,气温已经降得足够低,无论是蛇还是蛙蟾都对刺激变得迟钝麻木,容易捕捉。小时候村子西头的野塘边,能看到群蛇晒太阳的有趣景象,分布密度很高,平均每走一两米就能碰到一条,除了虎斑蛇外,也有白条锦蛇和红纹滞卵蛇,大部分都是小蛇,场面有点小壮观。

一条半大的虎斑蛇,正在游泳。

跟夏天不同,这个时候的它们用树枝就能轻易按住,印象中被按住的另外两种蛇都很凶,做出吞咬的恐吓姿态,还直接去咬树枝。然而小虎斑蛇就乖多了,我还抓了一条,不足20厘米长,握在手里(用衣袖包住手,防止意外被咬)并带回家。即便在我手里,它也不怎么乱动,不时吐着信子,直到现在我还觉得它有几分可爱。

虎斑蛇长期以来被误认为是无毒蛇,然而在我国和日本都报道过被虎斑蛇咬伤致死的案例。研究表明,

虎斑蛇能从捕食的蟾蜍体内摄取毒素

(蟾蜍是民间“五毒”之一),并存积在自身颈部腺体内,作为防御之用,面临生命威胁时,通过挤压颈部,将储存的蟾蜍毒素喷射出去。另外,口腔中也具有毒腺,通过噬咬来伤害攻击者。

因此这是一种有毒蛇

虽然它们温顺胆小,基本不会主动攻击人,但与它们接触过多难免出现意外,因此必须对这种蛇保持警惕,毕竟它们是有毒的。本人曾经无意中踩到草丛中的蛇尾巴,它反过来就是一口,咬到我的裤脚,所幸当时穿的是长裤。

所以同学们去野外玩,最好不要穿短裤凉鞋,走到草木茂盛的地方,可以找根棍子,一路打草惊蛇。

上天入地

从我们人类的角度看,这种蛇温柔老实,纯良无害,但肚子饿时打起猎来,却一点都不含糊。根据个人经验,我把它们强大的捕食能力,总结为四个字:“

上天入地

首先解释一下“

”,是指在干涸的坑塘中,它们能钻入池底淤泥中吞食泥鳅;在庄稼地里,它们爬入地下鼠洞中,为农民除害。

每当天气干旱,水塘干涸,绝大多数鱼类在劫难逃,而泥鳅为了寻找水源、躲避曝晒,能够钻入泥中蛰伏,并在表面留下一个手指粗细的洞口,从而躲过被干死的命运。

才干涸不久的小水坑,这种泥鳅洞随处可见,能看到洞里的积水,这为泥鳅们的存活提供了最基础的条件。记得以前如果发现较粗的泥鳅洞,徒手刨开淤泥,里面都会有一只又大又肥的泥鳅,一刨一个准。

河蚌的泥洞,泥鳅的与此类似

挖泥鳅固然爽,幸运的话,还能搞到将近一米长的大个头儿黄鳝。但如果附近有虎斑蛇出没,就要小心了,它们懂得寻找泥鳅洞,并钻入洞中捕食,够倒霉的话,可能挖到它们。

多年前我的一位发小好友就曾挖到虎斑蛇,所幸没有被咬到,把他期待丰收的热情都吓没了,直接拎着水桶回家,他说还闻到了一股恶臭。那种巨大的心情落差大概就好比你在一个不大的小水坑里徒手摸鱼,以为在水底抓到了什么鱼,结果拿上来一看竟然是一只癞蛤蟆orz

红纹滞卵蛇吞吃泥鳅

进入深秋后,老鼠们开始忙于储备过冬的口粮,以前去刚收割过的庄稼地里玩,我们利用田梗边凸出来的小土丘来寻找鼠穴,这是田鼠挖洞时堆积在洞口的,我们称之为“前洞”,内部坡度平缓。它们还会挖一个“后洞”,坡度较为垂直(挖鼠穴一般是从前洞开始,同时堵住后洞,以断绝田鼠的后路)。

田鼠的地下洞道颇为复杂,用铁锹挖掘,挖着挖着就会遇到分岔的情况,需要做标记,蜿蜒狭长的洞道连通着“卧室”、“厕所”与“粮仓”,粮库中的粮食取决于地面上长的庄稼,可能是清一色的玉米粒、花生或者豆类植物的种子等等。

如果挖到蛇,多半意味着洞内已无田鼠,粮食也不会太多,有时碰到的蛇,才吞掉田鼠不久,肚子还是鼓鼓的,这些荒废的鼠穴也是虎斑蛇理想的冬眠场所。所以钻入鼠洞,既能饱餐一顿,又能占得一座地下“豪宅”,可谓一举两得。

为了捕食猎物,除了潜水、遁地之外,它们也时常游走于民宅间,出现在院子、墙角、窗台,甚至能够沿着墙缝爬上屋顶,去吃屋檐洞里的麻雀蛋和小麻雀。更强的是,我还遇到过这种蛇爬上高大的杨树,吞吃斑鸠巢里的小山斑鸠!这里我稍微夸张地称之为“

今年夏天的某个晚上,我正在墙边寻找蝎子,突然看到墙缝处,一条虎斑蛇探出半边身体,不停地吐信子,把我吓了一跳。

一般在农村的房顶屋檐下,麻雀的窝随处可见,童年时期的我经常和小伙伴扛着梯子,挨家挨户地去别人家后房檐掏麻雀窝,这是我们那个时期在夏天进行的一项重要娱乐活动。

走访过程中,有时会看到虎斑蛇的一部分绿油油的身体伸出屋檐,看着很是瘆人,这说明我们几个孩子来得太晚了,麻雀巢已经被它洗劫一空。

一条虎斑颈槽蛇正在攀爬香蒲

最为恐怖的是,它的身体没有伸出屋檐,而是完全隐匿在屋檐里(有可能是在等待成年麻雀归来),所以这种情况也就无法判断里面有没有蛇,万一把手伸进去摸到的不是暖和的小麻雀而是冷冰冰的长虫,那就太悲剧了,听说有被吓到的,直接从梯子上摔了下来。

那时大人们十分反感我们掏麻雀窝,一是要爬高,可能有风险,二是碰到蛇,曾经吓唬我们说:“受惊的蛇无路可逃,会直接钻进嘴里”。

屋顶衔草筑巢的麻雀

在我读高中时期,到了秋季开学,学校操场上的野草已经疯狂地生长了整整一个暑假,因此学校都会选定某一天组织学生进行除草活动。

记得那天下午,我和几个同学正在墙边的大树下拔草,忽然有什么东西砸到我的后背,回头一看竟然是一只年幼的斑鸠和一条虎斑颈槽蛇!可怜的小斑鸠当场死亡,而那条蛇却安然无恙,仓皇钻进墙缝跑掉了。

还有另外一只小斑鸠也掉落下来,但落在了周围的草堆上,所幸并无大碍。之所以会遭遇鸠从天降,应该是之前那条蛇为了捕食小斑鸠爬上了旁边的大树,斑鸠巢本来就很简陋,再加上受惊的小斑鸠也会攻击蛇(用翅膀拍击,虽然起不到任何作用),最终它们仨个全都从巢中坠下。

当时我们非常吃惊,令人难以置信,那条不足一米长的小蛇竟然能够爬上如此高大粗壮的杨树上捕猎(从树底往上很长的一段距离都没有树杈),所以千万不要小看蛇这类神奇物种。

当年的事故现场丨笔者的同班同学

那只幸存的小斑鸠被带到班上喂养,还出现在个别同学的照片合影里,至今仍保留在班级的毕业相册中,再度重温老照片,可以看出这是一只山斑鸠幼鸟。转眼间已经过了这么多年,估计没人记得它后来的命运了。

当年幸存的山斑鸠幼鸟丨笔者的同班同学

虎斑小蛇与燕园

虎斑蛇卵生,在北京附近地区,雌蛇每年六月到七月中旬产卵,一次性产卵6~22枚。卵白色,椭圆形,多产于较为潮湿的隐蔽处,如草丛中、枯叶和废柴堆之下,或埋于土里。据爷爷的描述,挖出来的蛇卵就像葡萄一样,卵与卵之间彼此相连。蛇卵保存之地,多生蘑菇,因此小时候,我一直误以为,蛇卵是由蘑菇的地下根串联起来的。

六月是它们交配的季节,草丛中遇见两条正在约会的虎斑蛇,拍到这张照片后,我就匆匆离开了,绝对不能搅黄它们的神圣仪式。

北京地区的虎斑蛇卵孵化期约为40多天,到8月份就能看到独自觅食的虎斑小蛇了。这些小家伙多活动于浅水边,捕食小鱼和游到水面换气的蝌蚪。

苇塘边的虎斑小蛇,仅10多厘米长,应该才出生不久,可以看到它的头比周围的浮萍大不了多少。

虎斑小蛇实在太难了,出壳后为了食物和成长,幼小的身躯必须要独自面对大自然残酷的生存法则,并努力去适应。

今年八月,我在家乡苇塘遇到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岸边一对成年黑鱼正带着孩子们闲游,幼鱼数量之多,粗略估计至少有100多条,同时竟然有一条虎斑小蛇出没在它们周围,东躲西藏,时而漂在浮萍中,时而藏入草中,它肯定是在准备伺机偷捕大黑鱼的孩子们。

这是两个物种之间的博弈:成年黑鱼如果疏忽,会让个别孩子丢掉性命;虎斑小蛇被发现的话,必将受到攻击,甚至被活吞,可别忘了,护幼的大黑鱼可是水中霸主啊!

小黑鱼群

几年前,曾有同学在未名湖边遇到过几次虎斑小蛇,都是在夜里看到。未名湖岸较为光秃,很少有适合它们隐藏和捕食的草丛,再加上白天湖边人来人往,所以它们藏匿在石缝中。

到了晚上,四周安静下来,湖里的各种小鱼小虾非常活跃,它们从深水游到石岸浅水处,这正是虎斑小蛇觅食的绝佳时机。

不知如今在未名湖边还能否遇到它们,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结伴夜游去观察一下。

还有一件非常666的事情是,多年前燕园某食堂的一盘白灼芥兰中竟然混有一条虎斑小蛇。

可能是虎斑小蛇无意中爬进了食堂堆放的食材中,随后不幸被无差别地丢进油锅中炒掉了。毕竟食堂是大锅饭,炒菜师傅不可能总是明察秋“蛇”,里面意外混有小型生物在所难免。只是委屈了那位碗里发现蛇的同学,但愿这类悲剧再也不会重演。

感谢大蟆同学和闻丞学长为本文写作提供的指导。

图文丨马超

排版丨马超

参考文献

[1]李建立.虎斑颈槽蛇多态与变异[J]蛇志,2003,15(3):20~23.

[2]姜雅风.虎斑颈槽蛇行为的观察[J]四川动物,2002,21(1):29~31.

[3]李丕鹏,陆宇燕.虎斑颈槽蛇大陆亚种的一些生物学资料[J]四川动物,2008,27(2):220~222.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