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专题】秋冬进补季:谨防走进误区 【养生专题】秋冬进补季:谨防走进误区【养生专题】秋冬进补季:谨防走进误区

【养生专题】秋冬进补季:谨防走进误区

提起进补,人们自然就想到“秋冬”是最好的进补季节。“秋冬进补”由来已久,传统医学认为秋冬进补而不是春夏进补,是因为“天人相应”的道理。中医讲究的“天人相应”,说的是人要保持健康不生疾病,就必须顺应自然,适应春夏秋冬四时的气候和昼夜规律,以保持人体内外协调。不然,就容易生病。

《伤寒论》里说:“冬伤於寒,春必病温。”所以在冬至前后,人体也是阳气刚开始滋长,必须保护长养这初生的阳气,外在环境上须小心勿轻易受寒,内在的饮食选择能量较高、帮助循环的食物,可以增加抵抗力助御寒,并储备能量待来年的利用,这就是天人合一的道理。

在人体尚未出现疾病的时候,选择最适当的时机——利用外在环境最寒冷之时,一方面可以使人体在冬天有抵抗力,不致受寒气的侵袭而生大病,一方又可蓄积能量,以待来年春夏的利用,避免明年因阳气不足,阴寒内伏而发病,所以是养生方法的一种。

但人们在进补的过程中很容易走进误区,我们应该遵循人体与自然界的规律,尽量避免走进误区。

误区一:没病也大补。

人们常说:“不补人易老”。这观点认为人们有事没事都需要补一下,不然人体就很容易衰老。是否这样呢?中医认为:

“补”要对“虚”,不虚就不要补,不“虚”的人进补不对,可能还会导致生病。比如人参补气,一定情况下可提高人的抵抗力,年轻人本身就比较强壮,若非大病初愈,吃了反而容易生疮、冒火,甚至影响睡眠,得不偿失。比如说有些人想着平常亲朋好友送来那么多人参、鹿茸的,不“解决”掉,很“浪费”。一踏进秋冬,就三不五时的进补一下,务求尽快“消灭”掉这些补品。谁知几天下来就觉得心烦意躁,安定不下来,甚至部分人还觉得咽干、咽痛等上火症状,最后不得不到医院求治。

误区二:顺便补一下。

老陈的妻子看着老公每天为工作东奔西跑,出于对老陈的关心和尽一份妻子的义务。一进秋天马上买来了高级的鹿茸和高级人参,为老公补一补。这在她眼中是义不容辞的事。想着反正都要炖,不如自己也顺便补一补,于是每次炖的红参、鹿茸汤,都留下一份给自己。没想才喝了几天,就病倒在床上。中医讲究“阴平阳秘”,体虚还需辨明阴阳,阳虚补阳,阴虚补阴。阳虚者(怕风易受凉,经常感冒,畏寒肢冷,大便溏稀等),应温补,也就是吃一些燥性药物或食物,如鹿茸、红参、羊肉、狗肉等;阴虚者(口干咽燥,易上火,潮热盗汗,烦躁不安等),则可以吃一些如沙参、麦冬、枸杞等滋阴药物。若体质无明显偏阴或偏阳的,则基本上不需进补。

误区三:补品越贵越好。

不少人认为吃了冬虫草、高级人参什么的就能全身补、强身健体,吃一顶百。但要进补讲究的是对症,不如说冬虫草,只入肾、肺经,也就是说只补肾和补肺,只对肾虚病人(常感疲劳者)、免疫力低下者(经常感冒发烧的人)、肺气虚者(常感冒、一受凉就咳、说话细声细气的)效果明显,不是肺、肾虚的病人,吃再多虫草也没用。比如说鹿茸,它归肝、肾经,适合头晕耳鸣、腰膝酸痛、尿频不禁等肾阳虚的人,或月经过多、崩漏不止的肝肾亏虚的人。如果是属于阴虚阳亢的,进食后可能出现咽痛、流鼻血,甚至尿血等症状。

误区四:进补只补阳。

部分人觉得

冬天寒冷,在冬天不补足阳气,一方面可以使人体在冬天有抵抗力,不致受寒气的侵袭而生大病,另一方又可蓄积能量,以待来年春夏的利用,避免明年因阳气不足而患病。于是拼命进补

鹿茸、红参、羊肉、狗肉等大补阳气的药物或食物。

这观点既对,也错。为什么呢?因为

中医讲究“阴平阳秘”,阴阳互长,我们在大补阳气的同时也要适当的调补阴气,适当的运用一些滋阴的药物,

以求“阴中求阳”。

专家建议:辨明体质偏向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补

最好的进补方法是在明辨自己体质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的情况,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补,从而避免走入误区。

专家介绍:

钟秋生

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进修风湿病1年,师从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全国名中医焦树德教授和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吴东海教授,后考取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师从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院邓兆智教授,曾到多所大医院进行严格临床培训,熟练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常规和操作,尤其对风湿病有较深程度的研究。

参与广东省中医管理局和东莞市科技局多项科研课题研究,并获得东莞市科技进步奖项,参与编写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专著2本,公开发表在省级或国家级杂志的医学论文52篇,撰写科普文章10篇。主诊:内科、风湿病、过敏性疾病中西医诊疗。

现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东莞市医学会风湿免疫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