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论语》:我向孔子学养生 夜读《论语》:我向孔子学养生夜读《论语》:我向孔子学养生

夜读《论语》:我向孔子学养生

杜甫曾有诗云: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在古代,受限于各种因素,以至寿逾古稀者,确为世所罕见。不过,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夫子,却凭借自己多年来总结的一套独特的养生秘诀,最终以

73岁

的高龄与人间辞别。

《诗》云: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今天,我们就取法乎孔子,来聊一聊养生之道。

1.饮食

饮食饮食。

喝水吃饭,最是寻常,也最易被人忽略,我们看一下孔子是如何注意自己的饮食的。《论语•乡党第十》中有

十不食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鍻,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席不正,不坐

我们将上文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解读:一是食材;二是食道。

就食材方面来说,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孔子都不会吃:

1.过了保质期的不吃:鱼烂曰馁,肉腐曰败,即便是鱼肉这样难得的食材,如果出现变味、变坏的迹象,也不可再轻易入口。

2.过季或反季的食物,不吃。

3.不得其道而死的食物,不吃

4.在市场上买的酒和肉,不吃

这四种情况中,前两种观念我们现在也在践行,就不过多解释了。

第三条“不得其道而死”,即“杀不以道,为不正也”。

古代贵族实行分餐制,所呈食物的部位(左右前后)都应与宾客的身份相匹配。孔子之时,很多贵族已经对这套制度不加理会了,但是孔子做不到,因为其心有所不安,所以朱熹说孔子这是“不以嗜味而苟食也”。

不过,笔者对“杀不以道”还有一层理解

,佛教说世间万物皆含生之类,如果说家畜的命运只能是死亡,作为人类,我们也应尽量给个痛快,而不是在它们还活着的时候,就抽筋扒皮,诸如醉虾、活着的时候就被剥皮的穿山甲和被作成貂皮大衣的貂与狐,这类死法已经超过死亡的底线了。所以,

《孟子》中才有“君子远庖厨”的说法: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君子远庖厨,也是为了求得个心安吧!

此外,所谓“不得其法而烹饪”,实是一语道破烹饪的天机

,食物本身即有其各自的属性,伊尹在向商汤讲授烹饪之道时就说过:“水中的食物多腥,食肉的动物多躁动,食草的动物多膻”。古代的智者,很早就意识到食材与烹饪之间的关系。

烹饪之道,本就是一种中和之道

正如狩野由美子在《蔬菜之王》中所言:所谓烹饪,是以自身生命的本质,善用自己以外的生命,完成协调性的创造。

扩而言之,烹饪就是要根据地域的不同,食材的不同来搭配不同的烹饪手法。

笔者求学南方多年,发现南方人多喜食鸭,比如四川的姜鸭面、乐山甜皮鸭、南京盐水鸭(鸭血粉丝),广西甜味烤鸭头(鸭饭)等。鸭肉性凉,且脂肪含量少,食之不觉油腻。故在烹制时,多以煲汤为主,再着以姜丝进行中和,喝汤滋补,食肉解暑,很适合南方的气候特性。不只食物如此,饮酒也是这样:北方人多喜饮白酒,南方人多喜饮黄酒,白酒的度数因地而异,越往北因御寒活血的需要,度数就越高。

说到酒,孔子在食材上还强调,不喝市场上买来的酒。

这是为何呢?《庄子》给了我们答案——“鲁酒薄而邯郸围”。酒薄就是酒味不浓,兑水太多。这让笔者联想到孔子在主持鲁国政务后,政绩斐然,其中就包括禁止哄抬物价和打击不良商家,前者使卖羊羔猪豚的不随意抬价,后者使得卖羊的商人不敢再像以前那样在早上卖羊前先让羊多喝水增加重量(注水羊肉),很难相信,这还是那个“周礼尽在鲁”的鲁国吗?比起“八佾舞于庭”这样的贵族失礼,市场的失序更与百姓息息相关,这也是“礼崩乐坏”在社会上各方面的体现。

除了第一层与饮食食材相关的注意事项之外,孔子更重视饮食中所应该遵守的道。

还以饮酒为例,孔子也喜饮酒,但是他给自己规定,“唯酒无量,不及乱。”

孔子一生重礼,虽为商人后裔,但更钦慕于周公的礼乐制度。他特别强调“不及乱”,这正说明当时人饮酒过度而及乱的情况屡有发生。

对此,《诗经•宾之初筵》里就有过形象的描绘:

宾之初筵,温温其恭。其未醉止,威仪反反。

曰既醉止,威仪幡幡。舍其坐迁,屡舞仙仙。

其未醉止,威仪抑抑。曰既醉止,威仪抑抑。

从温文尔雅、谦恭有礼的贵族到酩酊大醉、举止轻浮的浪荡子,不过是一眨眼的功夫。在古代,饮酒过量不仅会损伤身体,更会在众人面前丢了贵族的体面和威仪。作为传道之师,孔子虽能饮酒,也喜饮酒,但总会以礼制欲,不及乎乱。

当然,无论是黄酒还是白酒,最好都要温一下再喝

。读博时遇到一位很重视生活品质的师弟,家中自酿黄酒,知我喜酌,

告以黄酒中可放枸杞、桂皮、大枣、冰糖煮之,冬夜饮之,口感绝佳。

诸君在读古代小说时,也会发现,

不只三国群英们喝酒要喝热过的,如关云长的“温酒斩华雄”和曹刘二人的“青梅煮酒论英雄”

,就是《红楼梦》里也有

宝钗劝宝玉改喝热酒

的描写:

酒如果是热的,喝到肚子里散的快,一会就没有了。可是酒要是冷的话,就要用五脏去暖热它,对身体岂不是有很大害处?

可见,多喝热水并非是现代人的发明。

不只饮酒要有节,用餐也要有节。

钱穆先生在解释“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时,就指出,孔子的“不厌”之意是“不饱食”,意思是斋戒的时候,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习惯,不要因为食物做的好吃而吃得过多。

《黄帝内经》中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过量饮食,尤其是大量摄入高热量高营养的食物,不仅会加重胃肠负担,更伤到脾胃,

导致身体湿气加重!

所以,朋友们,夜宵要慎食啊!

此外,这种饮食之道还体现在所食饭菜的比列上。

孔子相信,吃饭要多于吃菜,五谷养人,身体能量多源于五谷,我们把这句话再结合《黄帝内经》扩充一下:

《黄帝内经》中记载“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

翻译过来就是:五谷是养育人体之主食,五畜(牛、犬、羊、猪、鸡)于人体有补益之用,可作为五谷的增补五果(枣、李、杏、栗、桃)等水果、坚果有助养身之功,五菜(指葵、韭、薤、藿、葱)则可补充多种有益元素。

在饮食之道上,孔子还有一个独家保健小秘方,就是桌子上一定要有姜片。

朱熹对孔子食姜的嗜好进一步作了阐释,他说姜能“通神明,去秽恶,故不撤。”民间也有

“冬吃萝卜夏吃姜,少得疾病保健康

”的说法。传说神农尝百草有一次就是靠姜(这回不是茶了)救回了一条命。但是,请注意,吃姜尽量选择白天,因为老话还说过:

“早上吃姜,胜过参汤;晚上吃姜,赛过砒霜”。

一般人早上适量吃姜可健脾暖胃,晚上则容易上火燥热,令人无法安寝。

古语有云:“不觅仙方觅睡方”。

中医也有: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的说法。食补就是要吃得营养吸收好,睡补就是要深度睡眠质量高。那么,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是怎么解决这两个困扰着现代人的养生难题呢?

很简单,六个字——“食不语,寝不言”。

天下大道同归而殊途,佛教中也有一则类似的故事:

学僧有源问大珠慧海禅师:“和尚最近怎么用功?”

大珠答道:“饥来吃饭困来眠。”

“平常人不也吃饭睡觉?这也叫修行?”

大珠禅师说:“平常人吃饭时千般计较,不肯吃饭;睡觉时百般思索,不肯睡觉。”

悟道的禅师和凡人一样要吃饭睡觉,只是他“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

你看,人生的一餐一饭,都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睡眠也是一样,孔子一生坎坷失意之时不可谓不多,但是为了能睡个好觉,他老人家在睡前就不会多言多语了,而是摄心守意,不让自己胡思乱想(除了希望周公入梦),因为管住了嘴也就守住了心。

2.亲近自然

孔子不是个宅男。

他不仅自己不宅,还鼓励学生多去亲近大自然,于是我们读到了

那段经典独白: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老夫子很喜欢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畅游,还总能悟出点道理:

他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他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静,智者动。

他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人总是受限于自我认知,东山与泰山,一处位于鲁国境内,一处位于齐鲁大地上,前者近而后者远,极目所见风光自然不同。

所以,我们与其说孔子是在登山望远,不如说孔子在更新体验。

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想孔子登高远眺,目之所及处,又岂止是天风海涛,日远山高!

冯友兰曾将人生分为四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是徘徊在一、二重境界之中,进入内在自律的道德境界已属不易,遑论可以感知天道,乐天知命呢?

孔子教学,虽因人而异,但绝不藏私。可是在天道上,连子贡这样的高徒却都罕闻其言,不是孔子不说,而是无法说。

就这样,孔子在自然中领悟了一种静默的道,这是一种不言之教: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孔子又何尝不是在历经一番人世的颠沛流离后,才了然于自然的盈冲之道呢?

3.乐天知命,不忧不惧

孔子幼年丧父,青年丧母,晚年丧子,一生栖栖遑遑践行梦想,却屡屡碰壁道不得行,知其者,说他是“木铎”,不知其者,只道他是“丧家犬”。

年少时读《论语》只知道背语录,后来历经了几番人生沉浮后,再次静下心来读《论语》,最让我感动的却是孔子绝粮于陈蔡之地——这个历史的名场面。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闲,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闲,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大概翻译一下:楚王派人聘请孔子到楚国,但是被陈蔡之地的当权者拦下,他们担心楚国若得孔子,将如虎添翼。故而派人在郊外围住孔子及其门徒。这一次,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孔子却仍能在那里鼓瑟高歌,子路愤愤不平地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回答说:“君子即使穷途末路,依然固守节操和本分,小人身处逆境,就容易想入非非,胡作非为。”

好一个“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是对道的坚守,更是对天命的自信!

有多少人,得意时盛气凌人,失意时怨天尤人,他们心随境转,根本无法掌控自己的心。

孔子则不然,当他通过人生阅历与自我淬炼,感觉到自己身上可能有着类似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之后,他早已超越了个人境遇的穷通顺达,视一切均为锻造之功。

孔子闲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孔子并不是摆着面孔的没落贵族。相反,粗茶淡饭,他也食之如饴,这也是周敦颐让二程寻“孔颜乐处”的用心所在。

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

处顺境内,满前尽兵刃戈矛,销膏糜骨而不知。——《菜根谭》

门人皆病,独有孔子能弦歌不绝,就是因为他平日蓄积的涵养学识在这一刻,产生了一种蓬勃的生命力。

至此,大哉孔子终于挺立在天地间了。

4.好学不倦

人最怕的就是放弃自我成长,因为它会形成一种自我闭环,最终让你的精神力萎缩,变得小心翼翼。

孔子的一生,得力处就在一个“学”字。

当乡人惊讶于孔子何其多能的时候,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当旁人称赞他“博学而无所成名”时,他身怀六艺绝技,自嘲可以去做个御者;

当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是个怎样的人时?他说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他给自己立的flag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他认为自己唯一比大多数人强的地方就是“好学”,所谓“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当庄子说:“吾生而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孔子老而弥坚,晚年好《易》,学而不厌;

你看,他如痴如醉,发愤忘食,以至韦编三绝;

当庄子借庖丁之口,陈述养生之道就在于“以无厚入有间”,尽量规避身心与世界摩擦的风险;

孔子却带着一众弟子周游列国,屡遭白眼。

孔子的一生可以用他自己的话来概括

:“笃信好学,死守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了解了孔子的养生之道,我们终于明白

:原来孔子重视饮食是用来养体,亲近自然是养心,乐天知命是养道,好学不倦是养志。

刘慈欣在《三体》中说: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也许,真正的养生,就是忘记时光,然后拥抱时光。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