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疾病概述
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primarycongenitalglaucoma,PCG),是由于胚胎期发育异常导致房角结构先天畸形、房水排出受阻而引起眼压升高的眼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在溢泪、畏光、眼睑痉挛、眼压升高、角膜增大和角膜水肿,还伴有眼球扩大及视神经乳头的凹陷,如治疗不及时,最终将
无法逆转的失明。迄今为止已有报道,CYP1B1、LTBP2和MYOC是与PCG密切相关的致病基因,其中最主要的致病基因为1997年首次报道的CYP1B1基因纯合突变致病,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二、发病机制
二、发病机制
PCG主要致病基因CYP1B1为位于染色体2p22-p21的人类细胞色素P450基因(tochromeP450,family1,subfamilyB,polypeptide1,CYP1B1),包含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编码区长度为1629bp,编码543个氨基酸的CYP1B1蛋白。该蛋白为P450超家族的成员之一,该家族中均与结构性底物的第一阶段代谢有关,CYP1B1能够代谢内源性(糖皮质激素、视黄酸、花生四烯酸等)和外源性底物,同时能够催化某些氧化应激反应,参与某些激素的生物合成,并作用于信号传导途径,从而调节组织的分化和生长,因此CYP1B1可能与眼球早期的分化发育有关。12(R)一羟基二十碳四烯酸[12(R)HETE]是一种角膜上皮的花生四烯酸,是角膜上皮Na
-ATP酶活性的潜在抑制物,而后者主要调节角膜的透明度,而12(R)HETE的代谢需要CYP1B1酶的参与。一旦发生CYP1B1基因突变,则代谢物堆积在角膜上,导致Na
-ATP酶活性的改变,从而影响角膜对眼压的水和作用,导致青光眼患者的角膜水肿。视黄酸作为一个维甲酸信号通路中的配体,可以直接调节眼球等器官胚胎模式的形成,因为体内视黄酸的合成和分解与CYPlBl酶有关,所以CYPlBl基因突变可能会破坏维甲酸在体内的平衡,从而影响眼球的发育,因此发育型青光眼可能与此有关。并且还有研究发现,褪黑激素也是CYP1B1酶的底物之一,其具有调节光感受器、眼压、眼球生长和眼球发育等多种作用,褪黑激素的表达与房水分泌以及眼压的调节有关,而CYP1B1基因突变使其底物褪黑素减少,从而引起代谢物堆积于前房,
导致眼压升高,最终形成PCG。
三、临床症状
先天性青光眼大多出生时已存在。检查发现角膜呈雾状混浊直径扩大一般超过11毫米,重者后弹力层有条状混浊及裂纹;前房甚深;瞳孔轻度扩大;眼底:晚期者视盘苍白并呈环状凹陷;眼压
升高;眼球扩大。
临床分型:
先天性青光眼属遗传性眼病,部分表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可能因为基因突变而发生,约40%的先天性青光眼,初生时既有青光眼表现,称为婴幼儿性青光眼;3岁以上30岁以下者称为青少年性青光眼。
1.婴幼儿型青光眼
本型青光眼为原发或继发于其他眼部先天性异常和眼病,发生于子宫内的先天性青光眼,初生时即可出现典型表现,如眼球扩大及角膜混浊等。
(1)畏光、流泪及眼睑痉挛是早期角膜水肿伴有角膜刺激症状所致。
(2)角膜混浊初为上皮及上皮下水肿,引起轻度乳白色混浊。晚期呈永久性混浊。
(3)角膜扩张角膜水肿后,眼压继续升高,眼球壁受压力作用而扩张,使整个眼球不断增大,呈水眼状,角膜直径可达12mm左右。
(4)角膜后弹力层破裂当角膜扩张时,后弹力层发生水平弯曲线状,或树枝状破裂。
(5)视乳头凹陷扩大根据病程长短和眼压水平高低,造成不同程度的视乳头凹陷扩大。晚期角膜更为混浊,前房更深,眼球更加扩大,视乳头凹陷扩大且不可逆转。最后发展为眼球萎缩。
2.青少年型青光眼
青少年型青光眼(juvenileglaucoma)是指30岁以下发病而不致眼球扩大的青光眼。临床过程也像慢性单纯性青光眼一样发病隐蔽,进行缓慢,但青少年型青光眼病情都比较严重,眼压多变,甚至迅速增加。儿童及年轻人出现迅速进行性近视应该怀疑有青光眼的存在。高眼压对年轻人可扩张角膜及巩膜,从而加重了近视。病情进展后,可见进行性视神经萎缩及视乳头凹陷扩大及合并视野缺损。
四、产前诊断
由于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治疗效果不佳,故防治PCG关键在于通过揭示疾病的致病基因,进行基因筛查,减少患儿的出生。对于疑似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的患者,需要借助临床检查和基因检测来对先证者进行确诊,并与先天性大角膜、产伤导致角膜混浊和泪道狭窄或阻塞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对于明确诊断的先证者,父母均需要进行家系验证,为了规避生出类似的患儿,建议先证者的父母进行验证,母亲在怀孕早期取绒毛DNA(11-13周)或者羊水DNA(16-24周)做验证,结合验证的结果来酌情进行生育选择。此外,携带者母亲可以通过胚胎植入前诊断(试管婴儿)来避免疾病在家庭中再次出现患者。
五、案例分享
患儿出生于2016年10月,眼部出现眼压过高及角膜呈薄雾混浊,家族中无类似症状,且非近亲。通过临床诊断,重点怀疑为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并怀疑为CYP1B1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在我司进行CYP1B1单个基因一代测序,发现CYP1B1基因突变。
由三个位点,其中两个来源于父亲,一个来源于母亲。其中来源于父亲的变异c.1358A>G和来源于母亲的c.1310C>T已有文献报道其致病性。构成复合杂合,可能是导致患者发病原因,结合其临床判断和基因检测结果,先证者最终诊断为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
后续,其母亲再次怀孕,采集绒毛细胞,进行位点验证,验证结果显示:
胎儿仅遗传了母亲的c.1310C>T杂合变异,单一杂合一般不会导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的发生,故胎儿应该为健康的孩子。
先证者检测结果:
CYP1B1基因c.94A>C,p.Thr32Pro杂合变异
先证者之父亲检测结果:
CYP1B1基因c.94A>C,p.Thr32Pro杂合变异
先证者之母亲检测结果:
CYP1B1基因c.94A>C,p.Thr32Pro未发现
先证者检测结果:
CYP1B1基因c.1310C>T,p.Pro437Leu杂合变异
先证者之父亲检测结果:
CYP1B1基因c.1310C>T,p.Pro437Leu未发现
先证者之母亲检测结果:
CYP1B1基因c.1310C>T,p.Pro437Leu杂合变异
先证者检测结果:
CYP1B1基因c.1358A>G,p.Asn453Ser杂合变异
先证者之父亲检测结果:
CYP1B1基因c.1358A>G,p.Asn453Ser杂合变异
先证者之母亲检测结果:
CYP1B1基因c.1358A>G,p.Asn453Ser未发现
先证者之母亲之绒毛细胞结果:
CYP1B1基因c.94A>C,p.Thr32Pro未发现
先证者之母亲
之绒毛细胞
检测结果:
CYP1B1基因c.1310C>T,p.Pro437Leu杂合变异
先证者之母亲
之绒毛细胞
检测结果:
CYP1B1基因c.1358A>G,p.Asn453Ser未发现
8年丰富临床服务经验
分子遗传学检验领导品牌
提供全技术平台解决方案
基于人工智能的生物信息分析体系
内容丰富贴近临床的检测报告
业内最短的报告周期
专业的遗传咨询服务体系
北京康旭医学检验所
海淀区杏石口路益园文创基地C区10号楼
010-82444060转6009
www.kangso.net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7
03-07
04-03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