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药学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浩瀚的医学文献。
藏医药的起源和发展
早在远古时代,
生活在西藏高原的人民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逐步认识到了一些植物的性能并掌握了其用于治病的经验,在狩猎过程中,又逐渐知道了一些动物的药理作用。
《宇妥·云丹贡布传》
记载,西藏最早流行的一种医术叫
"本医"
,当时还没有系统的理论,
主要靠三种疗法
,即放血法、火疗法、涂摩疗法来治病。同时,还用酥油止血,用青稞酒治疗外伤等等原始简单的办法。
“本医”三疗法
公元四世纪
天竺国(今印度)的著名医学家碧棋嘎齐和碧拉孜入藏,传播了《脉经》、《药物经》、《治伤经》等五部医典,对"本医"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公元六世纪
从内地传来了医学和天文历算;
公元七世纪
文成公主入藏,带来了"四百零四种病方,五种诊断法,六种医疗器械"以及四种医学论著,如《门介钦莫》(即《医学大全》)等;
公元八世纪
金城公主入藏时又带来了许多医药人员和医学论著,并把其中一些著作译成了藏文,如《索玛拉扎》(《月王药珍》)等等。同时,藏王还请了印度、尼泊尔医生入藏,结合高原古老的医学,编辑整理了大量的医学经典著作,
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宇妥·云丹贡布所著的《四部医典》
藏医药的特点
藏药的使用与藏医的理论体系紧密结合。由于藏医诊断最终将
"隆"(气),"赤吧"(火)、"培根"(水、土)
三症归结为寒症、热症两大类型,故藏药方剂亦按其性质将药区分为热性、寒性两大性能。藏医在治疗寒症时用热性药,治疗热症时用寒性药。
藏药按
八性、六味、十七效来分细类
将藏药分为轻、重、润、糙、锐、钝、凉、热八种性质;
将藏药分为甘、酸、苦、辛、咸、涩六种味道。他们认为,甘可滋补,酸助消化,苦可降火利胆,辛能除湿去寒,咸能温胃去虚,涩可调合诸味;
十七效
将藏药归纳出柔、重、温、润、稳、寒、钝、凉、软、稀、干、干枯、热、轻、锐、糙、动等十七种效能。如"龙"病中有种病的性质属"轻",表现为心神不定,神情恍惚,藏医则采用"重"效能的药物去治疗,以此类推。
通过炮制的藏药,不但能消除或降低毒性,而且可适当改变某些药物的性能,借以提高药物的疗效。
主要炮制的方法有三种:火制法、水制法和水火合制法。藏医治病的剂型主要有散剂、水丸剂和汤剂、膏剂、脂剂五种。他们把制好的药物按病人症状分别配制成散剂、丸剂、膏剂、脂剂,让病人服用,非常方便。
藏医对疫病(传染病)的认识和防治方法
目前全国部分地方出现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2019-nCoV),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干咳少痰,肌肉酸痛等,根据藏医病症特性分析,可归类为瘟疫。
藏医药经典著作《四部医典》说:“疾病之气,弥漫天空,结成之雾,笼罩大地。于是肠痧、喉蛾疗毒,黑天花等疾病接踵而来。若被气味击中,疫疬传染开来,故称此类疾病为瘟疫。”藏医药学认为,瘟疫是体内寄生虫紊乱或体外病虫侵入体内所导致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四部医典》记载,瘟疫的症状有总体症状与具体症状两类:
总体症状
又分未成型、扩展、空虚三种。
●未成型症状在发病初期,会出现全身乏力、寒颤,肌肉和关节酸痛、烦躁不安、头痛、耳鸣、口有苦味、谵妄、昏睡、脉洪盛等症状。
●扩展症状在中期,主要表现为身体沉重,汗臭浓烈难闻,颜色黄赤,舌唇牙齿皆积垢,头痛,剧渴,心情烦躁。
●空虚症状在后期,会出现盆腔与腰际其他骨骼及足部特别疼痛,身体多汗,睡眠轻,头晕眩,干呕,谵语,有时身体颤抖,体表发热等症状。
具体症状
●开始发于毫毛和汗腺,症状是体力小,懈怠身困,汗毛竖立。
●降于皮肤,症状是因寒而颤抖,头足脊椎皆疼痛。
●延至全身血管和神经,可出现发热、口干、谵妄,口味苦、尿液红而混浊的症状。
●延至肌肉,可出现乏力,发热、神情恍惚、昏睡的症状。
●延至脏器,可出现食欲消退、腹泻或便秘、舌干而口渴、精神恍惚的症状。
●最后延至骨髓,可出现鼻孔和口舌发干、唇齿间粘液增多、脉空、耳聋而意识混乱的症状。
藏医学对疫病的特殊预防方法
除基本的预防观念外,藏医学还从多方面总结了疫病的特殊预防方法,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重视对周围环境的治理,切断传播途径。
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所以第一要净化空气,清洁环境,防止病毒的传播,人员往来也是一个传播本病的重要因素,在各种公共场所,人员集中的地方,点熏香,对高危人群佩带“九味防瘟散”香囊,也可以集体用防治疫病的藏药涂抹于九窍全身或口服。藏医学认为寒性病由内部向外扩散,而热病及温疫病从外(六门)往里渗,故而必须堵住入病的关口。在藏区如果某地区发生疫情,人们就会在附近焚烧柏香,在疫区洒木料灰,人人佩戴藏药香囊。若某人家中有病人,就会在门口插一根柏木枝,一为警示别人家有患者,请勿打扰;二是对出入人员有一定防病作用。若病人死后送葬前,家家户户门口用灰画圈,防止疫气传入门口。同时还特别重视保护河流的清净与通畅。
重视对禽畜流感的预防。传统的藏区用于预防禽畜、人类传染病的药物分两种剂型:一部分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水剂用来清洁环境,防止蔓延,洒于禽畜棚内外一日3次;一部分散剂随量加入饲料中,这样对控制疾病的进一步蔓延有一定的作用。另外对禽畜接触人群、饲养员等要佩戴“九味防瘟散”或薰香等以净化空气,阻断禽畜与人类流感传播渠道。
二是控制疫源。
《宇妥·元丹贡布传》记载了一个发生于公元3世纪的一个藏王的女儿担心疫病传染,背其生疫病的母亲离开家乡的故事。这表明藏民对疫病早有明确认识,并采取了积极的隔离办法防止疫病传播。在《藏医医疗宝藏》中说:“对患有疫病的患者临死前,也要服用防治疫病的药物,这样可以防止疫病的传播。”
三是自身保健。
自身保健包括心身两个方面。《四部医典·后续部》强调疫病多来自气候变化和饮食、起居不当,所以平日应按照《四部医典·论述部》中对日常起居行为、季节性起居行为、临时性起居行为、食物、食物禁忌、适量的饮食等内容注意自我保健。同时注意培养良好的心态,不要盲目焦虑和恐惧。《四部医典·论述部·瘟疫症时疫治法》明确指出:“四时亏盈、劳损、恶臭、忿怒、恐惧、愁苦等折磨,饮食失调,变生疫疠。”由此可见,保持心理健康亦是防治疫病的重要手段。
饮食方面,食用营养较丰富而易于消化的食物,保持胃火的正常功能,进行良好的新陈代谢是保健的基本方法。
上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7
03-07
04-03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