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昨天给大家分享了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的非处方中成药,今天给大家分享每年有近20分的章节中医基础理论。
喜欢这份总结的同学可以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下载全科打印版!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与环境的统一性
辨证论治
症、证、病的区别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同治异治与异病同治
整体观念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五脏一体观气血津液理论和形神统一
人与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自然界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辨证论治
症、证、病的区别
症状:发热,头痛
证:病因、病性、病位、邪正
病:感冒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同治异治与异病同治
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
、中医学中
的含义是
.对疾病所表现症状的综合认识
.对疾病症状与体症的分析过程
.对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对疾病症状与体症的调查过程
.阴阳失调的表现
答案:
第二节
阴阳学说
对立制约
相互制约、相互消长
制约太过: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制约不及: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盛
互根互用
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
消长平衡
此消彼长、动态平衡
生理:阴平阳秘
病理: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相互转化
一定条件,反向转化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状态用于疾病诊断用于疾病治疗指导养生防病
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阳偏胜
损其有余
阳盛则热实热
热者寒之
阳病治阳
阴盛则寒实寒
寒者热之
阴病治阴
阴阳偏衰
补其不足
阴虚则热虚热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病治阴
阳虚则寒虚寒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病治阳
.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是
.交合感应
.对立制约
.消长平衡
.互根互用
.无限可分答案:
第三节
五行学说五行各自的特性木的特性:
木曰曲直
。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的特性:
火曰炎上
。温热、升腾、明亮土的特性:
土爰稼穑
。生化、承载、受纳。金的特性:
金曰从革
。肃杀、收敛、沉降。
水的特性:
水曰润下
。寒凉、滋润、下行、闭藏。
五行归类五行归类表
自然界
五行归类表
五行关系正常关系:相生与相克
异常关系:相乘与相侮
五行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说明五脏的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的治疗
五行用于疾病的诊断分析五脏疾病的传变:如脾虚的病人,面见青色,为木来乘土;心脏病人,面见黑色,为水来克火等。分析疾病的顺逆:根据色与脉的生克关系判断疾病的预后
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疾已矣。
分析疾病的顺逆:肝病色青见弦脉,为色脉相符;
见浮脉则属相胜之脉,即克色之脉
金克木
,为逆,预后不良;见沉脉则属相生之脉,即生色之脉
水生木
,为顺,预后良好。
药圈会员收集
注意点
补母和泻子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
益火补土法
(温肾补脾)
抑强扶弱
抑木扶土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培土制水法
(健脾利水)
抑木扶土法的理论依据是
.五行相生
.五行相乘
.五行相侮
.五行相克
.五行母子相关答案:
第四节
(二)、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特点
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奇恒之腑
藏精气而不泻
生理功能
药圈会员收集
)主血脉
推动血液运行,维持脉道通畅
)主神志
主管精神活动
肺主气,司呼吸
主呼吸之气: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主一身之气:气的生成:宗气气的运动:辅心行血、调节全身的气机
主宣发、肃降
肺主宣发:一是呼浊。
二布散津液和水谷精微,外达皮毛。
三是宣发卫气,调节腠理,排汗。
肺主肃降:一是吸清气以资元气。
二向下向内布散津液三保持呼吸道内的通畅。
通调水道,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
一是肺主宣发,调节汗液的排泄。
二是肺气肃降,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
肺为水之上源
肺主行水
肺朝百脉,肺主治节。
主运化
运化水谷精微,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物质的作用。
运化水液,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
脾为气血化生之源
脾气主升
主升清,是指精微物质的上升和布散。
主升提,以维持机体内脏的正常位置。
主统血
脾能统摄、控制血液,使之正常地循行于脉内,而不溢(逸)出于脉外
)主疏泄
调畅气机(最重要的功能)
促进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代谢
促进消化吸收(促进脾胃运化)
调畅情志
药圈会员收集
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主藏血
肝内必须贮存一定的血量,以制约肝的阳气升腾,勿使过亢,以维护肝的疏泄功能,使之冲和条达。
防止出血。
调节血量的分配,特别是对外周血量的调节起着主要的作用。
发挥血液的营养作用,肝藏血、血摄魂。
与女性生理活动关系密切:发生月经、孕育胎儿。
)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主生长、发育: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与头发、牙齿、骨关系密切。
主生殖:一方面肾能藏精,肾精是人体胚胎发育的基本物质,是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肾精能化生
)主水液
肾主水液,主要是指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
肾的气化作用有赖于肾阳和肾气。
)主纳气
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从而能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
)濡养温煦脏腑
肾阴,对机体各组织器官起着滋养和襦润作用,肾阳,对机体各组织器官起着温煦和推动作用。
贮藏和排泄胆汁
胆为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
受纳,腐熟水谷
水谷之海
脾胃为
后天之本
人以胃气为本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水谷之海
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主受盛和化物
一是说小肠为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之盛器;二是指经过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必须在小肠内停留相当长的时间,以利于进一步的消化和吸收。
泌别清浊
一是将经过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二是将水谷精微吸收,并将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三是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使无用的水液渗入于膀胱。故又称
小肠主液
传化糟粕,并吸收部分水液。
大肠主津
贮尿和排尿
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机和气化
疏通水道,运行水液
上焦主气的升发和宣散。
上焦如雾
中焦腐熟水谷,运化水谷精微,以
泌糟粕,蒸津液
为主,为升降之枢。故
中焦如沤
,为气血生化之源。
下焦以向外排出糟粕和水液为主,故谓
下焦如渎
心与肺
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心与脾
血液的生成和运行心与肝
血液和精神情志方面的依存与协同
心与肾
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之间的依存关系心血与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精血互生
肺与脾
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方面肺与肝
气机的协调肺与肾
津液代谢和呼吸运动肝与脾
消化和血液的生成贮藏肝与肾
精血互生和阴液相通脾与肾
先后天相互资助和水液代谢例题:
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是
.脾气主升,胃气主降
.肺主呼气,肾主纳气
.心火下降,肾水上升
.肝主升发,肺主肃降
.以上均不是答案:
肺主通调水道,依赖于肺脏的
.主呼吸之气
.主一身之气
.朝百脉
.主治节
.主宣发与肃降答案:
.生气
.纳气
.主气
.载气
.行气
肺的功能是
肾的功能是答案:
.心与肾
.肺与肾
.脾与肾
.肝与肾
.肝与脾
.与呼吸运动密切相关的两脏是
.与精血同源密切相关的两脏是答案:
第五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一、
先天禀赋
(肾)
先天的精气
肾为生气之根
后天饮食
(脾)
水谷之精气
脾胃为生气之源
自然环境
(肺)
自然界的清气
肺为气之主
气的分类
又称为
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
是人体生命活动原动力。
肾精化生后天之精充养
积于胸中之气。
后天的根本之气。
膻中为
清气脾胃
水谷精微
脉中之气,营阴。
水谷精气
脉外之气,卫阳
水谷精气
药圈会员收集
肾,三焦,流布全身,无所不至
、促进人体的生长和发育和生殖。
、激发和推动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聚积于胸中贯注心肺,沿三焦布散全身
、走息道以行呼吸
、贯心脉行气血
、与人体的视、听、言、动相关。
存在血脉之中,循脉而周流全身
、营养人体
、化生血液
存在于血脉之外活动性强
、护卫肌表,防御外邪
、温养全身(脏腑、肌肉、皮毛)
、调控腠理,汗液排泄,维持体温衡定;
气的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推动作用
推动人体生长发育;
推动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推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
推动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温煦作用
人体的正常体温,也是靠气来维持和调节才能恒定;
各脏腑组织器官、经络等正常的生理活动;
血和津液不停地运行,要依靠气的温煦作用。
气的作用防御作用
一是护卫肌表,防止外邪侵入;
二是与侵入体内的各种邪气进行斗争。
固摄作用
对于精、血、津液等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
维护脏腑器官各自位置的相对稳定。
气化作用
将饮食物转化成水谷之精气,然后再化生为气、血、津液、精等;
津液经过代谢,可转化成汗液、尿液、涕、唾、泪、涎等;
饮食物经过消化和吸收后,其残渣可转化成糟粕排出体外等等。
二、血
血的生成:营气、津液和肾藏之精脏腑:脾胃
精血同源
血的功能
营养和滋润
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运载作用:运载气、代谢产物、体内各种信息等。
血液运行
心主血脉
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肺朝百脉
肺气宣发肃降,调节气机
肝主疏泄
调节血量,维持血液循环及流量的平衡
防止血溢脉外
脾主统血
控制血在脉中运行,防止血溢脉外
(1)
气为血帅
气能生血:治疗血虚病证时,常于补血药中,配以补气药。
气能行血:治疗血行失常的病证时,常分别配合降气、理气(行气)或补气等药物。
气能摄血:治疗气虚不能摄导致各种出血病证,必须用补气摄血的方法,方可达到止血的目的。
(2)
血为气母血为气之母,是指血是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分的营养,也概括为血能载气、血能生气、血能养气。
气随血脱:在治疗大出血时,往往采用益气固脱之法。
三、津液
药圈会员收集
津液的代谢津液的生成:脾胃运化;小肠主液;大肠主津。
津液的输布:脾气散精;肺主宣降;肾主津液;肝主疏泄;三焦决渎。
津液的排泄:肺、脾、肾;汗液;呼气;
尿;粪(大肠传化糟粕)
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化生血液,充养血脉运载作用:运载代谢废料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气和血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能载气、血能生气、血能养气气和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精,津能载气血和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
.自然清气和水谷精气
.先天精气和水谷精气
.肾藏之精和营气、津液
.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
.水谷精气中的刚悍部分
.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是例
.化生元气的基本物质是例
.化生营气的基本物质是例
.生成宗气的基本物质是答案:
CBDA
第六节
十二经脉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分布规律
手阳明经(外)手太阴经(內)
手少阳经(外)手厥阴经(內)
手太阳经(外)手少阴经(內)
足阳明(外)足太阴脾经(內)
寸以上
足少阳(外)
足厥阴肝经
寸以上
(內)
足太阳(外)足少阴肾经(內)
分布规律
药圈会员收集
胸中线旁开
腹中线旁
足少阴肾经
0.5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阳经
背中线旁开
1.5
背中线旁开
足少阳经
身之侧面
交接规律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流注次序
奇经八脉定义:即别道奇行的经脉,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八条奇经八脉的作用
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
对十二经脉气血起着蓄积,渗灌的调节作用特点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阴阳表里配偶关系
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
一源三歧
督脉总督六阳经为
阳脉之海
任脉总任六阴经为
阴脉之海
冲脉涵蓄十二经气血为
十二经之海
带脉环腰一周,约束纵系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主司妇女的带下。
阴阳维脉调节六阴经和六阳经之经气阴阳跷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阖
经络的作用沟能联络运输气血感应传导调节平衡
例题:上肢屈侧前缘疼痛,应责之于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答案:
第七节
一、体质的概念: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体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
药圈会员收集
先天禀赋:
、父母素质(生殖之精的质量)
、父母血缘关系所赋予的遗传性
、父母生育的年龄
、体内孕育过程中的养胎
、妊娠期的疾病与用药后天因素:
饮食因素:
饮食结构和营养状况;
劳逸所伤
锻炼其他因素
年龄因素:
性别差异:
男子以肾为先天,病多在气分,多伤精耗气;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用,病多在血分
多伤血;(经、带、胎、产、乳)
地理因素:“人禀天地之气而生,故其气体随地而不同。”
社会:慢病、长期服偏于某性的药物。
第三节体质的分类
第八节
六淫疠气七情内伤
饮食失宜痰饮瘀血
风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指风邪致病,病位游移行无定处;数变指症状变幻无常,发病迅速。
风为百病之长。风为六淫邪气的主要致病因素。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主痛。
寒性收引。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暑多夹湿。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沉重
指分泌物秽浊不清。
湿性黏滞。一是症状的黏滞不爽;
二是病程缠绵难愈,反复发作。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其病多见于人体下部。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
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火易耗气伤津。故
壮火食气
火易生风动血。故
热极生风
火易发肿疡。
疫疠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七情致病特点
(1)
直接伤及内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情志所伤以心、肝、脾多见。
(2)
影响内脏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惊则气乱;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
(3)
情志变化影响病情痰致病特点
百病多由痰作祟
药圈会员收集
在肺,喘咳咳痰;在心,胸闷心悸;痰迷心窍则神昏痴呆;痰火扰心则癫狂;在胃,恶心呕吐,胃脘痞满;在经络筋骨,肢体麻木,半身不遂,阴疽流注;上犯于头,眩晕;结于喉,则梅核气。
饮致病特点留肠间,则肠鸣有声(痰饮);在胸胁,则胸胁胀满,咳唾引痛(悬饮);在胸膈,则胸闷咳喘,不能平卧,其形如肿(支饮);溢于肌表,则水肿、无汗、身体疼痛(溢饮)。
瘀血共同致病特点
(1)
疼痛:性质多为刺痛;部位固定不移;疼痛拒按;夜间痛甚。
(2)
肿块:
(3)
出血:血色紫暗,或夹有血块。
(4)
四诊:肌肤甲错,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瘀点;舌下静脉曲张,脉细涩,沉弦,结代脉。
例题:湿邪致病,病程长,缠绵难愈,是由于
.湿阻气机
.湿邪伤阳
.湿性黏滞
.湿性重浊
.湿性趋下
药圈会员收集
答案:
第九节
发病与病机一、邪正与发病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二、内外环境与发病
外环境与发病:与气候、地域、生活工作环境。
内环境与发病:体制和精神状态决定着正气的强弱,正气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邪正盛衰
外感病初期,中期,或由于痰、食、水、血等滞留体内
素体虚弱或疾病的后期以及多种慢性病证
虚实错杂
一是疾病失治或误治,以致病邪久留,损伤正气;
二是正虚无力驱邪外出;
三是正虚而内生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
虚实真假
大实有赢状
至虚有盛候
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正盛邪退
----
病势好转或向愈;邪去正虚
----
病去而体虚;正虚邪恋
----
病势缠绵而难愈;邪盛正衰
----
病势恶化,甚至死亡
阴阳失调阴阳偏盛:阴偏盛
阳偏盛阴阳偏衰:阳偏衰
阴偏衰阴阳互损:阴损及阳
阳损及阴阴阳格拒:阴盛格阳
阳盛格阴阴阳亡失:亡阴
阴胜则寒
实寒证
寒者热之
阳胜则热
实热证
热者寒之
阴胜则阳病
实中夹虚
阳胜则阴病
”--
虚中夹实
阴虚则热
”--
虚热证
阳病治阴
阳虚则寒
”--
虚寒证
阴病治阳
阴阳两虚
阴盛格阳:真寒假热
脉微欲绝
阳盛格阴:真热假寒
脉象沉伏(但沉数有力
大汗淋漓,肌肤手足逆冷,面色苍白,蜷卧神疲,脉微欲绝
气喘,烦躁不安,手足虽温而汗多欲脱,面色红或紫,脉数疾
气血津液失常
.气失调
包括气不足和气行失常调两方面。
(1)
气不足
药圈会员收集
(2)
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血失调
(1)
(2)
(3)
.津液失调
:肺、脾、肾、膀胱、三焦、肝
.真虚假实
.真实假虚
.虚中夹实
.由实转虚
.实中夹虚例
.实热伤津的病机是例
.脾阳不振之水肿的病机是
至虚有盛候
的病机本质是答案:
ECA
第十节预防与康复预防未病先防:
)培养正气,提高抗病能力。(
)消灭病邪,防止邪气侵害。
既病防变:
(1)
早期诊断。
(2)
控制疾病传变。
康复原则:形神共养,调养气血阴阳。
常用方法:药物及康复器械;针灸推拿气功;体育娱乐;自然康复法。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7
03-07
04-03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