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在科学研究上没有绝对的真理,没有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 施一公:在科学研究上没有绝对的真理,没有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施一公:在科学研究上没有绝对的真理,没有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

施一公:在科学研究上没有绝对的真理,没有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

在科学研究上是没有绝对的真理,需要的是严密的逻辑思维,没有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教授演讲:宇宙与我们的存在

=====================

一、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最不重要的素质就是智商

2019-07-27

重要的是时间的付出,方法论的改变和建立批判性思维。

文|施一公

我的成长之路

在座的有些同学可能还没有想明白以后要做什么,会感到焦虑:如果对科研不感兴趣、没想好未来发展该怎么办?

其实我想讲的是当我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也就是二十几年前,我也没有想好,也非常迷茫。这种迷茫一直到1995年,博士后完成之后才隐约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才下定了决心。

当时的迷茫来自很多方面,其中就包括大学选择专业。我不像在座的一些人,大学入学时就知道自己想学什么专业,想学经管、建筑、生命、化学、工程,等等。我当时保送大学,报名的清华的第一专业可能大家想不到,是机械系。

在报机械系之前还报名了北大的物理系。直到1985年5月份清华老师来招生时对我说,生物化学是21世纪的科学。我当时是第一次把生物和化学连接在一起,当时突然觉得豁然开朗——原来生物化学是21世纪的科学!于是阴差阳错地上了生命科学这条船。我是数学竞赛河南省第一名,保送到清华,数理能力很强。

我曾和生物学竞赛的同学讲,千万不要自卑,数学物理竞赛好的是有小聪明,生物竞赛好的有大智慧。这种说法是有争议的,我今天说的很多内容可能都有争议。

学习数学物理着重思维的严谨,注重推理,而生物不同,这些发生在不同的脑区。我在清华的时候生物学的不好,于是修了数学双学位,通过加强数学物理课程的学习来弥补生物成绩的不足,来让我的成绩排名第一。

所以说,我选专业第一不是凭兴趣、第二不是凭专长,而是凭清华老师的一句话。当然这是一句玩笑了。

那选专业应该凭啥?我告诉学生,凭未来世界的需求。这个世界的发展不以在座的某一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媒体宣传为转移,更不以毕业之后能否找到工作为转移。

这个世界的发展中,一半以上的学术问题来自对人类的关注,叫做生命科学。不管国内就业情况怎么样,其他学科情况怎么样,但大生命学科在21世纪是最大的学科。

你们可以去查查,麻省、斯坦福、哈佛最大的学科是什么。我觉得在你选择专业的时候,凭兴趣挺好,没有兴趣的时候可以培养兴趣。有时我在想,人是善变的,你的其他方面可以变,为什么专业是不能变的?

一项业余爱好可能你很喜欢,但天天做可能会使你厌烦。我认为做一件事,完全凭兴趣的话,对我而言不靠谱。大学期间我对生物真的是深恶痛绝,因为学不好。我的遗传学实验、遗传课、细胞学实验、细胞课在班上都是中下。

本科讲完,我来讲一讲海外读博。我在清华提前一年毕业,当时我对学术没有兴趣,而对从政感兴趣。可能有些同学了解,当时我父亲的去世对我的影响很大。

我认为从政可以改变一个社会,可以为老百姓说话、做事。我当时想去从政。而从政又没有门儿,觉得要先去经商。所以当时和清华大学科技批发总公司签订了一个代表公司去香港经商的机会,做公关。

你们难以想象吧?看这施老师还挺能说会道的,做公关应该还不错。我年轻的时候比现在强太多了,结果就业合同因故被撕毁。纠结一晚后,我决定考托福GRE出国。

在年轻的趾高气扬的施一公心里,出国不是一条路。最终我决定出国读生物学博士。

在霍普金斯的5年读博期间很辛苦,尤其前两年心情很不稳定。由于我数理思维太严谨,常常绕不过这个圈,总觉得学生物怎么这么难。有一门生物学考试三次考试52、32、22分,只有第一次及格,我去求老师放我一马:“我是一个好学生,对学生物还在适应。如果我不及格的话,我会失去奖学金,没有奖学金的话我会读不下去,只能退学。”

他戴着眼镜眯着眼睛看了我半天,好像在看我是不是一个好学生。他最后给了我一个B-,我对他真的非常感激。

在普林斯顿做助理教授时,我第一次回霍普金斯讲课的时候,我去拜访这位教授。我问他,您还记得我当时求您放我一马给我及格吗?他说,我怎么能忘记呢!

其实因为我对专业没有想好,在读博的前两年一直非常纠结。平时精力很好,一看文章就睡着;听讲座也是,听了十分钟就睡过去了,大家一鼓掌我就醒了,正好大家一块走。

在座的很多人可能也会这样。我直到博士三年级才出了一点感觉,发现我也能做一点东西;到了博士四年级信心大增,因为结果出来了;到了毕业那年,博士五年级,我感到,原来我也可以在学术界“混”个工作。

博士读完之后,我不清楚我能干啥、也不清楚我会干啥,在最挣扎的时候曾想过转系:转数学系、转计算机系、转经管系,转任何一个系我都觉得易如反掌,因为这些都是能发挥数理长处的地方,但我没有转。因为我在说服自己,也许以不变应万变最好。

如果急急忙忙转系,也许去了之后会发现数学、物理、经管可能更没意思,所以我在说服自己,也许生命科学真的是21世纪的科学呢。就是一种在矛盾中在往前走。在1995年4月12日博士学位答辩以后,我还是不清楚自己会做什么。

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在清华的时候,曾是清华活跃的一分子,小发明协会的副会长,还参与了很多课外活动,做公关,所以我想也许我可以从商。所以我还面试了大都会中国区首席代表的职位,卖保险,而且拿到了offer。

我差点成为中国第一个卖保险的人,当时有六位数的工资。在博士毕业之后我还设立了自己的公司,和两个哥们一起做中美间贸易交流,这个经历也很有意思。

1995年11月我下定决心还是走学术这条路,到现在还不到20年。95年12月我写了一篇日记,我说,该去explore的机会,你也都explore了,现在轮到你静下心来,从此之后不再起二心,好好做学术。我也就是这样做的。

所以我从95年11月到现在,所有主要精力都放在做学术上,我也告诉自己这种兴趣一定可以培养起来。在座如果有同学感觉对所学领域没有兴趣的话,我想你比不过我。我是在博士毕业半年之后才开始培养兴趣,现在我的兴趣极其浓厚,到现在可以废寝忘食、可以没日没夜地干,觉得乐在其中。

我觉得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不是说你天生就有,不是说你听一个讲座突然灵机一动就对一件事感兴趣,我觉得都不是这样。

博士后这几年在外人看来极其苦,其实自己身在其中并不觉得苦,我经常觉得自己不这么做的话就亏了。我确实是这样想的。95年11月到97年4月,我博士后做了一年半,拿到了第一份工作,在普林斯顿做助理教授的机会。

当时挺幸运的。普林斯顿不像哈佛大学那样有很多学院,像医学院、法学院等等,而是只有一个大学本部加一个国际关系学院,很小。我认为普林斯顿是一个学术圣地。这也是为什么爱因斯坦在面临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等美国多所大学邀请的时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普林斯顿,可能去过的人会有感受。

我觉得我挺幸运的,97年4月在普林斯顿开始独立的科研生涯。其实我对专业、对研究曾经非常迷茫,也走了不少弯路,但我觉得我还是走过来了。我也劝在座的同学,当你有迷茫的时候,我建议你们,不要觉得只有把你的迷茫、把你所有问题解决了才能走下一步,我很不认可。

我认可一点:不要给自己理由——当你觉得兴趣不足、没有坚定信心、家里出了事情、需要克服心理阴影、面对痛苦往前走的时候,不论家庭、个人生活、兴趣爱好等方面出现什么状况,你应该全力以赴,应该处理好自己的生活,往前走。不要给自己理由。因为你一旦掉队了以后,你的心态会改变,很难把心态纠正过来。

认识你自己

同学可能认为老师很自信,我想告诉大家,我求学时的自卑现在已经没有了,只是偶尔有insecurity的感觉。但我求学的过程当中,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博士阶段,我一直是一个非常自卑的人。

可能大家很难想象。举个例子,高中的时候化学老师解释“勒夏特列原理”,我那时候开小差,没听懂。后来看书我竟然也看不懂,觉得崩溃了。我总觉得班上其他同学都比我聪明,真的感到自卑。

放眼望向你周围,当别人和你差不多聪明的时候,你会觉得别人比你聪明。所以当你觉得别人比你聪明的时候,他并不一定比你聪明,不要太自卑。

同时,我还有一个性格特点是好胜。在座的同学可能很多和我一样,如果不好胜、不自强也很难走到今天,但特别好胜、特别自强的人也更容易受打击,也更容易自卑。

高中以来我总是觉得自己不聪明,所以总是很刻苦,总觉得我是笨鸟先飞。举个例子。我什么地方都好胜,在清华体检时,我身高不高,又不能踮脚尖;所以测坐高时我拼命往上拱了拱,结果我身高不到全班前五,坐高全班第一。

当时我还没有想明白,我还沾沾自喜,终于有一项第一了。直到有一位同学提醒我的时候,我突然自卑油然而生。我就问我的教练:“孙老师,我的腿短吗?”

孙老师的回答非常艺术,说:“一公,你训练很刻苦,你的身体条件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很不容易了。”

我们家从来没出过运动员,就我一个。我的哥哥姐姐、我的父母都不是运动员,我是二级运动员。其实也蛮有意思的,可能和我的性格有关,就是自卑和自信、好胜伴随在一起。

我上初三的时候,班主任老师鼓励我报1500米。当时我写了入团申请书,老师说,表现的时候到了。组织在考验你。我就报了1500。运动会前四天报名,报名的当天晚上一激动大腿抽筋了,腿都动不了,比赛的那天才恢复正常。

发令枪一响我领先了整整100米,最后被倒数第二名落了整整300米。我在全校、在我们班的鼓励声中跑过了终点。初三的施一公什么都不爱就爱面子,当时在青春期发育、最爱面子的时候在同学面前丢脸了,自尊心受到了打击。

但我那时候很争强好胜。运动会第二天我就开始练跑步。一年之后我的800米跑了2分17,3000米跑了10分35。孙教练让我入选校队,成为一线队员,代表清华参加比赛。其实我觉得,很多情况下,你的个性决定了你的将来。我很自卑,但我又很好胜。

我觉得研究生应该具备的素质

我先说什么不重要:

最不重要的素质就是你的智商。无论什么学科,物理、工程、生物、文科,我认为最不重要的是智商。

时间的付出

不要以为你可以耍小聪明,世界上没有免费的晚宴,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所以有时候我很反感有些人说我的成功完全是机遇,这一定是瞎掰。

当然现在一般这样说是为了谦虚,但这种谦虚会误了很多学生。我不信有任何一个成功的科学家没有极大的付出。清华84-86年生物系系主任老蒲,在美国已是赫赫有名的终身讲席教授。

他在美国开组会时教导学生: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我最大的诀窍是工作刻苦,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我知道你们不能像我一样刻苦,但我要求你们每周工作50小时以上,这意味着如果是8小时一天的话,你要工作6天以上。

你不要以为你早上8点去,晃晃悠悠做点实验,晚上8点离开就可以了。他只计算你具体做实验的时间,和你真正去查阅简单的和实验相关的文献的时间。

哪怕你的吃饭时间、查阅文献之后放松的一小时,都要去除。一周工作50小时是非常大的工作量。如果你能做到,你满足了我的要求,你可以在实验室待下去;如果你不能,就离开实验室。

其实老蒲说的是大实话,是一个真正有良知的科学家说出的话。我想通过这个例子告诉大家,任何人不付出时间,一定不会有成功。

方法论的改变

我的博士后导师是一个独树一帜的科学家,他只比我大一岁半,很年轻。从九十年代初起的十年中,他以通讯作者的身份在实验室做出了30篇《自然》《科学》的文章,是世界上一顶一的高手。

我进入他的实验室之后,满怀希望要向他学习,希望跟他学方法论、学习思维方式、学习批判性思维。但后面发生的事情让我非常纠结,让我这才意识到,真正的批判性思维、真正的方法论应如何养成。我讲的例子都非常极端,希望大家不是简单地接受,而是去思考,因为对你的专业不一定适用。

我举个例子:理科老师会讲,要广泛阅读文献,知识要宽广,要知道现代科学进展到哪儿了,要泛读,等等。其实我在霍普金斯做博士生的时候老师也是这样讲的,要读《Nature》,读《Science》,读一些刊物,我也是这样做的。

到他的实验室后,我觉得我的表现欲很强,想让导师知道我以后想做教授。我如何让导师知道我很能干、很有见解呢?下一篇《Nature》出来的时候我仔细读,等我有很深的见解之后,去找导师讨论讨论,就能显得我很有见解了。

所以有一次《Nature》发了一篇领域内的前沿文章,我就去找导师,可是导师说:“这篇文章我还没有读呢,读了以后再说吧。”我想导师可能最近比较忙,没有来得及读。当时我有点功利,想着我是不是白读这么仔细了?

过了一个月我又读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已经发表了将近一个月了,也是一篇极为重要的我们领域内的文章。我又想跟他讨论,导师脸一红说,这篇文章我还没有读呢。我当时开始怀疑,他是不是不读啊?我没敢问。

等到1996年下半年,一位鼎鼎大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访,邀请我的导师进行1小时的一对一学术交流。我的导师让秘书回复,他那天恰好出差不在。可是讲座那天,导师很早就来了,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解结构、看结构、分析结构,在写文章。

我当时非常疑惑。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这样的人来了,你为什么不去“套磁”?你还不去表现一把?于是我问导师,像这样的人来了,你为什么不和他交流?导师的回答非常简单,他说我没有时间。

任何东西都可以再生,时间不可以再生。我当时大胆地问他:你读文章有时间吗?他说我不读文章。我想和大家说,大家在读博士时要读文章,但现在我已经不读那么多文章了,更依赖于会议、电话、面对面等现场交流。

当时我又问:不读文章如何养成科学素养?他说科学素养的养成和读最新的文章没有任何关系。科学方法论的养成和科学史有关,和重大发现的数据源有关,与科学进展到最前沿的知识没有任何关系。

科学知识的最前沿只是在你做研究的时候让你知道,在领域内你所处在的境地是什么样的,你是否在科学前沿,你是否在做别人已经做过的东西,仅此而已。所以说好的研究生课程不一定是告诉你科学最前沿的内容。

我在普林斯顿期间,普林斯顿最有意思的课是“人和遗传学”,里面最后一篇文章是90年代初期的文章,讲整个人和遗传学的发展历史、过程和一些关键的发现是怎么来的。

最新的发现只是你在做研究的时候和你的领域内直接相关,而和你方法论的养成确实没有关系。我问导师,那你写文章的时候怎么写?他说我在写文章的时候会读一些文章。他讲得很实在。我希望大家能够问为什么,不要简单地接受一些习以为常的东西,你需要挑战过去,要有批判性思维。我在博士后的两年里收获巨大,我学到了如何在实验室里真正地攻坚克难。

建立批判性思维

除了方法论的改变,还包括挑战学术权威。我的博士生导师在33岁已是正教授、系主任。他在开车时想象出ZincFinger的结构,这是我们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重大凭大脑想象出来的结构。

他在晚上做梦的时候也在思考,他的每一天都充满思考,那时,我在上博士三年级的,我很怕他。他有一米九三,一百公斤,力大无穷。有一次我们超速离心机的盖子拧不开,他去直接把转轴给拧断了。他经常说,“怀疑是科学发现的推动力”。

有一天我们开组会,他看起来特别激动,说今天我给大家演示我的一个想法,希望大家帮我看看,有什么问题提出来。他开始画了一个长方形。中间加一个隔断,左面是氧气,右面是氮气,看到他画出来的图和列出的公式,我想他是想证明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的过程。他开始写公式,满满一黑板的推演之后,一步步证明出热力学第二定律是错的。当时我们都震惊了。

可是,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我认为我最好的一门课是物理化学,朱文涛老师。

朱老师理论基础非常扎实,当时教我们的时候也很认真。所以我在他写出的公式里面发现了三处错误。

当时我不敢提啊,但是后来一想,那的确是有错的时候,我哆哆嗦嗦的举起手说,我想说有第一处错误。这时,我对面的师兄说“哪儿有错?啊!哪儿有错!”我哆哆嗦嗦说完,所有同学都说我错了,但是我们实验室的小老板说,我觉得一公讲得不错。

其实,我发现JeremyM.Berg,在我说出我的第一句话时,他的脸就红了。这时我们实验室在争吵,老板说今天的组会到此为止。大家觉得我顶撞了老师,没人理我,中午我都一个人吃饭。

下午一点,老板找到我说,你学士是在哪个大学念的,我说TsinghuaUniversity,是我们国家最好的大学。他说我不关心你来自哪个大学,我关心的是你学的非常好,老师一定是一位大家。

我的本科老师的理论功底很深厚,所以讲的很透彻。在此之后,我们研究所的同事见到我便会主动给我打招呼,这让我慢慢的有了自信。

在我找到职位的时候,他们都对我说“Congratulations!”这段公然鼓起勇气,用自己所学纠正系主任兼实验室导师的学术错误的经历,在我科研路上给予我无限自信,至今对我仍有很大影响。

我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我在科学网的微博上面写了一些对研究生如何提高自己写作和阅读能力的博文。你要时刻记住,你认为自己行,那你就一定可以。同时还要记住,不可知足常乐!

我认为的科研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让我能够无忧无虑地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科学问题。但是,我们也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我们的研究是希望能够回报社会,为人类做出贡献。

最后,我祝愿大家能够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去。

作者:施一公,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1995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学会外籍会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2017年获第二届“未来科学大奖”之“生命科学奖”。曾任清华大学教授、副校长。现为西湖大学首任校长。

===================

二、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演讲:科研人要具有批判性的思维,敢于怀疑权威

作者张楠2018-06-12

6月9日晚,河南农业大学文化路校区千人大礼堂人潮涌动,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来到这里,为千余名师生带来一场讲座盛宴——“生命科学之美”。

现场:报告厅内已座无虚席过道里都被挤得水泄不通

一场讲座的魅力有多大?看如水的人潮便可一目了然。

讲座开始前,持票的师生排起长龙有序进场,队伍从一层排至二层,临近七点,报告厅内已经座无虚席,但仍有学生在门外等待进入,报告厅里的过道内被挤得水泄不通,不少学生是全程站立着听完讲座。

一名从外地赶来的老师说:“听说一公来郑州开讲座,激动地不得了,上午坐高铁过来的,非常地期待。”

他说:“我想与在座的你们分享生命科学之美”

什么是“生命科学之美”?这是来自宇宙的大尺度宏观之美,来自细胞和蛋白的微观之美,来自分子和电子超微观世界的美……

施一公开篇以宇宙的诞生与起源引出了人类文明,从宏观视角展现了生命科学的发展和魅力。

他说,艺术求美,科学求真,科学与艺术紧密结合所产生的效应令人叹为观止,科学发现捕捉了人类所有的好奇心以及对浪漫的向往。结构生物学在生命科学的发展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所展示出的万千美好,诠释了生命科学的内涵,见证了结构生物学对医学的重要影响。

现场,施一公讲述了将自己专业与艾滋病、心血管疾病等现实科学问题相结合起来的想法,引发了观众们的思考,也让在场听众感受到了生命科学的魅力所在。

互动:对青年的指引搞科研需要这样的精神

“搞科研需要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互动环节,一位农大学子这样问施一公。

施一公认为作为一位优秀科研人要必备的三条要素是:一要注意工作时间的付出,刻苦努力做研究;二要善于思考,具有批判性的思维,敢于怀疑权威;三要有脾气,要有那一份执着和坚持。

当有人问到“理想与现实的挣扎、梦想和世俗的不可调和”的问题时,施一公有着不一样的见解。他说,你可以被打鸡血,听一次报告会,看一场电影,你会很激动,热血个半天,甚至两三天。当这股热情过去,你看看房价,物价,看看周围人,你不得不又落入现实,落于世俗。但是,这都没关系,你只要跟随你的内心就好,跟随自然而然的那个想法去选择去生活。你想去做研究,想去学习,那就去啊,也许你会过的清贫,但你不可能给自己说我不想搞科研,你就能真的不去想了。只要你有自己的脾气,这都好说,你就是要有“我不可能不成功,不可能做不到”的自信。只要中国能有十分之一的人有这样的脾气,这样的自信,中国一定能够更加繁荣富强。

院士简介

施一公,出生于河南郑州,是著名结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委员会副主席、西湖大学校长。

===================

三、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教授在“未来论坛”年会上发表题为《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的演讲

2017-10-27

清华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教授在“未来论坛”年会上发表题为《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的演讲。

与以往不同的是,施一公此番并未局限于生命医学,他从人类生命饱受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三大挑战开始,讲述了人类如何通过科学来接受生命挑战。但最终,人对生命认知的极限问题将他的科学思索,由生物医学带向量子力学,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生物学家面对生命之谜的不懈追问。

施一公在演讲现场

1、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极限

我们先看看人从哪而来?

人的整个出生过程是这样的:一个精子在卵子表面不停地游逛,寻找一个入口,找到合适位点以后,会分泌一些酶,然后钻进去。

卵子很聪明,一般不会让第二个精子再有机会,所以一有精子进来,马上把入口封死。

精子进来后就被降解,然后精子的细胞核和卵子的细胞核结合,形成双倍体,受精卵开始发育,逐渐分裂为2个细胞、再分裂为4个细胞、8个细胞、16个细胞,此时受精卵还在子宫外面游逛,还没有着床。继续分裂下去,形成64个细胞、128个细胞,这时它快要找到着床地点了。着床之后,继续发育。

你们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短短四个礼拜,胎儿开始有心跳。慢慢地,神经管形成了,脊椎形成了,四肢开始发育,通过细胞凋亡,开始形成手指头。到四五个月的时候,胎儿开始在母亲肚子里踢腾。

出生之前,胎儿的大脑发育非常快,各种神经突触迅速形成。然而不要忘了,这样一个鲜活的生命来自于一个受精卵。

生命开始之后,生命的历程很漫长,这里面有很多苦恼。我记得我看过一首打油诗是这样说的:

0岁闪亮登场,

10岁茁壮成长,

20岁为情彷徨,

30岁拼命打闯,

40岁基本定向,

50岁回头望望,

60岁告老还乡,

70岁搓搓麻将,

80岁晒晒太阳,

90岁躺在床上,

100岁挂在墙上。

我们在用我们的五官,就是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理解这个世界。这个过程是不是客观的呢,肯定不是客观的。我们的五官感受世界以后,把信息全部集中到大脑,但是我们不知道大脑是如何工作的,所以在这方面也不能叫客观。

我们人究竟是什么呢?仔细想一想,人是怎么样处理信息的呢?我们先来对信息也就是物质做一个定义。

我们有三个层面的物质:

第一个物质是宏观的

,就是我们可以感知到的,直觉可以看到的东西,比如人是一个物质,房子也是一个物质,天安门、故宫都是物质。

第二个层面是微观的

,包括眼睛看不到的东西也叫微观,我们可以借助仪器感知到、测量到,从直觉上认为它存在,比如说原子、分子、蛋白,比如说很远的一百亿光年以外的星球。

第三个层面,就是超微观的物质

。对这一类,我们只能理论推测,用实验验证,但是从来不知道它是什么,包括量子,包括光子。尽管知道粒子可以有自旋和能级、能量,但是我们真的很难通过直觉理解,这就是超微观世界。

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想一想,这个世界是超微观世界决定微观世界,微观世界决定宏观世界。

我们人是什么?

人就是宏观世界里的一个个体,所以我们的本质一定是由微观世界决定,再由超微观世界决定。

我毫不怀疑我就是一个薛定谔方程、一个生命形式、一个能量形式,但不知道怎么解这个方程,不知道思维是怎么产生的,仅此而已。我相信,你也应该相信,我们每个人不仅是一堆原子,而是一堆粒子构成的。

所以,我们真的就是一堆由粒子构成的原子,如此之简单。我们有多少原子?大约有6×10^27个原子,形成大约60种不同的元素,但真正的比较多的元素,不过区区11种。原子通过共价键形成分子,分子聚在一起形成分子聚集体,然后形成小的细胞器、细胞、组织、器官,最后形成一个整体。

但是你会觉得,不管你怎么做研究,都无法解释人的意识,这超越了我们能说出和能感知的层面。我认为要解释意识,一定得超出前两个层次,到量子力学层面去考察。我自己认为是这样的。

量子纠缠是可以进化的现象吗?

我想班门弄斧讲一讲量子纠缠。1935年,当爱因斯坦(Einstein)和波多尔斯基(Podolsky)以及罗森(Rosen)一起,写出了著名的EPR佯谬之后,提出了量子纠缠。实际上“量子纠缠”这个词并不是爱因斯坦提出来的,而是薛定谔提出来的,当时看来是很不可思议的。

量子纠缠的意思是说,两个纠缠的量子不管相距多远,它们都不是独立事件。当你对一个量子进行测量的时候,另外一个相距很远的量子居然也可以被人知道它的状态,可以被关联地测量,很不可思议。但这样一个简单的现象既然存在于客观世界,我相信它会无处不在,包括存在于我们的人体里。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著名的理论和实验物理学家MatthewFisher就笃信,人的意识、记忆和思维是量子纠缠的,要用量子理论来解释。那怎么证明呢?

他说我一定要在实物上证明,要寻找量子纠缠的实体。很多科学家找了很长时间,发现神经细胞里面的微管可以形成量子纠缠,但是微管的时间尺度是10^(-20)秒到10^(-13)秒,远远小于人的记忆和意识的形成时间。但是他通过理论的实践,以模拟的方式找到了,他正在进行实验验证。

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

比如把磷和钙放在一起,也就是磷酸钙,当磷酸钙以波斯纳分子集群(Posnermoleculeorcluster)形式存在的时候,它的量子纠缠时间可以长达105秒!

能把这样一个极其脆弱的,对声、光、电、热都极其敏感的量子纠缠现象的持续时间提高15个数量级,那么如果再提高5个数量级,就可以达到年的水平,以年为单位来保存量子纠缠现象。那么依此类推,你们觉不觉得,有一天我们人类会发现量子纠缠也是一个可以进化的现象,它可以保存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也就是说,

量子纠缠,它在远古的时候就存在了,在进化过程中被保存了下来。

我要问你们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们相信有第六感官吗?

很多人会说不相信。

第二个问题,有没有可能,两个人会以未知的方式进行交流

?你会说也许,不会像第一个问题那样肯定地说不信。

第三个问题,量子纠缠是否存在于人类的认知世界里面?

存在于大脑里?我相信听了我的讲座,你会觉得很有可能。

第四个问题,量子纠缠是不是适用于地球上的物质呢?

你一定会说一定适用,因为我们已经证明了。

简单讲,这四个问题是完全一样的问题,倒推回去就说明一定有第六感官,只是我们无法感受,所以叫“第六感官”。

那么我们人究竟是什么?我们只不过是由一个细胞走过来的,就是受精卵,所有受精卵在35亿年以前,都来自于同一个细胞,同一团物质,一个处于复杂的量子纠缠的体系,就这么简单。

其实我不知道这里面是什么,但是我相信它。我每呼吸一次会摄入10^22次方的氧原子进入我的身体,进入共价结构。这一口呼吸至少有10^4次方以上的氧原子,被处在世界上一个很遥远角落里的,我没有见过的人呼吸过至少一次,这在一个月内就会做到,人一辈子一直在这么做。而两个人在一个房间里的时候,一天可以有63克的氧气在彼此的肺当中交换。

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看世界完全像盲人摸象一样,我们看到的世界是有形的,我们自己认为它是客观的世界。其实我们已知的物质的质量在宇宙中只占4%,其余96%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我们根本不知道的,我们叫它暗物质和暗能量。

那么盲人摸象般地认识世界是科学吗?一定是科学。每个人摸的都是真实存在,而且都是客观存在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我们现在也是如此。只是我们不知道摸的是象的后背,还是尾巴,还是耳朵

我认为人类的认知极限就在于,我们是一堆原子,我们处在宏观世界,但我们希望隔着两个世界去看超微观世界。那是一个最美好的、极其美妙的世界。

2、世界还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东西?

随着量子卫星上天,有关量子的事科普一下:当代科技最前沿发现了什么?竟然颠覆人类世界观!

我们的世界,因为几个最新的科学,全乱了!

一、搅乱了世界的3项科学成果

(一)暗物质

1、怎么发现有暗物质?

我们原来认识的宇宙的形态,是星球与星球之间通过万有引力相互吸引,你绕我转,我绕他转,星球们忙乱而有序。

但后来,科学家通过计算星球与星球之间的引力发现,星球自身的这点引力,远远不够维持一个个完整的星系。如果星系、星球间仅仅只有现有质量的万有引力支持的话,宇宙应是一盘散沙。宇宙之所以能维持现有秩序,只能是因为还有其他物质。而这种物质,目前为止,我们都没有看到并找到,所以,称之暗物质。

2、暗物质有多少?

科学家通过计算,要保持现在宇宙的运行秩序,暗物质的质量,必须5倍于我们现在看到的物质。

3、有没有观测到暗物质?

现在没有真正的测到暗物质。只是能发现光线在经过某处时发生偏转,而该区域没有我们能看到的物质,也没有黑洞。

4、黑洞是不是暗物质?

不是。黑洞只是光出不来,它发出其他射线,它仍然是常规物质。

(二)暗能量

1、怎么发现有暗能量?

科学家观测发现,我们现在的宇宙,不仅在不断膨胀,而且在加速膨胀。如果匀速膨胀,还可以理解。但加速膨胀,就需要有新的能量的加入。这能量是啥?科学家也搞不清,取名叫暗能量。

2、暗能量有多少?

科学家通过计算,通过质能转换方程E=MC2计算,要维持当前宇宙的这种膨胀速度,暗能量应该是现有物质和暗物质总和的一倍还要多。

3、有没有找到暗能量?

目前为止,还没有。

(三)量子纠缠

现代科学发现,对物质的研究,在进入分子、原子、量子等微观级别后,意外非常大。出现了超导体、纳米级、石墨烯等革命性的材料,出现从分子水平治愈癌症的奇迹。而最神奇的是——量子纠缠。

1、什么是量子纠缠?

科学实验发现,二个没有任何关系的量子,会在不同位置出现完全相关的相同表现。如相隔很远(不是量子级的远,是公里、光年甚至更远)的二个量子,之间并没有任何常规联系,一个出现状态变化,另一个几乎在相同的时间出现相同的状态变化,而且不是巧合。

2、有没有观测到量子纠缠?

量子纠缠是经理论提出,实验验证了的。科学家已经实现了6-8个离子的纠缠态。我国科学家实现了13公里级的量子纠缠态的拆分、发送。

二、搅乱了的世界

(一)搅乱了的哲学世界

我们原来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没有神,没有特异功能,意识是和物质相对立的另一种存在。

现在我们发现,我们认知的物质,仅仅是这个宇宙的5%。没有任何联系的二个量子,可以如神一般的发生纠缠。把意识放到分子,量子态去分析,意识其实也是一种物质。

既然宇宙中还有95%的我们不知道的物质,那灵魂、鬼都可以存在。既然量子能纠缠,那第六感、特异功能也可以存在。同时,谁能保证在这些未知的物质中,有一些物质或生灵,它能通过量子纠缠,完全彻底地影响我们的各个状态?于是,神也可以存在。

(二)坍塌了的物理世界

我们现在所有的物理学理论,都以光速不可超越为基础。而据测定,量子纠缠的传导速度,至少

4倍于光速

(三)崩溃的内心世界

科技发展到今天,

我们看到的世界,仅仅是整个世界的5%。

这和1000年前人类不知道有空气,不知道有电场、磁场,不认识元素,以为天圆地方相比,我们的未知世界还要多得多,多到难以想像。

世界如此未知,人类如此愚昧,我们还有什么物事必须难以释怀?了解这些,是为了更加深刻的认知世界。我们既要看懂未来、又得看清自己!

来源:选自施一公《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的演讲

===================

四、施一公央视开讲:做科研是最浪漫的事情

2017-09-25

当你跟着自己的兴趣走一条路的时候,要坚定地走下去,不要被周围的价值观所牵引,尤其是不要被以金钱论英雄的价值观所牵引。

——施一公

9月16日晚22:38,中国科学院院士、结构生物学家、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院长施一公教授做客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开讲啦》,分享了他的成长历程与人生选择,以及对人才培养、教育创新的期望与思考。

科学殿堂是如此之神妙

年少的施一公,牢牢记住了小学政治老师对他说的“你要为咱驻马店人争光”,他努力学习,最终成功保送到了清华大学。20岁时,父亲的意外过世给他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也改变了他的人生态度。从此,他不再是懵懂的大三学生,立志要改变这个社会,要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

从清华大学到出国留学、博士毕业,他也曾有过迷茫和徘徊,考虑过转行读计算机、经管专业,甚至通过面试拿到了一家保险公司中国首席代表的职位。在诱人的高薪面前,他发现做科学是最浪漫、最梦寐以求的事情。他说:

“一旦进了实验室以后,发现在科学研究这个殿堂里面,是如此之神妙,出乎你的想象。”

从1995年春天读博士后一直到现在,施一公从事相对独立的科学生涯已经整整22年,他说这是让自己内心最能平静和满足的一份职业。现场,他也勉励年轻人:

“当你跟着自己的兴趣走一条路的时候,要坚定地走下去,不要被周围的价值观所牵引,尤其是不要被以金钱论英雄的价值观所牵引。”

知足常乐是创新最大的敌人

2008年,已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的施一公,毅然辞职回到母校清华大学执教。很多人问过他为什么,在演讲中,施一公教授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自己回国最根本的原因是

“想影响一批青年人,想培养最优秀的创新型的青年人才”。

他常常反思,为什么我们的大学生中难以产生拔尖的创新人才?为什么极其优秀的中国学子到了国外,脱颖而出的比例非常小?施一公发现,这些优秀的中国学生非常容易满足。我们的传统文化非常推崇知足常乐,施一公认为,知足常乐用来对生活、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好的,但用来对科研、对学术追求,知足常乐便是创新的大敌。

他希望当代的大学生们能够追求卓越,把自己的天赋发挥到极致。

在满足小我的同时,更要把大我、把社会放在心上,只有给社会带来价值,才算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循规蹈矩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施一公讲到,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公平主要依靠公立大学实现,而科技的卓越则是由私立大学和公立大学共同保障,其中私立大学的贡献更大一些。从西海岸的加州理工、斯坦福,到东海岸的普林斯顿、哈弗、耶鲁,这些超一流的大学都是私立的。施一公说:

“我们希望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创办中国第一所现代化、世界级、研究型的民办大学,她的名字叫WeatlakeUniversity,西湖大学。

我相信民办大学作为公立大学的重要补充,和公立大学交相呼应,也同样为国家、为社会培养高精尖的人才。”

施一公认为,30年、50年之后,在中国大地上,一定会有一大批足以代表中国人水平、足以为中国科技发展、为世界文明进步保驾护航的一流民办大学。“那时候,

我们的后代能够对世界说,我们中国人做出了和我们的民族人口、我们的历史传统相配的贡献,实现这一目标要依靠创新,而这种创新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

本文来源|CCTV央视一套开讲啦

====================

五、施一公:我们特别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世界顶尖科学家

2018-06-01

2018年5月30日是我国第二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为了迎接这个属于科技工作者的节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邀请百名科学家、百名基层科技工作者欢聚在人民大会堂座谈,12位代表作了精彩发言。下面是西湖大学校长、教授、中科院院士施一公的发言——

展望未来,我们只有一个奋斗目标:用最优秀的人才和最尖端的科技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实践中,我想与诸位同仁分享四个字以共勉:居安思危。

十年前,当我决定从普林斯顿大学辞职回国的时候,很多人疑惑不解,认为我疯了。可是今日回头看,我想再没有人会怀疑这个决定的正确性。过去十年,我不仅目睹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更重要的是,我成为推动其进步的一分子,而不是旁观者。我为此深感自豪,我的经历也正是一代人的缩影。

回首这过去十年,我最强的感受归纳为两个字——“感恩”,感恩这个大时代。正是改革开放的国策,使我有机会在清华大学接受优质教育之后继续出国留学。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又为我在归国之际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任何个体的命运都与国家、民族和时代密不可分。如果不是在这个大时代,我难以想象自己能取得今天的点滴成就。感恩党和政府,采纳了我和几位同仁共同倡议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向全世界广纳贤才。感谢清华大学,从归国之初就给予我充分的信任和支持,全力支持我进行实质性的人事、科研管理和教学等方面的改革。

在这样一个充满希望的新时代,我时刻叮嘱自己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也总是尽可能地发挥自己专长,根据我国国情在科学研究和教育领域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今年,我辞去了清华副校长的职位,受聘为西湖大学的校长,在一个全新的环境里开始了对拔尖人才培养、前沿科学研究新机制、体制的探索。

展望未来,我们只有一个奋斗目标——用最优秀的人才和最尖端的科技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实践中,我想与诸位同仁分享四个字以共勉:居安思危。

最近中美贸易争端中暴露出来一系列高科技领域的问题,对一线科技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是科技评价的问题。

重大科技政策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改进。对于国家科技奖的规则和评审、重大科技专项的设立与执行、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设立评审与考核,在是否必须、是否合乎时宜、是否是学术主导、是否有世界领先或合适的学术带头人、是否有合理的运行和评估机制等几个方面,建议听取有关海外顶尖华裔科学家的意见和建议。

二是在各种科技评审中对发表论文数量、SCI影响因子及论文引用数过度倚重的情况,以及由此引发的这些量化指标受到科研院所过分重视的问题。

如果这些数据是不实的,其大幅提高不仅会导致我们误判自己的科技实力,也可能直接导致我国一批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世界排名严重虚高的现象,需要引起足够的警觉并采取及时必要的措施。

三是要强调顶尖科学家对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意义。

经过过去多年人才计划的实施,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学技术人才,但我们特别缺乏独立领导科研10年至25年、仍旧活跃在科研一线的真正意义上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这些人在本研究领域引领世界、高瞻远瞩,是极为稀缺的科技战略资源。建议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吸引、留住这样的顶尖人才,同时也可防止国内高水平人才外流。

我们是幸运的一代,深受人民的恩泽,所以我们更加责无旁贷,要用实际行动见证中国的科技实力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让中国的大学引领世界高等教育。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一定全力以赴,不辱使命。

来源:《光明日报》

====================

六、施一公:担任西湖大学校长,我的代价是发表文章创25年新低的“文章荒”,但我一定会将科研坚持下去

新浪财经播报文章2021-05-06

施一公:担任西湖大学校长,我的代价是发表文章创25年新低的“文章荒”,但我一定会将科研坚持下去

内容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采访整理|兰琳宗韩思宁

视频摄制丨胡思远孙诚孙嘉玮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

施一公:

“担任西湖大学校长,当然会影响我的科学研究,但这种影响是我心甘情愿意付出的代价。我过去一年(2020年)发表的文章数量创了1995年以来的历史新低,过去25年,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文章荒’。从最根本上来讲,我是一个科学家,这是我最根本的属性。不管工作有多忙,我一定会将科学研究坚持下去,而且我也相信我的科学研究一定会有一些重大发现。”

问:您2008年担任清华全职教授,从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到副校长,2018年又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创办西湖大学,做出这些人生重大抉择时,您首先考虑的是什么?

施一公:

实际这个过程是渐进的,绝对不是一晚上心血来潮,想了一晚上想明白了。在我从小到大的价值观、行为规范里,我一直觉得天生我材必有用,似乎总是要做点啥事,这点是非常明确的。我这辈子都没有觉得,我哪一天要找一份工作,要为工作担心,从来没有过。因为我觉得人如果成了衣食住行的奴隶的话,这辈子就太难受了。

在美国时,我博士一毕业就有点想回来,后来做了博士后又想回,但阴差阳错去了普林斯顿大学做老师,做教授,做了几年又想回,一直觉得为啥不回来呢?这种感觉很强烈。其实我自认为也算融入了美国的主流社会,去的学校是美国最顶尖的大学,教授职位也拿到了,和同事之间也相谈甚欢,在普林斯顿大学给本科生上课,给博士生也讲课。总的来讲,应该是进入了美国的主流社会,但这种(异国他乡的)感觉就是不一样,肯定是不一样。

有时候对我来讲,我怀疑是综合的,从我小时候、从河南、从驻马店、从我父母、从我的个人经历,你的骨子里有一种东西,觉得回来挺自然的。我回来不是一晚上的决定。当然了,当时清华大学相关负责人找我谈话的时候,确实第二天我就说,我全职回清华好了。

因为早就想这样做了,不存在作思想斗争、纠结半天,没有这个问题,心里一直觉得那么长时间终于要做这件事了,是一种期望、期待、期盼,觉得今后大有所为。做啥并不知道,不知道自己将来在清华能做到什么程度,但是觉得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定有很多东西可以做。

其实这个可能也比较难总结,对我而言,如果能发挥一些自己的特长,自己一些过去的积累,能够做一些事情,让自己心里愉悦,可能是最关键的。我想这样一个比较简单的做事出发点,应该说和我从清华大学辞去副校长,来到西湖大学,和一大批同道,一起来创办这所学校都是同样的考虑。

我觉得,对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一直处在改革发展中的国家,我们的科技、教育、对学生的培养、大学制度建设,其实也需要不断改革,才能适应国家的发展,才能让国家未来有更好的可能性。因为要应对未来的挑战,而这样的一个挑战、尝试需要有人去做。像我这样比较愿意折腾的人,愿意去离开现在的所有,去做一件新事情。

问:离开清华去创办西湖大学,是一种怎样的探索试验?

施一公:

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朋友问我,一公你后不后悔?说有时候办一件事这么难。当然办大学肯定会有困难,因为它是一件新生事物,肯定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当然不后悔。而且我鼓励我的同事,我告诉他们,我说你们想,如果过了5年,过了10年、20年,你回望这段历史的时候,说是轻轻松松、一帆风顺,你一定会觉得没意思,你一定是回忆到多少年以前,当时有过多少困难,多少矛盾,多少心理失衡,多少焦虑,你才会刻骨铭心,你才会觉得这辈子足了,知足了,你经历过了。

当然我自己从骨子里认为,我们做的事情不仅和国家的改革合拍,而且我们经常希望能往前走一步,为国家下一步改革铺路、探索,让国家下一步改革有据可依,看一看我们怎么做的,我们成功了,在哪儿成功,失败了,为什么,提供一个借鉴。中国这样的大国尤其需要这样的借鉴,就像我们做科学研究一样,你是不可能每一次试验都成功的。

像这种情况下,在科技和教育领域是需要一些探索的,而这样的探索特别适合一个小型大学去做。因为规模小,没有那么大的社会影响,但是因为小,又比较灵活,遇到一些问题相对容易解决,如果有一些东西做得不太对,也容易纠正。我觉得这个其实是在为国家做事,毫无疑问,我相信我的所有同道,他们骨子里都这样认为,是在为国家做事。

问:创办西湖大学2年多,探索试验最核心的点在哪里?

施一公:

西湖大学首先办学定位,小而精、高起点、研究型。我们希望为国家探索新型大学治理制度,立足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国际化办学规律,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第二,我们希望在大学里探索一套适合中国国情,又鼓励创新的科技评价标准。第三,我们希望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

应该说西湖大学现在的发展和我们当时的理念,对大学的定位——“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等等是一致的,我们没有偏离我们的航向。对我们来讲,这样做原因太简单了,就是你一旦忘记了初心,不能按自己当时的理念、办学定位去做的话,西湖大学就失去意义

了。它就不再是一个探索的主体,所以我们也在不断地提醒自己。

但是有一点我也要说,西湖大学从来不是要标新立异地去做事情,我们做事情绝对不会说在中国没有人做,所以我们要去做,这不是出发点。我们做事情一定是说在中国大地上,这样的事情首先符合我们的国情,其次符合国际化的规律,我们认为很合理,但是在中国还没有尝试,我们就可以去做,尝试一下在中国大地上,可不可以把一些事情做起来,能够让我们的教育系统,让我们整个社会,接受这样的一个新的做事方式、新的机制。

问:您提到西湖大学一个根本任务是要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可能大家比较好理解,为什么这么强调“富有社会责任感”?

施一公:

我每次说到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时,都会特意加上“富有社会责任感”几个字。

一个学生往前走,一定是靠个人奋斗。我们要认可个人奋斗,但个人奋斗和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是吻合的,只要吻合,相互之间形成彼此之间的融合,它就是很好的一种情况,是最好的一种结局。要教给学生实事求是、客观辨证看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发地产生社会责任感。

问:创办学校这几年,您自己的科学研究进展怎么样?

施一公:

担任西湖大学校长,当然会影响我的科学研究,但这种影响是我心甘情愿意付出的代价。你看我用了“代价”两字,我想解释一下,首先对我而言,科学研究本身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情,但是这种愉悦只局限于自身。比如,每次和学生谈完课题我都有种满足感,哪怕是学生遇到问题、并没有进展,但是我提供了观点,与他进行了讨论,也是一种愉悦;如果学生有了突破,科研课题有了进展,我也是很愉悦。就是科学研究始终是一种自身的愉悦,我非常享受这种愉悦。

反过来讲,办大学会遇到一些问题、一些东西,一些事情,做的时候说心里话是有一些挑战的,做的过程可以说加个引号叫“痛苦”,很纠结,很痛苦,但是做好以后也是一种巨大的愉悦。而这样一件事情,虽然对自己在学术界的影响并没有帮助,但对一个国家的探索,一个教育、科技的改革探索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这是另外一种愉悦,我也是非常开心的。这两个在争我的时间,尤其是西湖大学成立以后。

过去两年,应该说我的科学研究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就是2018年10月到现在,心里是有一些纠结,有时候也会有一些惆怅,我会觉得我今年(2020年)53岁了,如果我再多一点时间在实验室就好了,会有这种想法,经常会有。但是我也知道,有得必有失,你不过是在平衡一种得和另外一种失,哪个该得,哪个该失。所以我也不断地跟我的学生解释,也不断地在实验室内改进,或者是改变我与学生在实验室的一些科研沟通方式等等,更多用微信、语音、视频,用PPT线上交流等等。

我过去一年(2020年)发表的文章数量创了1995年以来的历史新低,过去25年,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文章荒”。如果不是新冠肺炎疫情让我的工作安排减缓一点节奏的话,会更荒。所以说新冠疫情期间我有两项事情做得多了,一个是跑步,一个是写文章、指导实验,科学研究得到一些恢复。

但是我也想说,从最根本上来讲,我是一个科学家,这是我最根本的属性。不管工作有多忙,我一定会将科学研究坚持下去,而且我也相信我的科学研究一定会有一些重大发现。因为这是我的灵气所在,我自己最专长的就是在科研过程中突然灵机一动,有新的想法出来,带着我的学生去验证,最后证明我是对的。这种情况在过去30年中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次,我非常享受这个过程。所以说尽管受了一些影响,但是我觉得第一是值得的,第二我也尽力去弥补。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

七、西湖大学成立

校长施一公:西湖大学是我这辈子最大的事

教育新闻新京报王俊2018-10-21

新京报快讯(记者王俊)尚未出生便备受关注的西湖大学,20日迎来了自己的“官宣”成立大会。

包括杨振宁在内5名诺贝尔奖得主、70余位国内外校长及代表、近百位捐赠人出席,共同见证了“西湖时刻”。

与西湖大学同样引人瞩目的,还有校长施一公。这位明星校长,在成立大会当天,向媒体讲述了他的西湖故事和西湖愿景。

“我们最常说的话就是,我们怎么运气这么好”、“整个社会拥有西湖大学”、“我们承诺不会把数字指标,作为学术判断的主要指标”……施一公访谈中金句不断,他说,自己过了知天命的年纪,最想做的事就是创办西湖大学。

“我107岁的爷爷对办西湖大学都很支持”

记者:西湖大学都筹备到成立已3年有余,当时筹建是怎样的初衷?

施一公:办这样一所大学不只是我的初衷,也不止是我们7个人的初衷,不止是500万留学人员初衷,甚至不止是一代人初衷。

我跟我母亲、跟我107岁爷爷谈这件事,他们都很支持,包括给我们捐赠的孩子,也都很支持我们。这是四五代人的初衷,是整个社会初衷。

所以,我们每次遇到困难都会想到初衷,会获取很多力量。

记者:西湖大学办学面临着哪些困难?

施一公:因为西湖大学是新型大学,是一个新生事物,就像新生儿,从出生、走路有很多东西要学,这个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困难,需要在学习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也正是因为难,才有意义。

当然,问这个问题我第一反应不是我们办学有多难,而是接受的支持有多大,我们真的很感动,无法用几行几页纸来表达,总感觉有太多的人没来得及感谢。

两个月前,一位普通公务员,顺着西湖教育基金会地址找到北京去,到了西湖教育基金会办公室,拿出借记卡,刷了10万,几乎把他的全部积蓄给了西湖大学,工作人员劝都劝不住。

这些故事讲不完,现在尽管只有400多位捐赠者,但每一位都可以拍部电影写部小说,大家都是为一个共同目标做一件事情。

你问我们办学有什么难,我们有什么难的呢?有国家重点支持,有全社会的理解和鼓励,有点小难处都不值得说,因为新生事物,怎么能没有眼泪?

“整个社会拥有西湖大学”

记者:西湖大学的办学有中国特色吗?

施一公:办学方式本身就是中国特色。一开始是我们建议创建一所新型大学,从国务院到教育部、浙江省委省政府,到杭州市委市政府、西湖区委区政府、包括社会力量,都给了我们大力支持。

西湖大学财产不属于个人,不属于校董会,是社会资产,我们整个社会拥有西湖大学,因此西湖大学会传承下去。

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最长久的办学方式,这就是中国特色,只有在中国才能用这种方式把西湖大学做起来。

记者:西湖大学是中国民办教育的突破,以后如何秉持初衷,持续性办学。

施一公:我们国家现在特别看重民办教育,2016年《民办教育促进法》的修订,去年9月正式实行。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民办教育如此重视、社会如此关注,这是史无前例的。

举个例子,在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中规定,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国家保障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有这个做背景,西湖大学发展是得到法律保障,

并且,西湖大学始终与社会保持联系。每走一步都会征询社会意见,我们的校董、捐赠人、顾问委员会、咨询委员会等都代表社会声音。

学校办学过程中,征询社会意见,按着共识往前走。西湖大学是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时时刻刻与社会发生联系。

我们承诺不会把数字化指标作为学术判断的主要依据

记者:目前国内科研注重数字化的指标,西湖大学会有新的评价体系吗?

施一公:指标体系是智慧棒,引导一个国家的学术评价、科技发展。总体来讲,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发展进步非常快。

但现在科研发展,有些还是很看重指标的数字,比如文章发表数、引用次数、影响因子,如果过分强调数字化的指标,可能会把大家带到一个比较窄的道路上,忽视了对社会有贡献、处于科技前沿的研究。

西湖大学因为小,所以比较容易做。我们向捐赠人、向社会承诺,不会把这些指标,作为学术判断的主要依据。

记者:具体将用什么评价方式呢?

施一公:我们希望以国际化方式,有国际学术顾问,学术委员会来评价,一位科学家,主要看他的研究是否剑指相关领域的最前沿以及实质性进展。

如果你努力的方向是对的,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宁愿花5年、10年时间,研究出对人类有用的成果。而不是花一两年时间出几篇文章。

我觉得评价体系是一个导向,开创一所大学一定要有社会影响力,社会影响不仅仅是有多少校友是企业精英、政府领袖,我们会以对人类重大的发现有多少贡献来衡量。

尽管我们刚刚起步,但我们心里充满信心,希望10、20年后,回望西湖大学,原来你们真的是能代表中国人的智力水,推动了人类知识前沿,具有重大意义,把成果转化成推动社会发展的企业和产品。

西湖大学的责任就是不辜负社会期待

记者:您认为怎么创建世界级的大学?

施一公:希望每一位招聘年轻的教师,在小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尽管我们人少,现在只有300位教职工,但我们希望这300位在各自的领域就是领先的科学家。

从这个方面,我个人笃信无疑,西湖大学,将来一定成为一所让中国人骄傲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

记者:您认为以后还有第二所第三所西湖大学?

施一公:任重道远。

因为我们是第一所国内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目标定的很高,其实每天早上起来都感到压力。

目前为止,西湖大学每走的一步,都是扎扎实实,没有偏离我们的设计和我们的梦想。请大家相信西湖大学,按照我们的设想、目的往前走,脚踏实地一步步往下走。

我相信只要西湖大学这条路走下去,中国大地上一定会有一批和西湖一样的大学,为了同样的目标,和公立大学一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努力。

办学目标都一样的,就是为社会培养负责人的人才,多元化教育一定会对社会的创新有帮助的,西湖大学的历史责任,尽一切努力,不辜负社会的期待。

“经常说的话就是,我们运气怎么这么好”

记者: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施一公:我这辈子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创办)西湖大学。

我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前40年做了一件事,就是成家立业。

又用了10年,做了第二件事,就是帮助我钟爱的母校清华大学,迅速发展生命科学学科,参与创建两个学院,扩大一个学院,为清华全力以赴服务。

似乎这两件事情,都是为了第三件事——创立西湖大学。西湖大学是我这辈子最大的事。

记者:今天是西湖大学成立大会,你最想对大家什么?

施一公:想对社会大众讲的话,就是我们非常幸运,在新时代有这样的机会,能创办这样一所大学。我们得到社会各界,包括企业家、上班族全力支持和理解。

我们内部一起聚会、一起讨论的时候,我们最常说的话就是,我们怎么运气这么好,有这样一个机会创办这所大学。

===================

八、逐梦——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在2018届南方科技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2018年07月13日

亲爱的同学们、家长们、老师们、来宾们,

首先,我衷心祝贺大家!

祝贺同学们,今天标志着你们跨越了人生马拉松征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即将开启人生新的一页;

祝贺家长们,您的孩子终于长大、而且马上就要独当一面,此时一定是您最为欣慰又五味杂陈的一刻;

祝贺老师们,同为园丁,我知道每送走一届毕业生时候的眷恋心情,每一位学生既是我们的牵挂,也是我们的骄傲,对他们的未来我们充满期待!

特别感谢陈十一校长给我的这份殊荣,今天是我第一次在一所大学的毕业典礼上致辞,而这所优秀的大学又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尤其是过去几年的发展令世界瞩目。所以,接到陈十一校长邀请的时候,我欣然接受;但细思之后,心里暗暗叫苦,因为要做一个能及格的毕业演讲实在太难了!如果谈大道哲理我们不如去求助书籍中的古圣先贤;如果论人生感悟则有SteveJobs“Stayhungry,Stayfoolish”这样的演讲珠玉在前。就在过去的两周,经济学家钱颖一教授在清华生命学院讲《基因和价值》、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教授则在清华经管学院谈《科学的价值》,这两篇演讲在我的朋友圈刷屏数日、引人深思。在名言警句层出不穷、信息轰炸全覆盖的多媒体时代,要想做一个能让大家记住哪怕一句话的15分钟演讲,对我而言,难度不亚于发表一篇货真价实的《科学》论文。

你们一定想不到,自从接到十一校长的邀请,我已经五易其稿,而且每次都是从头写起:曾经想和同学们谈谈担当与放下,又希望和大家聊聊让我感怀的电影《无问西东》,一会儿想讲讲我们实验室剪接体结构解析的幕后故事,一会儿又想说说在当今大千社会更需要走自己的路而不是随波逐流的道理。

但是,我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些内容。因为,毕业典礼并非传道授业的场合。试想,如果一个学生的主要收获居然是来自聆听毕业典礼一位嘉宾的演讲,那岂不是要反思过去几年在校教育的方式和效果?甚至,岂不意味着过去几年教育的失败?

所以,过去两周,五易其稿之后,我逐渐清晰了自己的定位—今天这个演讲就是给毕业生同学们助兴的。既然这是我作为西湖大学校长的第一次毕业典礼致辞,又是在我视为兄弟的南方科技大学,那我就给大家讲讲两校师生或许都感兴趣的故事吧,这就是西湖大学诞生过程中的二三事。

西湖大学是为梦想而生。这个梦想,就是让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曾经引领人类文明和进步的中华民族,重新在科技和教育领域引领世界。这个梦想承载了几代国人的希冀,百余年来薪火相传!

十四世纪以来,伴随着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世界的科学技术中心先后转移到了欧洲和北美。在鸦片战争之后的一百多年,落后的中国饱受欺辱、苦难深重,但一批又一批志士仁人从未放弃科教救亡的梦想。十九世纪后半叶,容闳倾尽其毕生精力推动留美幼童计划;首批留美幼童之一的蔡绍基在1895年出任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北洋大学–的校长;随后二十年,包括今日北大、清华前身在内的一批现代化高等学府在中国大地创建,科教救亡曙光初现。二十世纪,即便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西南联大的师生们无问西东、发奋图强,走出了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郭永怀、朱光亚、王希季、陈芳允、屠守锷这样一批民族精英和科技栋梁,在我国近代科技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中国人民用汗水和智慧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也在科技和教育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中国的持续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核心技术,总体水平仍然显著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最近的中兴事件、中美贸易摩擦都是对当前形势的注解。尖端科技无疑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而支撑尖端科技的是人才和教育!相对于近14亿人口,我国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还是少的可怜;而目前教育多样化的程度还远远无法满足创新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包括你们的十一校长在内,有这样一批从海外归来、熟悉中外教育的科学家,中国出生,中国长大,深受父老乡亲恩泽,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声声事事聚心中。在我们每个人的科研教学之外,我们几年前达成共识,做一件既能回馈父老乡亲,又能担当国家科技教育未来的大事!那就是共同创办一所社会力量资助、剑指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就是承载着这样的希望、决心、和梦想,在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扬帆起航!

西湖大学今年2月正式被教育部批准设立,将在今年10月于杭州举行成立典礼。如今,我们已经拥有一个小而温馨的校园,如梦一般的云谷校园已经开工建设,64位卓越学者已经签约西湖大学,西湖一期的19位博士生已经开始科学研究并准备欢迎西湖二期的近130位师弟师妹。

是的,西湖大学来了!我们紧随着千里之外的大哥、高等教育改革先驱之一的南方科技大学,踏上了征程。从此,这两所办学模式各有特色、但心心相通的兄弟将守望相助,共创辉煌!

西湖大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社会力量举办的非营利性质的研究型大学,其办学经费的相当一部分来自于西湖教育基金会。在短短三年的大学创建过程中我们收获了太多的厚爱,一次又一次的被深深感动。迄今,基金会募得的捐赠已经超过预期,而这中间更是有说不完的故事。

再说说我的河南老乡。一年多之前,我认识了来自家乡的企业家邓营侯屈平夫妇。他们的企业规模不大,营利不多;但没有高学历的他们特别希望为中国的创新教育和科技做点儿实实在在的事情,最后夫妻俩毅然决定给西湖大学捐赠一亿元;做出决定的当天晚上,两人去征求当时在郑州市第一中学备战高考的儿子的意见:“孩子,爸爸妈妈原想给你留一笔钱,但现在把这些钱都捐给了西湖大学,你不会怪罪爸妈吧?”儿子毫不犹豫:“我本来就能自食其力,真的不需要你们给钱。捐给西湖大学太好了,这样你们今后挣钱就更有动力了!”听到孩子的回答,母亲泪目!后来,同样慷慨捐赠的浙江企业家、西湖大学创校校董会成员徐益明告诉我:“一公教授,你知道吗?他们夫妇真的没多少钱,为了给西湖大学捐赠,把手里的房产都要卖掉了。”收到他们沉甸甸的信任,我更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其实,不止是企业家们在通过支持西湖大学诠释他们对创新教育的伟大情怀,我们更是收到了社会大众的支持与厚爱。来自北京大学的一位博士生俞同学给西湖大学捐赠了一个月的饭费,他留言“希望用微薄之力支持西湖大学高贵的灵魂,研究不受体制羁绊,不为制造论文所累。而能够为我们这个国家、民族和社会创造真正的思想作品,赢得世界的尊重”。

来自杭州的一位普通公司职员陈先生在今年4月17日女儿十周岁生日的那天以女儿名义给西湖大学捐赠10417元作为纪念,也作为送给女儿的生日礼物,因为他希望将来告诉女儿,西湖大学有你的一份贡献,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杭州市西湖区的一位公务员在听完西湖大学情况介绍之后表态:我在职期间一定全力以赴支持西湖大学,退休之后也要动员我的同事不遗余力地支持西湖大学。

西湖大学创办的新闻随着网络和微信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不仅得到国内社会各界的理解和帮助,也得到世界各地华侨华人的支持。老家浙江温州、常年生活在南美洲法属圭亚那的周先生,发动了当地30多位华人向西湖大学捐赠,他动情地说:“我们是生活在亚马逊原始森林大西洋畔,离天最近、离祖国最远的华夏炎黄子孙。”

在回忆上面这几个故事的时候,我依然忍不住地感动。这样的例子讲不完,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更新……这些朴实可敬的支持者们让我们在创办西湖大学的每一天,都感动、奋进、充满力量。这个过程中,也让我从骨子里理解“得道多助”。感谢你们的信任和支持,我们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决不会辜负你们的期待!

我们下定决心,鞠躬尽瘁。十年、二十年之后,在浙江杭州,一定会有一所在世界上备受尊崇的新型高等学府,西湖大学。这里,将拥有世界上最杰出的一批科学家,培养最优秀的青年人才,从事最尖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科研教育体制机制,为中国的高科技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引擎和支撑,为世界文明做出无愧于中华民族的贡献!这,就是我们的梦想!

我们希望利用她小而精的特点探索出一条与公立大学互为补充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并且可以将这种模式拓展到更多省市,进行前沿科学研究和高技术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我们知道这条路道阻且长,但是,有南科大这样的同行者,有我们背后社会各界强大的支持,我们既不寂寞,更无所畏惧!

同学们,对不起,我一不小心就讲多了。最后,我还想提醒你们:你们作为南科大2018届毕业生,是否意识到你们是多么的与众不同?!

2018年,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

深圳,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

南科大,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验田。

改革、创新、逐梦,就是你们的母校在此时此地留给你们这届毕业生与众不同的印记!你们的与众不同源于你们四年前的选择!有品位的你们,放弃其他名校,选择了年轻的南科大一路探索前行,追随自己的心中梦想,你们是何其的勇敢!

同学们,我真心为你们骄傲!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道路都不可能总是平坦,每个人一辈子都要经受各种历练、甚至磨难。作为老师,我特别想告诉我的每一位学生: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你真实的内心、你的梦想,远远重于外界和他人对你的看法,重于层出不穷的热点潮流和社会舆论。遇上冷风雨,何妨吟啸且徐行。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同学们,我相信,不论你未来遇到何种挑战,只要你始终保持着当初选择南科大时候的初心与勇气,你终将能够战胜困难、笑容灿烂!

祝福你们追随心中梦想,尽情感受生命!谢谢大家!

=================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