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产后病 中医妇科学—产后病中医妇科学—产后病

中医妇科学—产后病

对于参加考试的同学,现在只有49天了,

时间紧迫

真题演练

A1型

1.下列各项中,属产后三病的是

A产后血晕、产后发热、产后腹痛

B产后痉病、产后大便难、产后郁冒

C产后小便不通、产后恶露不绝、产后小便淋痛

D产后呕吐、泄泻、盗汗

E产后冲心、冲肺、冲胃

2.治疗产后发热感染邪毒证之热入营血,应首选的方剂是

A安宫牛黄丸

B清营汤

C五味消毒饮

D解毒活血汤

E荆穗四物汤

3.治疗儿枕痛,应首选的方剂是

A少腹逐瘀汤

B温经汤

C生化汤加味

D胶宁汤

E血府逐瘀汤

A2型题

1.患者分娩以后,突然头晕眼花,心胸满闷,随后神志昏迷,口噤。

不属于其急症处理措施的是

A.立即将产妇置于头高脚低的仰卧体位

B.补充血容量

C.针刺眉心、人中、涌泉等穴,强刺激以促速醒

D.保持产妇体温

E.根据病因,进行中西医结合抢救

2.患者新产后,低热不退,腹痛绵绵,喜按,恶露量少,色淡质稀,自汗,头晕心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数。

其治法是

A.活血化瘀,和营退热

B.补血益气,和营退热

C.养血祛风,疏解表邪

D.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E.解毒清营,凉血养阴

答案:

BBCAB

知识点总结

产后病

要点一、产后病定义

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期有关的疾病,称为“产后病”。

要点二、产后“三冲”“三病”“三急”

汉代《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指出“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

”《张氏医通·妇人门》云:“败血上冲有三,或歌舞谈笑,或怒骂坐卧,甚者逾墙上屋,口咬拳打,山腔野调,号佛名神,此败血冲心,多死....若饱闷呕恶,肢满胀痛者曰冲胃...若面赤呕逆欲死曰冲肺....:大抵冲心者,十难救一,冲胃者,五死五生,冲肺者,十全一二。

”又论:“产后诸病,惟呕吐、盗开、泄泻为急,三者并见必危。

要点三、产后病病因病机

发病机理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亡血伤津、元气受损、瘀血内阻、外感六淫或饮食房劳所伤。

要点四、产后“三审”

三审即先审小腹疼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的停滞;

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之盛衰,三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及饮食之多少,以查胃气的强弱。

要点五、治疗原则

应根据亡血伤津、元气受损、瘀血内阻、多虚多瘀的特点,本着“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的原则,结合病情进行辨证论治。

要点六、产后用药三禁

禁大汗以防亡阳,禁峻下以防亡阴,禁通利小便以防亡津液。

产后血晕

要点一、定义

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痰涌气急,心烦不安,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称为“产后血晕”。

要点二、病因病机

导致产后血晕的病机不外乎虚、实两端,虚者多由阴血暴亡,心神失守而发;实者多因瘀血上攻,扰乱心神所致。

要点三、鉴别诊断

1.产后郁冒虽都可见眩晕症状,但产后郁冒是因产后亡血复汗感受寒邪所致,症见头眩目眩,郁闷不舒,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

而产后血晕则多由产后阴血暴亡,心神失养,或瘀血停滞,气逆攻心所致,晕来势急,病情严重,临床诊断时以不省人事,口噤,甚则昏迷不醒为其特点。

2.产后痉病口噤不开为二病的相似之处,但产后痉病多由产时创伤,感染邪毒,或产后亡血伤津,筋脉失养所致,其发病时间较产后血晕缓慢,其症状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角弓反张为主,二者易于鉴别。

3.产后子痫虽都可见神志不清,但产后子痫除了产前有头晕目眩、头面及四肢浮肿、高血压、蛋白尿等病史以外,尚有典型的抽搐症状,可与产后血晕相鉴别。

要点四、急症处理

产后血晕无论虚实都属危急重证,应予以高危重视,查明原因,积极进行中西药结合抢救,以免延误病情,危及产妇生命。

中医治疗本病应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

当产后血晕发生休克时,应首先抗休克,促其复苏,采取下列措施。

1.立即将产妇置于头低脚高的仰卧体位,同时予以保温。

2.针刺眉心、人中、涌泉等穴,强刺激以促速醒。

3.丹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静脉推注或点滴,迅速补充血容量以抗休克。

4.结合西医有关“产后出血”原因,进行中西医结合抢救。

要点五、预防与调护

本病多由产后大出血发展而来,因此防治产后大出血是预防产后血晕的主要措施。

1.注意做好孕期保健。

2.正确处理分娩三个过程。

3.注意子宫收缩及引导出血情况,同时观察血压、脉搏及全身情况。

4.一旦发生产后出血多,需迅速查明原因,及时纠正失血引起的低血容量,进行针对性治疗。

产后发热

要点一、定义

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称“产后发热”。

要点二、病因病机

原因较为复杂,但致病机理与产后“正气易虚,易感病邪,易生瘀滞”的特殊生理状态密切相关。

常见病因有感染邪毒、外感、血瘀、血虚。

要点三、辨证依据

1.病史

2.临床表现

产褥期内,尤以新产后出现发热为主,表现为持续发热,或突然寒战高热,或发热恶寒,或乍寒乍热,或低热缠绵等症状。

3.检查

(1)妇科检查

(2)辅助检查。

要点四、辨证论治

1.感染邪毒证

主要证候:产后高热寒战,热势不退,小腹疼痛拒按,恶露量或多或少,色紫黯如败酱,气臭秽;心烦口渴,尿少色黄,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加减或解毒活血汤加减。

若持续高热,小腹疼痛剧烈,拒按,恶露不畅,秽臭如脓,烦渴引饮,大便燥结,舌紫黯,苔黄而燥,脉弦数者,此乃热毒与瘀血互结胞中。

治宜清热逐瘀,排脓通腑。

方用大黄牡丹皮汤加败酱草、红藤、益母草。

如有盆腔脓肿,则要切开引流;

胎盘残留宫腔者,在抗炎下清宫。

2.外感证

主要证候:产后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头痛,肢体酸痛,无汗;

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养血祛风,疏解表邪。

方药: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或参苏饮。

若外感风热,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身疼痛,咳嗽痰黄,口干咽痛,微汗或无汗,舌红苔薄黄,脉细数,治宜辛凉解表,疏风清热,方用银翘散。

若邪入少阳,症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默默不欲饮食,脉弦,治宜和解少阳,方选小柴胡汤加味。

若产时正值炎热酷暑季节,症见身热多汗,口渴心烦,体倦少气,舌红少津,脉虚数,为外感暑热,气津两伤,治宜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方用王氏清暑益气汤。

3.血瘀证

主要证候:产后寒热时作,恶露不下或下亦甚少,色紫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和营退热。

方药:生化汤加味或桃红消瘀汤。

4.血虚证

主要证候:产后低热不退,腹痛绵绵,喜按,恶露量或多或少,色淡质稀,自汗,头晕心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数。

治法:补血益气,和营退热。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地骨皮。

产后腹痛

要点一、定义

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称为产后腹痛。

其中因瘀血引起者,称“儿枕痛”。

要点二、病因病机

主要病机是冲任、胞宫的不荣则痛和不通则痛,其原因有血虚和血瘀。

要点三、辨证论治

1.气血两虚证

主要证候:

产后小腹隐隐作痛,数日不止,喜按喜揉,恶露量少,色淡红,质稀无块,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怔忡,大便干结,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血益气,缓急止痛。

方药:肠宁汤或内补当归建中汤或当归生姜羊肉汤。

2.瘀滞子宫证

主要证候:产后小腹疼痛,拒按,得热痛减;恶露量少,涩滞不畅,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面色青白,四肢不温,或伴胸胁胀痛,舌质紫黯,脉沉紧或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方药:生化汤加益母草或散结定痛汤或补血定痛汤。

Firsttext

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哦

编辑:刘玄

19中医执医实践技能课陪读班

19中西医执医实践技能课陪读班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