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是我们生活中主要的调味品之一,
但很多人却都认为味精是化学合成物,
是有毒的!致癌的!
下面我们就用大量的科学依据判断一下,
是谣言还是事实?
味精是什么?
想了解味精,
我们首先得了解——
人的味觉能够品尝到的基本味道中,
不但有苦辣酸甜,
还有一种叫做“鲜”。
亚洲人,
特别是我们中国人
很早就用各种高汤作为调味品,
来增加食物的“鲜味”,
比如鸡汤、骨头汤、海带汤等等,
但味精的发明要从100多年前说起。
--------这是一条跨越了109年的分割线
--------
1908年的一天,
日本帝国大学的教授池田菊苗下在家用餐,当他喝着妻子做的一碗菜汤时,忽然觉得异常鲜美。他仔细检查了一下汤里的菜,
发现仅有一些海带和黄瓜。
“这海带和黄瓜都是极普通的食物,怎么会产生这样的鲜味呢?”池田认定这汤里一定有什么奥秘。
他取来一些海带,细细研究起来。半年后,池田菊苗教授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
在海带中可提取出一种叫做谷氨酸钠的物质,如把极少量的谷氨酸钠加到汤里去,就能使味道鲜美至极。
这个叫“谷氨酸钠“的物质,
就是味精。
就这样,味精就被池田发明了,很快便风行全世界。最初的味精,是水解蛋白质然后纯化得到的,而现代工业生产的味精,是采用擅长分泌谷氨酸的细菌发酵来得到。发酵的原料可以用玉米淀粉、甜菜、甘蔗乃至于废糖蜜,这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这是一条回到现实的分割线--------
通俗的讲,
味精就是用小麦(玉米等粮食)淀粉
经过微生物发酵,
然后经过一系列的提取过程,
最终产生的一种氨基酸——
谷氨酸,
并与钠结合形成
谷氨酸钠
鲜味广泛存在于食物当中,
主要来自食物中的氨基酸、有机酸、谷氨酸等元素。
尤其蛋白质多的食物中含量更多,
比如鱼。
这时候肯定会有人跳出来说:
说到底味精是经过化学反应后,
获得的一种化学物质啊!
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大量化学反应!
比如酿酒、酿醋、腌肉等,
提取味精的过程,
其实跟它们的生产是类似的。
如果你把酒、醋当作“天然产物”的话,
那么味精就不应该被区别对待。
味精真的会影响健康吗?
吃味精会掉头发?
会引发
过敏性鼻炎、皮肤病?
会造成高血压?
甚至会致癌?
味精可没这么大本事啊!!!
关于味精的种种误解,
大概要从49年前开始说起。
--------这是一条跨越了49年的分割线--------
1968年,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描述了吃中餐的奇怪经历,大致是说开始吃中餐之后15到20分钟,后颈开始麻木,并开始扩散到双臂和后背,一般持续两个小时左右。
基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自危精神,这个故事很快广为流传,但是针对它的研究却没有人关注,加上复合调味品的发展,市场营销手段的需要,味精就被背了这个锅。
--------这是一条回到现实的分割线--------
事实上针对味精安全性的研究很多,
比如中国中医研究院就曾
做过老鼠实验,
分别用了人类用量的25倍、50倍、100倍,
并没有发现任何不良反应,
这充分表明食用味精是安全的。
那么在高温烹饪下,
味精还会安全吗?
毕竟谷氨酸钠加热到120℃以上时,
可能产生焦谷氨酸钠。
这也就是传说中味精致癌的“罪魁祸首”。
不过,这纯属危言耸听。
焦谷氨酸钠并不会致癌,
只是没有了鲜味。
但这也是为什么建议关火之后,
再放味精的原因。
既然安全,那能随便吃吗?
呵呵,还真不是!
温度太高时,不宜放味精
味精溶解的最佳温度是
70℃-90℃
在150℃时
味精会脱水,产生结晶,
如果到了200℃以上,
谷氨酸钠会变为焦谷氨酸。
上文已经说过了,
焦谷氨酸没有鲜味,
所以做菜或汤要等临出锅时,
再加入味精为最佳。
拌凉菜时,不宜放味精
再次强调温度为
70℃-90℃
味精才能充分发挥提鲜的作用,
显然凉菜没有达到这个温度范围,
过低的温度甚至都无法溶解它。
如果做凉菜时你坚持非要放味精,
可以先用少量热水把味精溶解,
再将味精水拌入凉菜之中。
炒某些菜时,没必要放味精
肉类中本来就含有谷氨酸,
与菜肴中的盐相遇加热后,
自然就会生成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
其他带鲜味的食物也没必要加入味精,
譬如鸡蛋、蘑菇、茭白、海鲜等。
放醋的食物,不宜加味精
酸性条件下,
味精的溶解度低,
鲜味效果下降。
所以糖醋排骨、酸辣土豆丝等酸的菜肴,
都不放味精。
温馨提示
对于健康的人来说,
食用味精并没有大问题。
味精中含有钠,
味精的摄入量:
成人以每天每公斤体重不超过0.12克为宜。
而60岁以上的人对钠的摄入尤为敏感,
所以老年人和患有高血压、肾病、水肿等疾病的人,
尤其应该少吃味精。
另外孕妇、婴幼儿和正在哺乳期的母亲,
应禁食或少食味精。
正规厂家
生产出来的味精,
就如同我们日常常用的盐、酱油、醋一样,
只要合理食用,
对人体健康无任何伤害的,
还能让你更好地享受一顿鲜味浓厚的饭菜。
味精本身是安全的,
生产味精的原材料还是值得严格把关,
其的好坏决定了我们用与不用,
也注定了它到底是不是真的对人体有益或有害。
图文分享自就知道吃
长按二维码,关注“诸暨在线吃喝玩乐”
一起组团吃遍诸暨,玩遍诸暨,乐享诸暨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10-26
03-08
03-08
03-08
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