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之色,
石研水磨。
本文授权转载自:匠心之城,
ID:
jxzc681
仇庆年
细磨光阴五十载,
漉取国色三十一。
美人既醉,
朱颜酡些。
夜雪初霁,
荠麦弥望。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彩墨造意境,
国色出古诗。
隔着工业颜料或西洋色谱,
诗篇中彩色的字眼,
还能复盘多少代表中华的民族记忆?
“现代的颜料无论怎么调色,
都有一种洋气。”
非遗传承人仇庆年说。
显然,比起工业颜料,
历经千年不变色的传统颜料,
更让仇庆年动心。
他曾在我国创立最早、历史最久、
知名度最高的国画颜料
生产作坊
之一的苏州姜思序堂
做学徒。
从此他在这条五色之路上,
一行就是半生。
如今,他自创的庆年堂,
接待了一拨又一拨画家
和古画修复专家。
故宫博物院修复
《清明上河图》的颜料出自他手,
连大英博物馆都找他“取经”。
但五色之路,
远没有看起来
那么缤纷艳丽。
从20岁起,
他整日要独坐厂房,
推磨碾石,每天8小时,
除了吃饭上厕所,
再无休息之时,
首当其冲伤害的是他的身体。
制作泥金时要一气呵成,
中途不能上厕所,
因此不能喝太多的水,
还要把指甲剪光,
为了做出好泥金,
他的手指外侧都起了老茧,
至今全身骨节还都僵痛不已。
做八宝印泥,
要花四五个小时,
连续不断地对印泥进行捶打,
长年累月下来,
他的手得了腱鞘炎。
而且,
为了防止口水飞溅,
在把印泥装瓷缸时,
连开口说话都不能。
仇庆年说:
“这真是一项锻炼人耐得住寂寞的工作啊!”
的确如此,
光是搜集原材料,
就要跑遍大江南北:
云南边陲、贵州山区、湖南密林、
甘肃戈壁都留下过他的足迹。
胭脂色的正宗原材料,
来源于生长在原始森林里紫草虫的巢,
但由于取巢会毁树,
现在已经很难得到了。
仇庆年手中的原料也所剩不多,
他明白大自然的馈赠,
用一点少一点。
因此,有限的给予,
才要发挥到极致。
拿到原材料之后,
第一步是破碎。
“必须手工破碎,
一边拿榔头敲,
一边分拣”,
仇庆年说。
如果一股脑全部放进机器里,
就只能出来一种颜色,
而手工边破边拣,
才能提取出不同程度的颜色。
分拣过后,
还要细细筛过,
使得颗粒分离,
均匀有致。
破碎到一定程度后,
就进入水磨环节,
矿物粉末加水,
不停地磨,
雌黄不算是最硬的,
也要磨20天。
“一直磨到水面上浮出一层油光,
就算到位了。”
之后是漂洗分色工序。
磨好的浆要用清水冲洗,
去除杂质后,静置沉淀,
再分出悬浮物和沉淀物,
烘干后产生第一道颜色。
如此反复的清洗、沉淀、
取色、烘干,
最终才可以由深到浅,
分出四道颜色。
这四道颜色,
是黛山从远到近,
是叶片从春到夏。
是自然最难见证,
又是最微妙的渐变。
画上色玄妙,
是生命力的凑巧。
古墨可入药,
颜料为良材。
雌黄出润黄,
可解毒杀虫;
藤黄出青绿,
为女子治病良方。
天然颜料的隽永,
浸润着得天独厚的灵气,
更需要经验与领悟力的滋养。
用色上的失之毫厘,
不能使点睛之笔的灵感,
在纸上显形,
往往会造成谬以千里的遗憾。
因此,
传世之作必有一抹亮色。
正如马王堆中,
千年仍未褪色的帛画一般。
所以在颜料的挑选上,
大多数画家往往事必躬亲,
只为收获最中意的颜色。
他们大都发现,
传统的花青在纸上,
要么偏灰,要么偏红,
一点都不纯正。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仇庆年从源头入手。
花青的原料是蓼蓝,
蓼蓝11月播种,
第二年端午节才能收获,
要占用耕地半年时间。
他从江西种植蓼蓝的人家处直接取得,
运用传统的方法,
加入石灰之后来回搅拌,
晒干研磨之后加胶,
用水调和作画,
发现了其中的关键所在。
“以前的纸都是天然漂白,
放在日头里曝晒,
现在的纸里那么多漂白剂,
一上花青就起反应,
颜色就不对了。”
1977年,
仇庆年经过反复实践,
成功研制出色锋文静,
色牢度为7到8级的“青系”颜料。
这种颜料经过中国画研究院著名画家
黄胄先生使用后,
认为其色泽文静,稳定性好,
并建议定名为“霜青”。
在天然颜料独领风骚的年代,
色彩是上天赐予画家,
天时地利人和的关照。
任柏年画钟馗的道袍,
只用朱砂压邪;
唐代仕女图中女子的腮红,
用胭脂加上赭石,才自然;
《清明上河图》繁华都市和青山,
用的是石青,显流畅。
唐之重彩,
到宋的工笔白描,
元明清写意,
如今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色彩,
只剩三十多种,
还往往不为人知。
正当人们苦于色彩品种稀少,
颜色形式单一时,
仇庆年的坚持无疑减缓这一进程。
曾经,上海专家来苏州检测过
庆年堂颜料的成分,
跟敦煌壁画所用的颜料
成分几乎一模一样。
其中的秘诀已被列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独特工艺。
但这门传统技艺的传承,
却仇庆年困扰不已。
他曾收过一个徒弟,
最终还是因为生计改行了。
又不赚钱又很辛苦,现在的年轻人,哪肯愿意来学的。趁现在我还能动的时候多做点,等过些年,再想做也不能做了。
仇庆年说。
“孤军奋战”的寂寞,
技艺失传的忧虑,
让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
显得更为沧桑。
掌声过后,
高歌并未被继续传唱。
也许是这份肃然起敬,
太过于沉重,
生不出欣然起行的力量。
因此前辈的路,
后人只是眺望。
但纵使酌酒自斟,
长歌无和,
也不损颜色分毫。
时光荏苒,
即便抽刀相阻,
也不能否认,
淋漓浸染的力量。
五彩沥尽,
澄然在案,
方知国色古艳。
-END-
(感谢
仇庆年
接受匠心之城专访,
图片由
主人公
提供,
经授权发布。)
“阅读原文”
了解2017秦汉胡同公益课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4-07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