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疗法,简称食疗,是指有目的地选择某些食物作为主食或辅食,以达到保健强身、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目的的方法,是中医学特有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在食疗本草学的基础上充实、发展起来的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具有渊源流长的过去。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人体生命活动必须依靠摄取食物来维持。人类在寻找认识食物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某些食物的防病治病作用。从这一点说,食疗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之中产生的,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成长起来的一种疗法。我国的食物疗法,历史悠久。据《周礼·天官》记载,远在公元前5世纪以前,我国已有“食医”的设置,食医专门掌管食疗之事,安排帝王的一日三餐和四时饮食。这就充分说明我国古代已经非常重视饮食与疾病的关系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饮食疗法又有了一定发展。如当时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医书,对饮食的配伍,饮食对五脏的影响及其治疗禁忌等方面,都有很多论述。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记载:“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素问·痹论》中还有“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的记述。并在《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明确提出膳食配伍的原则,“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强调各类食物应互相调配、取长补短,这样才对身体有益。我国第一部本草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收载了许多有治疗作用的食物。《汉书·艺文志》载有《神农黄帝食禁》七卷。据考证属东汉时期的出土文献《五十二病方》和《医简》中记载的五十余种病,其中半数左右可以食疗或以食养之。《医简》还记载了饮食宜忌和食物作为药引与赋形剂。东汉杰出的医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采用不少食物进行治病,如迄今为止仍在广泛使用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是典型的食疗方。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用蒜泥加醋治疗严重的蛔虫性呕吐病,开了食疗用于急症的先例。
晋唐时期,中医食疗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无论在食疗的理论及其具体治疗方法上,都有新的发现和提高。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四十多种有关食疗方面的书籍问世,东晋葛洪在《肘后方》中记载了用海藻酒治疗瘿病,用猪胰治疗消渴病,用豆类、牛奶治疗脚气病等。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发展和丰富了食疗的内容。书中设有食疗专篇,专论各类食物的医疗作用。收载食物150多种,分果实、菜蔬、谷米、鸟兽虫鱼四门论述,提出用猪肝治疗夜盲症,用谷皮、米粥等预防脚气病。并指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孟诜著《食疗本草》,共载食物药241种,是我国第一部食物疗法专著,可惜原书已佚,其中部分内容在后世的本草书中被片断引用而保留下来。咎殷所著《食医心鉴》也是一部食疗专著,而且还是一部比较系统和完备的食物疗法专书,很有实用价值。杨晔撰写的《膳夫经手录》,载有植物18种、鱼2种、禽5种,主要记述了食物的性味和不同食法。唐代时期的食疗已形成了专科,并在食物的品种及治疗上均大大地拓宽了应用范围。
南朝齐梁间的陶宏景总结前人本草经验,写成《本草经集注》,首创把药物分成八类,其中有三类,即果、菜、米食属于食疗食物。
到了宋代,以饮食作为防病治病的方法已很普遍,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王怀隐等人主持编写的《太平圣惠方》载有28种疾病的食疗方法,书中介绍了不少营养丰富的药粥,直到现在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陈达臾的《本心斋蔬食谱》中载蔬食二十谱,别具一格。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载各种食物102种,有荤有素,有茶点饮料、糕饼羹菜、粥饭果品等,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单纯以食物为主进行治病和养生,与前人的药食合用大不相同。陈直的《养老奉亲书》,是一本老年疾病治疗保健学专著,非常重视老年人的食治与食养,载有食疗方剂162首,并详细介绍了这些食疗方的烹调方法、适用证候及注意事项,仍有较高的现实指导意义。
金元时代,李杲极力提倡补养脾胃的重要性,强调饮食调治在脾胃病治疗中的作用;张从正主张用食物补虚,倡导“养生当论食补”,“精血不足当补之以食”,在其所著《儒门事亲》一书中,记载了一些以食治病的病案。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著《饮膳正要》,其书三卷,载200余种食物,详述了每种食物的性味、功用、主治,还载有61个食疗方,并记述许多饮食宜忌,如妊娠食忌、饮酒避忌等。吴瑞编著的《日用本草》,全书分米、谷、菜、禽、兽、鱼、虫等八门,共载录食物540多种,也是元代一部有代表性的食疗专著。
明代卢和著《食物本草》,主张多吃素食蔬菜,少吃肉食,认为这样可以疏通肠胃,无窒滞之患。朱棣主持编写的《救荒本草》,载有400多种可食的野菜,不仅可备荒年食用,而且扩大了营养价值较高的野菜食用范围,是食疗营养上的一个发展。明代有影响的书籍,如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高濂著的《遵生八笺》、徐春甫著的《古今医统》,宁原著的《食鉴本草》等,都对丰富食疗品种和治疗方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明代对食疗学的认识水平较其前代有很大提高,也较其前代有较太的发展。
清代,食疗受到医家的普遍重视,这个时期有关食疗的著作甚多。主要的有沈李龙编著的《食物本草会纂》、章杏云编著的《调疾饮食辨》、费伯雄编著的《食养疗法》、王孟英编著的《随息居饮食谱》、陈修园编著的《食物秘书》、袁子才编著的《随园食单》等,均从不同角度丰富了食疗学的内容。
中医食疗学源远流长,从上古时期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萌芽和发生,经过历代医家的补充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积累了丰富的运用日常饮食物进行保健防病和治病的经验。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4-02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