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医记733
六经八纲解伤寒之法
六经八纲解伤寒之法
陕西常卫江师兄讲述
2019年4月24日
讲者简介:
常卫江,男,41岁,毕业陕西中医药大学,现在就职于基层卫生室。自学胡老的六经八纲体系,临床工作以经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收到很好疗效。中医之路漫长,自感“一悟二读三临床”才能学好经方;相互交流,三人行必有我师,才能进步;一句真言传,胜过万卷书,跟林老师传承班后体会跟师才会有方向,少走弯路。
一、概述
学好经方的几点体会:
1.熟背《伤寒论》的原文;
2.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学习胡老的六经八纲体系,是学习《伤寒论》最直捷的一个方法);
3.理解每一个方证,熟悉病机,并多在临床上使用经方(抓主证,辨六经,辨方证);
4.积极参与交流,相互补充,共同进步;
5.跟师,学习老师的思路和方法。
六经大道时常开;有缘之人入门来。
入里才知经方好;刻苦专研莫等闲。
读透伤寒与金匮;圣人经方心中明,
药到病除如桴鼓,一步登天到圣台。
二、六经解读
六经界定
阳(实热)
阴(虚寒)
太阳病
少阴病
半表半里
少阳病
厥阴病
阳明病
太阴病
舌:舌淡属虚寒,舌红属实热;苔白属虚寒,苔黄属实热;苔薄属表证,苔厚属里证
脉:浮沉分表里,迟数定寒热,大小定虚实
(一)太阳病(表阳证)
病证多反映在皮肤、肌肉、筋骨等部位(疼痛);太阳病和足太阳膀胱经关系密切(背部恶寒)。
Ø太阳病下行,可出现下身、小腿冷痛。
Ø太阳病上行,可出现腰部、肩膀、颈椎疼痛。
Ø太阳病常年不愈,可引起五脏六腑疾病。
太阳病是伤寒杂病里方剂最多一个,含有麻黄、桂枝的方剂大概有一百多首。太阳病经证代表方剂有麻黄汤(伤寒证)、桂枝汤(中风证);腑证代表方剂有五苓散(蓄水证)、桃核承气汤(蓄血证);
太阳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代表方有桂枝二越婢一汤、银翘散;太阳病寒热夹杂的,建议用合方治疗合病。例如,太阳病中风证使用桂枝汤,若出现里热证,则可以考虑在桂枝汤中加石膏来治疗太阳阳明合病的一种情况。
(二)少阴病(表阴证)
少阴病的病位在表,病性是虚寒。在胡老的体系里,他将其概述为太阴表证,把少阴病里虚寒的部分归为太阴病。
少阴病的病机主要是机体正气不足,功能沉衰,不能与邪气相争,所以常表现为恶寒,无发热,脉微细,但欲寐。少阴病无汗者,多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有汗者,多用桂枝加附子汤,以扶阳解表。若里有水饮,考虑为少阴太阴合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细辛可温化水饮)。
(三)少阳病(半表半里实证)
Ø半表半里:胸腔、腹腔、纵膈、肠系膜……
少阳病是病位在半表半里的阳证、实证、热证。由于热在半表半里,不得外出,火性炎上,可出现口苦、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脉弦等表现。半表半里的邪热,如果上冲于肺脏,可以引起咳嗽;
上逆于心,可以引起心悸;下迫小肠、大肠,可以引起二便的失常……口唇、咽喉、二阴等部位出现症状以后,都要考虑少阳病的可能。例如,口腔溃疡、鼻炎等,可以用小柴胡汤加黄连、连翘等清热;少阳病合并痰饮,可以使用小柴胡合半夏厚朴汤。
少阳病的代表方:
四逆散:介于小柴胡汤和大柴胡汤之间的方剂,治疗少阳之邪阻滞气机的阳郁厥逆证。临床中,大便偏干时用枳实,大便正常时,可以用枳壳。本方类似大柴胡简方,不呕不可下者四逆散。
考虑到小柴胡汤里有党参、甘草等补太阴脾的药物,有柴胡、黄芩等清少阳之热的药物,所以,我考虑小柴胡汤主要是治疗少阳、太阴合病的方剂。
小柴胡汤在临床上合方运用地比较多。太阳少阳合病,有汗,可以考虑合并柴胡桂枝汤;无汗的,可以合病葛根汤。少阳兼阳明,可以在小柴胡汤中加入30-50g生石膏;
若出现大热、大渴的阳明经证,可以合并白虎汤。少阳阳明合并阳明腑证时,可以考虑大柴胡汤。少阳太阴合病,常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但它的温下力量不是很强,临床可根据需要,将小柴胡汤合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四逆汤等使用,也可以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和四逆汤。少阳少阴合病,用小柴胡汤合麻黄附子甘草汤(无汗)、桂枝加附子汤(有汗)等。
(四)厥阴病
上阳证:口苦、口干……
下阴证:手脚冰凉、腹泻……
柴胡桂枝干姜汤、小柴胡汤合理中汤、乌梅丸……
厥阴病半表半里之阴性病,阴性没有热郁久化热,最后出现寒热夹杂,热性上炎出现口渴咽干,挟饮上犯出现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饮食,食则吐蛔。
代表方剂:
【少阳之热合太阴寒】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阳明之热合太阴之寒】方用乌梅丸。
(五)阳明病
阳明经证:大热、大渴,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
阳明腑证:邪热与燥屎结于大肠。大承气汤、麻子仁丸……
阳明证代表方剂白虎加人参汤,保护脾胃功能,健脾才能生津,因为人参有甘温滋补功能建议用党参或者西洋参。
阳明腑证代表方剂大承气汤;阳明腑证兼津液不足,方剂麻仁丸,其实是在小承气基础上加麻仁,杏仁,蜂蜜,白芍采用丸剂缓缓下之。
(六)太阴病
气虚:理中汤(便溏)、四君子汤、厚朴半夏甘草人参汤(气虚有实)
阳虚:当归四逆散
津液虚:麦门冬汤
血虚:当归补血汤、四物汤
阴虚:六味地黄汤
兼有水饮:当归芍药散、半夏白术天麻汤、苓桂朮甘汤、五苓散、五皮饮……
兼有食积:保和丸
三、讨论
关于此次讲座,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供各位参考:
1.胡冯经方体系与日本汉方体系的区别和联系?
提问环节:
姚柱豪师兄:虽然胡老说阳明病是里阳证,为有余之变,太阴病为里阴证,为不足之变,但是胡老冯老都提出“寒热有常,虚实无常”,我的理解是以寒热来分阴阳,而不是用虚实来分阴阳(决定因素),方才常老师说虚热为太阴阳明合病,我平时习惯辨为阳明虚证,但是似乎和阳明为有余之说有出入,不知如何是好,求教。
常卫江师兄:虚而热为阳明,但热分为实热和虚热,实热可以伤阴导致虚热,虚热时间长了也可以导致实热,有时为了区别方证虚热个人认为归为太阴阳明比较合适,如果辨为阳明,竹皮大丸与白虎汤不好区别,个人思维仅供参考。
姚柱豪师兄:所以面对虚热,经常用张锡纯的方法把知母换元参。
魏光民师兄:小柴胡汤本为治疗邪郁半表半里而里又有所不足之证,说成少阳太阴合病有强拆方证之嫌,这样拆的话桂枝汤岂不是太阳太阴合病方证了?白芍还是阳明药证,是不是还可说桂枝汤是太阳阳明太阴合病了?
常卫江师兄:小柴胡汤方证在临床中才能体会,小柴胡汤中柴胡黄芩量大会出现大便稀,如果少阳病人大便稀加大党参甘草大枣量减少柴胡黄芩量,大便会好转。桂枝汤桂枝白芍只是一阳一阴调和营卫的而不是太阳太阴合病的。只是从药症上来考虑方证,只有临床中才能体会,每个人有很多思维,检验真理的标准在临床在患者,仅供参考。
魏光民师兄:这当然可以,但方证归属虽有个别方还有争议,但绝大部分已定,这是胡冯二老倾毕生精力而定的,打乱了会令人迷芒的。你说小柴胡中参草姜枣是太阴,桂枝汤中也有姜枣,能说桂枝汤太阳太阴吗?我们不反对其他学说,但既是胡冯经方群,就要做比较纯正,否则有失群主本意。
淼师兄:伤寒论是中医临床思辨入门的书而已,是对比其他书更贴近临床的教材范本,而各种伤寒流派都有学验俱丰的高手出现。不管是胡老还是李老还是刘老,都有各自的体系,而这种泛化的伤寒六经辨证是为了统百病而服务的,已经超出了伤寒论原书原方的本意。
胡老原金匮要略录音,明确告诫弟子,不断补充完善不同病的用药法,我想可能就是这个意思吧。常老师,刚才讲到的黄连阿胶汤,教材和常规认识,这是少阴热化病。而胡老认为此热归为阳明。其实这些都是为了自己的体系完整而已。
少阴热化,少阴病已经变成了在一种身体状态作为基础上的病理变化,而变化在中医眼里无非是寒热虚实以及中间态。所以会有热化、寒化之说,同样还会有少阴表,因为其他的五经同样有表病。而这些在胡氏体系,就不允许了,因为这样就对表阴、表阳形成了混淆。但是不管怎么贴标签,都是为了临床系统化、标准化遣方用药治疗而已。
胡老的东西,反复的听他老人家的原话原文,领悟其中的本意,有的时候经常可以领悟到弦外之音。反而常老师的理论,就近几年的胡氏伤寒论发展来讲,是主流认识。虽然这样区分意义有多大,我持保留意见。我觉得胡老一生最希望得是实事求是,简单高效直中临床,该简则则简,该繁亦不可避免,但是一切都遵从临床实际来,如果造成不必要的混乱,那么这部分工作可能就意义不大了。
魏光民师兄:是里有所虚,确实是太阴,但既然已经成体系并得到广泛认可,还是要继承下来,除非有高人另有一套更规范的搞出来,不然就把胡冯整个体系打乱了
郭襄师姐:师兄,我刚学伤寒不久。有个疑问,按照胡老体系,太阴属里,阳明也是里。太阴是阴证的里,阳明是阳证的里。既然都是里,怎么还有太阴阳明合病一说呢?
常卫江师兄:虚实寒热夹杂会出现太阴阳明合病。
魏光民师兄:阳明系于太阴,水火不容,水胜火退,火旺水退,但进退不是瞬间即成,有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有了阳明太阴合病了。
郭襄师姐:太阴是里虚寒为特征的里阴证啊,阳明是里实热为特征的里阳证,换句话说,太阴和阳明是对立的二经,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太阴和阳明合病,病性同时在太阴与阳明,我认为是矛盾的。
四、结语
六经八纲解百病,寒热虚实辨阴阳。
经方跟六经病走,六经大道找病源。
疾病变化千般变,不外阴阳表里间。
音频整理:刘昆鑫师兄
文字整理:周德颖师兄
春宏老师每日中医讲堂:
现在西医分科太细对年轻医生们是一大损失
中医也是开始学时分的很细,钻树叶堆里了,看不清干支走向。
玉新:嗯嗯!肖老师说的太多了!我就在这枝叶上努力好多年,若不是遇到林老师跟肖老师你!可能还在迷途上呢。
【精华】风寒之伤也,不能为寒,不能为热,视乎里气之为变也。里气非平,而表邪外束,腑阳盛者,则阳郁而成内热。腑阴盛者,则阴郁而成内寒。
如果承认上述学术观点,那么肝气郁,也会使阴郁而成内寒。阳郁而成内热。把肝调舒畅,郁则松绑了,剩下的问题都好解决,是吧。
这是什么意思?先治“气”,表一解,气机周流不息了。肝郁一解,气机也周流不息了,剩下的问题都好处理。
“精华”是黄元卿讲的,后边是我受此启发所领悟的,好使的。
气机周流不息,腑阳盛不会郁在内,随时流出,不至于成内热。腑阴盛也不会郁在内,随时流出,不至于成内寒。是吧。
因此,名家张景岳大声疾呼“行医不识气,治法何所据?”,告诉咱们先治“气”,把气机弄顺畅了。
无论肝有什么问题,它的调气机功能都不会正常,五脏六腑功能都受影响,因此要掌握治肝30法成为调肝高手。
三伏天,一般不喜用附子肉桂。好象是前年夏天,我把病人气先调顺畅,之后他连续吃桂附地黄丸十来天,没有任何发火迹象。他自己感觉身轻有力量。我一看,医理弄明白了,干就对!
今年夏天,我自己体验,先把气调顺畅,吃了三瓶金匮肾气丸,只有好的感觉,没有不适。
每次买两瓶,买了两次,还剩一瓶。
现在象铁打似的,无论多忙,都不知疲倦。
今年夏天,用手摸别人身上都是热的,摸我自己是凉的,血实则身凉嘛。不是那种冰凉。
宁毅:中秋,秋之中也,肃降,里气渐厚,收也,获也,团也,圆也。
当此月夜,祝诸位同道同学,精进,平安,团圆,幸福,求道日进,得偿所愿。
《邪气有余定性的症状》
(1)风的主要定性症状:
【头部】眩晕,口眼歪斜,面目浮肿,突然昏倒。
【口里】咽喉痒。
【四肢】震颤,抽搐,半身不遂。
【皮肤】皮肤瘙痒,皮疹。
【全身】游走性疼痛,出汗,怕风。
【舌脉】舌体颤动,脉浮缓或弦。
(2)寒的主要定性症状:
【头部】面色苍白。
【口里】口不渴,喜热饮,咯稀薄白痰,口泛清水。
【四肢】手脚凉。
【大小便】小便清长,大便稀薄。
【全身】畏寒,恶寒,战栗,固定性疼痛喜热敷。
【舌脉】舌苔白,脉迟或紧。
(3)湿的主要定性症状:
【头部】头重如裹。
【口里】口淡乏味,口不渴或渴不欲饮,咯痰多。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四肢】肢节酸楚,倦怠乏力。
【大小便】腹泻,尿少。
【皮肤】浮肿,湿疹,疮疡流水。
【妇女】白带多。
【舌脉】舌苔白腻,舌体胖大,脉缓或濡。
(4)燥的主要定性症状:
【口里】口渴,咽干,唇燥,干咳无力或痰中带血,鼻干。
【大小便】大便干结,尿少。
【皮肤】皮肤干裂。
【舌脉】舌质干红,舌苔少或剥脱,脉细数。
(5)火(热)的主要定性症状:
【头部】面赤。
【口里】口苦,口臭,口渴,喜冷饮,咯粘稠黄痰。
【大小便】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神志】心烦,神昏谵语,发狂。
【舌脉】舌质红,舌苔黄,脉数。
您自己可以再用另一种方式整理一下。比如“口里”,风,寒,燥,湿,火各是什么症状。反正目的是为了掌握熟练,张口即来。
干什么都要有程序,系统化。这样既提高效率,又成体系。否则一团乱麻。
二,邪气有余定性的症状——舌脉。
【风】舌体颤动,脉浮缓或弦。
【寒】舌苔白,脉迟或紧。
【燥】舌质干红,舌苔少或剥脱,脉细数。
【湿】舌苔白腻,舌体胖大,脉缓或濡。
【火(热)】舌质红,舌苔黄,脉数。
既可以定位又可以定性的症状
【风】由于风与肝对应,所以风与肝同气相求,当体内有风邪时先伤肝,会出现肝的症状:眩晕,震颤,抽搐,半身不遂。
【寒】由于寒与肾对应,所以寒与肾同气相求,当体内有寒邪时先伤肾,会出现肾的症状:腰膝冷,手脚凉。
【湿】由于湿与脾对应,所以湿与脾同气相求,当体内有湿邪时先伤脾,会出现脾的症状: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燥】由于燥与肺对应,所以燥与肺同气相求,当体内有燥邪时先伤肺,会出现肺的症状:干咳无力或痰中带血,鼻干。
【火(热)】由于火与心对应,所以火与心同气相求,当体内有火邪时先伤心,会出现心神症状:心烦,神昏谵语,发狂。
比如神昏谵语,确定病位在心,心是最终病位,胃火,肝火等都可以导致神昏谵语,这是原发病位。
如果将心火,胃火,肝火并列,地位视为等同,就乱套。实质根本就不是并列关系,是从属关系。
无论何脏腑有火,都会先去伤心神。
胃火不把心神弄乱,人会出现神昏谵语吗?绝对不会。
对中医,我现在最深的体会就是:得一道胜得千术,失道久矣,岂能病人不多?
中医回归道统修心养真。
佳明老师15日的日记(第2栏),推荐各位有时间看看,笔者讲中医实事求是,不带有个人之好恶情感讲,只为把问题探索清楚。我看完了,又想起一个问题,就是当病人来了,选择什么辨证方法最佳?根据什么选择?以前聊过此问题。
笔者讲的很详细,有理有据。我补充一点,觉得用“经络六经辨证”,也许会容易些。患者空腹冷饮之后,连续干咳。空腹冷饮伤脾阳,可以确定病位在脾,干咳无痰可以确定病位在肺。那么脾与肺是什么关系?皆为太阴经,通过经络连接于中府穴,两条经脉变成一条经脉了。
脾与肺可视为一家人,肺与脾在生理上互相支持,在病理上互相影响。以前详有聊过此奥妙,聊完了之后,有用途,一位中医爱好者儿子久治不愈的咳嗽治好了,请看下面截图。我一看,证明别人听懂我所讲的了,如释重负。
每天背诵三条伤寒论
93、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94、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记录利城老师每日一案丨第589期
各位同道,大家好!
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练习病案,每天上午我会发一个名老中医的病案,大家分析拟方,每天晚上九点钟的时候我再把答案发上来,大家看看自己的辨证对不对,也可以进行讨论,这样子训练个一两年,我们肯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某男,45岁。半年前因感冒而恶寒、高热、汗出、清涕、头痛、口渴,时医以大青叶、板蓝根、黄芩、石膏、知母等为汤剂,并辅以羚翘解毒丸等药治疗。十余天后虽感冒渐愈,然自此以后即感四肢、背脊不温,心烦失眠,均以清晨为甚。
半年来曾服桂枝汤,理中汤甚至桂附理中汤、四逆汤类方药数十剂,其症如故,反见口干舌燥、心烦失眠益甚。脉沉细有力,舌质红、干燥不润,苔薄白。
请大家把自己的拟方思路及六经辩证,用方,方药答案写在文章后面留言上。
欢迎大家讨论学习,截止到第二天早上利城老师发布答案。也可以加利城老师、佳明老师微信一起交流经方:
linlicheng1314
jiam922
愿你飞向向往的生活
林佳明,林利城,来自广西钦州的小医师,2019年04月28日拜东莞塘厦医院阮永队为师,分别参加冯世伦老师经方医学传承班第十二期,第十七期,每每看到老师,都会被其精神而感动。
蜗居小城,治疗一些小病,喜欢《伤寒论》,喜欢分享。
崇尚仲景医学,六经辩证。运用经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
那些数十年如一日阅读的人
数十年如一日锻炼的人
他们每天做的事都很普通
人人都可以做到
但是因为其坚持
时间让他们变得伟大。
时光或许可以老去故人,但记忆却可以历久弥新,沉淀在岁月深处,封存在缘分尽头,最终,幻化成生命的底色,沉静而无言。
世相百态,皆由心生,拈一壶秋色,暖于茶香,存一抹诗意,温于心怀,但愿往事不言愁,余生不悲秋。
从零开始学经方——30节课带你步入仲景之门,点击阅读原文进入。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4-02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