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早餐vs西式早餐,究竟谁在营养上更胜一筹 中式早餐vs西式早餐,究竟谁在营养上更胜一筹中式早餐vs西式早餐,究竟谁在营养上更胜一筹

中式早餐vs西式早餐,究竟谁在营养上更胜一筹

最近,一部纪录片《早餐中国》在网络上热播。镜头里各地市井中的寻常味道,轻易唤醒了我们对家乡和美食的记忆。

潮汕猪血汤↓

贵州酸汤粉

福安水煎包

看过的网友纷纷表示:只需早起,就能找到故乡。

遗憾的是,多数人看得津津有味,自己的早餐却很敷衍。《生命时报》

(微信搜索”LT0385"即可关注)

采访专家,指出各种早餐的营养短板,帮你从一顿顿美味的早餐里吃出健康。

受访专家

上海华东医院营养科主任营养师陈霞飞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和公共卫生学荣誉教授、医学系临床营养研究小组组长大卫·赫伯博士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治医师邵剑

天津营养学会名誉理事长付金如

5个原则搭配一顿好早餐

外面的早餐再诱人,多数还是“太油”,且酱料口味重、钠含量超标;同时,奶制品、蔬菜水果也太少。

在家吃早餐,虽然能解决上述问题,但食物种类较少,不超过两种也不能算一顿好早餐。

满足下面5个条件的早餐,营养才能满分。

碳水化合物为主

碳水化合物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每顿饭中热量的摄入分配应为50%。馒头、面包、燕麦片、面条、包子、杂粮粥,都是不错的选择。

有两种优质蛋白

从食物中摄取的优质蛋白,会参与人体各种蛋白质的合成与组织更新,每顿饭中热量的摄入应有20%。早餐中最好要有奶类、蛋类、豆类中的两种。

吃一点点油

脂肪应占每顿饭热量的摄入30%左右,但数量不需要很多。例如一个鸡蛋,拌菜时放一勺橄榄油即可。适量油脂摄入,有利于促进胆汁分泌。

果蔬至少有一种

早餐吃点果蔬可以提供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天然抗氧化物。好的早餐中,水果蔬菜至少要有一种。

吃一小把坚果

坚果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心脏健康,每天早晨一小把坚果,能让早餐的营养升级。

中式vs西式,谁更营养?

尽管《早餐中国》让中式早餐的忠实粉丝扬眉吐气,却仍有一部分人对西式早餐情有独钟。

中式早餐

西式早餐

中式早餐

传统的中式早餐,主食以馒头、煎饼、米饭、面条、米粉、馄饨等为主,饮品一般是豆浆、粥、胡辣汤等。

肉蛋奶比例较低,属于典型的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质饮食。

营养升级

适量减少精制米面的摄入,以全麦、粗粮等替代;

增加肉、蛋、奶的比例,至少搭配其中的一种;

最好能再增加一些新鲜蔬菜或水果。

西式早餐

西式早餐最简单的组合一般是“全麦面包+牛奶”,复杂一点的“英式早餐”还有培根、香肠、鸡蛋、三明治、薯饼等,饮品一般是果汁、咖啡、奶茶等。

食物种类较多的早餐胜在营养全面,但面包等烤制的主食,烹饪方式不如以蒸、煮的健康;

培根、香肠等食物,脂肪含量较高,容易导致热量超标,经常吃不利于心血管健康。

营养升级

少吃香肠等加工食品,脂肪摄入多选深海鱼、橄榄油等“健康脂肪”,或者少切几片肉佐餐。

为4类人定制的早餐食谱

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对营养需求有所不同,早餐也应该有不同的搭配。

吃粗粮为大脑供能

碳水化合物能为大脑提供能量,因此学生的早餐一定要吃主食。

粗粮升糖较慢,可以为大脑持续提供能量,如全麦面包三明治、杂粮粥配包子加煎蛋等,都是比较好的学生早餐。

推荐搭配:

全麦面包三明治+牛奶+果蔬;

杂粮粥+包子+鸡蛋+果蔬。

办公族

低脂早餐控制体重

办公室白领活动量少,很容易囤积脂肪,所以早餐要尽量低脂。

由于办公室一族经常面对电脑,可在早餐中加些护眼食物,如橙黄色的蔬果,小西红柿、胡萝卜等,喝杯枸杞豆浆也不错。

推荐搭配:

全麦面包+西红柿+牛奶;

红薯+鸡蛋+蔬菜沙拉;

汤面(最好用含豆类原料的面条)+1个鸡蛋+蔬菜+少量酱牛肉或豆腐干。

体力劳动者

吃点肉更扛饿

体力劳动较多的人,比如快递员、搬运工等,一定要在早餐中有足够的主食,也可以适当增加蛋白质,如肉类和蛋类,延长饱腹的时间。

推荐搭配:

糙米饭+酱牛肉+香蕉/炒青菜;

奶酪+全麦面包+豆浆;

面条+烫青菜+鸡蛋。

老年人

燕麦粥营养助消化

许多老年人活动量低,同时消化功能变差,还容易出现便秘问题。

老年人的早餐应该要达到少肉、低脂、高纤、容易消化这四个指标。

推荐搭配:

粥+鸡蛋+黑芝麻+果蔬;

蔬菜瘦肉面+豆干+拌萝卜丝。

需要提醒的是,最好在起床后的半个小时内吃早餐,否则胃酸分泌过多会产生不适,刺激胃黏膜。▲

本期编辑:张杰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近期热门文章

全球吃饭报告来了!《柳叶刀》:

20%以上中国人死于“吃错饭”

看脸就知道你「肾」不太好,这6个特征出卖了你…

短短10句话,国医大师一辈子的“养生秘诀”

7种症状不能“硬扛”,超过这个时间不愈可能是大病

生命时报公众号矩阵

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

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

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

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

人民日报主管环球时报主办

微信ID:LT0385

电话垂询

业务合作:010-65363765

内容合作:010-65363786

喜欢,就点个

“在看”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