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来自:朝外心栈
在北京,
CBD
的核心区,有一群人,每天清晨,在金台夕照地铁口,奉送“爱心粥”。
分,他们会穿着橙黄色服装,戴着帽子、口罩,端着托盘,手里拿着刚熬好的南瓜粥或绿豆粥,发给从地铁里出来的,匆匆行人。
嘴里说着:“请喝一杯爱心粥,仁爱祝您一天好心情。”
听到这个消息,我心头一震。
CBD
那地方,有央视“大裤衩”,即将完工的“中国樽”,围在周边的高档写字楼,那里穿行的汽车,都比别处高档。男男女女身着各色职业装,在楼宇间穿梭,谁也不愿意,搭讪一句多余的话。
在这种地方发粥?还坚持了八年?
日,我去参加熬粥。体验了那杯爱心粥的制作过程。
点,我爬起床。下楼之后,第一次看到住的小区,四点多钟的样子,月亮快要从西边落下,很安详,空无一人。
打了一辆滴滴,我来到东大桥,走进一栋大厦的二楼,今天熬粥的带领人是“石头哥”。见面的时候,他正推着一车食材和做饭工具,向我走来,我们停在一座门前,打开锁,哇,这就是厨房。
一间中餐馆的厨房,
多平米,收拾的挺干净。我们先把两个大桶从燥上拎下来。第一步,把手洗干净,“石头哥”开始跟我讲解大致的熬粥流程。
我听着,今天熬南瓜粥,是最后一天。以后天气热了,下次就是绿豆粥。
我负责淘米,麻黄色的口袋里有一袋米,大约
斤。大米和糯米已按
的比例配好。
我把米放到大盆里,放水淘米,在灶台边开始工作。屋里点了火,温度开始升高。我淘着米,想到《少林足球》里的太极八卦掌。淘米也要讲功夫,我双手由外向里,随着手的推动,盆中的米跟着浮动。我觉得这样淘最干净。
每淘完一遍,“石头哥”就用罩勺帮我接水。
把米淘完后,清洗四个大桶,都是熬粥的桶,要清洗干净。然后是切南瓜。
长条形的南瓜,非常有型,但我从来没干过这活,动作笨,用力方向也不对,于是被换下。用专门工具,开始刮南瓜丝。
这时候,又来了两位朋友,包括介绍我来的张岳,他经营着朝阳大悦城
层的旅游门店。
干活的人多了,笑声就多了,我们聊着有趣的新闻。朋友提醒我,不要刮到手,我更加注意,一块块南瓜,用力刮丝,很快刮了一小盆。
等手里的南瓜都变成丝,开始一项艰巨工作,我站在熬着的大粥桶前,手握大勺,不停在粥桶里搅动。
来时我就知道,这是一项体力活,这样做是提炼心智。站在冒着热气的炉边,双手握着勺把,一圈一圈搅动着。
桶比较高,手不能停。大米、糯米、南瓜丝,都在里面熬着,如果停止搅动,就会粘锅,底下就糊了。
我不停的搅呀,一圈圈,很费体力。四个粥桶挨在一起,一个朋友在我旁边搅另一桶,张岳两只手,搅着两桶粥,厉害!
搅粥的时间挺长,我慢慢冒汗了,心情却逐渐放松,刚来时生疏的感觉没有了,我的思想集中在手上,专注搅粥这一件事。直到“石头哥”说好了的时候。
点到六点多,我们用一个多小时,熬完四桶粥,这期间,又来了两位朋友,他们带来丰富的早餐。
我们到隔壁吃早餐,终于凉快下来。这是
2018
年,我吃的最丰富的早餐,一碗我们自己熬的粥,还有朋友做的南瓜饼、烧饼、各种咸菜、凉菜,饼干,还有苹果汁。
吃完之后,有专人把四个粥桶抬到一辆三轮车上,送往金台夕照地铁站。
我到了地铁站
口,已有四五十人在那里等。不少是年轻人,有说有笑,看的出来,挺兴奋的,年轻人多是外地朋友,中老年人多是北京的,各占一半。登记完后,分发衣服。工作有发粥和环保,穿的不一样。
我们先在路边排成队,熟悉工作流程,跟着音乐做了手语操。
在这期间,已经有人把桶里的粥,打到橙色纸杯里。大约
点多,我们分成小组,在两个地铁口开始发粥。
我去的是金台夕照
口,地铁口外,站成一排,我的位置在最后,手里端着八杯粥。
那一刻,真的挺好奇,会有人来取粥吗?正想着,就见地铁里出来的一个年轻人,从前面队友托盘里取走一杯粥,就上班去了。
这个时间上班的人,应该是公司最勤劳的一批。我们嘴里齐声说着:“请喝一杯爱心粥,仁爱祝您一天好心情。”
过了几分钟,有人从我手里取走一杯粥。似乎挺容易,可之后就是等待,人流不停从地铁口出来。不管我怎么说,一直没人取。可能是我站的太靠后。于是,我被安排到附近一个路口。
就两个人站在那,站了一会,还是没人领。正这时候,一个中年男子路过,回头问:“多少钱一杯?”
我说:“不要钱,免费的。”他听完扭头就走,不要了。
当时就想,要是说,
块,他没准就拿手机支付了,免费却不要。他可能怕这里有什么问题,这正好反映出当下人的心态。
站了一会,我们又回到
口,大家见我是第一次参加发粥,让我站到了离地铁口最近的位置。
我也得以更近距离观察,早晨的上班族。可能是那天的阳光强烈,我发现,从地铁里出来的人,大多
紧锁,好像不太开心的样子。
又观察一段时间,还是这样,尤其是年轻男士,脸上自带笑容的极少。
一天的清晨,朝气蓬勃的开始,在
CBD
工作的这些人,怎么是这样的表情呢?
我们五六个站成一排,有的人经过,连看都不看,一点好奇心都没有。年轻人怎么变得这么闷呢?他们也许在紧张的生活中忘记了一些东西。
倒有几位女孩子,心态不错,面带微笑,取了粥,就更开心了。印象中,有一位穿花裙子的女生,最阳光。她取粥的神情,很自然、纯真。
由于站位好,我手里的粥不长时间就取完了,再放上新的。这时候,有一位三十多岁女士,举着手机从地铁出来,显得很急的样子。她没带现金,地铁票不能手机支付。看到我们之后,直奔一位大姐求助。
希望能够给她三元现金,然后她加微信还钱。事情很小,考验的是一种信任。大姐找了队员中一位大叔,帮了她这个忙,那人像是外地朋友,很感谢。
来的时候听说,难发的是最后一杯粥。粥多的时候,很多人顺手就拿,剩下最后一杯,很多人就不想要了。这是普遍心理。这时候,大家会一起发这杯粥,一起为这杯粥站在那里,直到被人取走。我在的那天,倒没发生这种情况。
点多,我们手里的粥全部发完,一起返回到集合地点。其他几组也都完成任务。大家围成一个圈,做了一些活动总结。
然后,早上发粥的活动结束了。
我参加完活动,到家的时候,才九点多,早出来就是好呀。
曾听说,有人这样告诫想来北京的朋友,说这里:人多、车多、雾霾重,人心冷。
北京有严酷的现实,但什么事情都是多面的。你可以发现身边的阳光,只要你寻找,就能找到。就像这次短暂经历,有这样一个团队,坚持了八年。
他们想为生活在压力中的都市忙人,为来不及吃早餐的上班族,奉献一份爱心粥。给这座城市,传递一份仁爱的温暖。
有人会问,你们为什么不发粥给穷人、残疾人,给更需要的人。发粥给什么人,是一种选择。那些孤身在这座城市打拼,四肢健全、有一份工作的人,看似不是最需要关怀。
其实,他们恰恰被忽略了,让他们感受一下这座都市的温暖,也许是最急需的。慈善就在身边。
徐杭,作家、出版人,人在北京故事主编
著有《泡菜韩史》《生煎日本现代史》《有趣韩国》
主编微信:
xh2485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4-24
03-08
03-08
03-08
04-12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