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忽视的,小时候你妈妈应该告诉过你。先听我的经历。
打小有记忆起,我妈就饭桌上唠叨我,盛好的粥不要搅,一搅就“泻了”。小孩子饭桌上不老实,老爱敲敲打打的,不闹出点动静不甘心,我就用筷子使劲搅。
粥就果然“泻了”,静置一会,上面稀汤寡水,底下半碗稠的玉米糊糊。
豫中地区没有粥的讲法,说稀饭,玉米面粥叫“苞谷面稀饭”,最常见的是小麦面熬汤叫“好面稀饭”。大米在小时候确实也不常见,当地不产,偶尔吃一顿米饭算改善生活了,因为必然要配几个菜。
小孩子哪里顾得上粥“泻了”,只要搅凉了,就端起来一口气喝了。后来上中学,因为走读要回家吃饭,为节省时间把热粥喝肚里,搅都不够用,用两个碗来回互相倒,还发明了把一碗热粥放凉水里降温。中国孩子都是靠这股劲考上大学。
后来就工作了,成家了,全国各地的粥都尝过了,去饭馆看菜单上28块一碗的粥也能接受了。
总觉得好喝的不多,不是说味道,也不是里面的料,而是入口不顺,喝完肚子不舒服不熨帖。
自己脾胃功能一般是事实,从小就比一般孩子吃饭更挑,但我觉得衡量一顿好饭我还是有个金标准:吃的很多,吃完却不觉撑,我觉得吃下去的食物和我的肚子是合在一起的。
本文的重点来了,你认为一碗粥的合格与否,取决于粥里放啥料吗?取决于是否熟烂吗?取决于食材五行相生相克吗?
我认为上面都不重要,起码都不是决定因素,反而是干扰。
你肯定见过超市里这样的杂粮摊位:
也肯定翻过书店里这样的书:
我认为上面是国人喝粥误区,以为把诸多五谷混一起下肚就完了,即使有耐心把那些豆们、坚果们、鱼虾们在粥里煮的烂熟,很多人吃完依然不舒服。粥的状态没到位。
做粥食材丰富了,反而把最重要的丢了。你喝的粥未必养胃,因为料越多越复杂,就越难以把粥调理顺,倒可能是你肠胃的负担。
最重要的是啥?在下面的文字里(摘自《药王新篇》孙继光著),如果你耐心逐字逐句的读完,自然懂了。
“你这孩子实诚,听我教给你。你这世间身外锅,好比人人胃肠一口锅,顺为吉,逆为反,横为滚,上下为翻,右左为转,乱搅为拧;一汤不顺五不适。
你这样没有章法地乱搅,虽说以不糊为度,熬的孩儿粥,性在魂魄散,像匹不上缰绳的野马,说河北冀州地方方言叫做卸楞,意即泻汤晃水不聚神,说天下官白话叫做乱搅合,也是散乱之讲。
这样的粥虽说无毒,谷性仍在,却有刺激。其粥入腹,要人先用气稳住它的性散,用神压住它的意乱,然后抚弄得它水势平缓排列一致,才可以由胃肠吸收,供肝脾营卫血蕴,其气入肝肺脾心肾五经然后入膀胱,分飞为神魂魄精血水而已。
如果有病和体弱的人喝下这种粥,本来就神不聚、魄不守、水不和、血不润、精不足的,一下子分不出余力稳压排列它,就会出现恶心、胃酸、气粗、腹胀、不化之意。健康的人,要上厕所,排恭排水;不甚健康的人,往往就不甚思下顿饮食,大小便排泄更加不畅。若遇上脾虚胃寒肠阻的,说不定还有拉吐气饱现象。总之是呈不祥和之象......"
看完以上,我才懂了30多年前,我妈为啥不让我拿筷子搅粥。她说不出太多道理,但知道这是老规矩。反而是日子都好了以后,尤其流行五谷豆浆机那阵子,她跟我爸居然开始喝五谷具足的那种粥,我当时心里就呵呵,果然,没坚持几天。
备注:以上转载于微信公众号【厚朴中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关于孩子喝粥
孩子在刚刚会喝粥的时候,很多父母就会加入骨头汤、鱼肉海鲜来煲粥,来增加滋味或者营养,虽然不吃鱼肉海鲜,但是也往往容易出现积食的各种症状。我们一般是建议让孩子先喝一段白粥来养脾胃,再配一些蔬菜(为孩子单独做的蔬菜)。
遇到一些父母反应孩子不爱吃白粥,这是因为孩子在刚加辅食时,已经被培养成“重口味”,但也不要太着急,不要逼孩子吃,快乐引导,孩子会慢慢适应白粥的甘甜味。特别是孩子生病时,南方的孩子更适合喝一碗不被打扰的白粥来养脾胃。
课程推荐
每天10分钟学习,让孩子少生病!
阅读推荐:
工字擦背,让孩子睡个安稳觉!
三分饥,你让孩子快乐,还是痛苦?
为开裆裤正名
懂医理,用智慧守护孩子健康!
中医育儿经
简单|绿色|专业|中医|有效
帮你解决日常遇到的育儿难题
欢迎合作,联系微信:inin191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4-24
03-08
03-08
03-08
04-12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