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北京】记忆中的“零嘴儿”:江米条、糖耳朵和炸饹馇盒 【吃在北京】记忆中的“零嘴儿”:江米条、糖耳朵和炸饹馇盒【吃在北京】记忆中的“零嘴儿”:江米条、糖耳朵和炸饹馇盒

【吃在北京】记忆中的“零嘴儿”:江米条、糖耳朵和炸饹馇盒

博杂中现传统

粗犷中见讲究

留住北京味道

传承美食文化

北京的饮食文化

和长城、故宫、颐和园一样

都是城市不可或缺的

重要标志和文化符号

而京城各色美食

正是北京饮食文化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天,文旅君为您介绍

京城“零嘴儿”之

江米条、糖耳朵和炸饹馇盒

江米条

江米条,是一种可以通过名字来区别食客的家乡是南方还是北方的小吃。

江浙沪包邮地区叫“京果”,北方叫“江米条”。还有的地方,叫糖球或者寸枣。

不管叫什么,甜就对了。

江米条是江米粉做的,江米是一种细长的糯米。年糕和元宵,都是江米粉做的。

这种食材不能多吃,否则不好消化。不过,因为江米条甜脆可口,大家往往忘记了这和元宵年糕是一类食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江米条在家做得少,这种需要油炸的小吃,一般不适合家里做。一是费油,二是毕竟炸需要些技术,容易做不好。

所以,江米条都是点心铺子里卖的。有零称散装的,也有成袋包装好的。

过去,算年货,过年时候才置办。现在是零食,而且在小吃界的地位,远远不如从前。

现在好吃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糖耳朵

北京人爱吃甜食,尤其是炸的甜食。

有许多炸的、甜的小吃,都是北京特有的,比如糖耳朵。

这个名字起得好,一目了然,口味和形状都说明白了,绝对不会买错。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甜的,形状像人的耳朵,其实它有个正式的名字,叫做“蜜麻花儿”。

北京南来顺做的蜜麻花儿也就是糖耳朵,1997年就被评为“北京名小吃”和“中华名小吃”。

过去,糖耳朵只有春、秋、冬三个季节能吃到,夏天是买不到的。这跟它的制作工艺有关。

做好形状的面坯子,炸透了,呈金黄色之后,趁热泡在化好的饴糖里,这叫做“过蜜”。

一分钟以后,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凉凉。夏天,天热,糖蜜粘不住。要是糖蜜挂得不均匀,那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糖耳朵。

糖耳朵吃起来味道感觉有点复杂:甜而不腻、脆中带润、酥而不酸。真真是馋人的小点心。

炸饹馇盒

过去北京人家的小孩子,一看到家里大人炸饹馇盒,就知道,过不了几天,就得跟着去拜年了。因为炸饹馇盒,是一道过年时候,才会做来吃的特殊小吃。

炸饹馇盒做法很简单,家家都能操作。

面粉和好以后,像摊煎饼一样做成薄薄的煎饼。

然后把搅拌好的猪肉馅儿,类似饺子馅儿就行,裹在煎饼里。

最后把煎饼卷成带馅

儿的小圆棍,切成菱形段,再下锅炸。

(图片来源:《老北京述闻饮食名馔》)

相传炸饹馇盒的做法,是山东打工的人发明的。

山东人跑漕运水路码头,带着山东煎饼。山东煎饼只要不受潮,可以保存半年之久。但是天天在潮湿的码头干活,煎饼难免受潮。煎饼一受潮,不仅软塌塌不好吃了,更严重的是,容易发霉坏掉。不知哪位聪明人,第一个想起来把煎饼炸一下,不仅可以脱水,还会更加酥脆。

(图片来源:通州八大游。侵权即删)

再后来,就有了升级版,带馅儿的炸煎饼段了。

这种制作方法,通过走南闯北的船工,在运河两岸迅速流传,当地百姓也学会了这种做法。直到今天,炸饹馇盒依然是通州馆子的拿手菜。

今天的“吃在北京”

就讲述到这里

下期再见

内容来源:

《老北京述闻饮食名馔》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通州八大游

《老北京述闻饮食名馔》

-END-

相关阅读

【吃在北京】清代皇家钟爱的“豌豆黄”和“芸豆卷”

【吃在北京】细数京城茶点:馓子、芝麻酱糖饼和杏仁酥

【吃在北京】在京城“热卖”数百年的“烧卖”

【吃在北京】家家都有“独门秘籍”的“炸酱面”、丰俭由人的“打卤面”

【吃在北京】简单而满足的“糊塌子”、仪式感十足的“饺子”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