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查出妊娠糖尿病之后,我就被产科医生送去医院的营养科上课,目的是控制血糖和母婴体重。因为要扎手和控制饮食,老公在一开始有点发愁,我安慰他说——好莱坞明星才会去上这种价格不菲的营养瘦身课,借此机会去学习一下不也挺好的吗?
事实上我真的在课上学到了许多受益终生的东西,也感到非常幸运
美国的营养课是很奢侈的,大概$400一次,还需要每两周一次和专属的营养师一对一见面接受指导,同样要价不菲,只不过都由保险付账了。
我会在这篇文章中把学到的精华都分享出来。
一个月前我通过公众号分享了自己妊娠糖尿病的控糖经历,感兴趣的可以直接点开读一读——
我需要在医生发的表格上记录自己每顿正餐和零食都吃了些什么,每天起床后空腹和三餐后各一个小时,用血糖仪刺自己的手指取血,然后记录数据,如果血糖超过医生定的标准,意味着前一顿饭吃的不合格。经过一段时间的记录和检测,你就会很清楚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
首先说结果:在严格地按照营养课学到的知识控制饮食一个月后,我的体重1磅都没有涨,但当时是怀孕第7个月,正是胎儿体重冲刺的时候,一个月后去产科复查,医生说胎儿体重非常完美,既没有长成巨大儿也达到了应该有的大小和重量,意味着这一个月我这个“外壳”显著地瘦了,达到了只长孩子不长大人的最高境界,说明控制饮食有着显著的效果。
如果不控制饮食,那么餐后血糖就会大幅度升高,身体就会把这些多余的能量储存起来,简单说就是血糖高是肥胖的第一步,这是生存的法则,也是亘古不变的机制。而我们在这样坚不可摧的事实面前,还在寄希望于喝点什么所谓的酵素、涂点昂贵的美容用品、推推按按就能奇迹般地消瘦,实在是非常天真。
如何科学有效地控制饮食
一顿饭吃得是否合格,主要在于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按照营养师的指示,每天可以吃三顿饭加三次加餐,每15g碳水化合物为一份,早饭和三顿加餐可以摄入
一至两份
碳水化合物,午饭和晚饭则可以摄入
碳水化合物。
一份碳水化合物的常见例子——
主食类:
1/3杯*米饭或面条
1片全麦面包
6小块咸的苏打饼干
1/2杯红薯
水果类:
1个小苹果、橙子或香蕉
12个樱桃
3/4杯蓝莓或菠萝
11/4量杯的草莓或者西瓜
2勺*葡萄干
奶制品:
1杯牛奶
3/4杯无糖低脂的希腊酸奶
(*此处的杯说的是量杯、量勺,而不是自己平时用的杯子和勺)
肉、蛋、绿色蔬菜等可以随便吃。绝对不能碰的食物包括
甜点、
果汁、果酱、咖啡伴侣、意面酱和烤肉酱。
常见的减肥误区
开始科学控制饮食以后,发现许多所谓健康或是能减肥的饮食方法都是错的:
❌少油少肉就能减肥
许多人一提到减肥,第一个想法就是忌油和肉,但其实减肥的要点是控制血糖,
肉对血糖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按照我自己的经验,每次吃火锅、烤肉或者自己在家做的肉菜,即便量比较大,只要严格控制主食,餐后扎手测出的血糖值都出乎意料地低。
我在斯坦福的时候曾经有一个来自印度的素食主义者室友,严格地不碰任何肉类,只吃主食搭配各种蔬菜咖喱,但是酷爱甜食,一周还要喝掉一大桶可乐,所以身材十分丰腴。当时我对吃素的人很胖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看了一篇文章,大意是越好消化的食物越升糖,印度菜把蔬菜炖的太烂,已经破坏了里面的纤维素。我还看过一篇有关出家人得糖尿病比例特别高的报道,才知道不吃肉会让人想吃更多的粮食、糖和油炸食品,
所以单纯拒绝肉并不会让人更健康或者更瘦
现在想想我从前很喜欢吃的北京老字号素斋功德林的豆包、元宵,都是很让人发胖的东西,素食里菌菇和豆制品是比较健康的。
多吃主食有益健康
中国人有着“食谷者生”的观念,也很熟悉所谓的“饮食金字塔”,即主食是每顿饭的基础。因此老一辈人的观念是主食一定要吃够,比如一顿饭一定要吃一大碗米饭或者面条才健康。
事实上古人所谓的“谷”指的是五谷,现代人饮食金字塔的底层也是由各种粮食组成的,绝不是单指精米白面。
因为精米白面除了淀粉之外其他营养和纤维素很少,升糖很快。比如我吃了无糖的点心也会血糖飙高,因为那些点心里虽然没有糖,但却是精白面做的。
控制饮食的第一课上,营养师就叮嘱我要用全麦面包代替白面包、糙米饭代替白米饭,用薯类、杂粮作为主食也是不错的选择。我每次吃白米饭和面食,都很容易血糖不合格,根据我测血糖的经验,每顿饭的极限是白米饭小半碗、花卷半个、饺子吃五个、烤鸭的卷饼三张、汤圆两个,当然正常人可以酌情多一些。
不过很多减肥的人完全不吃主食的做法也是错误的,营养师反复强调,糖是大脑的燃料,如果完全不摄入的话,大脑会受损……以傻为代价的瘦应该得不偿失吧。
只吃蔬菜水果就能瘦
许多人减肥的方法就是只吃蔬菜水果,甚至只喝号称排毒养颜瘦身的果蔬汁,其实无论用多少美丽的辞藻,这都是很不可取的方法。许多水果含糖量很高,榨汁后升糖更厉害,有一些蔬菜,比如玉米、南瓜和薯类富含淀粉,跟吃主食无异,都是需要严格控制的对象,只要摄入的糖不减少,人就不会瘦。所以与其盲目地用蔬菜水果填肚子,不如合理搭配三餐的饮食。
比吃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你吃了多少
,8根炸薯条和1个小苹果都等于一份碳水化合物,从控糖的角度来说,吃3个苹果不比吃一包薯条更减肥。
不吃饱就能瘦
我从来不相信忍饥挨饿就能减肥,因为我怀孕之前从不节食,但并不比节食的人更胖。上营养课以后更是发现控制饮食也能完全吃饱,因为主食虽然吃得少了,但是肉类和蔬菜吃得更多了,而且一日三餐变成了三餐加三顿零食,反而一整天都更有饱腹感。
饥饿也许能让人掉一点体重,但是一旦结束节食马上就会反弹,而且身体还会自动进入战时状态,倾向于储备更多能量,让日后更难瘦。
流行语“饿的感觉就是正在瘦的感觉”、“饿着睡觉是对减肥最起码的尊重”更是谬论,因为血糖过低的时候,身体会分解体内的能量增加血液中的糖,血糖不降人就不会瘦,长期下去还可能导致胃肠疾病、大脑供血不足,另外饿得睡眠不好也会造成肥胖。
❌追求养胃好消化
现代人莫名很迷恋“养胃”这个概念,觉得软烂细糯的东西吃起来舒服养生,其实除了胃病患者,一般人都不需要吃过分加工食物。纤维素越丰富,升糖就越慢,减肥效果越好。
我从前很喜欢各式粥、汤、羹、糊、果汁等口感细腻润滑的东西,家里有三个不同的榨汁机制作各种水果蔬菜汁,豆浆机和慢炖锅也经常用。
其实越精致细腻、容易消化的东西升糖越快
,比如白米粥和果汁就比白米饭和水果升糖更快。所以糖尿病人可以吃水果但不能喝果汁,可以吃饭但不推荐喝粥。
能够真正减肥的生活习惯
不吃甜食
营养课的一项重要培训内容就是学会看食品包装后面的成分表,养成习惯后就会发现甜食的含糖量惊人,比如一小块巧克力糖等于一个大苹果,一罐可乐或者一根冰棍等于一餐饭。营养师还举了一个例子说明越是
含糖量高的食物满足感越低
:如果你吃了一个苹果作为加餐,会有明显的饱腹感,那么下顿饭的时候可能就不那么饿了,但如果你吃了一块巧克力,一般下一个动作是——马上再吃一块,这样人就会越来越胖。
少吃多餐
人在吃东西一个小时后血糖值达到顶峰,如果这个峰值太高,身体就会把大量多余的能量储存起来,久而久之让人变胖,
少吃多餐可以避免血糖的大起大落
从前我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把两顿饭并成一顿,比如吃早午餐,或者在饭点之前饿了忍着不吃,等着吃饭的时候多吃一点,觉得这才是“好好吃饭”,其实这样会让正餐吃得更多,餐后血糖升得更高。
恩师赵珩先生曾经在书里写过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就是设宴时有位客人是个坚持“过午不食”的和尚,一开饭他就摘下手表放在桌子上,一边盯着时间一边狼吞虎咽地吃,要赶在中午12点前尽可能多吃一些。我想这种做法既不健康也违背了佛家过午不食的初衷。过午不食是为了节制食欲,身心清净,而不是让人机械地卡着时间,在中午前拼了命把晚饭的定额也吃出来。
餐后运动
根据我长期扎手的经验,饭后散步可以显著降低血糖值,
在吃的食物相同的情况下,运动之后的血糖值明显更低
。营养师的要求是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一个小时后在血糖达到峰值时扎手看数据。我一般用15分钟吃完饭,站15分钟左右收拾一下桌子洗洗碗之类,然后用大概25分钟散个步,就可以洗手准备扎手了。
这就是为什么在外面吃饭容易长胖,因为出去吃饭用的时间更长,一个小时以后,你一般还坐在餐馆里或者回家的车上,根本没有机会运动。按照我的经验,就算没有条件散步,
餐后一个小时内不要坐下,更不要躺下
许多人饭后会犯困,我曾经就是其中一员,其实正是餐后血糖太高的表现,只要适当控制主食加上散步,人会越来越精神。我自从开始控制饮食以后,在怀孕这么疲劳的情况下,完全没有了睡午觉的习惯,并且觉得精力更充沛、头脑更清醒了。
锻炼肌肉
作为一个曾经践行“生命在于静止”的人,我一度对肌肉有着很深的误解。我的谬论是肌肉的作用就是让人更有劲,而作为一个非体力劳动者,我并不需要很有劲。另外因为深受中国传统审美的影响,觉得只要瘦就好,不想要强壮、有肌肉线条,所以认为自己完全不需要锻炼肌肉,结果妊娠糖尿病果然找上了我。
所以并不是瘦的人就不会得糖尿病,没有肌肉的人才是高风险人群。
胰岛素是身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科学研究表明胰岛素的敏感性跟遗传和运动密切相关。遗传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但越不爱运动的人越容易得糖尿病,而增加肌肉可以提高基础代谢率,让人没做什么就可以消耗更多能量,更容易保持身型。
写在最后
因为有每天扎手的“血泪史”,最近也看了很多国外的科学研究报告,总觉得不把经验总结出来就辜负了自己扎手的辛苦。作为一个人文学科的学生,我觉得“减肥”已经成了一个全民热点,也承载了太多错误的观念、迷信,充斥着伪科学和误区。我想,瘦是一个美好愿景,但不是最终目的,健康、快乐、不盲从、有尊严的生活才是。
谨以此信念与大家共勉,祝愿大家在生活中都有选择自己胖瘦的主动权。
比较文学出身,文学博士休假中,斯坦福毕业后曾求学于西雅图。因为怀念加州的阳光、一号公路、自带文艺滤镜的旧金山、满树金灿灿的大橙子和淳朴的码农,而定居这里。
喜欢旅行中每一个新奇和令人留恋的瞬间,喜欢洗手作羹汤,码字时习惯泡咖啡馆。
稀奇古怪的爱好包括弹弹竖琴、古筝
和刻刻印章,最大的梦想是拥有自己的马儿,还好谋生工具是取价低廉、携带方便的笔杆子。
有一个和大家分享生活的公众号AlwaysWithMe,欢迎交流。
如转载文章或图片,请事先征求作者同意。
邮箱:
wandiw@alumni.stanford.edu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3-08
04-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