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十男九痔,十女十痔”,说明肛肠疾病在临床上的发病率相当高。在妊娠及产后妇女中,可发生的肛肠疾病中以痔、便秘、肛裂最为多见。
女性在月经、妊娠、分娩和绝经这几个特殊生理时期身体内在变化对肛肠病的发生、加重有较大影响。
月经与肛肠疾病
月经期间,由于雌激素作用,盆腔充血,肛门直肠粘膜组织处于充血水肿状态,易被粪块擦伤出现粘膜糜烂或便血。肛周易致局部水肿感染,引发肛周脓肿、肛瘘。月经期失血,大便干燥,可导致肛裂发生。
妊娠与肛肠疾病
从妊娠6-8周开始孕妇循环血容量明显增加,平均约增加1500毫升,直至分娩。相应的,盆腔内静脉血流量也随之增加。而且子宫逐渐增大增重,巨大的子宫在骨盆入口处的上方压迫下腔静脉,影响痔静脉的回流,导致痔的发生或使原有痔病的症状加重。而且,增大的子宫压迫肠管,使肠内容物运动障碍,也会引起排便不畅。另外在妊娠期间,女性的性激素分泌会大幅度增高,如雌激素的分泌就比平时增高25-40倍。高水平的雌激素致使肛垫血管扩张、充血、出血和肿胀。而孕激素、松驰素不仅有促使血管扩张的作用,还能使盆底与肛管支持组织松软,为肛垫下移提供有利条件。
妊娠期肠蠕动减少,粪便长时间积留于大肠内,水分被重吸收,使粪便干结而引起便秘。干燥的大便长时间停留在肠道中,一方面长期压迫肠壁,导致直肠静脉回流受阻,增加肛肠疾病发生的机会,另一方面,便秘时排便困难,排便用力,腹压增加,进一步增加了直肠静脉回流受阻。
产褥与肛肠疾病
产褥: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个器官除乳腺以外恢复至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期,成为产褥期,通常为6周。
1、生殖系统:随着肌纤维不断缩复,宫体逐渐缩小,于产后1周子宫缩小至约妊娠12周大小,在耻骨联合上方可扪及,于产后10日-2周,子宫降至骨盆腔内,腹部检查扪不到宫底,直至产后6周-8周,子宫恢复到未孕时大小。在分娩过程中,由于胎头长时间的压迫扩张,对产道、会阴直肠的压迫、损伤、对会阴部神经损伤及产后盆底松弛而致肛垫下移,产时反复用力,腹压增大,加重痔静脉淤血。
2.血液及循环系统:血容量于产后2周-3周恢复至未孕状态。在产褥早期由于子宫-胎盘循环停止和子宫的缩复,使大量血液从子宫进入体循环,同时由于妊娠子宫的压迫解除了,下肢静脉血流增加,以及妊娠期过多的组织间液回吸收,使血容量增加15%—25%,血液进一步稀释,循环血量在产后2周—6周才逐渐恢复正常。凝血系统产褥早期处于高凝状态,妊娠晚期血小板下降而在产褥期很快回升,血中纤维蛋白原仍处于高水平,凝血酶原和凝血活酶系统也增强,但产褥期高凝状态和下腔静脉血流缓慢也可成为形成血栓的因素。这种高凝状态需在产后4周才恢复。
3.内分泌系统:脑垂体、甲状腺和肾上腺皮质于妊娠期发生的一系列改变,于产褥期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分娩后,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急剧下降,至产后1周时已降至未孕时水平。
4.消化系统:产后由于孕酮水平下降,胃动素水平上升,促使消化功能逐渐恢复。产后胃肠道肌张力和蠕动力以及胃酸分泌约需1周—2周才能恢复正常。因此,产后数日内产妇仍然食欲欠佳,喜食汤食。此外,由于产后腹壁及盆底肌肉松弛,活动少,故容易发生便秘。
注重相关疾病预防
首先要注意生活调理,不宜吃过多的辛辣食物,应多食新鲜瓜果和蔬菜等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其次要注意活动,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如发生大便干燥时要及时采取措施使大便软化、排出通畅。月经期要选用质地柔软、吸水性好的卫生巾及手纸,并注意及时更换卫生巾,以减少对肛门的刺激。妊娠期可多选择侧卧位休息,这样能缓解子宫的压迫,改善静脉回流,降低疾病的发生几率。
温馨提示
了,是不是就没事啦?
据肛肠专家提醒,不再便血了也是直肠癌的一种警号!!!
导致直肠癌变化过程:早期痔疮
(有便血)
长期不治疗转变为二、三、四期
(不便血)
出现肛瘘脱肛长期不治疗最终导致早期直肠癌
(不便血
最后出现晚期直肠癌
(有便血)
请在相应的()里打“√”,如有以下
症状者请及时在正规医院检查治疗!
()不疼痛出血,排出黑色的血便及粘液与血液之粪便者
()食欲差、反胃、排气增多、异味
()大便出血从不检查者
()排便困难或不畅,不明原因便秘
()肛门口间接性流血流浓
()经常有腹部隐痛或胀痛及胀气
()大便干,疼痛伴出血
()大便现状变小,排便次数增多
()底裤沾有粪便、粘液
()近期消瘦、乏力、贫血、头晕
()腹泻、里急、后重
()20—65岁大便后不疼痛出血等
()便后擦不干净
()肛门脱出肿物
()肛门发热感
()便后站起头晕
()肛门口有异物
()肛门潮湿、瘙痒
()大便解不净感
()肛门下坠感
建议大家得了痔病到医院正规治疗,以防误诊误治,造成大出血、伤口不愈合等,有时耽误诊断更严重的疾病,如把大肠癌当成痔病诊治。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和严重后果。
同时希望大家做到合理膳食起居,锻炼身体,使大便保持通畅,保持肛周清洁,避免痔病的发生。
小互动
您还有什么想了解的?
扫描二维码
给医生留言互动哦~
特别说明:以上观点仅作为参考,不作为医疗直接诊断依据;部分图文素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4-07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