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后如何补充营养 手术后如何补充营养手术后如何补充营养

手术后如何补充营养

对于做过手术、不能采取自然膳食的病人而言,如何为自己补充营养?

医学界在重新认识肠道的基础上,提出:“在肠道功能允许时,首选肠内营养。”其实,即便对于健康人,在很多时候,由于牙龈发炎、感冒发烧、食欲下降等造成进食不足时,均可采用口服营养作为补充,待症状消失后再恢复正常膳食。

临床营养界进一步提出:

“让肠内营养走进家庭。

”术后患者如何进行营养治疗呢?

认识“肠道”的功能

肠道不仅仅是单纯的消化吸收器官,同时还是人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更是一个巨大的细菌库。

如果将人体小肠黏膜平铺开,其面积可达到约20平方米。

在正常情况下,如此大的面积,使营养素的吸收更为完全。

然而,在严重应激的状态下,如严重的创伤、大面积烧伤、多发性骨折、急性胰腺炎、大手术等,以及长期使用肠外营养而不添加肠道黏膜所需要的营养素,均可造成胃肠道黏膜的损害。

在20余平方米的肠黏膜中,某些部分会出现“漏口”,造成胃肠道内原本有益的细菌经此漏口溢出,成为体内巨大的难以控制的感染灶,导致严重的肠源性感染。

患者可能出现高热、脓毒血症,使用大剂量抗生素效果不明显,临床预后很差。

研究表明,很大一部分的肠黏膜损害源于营养支持途径不正确。

特别是长期使用肠外营养,造成胃肠道黏膜必需的营养物质(如谷氨酰胺等)的缺乏。

与此同时,胃肠道长期处于“休眠”状态,肠黏膜绒毛会出现废用性萎缩。

这些均是造成肠道细菌移位的重要因素。

因此,医学界在重新认识肠道的基础上提出:

“在肠道功能允许时,首选肠内营养。

什么是“肠内营养”?

肠内营养指的是将膳食中的营养素“提取”出来,按照人体的营养需要量标准,重新“合成”易于被胃肠道消化和吸收的肠内营养制剂,并通过口服或管饲,将肠内营养液通过胃肠道吸收入人体。

它可以为不能摄取自然膳食的病人提供营养,还可给予胃肠道适当的“刺激”,避免因胃肠道长期废用而导致萎缩。

此外,对于患有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肝脏疾病等的患者,还可选择特殊配方的肠内营养液,在提供营养的同时,还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对于胃肠功能不允许而不得不使用肠外(静脉)营养的病人,应注意在胃肠道功能好转后,适当给予肠内营养液,并争取早日过渡到完全的胃肠内营养。

术后患者如何恢复进食?

非腹部手术对消化道影响较小,限制术后进食的因素主要是麻醉。

小手术、不引起或很少引起全身反应者,手术后即可进食。

在针刺麻醉或局部麻醉下施行手术者,如无任何不适或反应,手术后即可随病人要求而给予饮食。

椎管内麻醉在3~4小时后,可进饮食。

全身麻醉者,应待麻醉清醒,恶心、呕吐反应消失后,方可进食。

腹部手术尤其是胃肠道手术后,一般在24~48小时内禁食;第3~4日肠道功能恢复,肛门开始排气后,开始多次少量流质饮食,逐步增加到全量流质饮食;第5~6日开始进半流质,一般在7~9日可以恢复普通饮食。

不论患者接受的是哪种手术,术后体内都要经过组织分解阶段。

分解代谢超过合成代谢,能量来源将通过消耗脂肪组织和肌肉而取得。

大手术后,特别是估计长期不能进食者,需要通过肠外途径提供营养,来补充内源性能量的消耗。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