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1日,3岁的肉团进了幼儿园,他上了俩星期后,我最大的感触倒不是入园分离焦虑,或者孩子没上几天就生病。
而是从上幼儿园开始,大家都开始了名正言顺的抢跑,语数外三门齐齐上阵,培训机构盆满钵满。
我不是要说“赢在起跑线”这句话有毒,大家都不要这么鸡。
相反,我本身就是鸡娃党,这点从公号刚开时,我写了很多数学启蒙的内容就可以看出来。
我想说的是,我们到底可以给学龄前孩子学些什么?学到的那些东西能给孩子“保驾护航”到几岁?
。。。。。。
开宗明义,先表明我的观点。
有些孩子在一二年级时成绩非常突出,到了三四年级一落千丈(三年级效应),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家长给孩子选择了不恰当的启蒙方式。
举个简单的例子,“和蔼”这个词,词典上的释义是“态度温和,容易接近”。当你听到这个词的时候,脑海中可能会跳出一个画面:夕阳下,一位笑容谦和的老人,用他粗糙的手掌温柔地抚摸孩子的短发。
你希望孩子听到这个词的时候,头脑中反应出的是什么?是冷冰冰的词义解释?还是一幅画面?
这其实是记忆的两种形式,一种是
语义记忆
,一种是
情境记忆
对于学龄前孩子来讲,情境记忆的能力要远强于语义记忆,他们能很容易地记住一个情境,并对这个情境中的相关概念进行解释。语义记忆则需要文本理解能力,而学龄前孩子的文本理解大多都不能达到所需的程度。
语义记忆的授课方式一般都是一本正经地坐好上课,通过反复练习(比如背诵)来学习。
情境记忆的授课方式一般是玩中学,让孩子在情境中学习。
很可惜的是,很多家长选择的都是语义记忆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启蒙。
有一项追踪研究的结果表明,
学龄后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学龄前孩子的动机和情绪教育。
如果学龄前孩子长时间被动地坐在那里,被动地做练习,而不是主动地学习,他们会表现出焦虑和紧张行为(比如扭动和摇晃身体,家长可能会以为孩子得了多动症),并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不喜欢困难的任务,在运动、学习、语言和社交技能方面进步很慢。
除了这项研究之外,美国还在上世纪60年代发起了一项针对低社会经济地位儿童的学前干预项目“智力启蒙计划”,并追踪了项目中孩子的成长状况直至40岁。
结果,在小学的前2~3年,参加项目孩子的智商和学业成绩明显高于控制组,
但在这之后,差异开始减小。
但有趣的是,
父母在项目中参与度越高,他们的孩子后续的教育、收入、家庭和遵纪守法方面表现越好。
总结一下:
1.比起学龄后的授课方式,玩中学的方式更适合学龄前孩子。
2.学龄前的知识灌输可以给孩子保驾护航到小学三四年级。
3.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中无可替代。
。。。。。。
语数外是幼升小绕不开的内容,也是很多妈妈花大力气去“鸡”孩子的内容,我想说说我对“鸡”语数外的看法。
语文、英语
语文和英语合起来说,因为比起数学,这两门确实更偏重语义记忆,按照我们国家自古以来的教育模式,背诵是绕不开的。
但我始终认为学龄前就大量用背诵的方式,让孩子去记忆一些对TA来讲可能毫无意义的内容,是浪费人类大脑的学习天赋。
翻开任何一本关于脑科学研究的书,里面都会告诉你:1.成人大脑的重量相当于新生儿大脑的4倍;2.大脑皮质相对于其他部分来说,发展不成熟;3.成长过程中,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
以上三点都是一个人思维能够发展的生物学原理,重点是第三条,大脑内的信息是通过神经元传递的。
新生儿大脑中的神经元数量庞大,联系很少,大致是这幅模样。
随着孩子不断成长,各类知识之间产生了联结,神经元的联系日益密切,大致变成了这样。
纯粹靠背诵来学习,孩子的知识存储在大脑中,这部分神经元和其他神经元之间的联结非常少,可能只有几个突触相连接。如果经验经常激活突触,神经元的联结就会越来越强,反之,如果长期缺乏这部分经验,这些突触会逐渐萎缩,简而言之,就是忘了。
翻译成人话,
如果孩子依赖背诵学习,那TA需要反复背诵或练习来确保不会遗忘。
这时候的风格可能是:打开书,马冬梅。合上书,马什么梅?
如果你换情景式的方法,在看到壮观的瀑布时对孩子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家里玩水对孩子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孩子流个口水你对TA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孩子:???我做错什么了你要这样损我?)
这部分知识经验的神经元就与其他各种经验联系在了一起
,即使其中一部分突触萎缩了,还有
其他突触联结着,想完全把它忘了都难。
所以情境记忆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对家长的要求确实比语义记忆要高得多。
所以你可以用另
外一种情境,给孩子大量地阅读、阅读、阅读。
亲子共读能让孩子感受到与妈妈的紧密联结,亲子共读能提升孩子的词汇量、专注力、想象力等各种能力。
如果你怕孩子不理解,没关系,给孩子演出来,没有孩子能拒绝一场亲子戏剧表演。
中文绘本、英语分级都能演,你可以办家家一样地演,也可以像玩偶剧那样演,邀请孩子一起演,什么都可以尝试,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自制的“纸片剧”,来自《月亮的味道》和《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
相较于静态的绘本,动态的演出能让孩子更好地
理解故事中的逻辑关系
很多人说,学数学有什么用?从小学开始学到大学,学了这么多内容,现实生活中却只用到加减乘除,有什么用?
如果孩子从小到大,学数学都是背口诀背套路背方法,那这样的数学确实没什么用。
如果孩子把数学当作一个载体,靠它训练了自己的抽象思维,能从一堆现象中抽提出它们的本质,那这数学就学得非常有用。
抽象思维,往小了说是给学习数学奠定基础,往大了说,对孩子生活中解决各类问题甚至未来整个学习生涯都有莫大的帮助。
比如,孩子在考试中碰到一道难题,题目样式很新鲜,但它其实与孩子以前经常做的题目有共同的特征。
一个靠背口诀背套路的孩子,看到题目可能就懵圈了,老师没教过,这类题没做过,怎么办?
一个抽象思维好的孩子,TA就能透过题目花里胡哨的外表,一眼看透题目的本质。
抽象思维好的孩子,还能在知识与知识之间找到共通点,主动把知识与知识之间串联起来,形成庞大的知识网络。
刚才提到,当知识只是孤零零存在的时候,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一旦萎缩,它就会被遗忘。
如果知识串成了一张大网,当孩子运用到某个知识点的时候,TA会扩散出去联想到其他相关知识点,每想到一次,就让神经元之间的联结更牢固。不仅不容易忘,而且更容易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所以学龄前数学教什么、怎么教?我认为是在日常生活中教、在游戏中教,具体可以参考公号以前的文章:
实战篇:为孩子的数学学习提供支持
游戏篇:和孩子玩丰富的数学游戏吧
这篇推送主要写了语数外的学习方式。
其实比起学龄前这些知识的启蒙,孩子身上一些隐性的能力对学习乃至人生更加重要,比如自驱力、专注力、抗挫力等等。
而学龄前是这些能力的重要形成时期,以前专门写过一次抗挫力(
戳这里
),其他能力今后也会一一写过来。
照例继续求留言,求点赞,求在看。
我猜你还想看:
推荐阅读
孩子上托班/幼儿园,怎样交流才能问出真实发生的事情,而不是“用想象力说话”
明明这次学会了,下次遇到类似的又不会,孩子不会举一反三怎么办?
收纳玩具的好处有很多,第一条就是保护专注力
我们一边想要孩子有想象力,一边却在生活中孜孜不倦地磨灭它
长按关注我吧
点个“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4-1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