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反应概念
高原反应是人到达一定海拔高度后,身体为适应因海拔高度而造成的气压差、含氧量少、空气干燥等的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生理反应。简单来说,身体对缺氧环境地适应过程就叫做高原反应。
高原的定义
在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由于气压低、氧分压低,使人体发生一系列缺氧综合征,称高原病,也称高山病。
世界10大高原
1、青藏高原
排在榜单第一位的是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位于中国境内。这里的阳光十分丰富,绿色植被也十分茂密,同时还蕴含着丰富的矿产。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大约为5500米,确实是当仁不让的第一名。
2、帕米尔高原
帕米尔高原途径塔吉克斯坦、中国和阿富汗三个国家,同时也是亚洲一处十分重要的位置。这里的平均海拔大约为5000米,拥有着比较高的山峰。
3、玻利维亚高原
玻利维亚高原是一处地广人稀的地方,这里的平均海拔大约为4000米,农业十分发达,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4、厄瓜多尔高原
厄瓜多尔高原位于厄瓜多尔,这里离赤道比较近,气候比较寒冷,平均海拔大约为3800米,面积约为15万平方千米。
5、南极冰雪高原
南极冰雪高原主要位于南极洲,是一个十分寒冷的地区,这里常年被冰雪副覆盖这也是它名字的由来。这个高原的平均海拔约为2500米,面积达到了1280万平方公里。
6、埃塞俄比亚高原
埃塞俄比亚高原主要位于非洲地区,这里的地势比较高,同时还有比较肥沃的土壤,这里是比较重要的农业场所。埃塞俄比亚高原平均海拔大约2200米,面积更是达到了80万平方公里。
7、墨西哥高原
墨西哥高原主要位于北美南部处于墨西哥境内,该高原面积比较大甚至占据着墨西哥所有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五。该高原主要面积达到了12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为2000米。
8、云贵高原
云贵高原是中国一处十分重要的高原地区,平均海拔大约为2000米。云贵高原拥有着很多丰富的地貌,同时还贯穿了中国多个省份地区。
9、亚美尼亚高原
亚美尼亚高原是一处比较危险的高原地区,这里的火山地震都是比较经常发生的,同时这里还因为高山融雪多的缘故,发展出了很多河流湖泊等。这处高原面积大约为4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为1500-2000米之间。
10、格陵兰冰雪高原
格陵兰冰雪高原主要位于北美洲地区,这里的气候比较寒冷,同时也有着比较迷人的景色。格陵兰冰雪高原的平均海拔为1900米,面积约为187万平方公里。
人体与氧气供应的机制
血红蛋白结合氧气到达组织
HbA为健康成人中主要的血红蛋白,由一对α链和一对β链组成。四个亚基借助次级键组成有功能的HbA,以两种不同的形式存在:高氧亲和力的氧合血红蛋白呈松弛态(R态)和低氧亲和力的去氧血红蛋白呈紧张态(T态)。
血红蛋白在组织中释放氧气结合二氧化碳
在氧分压较高的肺组织中,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协同效应”使得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增加,血红蛋白构象转变成R态。当血液流经组织时,这里的酸碱度较低,二氧化碳分压较高。一方面,二氧化碳与水分子在碳酸酐酶的作用下结合成碳酸,氢离子增加;另一方面,二氧化碳将氧合血红蛋白的氧气置换出来,并产生氢离子。氢离子增加促进血红蛋白盐键形成,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降低,氧合血红蛋白释放氧分子形成去氧血红蛋白(T态),使组织获得更多氧分子,而氧分子释放又促使血红蛋白与氢离子、二氧化碳结合,以缓解酸碱度降低引起的问题。
细胞对低氧的适应机制
细胞在常氧状态下,HIF-1ɑ蛋白特定位点的脯氨酸受到羟基化修饰,被VHL识别后沿泛素化降解途径降解,因此常氧状态下HIF-1ɑ的表达水平很低。低氧环境下,HIF-1ɑ的羟基化受到抑制,HIF-1ɑ的表达量得以累积,进入细胞核内,识别靶基因上的缺氧应答元件,激活包括EPO(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刺激幼稚红细胞的增生、血红蛋白含量增多和红细胞的成熟)在内的一系列缺氧应答基因的转录表达。
高原反应发病机制
高原病可分为急性高原病和慢性高原病两大类。
急性高原反应系登山后短时间内发生对低氧的反应;
在此基础上若登山高度>4000m或快速登上2500m高山时,可由于突然缺氧致肺小静脉收缩,肺动脉高压以及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发生高原性肺水肿;高原性脑水肿系由于低氧致脑部小血管痉挛及通透性增加所致。
凡高原反应持续3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高原病。
其中以慢性高原性心脏病更为多见,多发于久居4000m以上的高原居民中,他们对低氧的反应迟钝、代偿能力较差,导致慢性肺血管痉挛、硬化,肺动脉压增高,右室因负荷过重而增大。
此外,低氧还刺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代偿性增生,由此使血液黏度增加,加重全心负荷;由于对慢性低氧的适应不稳定性,还可导致血压异常波动。
为何现代飞机里没有高原反应
临床表现
(来源:兰世亭)
1、急性高原反应
这一类型是最常见的了,症状有头痛,失眠,食欲减退,疲倦,呼吸困难等。
为什么会有这些症状呢?本质上讲,是一种急性缺氧反应。要知道,氧在体内是通过血来携带的,对于大出血的病人,常有连锁的缺血缺氧反应;而对于单纯缺氧的人,机体也会启动类似于急性缺血的反应,氧不够也就是相对性的血不够,在无法立即提高氧含量的情况下,机体马上要想办法提高氧摄入和供血量,并启动血液重新分配,确保最最重要的脏器优先得到血供——本质上就是一种应激。
首先出现的就是心率加快,身体会认为,心跳的越快,就能尽量搏出更多的血供其他脏器需要,所以上了高原的人一般基础心率都会有所提高,尤其是“运动”后,有些在低海拔地区无足轻重的活动(比如步行等),在高原都可能显得费力,心率动不动就上百,稍微活动一下都可能达到刺激量运动心率,即(220-年龄)×0.85。这样的心率会让人感觉到胸前区蹦蹦蹦蹦蹦蹦地跳,难受,感觉心脏都要跳出来了,其实就是所谓的心悸、心慌。此外,为了提高吸氧量,机体会反射性呼吸加深、加快,有些人也会感觉呼吸困难、胸闷胸痛等。
然后,血液要重新分配,有些血管要扩张,有些血管要收缩,这就导致了以下很多症状。
最重要的脑部血管要扩张,以保障脑的血氧供应,所以会觉得头痛,这是最最最常见的高原反应,表现为胀痛或与血管搏动同步的跳痛,多在前额和双颞部,以夜间和晨起时加重。此外还会引起头晕、失眠,有些人也表现为嗜睡、多梦、短期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下降等。
稍微不重要的脏器血管要收缩,所以消化道是最常被牺牲的脏器,消化道相对缺血缺氧更严重,就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胀;有些人会以为长途坐车的晕车反应而忽略了高原反应。肾脏的血供也会减少,所以上了高原一般尿会偏少,严重的还会出现眼睑、面部或四肢水肿;有些人会把高原反应的尿少和干燥、蒸发量大、运动剧烈后脱水所致的尿少混淆,前者需要利尿,后者需要补水,还是不一样的。
2、高原性肺水肿
这可比较要命。
由于气压低,肺组织会觉得外界的压力小了,就渗出很多液体,这些液体就充斥在肺泡空间里,影响气体交换,让原本就缺氧的机体更缺氧。这和一般的肺水肿是相同的,表现为不断加重的干咳,伴头痛、呼吸困难甚至指端变紫等缺氧反应。更严重的,除了极度呼吸困难,还会出现烦躁不安、神情恍惚,
并咳出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
3、高原性脑病
大脑对缺氧极其敏感,高原脑病是由于机体在低氧环境中启动的补偿反应尚不能改善脑部缺氧所致,所以在原有的急性高原反应后继之出现明显的神经精神症状,如剧烈头痛、精神异常、神志恍惚、顽固性恶心、呕吐,严重者还会昏迷。
急性高原病自我评估量表
急性高原病可自我评估表来诊断,如果登上了海拔2400米,加上头痛以及在其他的项目上得分多过3分,就可以作出初步诊断有急性高山病。
图表来自《TRAVELATHIGHALTITUDE》手册,如果在头痛基础上,项目总分超过3分,应该停止爬升,如果没有好转或者进一步恶化,应该下撤。当然,这个3分是一个理论标准,也是风险最小化的谨慎阀值,具体攀登计划需要按照自己的身体反应作出调整。(翻译制作:雪线之上)
以下方法可以作为急性高原病是否严重的判断标准:
“最直接简单的诊断测试是类似于酒驾测试的方法,让患者进行串联行走测试(TandemWalkingTest),运动能力下降或者失调都无法完成直线,当这种情况出现时,立即向更低海拔转移。”(引自:traveldoctor.co.uk)
高原反应应急处置
1、急性高原反应
一般在登高24h内发生,1~2周内即能适应。
症状明显者可采用乙酰唑胺0.25g口服,每日2~4次。此药是一种碳酸酐酶抑制剂,可增加重碳酸盐从肾脏排泄,增加呼吸通气量,改善动脉血的氧合作用及提高动脉血氧浓度。它也有利尿作用,减少蛋白尿及周围水肿,降低脑脊液容量及压力。早期服用可加速习服过程并迅速解除症状。
头痛可用阿司匹林止痛,应避免用麻醉性止痛剂,因其可抑制肺的过度通气率。
2、急性高原性肺水肿
应早期充分给氧(流量6~8L/min);降至平原地带卧床休息、保暖,有高压氧设备更好。
药物用速尿20~40mg静注,亦可用氨茶碱0.25g加入50%葡萄糖液40ml缓慢静注,以降低肺动脉压,并可解除支气管痉挛;地塞米松10~20mg静注可减少肺毛细血管的渗出;硝苯吡啶由于其扩肺血管的作用对高原肺水肿有益,10mg舌下含,每6h1次。
如症状仍不缓解,可采用气管插管,持续性正压通气(PEEP)并充分给氧。
3、高原脑水肿
除持续给氧外,可用高渗葡萄糖40~60ml、20%甘露醇125ml、地塞米松20~40mg静脉输注。
必要时给气管插管,过度通气,使降低颅压。也应转至平原地带进一步治疗。
50%葡萄糖和红景天能预防高反吗?
(腾讯医典)
1、50%葡萄糖注射液
“高糖”是一个俗名,它的通用名是“50%葡萄糖注射液”,也就是浓度50%的葡萄糖溶液。
首先要提醒大家,50%葡萄糖注射液是拿来静脉输液用的,没有口服的用药途径。其次,“高糖”说明书里适应症也没有“预防高原反应”这一项。
而且,权威的高原反应指南并没有把50%葡萄糖注射液作为预防和治疗高原反应的有效药物
[2]
;目前也没有严格实验证据表明它能预防高原反应。
所以,口服50%葡萄糖注射液预防高原反应只是民间土方法,缺乏科学证据和专业认可!
某些“民科”之所以提出这种说法,可能是觉得“高浓度葡萄糖利尿,可以减少水肿的发生”。
50%葡萄糖注射液的说明书显示,快速静脉注射20~50ml的50%葡萄糖注射液,确实可以起到渗透性利尿的作用,但作用非常短暂,还可能引起高血糖,目前已经很少使用。
把“高糖”直接注射到静脉,尚且效果有限,口服导致消化,的利尿作用就更微乎其微了。
2、红景天
红景天是一味藏药,有“高原人参”、“雪山仙草”之称。
虽然曾有研究表明,
高山红景天能“减轻快速进入高原的急性高原症状,降低急性高原反应发生率”
[4]
,但这项研究的实验方法和数据都不详细,难以判断它的可信度。
,权威指南也没有把红景天作为预防和治疗高原反应的有效药物
。所以,根据目前的研究,并不能得出“红景天可以有效预防高原反应”的结论。
原文链接:
葡萄糖和红景天,防不住高原反应!真正有效的是这6种药
科学预防高原反应
(腾讯医典)
首先,在上高原之前,最好对心肺功能进行全面体检。如果身体条件不允许,不要轻易去冒险。
其次,进高原前要进行合理饮食和充分休息,养精蓄锐。
更重要的是,当海拔上升到大约2500米后,要放慢速度、逐步增加海拔高度,每24小时内的上升高度最好不要超过600米。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在医生指导下准备一些常用的预防和治疗药物。
目前,预防和治疗急性高原病的药物主要有
乙酰唑胺、地塞米松。
还有研究发现,布洛芬、硝苯地平、他达拉非和西地那非等也是有用的。
乙酰唑胺是
急性高原病的首选药物
,可以在爬升过程中使用,达到目标海拔高度后,可继续使用2~4天。如果开始从目标高度下降,就要停用了。但在治疗高原脑水肿时,乙酰唑胺只能作为辅助药物“打配合”。
地塞米松在预防方面,主要适合乙酰唑胺不耐受或过敏的人,用法和乙酰唑胺一样。但在治疗高原脑水肿方面,它却是“主角”。
布洛芬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尤其当高原反应引起头痛等症状时,可以用它来缓解。
硝苯地平能抑制肺血管的缺氧性收缩,是预防高原肺水肿的首选药物。
他达拉非和西地那非都有肺血管扩张作用,也能预防高原肺水肿。
可以在爬升过程中使用,达到目标海拔后可根据情况继续使用4~7天;如果开始从目标高度下降,就要停用了。
关于这些药的具体用法,可以看下面这张表
[2]
需要注意的是,
上述药物说明书中都没有包括“高原反应或高原病”的适应症,
属于超说明书用药范畴,具有一定的用药风险。而且除了布洛芬,其他药物都是处方药,必须凭医生处方才能购买。
如果你想提前备上一些药作为预防,最好的办法是到了当地再找医院开具
,因为高原地区医院防治高原反应一般都有丰富经验。
原文链接:
葡萄糖和红景天,防不住高原反应!真正有效的是这6种药
远离高原反应7个小知识点
1、保持良好的心态
如果过于紧张,无谓地忧心忡忡、思虑过度,稍有不适便慌乱起来,给自己负面心理暗示,反而会使身体不适加剧,延长缓解时间。其实,
许多高原反应症状都跟心理作用有关。
也不要过于兴奋、冲动。
初上高原的朋友,
切忌看到高原、雪山,就心潮澎湃、激动万分、大喊大叫、奔跑跳跃。
这只会导致内分泌失衡、增加心肺负担,加重高原反应。
2、足量饮水
在高海拔活动中,
足够的饮水能让你维持机体平衡,血液循环通畅,供氧能力增强,心肺负担减轻,快速排出毒素,
从而在很短的时间内适应高海拔环境,摆脱高原反应痛苦,恢复良好的状况和体能。
一般来说,
在高海拔每天至少应当喝2—35升水,水分补充合理与否,可以尿量是否充分、尿液是否清澈、至少浅黄为判断标准。
除了白开水,还可以在水中加葡萄糖、西洋参切片、板蓝根冲剂、果珍等,补充能量,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预防感冒等。
3、注意防寒保暖
高原天气特点是:气温低,一般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5-6℃;早晚、昼夜温差大,天气变化快,刚刚还艳阳高照,很快就可能狂风大作,雷雨冰雹。因此,在高原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谨防感冒。
一定要带上足够的防寒衣物,并且勤更衣,加减衣物一定要及时,
做到“宜暖不宜凉”。
另外注意尽量少洗澡、洗头。
人在高海拔,身体机能失衡,抵抗力下降,极易遭到病魔侵害。上高原的头几天千万不能洗澡,有高反症状的话在高反期间千万不能洗澡,肺水肿和脑水肿是会要人性命的。
4、合理膳食
在高原缺氧环境,人体新陈代谢受到影响,消化系统功能较平原地区减弱,但人体在高原地区消耗的能量、维生素等却比平原地区大大增加。
在饮食安排上,多吃易消化的食物,
少吃油腻食物,也不宜吃得过饱,要增大碳水化合物(应该占60%以上)和高植物蛋白的比例,增加各种维生素的摄入,
以便快速提供热量,提高机体适应能力。
5、合理安排行程
第一次去高原,
建议行程最好是从“前藏”到“后藏”,
这样的过程。拉萨、山南地区称为“前藏”,日喀则地区则称为“后藏”,整个藏北高原称为“阿里”。
前藏和后藏之间的孔道,就是雅江中游的尼木峡谷。林芝就属于前藏,它的海拔只有两千多米,林芝被誉为西藏的小江南,景色也非常不错,可以在林芝玩上两三天再到拉萨(海拔3650米)等地,这样就能避免直接去高海拔地区而导致一下子不适应引起高反。
6、晚睡早起
高原的夜晚往往比白天更难过,晚上空气中含氧量更低,人体自身在进入睡眠状态后,不像白天那样能通过主动调整呼吸来缓解缺氧状况,呼吸会逐渐降到接近平原的频率,导致缺氧,影响睡眠质量。比较好的办法是,
针对自己平时的睡眠习惯,略微再推迟1小时左右再睡。
在做好防寒保暖的前提下,房间或帐篷一定要保证良好的通风。
房间可以适当开窗,帐篷注意通气口完全打开,必要时拉锁留缝。高原的空气本来就稀薄,如果再处于封闭环境中,循环呼吸固定体积的空气,更容易导致头疼和其他不适。
7、必要的药物辅助治疗
初上高原的朋友,可以在进入高海拔地区之前提前一星期开始服用高原安或红景天等,
严防死守避免感冒,因为即使很轻微的呼吸道感染,也会增加发生高原肺水肿的危险性。
一旦发现感冒初起症状,应立即服用抗感冒药。若等病症起来后再服用,一般已无效。
高原反应引起头痛时可选用加合百服宁等去痛片,当反应较重时,还是建议到附近医院去看看。还有就是建议反应稍重的朋友,
在没有危险且能够忍受的情况下,尽量不吸氧,努力依靠自身适应。
一旦吸上,依赖性就会产生,恐怕你今后在高原就很难离开它了。
院前急救联盟综合中国医学论坛报、腾讯医典、兰世亭、网络等进行综合整理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
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