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
汪芳心语
岔路的转角处可能就是希望,美好的梦想大都隐藏在心中,而路就在脚下。
Themoment
进入2021年,随寒潮一起袭来的还有接二连三的
心脏猝死事件
,在朋友圈里引发热议。死者中既有时尚博主、知名演员,也有女教授和普通上班族,年龄均在20-50岁。正当我扼腕叹息之时,一位年轻跑友的话再次让我警醒,她若无其事地说:
“现在猝死越来越多,不觉得有多吃惊,很多人也都适应了,就像其他常见病一样。”
在我看来,比心脏猝死本身更可怕的是大家心理上的松懈。不久前发布的
《中国心血管病健康和疾病报告2019》
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持续上升,现患病人数达3.3亿!这么庞大的人群为心脏猝死提供了温床,而真正拉动“导火索”的其实是长期不良生活方式——这是一颗最危险也最容易被忽视的“雷”。
几天前,我受邀参加了国家健康科普专家系列直播活动——“健康大咖谈”,就年轻人心脏猝死防与治等热点话题进行了解答。直播时收看的人很多,我也在现场与线上的朋友进行了互动,今天再分享给大家。
猝死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在我执业的最初十多年,心脏猝死的发生率比现在低,而且基本都是老年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中青年人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加。不过年轻人的猝死跟老年人是有区别的——
年轻人的血管狭窄不像老年人那么重,常常是因为血管斑块破裂导致的急性血栓引发猝死。
换言之,老年人的血管是在正常衰老和长期的不良因素侵蚀下“积重难返”,年轻人猝死多是紧急的、迅速的血管收缩引起。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
不良生活习惯
是年轻人猝死的罪魁祸首。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包括:
抽烟喝酒、暴饮暴食、缺乏运动、肥胖、熬夜、精神压力过大等。
社会竞争激烈,加大了工作压力。为了多完成一单、多做一件,很多人熬夜加班,休息运动时间减少,吸烟喝酒反而成了习惯,甚至还会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这些都是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年轻人的标签,如何防微杜渐兼顾事业和身体需要大家积极思考提高认识。
当然,还有一些人本身就存在基础疾病,比如高血压、高血脂等,甚至明确有冠心病或已经患过心梗,那么就应该
遵医嘱
合理用药与积极改善生活习惯
“双管齐下”了。
猝死虽急骤但仍有征兆可捕捉
心脏猝死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心梗,其实不管男女老少,心梗发作之前或多或少会有一些症状。如果能够及时捕捉这些症状并积极救治,还是可以减少悲剧的。只不过年轻人大都对自己的身体比较自信或者对心血管疾病没有明确的概念,下意识地忽略这些不舒服。
心脏非常强大,日常生活一般只用到它25%的功能,所以平时表现得安然无恙。一旦置身于
“应激”
的状态下——需要发挥更多心脏功能维持身体运转,那么潜在的某些疾病就会被激发出来,轻者只是不舒服,严重者导致心脏出现问题。打个比方,有些人安静的时候跟健康人无异,但是让他跑一跑跳一跳,就会上气不接下气,表现得比普通人更夸张。说明他的心脏储备功能不够用了,可能存在心肌缺血,容易发生心脏骤停猝死的情况。
说起这些不舒服的信号,种类花样还挺多:
胸口像石头压着、心慌心悸、胸闷胸痛、双颊隐隐作痛、咽喉发紧有窒息感、胃部不舒服、突然得精神萎靡或易怒、一活动就上腹疼痛、冒虚汗冷汗、脸色苍白等。
可以看出上述征兆有些与心脏有明显的关联,有些则完全不挨着,容易被忽视或误读,因此需要特别关注。
猝死急救时间是关键
一旦出现心梗的症状,要
立即停止正在进行的任何活动
。如果是大龄冠心病患者,手头有
硝酸甘油
的可以先含服,一般能快速缓解心绞痛。假如反复服用硝酸甘油仍不能缓解,就要警惕心梗了。这时家人朋友一定要赶紧拨打120。
尽早救治是抢救心梗患者的关键,在等待120的过程中,应该稳定好患者的情绪。如果在家中备有氧气,可以先吸氧。时刻密切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如果患者出现了晕倒、意识丧失或者呼叫不应答的情况,重中之重是为患者做
心肺复苏
争取坚持到救护车抵达。
规范的心肺复苏操作
1.按压前确保患者的呼吸道是通畅的,如果患者嘴里有异物要先取出,将其头部侧置一边。
2.按压时先将一只手的手掌掌根放到患者的胸骨中下段,另一只手置于第一只手的上面,手掌向下,两只手的手指紧扣互锁。然后将整个身体的重心集中到双手上用力下压,下压深度大概5厘米(注意下压时胳膊不要打弯),每分钟100-120次。按压过程中,手掌不应离开胸壁。
3.每按压30次,给予2次口对口人工呼吸(吹气时,要捏住患者的鼻子)。如果患者还是不省人事,那就接着按压,直到救护人员的到来。
现在流行的一句话说得很透彻:
你永远也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会先来。
所以,了解心脑血管疾病以及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事情。
刚刚过去的2020年让大家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和来之不易,美好的生活需要健康做保证,没有健康任何发展和进步将无从谈起。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的“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强调在2022年前建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绩效考核机制,呼吁更多专业人士加入到健康科普事业中来。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觉得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而且已经蔚然成风了。从我数年做科普工作的直观感受来说,百姓的健康意识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甚至有些患者比我还要全能,讲起内外妇儿的常见病头头是道。只不过信息传播太快太杂,难免混入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这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将来不仅要让大家听的懂医学知识,还得具备更强的辨别能力,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健康科普不是简单的“我教你学”,而是营造热爱健康传播健康的新风尚!大家一起加油吧!
更多好文
甘油三酯偏高,一定要用药吗?
元旦专辑:心血管病患者适合“候鸟”式生活吗?
跑步机上做检查——平板运动试验
支架术后要注意什么?多久复查?
都是高血压,为什么用药有很大不同?
心肺复苏,真的不是光按就可以了
看完请点“
”,患者需要您的随手一点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
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