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回望唐古拉》时间渐抚了伤痛,却更加坚定了那双深邃的目光。 朱自清散文《回望唐古拉》时间渐抚了伤痛,却更加坚定了那双深邃的目光。朱自清散文《回望唐古拉》时间渐抚了伤痛,却更加坚定了那双深邃的目光。

朱自清散文《回望唐古拉》时间渐抚了伤痛,却更加坚定了那双深邃的目光。

【散文欣赏】

我是一只孤傲的鹰,命运决定了这辈子漂泊不定,你说我守不住那场地动山摇的记忆,不再让心苦苦沉浮。

是呀!我的心谁能丈量的透。

但是,四年前唐古拉那似水的目光却网住了我飞翔的脚步,三江源的柔情却羽化了我绿色的心,面对消失在云头上的身影,我如梦初醒,知道了,唐古拉山为什么垂首,大通河哭泣的理由。

记得,记得那是4200米海拔上一个风雪交加,余震不断的日子,你如一只蝴蝶翩然闯入我情感的春秋,也为我渡亮了生命的音符。从此,我的心如三江春水,情似一叶小舟,在春雨中悄然驶向爱的河流。

天仙呀!你可知否,你拨动了上帝的情弦,却惹得荷花为其流泪,石榴不再风流,玫瑰的芬芳渐行渐远,唯留下尘世的烦扰伴我春秋。

还有多少这样煎熬的夜晚?我深知,坠入痴爱深渊的我,除了唐古拉,还有谁能救?快抛下你舞动的红绳吧,让我沿着她的飘动飞到你的心头。

朱自清作于西安。

【历史背景】

北京时间

2010

分许,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

33.1

,东经

96.7)

7.1

级地震,震源深度

千米。

4月15日,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政委朱自清,带领医疗队昼夜兼程奔赴玉树灾区。

在救灾一线,他每天工作都在16个小时左右,争分夺秒抢救伤病群众,到偏远乡村送医送药,赢得了灾区群众赞誉。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是在父亲病逝后擦干眼泪继续指挥抢救的,他是在高烧不退、血压急剧升高时毅然拨掉输液针头来到群众病床前的。作为医疗队年龄最大的队员,他用一腔大爱书写了对高原人民的无限忠诚。

当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损害急需救助时——

他把群众看得最重

4月14日早晨,朱自清从新闻中得知玉树发生强烈地震,在未接到上级命令的情况下,一上班他就同尹强院长研究确定立即组织召开院党委会,分析灾情,明确分工,准备物资,完善应急预案,提前做好奔赴灾区开展生命大营救的各项准备。

“火速前往玉树灾区,参加医疗救护!”14日17时20分,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接到增援灾区的命令,迅速组成国家应急医疗救援队。朱自清主动请缨,带领103名医疗队队员分空运、陆运两种方式前往玉树执行抗震救灾任务。“作为一名党培养多年的干部,在党和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没有理由犹豫。”朱自清这样说。

“急救人员先上”,为争取时间,他坚持让灾区急需的医疗队员坐飞机,自己带领50名医疗队员和管理保障人员,满载医疗器材、帐篷和给养一路颠簸前往灾区。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翻冰山,越达坂,连续机动16个小时,16日凌晨2点半车队到达灾区。顾不上休息,他带领队员连夜搭建帐蓬,开辟野战医院,收治伤病群众。

在结古镇体育场,接连数十间房屋几乎全部成为废墟,到处是凌乱的瓦砾和碎石块。看到从废墟中抢救出的伤员病情危重,他反复叮嘱队员,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尽100%的努力。一名被废墟埋压40多个小时的藏族妇女,大腿被压断,出现严重的脱水症状,生命垂危。朱自清组织医疗队员迅速进行清创、手术和固定,经过1个多小时紧张抢救,这名妇女脱离了生命危险。

一名被掩埋了44小时的孕妇被送到医疗队,因受伤出现早产症状,需立即进行剖腹产手术。有人劝他:“手术风险太大,还是转到其他医院吧。”为争取时间,朱自清严肃地说:“我们是人民军医,怎能推脱责任,有问题我负责,赶快手术!”孕妇很快被送进了手术方舱车,顺利产下一名女婴,母女平安。他还托人从兰州买来婴儿用的包被、奶粉、衣服、湿巾等,交给孩子的父亲索南加。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索南加很感激,请求朱自清给孩子取名字。

在藏族群众风俗中,名字要由最尊贵、最信任的人来取。20多天来,医疗帐篷里每天都有婴儿出生,朱政委取的名字不下10来个:“索南党生”、“扎西军生”、“王兰总”等名字,像一棵棵茁壮健康的青稞苗,给一个个家庭带来了希望。

有了孩子,草原的明天才会充满憧憬。巡诊中,朱自清发现孤儿旦吉文毛患有重度口腔溃疡,且已经感染,可能危及生命。朱自清把小文毛抱回医疗队,叮嘱儿科副主任戴永利要不惜一切代价,尽快治愈小文毛。随后几天,朱政委一有空,就来看小文毛,给她送来毛绒玩具,教她读书写字。4天后,小文毛康复了,并在医生岳红云的陪护下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开幕式。

为救助更多孤儿,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朱自清决心设立“孤儿救治点”,并与玉树州孤儿学校签订医疗救助协议,派1名医疗队员常驻学校。

在一次巡诊中,朱自清发现两位藏族老人在帐篷里生活困难,他和徐越斌主任把身上所有的1000多元钱全部留给了老人。

为了帮助受损严重的灾区医院尽快恢复功能,朱自清先后走访了多家医疗机构。下拉秀乡卫生院海拔4620米,地震中,医疗设备被埋在废墟下,损毁严重。一例小小的阑尾炎手术,也要送到88公里外的州人民医院去做。朱自清带领医疗队主动与这个卫生院签订了帮扶协议,捐赠了价值50多万元的医疗器械设备和1台发电机,并为卫生院代教医生。得知玉树州妇幼保健院在地震中被夷为平地,朱自清又主动送去价值近100万元的B超机、心电图监护仪和10顶帐篷、20张病床。

当医疗队员处于险境需要呵护时——

他把战友时刻放在心中

这是一条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人间天路”,天候恶劣多变。一会艳阳高照,一会阴云密布,一会沙尘漫天,一会大雪纷飞。在向灾区开进途中,遇到危险路段朱自清都要站在路边充当“路标”,引导车队一辆辆通过。夜间行车,他每10几分钟就要在对讲机中提醒驾驶员集中精力,安全行驶。

巴颜喀拉山口,海拔5000多米,对过往车辆来说,是一道难过的生死关。

行军途中,医疗队一辆11吨重的特种手术车突然全车断电,司机陈青下车检修时呕吐不止。朱自清带着队员们在刺骨的寒风中搬石头、设路障。为了不影响车队尽快赶到灾区,医疗队决定留下3名官兵看守故障车辆,他带反应强烈的司机陈青继续前进追赶车队。出发前,朱自清把大衣、棉手套、手电筒和干粮全都交给了留下来的战友。

在青藏高原腹地,巴掌大一块云,都会闹出事来。下午六点的玉树高原,突然下起冰雹,气温降到零下五六度,结古镇跑马场呵气成雾、滴水成冰,先期到达的医疗队员冻得瑟瑟发抖。“对不起大家,我来晚了。”到达空旷的临时驻地,朱自清顾不上休息,立即组织搭建帐篷。

第二天凌晨5点,朱自清来到炊事班,叫醒炊事班长,语重心长地说:“一定要想办法,让大家喝上碗热粥。”由于没有饮用水,医疗队员出发后还没有吃上一口热饭。朱自清带着炊事人员,提着水桶,到3公里外远离废墟的扎曲河上游取水。天亮前,看到大家全都喝上热乎的稀粥,朱自清暂时忘记了一身的疲惫。

救援展开后,抢救任务异常繁重,医疗队员有一定的压力,担心手术会出现失败。每次为危重病人做手术,朱自清都要出面协调各个科室,研究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手术前,他把医护人员一一送上手术车,亲自为主治医师挽起袖子,缓解她们的心理压力。在他鼓励下,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王芳成功接生10多名婴儿。

患难之时,战友情深。4月24日晚,强烈的高原反应,让副院长张俊心动突然过速,心律每分钟达200次,是正常值的2倍多。抢救,药物只有“异搏定”有效,医疗队却没有这种药。朱自清到处打电话,问遍了所有的医疗救援队,结果都让人失望。医疗专家组建议把张副院长后送西宁。得知当晚民航只有最后一班飞机,朱自清反复打电话央求飞机推迟半小时起飞。赶到机场,张俊握着朱自清的手,感动得热泪盈眶。

飞机起飞后,朱自清恳请解放军第四医院派医疗专家携带“异搏定”、带最好的医疗设备去机场迎接。直到高原的圆月西斜,得知战友在西宁顺利获救,他才长长缓了口气。

当父亲病逝、自身病情加重需要休息时——

他唯独遗落了家人和自己

对党和人民忠诚、对同事更是关爱有加的朱自清,唯独忘了家人和自己。

18日上午,正当朱自清带领医疗队员在体育场抢救伤员时,他突然接到弟弟打来的电话:“父亲去世,临终前还一直叫着你的名字。”

挂断电话,泪水涌出眼眶,为了不影响队员们救治伤员,他悄悄转过身,擦干泪水。同事李晓明知道朱自清父亲长期卧病在床,此时早已猜出了七八分,朱自清恳请他不要向领导汇报。之后,他告诉司机:“不能给任何队员说,这是一条纪律。”

山有山的巍峨,泪有泪的分量。父亲的病逝成了朱自清心中永远的痛。23日,是父亲出殡的日子。没有见上父亲最后一面的朱自清,悄悄来到那曲河边,对着家乡的方向深深鞠了三躬。

当晚,丧父之痛,加上超强度的工作和强烈的高原反应,让朱自清体力严重透支,高烧40.2度,血压急速升高,头疼欲裂。医务人员硬是将他按在床上,挂上吊瓶。清晨,他趁护理部助理员朱鑫华不注意,偷偷拨掉针头,又回到指挥岗位。朱鑫华说:“政委老是不爱护自己的身体,现在他成了我们接诊中病情最重的病人。”总护士长蒋建芳,好不容易在一处废墟旁找到他,命令他当场把药吃掉。

舍家为民,无私忘我。多天来没有睡过一次完整觉的朱自清,起了满嘴的水泡;连续的阴晴不定、寒暑无常,他的耳朵生了冻疮,脱了两层皮。药剂师任俊给他抹了药,却不见任何效果。23日晚,医务部主任徐越斌命令医生给无法入眠的朱自清打了安定,第二天一早却发现他又“失踪”了。

25日,巡诊完毕,夜幕降临,蒋建芳下厨用方便面为朱自清煮了一碗长寿面。医疗队员、各地志愿者和藏族伤病群众自发来到朱自清住的帐篷里,点燃蜡烛,用汉语、藏语一起唱起“祝你生日快乐……”朱自清眼睛湿润了:“有这么好的队员,这么好的乡亲,我没有理由不尽心尽力。”

每天清晨,朱自清第一件事就是看望伤病员;白天,他带领医疗队员到海拔4600多米的重灾区下拉秀乡巡诊;夜里,他要起来两三次到病房去查房,驱赶流浪的野狗,避免人员被咬事件的发生。在他带领下,截止目前,兰州军区总医院医疗队共接诊伤病员2688人次,巡诊6115人次。

在救灾一线,他每天工作都在

个小时左右,争分夺秒抢救伤病群众,到偏远乡村送医送药,赢得了灾区群众赞誉。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是在父亲病逝后擦干眼泪继续指挥抢救的,他是在高烧不退、血压急剧升高时毅然拨掉输液针头来到群众病床前的。作为医疗队年龄最大的队员,他用一腔大爱书写了对高

原人民的无限忠诚。

(此文摘在人民网

兰州军区总医院政委朱自清情系玉树写忠诚

【观后感】

此文作者是我的舅舅,其实当这篇文章写出之后,我有看到过,但是当时忙于拍《悲歌远望》,看了一遍看不懂就关了,之后就忘了,但是我当时记得这篇文章好像是写玉树地震的事。

今晚,我的另外一个舅舅批评我阅读量太少,让我去看看这篇文章,我看了很多遍,可能是受职业的影响,文字里的镜头感加上史料,在我脑中很清晰,但是看着看着不由得让我想起我自己也曾有被那样的一双目光所刺痛。

那是去年

月份,妹妹在陆军总院确诊了,我急忙赶到总院的第二天下午,如炮弹般的消息来不及防备的炸开,看着病床上全身压满冰袋的妹妹,心如刀割,于是在楼梯口处抽烟,过来一位妇人打着电话,捂着嘴失声痛哭,一会和另一妇人相拥而泣,可是她们并不认识,我当时立马明白过来,是他的孩子也确诊了,我看到她的那双被泪水充满的双眼,我无法忘记,一边是孩子的生命,一边是巨额的医药费,一边是渴求的希望,奇迹,一边是无助的结果。

再次看完文章,我给舅舅发了微信,他说那是一段忘不了的历史,有位青海省医院的医生,她一月没有人关心,没有吃的,没有保障,但她依然抢在第一线救人,舅舅被她感动!

鹰的这个比喻很恰当,

舅舅是一名军人,自幼从军直到退休。他的职业决定了这辈子漂泊不定,作为一名军人,时时刻刻要关系国家安危,时而东奔,时而西跑,居无定所。军人,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军人是国家捍卫国家尊严的英雄,是保家卫国的勇士,在他们的字典里面绝对没有眼泪这个词语。

但是,在不可抗拒的灾难面前,他们会流眼泪,但绝不是恐惧灾难,而是被一双双无辜受灾难和出于本能对生存的渴望的眼神像一把锋利的刀子扎在他们心中,他们可恨自己没有更强大的能力去一一帮助那些受苦受难的人;

他们也会流眼泪,但绝不是因为脆弱,是看到自己的同志冒着生命危险用自己的生命换别人的生命,是看到一个很平凡,甚至不被人所注意的人没日没夜的默默辛勤付出帮助别人。

这篇文章在我粗浅的理解下,是舅舅对那段历史的记忆拥有非常深厚的感情。文章虽短,但是字字饱含深情,不结合历史背景,不反复斟酌文字,真的是看不懂表达了什么。虽然我在写观后感,但还是只能仅仅从很局限的角度去分析。

这么好的一篇文章,值得转发分享给大家!

------------------------------------------------------------------------------------------------------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