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人说,宫寒不孕、喝红糖止痛经、吃阿胶补血是谣言!
但,身为女性,都知道做女人真的太难了~
看完这篇文章,大家就知道该怎么怼回去,该怎么日常养护我们的子宫。
宫寒,危害真的很大
中医学的「子宫」,又称为胞宫、子处、女子胞、血室、胞胎等。不等同于现代医学的「子宫」,中医学上的「子宫」含义更广,包括子宫、卵巢、输卵管等器官及其功能。
因此你说子宫在身体里面是不会寒的、温度都一样,那现代医学区分口腔的温度、腋下的温度和肛肠内的温度,怎么到了子宫里头,就怀疑「宫寒」这一说了呢?
有人去寻根问底,说中医学的正规教材或专著里面并没有「宫寒」一说。这确实是,「宫寒」并非一个中医专业名词,但是古代医家对宫寒早有认识。
「宫寒经闭,不孕病,温经汤。」「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孕。」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
「寒气客于血室,以致血气凝滞。」
——《妇人大全良方》
「妇人有下身冰冷,非火不暖,交感之际,阴中绝无温热之气,人以为天分之薄也,谁知是胞胎寒之极乎!」
——《傅青主女科·种子门》
还有人提出,最早可能要数《神农本草经·上品》:「紫石英味甘温,主心腹咳逆邪气,补不足,
女子风寒在子宫,绝孕十年无子
,久服温中,轻身延年,生山谷。」
那时候的医家就认识到子宫会有风寒、会难以受孕,需要用药物去治疗。
后代医家叶天士、陈修园等也都认同紫石英可散子宫风寒(也就是认同子宫内是会受风寒的)。而且张锡纯根据紫石英的记载,自创了「温冲汤」治疗血寒虚寒不孕。
「宫」我们了解了,那「寒」呢?
「寒」也有虚实之分。
实寒指贪凉涉水、久居湿地、贪食寒凉,经期、产后寒邪侵袭等招致「外寒」侵入人体,停滞在胞宫而表现为寒证,即「阴盛则寒」。
通俗来讲就是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或不小心的行为导致了外来的风、寒、湿侵入身体,停滞在胞宫而影响其功能,表现出来一系列的症状。
该穿多点不穿多点,要风度不要温度;
喜欢盖被子吹空调;
爱吃属性寒凉的食物或冰冻的食物;
喜欢大晚上去游泳,增加体内湿气;
住的地方湿气比较大,身体受寒湿较重;
经期或者产后不注意防寒,受风寒了,导致外寒入侵
虚寒则为本身脾肾阳虚,寒从中生,或病理产物的寒积聚在人体经脉、脏腑中,「内生之寒」凝滞胞宫,而出现寒证的表现,即「阳虚则寒」。
脾肾阳虚可以由多种原因导致,上文说的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导致脾肾阳虚,长期腹泻、体内湿气重等因素,既是脾肾阳虚的症状,同时也会加重脾肾阳虚。而体内长期寒湿,会形成痰饮,痰饮是一种病理产物,也是一种致病因素,会加重脾肾阳虚。
无论是何种原因导致的宫寒,都会使胞宫的功能受损而发生痛经、月经后期(推后)、月经过少、闭经、经期腹泻、受孕困难、不孕等一系列病证。
换一种说法,可能就有各种妇科炎症如盆腔炎、阴道炎,子宫内膜异位症,月经不调,痛经,流产,产后腹痛,产后恶露不绝,不孕等病证。
五步判断宫寒:
一看经带
经血颜色黯黑、有异味,痛经(来月经前/中/后痛),月经后期甚至闭经;白带清稀、有腥味等
二看面口
面色黯黑或苍白无华,长黄褐斑,黑眼圈严重;舌质淡或黯淡,舌苔白滑,口淡无味
三摸腰腹四肢
腰膝酸软,甚或腰膝、下腹冷痛,腰痛如折(被折断一样);四肢不温,手脚冰凉,怕冷,小腹温度较低、甚至感觉腹部有振水声;浮肿或水肿,体型多虚胖
四看生育、性事
性欲冷淡、性生活不和谐;受孕困难,容易流产,产后腹痛、恶露不尽等
五看二便
夜尿增多,小便频或失禁;大便溏薄或清冷,久泻久痢,或五更泄泻,完谷不化等。
赶走宫寒,迫不及待
中医治疗或调理都需要辨证论治,如果已经有一系列的症状,或者不良的生活习惯占了一半了,你真的要重视起来。
可以找专业医师辨证治疗,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加以调理,改善生活方式。
中医内科治疗
一、实寒
【病理机制】
外感寒邪凝滞于胞宫,使气血流通不畅,阻滞气血,发为痛经、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不孕等病证。
【治法】
温化寒湿,兼以化瘀行气.
治疗上多以温经汤、桂枝茯苓丸等作为基础方,药物常用艾叶、桂枝、干姜、吴茱萸、炮姜、附子、肉桂、小茴香等。
<因为这类病证实在牵涉太多因素,因此这里不列出具体的治法,而应该由专业医师进行辨证治疗。>
二、虚寒
【病理机制】
脾肾阳虚,虚寒内生,阳虚寒凝,胞失温煦。
【治法】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温脾肾之阳,暖宫散寒。应以温经扶阳散寒法之中,佐以补气、养血之品。
治疗上多以艾附暖宫丸、金匮肾气丸等为基础方加减,药物常用杜仲、肉苁蓉、鹿角霜、续断、淫羊藿、巴戟天、锁阳、补骨脂、蛤蚧、覆盆子、益智仁、冬虫夏草、胡桃肉、蛇床子、韭子、海马等。
有些医家主张温补脾肾,兼以行气活血通经的综合治法效果优于单纯的温阳散寒法,因此在宫寒虚证的治疗上灵活运用行气活血的治法,加用当归、川芎、香附、益母草、鸡血藤等活血行气之品来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外治法调理
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适当加以非药物治疗的方法也可以极大程度地提高整体疗效。
艾灸疗法
「寒者热之」,艾灸疗法可谓最简单、最容易坚持的疗法,掌握了以后在家就能做。
选穴一般选择任脉、督脉、脾经、肝经等十四正经的穴位。
任脉位于腹部正中,是胞宫周围的重要经脉。在这条经脉上施以艾灸可温煦腹部以及腰部经络,驱散胞宫的寒气,起到温煦局部、通调经络的作用。
取穴:神阙穴、关元穴、气海穴、子宫双穴、命门穴等,艾灸15~20分钟(身体虚的可延长到30分钟),以局部皮肤微微发红但不灼伤皮肤为度。
神阙穴,三大养生保健要穴之一。
神阙穴在肚脐中
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
神阙穴为十二经脉之根,当人体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通过刺激或施药于神阙穴,有调整阴阳平衡的功能。
②关元穴,三大养生保健要穴之一。
在下腹部,肚脐下3寸,任脉上的要穴。
艾灸关元穴可增强人体阳气,补虚益损,对阳气不足、体虚怕冷等症状比较有效,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的作用。对待腹部寒湿、宫寒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均有非常好的作用。
③气海穴,三大养生保健要穴之一。
在下腹部,肚脐下1.5寸,任脉上的要穴。
气海穴主一身气机,有疏导任脉,调一身之气功效。灸气海可以生发元气、滋荣百脉、抗衰老、益气助阳,治疗月经病、带下病、不孕、尿频、遗尿、水肿等病证。
④子宫穴,经外奇穴。
在下腹部,肚脐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3寸,也就是中极穴旁开3寸。
可以调经理气、升提下陷,治疗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不孕等。
⑤命门穴,督脉要穴。
在督脉上,第二腰椎棘突下(肚脐的水平线上)。
如果悬灸可能难以独自操作,可借助温灸盒。
可以培元固本、补肾壮阳、强健腰膝、通经散寒、调经止痛,治疗阳虚证、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病、寒湿性腰痛等。
长期坚持艾灸,对温经通脉、祛除寒湿有非常大的作用。月经量少或错后、闭经、经期浮肿、经期腹泻、痛经、受孕困难等,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饮食调理
介绍一个最简单的艾叶鸡蛋汤
艾叶是妇科常用中草药,它有温经散寒、调经暖宫等功效,用来治疗月经不调、痛经、胎动不安等。
做法很简单,先煎鸡蛋,煎到微微发黄,再加上艾叶和水,煮15分钟左右,一锅香喷喷的温经助阳汤就好了。
如果经期腹痛或头痛,或胃寒的时候,都可以煮这个汤。
除此之外,艾叶还有好多用处。产妇在坐月子期间可以用艾叶煮水洗头、洗澡,这样做可以温经散寒、逐赶寒湿、改善睡眠等。因此只要你的厨艺精湛,艾叶在你的手里可以变出各种美味出来。
日常生活中要多吃温性的食物,少吃或不吃属性寒凉的食物,可在夏季适当吃一点。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改变喜欢吃冰冻食品的习惯,即使在炎热的夏季,冷饮、冰茶、冰淇淋等冰凉之物也不可贪多,这个尺度要自己把握好。
锻炼「动则生阳」,宫寒的女性一般不出汗或微微出汗比较好,需要通过运动来改善体质,快走或散步是很好的运动方式。
或者选择传统的功法如基础的打坐、站桩能调畅气血,改善血液循环,使全身变暖。已经入门了可以选择太极、五禽戏等。切忌运动量过大,以免气阴两虚。
少穿短裙、低腰裤,忌穿露脐装;
下身要少受凉,注意给小腹、腰部和双脚保暖;
不久坐冰冷的地面或凳子;
规律作息,不要熬夜;
保持乐观情绪,使精神快乐,气机畅达。
-终-
(本文转自答摩健康,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