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棒棒菌
最近,相信你也和我一样,频繁的在各种官方媒体、微博、公众号上看见关于
「幽门螺旋杆菌」
的新闻和科普。
甚至有网友开玩笑说,除了明星八卦,最常见的热搜就是
「幽门螺旋杆菌」
明眼人都看出来了,国家正在呼吁我们尽早检查尽早治疗。
我们体检报告里这项检查似乎也成为了必查项目。
检查完发现,原来我们中很多人都存在感染。
很多育儿大V也在天天宣传,千万不要用嘴给宝宝吹凉食物啊,不然会把幽门螺旋杆菌传染给宝宝。
很多妈妈们看完就开始焦虑了,怎么办,我的宝宝是不是也感染了?
甚至还有一本正经地科普完了,再宣传某款益生菌能治疗宝宝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
可想而知,在网络渲染出的焦虑环境中卖货,那肯定是赚翻了。
为什么最近大家这么重视这个细菌?这个细菌必须杀光吗?要怎么杀?
今天就来解答几个大家常提出的关于幽门螺旋杆菌的问题,希望能消除一部分人的焦虑。
何为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杆菌病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耐酸,在十分苛刻条件下也能生存的
强悍细菌
它们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
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中提出:
幽门螺杆菌(感染)为一类致癌物。
根据世界胃肠组织保守估计,全球至少有50%的人口感染幽门螺旋杆菌。
而在中国,因为用餐习惯等原因,感染率更是高达59%。
感染了会怎样?
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会引起胃炎、消化道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甚至引起癌变。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患胃癌的风险是比普通人要高2-6倍,但也不是必然。
大部分人感染后完全没有症状,很难被发现。
一部分比较敏感的人会有上腹部饱胀感、胃不舒服、胃痛、消化不良、打嗝、反酸、食欲减退等症状。
对于儿童来说,除了胃部不适症状外,有一些研究还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能会影响儿童的营养吸收,增加反复呼吸道感染和患慢性荨麻疹等疾病的风险。
如何发现?
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方法主要有尿素呼气试验、单克隆粪便抗原试验、血清抗体试验、胃镜下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等。
胃镜下活检当然是准确性比较高的,但是需要做胃镜,具有侵入性,操作难度大。
血清抗体试验阳性不一定是现症感染,也可能是既往感染,精确度不够。
单克隆粪便抗原试验对于不能配合尿素呼气试验的人群(儿童等)具有一定优势,但操作也不算方便。
所以,目前临床应用
最多的检测方法是
C或者
尿素呼气试验
尿素呼气试验具有非侵入性、准确性相对较高、操作方便和不受幽门螺旋杆菌胃内灶性分布影响等优点。
但当检测值接近临界值时,结果不一定可靠,可间隔一段时间后再次检测或用其他方法检测。
需要注意的是,尿素呼气试验和粪便抗原试验需要在检测前需停用质子泵抑制剂(XX拉唑类药物)至少2周,停用抗菌药物、铋剂、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至少4周。
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出现
假阴性
如何治疗?
幽门螺旋杆菌只要发现就一定要根除吗?
因为目前公认
幽门螺旋杆菌是预防胃癌的可控危险因素
,所以我们确实需要积极的应对。
不过幽门螺旋杆菌可以在胃内酸性条件下存活,所以个性比较强悍,想要根除它,着实比较麻烦。
目前常用的根除方案有三联、四联、大剂量两联等,都是几种抗生素联合抑酸护胃药一起吃。
可想而知,这些药物对人体也是有一定刺激性的,有的人可能根本坚持不到吃完药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良反应。
所以国内的治疗共识中也提出了用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
「成本-效益比」
的问题。
一般认为有胃癌风险的人群,如果确定感染,是要尽快根除治疗的。
哪些是胃癌风险人群呢?
>40岁以上男性;
有胃癌家族史;
患有胃溃疡、慢性胃炎(尤其是萎缩性胃炎、肠化生);
长期饮食不规律、精神压力大、熬夜、爱生闷气;
吸烟饮酒、
喜食辛辣、腌制、烧烤、刺激性食物;
难以纠正的贫血、黑便、消瘦。
除高风险人群外,以下人群也可直接进行根除治疗:
长期存在消化不良、胃部不适症状的感染者;
长期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布洛芬、阿司匹林等)的感染者;
个人有强烈意愿要求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者。
但是,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药物一般药店也不可能都买到,所以还是要到医院的消化科去找专业的医生评估风险利弊、制定合适的用药方案。
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结束后,一般隔
4-8周
需要评估治疗效果,这期间不要再服用相关药物。
复查时尿素呼气试验是首选,其次是粪便抗原试验,如果为阴性则根除治疗成功。
益生菌可以辅助治疗吗?
因为根除幽门螺旋杆菌需要使用大量抗生素,势必会在短期内影响肠道菌群。
但是研究表明,根除治疗对于肠道菌群的长期影响尚不明确。
对一些肠道微生物群不成熟或不稳定的患者(幼儿、老人、免疫缺陷者),用药需更谨慎,必要时可以补充益生菌维持肠道生态。
而且,有一些
益生菌可以降低根除治疗期间的一些不良反应
但是,并
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益生菌能提高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率
根除后还会感染吗?
首先,我们要先知道一件事,即使该用的药都用了,
「根除」也不一定能100%成功。
随着细菌的不断进化,耐药菌也越来越多,治疗方案也在不断地更新。
而每个地区的耐药菌种不同,选择方案时更需要临床医生去细心观察,哪一种方案更适合当地人群,根除率更高。
如果第一次治疗失败后,也需要选择其他方案,进行下一步的补救治疗。
这就是为什么说进行这个治疗必须去医院的原因。
根除治疗成功后,
确实有部分人会复发,不过复发率有地区、种族差异性,
总体复发率不算高
在西方发达国家及发达地区,复发率很低,平均每年的复发率仅为2-3%左右,而在欠发达地区,复发率可高达每年10-13%。
这里所说的复发包含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因为根除不彻底,残留在体内的少量细菌死灰复燃,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治疗成功后的1年内;
第二种情况是再次感染了新的幽门螺杆菌。
这两种情况都存在,在发达国家,以前者为主,在欠发达地区,通常是后者为主。
所以根除后,我们要更加注意预防,防止复发。
家里有人感染,宝宝要不要查?
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染性确实很强,往往一个感染、全家中招。
相对于成人,宝宝确实更容易被幽门螺杆菌感染。
50%以上的成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其实是从儿童时期就感染了。
但是儿童和成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反应不太一样。
大部分儿童感染后并没有明显的症状,有一些可能会有消化不良、难以纠正的贫血、体重增长过缓等表现。
儿童相对来说发生严重胃部疾病的概率非常非常低。
但是根治可用的药物比较少,而且服药比较困难。
况且在宝宝们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还有一定的
自发清除率
,约10%。
国内外也有极少数研究报道,儿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并不一定全是坏事。
所以对于儿童是否需要检测和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一直是比较有争议的。
《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中指出:
不推荐对14岁以下儿童行常规检测幽门螺杆菌。
推荐对消化性溃疡儿童行幽门螺杆菌的检测和治疗,因消化不良行胃镜检查的儿童也建议行幽门螺杆菌的检测与治疗。
个人认为,
经常出现胃部症状(胃痛、胃胀、打嗝、反酸、呕吐等);难以纠正的缺铁性贫血或营养状态不佳、生长发育受限;有明确早发胃癌家族史的儿童,
可以进行幽门螺旋杆菌的筛查和治疗。
其他的情况,即使家人有感染,宝宝没有什么异常,就等14岁以后再说吧!
如何预防?
1.全家人
,餐具不混用,使用公筷、公勺,用餐后餐具
2.少吃外卖,外出就餐尽量
自带餐具
3.均衡营养,
多吃水果蔬菜
,加强运动,增强体质;
4.水果蔬菜一定
洗干净
,肉类一定要
5.不要用嘴吹凉宝宝的饭菜,改用小风扇;
6.不要帮宝宝咀嚼食物,改用辅食剪;
7.避免经常亲吻宝宝嘴巴;
8.经常给宝宝洗手、消毒玩具,避免经常吃手和啃玩具;
母乳喂养
可以预防宝宝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END/————
文&编
:棒棒菌
图:Pexels&网络&Soogif
更多养生、孕产、育儿知识请关注我们
后台查看文章目录就可以get啦!
写留言
点赞在看两连击
❤爱分享的你最美❤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