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可事实上,牙疼不仅是病,而且还影响着全身的健康。今天(20日)是第30个“全国爱牙日”,主题就是“口腔健康,全身健康”。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科主任周永胜介绍,根据《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调查报告》显示,我们国家的这个口腔健康状况并不乐观,尤其是老年人。过去十二个月,就诊率只有20.5%,那么真正的有缺失牙的老年人他们来进行修复的比例只有60%多。
《调查报告》显示,虽然与十年前相比,我国居民口腔健康素养水平有所改善,但是35岁到44岁年龄组、65岁到74岁年龄组,牙周健康率明显下降。专家介绍,目前我国牙周组织健康者不足10%,九成以上的公众都患有牙周病。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主任栾庆先提示
牙周有问题最早期的一个信号,就是刷牙出血,但是我们很多人对于刷牙出血没有正确的认识,以为刷牙用力太大了,导致牙龈的出血。那么还有人认为是缺维生素、缺钙了。或者是说刷牙出血和上火有关。实际上这些都是不正确的认识。
专家介绍,如果牙龈出血不及时治疗,那么时间长了就会导致牙缝变大,牙齿变长,牙床反复肿胀,牙周疾病进一步发展,就会出现牙齿松动,这时候再去医院治疗,难度就会加大。所以医生倡导,不管牙齿有没有问题,都应该定期到医院接受检查。每日使用含氟牙膏刷牙两次,并使用牙线清洁牙齿一次,每年到专业医院清洗牙齿一到两次。
日常保护牙齿的方法,您了解多少?老人和儿童护牙,要注意避免哪些误区?在爱牙日到来之际,小编为您盘点常见护牙误区。
一、牙齿保护常见误区
很多人会定期洗牙,让牙齿亮白,认为这是保护牙齿的做法。殊不知,洗牙并不一定会让牙齿更健康。《生命时报》曾采访有关专家,对此进行解答。
误区1人人都要定期洗牙
牙结石是造成牙周病的主要因素,而“洗牙”是去除牙结石的重要方法之一。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金明指出,经研究1克牙结石中含有大约1百亿个细菌微生物,在牙周病的预防和治疗中清洁牙周的牙结石等则是首选方案之一。不过,金明强调,洗牙并非人人必需。根据临床观察,由于每个人的饮食习惯、卫生保健习惯不同,口腔健康状况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即便同一个人,牙结石的沉积情况也不能单纯用固定的时间周期来判定。金明举例,临床上经常见到有的人几年不洗牙,牙周很干净,有的人刚刚洗牙半年左右,牙周就又有大量结石软垢沉积,所以说并不是所有人都必须要在固定的时间周期内洗牙,即所谓的“定期洗牙”。
不过,金明强调,定期到有资质的正规口腔医疗机构进行牙齿健康检查还是非常必要的,由口腔专业医生根据牙周健康状况来决定是否有必要进行洗牙,同时还能早期发现是否有没有症状的蛀牙,进行早期治疗。因此,
提倡定期进行口腔检查,而不要单纯强调“定期洗牙”,以避免把口腔健康保健的概念引入误区
误区2能不拔牙坚决不拔
金明指出,牙齿出现问题,尽早尽可能的治疗和保留牙齿是基本原则,但是,
有些人在牙周病呈进行性破坏达到拔牙适应证的情况下,仍坚持保留牙齿是不利于牙周口腔健康的,尽早拔牙反而有利于口腔健康的恢复
金明指出,有的牙周病患者牙周袋比较深,特别是糖尿病人,在经过多次牙周治疗,仍然不能控制牙周症状,出现明显松动时,建议尽早拔除符合拔牙适应证的牙齿,避免牙周袋进一步加深,牙槽脊(即通常所说的“牙床子”)出现严重吸收,这种情况下牙周袋内不易清洁,造成的炎症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促使牙槽脊大量吸收,牙槽脊高度会越来越低,将来会影响到总义齿(就是常说的“全口假牙”)的固位效果。
金明提醒有上述问题的患者,出现问题牙齿符合拔牙适应证时就要尽早拔牙,如果该拔的牙不拔也会造成口腔病灶,该拔的牙不拔不仅使口腔卫生恶化还会引发其他疾病,如除呼吸道以及胃肠道疾病外国外研究还发现心脏病与牙周病具有相关性,所以拔牙也是保证口腔健康的治疗手段之一。
误区3漱口水代替刷牙
口腔疾病的高发和不正确的牙齿护理清洁习惯有很大关系。金明指出,现在很多人喜欢常用漱口水代替牙膏来清洁口腔,其实单纯使用漱口水只能去除浮在牙齿表面的食物残渣,而一些在隐蔽部位例如牙缝里的食物残渣和沉积物则不易被清除掉,因此千万不能用漱口水代替刷牙。
有些人认为使用口腔清洁漱口水就能使口腔清洁了,其实
漱口水虽然具有抑菌杀菌功能,但是若没有先把牙齿刷干净就用漱口水,那么漱口水防蛀牙的效果就非常有限了
,残留于牙间隙和牙龈沟或者牙周袋内的细菌仍然会迅速繁殖。研究证明,一个细菌每3小时就可以繁殖一代。
此外,
有些漱口水里含有的药物成分比牙膏里的药物成分还要高,常用漱口水可能导致口腔菌群失调,从而引发更多口腔疾病的发生
。另外,有些漱口水可以使牙齿、舌苔着色,甚至可以引起可恢复性味觉消失。
因此,金明建议,牙周病人应在口腔专业医生指导下有针对性地使用治疗性漱口水。此外,保健性漱口水也不要长期使用,
在每次使用漱口水后要用清水再漱口,避免药物残留。
二、老年人常见护牙误区
很多老人牙不好,依然守着一套“老掉牙”观点,殊不知,这些“老掉牙”的观点恰恰害惨了牙!《健康时报》报道的护牙误区,为老年人朋友提个醒。
误区1老人牙齿松动脱落是自然现象,防也无用,治也无益。
人老,牙不一定会老。牙齿松动只是缓慢的生理变化过程。如果牙齿保护得好,70多岁,牙齿仍然可以很稳固。其实,
牙周炎和龋齿才是老人牙齿松动脱落的主因,预防和治疗牙周炎和龋齿很重要
误区2掉一两颗牙,不必急着补,等掉完换全口假牙省事。
事实上,全口假牙效果差,特别是牙槽骨萎缩时,全口假牙易松动、咀嚼无力。一般
牙齿缺失越多,修复(镶牙)效果越差
误区3人牙同鼠牙,越磨越结实,啃点硬东西没关系。
人老了,牙齿渐渐会像水土流失一样,牙齿支持力会相应下降,易松动,咀嚼无力,外露牙根易受冷热和机械刺激发酸。非要
去啃太硬的食物,可能导致牙折裂、牙创伤松动,长期习惯啃硬食物会造成牙体磨损过度,导致酸软、咀嚼无力
《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2岁儿童恒牙龋患率为34.5%,比十年前上升了7.8个百分点。5岁儿童乳牙龋患率为70.9%,比十年前上升了5.8个百分点。最值得注意的是,3岁儿童乳牙龋患率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小朋友在3岁的时候已经患有龋齿。
中华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秦满:这个形势非常严峻,这么多小朋友三岁患龋,我觉得是跟家长的保健意识是非常有关系的。
专家介绍,婴儿在长出第一颗牙后,就应该开始刷牙。家长可以用纱布沾着清水给婴儿清洁牙齿。等长出磨牙后,可以开始使用牙刷和儿童含氟牙膏。特别提醒,儿童在5岁之前应该在家长协助下每天刷牙两次,5岁以后可以培养儿童独立刷牙。此外,专家还提醒,很多家长认为乳牙迟早要掉,恒牙保护好就行。但事实上,如果乳牙期不进行口腔保健,到换牙的时候就没有一个健康的口腔环境,也会影响到恒牙的生长发育。
中华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秦满:所以我们换牙就是每一个乳牙下面都有一个恒牙胚,这个恒牙在乳牙下面逐渐发育,然后把乳牙顶掉了。如果乳牙都是炎症、反复发炎的话,恒牙胚就在一个脓腔里发育,他将来的恒牙就会出现发育不良。
三、儿童日常护牙误区
为让家长朋友们更好地帮助孩子保护牙齿,《生命时报》采访了儿童口腔专家夏斌,指出了儿童日常护齿应该注意避免的几个误区。
误区1孩子用软毛牙刷更好。
市面上牙刷的软度分为硬毛、中毛和软毛,家长们一般偏向给孩子购买软毛牙刷,认为软毛牙刷不会伤到牙齿。夏斌提醒,一般来说,给孩子选中性毛牙刷就可以,没必要用软毛的。
牙齿本身很坚硬,使用软毛牙刷反而会导致刷牙效率下降
误区2孩子还小不着急刷牙。
夏斌医师告诉记者,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小不需要刷牙,其实这是错误的。严格意义上来说,宝宝有牙就要开始刷,
从孩子第一个牙齿萌出开始,就应该做好清洁工作
。第一个乳牙萌出应该是半岁左右,看到牙齿长出来了,就应该开始刷。一般使用指套牙刷,或者是纱布、棉花,把牙齿的表面清洁干净,就能达到防龋齿的作用。随着孩子年龄长大,家长要给孩子培养良好的刷牙习惯。
误区3看起来干净就是刷干净了。
有的家长提出疑问,孩子每天都正常刷两遍牙,却发现好像没有刷干净。夏斌解释说,看起来的干净并不等于是真正做好了牙齿的清洁。可能是刷的时间不够,或者是刷的方法错误,都会有影响。
如何检查牙齿到底有没有刷干净呢?
家长可以在孩子刷完牙后,让孩子躺在在沙发或者床上,抱着孩子的头,用干的纱布或者棉花,擦拭孩子的牙齿。如果擦拭完之后纱布或者棉花还是白色,说明刷干净了;若纱布或棉花有一层黄黄的、腻腻的东西,那这地方肯定不干净,家长可继续擦拭。
夏斌补充说,孩子如果在5岁以下,建议家长都用这个办法检查一下。
来源:人民网、央视新闻综合
推荐阅读
李克强:新动能正在撑起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天地
2018夏季达沃斯|外国嘉宾点赞中国改革开放:成就夺目造福世界
专家:中国有底气有信心应对贸易摩擦
中国游客瑞典事件当事人:“碰瓷”不合逻辑,严惩涉事警察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