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的生理特点
1、呼吸:每分钟40~60次(腹式呼吸、潜、快);
2、心率:每分钟120次-140次(血集中躯干四肢发紫
3、排尿
新生儿第一天的尿量很少,约10~30毫升,在生后36小时之内排尿都属正常。随着哺乳摄入水分,孩子的尿量逐渐增加,每天可达15次左右,日总量可达100~300毫升,满月前后每日可达250-450毫升。孩子的尿次数多,这是正常现象,不要因为孩子尿多,就减少给水量。尤其是夏季,如果喂水少,室温又高,孩子会出现脱水热。
4、体温
新生儿的正常体温在36~37C之间,但新生儿的体温中枢功能尚不完善,体温不易稳定,受外界温度环境的影响体温变化较大,新生儿的皮下脂肪较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容易散热。因此要对新生儿注意保暖。尤其在冬季,室温保持在18~25C左右,室内湿度50%~60%,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吹过堂风。
5、睡眠
新生儿期是人一生中睡眠时间最多的时期,每天要睡16~17个小时,其睡眠周期约45分钟,睡眠周期随小儿成长会逐渐延长。睡眠周期包括浅睡和深睡。
在新生儿期浅睡占1/2,深睡时新生儿很少活动,平静,眼球不转动,呼吸规则,而浅睡时有吸吮动作,面部有很多表情,有时似乎在做鬼脸,有时微笑,有时撅嘴,眼睛虽然闭合,但眼球在眼睑下转动,四肢有时有舞蹈样动作,有时伸伸懒腰或突然活动一下。浅睡时有很多表现,不要把这些表现当作婴儿不适,用过多的喂食或护理去打扰他们。
新生儿出生后,睡眠节律未养成,夜间尽量少打扰。喂奶时间由2~3小时逐渐延长至4~5小时,使他们晚上多睡白天少睡,尽快和成人生活节律同步。
6、新生儿大便
新生儿胎粪为黑色,一般生后3~4天内排尽。如果小儿是用母乳的,则大便呈金黄色、稀糊状;如果小儿是完全用牛奶喂养的,则大便呈淡黄色、常常较干可堆起来;混合喂养者则大便性状介于以上两者之间。新生儿每天大便次数不定,一般为2~5次,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大便次数要多一些,有的新生儿每次换时尿布上都有大便,
如果大便较均匀、水分不多、不含粘液或者偶尔带有少许奶块,这都是正常现象。人工喂养的新生儿如果发现大便呈灰色、质硬、较臭,多表示所吃东西中蛋白质过多而糖分过少,应改变所用奶粉的品种或改变牛奶和糖的比例。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如大便呈深绿色粘液状,多表示母乳不足,孩子处于半饥饿状态,须增加母乳量,如母乳确实不足则应添加鲜牛奶、奶粉等。
出生后5小时的第一次排便
出生后24小时的过渡便
出生后30小时的凝乳状的母乳便
产后6天的全母乳便
产后两周的全母乳便
配方奶喂养的婴儿便
酪蛋白含量较高,粪便呈现橡胶样
7、色斑素:
色斑素常见新生儿后背、骶尾部、臀部,为大片灰蓝色或紫色胎生青痣,不高出皮肤,是皮肤深层色素细胞堆积而成,不影响健康,一般在生后4-5年会自行消退,不需治疗。
8、大肚子:
新生儿肚子大,是因为肌腹发育不完善,腹壁比较松弛而受胃肠空盈的影响所造成的,吃饱后,腹部比较膨隆;饿了或刚排过大便,腹部略显平坦。一般情况下,只要婴儿吃奶好,生长发育正常,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腹肌不断发育,婴儿的肚子会逐渐变平坦的。
9、打嗝:
新生儿打嗝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大部分的宝宝都会时不时打嗝,有的甚至在妈妈的肚子里就会打嗝。打嗝是由于横隔膜痉挛引起的,横隔膜是一块像杯子样的肌肉,它包围着胃和肺。当胃部扩大时,会引发横隔膜痉挛,因此导致宝宝打嗝。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原因会导致宝宝打嗝。
原因一:由于进食过急或惊哭之后进食,一时哽噎也可诱发打嗝;
原因二:由于护理不当,外感风寒,寒热之气逆而不顺,俗话说是“喝了冷风”而诱发打嗝
原因三:由于乳食不当,若乳食不节制,或过食生冷奶水或过服寒凉药物则气滞不行,脾胃功能减弱、气机升降失常而使胃气上逆动膈而诱发打嗝;
预防打嗝的小妙招
妙招一:喂奶姿势要正确,进食时也要避免太急、太快、过冷、过烫;
妙招二:如果宝宝打嗝是因为对牛奶蛋白过敏,可依医师指示使用特殊配方奶粉;
妙招三:在宝宝打嗝时可用玩具或轻柔的音乐,来转移、吸引宝宝的注意力,以减少打嗝的频率;
妙招四:平时喂食宝宝要在安静的状态与环境下,千万不可在宝宝过度饥饿及哭得很凶的时候喂奶;
妙招五:让宝宝在喝奶的中间休息一下,让宝宝直立站在你腿上,轻轻拍他的背,打饱嗝可避免连续打嗝;
妙招六:如果是“胃食道逆流”造成的新生儿打嗝及溢奶,可在喂奶后让宝宝直立靠在大人的肩上排气,且半小时内勿让其平躺,4个月大后可添加米粉或麦粉以增加奶的黏稠度,防止打嗝。
新生儿常见问题的护理
1、黄疸
生理性黄疸:
大部分新生儿在出生第2~3天出现黄疸,第4~6天最重,足月儿出生后10-14天消退,早产儿可持续到21天,在此时期婴幼儿情况良好,无其他症状,适当提早喂奶促使胎粪排出,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黄疸的深度。
病理性黄疸:
一般比生理性黄疸时间早、重,或消退时间过晚。
妈妈应在宝宝出生1-2周内,密切观察黄疸的发展情况,如皮肤呈橘黄色,白眼球发黄,尿呈深黄色且能染黄尿布,说明黄疸已超出正常范围,应立即就医。
紫光照射和日光照射疗法
红血球破裂形成黄胆经素,通过新生儿胎便被排出。如胎便停留在结肠内时间过长,则胆红素被再吸收。
2、马牙
马牙是长在新生儿牙龈粘膜上的白色带韧性的小颗粒,类似马齿的组织,医学上称为上皮珠是由上皮细胞堆积或粘液腺潴肿胀所致。
护理:不需要处理,千万不能挑、割,因为新生儿口腔粘膜红嫩、血管丰富,容易损伤而引起感染和出血,一旦被感染,细菌很容易从破损的粘膜处侵入血液,引起败血症或颌骨骨髓炎。
3、乳腺肿大
新生儿无论男女,出生3-5天后,会出现乳房肿大,并分泌出少量奶汁,一般8-18天最明显、2-3周后自然消失,少数也可能要持续1个月左右,属正常生理现象。母亲在妊娠末期,雌激素、孕激素、催乳素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使乳腺肿大。新生儿离开母体后,体内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很快消失,但催乳激素却能维持较长时间,且又失去了被抑制的因素,于是就促使新生儿分泌出一些奶汁来。新生儿生理性乳腺肿大一般不需要治疗,更不能用手去挤或搓揉,以免挤伤乳腺组织和引起乳头发炎,严重的引起败血症。
4、阴道出血
女性新生儿出生后5~7天内可有阴道少量出血,持续l~3天。这是母亲的雌激素通过胎盘进入婴儿体内,而婴儿出生后,母体的雌激素突然停止,婴儿的子宫黏膜失去了雌激素的支持作用,因而脱落出血,形成“假月经”。一般不用处理,大约一两周内会消失。
5、生理性体重下降
婴儿出生后由于体内丢失水分较多、进量少、胎脂脱落、胎粪排出等,2~4天体重可下降6%~9%,约1周内降至最低点。一般10天左右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
6、保温
新生儿的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体表散热快。
保暖过低:可导致宝宝“硬肿症”,皮肤和皮下脂肪水肿与变硬,早产儿发病率高;
保暖过度:可导致宝宝“脱水热”。
7、脐带
一般7天内脱落结痂,在末脱落前应注意检查包扎,注意脐带的纱布有无渗血、渗液,发出臭味有渗出物时易发生感染,须重新结扎或包扎,无渗出者不宜任意解开包扎,以免污染,婴幼儿的尿布常被排泄物浸湿后也易污染到脐部。
脐带脱落后注意脐窝有无渗出物。在保持室内温度的情况下,操作人员清洁双手,打开包扎,观察脐部有无渗水,有无感染,用鼻子闻有无异味,有渗液者,将婴幼儿的衣服下端反折,露出婴幼儿脐部,用75%酒精棉签由里向外涂,保持干燥,发现脐部渗水,需要加强观察,同时保持脐部干燥,换尿布时,尿布不要覆盖在脐部,如果发现有感染脓性分泌物或有出血者,应送医院诊治。
8、脐疝
由于婴儿的腹壁肌肉还没有很好发育,脐环没有完全闭锁,如增加腹压,肠管就会从脐环突出,而形成脐疝。在脐部会有一个圆卵形的肿块,平卧或安静时可自行消失,但哭吵、咳嗽、运动后肿块又可突出,这是一种发育缺陷,一般女婴多。应尽量避免婴儿哭闹、咳嗽等引起脐疝突出的现象,可用一枚硬币置于脐部,并用布带扎牢,以帮助脐部回纳,如6个月后脐疝仍未回纳,应带宝宝至医院处理。
9、皮肤
新生儿皮肤上有一层白色油脂性物质,有保护皮肤作用,生后数小时开始逐渐吸收,不必洗去。擦除胎脂,接触空气等可发生红疹。由于新生儿皮肤薄,易擦伤导致细菌感染,但耳后、腋下及其他皱褶处的血液及胎脂宜用温开水轻轻擦干。
10、尿布疹
多见于初生至1岁的婴幼儿。尿液或大便内的尿毒素,经过细菌消化产生腐蚀性物质,会使婴幼儿娇嫩的表皮损害,使皮表的肌肤容易被细菌所感染,形成尿布疹。
(1)尿布疹的原因有3种:
①粪便引起的尿布疹:皮肤会红一整片,像烧坏了的皮肤。只要将保护皮肤的药膏或尿布疹药膏涂抹在患处即可。
②霉菌引起的尿布疹:先后出现皮肤整片发红的症状,然后出现稀疏的红点,在发红的皮肤上散布红点。
③细菌引起的尿布疹:皮肤会变红、破损,有细小的溃疡,由霉菌和细菌引起的需要有医生给予合适的含有抗生素或抗癣的药膏。
(2)预防与护理:平时注意婴幼儿臀部的清洁。大小便后及时清洗臀部,扑粉,换尿布,不要给大小便产生粪毒的时间,发生尿布疹以后,需要用药膏进行治疗。
①在婴幼儿尿湿后,换下尿布,清洗臀部,轻轻擦净臀部;用柔布或卫生纸吸干水分。
②观察臀部皮疹的部位和感染程度。
③用油膏涂敷皮肤,注意药膏的涂敷面积必须超过皮疹的范围。
④最后使用干净的尿布包臀部,使之松紧适度,不外漏大小便。
11、腹泻:
症状:每日大便三次以上,并且是稀便,不成形,含水量多,含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或含有黏液脓血,即称之为腹泻,俗称“拉肚子”。
原因:婴幼儿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抵抗力较差,发育又快,所需的热量和营养物质多,一旦喂养不当,就容易腹泻。
护理:
暂停新添加的辅食或减少食用量(如奶粉稀释食用),饮食安排少食多餐,每餐饮食单样化(即各种食物分开食用、减少一餐的胃消化负担),饮食柔软化,减少油脂类食物摄入。
生理性腹泻多见于1月左右的母乳喂养的婴儿,婴儿大便稀,每日4-5次或更多次,有奶块或少许透明粘液,大便化验正常,除腹泻外宝宝精神好,反应好,体重增长良好
生理性腹泻不需要治疗,一般添加辅食后会好转
12、吐奶:
症状:有时顺着嘴角流奶,有时一打嗝就吐奶,但宝宝精神良好,吐奶时无痛苦表现,这种情况一般都属于生理性。
生理原因:宝宝胃结构特点(4个月以前的宝宝):新生儿胃呈水平状、上口(贲门)松驰、下口(幽门)较紧、容量小、上松下紧的构造使奶水容易溢出。
喂养护理原因:
转奶粉过快,宝宝口味不适应
奶粉冲调过稠
喂奶量过多、过快
喂养不定时
奶头过大而致吸入过多空气
喂奶后过多搬动孩子
病理原因
宝宝舌系带过短
妈妈乳头内陷
呼吸道感染(感冒、支气管炎)
幽门肥厚症
护理:每次不要喂得过饱,母乳哺养时,一般喂15-20分钟左右即可;奶嘴孔不要太大,喂奶时注意不要让奶瓶头部留有空气,以免孩子吸入过多空气。喂奶时将孩子头部及上身抬高,呈45度角,不能平躺着吃。喂奶后应将孩子竖抱,轻拍后背,直到孩子将胃内空气排出(打咯),少搬动宝宝。
13、湿疹
症状:湿疹是一种皮疹,两个月至两岁之间的宝宝最容易发病。湿疹通常出现在宝宝的前额、脸颊或头皮上,但也可能延伸到手臂、腿、胸部或身体的其他部位。表现为干燥、增厚、鳞片样皮肤,也可能是一些轻微的红肿,有水泡,或渗出液体,搔抓后可能会感染。
原因:湿疹是一种与遗传因素有明显关系、与过敏体质有关的自发性疾病。
诱因:
1、对某些动物蛋白类食物过敏的:如奶粉、鱼、虾、蛋、鱼肝油
2、喂养过度:奶粉喂养过量、易过敏食物初次添加过多
3、消化不良:消化下降对蛋白分解能力下降
4、出牙:精神紧张、消化及抵抗力下降
5、接种疫苗可诱发
护理:
1、避免摄入过多的蛋白质:控制奶粉用量及蛋类摄入量,老边家有宝贝建议选择营养素较低的奶粉
2、避免易过敏食物的摄入:鱼、蛋、虾、蟹等,延迟至七个月后试着添加,或以猪肉、鸡肉、鸭肉等代替鱼、虾、海鲜。母乳喂养的哺乳者也应注意控制。湿疹严重的宝宝以植物蛋白代替动物蛋白,以豆制品代替奶制品,以减敏奶粉代替普通奶粉
3、衣物:棉制品,注意宝宝的别忘家长的。
14、婴儿厌母乳:
(1)用香皂清洗乳头:从怀孕开始,乳晕下的汗腺和皮脂腺分泌物增加,使皮肤表面酸化,导致角质层被软化,乳头变得柔软。香皂类清洁物质会洗去皮肤表面的保护层,碱化乳房局部皮肤,并促进皮肤上碱性菌群增长,使得乳房局部的酸
化变得困难。此外,用香皂清洗还会洗掉,保持润滑的油脂,你的皮肤就会变得又干又硬还容易皴裂。
(2)过早用奶瓶让我有乳头错觉:乳头错觉是指婴儿在出生后早期,由于过早使用奶瓶而出现了不肯吃母乳的现象。吸吮乳头和吸吮奶嘴需要两种截然不同的技巧,奶瓶的奶嘴较长,婴儿吸吮起来省力、痛快。宝宝一旦习惯了这种奶头,再吸妈妈的奶头时,会觉得很难含住,也很费劲,就不愿再去吃母乳。
(3)按时喂奶的错误:每一位妈妈的乳汁都是为自己宝宝的独特性而设计的,根据宝宝不同的需要,每次喂奶时,乳汁的分泌量、浓度和成分都有所调节。因此要按照宝宝的需要来喂奶,经过几周的磨合,你们就可以形成自己的喂奶时间表。奶粉因为其中含有数倍于母乳的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新生儿不成熟的消化系统无法完全承受。由于无法根据个性安排奶粉量,才需要人为地制造一个固定的时间表,以防过饱或消化不良。
(4)感冒妈妈别停奶:在感冒发作前,宝宝已经接触到了感冒病毒,母乳里就有他最需要的抗体。继续哺乳也会帮助你得到适当的休息,突然断奶对你们都是百弊而无一利。虽然渗透到母乳中的药量非常小,不会对婴儿产生影响,不过吃药前最好咨询一下医生。
(5)不要吃运动后的“乳酸奶”:在运动中体内会产生乳酸,潴留于血液中使乳汁变味。据测试,一般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即可产生乳酸。所以肩负喂奶重任的妈妈,只宜从事一些温和运动,运动结束休息半小时后再喂奶。
(6)减肥会伤到婴儿
脂肪是乳汁中的重要组成成分,一旦来自食物中的脂肪减少,母体就会动用储存脂肪来产奶。平时身体中的有害物质都储藏在脂肪中,调用储存脂肪会让这些“环境荷尔蒙”进入血液及母乳中,危害到宝宝。
15、夜间哭闹:
生理性哭闹: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是婴儿表达情绪与需求的方式,可能是由于饥饿、冷热、受到惊吓或惊梦。爸爸妈妈只需要镇静的安抚,既可使宝宝安静。
病理性哭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凡能引起疼痛、瘙痒等不适的疾病,均会使宝宝哭闹不安,如发热、湿疹、佝偻病、蛲虫感染。肠套叠等。当宝宝夜间出现不明原因的啼哭时,大人应首先从生理性原因入手,继而再考虑病理性因素,必要时要及时上医院就诊
16、接种疫苗
婴儿出生24小时第一针乙肝卡介苗初种结核病
1个月乙肝第二针
2个月糖丸第一次小儿麻痹
3个月糖丸第二次小儿麻痹
3个月百白破第一针百日咳、白喉、
4个月糖丸第三次小儿麻痹
4个月百白破第二针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6个月百白破第三针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6个月乙肝第三针乙肝
6个月流脑AC第一针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注:建议打流脑AC有价疫苗,效果比较好,不是很贵,四十元一针,以前流脑要十个月才能接种,但流脑AC六个月就可以接种。)
7个月流脑AC第二针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注:流脑AC两针之间必须间隔三十天,要等到药性发挥到峰值的时候接种第二针,效果最好。)
8个月麻疹第一针麻疹(注:麻疹属于活性疫苗,如果先行接种,与其他疫苗之间的间隔必须要一个月,如果先接种其他疫苗再接种麻疹,那么可以间隔十五天。)
10个月A群流感疫苗第一针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岁乙脑初免两针流行乙型膜炎13个月A群流脑第二针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5-2岁百白破疫苗加强百日咳、白喉、破伤风1.5-2岁糖丸加强小儿麻痹1.5-2岁乙脑加强流行性乙型脑炎3岁(也可用AC流脑加强)第三针流行性脑脊髓膜炎4岁糖丸加强小儿麻痹7岁麻疹加强麻疹7岁白破二联疫苗加强白喉、破伤风7岁乙脑初免两针流行性乙型脑炎7岁A群流脑疫苗第四针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计划外疫苗建议接种:水痘
接种疫苗后护理:
打疫苗必须是在宝宝健康的状态下打。绝大多数宝宝在接种疫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为常见的轻微反应,是由疫苗特有性质引起的反应,这种反应可分为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两种:
局部反应:表现为红肿、疼痛和硬结,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大多数宝宝经适当休息即可恢复正常。较重的局部反应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能帮助消肿和减轻疼痛。个别严重的红肿、疼痛反应需去医院
全身反映:全身反应包括发热及其他反应,如烦躁不安、身体不适、精神不佳和食欲减退等。单纯发热而体温不高,只要加强观察,一般不需任何处理。必要时应适当休息,多喝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其他疾病。出现其他全身反应时,应加强观察,防止继发感染。全身反应严重的,要做对症治疗,
注意事项:
卡介苗的局部反应因其性质特殊,一般严禁热敷或冷敷,以防细菌带入而发生感染。要加强护理,勤换衣衫,防止注射部位破溃化脓。
麻疹接种后7~10天可能后轻微发烧、出疹子
不宜接种的情况:
患各种疾病的宝宝不宜接种,如感冒、腹泻、发热、空腹饥饿、呕吐等
宝宝患有肝炎、结核等传染病以及严重心脏病等疾病,不宜接种
患有皮肤病的宝宝也不能进行接种
过敏体质的宝宝易产生不良反应,应该咨询医生,再决定是否注射疫苗
有急性传染病而未过检疫期的宝宝不宜接种疫苗。
17、新生儿鹅口疮
鹅口疮:中医称之为“雪口症”,俗称“白口糊”。是新生婴儿时期经常见到的疾病,属口腔黏膜感染性疾患。
鹅口疮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这种真菌有时也可在口腔中找到当婴儿营养不良或身体衰弱时可以发病.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奶头不洁或喂养者手指的污染传播。鹅口疮的危害,患有鹅口疮的宝宝宝常表现为宝宝嘴巴里有很多像奶斑一样的东西粘在口腔壁上,与新生儿吃奶留下的奶很难区别。如果用棉签能擦掉则为奶斑,擦不掉则为鹅口疮.
护理方法:
(1)局部可涂2%小苏打水是婴幼儿鹅口疮治疗最理想、最有效的方法,可用消毒药棉蘸2%小苏打水轻轻擦洗口腔。
(2)停止使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当婴幼儿患鹅口疮时,除非继发细菌感染,一般不主张用抗生素治疗。
(3)、当病情严重,出现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及吞咽困难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4)、建议不要用棉签、纱布、毛巾、手帕擦拭病变处,因损伤粘膜引起出血,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在给患儿鹅口疮治疗过程中,要加强营养,注意口腔清洁。
(5)母乳喂养时,要在喂奶前清洁奶头。
(6)、人工喂养儿用的奶具,必须煮沸消毒后才能使用。
(7)、喂母奶的婴儿,母亲应在哺乳前认真洗手,并将乳房擦洗干净。
(8)、如果孩子在托儿所等集体场所,尤其应该注意奶瓶、奶嘴和食具、玩具的消毒,保持其干燥、清洁。
(9)、孩子的衣服、被褥阳光下暴晒可以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
婴幼儿五官的护理
l、眼部的护理:每天早上擦洗一次,从大眼角向小眼角擦洗,个别新生儿出生10天后,眼屎过多,点一些25%的青霉素眼药水。
2、鼻子的护理:每天观察婴幼儿鼻腔是否有鼻屎堵塞,如有堵塞,可刺激鼻腔发痒、打喷涕,使鼻屎顺利排出,不可用硬物挖鼻屎。
3、口腔护理:每次喂完奶后,喂2~3小勺温开水、冲洗口腔。
4、耳朵的护理:要防止泪水,洗澡水进入耳内。防溢奶,流入耳内,侧位睡时,防止外耳轮卷压。经常擦洗外耳轮廓部位。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