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嘉宾】
整理】
【语音整理】
【文字校对】
清风霁月
【公众号编辑】
风继续吹
【讲座内容】
上期链接:
健康保健的误区之我见(一)
上面这张图片里面就是我刚刚所说的那个研究的研究结果。
大家可以看到前面就是我所说的白色的竖框是安慰剂,下面是葡萄糖氨,硫酸软骨素,还有这两个合并,最后是西乐葆。然后大家看出东西来没有?前面五个是四周的结果,后面是二十四周的结果。
这个结果就很明显,服用葡萄糖氨和硫酸软骨素的组和他们的服用两个的组,跟安慰剂组都没有很大区别,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还有一点,大家可能会忽视,那就是在二十四周的时候,你们看二十四周右边那个数据,就是不管服用了什么东西,就算是安慰剂或者别的药。
有超过半数
60.1%
的人都觉得症状改善了,就是说如果你吃的是糖球或者淀粉球,也有一大半的人会觉得自己关节感觉好多了。这种超乎寻常的安慰剂效应,在关节炎的临床试验中经常会看到,尤其是这种最后测量的数据是完全靠自己的感觉,不是靠一个仪器来客观测量某个指标。比如说这个东西用仪器量就减少了,而是说最后的那个测量结果是要病人自己说:“我是不是感觉好多了。”经常会看到。
主要原因就是在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东西的情况下,大部分人都会觉得自己真的是吃的有用的药,然后就给自己强大的心理暗示,这药肯定会有用。就会间接造成让人觉得症状得到缓解了,痛感不是那么强烈。
我其实就想用这个实验跟大家举一个例子,因为这是最流行的一个保健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做药物研发的人经常会说:临床试验只有随机双盲实验是最严谨、最靠谱的实验,就是因为实验要做到安慰剂组的药丸做的跟真的要从外观上没有区别,吃的人完全猜不出来他吃的是什么,采集数据的人也不知道每一个病人吃的是什么,这样保证数据的收集过程中也不会有偏见,最后达到的结果就是没有任何的个人的偏见,我们说的biase在里面。数据就非常客观,到底这个药有没有作用,而且采样量非常重要。
我刚刚所说的实验采样了
1500
多个病人,不是说看一个人,因为有时候个体现象,就是某一个人他也许就碰巧这个有作用。只有采样量大的时候,经过统计分析看有没有统计上的显著意义,这样大家才知道这个是不是真正有作用。
还有一点,就是这个实验,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服用那个处方药西乐葆,它是用来减少关节疼痛的药,二十四周以后觉得疼痛减少,
20%
的人就是比安慰剂组要高了
10%
,达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效果,这个就证明了这处方药是有一定效果的。
其实说到这里,我并不是说想把所有的保健品都一棒子打死,我必须要说,有一些保健品对特殊的人群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比如说我其实在个人公众号里面也讲过鱼油、
Q10
,他们对一些特殊的人群,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是有辅助作用的。
但是,市面上绝大多数吹得神乎其神的保健品,其实很不靠谱的,而且大部分保健品对于普通人来说并不是有什么作用。
我觉得如果你真的很相信,经济上又没有问题,药也不是太贵,长期服用也没有什么副作用的话,偶尔吃吃也没有关系,因为安慰剂作用也有不可抹杀的作用。
但是现在尤其是在国内有些保健品公司,恶意传销来骗老年人吃保健品,老年人每年会花几万块钱在保健品上,这种做法我很不认同,而且很不应该。
因为很多东西真的是没有什么特别大的用处,大部分时候,大家靠饮食上的调整完全可以达到。
我刚刚说的大家都知道的维骨力。下面再来说一个大家更加喜闻乐见的另一种保健品:复合维生素,就是我们说的
MultiVitamin
。我觉得这个不仅是中国人喜欢吃,在美国
50%
的成年人,
70%
岁以上的人,都会定期服用这种复合维生素或者其他维生素补充剂。
有统计说,美国人每年花费在这些东西上的消费要超过
120
亿美元。我现在就想说,还有很多父母会给孩子买很著名的
Costco
的那种小熊维生素片,软的像糖一样,拿给孩子吃,觉得这个对孩子有帮助。
现在我就想说,复合维生素到底有没有用呢?
其实这是一个新的研究,最近发表在美国的内科医学年刊,就是《
AnnalsofInternalMedicine
》,中间有一篇社论,它的标题叫“
EnoughIsEnough:StopWastingMoneyonVitaminandMineralSupplements
”。从这个标题中你就可以看到,维生素和这些矿物质的补充品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没有用的。
我就跟大家讲一讲,为什么说这是没有用的,他其实主要包括了三项最近的研究。
1)有一项研究,他分析了
万人,发现服用复合维生素并没有降低犯心脏病或者癌症的风险。
2)第二项研究跟踪了
5900
多名服用复合维生素,服用的都是男性,而且服用了超过
年,最后发现服用复合维生素,并没有降低认知衰退的风险。比如说记忆力衰退或者反应迟钝,一点用处都没有。
3)第三项研究室招募了
1700
多名德国心脏病的患者。这些患者一部分服用高剂量的复合维生素,另一部分服用安慰剂做对照,这就是我刚刚所说的随机双盲实验。这些患者服用了
个月,然后看他们的心脏病的发病率、心脏的手术率和死亡率全都是一样的,基本上没有任何区别。
所以,这三项很大型的研究结论是,服用复合维生素并不会降低心脏病、癌症、认知能力下降或者早逝,对身体没什么特别大的用处。但是,这一方面是说没有什么用,对身体是不是有害呢?
这就涉及到一个很糟糕的事情,复合维生素里面经常会含有一些维生素的
,还有
胡萝卜素,这些东西就是我们俗称的抗氧化剂,他们在高剂量的时候对身体甚至是有害的。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其实
Costco
经常买的一些复合维生素里面的维生素
的含量非常的高。所以我建议大家,如果你真的很想吃复合维生素的话,虽然它没有什么用,你一定要看一下维生素
的含量。
2012
年有一篇综述,它包括了
个评估各种维生素药效的人体临床实验。里面一共有
项人体临床实验,总共包括了
万人。最后发现,
胡萝卜素和维生素
,还有高剂量的维生素
会增加死亡几率。维生素
还有硒元素没有任何影响,不好也不坏。
复合维生素不仅对身体,对大部分普通人没有任何健康益处,如果你不小心选择了那种维生素
含量高的,长期服用还会增加死亡几率,所以对身体反而是不好的。
其实我上面说了这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吃保健品并不是改善健康和预防慢性病的捷径,这些钱花费在维生素上或者保健品上,还不如花在更有营养的健康的食物上面,比如说水果、蔬菜、全谷物
Wholegrain
,还有低脂的乳制品。
其实你只要遵循健康的饮食习惯,完全可以从食物中获取身体所需要的所有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了。
现在人很少营养不良,就是说不缺不用补,如果你不缺还补,补过了反而对身体有害。大家现在每年都会做年检,年检的时候就有血液检测。如果你特别担心自己有一项东西很缺的,就可以跟医生提出要求,说:你能不能帮我测一下这个,帮我测一下那个。看看你到底有没有东西缺,这时候才会适量补充。
但是补充的时候还是会涉及到很多东西。
像药丸之类的都会涉及到到底身体会吸收多少?还有会被代谢、分泌、分解、排泄多少?什么样的补充方式最有效?通常来说食补最自然、最容易吸收的;药物就比较难。
但是我要说特殊时期,比如说怀孕,有可能需要补充一些物质来支持婴儿的发育,这时候希望大家跟医生讨论一下。
但是我个人非常不建议大家随心所欲的乱补。
因为我们做医学研究的时候,很多时候就是一样东西,它缺失的时候会对身体有害,但是它过了对身体也不是好的,最好就是到它的正常数值。但这个正常数值对于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你也很难控制到你补的时候就能正好补在那条线上。相反,如果用食补的话,就会比较温和,不太容易那么过量。
现在这些保健品基本上没有很多强有力的数据来支持他们的疗效。
但是,有很多数据来支持,对健康有益的就是一些健康的生活方式:
比如说健康平衡的饮食,什么都吃一些,什么都不要多吃。
保持体重,不要过重。
减少一些已经知道的不太好的东西的摄取,比如说反式脂肪,还有高盐高糖的摄取。
要增加锻炼,这样才是对身体最有用的。
而不是说整天想着我靠一些药丸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不用考虑别的,这是万万不可取的。
最后我想说,如果大家还想了解别的保健品,比如鱼油、
Q10
,还有白藜芦醇的什么的,我在自己的公众号里面都写过,大家可以去看看。
因为做讲座,不太容易列参考文献,我的公众号里的文章会把参考文献都列出来。
如果对我说的东西不相信的话,大家可以去把原文找出来看一眼。
自己看看这些数据到底是不是可信,我尽量引用的都是那些比较靠谱的参考文献。
好,下面我就开始另外一个主题,大家比较关心的就是饮食。
我现在前面说过了,健康的饮食其实对身体更好。但是现在大家想吃什么觉得好像很难,因为微信文章看得多,特别是大家有没有感觉爸爸妈妈转发的微信文,经常看到很多重磅研究。
比如说什么“重磅研究!喝红酒比健身还好!”
还有一些文章说:“重磅研究!喝咖啡能够预防老年痴呆症!”
还有“重磅研究!多吃素,少得心脏病!”
还有一些“重磅研究!吃牛排、喝牛奶容易得癌症!”
我想大家都见过吧,到处都有。
我就想大家每次看的时候是不是觉得挺困惑的,因为有些时候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真的,应不应该听,到底哪些我们应该听。
我就想跟大家说,首先大家看一个文章的时候,先看它是不是有权威文献的支持。因为参考文献是很重要的,那些没有参考文献,没有数据支持,空口说白话的文章,我都懒得讨论,纯粹就是标题党,连批评都没有什么意义。
但是如果是有文献支持的,大家可以去看看那些文献,它这些所提到的研究到底是什么研究。是真正的临床上的那种随机双盲实验,还是那种我们俗称的流行病学的相关性研究。
我为什么要把这个话题专门提出来呢?
因为这些话题跟我们日常生活非常相关,往往这些流行病学的相关性研究也会发在很好的期刊杂志上面。但是如果大家能够看原文的英文期刊,和微信文上的所用的文字解释会完全不一样。这种文章经常会被一些微信文把一篇很严肃的科学论文来曲解成博眼球的话题。
关于这种相关性研究,英文就是
associationStudy
,有一句话我其实一直都很赞同,就是说,他因为原话是这样的:
Thereisnothingmoredangerousinmedicinethanthecorrelationstudy
Itcannotbeusedtoproveahypothesis,onlytodisproveone
翻译成中文就是说:医学研究中的相关性研究的结果一定要谨慎对待,他们不能用来证明一个假说是对的,只能用来推翻一个假说。
其实说到这儿的时候,大家如果不是做医学研究的,大家肯定会有些困惑,到底什么是相关性研究。
给大家举个经典的例子:这种相关性研究一般是研究一大群人,一般数量都很大,这批人每天喝咖啡超过多少毫升,另外一批人不怎么喝咖啡,他们又住在同一个社区。研究人员就会追踪这批人一定的时间,比如说几年甚至几十年,然后看得某些疾病的几率会不会被这些生活习惯所影响。
但是要注意的是,这种研究最后的结论,因为原文的结论都是说某一种生活习惯似乎和某种结果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到微信文的时候,经常会被解读成这个习惯造成了某一个结果。不是说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而是说有因果关系了,就是因为咖啡造成的这个结果。这是非常不对的!
因为因果结论是需要别的实验来证明的,有些很多时候就是两个东西会碰巧出现,并不代表他们就是有因果关系,他只是经常会在一起出现。所以就认为这两个现象好像是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绝对不能说一件事情造成另外一件事情。
要解释这个,我想给大家举一个浅显的例子,这不完全正确,但是就是为了大家帮助理解:每天公鸡打鸣以后,太阳就会升起。就是说这两个东西经常会在一起出现。
这时候如果我把它写成一篇微信文的时候,我就会写成说:因为公鸡打鸣,所以太阳升起。大家都觉得这是不对的,但如果换成一个科研论文,因为没有那么浅显易懂,大家就不太那么容易分辨这个结论到底是不是对的。
下面我就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用的是美国实实在在公开的数据,我把这张图上传给大家看看。
我现在把图上传啦,大家看一下。
这个例子里图里面的红色的曲线是统计出来美国每年花在有机食品上的钱,上面一条紫色的曲线是美国每年自闭症儿童的数目。
大家可以看到这两条曲线的走势几乎完全一样,有
99%
的相关性。
但是如果我就根据这个数据,我就说:重磅研究!有机食品引发自闭症!我觉得我肯定会被砖头拍死。因为这因果关系看着不太对劲,大家比较容易想到这只是一个巧合,不可能真的是有机食品造成自闭症。
但是如果有一个数据它把有机食品换成转基因食品,我相信很多人会信,大家一定会在各大群里转发,作为打击转基因食品的有效论据。
(未完待续)
【BHSE赞助广告】
请联系微信号:panli100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