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糖尿病,要避开这10大误区
徐乃佳来源血糖健康百科
血糖健康百科
很多糖友对于糖尿病认识不足,可能会走进诸多误区,不利于病情的控制。
今天,我们给大家整理了糖尿病治疗的10大误区,赶快对照自己看看吧。
误区一
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太随意
1.糖尿病治疗,吃药就好
饮食和运动也是糖尿病治疗中的一环,只有在饮食调控和运动锻炼的配合下,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否则降糖药物再好也难获得良效。
2.饮食控制就是少吃、不吃主食
饮食控制是要在保证基本生理活动所需的前提下,适当限制食物的总热量,同时保持营养均衡。
过度节食,将会引起营养不良,还会诱发低血糖,而低血糖还可能引起血糖的反跳性升高,不利于血糖的平稳。
3.「无糖食品」不升高血糖
许多「无糖食品」,比如无糖饼干、无糖藕粉等,虽然食糖含量很低,甚至没有加入食糖,但还是有相当程度的淀粉,含有的能量不容小视。
吃太多「无糖食品」,势必造成血糖升高,建议大家不要敞开肚子吃,吃的时候,也要将这些食物提供的能量计入每天所需总能量内。
图片来源:123rf.com.cn正版图片库
4.吃了药、管住嘴就可以不运动
运动是控制血糖的必要手段。
糖友的运动时间一般安排在餐后60~90分钟进行,成年糖友每周至少保持150分钟(如每周运动5天,每次30分钟)。
运动强度应以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为好,做这类运动时人会感觉需要用力一些,心跳和呼吸加快但不急促,例如快走、打太极拳、骑车、打乒乓球、羽毛球和高尔夫球等。
如果一次拿不出30分钟来运动也不用着急,即使一次进行短时的体育运动(如10分钟),每天累计30分钟,也是有益的。
运动量以微微出汗,感觉轻松愉快,有轻度疲劳感但不气喘,休息后可消失,次日体力充沛为宜。
误区二
轻信根治糖尿病的药物
糖友治病心切,轻信小广告,听信「中药无副作用」「中医能根治糖尿病」,相信所谓的「秘方」及「偏方」,抛弃原来正规的治疗方案,结果不仅血糖控制不理想,还带来许多毒副作用。
需要提醒大家,目前尚没有「根治糖尿病」、「药到病除」的特效药物,
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没有根治糖尿病的方法。
误区三
拒绝药物治疗,尤其是胰岛素
图片来源:123rf.com.cn正版图片库
糖尿病是慢性疾病,需终身治疗。这点对一些刚刚被诊断为糖尿病的糖友而言,十分难以接受。这些糖友总是抱有那么一丝侥幸心理,不愿接受用药降糖,而是希望单纯通过饮食和运动来控制血糖。
其实,在糖尿病的任何阶段,可以通过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进行强化降糖治疗,均有助于延缓并发症的发展。
胰岛素是降血糖最有力的武器,任何人都离不开胰岛素,它是我们身体内必须的一种生理激素,使用不会上瘾。在糖尿病早期使用胰岛素强化降糖,可以让体内分泌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得到休息,利于其功能恢复,改善胰岛素抵抗,从长远看对糖友有利。
有些糖友,在接受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后,如果血糖控制较好,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减药甚至停药,使用单纯饮食和运动控制。但是需要坚持监测血糖,发现血糖不稳,要及时复诊。
误区四
凭感觉服药,忽略病情监测
图片来源:123rf.com.cn正版图片库
如果只凭感觉服药,不监测血糖,就不能及时发现血糖控制不好的情况,不能及时调整药量,有可能会发生血糖波动,带来更多并发症风险,加重病情。
不同的糖友监测血糖的频率不同:
胰岛素治疗:
血糖未达标或降糖治疗刚刚开始时,每天监测血糖频率应≥5次,已达标的患者为每天2~4次。
非胰岛素治疗:
血糖未达标时,每周需监测血糖3天,每天5~7次,血糖达标后,每周监测血糖3天,每天2次。
血糖达标一般指糖化血红蛋白<7.0%,或者根据医生建议设定达标值。
监测时间点根据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常监测三餐前后、睡前血糖,有些糖友还要加测夜间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是评价长期血糖控制的最好的指标,也需按时监测。在治疗初期,糖化血红蛋白每3个月检测1次,一旦达标,可每6个月检查一次。
控制了血糖,也不能忽视忽视血压、血脂的监测。高血压和高血脂均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和高血脂可使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加速恶化,必须同时监测、治疗。
误区五
急于降糖,频繁换药
图片来源:123rf.com.cn正版图片库
降糖药物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药效才逐渐显现。不少糖友为了快点将血糖降下来,服药没几天,就擅自加量,甚至加用其他降糖药。
这样的做法是十分危险的,容易出现矫枉过正,引起低血糖,甚至出现低血糖昏迷的危险。
要知道,
有些降糖药物服用半个月到一个月才会达到最大的降糖效果。
所以,糖友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血糖逐渐调整服药剂量。
如果已经在药物的最大有效剂量,血糖仍不下降或控制不理想,这时,医生将考虑为糖友换药,加用其他降糖药物或胰岛素。
误区六
认为血糖越低越好
很多糖友只关注高血糖,却忽视低血糖的危害,认为血糖越低越好。其实,低血糖的危害高于高血糖,尤其是老年糖友。
糖友血糖低于3.9mmol/L,即为低血糖。
经常发生低血糖的糖友,大脑和心脏均会受到影响,诱发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所以,血糖控制并非越低越好,应该听从医嘱,医生会根据年龄、病情、并发症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血糖控制范围。
误区七
打胰岛素,针头不取不换
图片来源:123rf.com.cn正版图片库
有的糖友每次打完胰岛素后,未取下针头,由此在笔芯和外界之间建立了通道,导致空气中和针尖上的细菌通过针管进入笔芯,增加了注射局部感染的机会。
此外,如果不取针头,空气会进入笔芯,导致胰岛素笔计量不准,再次使用时引起血糖波动。
重复使用胰岛素笔针头会导致针尖弯曲变形,引起注射部位疼痛、产生硬结、局部感染和脂肪萎缩等,甚至造成针头断裂在体内的严重后果。
因此,每次打完胰岛素后,必须取下针头并装入合适的容器中丢弃,做到「一针一换」。
误区八
胰岛素储存不当
未开封的胰岛素笔芯应储存在冰箱的冷藏室内(约2℃~8℃)。但千万别放在冷冻室,否则冷冻的胰岛素解冻后将出现颗粒或晶体而不能再用。
如果没有冰箱,可以退而求其次,存放在阴凉处,但不宜长时间储存。室内常温下(约25℃),未开封的胰岛素笔芯可以保存约1个月。
开封后,胰岛素笔芯不宜放在冷藏室内,而应该在常温在储存,放在阴凉的地方,开封后保存时间最多不超过1个月。
图片来源:123rf.com.cn正版图片库
误区九
血糖降至正常后擅自停药
目前,糖尿病还没有无根治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临床症状消失、血糖降至正常后,并这不意味着糖尿病已痊愈,还应继续用药维持,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也绝不能放松,切忌擅自停药。
否则,容易引起高血糖的反复、病情的恶化,这时再恢复原来的药物和剂量进行治疗,往往效果不好,而要加大剂量或需要多种降糖药物、胰岛素进行联合治疗,给糖友带来更大的负担。
误区十
缓释片掰开或嚼碎吃
有些糖友在服用格列齐特缓释片、格列吡嗪缓释片等缓释剂型的药物时,因药物体积大,为了更易吞服,常常掰开或嚼碎服用。但是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缓释药片的有效成分都被包裹在特殊的膜里,含药量比普通药片高出2~3倍,因此不少缓释药片只需每天吃1次。但这类药片不能掰开用,
因为掰开的药物外膜被损坏会使药物释放速度加快,可能引起低血糖反应。
希望大家能避开这10大误区,在治疗糖尿病的路上,多一些顺利,少一些阻碍。
【链接】
糖尿病的几大误区,你知道吗?
来源MediEndo周讯
我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地区,成为糖尿病总人数第一大国。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疗法、血糖监测和糖尿病教育,是战胜糖尿病的五驾马车,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的各种疗法存在很多认识误区,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
糖尿病饮食误区
主食吃得越少越好
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主要是控制摄入食物所产生的总热量与含热量较高的脂肪。对于含较多复合碳水化合物的主食来说,升血糖速率相对较慢,在总热量范围内适当控制,但不必过分限制。一般来说,每日主食摄入量不应少于
150g
糖友应该以吃粗粮为主
细粮含纤维少,消化吸收比较快,血糖升高必然也比较快。但是对年老体弱、消化功能不好的人来说,吃细粮反而对身体有益。
因此,要考虑粗细搭配,也要考虑患者的体质。此外,多吃蔬菜也是增加膳食纤维的方法,而不仅仅是进食粗粮才能增加纤维。
水果绝对不能吃
只要血糖控制良好而且稳定(空腹血糖低于
6.1mmol/l
,餐后血糖低于
8.0mmol/l
),在合适的时间吃适量的水果是完全可以的。另外,水果应首选低血糖指数,如樱桃、苹果、梨等。
糖尿病运动误区
运动都有利于降血糖
对于有严重并发症者,盲目运动可能加重病情。如果把糖尿病的治疗希望完全寄托于运动,既不监测血糖,也不就诊,那更是有害无益的。而且盲目运动缺乏针对性,即使适合运动的人,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糖尿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运动,不宜盲目运动。
如不能坚持每天锻炼就等于没有锻炼
这种说法过于偏激,只要运动,就有益处!研究发现即使一次进行短时的体育运动(如
分钟),累计每天
分钟,也是有益的。当然坚持运动更好。
“运动前热身”与“运动后放松”没多大必要
糖尿病患者在进行运动治疗时,要先做
分钟的热身活动,如太极拳、步行、保健操等,逐步增加运动强度,以使心血管适应,并提高关节,肌肉的柔韧性,避免肌肉拉伤。
运动结束后不要马上停下来,要进行5~10分钟的整理放松活动,如慢走、自我按摩等,这样一方面有助于缓解肌肉疲劳,减轻肌肉酸胀等不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血液回流,防止因突然停止运动造成肢体淤血,回心血量下降,引起脑晕厥或心律失常。
糖尿病治疗误区
胰岛素使用会成瘾
胰岛素是正常人体内存在的降糖激素,糖尿病正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被抵抗等因素而产生的疾病。事实上,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是糖尿病药物治疗中副作用最小的生理性疗法,根本不存在成瘾的问题。
部分患者打胰岛素后真的撤不下来,也并不是对胰岛素产生了依赖,而是他们的病情需要长期的胰岛素治疗。
血糖控制的越低越好
过分苛求血糖的严格控制会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高血糖的危害主要是会引起各种严重的慢性并发症,而低血糖的危害却是快速的,有时甚至是致命的,如脑中风、心绞痛、心力衰竭及心肌梗死等。
因此血糖并不是降得越低越好,而应该平稳降糖,控制在一个较理想的范围,并尽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一般患者理想的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3.9~7.2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HbA1c<7.0%。
【链接】
糖尿病十个常见误区
来源:杨金奎教授北京市糖防办主任
1、“得了糖尿病什么也不能吃了”
糖尿病的饮食治疗是根据人体需要和不同病情科学地安排饮食,只要热量、营养搭配合适,可使饮食丰富多彩。
2、“糖尿病患者饥饿时可以吃无糖食品”
糖尿病患者如果经常出现饥饿状态,应首先寻找原因,是否饮食安排不当或活动量过大或用药不当,无糖食品仅仅是不含蔗糖,同样具有热量,一味饥饿便加餐,容易造成热量摄入过多,血糖控制不良,体重增加,最终代谢紊乱加重。
3、“血糖控制好了即可放松饮食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是饮食、运动、药物等的综合治疗,饮食治疗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良好、持之以恒的饮食治疗不但能减少药物的用量,尚能保持稳定的体重和代谢状态。
4、“我只吃糖尿病食品!”
有一定糖尿病饮食治疗知识的病友都应该知道,饮食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总热量和均衡饮食,而并不在于专门吃所谓的“糖尿病食品”。其实糖尿病食品中的营养成分与普通食物没有什么不同。病友们如果不注意糖尿病饮食治疗的原则而认为只要吃“糖尿病食品”血糖就没有问题,这是很危险的。
5、“因为我有糖尿病,所以要控制喝水!”
糖尿病常有口渴、喝水多的表现,病友们常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患糖尿病后应该控制喝水,这是大错特错的。喝水多是体内缺水的表现,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患糖尿病后控制喝水不但不能治疗糖尿病,反而使糖尿病更加严重,可引起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是非常危险的。如果积极治疗,血糖控制后,糖尿病口渴、喝水多的症状就自然减轻或消失了。
6、“日常工作可代替运动”
有人认为每天做家务,上班来回走动已经很疲劳,可以代替运动了。我们所要求的运动是持续不断,坚持30~45分钟,使心率有所增加,但不致心慌、气喘、大汗淋漓。
7、“爬山是最好的锻炼”
爬山运动对增强呼吸、心血管系统功能具有较好的效果,但对中老年人膝关节具有不利影响,故运动因人而异。
8、“二甲双胍伤肾,不能用”
二甲双胍在临床上用于糖尿病的治疗已半个世纪以上,是一廉价而有效的口服降糖药物,尤其适用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没有肾毒性,不降正常血糖(血糖正常后就不再下降),但服用的患者需具备一定的肾小球滤过功能,与其他药物一样,需要在医师指导下应用。
9、“打上胰岛素就撤不下来了”
注射胰岛素同样也是一种降血糖的治疗手段,是否需要持续注射胰岛素或短期应用是根据病情变化决定的,而不是一成不变。例如:1型糖尿病由于机体绝对缺乏胰岛素,补充外源胰岛素不仅是为了控制血糖,而且为了维持生命,不是“依赖”,而是需要,所以需终生使用。一些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一时血糖过高,口服药物降糖效力有限,需要短期补充胰岛素治疗。有的患者由于合并严重的急慢性疾病需要改为胰岛素治疗。
10、“中医中药能根治糖尿病!”
医学界目前还没有找到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中医同样如此。祖国医学博大精深,中药药性复杂,对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尚待进一步研究,目前比较共同的认识是:中医、中药对糖尿病防治有一定作用。但病友们如果盲信自称能根治糖尿病的“中医”,而终止现行的正常治疗,其结果往往是人财两空。即使有的患者经过适当治疗,临床症状消失,血糖、尿糖恢复正常,但若不注意坚持药物和非药物治疗,迟早还会出现高血糖及尿糖。糖尿病目前还是终身性疾病,但糖尿病患者也不必忧心忡忡,悲观失望。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认识到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威胁生命的并发症,只要把血糖控制好,并发症是可以预防的。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团队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
如果您觉得本文内容对他人有所帮助
可以转发到朋友圈或转给有需要的人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本
微信公众号
内分泌科医办室:0313-8041519(张家口市长青路36号8号病房楼5层)
声明:
凡注明来源的均属转载,转载只限于分享专业知识和医学信息之用,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浏览或者不应无偿使用,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rwdlln@126.com,我们会及时改正或删除,谢谢!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7
03-07
04-03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