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神医王布和
王布和大夫先进事迹简介
提起“科右中旗红十字博爱救助站”站长王布和(以下简称“布和”)大夫,农牧民群众传颂的便是一个朴实无华的牧民儿子有口皆碑的故事。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也没有浴血奋战的经历,但是他以一颗常人少有的赤胆忠心和高尚的医德,默默无闻地奉献在再平凡不过的农村牧区医务工作岗位上,铸就了一颗草原人民好儿子、好大夫的崇高灵魂。28年来,他一心为70多万农牧民群众解除病痛疾苦,以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勤学苦干锤炼医术
在他7岁那年,身体硬朗的父亲患上重感冒,由于当时村里缺医少药,不久离开人世,年幼的布和便立志学医,一心想为家乡父老乡亲解除病痛疾苦。13岁那年,为实现梦想,拜师著名蒙、藏医大夫布日古德少布,先后学习蒙、藏、印度医学知识。在师傅的辛勤指导下,他从蒙古族精典医书《四部医典》开始学习,一边读书学习、一边进行实践,背诵药性医理,为弄懂医学术语、辨别病例,他常常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他的不懈努力,锲而不舍的学习和探索精神,感动了这位老蒙医,于是他把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医学知识、秘方等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布和,布和为不负师傅的一片苦心,不停地向民族医学高峰攀登。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蒙医药学实践基础不断完善。对药物的辩别能力和药性原理的掌握也达到了令其师傅满意程度。得知他学医有成后的亲戚朋友、左邻右舍有个感冒风寒,头疼脑热的都请他去看病,遇有疑难杂症,他就去请教师傅。经过10多年的学习磨练,布和的医术大有长进,1985年通过乡村医生培训班,被批准为嘎查诊所医生,实现了多年来的梦想,可以名正言顺地治病救人了。
高尚医德乐善好施
布和大夫秉承蒙医传统平衡诊断技法,每天给前来看病的患者空腹诊脉。救助站虽偏居科尔沁草原深处,而他的患者却来自区内外四面八方。来这里患者大多数都是因病致贫,没钱在大医院看病,经患者口传:“布和大夫有钱没钱都给看病”的消息前来就医的。布和的行医方式很特别,有处方,不挂号,有钱没钱都能看病,仅此一条,在过去闻所未闻。
家住扎赉特旗,现年56岁的斯布扎布老人不幸因病全身瘫痪,3年后妻儿都弃他而去,因家贫求医无望,后来几经周折,外甥得知布和大夫的事迹,送到了救助站。在布和大夫3年的精心治疗下,如今可以拄拐行走。这三年布和大夫每天为他免费针灸拔罐、泡药浴、提供食宿,老人心里明白针灸拔罐大夫可以不要诊疗费,但每日泡药浴和三餐的费用都不少于50元,救命之恩无以回报,斯布扎布选择了跪拜谢恩,一个年届六旬的患者用这种简单而又至高礼谢恩,让在场的所有人潜然泪下。
救助站在霍林河对岸,距离河东的巴仁哲里木镇火车站不足三公里,但是因为河水阻隔,过往行人十分不便,布和出资二十多万元修建了一座一半木制一半是混凝土的桥梁,这就是千里霍林河上唯一一座个人修筑的大桥,人们称其为布和桥。1998年,特大山洪爆发,几乎霍林河上所有桥梁未能幸免,而布和桥躲过了一劫。
布和有十几个徒弟,有的己自立门户,有的依旧在布和身边,他们青一色都曾是王布和的患者。他们一个个慕名而来,被这所大院的那份和谐所感染,被布和的行医为人所折服,一部分有灵性的孩子们自愿留了下来,当学徒。
额尔敦巴雅尔曾是村里有名的英俊小伙子,二十一岁那年腊月,己经订日子成亲临近结婚的他,忙碌收拾新房时不幸患上重感冒,家人把他送到扎鲁特旗一家医院,因疑诊为结脑,手法不高明的实习生给他两度脊椎穿刺,误伤运动神经,导致瘫痪,后又四处求医,回天无术。在两年时间里,家里已是债台高筑。亲戚们将他抬到布和诊所,经过一年多的药浴、针灸,服药综合施治,额尔敦巴雅尔竟能拄双拐行走。他留了下来,一是想回报一年多来布和给予他的吃、住、治等各方面的关怀,二是想师从布和学一手本领。如今,已是布和药房里的中坚力量。
精神病患者在布和手下也是服服贴贴,布和治疗精神病常用“鬼门十三针”的针灸疗法,配合口服自制蒙药综合调理,让已然紊乱之甚的神经慢慢通络,恢复意识。
2003
年3月的一天,布和与儿子宝音图驾车外出办事,途中在铁道旁的水池边,发现了一位衣衫褴褛、骨瘦如柴、满面污垢精神恍惚的不速之客。布和让儿子把车停下来,他轻轻地呼唤道:“孩子,来吧,跟我上车吧,我给你治病!”就这样,布和把疯子浪人接到诊所。经过8个月的认真治疗和精心照顾,于2004年初,使他彻底恢复了记忆,说出了自己的名字叫刘传亮。这一恢复知觉的喜讯,让布和一家沉浸在无比欣慰与幸福之中,可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为刘传亮找到家。经过多次与小刘沟通和交谈,知道了他家在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孙集寨乡一刀刘村,小刘的父母刘心华夫妇得知儿子还活着,连原来所患的精神病也被治好的巨大喜悦,让他们久久不敢相信。刘心华一刻也没敢停,与村委会主任张继德于2004年4月1日来到巴仁哲里镇。在镇木火车站刚下车,刘心华就四处搜寻,一眼就认出了被蒙古族众乡亲簇拥着的儿子,小刘也认出了3年没见更显苍老的父亲,两人飞奔相拥,激动得抱头痛哭。此情此景,使站台上的乡亲们都眼含热泪。等他们父子平静下来,有人指着布和大夫给刘心华介绍:“这就是救你儿子的医生——布和”。刘心华拉着儿子“扑通”跪在布和面前,流着眼泪说:“布大夫,你是传亮的再生父母啊!传亮,快叫爸爸!”,“爸爸”传亮一句深情的呼唤,让布和也情不自禁热泪盈眶。于是整个巴仁哲里木火车站仿佛被蒙汉两族兄弟的泪水和深情厚谊淋湿。此后不久,河南省媒体发表了题为《大義蒙古“爸爸”使我重生》的长篇通讯,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赞扬。
许多患上疑难杂症的患者,将救助站视为终点站,事实上,他们也许别无选择,为了治病掏空了家底,尽管如此,不能眼睁睁地数日子。于是打听来打听去,来到了救助站这个生命的避风港湾,在这里找回健康。巴乙斯古楞今年才37岁,因患风湿病,医治无效全身瘫痪,妻子撇下父女二人离家而去。好心的村民把父女俩送到了救助站,布和大夫一边精心治疗一边资助巴乙斯古楞的女儿上学。经过三年,在布和的系统调理下,与死神擦肩而过奇迹般的康复了。
早年,救助站的大院杂而不乱,每天来往的患者从数十个到上百个,农闲时偶尔也有二三百人的时候,而长期住院治疗的患者就上百人,其中以精神病、消化系统疾病和风湿类风湿病患者居多。这么多病弱群体聚集在这样偏僻的小山村,一个赤脚医生以一己之力扛起如此负荷,而走上行医这些年一贯如此,这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布和言语不多,而他时不时开怀一笑,让人觉得可亲、豪爽。
党政关怀多方援助
针对日益增多的患者,他一视同仁,总是竭尽全力精心治疗,救助站容纳不下这么多来自天南海北的患者,布和大夫就组织他们住倒村民家中。随着患者与日俱增,救助站的房子接了2间、在院内空地搭起了两顶蒙古包,可还是不能接纳各地来的患者。看到此情此景,很多有钱患者在救助站得到健康的同时提出要帮助布和大夫。他们要联合集资为布和大夫援建病房楼。旗有关部门得知此消息主动为病房楼援建项目开绿灯,无偿划拨建筑用地,筹办各项手续。2005年得到自治区、盟及区内外社会各界无偿捐助资金60多万元。建设了面积1200多平米的3层病房楼并投付使用。2010年自治区红十字会会长宝音德力格尔亲临救助站视察工作,看到还有很多患者因病房有限不能住院治疗,拨付30万元援建340平米的病房,增设50张病床有效缓解了广大患者的住院问题。
仅2011年,救治患者3万余人次。对平房内住院治疗患者提供免费住宿,楼房也仅收每天5.00元住院费。70周岁以上和3周岁以下患者给予无偿治疗、免费药品。行医近30年,布和大夫自己也没有详细统计过曾经为多少名特困患者付出过多少精力、金钱和时间。经我们粗略统计,这些年救助特困患者不少于5万人次,救助物资、金钱、药品折算金额上千万。
布和大夫得到社会各界赞扬,2005年、2010年两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07年被评为“首届感动内蒙古人物”,2008年被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授予“优秀冠名红十字医疗机构”和“优秀志愿者”。2011年被授予第一批“内蒙古自治区基层名医”荣誉。
救助站,有许多感人的故事,过去的故事一大堆,正在进行着的故事又那么类似,他的每一个患者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而患者与布和之间那份胜似亲戚般的医患感情是那么的融洽!上述只是布和近年来所发生的感人事迹。透过这位蒙古族医生的生活空间,纪录目睹到的一桩桩看似平凡、实属不易的行医历程。透过典型例证,管窥到他的心境边角,被点化之余,油然顿悟,这里所呈现的不正是蒙医始祖奥特奇布尔罕一贯倡导的行医境界吗?布和具有蒙医活化石的诸多元素。然而,时至今日,布和的人生哲理,行医理念,勤奋务实,乐善好施等等等等,仍是一本耐人寻味、有待诊释的厚厚的一本书。
当红十字志愿者的心得与体会
科右中旗红十字博爱救助站站长王布和
我于2005年起,当“科右中旗红十字博爱救助站”站长,并承担了红十字志愿者,从那时起,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负责任的重要,第一次感受到红会大家庭的温暖,第一次感受到病人是多么的需要我们的关爱,第一次在那么经常的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就是这么多的第一次让我慢慢地走向成熟,让我融入了这个充满人情味、充满关爱的大家庭。
长期以来,秉承“救死扶伤,帮贫济困”理念,积极开展医疗救助工作,在盟内外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多次接待过自治区、国家等相关部门的参观考察。几年来,免费救治的贫困患者达10万余名。博爱救助站日平均接待贫困患者达400人次,有时候竟超过1000多人。
我当红十字志愿者的心得与体会,归纳起来以下四点:
一、有钱没钱都给看病。
我秉承蒙医传统平衡诊断技法,每天给前来看病的患者空腹诊脉。救助站随偏居科尔沁草原深处,而我的患者却来自区内外四面八方。来这里患者大多数都是因病致贫,没钱在大医院看病,于是我坚持有钱没钱都给看病。如:家住在扎赉特旗,现年56岁的斯布扎布老人不幸因病全身瘫痪,3年后妻儿都弃他而去,因家贫求医无望,后来几经周折,从外甥得知我,将其送到了救助站。在我3年的精心治疗下,如今可以拄拐行走。这三年我每天为他免费针灸拔罐、泡药浴、提供食宿,老人心里明白针灸拔罐大夫可以不要诊疗费,但每日泡药浴和三餐的费用都不少于50元,救命之恩无以回报,斯布扎布选择了跪拜谢恩,一个年逾花甲的患者用这种简单而又至高礼谢恩,让在场的所有人潜然泪下。
二、修桥修道为患者。
我的救助站在霍林河对岸,距离河东的巴仁哲里木镇火车站不足三公里,但是因为河水阻隔,过往行人十分不便。对此,我出资二十多万元修建了一座一半木制一半是混凝土的桥梁,这就是千里霍林河上唯一一座个人修筑的大桥,人们称其为“布和桥”。1998年,特大山洪爆发,几乎霍林河上所有桥梁未能幸免,而我的桥躲过了一劫。
三、培养新人为事业。
我有十几个徒弟,有的己自立门户,有的依旧在我身边,他们青一色都曾是我的患者。他们一个个慕名而来,被这所大院的那份和谐所感染,被我的行医为人所折服,一部分有灵性的孩子们自愿留了下来,当学徒。
额尔敦巴雅尔曾是村里有名的英俊小伙子,二十一岁那年腊月,己经订日子成亲临近结婚的他,忙碌收拾新房时不幸患上重感冒,家人把他送到扎鲁特旗一家医院,疑诊为结脑,手法不高明的实习生给他两度脊椎穿刺,误伤运动神经,导致瘫痪,后又四处求医,回天无术。在两年时间里,家里已是债台高筑。亲戚们将他抬到我的救助站,经过一年多的药浴、针灸,服药综合施治,额尔敦巴雅尔竟能拄双拐行走。他留了下来,一是想回报一年多来我给予他的吃、住、治等各方面的关怀。二是要当徒弟从我学一手本领。如今,已是我救助站里的中坚力量。
四、救助站成为终点站。
许多患上疑难杂症的患者,将救助站视为终点站。事实上,他们也许别无选择,为了治病掏空了家底,尽管如此,不能眼睁睁地数日子。于是打听来打听去,来到了救助站这个生命的避风港湾,在这里找回健康。巴乙斯古楞今年才37岁,因患风湿病,医治无效全身瘫痪,妻子撇下父女二人离家而去。好心的村民把父女俩送到了救助站,我一边精心治疗一边资助巴乙斯古楞的女儿上学。经过三年,在我的系统调理下,与死神擦肩而过奇迹般的康复了。
早年,救助站的大院杂而不乱,每天来往的患者从数十个到上百个,农闲时偶尔也有二三百人的时候,而长期住院治疗的患者就上百人,其中以精神病、消化系统疾病和风湿类风湿病患者居多。有钱没钱都看病治病,这么多病弱群体聚集在这样偏僻的小山村,我以一己之力扛起如此负荷,而走上行医这些年一贯如此,这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
我这些年的努力没有白费,得到了社会各界赞扬,曾在2005年、2010年分别两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07年被评为“首届感动内蒙古人物”;2008年被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授予“优秀冠名红十字医疗机构”和“优秀志愿者”。2011年被授予第一批“内蒙古自治区基层名医”荣誉;2011年被自治区卫生厅评为全区第30个蒙医名医、我的药亦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7
03-07
04-03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