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在洪涝灾害疾病防治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通知
国中医药办医政函〔2016〕18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今年入汛以来,我国多地遭遇大雨或暴雨天气,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要求各地各部门切实做好防汛抗洪救灾的各项工作,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在洪涝灾害常见疾病防治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保障灾区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现就有关工作提出以下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密切沟通协调,全力做好洪涝灾害疾病防治工作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当前洪涝灾害的严峻形势和卫生应急工作面临的重要性,增强工作紧迫感。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组织、协调、统筹本地区中医药行业参与洪涝灾害防病治病工作的职责,要主动加强与卫生计生、气象、民政、水利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及时获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相关部门工作动态;要明确一位领导同志负责洪涝灾害疾病中医药防治工作,切实落实各级中医医疗机构和相关人员的工作责任,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要在掌握相关信息、了解灾区中医药需求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全力以赴开展中医药防病治病工作,工作过程中要注重与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统一协调配合。
二、加强指导,做好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药治疗工作
针对洪涝灾害常见皮肤病,我局组织专家制定了《洪涝灾害常见皮肤病中医药防治方案》(见附件),现印发给你们。灾区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参照我局制定的方案,立足灾区实际,加强对灾区疾病防治的指导,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
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药防治,要充分考虑灾区的气候、生活条件等情况,坚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选择的药物应方便灾区群众服用,选择的防治方法要简便易行,积极采用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便于医务人员和广大民众应用。
三、积极开展中医药防病知识宣传,做好疾病预防工作
灾区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广泛宣传中医药防病知识与方法。宣传内容主要包括居住环境的除瘴避秽、日常饮食的选择、常见病的预防以及常用保健方法的应用等。
灾区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通过组织提供中药等中医药服务开展疾病预防,并在灾民集中居住地开展中医药防病知识讲座等活动,指导灾区群众和救灾人员应用简易可行的中医药方法预防疾病。
附件:洪涝灾害常见皮肤病中医药防治方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
2016年7月24日
附件:
洪涝灾害常见皮肤病中医药防治方案
烂裆(汗淅疮、水渍疮、阴癣)
本病症是因皮肤皱褶处潮湿、摩擦或汗液浸渍而发生的皮炎。发生于腹股沟、外阴、会阴部和肛门周围部位,俗称“烂裆”,包括汗淅疮、水渍疮、阴癣,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间擦疹、湿疹、股癣等。
一、临床表现
好发于腹股沟,可蔓延到阴囊、臀部、大腿、下腹部等,基本损害为红斑、肿胀、丘疹、丘疱疹、水疱、浸渍、糜烂、渗出、瘙痒。
二、治疗
.红斑丘疹无渗出者,外扑青黛滑石粉(各等份)、六一散、松花粉等,外涂炉甘石洗剂。
.糜烂渗出者,用淡盐水(5g盐500ml水)、芒硝水(5g芒硝500ml水)、枯矾水(10g枯矾500ml温水)放凉外洗或湿敷;或用苦参、马齿苋、黄柏加水煮沸后继续煎煮20分钟,放凉外洗或湿敷;或鲜马齿苋洗净捣烂外敷。湿敷后擦干皮肤,外扑青黛滑石粉(各等份)、六一散、松花粉等。
3.可配合内服清热除湿解毒中药,如龙胆泻肝丸、二妙丸等。
三、预防及注意事项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局部干燥,经常外扑干燥性粉剂。
2.经常更换内衣,避免不良理化因素(如潮湿、搔抓、烫洗等)的刺激。
3.注意避免皮肤癣菌的传染。
湿疮是一种具有渗出倾向的瘙痒性皮肤病,其特点是皮疹多形、对称分布、倾向渗出、剧烈瘙痒、反复发作,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湿疹。
一、临床表现
水灾时常见急性、亚急性湿疮。
.急性湿疮起病急,皮损广泛,呈多形性,如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痂皮、脱屑,常数种形态同时存在。
.亚急性湿疮皮损渗出较少,以丘疹、丘疱疹、结痂、鳞屑为主。有轻度糜烂面,颜色较暗红。亦可见轻度浸润。
.慢性湿疮有明显的肥厚浸润,表面粗糙,或呈苔藓样变,颜色褐红或褐色,周围散在少数丘疹、丘疱疹等。
二、治疗
.湿热浸淫证
主症: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汁。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滑或数。
治法:清热除湿。
基本方药及参考剂量:龙胆草6g、栀子10g、黄芩10g、赤芍12g、地肤子15g、白鲜皮10g、马齿苋30g、车前草15g、生甘草5g。
常用中成药:龙胆泻肝丸、皮肤病血毒丸等。
外用药:红斑丘疹无渗出者,外扑青黛滑石粉(各等份)、六一散等,外涂炉甘石洗剂;糜烂渗出者,用苦参、马齿苋、黄柏加水煮沸后继续煎煮20分钟,放凉外洗或湿敷,或鲜马齿苋洗净捣烂外敷。擦干后外用植物油调黄柏面30g、青黛面3g、寒水石面15g等外用。
2.脾虚湿蕴证
主症: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有纳少,神疲,腹胀便溏。舌体胖、舌质淡苔白或腻,脉弦缓。
治法:健脾除湿。
基本方药及参考剂量:苍术6g、厚朴6g、陈皮10g、泽泻10g、茯苓15g、炒薏米30g、白术10g、滑石20g、防风10g、黄柏10g。
常用中成药:二妙丸合参苓白术丸等。
外用药同湿热浸淫证。
三、预防及注意事项
1.避免搔抓,忌用热水烫洗和用肥皂等刺激物洗涤。
2.忌烟酒、辛辣、海鲜等发物。
3.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环境及皮肤的干燥。
脚湿气
脚湿气是由真菌侵入足部表皮所引起。通常发生于两侧足底及趾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足癣。
一、临床表现
水灾时常见丘疹水疱型、浸渍糜烂型。
1.水疱型:足部尤其是足底起水疱,聚集成群或融合成大疱,疱壁较厚不易破。以后水疱吸收,出现干燥脱屑,自觉刺痒胀痛。
2.浸渍型:此型最常见,趾间浸渍糜烂发白,常觉发痒而搔抓,破后露出鲜红糜烂面,常继发感染引起淋巴管炎、丹毒或蜂窝织炎。
二、治疗
一般不需内服药,以局部治疗为主。
(一)中药水剂
1.水疱型
苍肤洗剂:苍耳子15g、地肤子15g、土槿皮15g、蛇床子15g、苦参15g、百部15g、枯矾6g。
制法:共碾成粗末备用。
用法:取药1包,用布袋包好,加水3000ml,煮沸20分钟后待温浸泡,或湿敷患处。每日1-2次,每次10-20分钟。
2.浸渍型
马齿苋水剂:马齿苋30g,水1000ml。
制法:煮沸20分钟,滤过冷却后备用。
用法:湿敷、外洗,每日1-2次,每次20分钟。
(二)中药油膏
外用植物油调黄柏面30g、青黛面3g、寒水石面15g等外用。
三、预防及注意事项
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手足干燥。
2.患者的鞋子要经常换,避免不良理化因素的刺激。
3.在公共场所更要注意避免皮肤癣菌的传染。
——本文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进行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站。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并注明转自
杏林学苑(xinglinxy)
。本微信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点击
阅读原文
,即可查看
历史信息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4-24
04-24
04-24
04-24
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