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
“老农讲三农”
可订阅!
每日发布内容有限关注
微信:
sannong989
,可咨询更多
一、品种特性
As2796白色双孢蘑菇品种是福建省轻工研究所经杂交育种培育出来的新菌株,该品种已获得国家专利,是目前蘑菇生产普遍采用的栽培品种。
1、生活条件
该品种的菌丝在10℃~32℃温度范围内均能生长,24℃~28℃最适宜;结菇温度10℃~24℃,最适温度14℃~20℃;要求空气相对湿度60%~70%。子实体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为10℃~24℃,最适温度14℃~20℃,空气相对湿度80%~90%;要求空气新鲜,不需要光线,培养料和覆土的PH为7~8。在PDA培养基上菌丝呈银白色,基内和气生菌丝均很发达,生长速度中偏快;在麦粒或粪草料培养基上菌丝生长快,强壮有力,一般不结菌皮。在含水55%~70%的粪草培养料中菌丝生长速度相似,最适宜含水量为65%~68%。
2、栽培特性
该品种适于用二次发酵培养料栽培,菌丝生长速度中等偏快,较耐肥、耐水和耐温。菌丝爬土能力中等偏强,纽结能力强,成菇率高,基本单生,1~4潮菇产量结构均匀,潮次不太明显,后劲强。由于温型中偏高,比一般品种可提前15天左右播种。由于较耐肥,要求培养料的投料量要足,含氮量1.4%~1.6%,薄料或含氮量太低,可能产生薄菇,甚至空腹。由于较耐水,料含水量65%~68%为宜,出菇阶段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之间。
3、产量特性
鲜菇白色、圆整、组织结实、无鳞片、菌盖厚,有半膜状菌环、柄中粗较直短、无脱柄现象,菌褶紧密、色淡。每公斤含菇90~100粒。鲜菇含水量较高,预煮得率65%,制罐质量符合部办标准。该品种产量较高,每平方米投料18公斤,产量为9公斤左右,生物转化率达到45%左右,粪草料的产量更高,随着投料量增大产量随之增高。
二、产前准备
1、栽培季节
在自然气候条件下,双孢蘑菇As2796品种在长江流域的栽培时间一般为8月中旬至来年5月,单季栽培的播种期一般安排在8月中、下旬。如果是栽培高温蘑菇的菇房,则播种期推迟到9月中旬左右。如果是栽培其它双孢蘑菇品种,则应根据该品种生长所需的温度条件选择适宜的栽培季节,栽培方式基本相同。
2、产地环境
蘑菇产地环境应符合NY5294《无公害食品设施蔬菜产地环境条件》标准规定。应选择在生态环境良好,排灌条件有保证,水电路齐备,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在蘑菇栽培中,应清洁文明生产,重视环境卫生,防止环境二次污染或交叉污染。蘑菇产区应积极向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的权威部门进行申报和认定。
3、栽培设施
⑴新棚建设
新建大棚菇房要求,坐南朝北,每座大棚宽10米,长30米左右,檐高4米,顶高增1.2米,合计12个床架,7层床面,床面层距50~60厘米,栽培总面积为1100平方米;棚前堆料场宽11~12米,合计占地1亩。采用毛竹、塑料薄膜、草帘等材料搭建,成本1.2万元左右。菇棚要求保温、保湿、具有抗御高温恶劣天气的能力,合理的空间结构和较高利用率,具有空气调节设施,结构稳固安全,人员操作方便。
⑵老棚消毒
对老菇棚必须严格消毒,春菇结束后,及时清除废料,石灰水清洗菇房和床架。在培养料进房前,密封好菇房,用农药、甲醛等进行消毒。常用量:1100平方米(1万平方尺)栽培面积,用敌敌畏5公斤,杀螨药10公斤,甲醛25公斤,在培养料进房前5天密封熏蒸,培养料进房前2天打开门窗,排除毒气,便于进料。
4、投入品要求
培养料、生产用水、覆土材料应符合NY/T5099《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标准规定。
化学药品应按照GB8321.(1-7)《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393《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等有关标准规定选用消毒剂、杀虫剂和灭菌剂,合理和安全用药,避免危害人体和污染环境。
5、培养料配制
⑴培养料配方
培养料配方按照碳(C):氮(N):磷(P2O5):钾(K2O)≌33:1:0.3:0.6的比例关系,计算配方用料。常用配方示例(按1100平方米栽培面积计算)如下:
配方一(18Kg草/m2合成培养料):稻草20000公斤,尿素240公斤,过磷酸钙300公斤,无机复合肥100公斤,石膏粉400公斤,石灰300~400公斤。
配方二(27Kg草/m2合成培养料):稻草30000公斤,尿素400公斤,过磷酸钙400公斤,无机复合肥200公斤,石膏粉600公斤,石灰400~600公斤。
配方三(18Kg草/m2生物肥配方料):稻草20000公斤,尿素250公斤,过磷酸钙250公斤,生物有机肥1000公斤,石膏粉400公斤,石灰300~400公斤。
配方四(27Kg草/m2生物肥配方料):稻草30000公斤,尿素350公斤,过磷酸钙400公斤,生物有机肥1500公斤,石膏粉600公斤,石灰400~600公斤。
注:配方中无机氮肥使用有尿素、碳酸氢铵、硫酸铵等,可以根据尿素用量来换算,碳酸氢铵用量=尿素用量×2.7;硫酸铵用量=尿素用量×2.2。大力提倡使用生物有机肥,可明显改善培养料理化性状,增加有机营养,增强有益微生物作用,提高堆肥质量。
⑵培养料发酵
[室外前发酵]:堆制方式与秋栽蘑菇相仿,前发酵堆制流程如下:1~2天、5~6天、4天、3天、2天
采用生物有机肥配方料的堆制程式为5-4-3-2,通常堆制时间15天左右,由于加入生物有机肥,加速堆温升高,可克服因气温较低时而影响堆温上升的不利因素。在低温季节堆制培养料时,可在建堆后,用薄膜覆盖,但料堆的顶部和四周离地40厘米部分应裸露在外,以免产生厌气发酵。在炎热的夏季堆制培养料时,气温高,无需覆盖,只是雨季须盖顶,防止肥水流失。前发酵结束时,培养料为咖啡色或浅咖啡色,稍有厩肥味,允许略带氨味,含水量70%左右,即手握紧料时有8~10滴水。
[室内后发酵]:前发酵料进房后立即密封,让其自然升温,1~2天后开始人工加温,要求在10小时左右使温度达到60℃~65℃,保持8小时以上,进行巴氏灭菌。然后使室温慢慢地以每天2℃的速度下降至50℃,保温48℃~52℃之间需持续6~7天,保温期间要注意菇房的换气。后发酵结束后培养料的标准是:深褐色,有弹性,不粘手;无氨味、异味,具有发酵料香味;整个料层长满白色放线菌;含水量65%,手捏料有3滴水左右;PH7左右。在后发酵中,巴氏灭菌和高温培养两个阶段是最关键步骤,如果巴氏灭菌不到位,培养料中有害微生物得不到杀灭,高温培养不到位,氨气得不到有效固定,培养料质量较差,且易发生杂菌危害。后发酵流程如下:1天内、1~2天、10小时、8-12小时,5~7天;60℃~65℃,48℃~52℃。
三、栽培管理
1、播种及发菌管理
⑴翻格调湿
将发酵好的培养料在菇床上分摊均匀,整平床面。翻格时大开门窗通风。若料中氨气严重,应加大通风量;若氨气不重,可自然通风散失,或用甲醛溶液喷洒消除氨气。料PH值以7.5为宜。如果偏酸,可用1%的石灰清水调节。料含水量以65%左右为宜,料偏干则调湿;偏湿则应通风降湿。
⑵播种
用种量:播种量应按500ml谷粒菌种瓶播种面积6~8平方尺来计算,适当增加播种量可增强菌种发菌优势。播前将一切用具、容器、菌种外壁用0.1%高锰酸钾溶液擦洗消毒。将瓶壁轻轻敲破,弃掉瓶肩部老化菌基和玻璃,谷粒菌种放入盆中,用消毒过的干净手搓散菌种。
播种方法:谷粒菌种采用撒播方法,一般先将一半菌种量均匀撒播于床面,用卫生棍棒拍料面,使谷粒种落入料中;然后再将另一半菌种撒播料面,轻拍,使菌种与料接触,以利于菌种萌发、定植发菌。
⑶发菌管理
发菌管理主要是通气调控管理,防止闷气状态出现。播种后不同时间阶段应采取相应的调控管理措施。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70%左右,防止料的水分过度蒸发或杂菌污染。随着播种后时间推移,菌丝呼吸量逐渐增大,通风量应由小到大。天晴时白天少开门窗;阴雨天时多开门窗防湿闷。通风时不开对风窗,只开背风窗。高温时,晚间通气降温,白天闭门窗控制温度不升高。播种后发菌期不同阶段管理措施如下:
菌种萌发期:播种后三天内,晚间稍开背风窗,微量小调气。绝不可开对风窗和大开门窗。
定植封面期:播种后4~7天间,一般在晚间适当增加通风量和通风时间,仍不可开对风窗和大通风。
封面走菌期:播种7天后,菌丝封面并向下吃料走菌。应适当增大通风量和时间,可从上而下打一次签,间隔10×10厘米,有利加快走菌速度。
走菌一半期:当菌丝下伸到床料厚度一半左右,可从床底反面向上打签,改善料中换气条件,加速菌丝向料底走菌。
⑷发菌期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播种后发菌期间常见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不萌发:原因是劣质菌种,活力不强;化学药剂触杀伤菌种;料偏生或翻格不好,有料温。相应解决办法是选用良种,补种;待药剂失效,补种;降低料温后播种。
发而不吃料:原因是培养料有氨气;或偏干菌种播在偏干料上;或偏湿菌种播在偏湿料上。相应解决办法是先排除氨气,再播种;或适当喷雾调湿后隔天播种;或降低料的湿度后播种。
细而无力:原因是料太松,偏干;或料太湿,偏紧;或空气湿度高,料温高,菌丝上有水珠。相应解决办法是补湿,稍压紧;或打签轻撬松;或空气降湿(生石灰吸湿)。
杂菌污染:原因是高温高湿引起。若大面积污染,重新巴氏消毒处理后再补种;局部污染,撤料隔离,或用药剂局部控制。
2、覆土及管理
覆土技术是蘑菇栽培中核心技术之一,土壤质地不好,消毒灭菌不彻底、覆土方式不得当,覆土水分调节不恰当,都会影响蘑菇的产量和质量。
⑴覆土制取
覆土材料要求:良好的覆土材料应具备中壤质地、团粒结构好、持水性能强,且无污染(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有毒物质、杂菌)。应符合GB/T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中4对二级标准值的规定。
常用覆土材料:泥炭土富含腐殖质营养,持水性强,是最理想的材料;稻田土为水田耕作土壤,较长时间灌溉淹水,好气杂菌基数小,土壤质地和结构较好,稻田土比旱作土要好得多;无污染的河泥土,取出搁干,或拌砻糠淹制后搁干,也是理想材料;经过人工沤制的草塘泥也是理想的复土材料。稻田土是普遍采用的覆土材料。
取土制粒:稻田土取土方法一般为拖拉机旋耕法。墒情好的稻田土直接旋耕轧土;商情偏湿的,则耕翻暴晒1~2天再轧碎。取土场必须要精心选择,如果头一年新菇场,其周围可作为取土场;旧菇场周围一般不能再取土,防止污染;原取土场若取土两年以上,底层土质结构较差的,则不能再取用。制土粒方法一般采用旋耕法轧碎土,过筛分开大小土粒,小土粒直径为1厘米左右,大土粒直径为2~3厘米,过大土块应剔除。
⑵覆土消毒
覆土中病原菌很多,如果消毒不好,往往病从土入,导致疣疱霉等杂菌严重浸染。
化学消毒法:常用甲醛消毒法,1100平方米栽培面积的覆土约需用40%甲醛25公斤,配成300倍溶液均匀喷洒在土粒上,并用农膜严密覆盖闷2天,打开覆盖农膜让甲醛散发掉,再上床覆土。覆土上床前,最好用杀虫剂喷洒土粒预防虫害。
物理消毒法:常用蒸汽消毒法,用农膜严封土粒堆,堆底设有通气道,用蒸汽发生炉通入蒸汽,升温至70℃,持温2小时左右,即可达到消毒灭菌效果。
⑶覆土前检查
检查病虫害:覆土前应先检查床面是否有病虫害,可用药剂进行病虫害预防一次。
检查料湿度:一般表面料在发菌期水分散失,料偏干,需要在覆土前适当调湿,可结合病虫害预防喷雾调水,有利菌丝向料面生长。
⑷覆土方法
现在广泛采用二次覆土法,先覆粗土,后覆细土,具体做法如下:
覆粗土:当播种后发菌到底,一般15~20天左右,即可覆粗土。一种方法是粗土干覆,即将干粗土粒均匀覆在料面上,厚度为3~4厘米;另一种方法是粗土湿覆,即将粗土平堆在场地上,用1%石灰水调湿粗土,然后上床覆土;也可拌5%预堆消毒过的砻糠,采用砻糠混合土进行覆土。
覆细土:当菌丝爬到粗土层上半部,且气温适宜时,即可覆细土,细土要求干燥,亦可拌5%预堆消毒过的砻糠。细土层厚度为1厘米左右,覆土表面要平整。
⑸覆土后管理
覆粗土后管理:如果是干粗土,覆好干粗土后,就可进行粗土层的水分调节,采用轻喷勤喷方法,在2~3天内,逐步调足粗土湿度,要求粗土无白心,手捏能偏不粘手为宜。要加强通风管理,保持菇房内空气新鲜。如果是湿粗土,覆好湿粗土后,只要在1~2天内轻喷就可补足粗土湿度,这要比覆干粗土后调水省力得多。
覆细土后管理:一般覆好细土后,停一夜调细土水,达到细土一捏即散。用水量为每平方尺150~200克,分5~6次喷雾调入。如遇高温不急于调细土水。如果粗土层菌丝徒长,采用干细土覆上压菌,待2天后再调细土水。对于有经验的菇农,可以在菌丝长至粗细土间时,喷一次“定位水”,使细土高湿状态,迫使菌丝在粗细土间增粗纽结。如果出现细土表面菌丝徒长现象时,通过强通风倒菌,然后再覆一层细土。否则会导致出菇部位太浅,出菇太密,影响蘑菇产量和质量。
3、秋菇管理
从覆土到出菇,正常情况下,约15天左右就可出头潮菇,即进入出菇阶段。
⑴出菇前病虫害预防
对有疣疱霉等病害发生历史的菇房,可用药预防。用药前一天停水,每平方米可用1~2克施保功药剂配成1000倍药液喷洒,或用多菇丰1000倍液喷洒,每平方米水用量1~2公斤。喷药水后,停水一天。如果在前一次用药相隔4~5天后,再喷一次药,则控制病害发生效果更好。
⑵前期菇管理
水分管理:头潮菇调水,当土缝中出现纽结小白点时,应及时喷“结菇水”,以土层吸足水分不漏料为准,每平方尺用水量约200~250克,分7~8次调入,而后停水1~2天,当床面普遍看到米粒大小的菇蕾时,马上调“出菇水”,每平方尺用水量约250~300克,分7~8次调入,调至床面土亮晶晶,3~4小时内吸不干,当大批子实体黄豆大小时,可再喷一次“保质水”,每平方尺约50~100克,以保证出菇高峰有充足水分供应。前期菇调水,由于As2796前四潮菇潮次不明显,应采大留小,每采一批菇后,适当喷雾补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左右。调水原则是要求不调关门水,调水应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看菇调水,菇多多调水,菇少少调水,重水轻调,干湿相间;看天调水,天气干燥时多调水,阴雨天可少调水或不调水。
通风管理:出菇期间必须保持菇房内空气新鲜,防止菇房郁闷状态,否则会产生“气害”和“病害”。应适当常开几个窗口通风,保持相对的空气循环。通气速度应缓慢,经验判断方法,可向床面上喷一口烟,能在20秒内消失,则这样的空气循环速度正合适。每次调水须结合大通风。刮大风天气,应开背风窗通气。
温度管理:气温偏高时,晚间多通风,利用昼夜温差调节菇房温度,稳定菇房出菇温度。气温较高时,应采取降温措施,加厚房顶草帘;亦可用遮阳网降温。气温低时,白天多通风。阴雨天,昼夜通风。由于蘑菇为恒温结实性,昼夜温差超过8℃就会影响蘑菇的产量,故应调控好温度,防止急剧温差变化。
病虫害防治:出菇期间,床面有菇禁止使用任何农药。当菇房内温度高于17℃以上,很容易遭受病虫侵害,因此,必须调控好温、湿、气等环境条件,防止高温高湿及闷热状态出现;门窗装纱网防止虫害侵入。当出现虫害时,用适当方式诱杀。当出现病害时,轻微者局部清除用药防治;普遍严重者,则应将子实体全部清除,针对病情用药防治。当气温低于17℃,病虫危害相应大大地减轻。
⑶中、后期菇管理
菇潮期管理:中、后期菇潮期,由于出菇量逐渐减少,气温逐渐下降,水分蒸发量逐渐降低,因而需水量逐渐减少,故调水量和次数相对减少。其调水、通气、控温等管理要求与前期菇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前期菇管理一般在晚间即气温较低时段进行操作,中午温高时不操作,而后期菇管理一般在白天操作。
潮间期管理:中、后期明显出现床面无菇落潮间歇,该阶段主要做好养菌管理工作。中期菇落潮后,及时整理床面,拣除死亡小菇蕾,用细土补平凹穴;后期菇落潮后,应清理老化根状菌索,挑剔老菇根,再用细土粒填平。保持菇房内空气新鲜,做好保温工作,让蘑菇菌丝有一个作休生养息复壮的时间;在后期出菇期,可适当补施营养液,最简单办法,用1%碳酸氢铵或0.5%尿素溶液喷施。同时要做好病虫害预防和覆土层PH调节工作。
4、越冬管理
当菇房温度自然降到10℃以下,秋菇结束,即进入蘑菇越冬期。菇房温度5℃以下,菌丝进入休眠期。做好越冬期管理,可为春菇打好良好的基础。
⑴越冬前措施
当进入越冬期初,应清理菇床,剔除死菇、老根和老菌皮,然后补上一层细土,起到保暖保水等作用。
⑵越冬期管理
根据不同菇房的蘑菇菌丝生长情况,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潮越冬管理:对于蘑菇菌丝较弱的菇房,采用潮越冬方式。在越冬处理后,按每平方尺调水50~10克,分两天调好。对无杂菌的菇房,可调营养水;对有杂菌污染的菇房,可用5%石灰水调水。以后越冬阶段少调水,保持细土略花白。在保温保湿的前题下,适当通风换气,保持菌丝能活动,以不出菇为宜。万一细土发白,在气温较高(中午)时间内,少量喷雾补水。
燥越冬管理:对于料层和覆土层蘑菇菌丝生长较旺盛,菌丝洁白的菇房,采用燥越冬方式。越冬期间安排气温高的中午通风,降低土层和料层中水分,让菌丝进入休眠期,减少养分消耗,以利春菇产量。做好保温通气工作,气温高时,中午多开窗,可开对流窗;气温低时,少开窗,或开背风窗,保持菇房空气新鲜。
5、春菇管理
⑴管理要求
春天气候特征:春菇期气候温度由低到高,时冷时热,变化多端,昼夜温差大。当平均气温连续3天大于8℃以上时,即可进入春菇管理阶段。
管理要求:由于蘑菇菌丝经过越冬期,菌丝活力较弱恢复较慢。根据实际情况调好“基础水”,使菌丝恢复生长活力和老练。春菇阶段水分管理总体要求为“三月稳、四月准、五月狠”,对菇房周围环境应做好综合预防病虫害的工作。
⑵潮越冬菇房春菇管理
调好基础水:惊蛰以后气温开始回升,可稳调基础水,主要是提高空气温度,软化菌层,保养菌丝。当气温连续三天8℃以上,可利用中午时间补充床面水和增加空气湿度。温度低时,停止调水。根据气温由低到高,调水量宜少到多,逐步增加,稳步渐进地调好“基础水”。
出菇管理:一般4月份,当气温开始稳定在10℃以上,床面出现子实体,这时应增加空气湿度和床面水量,每平方尺用水量150~200克,分两天内调好。当大批菇黄豆大小时,再补调一次水分。4月下旬是春菇黄金时代,要准确及时调好出菇水。五月高温来临,应做好防高温措施。一旦遇到低温来临可重调水;若雨天或温高时应停调水;菌丝微弱,土层湿度高时应停水。通风管理因天而宜,低温时白天中午通气;雨天多通气;温度适宜时日夜通气;高温时夜间通气;如遇高温低气压天气,白天也应打开背阳地窗,防止死菌死菇。
⑶燥越冬菇房春菇管理
料板无隔层,菌丝较旺,色白的菇房:可用PH10的石灰澄清水浇穿料层,以床底普通有水滴为准,并立即在床反面打扦,将料板中水放掉。再在床面喷营养水,两天内调好。基础水调好后,通风半天可关窗,其后每天利用中气温度高时进行通风换气,促进新菌丝萌发。待菇房内闻到菇香味后,应逐渐加大通风量,促进菌丝老练。天气晴燥时应多打空气水;雨天多开窗,一般到4月份床面大部分子实体已形成时,才可调出菇水,进入出菇管理。
菌丝无力,有隔层的菇房:根据天气情况,适当轻喷勤喷,补足土层水,达到养菌带出菇的目的。调基础水一定要稳,不可盲目调大水。基础水调好后,其管理方法和要求基本同上。
3、菌糠处理
蘑菇栽培后的下脚料——菌糠,应合理化循环利用,可以直接作为农家肥料使用,也可制成营养基质,作为花卉、苗木、盒景、草坪等营养基质,或育苗的培养基质。
大家的认可是作者前进的动力,若对你有帮助,记得转发哦!
微信:laonong988
微博:老农讲三农
长按二维码识别图片,可关注我们!
关注后,了解更多农业行情、惠农政策,学习更多种植、养殖技术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4-07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