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果实涩度主要是由可溶性单宁含量决定的,单宁细胞数量多少和大小因品种而已,因此,品种间脱涩的快慢和难易也有所不同。此外,果实成熟期、温度等也是影响脱涩的重要因素。
硬果密封脱涩后的柿子
■柿子涩口的原因:
涩柿果实的单宁,绝大多数以可溶性状态存在于单宁细胞内,当人们食用果实时,部分单宁细胞破裂,可溶性单宁溢出,被唾液溶解,感到有强烈的涩味。甜柿子果实中的单宁,绝大多数以不溶性状态存在,当人们咬破果实时,单宁不为唾液所溶解,所以不会感到有涩味。
脱涩就是将可溶性单宁变为不溶性单宁,而并不是将单宁除去或减少。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比较常用的柿子脱涩方法,希望大家喜欢。
【1】温水脱涩:
将新鲜的柿子
(记住,采收柿子时千万不要出去果柄)
装入洁净的缸内
(装柿子的容器忌用铁质,以防铁和单宁发生化学变化而影响品质,因为单宁为酸,铁一旦遇到酸就会发生化学反应)
,最好是陶缸或木缸。然后倒入40~45℃的温水淹没柿子,缸口用旧棉被盖严实并保持温度。
保温方法因具体条件而不同,可以在容器下边生一个火炉,也可在容器外面用谷糠、稻草、麦草之类包裹,也可隔一定时间掺入一些热水。脱涩时间的长短与品种、成熟度高低有关,一般经过1~2天即可脱涩。这种方法脱涩的柿子味道稍微有点淡,而且不能久贮,2~3天后颜色发褐、变软,不能大规模进行。但脱涩速度快,小规模的柿子脱涩、就近销售时,采用此方法较为理想。
【2】冷水脱涩:
找一个大木缸,装满冷水,然后将柿子浸泡在冷水中,每天换水一次,大约七天左右即可脱涩。冷水脱涩虽然时间较长,但不用加温,无需特殊设备,果实也较温水脱涩的脆。
【3】石灰水脱涩:
每50公斤柿子,用生石灰1.5~2.5公斤。先用少量水把石灰溶化,再加水稀释,水量要淹没柿子。每天需要轻轻搅动一次,一般3~4即可脱涩。如果能提高水温,则能缩短脱涩时间。用这种方法处理,脱涩后的柿子特别脆。对于刚着色、不太成熟的果实效果特别好。但是脱涩后果实表面附有一层石灰,不太美观,处理不当还会引起裂果。如果把柿子脱涩的容器底部安装一个开关放水,脱涩后在原缸子里面反复冲洗,效果不错。
【4】二氧化碳脱涩:
将柿子装在一个可以密闭的容器内,容器上下方各设一个小孔,由下方小孔注入高浓度二氧化碳气体,当容器内二氧化碳浓度达到60%左右时,将上下孔塞住,封闭2~3天涩味即可消失。果实量少时,可用密封性好的腌菜坛子,洗净,然后把柿子放入坛子里,再把坛子倒过来放在水盆里,并保持水盆里长期有水,让柿子处于封闭状i态,一般15天左右才能脱涩。
记得小时候,这是农村家里面常用的一种方法。如果果实量大时,则需要干冰产生二氧化碳。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设备,规模较大,可在加工厂房进行,脱涩后,将果实取出放在通风处,让二氧化碳刺激性气味挥发掉后方可出售或洗净食用。
■总结:以上4种方法柿子脱涩后果实硬度较大,吃起来脆嫩可口,但不能久放。下面,再为大家介绍几种柿子脱涩方法。
【1】植物叶脱涩:
将采摘回来的柿子装入底部铺有10~12厘米厚切碎的新鲜马尾松针的容器内,柿子放好后,在最上面再覆盖一层8~10厘米的马尾松针叶,最后密封好容器。在一般室温下,经过3~5天就会脱涩。在我们恩施这边,马尾松很多,许多农户会在柿子转色后去采收松针回来脱涩柿子。这种方法脱涩后的柿子比较软,但也很绿色环保。
混果脱涩
【2】混果脱涩:
把柿子采摘回来后装入木缸里,与梨子、苹果、沙果、山楂等其它成熟的果实混放在一起,每50公斤柿子可放其它水果3~5公斤。分层混放,放满后封盖缸口,经过3~5天即可软化、脱涩,而且果实色泽艳丽、风味浓厚。
【3】酒精脱涩:
把柿子分层装入木缸内,每层柿子果面均匀地喷雾适量35%~45%的酒精或白酒(每公斤柿子用白酒或酒精8~10毫升),放木缸装满柿子后进行密封,放在室温下,一般5天左右即可脱涩。经过酒精脱涩后的柿子呈半软状态。在喷雾酒精时,注意酒精不能过多,否则果实容易变成褐色或有不适的味道。
【4】自然脱涩:
我们南方许多地方,果实成熟后一般不用采收,让它们继续长在树上,等到自然软化后再采,食用起来再无涩味。也有许多种植户当柿子成熟后,采摘回来放在家里让其自然软化,也能脱涩。这种不加任何处理而脱涩的方法称为自然脱涩。这种方法需要时间较长,但是自然脱涩的柿子果实色泽艳丽、味甜,前提是要完全软熟。
【5】乙烯利脱涩:
将采摘回来的柿子放在贮藏室,用250~500毫克/升乙烯利喷雾,一般3~5天即可脱涩。也可以在采摘前向树上喷雾250毫克/升乙烯利,3天后采摘,柿子脱涩效果不错。这种方法简便有效、成本低廉、规模可大可小,能控制采收时间,调节市场供应。脱涩后的柿子色泽艳丽,无药害。但柿子变软很快,如果在树上喷雾的,需及时采收。
自然脱涩
总结:
柿子的脱涩方法很多,也很简单。
上面4种方法脱涩的柿子较脆、下面5种方法脱涩的柿子较软。
但是我们在选择柿子脱涩方法时,更多的是考虑消费者的喜好和食用习惯。(鄂硒农技)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4-07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