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台湾人好像不恨日本人 为什么台湾人好像不恨日本人为什么台湾人好像不恨日本人

为什么台湾人好像不恨日本人

同属被侵略、被殖民的国家,为什么中国人恨日本人、韩国人更恨日本人,台湾在大众文化里却蕴含着对日本的「思念与依依不舍」?「海角七号」大卖时这问题被挑起,现在KANO大卖时还是有人质疑。嘉农得到甲子园亚军的前一年,雾社事件才刚发生,为什么大稻埕的「黄金年代」,日军却残暴镇压赛德克族?

顺着「大稻埕」与「KANO」的风潮,看看同时代的经济史:原来,在那年代,发生一件世界史上罕见的大事情,就是:台湾人「富起来了」。这段经济发展让西方学者惊艳,认为日本殖民地写下人类历史的特殊案例,称为「平衡而均惠式」的发展,认为是「成功的现代化」。

西方学者的溢美称赞,对比自白人殖民统治的残酷。从哥伦布残酷镇压圣多明哥岛,西班牙人虐杀中南美洲原住民,达伽马航海过程一路烧杀,荷兰人与西班牙人大肆屠杀海外闽南人,以及源源不绝被俘虏到美洲的非洲黑奴(北美印第安人的遭遇也没多好),西方人不把异民族当人看的历史血迹斑斑。也难怪,西方学者对日本人在台湾的统治啧啧称奇。

日本治台初期,遭遇台湾人顽强的抵抗。日本军人死于战乱与瘴疠,进占台湾消耗庞大国力,如1896年日本国库对台支出1800万圆,占政府岁出11%,导致在日本兴起「一亿圆让渡台湾」的声浪。

这时,日本政府在台湾实行「土地改革」,用不久后跌价的股票认购,强迫「大租户」(大地主)让出土地所有权给「小租户」,进行土地调查确认土地所有权、确立土地商品化。再加上建筑铁路等公共建设,日本政府完成前台湾巡抚刘铭传未竟的遗志(他没有足够的力量对抗大租户),奠定台湾「近代化」的根基—-这实际上是为了拉拢小地主,让社会稳定下来,提高生产力,以便征收比日本人还重的税负,逆转日本政府的透支。

台湾人的农耕习惯也让台湾的命运有别于其他殖民地。学者喜欢拿爪哇来比较。荷兰人统治爪哇时,也有土地私有化与商品化的改革。但爪哇原住民没有土地私有的观念,也没有台湾人这么热爱家庭农业,所以荷兰人经营的大公司得以廉价取得土地使用权,爪哇原住民变成大面积种植热带林园里的雇工。

台湾人喜欢自己有块小田地,日本人也乐见家庭农业的趋势。雇用工人要付薪水,雇主有雇主的责任,农工很难管理。小型自耕农因为可以吃自己种的米跟蔬菜,所以日本商人只要能设法在收购时压低价钱,台湾小农还是可以「自我剥削」,勒紧裤带活下去。毕竟是自己的田,有获利机会,农人会愿意设法增加产量与品质,大规模耕作里的农工不会做这些事情。而这些台湾小农的小田地,就让台湾人保留些微的自主与弹性。

台湾民心稳定之后,日本人开始追求回报。日本人需要吃糖,为了买糖每年要用掉许多外汇,1897至1903年,日本每年花费2300万圆进口砂糖,占日本外贸赤字的54%。台湾原本就有糖业基础,日本人鼓励台湾人种甘蔗,鼓励台湾小资本家成立糖厂。1902年,在官方主导下,台湾第一座现代化糖厂在桥头成立,并颁布「台湾糖业奖励规则」,台湾富商如陈中和纷纷抢建现代糖厂。

新式糖厂的榨糖能力远超过传统糖厂,添加产能造成糖厂竞争出高价收购有限的甘蔗,蔗价大涨三成以上。这会侵蚀日资糖厂的利益,也会降低日本劳动阶层的消费力。1905年,台湾总督府颁布「制糖厂取缔规则」,限定制糖厂只能收购当地甘蔗,蔗农不得跨区贩售。制糖厂成为总督有权许可或废止的特许行业。这年开始,日资大举来台,到1913年,连台湾富商经营的改良糖厂都已失去竞争力,日资糖厂最后吃下98%的产能与定价权。台湾蔗农失去待价而沽的机会,连台商也只能分到半匙羹。

但台湾小农可以选择不种甘蔗、改种稻米或甘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