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告】北瓜与南瓜到底是如何区分的 【深度报告】北瓜与南瓜到底是如何区分的【深度报告】北瓜与南瓜到底是如何区分的

【深度报告】北瓜与南瓜到底是如何区分的

【观点摘要】

1、明中叶以前所有的南瓜信息都不可靠。所谓元人贾铭《饮食须知》是伪书,其中所说南瓜不能用作明以前有南瓜的依据。

2、通常都根据李时珍所说,认为南瓜是从广东、福建沿海进来的,首先在这些地方种植,由南向北再传入内地,进入北京地区。而实际不是,明人各类文献记载表明,最初的起源和分布中心在南京、北京之间,以大运河为纽带的地区,南瓜应是明正德十五、六年间(公元1520-1521)由葡萄牙使者带到南、北两京,首先在两京之间传播开来,再传向全国。

3、与南瓜出现同时,还出现了北瓜之名,说的是南瓜中较小的一种,表明最初在南北两京传入的品种不一,而形成这种名称上的南北之分。

南瓜是世界重要的蔬菜作物,我国是南瓜的生产和消费大国,但迄今关于我国南瓜起源的时间和情景仍十分模糊。

目前通行的认识是,南瓜原产于美洲大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引入中国。但是在新大陆发现前的我国文献中却发现一些疑似南瓜的生物信息,甚至还有明确的南瓜食用知识。我国的南瓜到底是如何而来?近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程杰在《我国南瓜传入与早期分布考》一文中对我国南瓜的起源进行了考证,这对我国乃至全球南瓜种植史来说,是一个极其严肃的问题,有必要认真对待。

南瓜饼、南瓜粥、南瓜汤……南瓜美食真不少,对健康有哪些好处呢?近日,美国纽约营养学家斯科特·施赖伯博士等多位专家总结“爱上南瓜的八个理由”,告诉你南瓜究竟有多好。

1.帮助减肥。南瓜堪称减肥佳品,一方面热量低,另一方面其富含的膳食纤维有益控制食欲,防止乱吃零食,进而减少热量摄入,有益减轻多余体重。

2.护眼护肤。南瓜中丰富的β胡萝卜素可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有助于改善眼睛健康,减缓视网膜功能下降,进而防止失明。β胡萝卜素也可改善皮肤健康,抗衰防皱。

3.提升情绪。南瓜是镁的好来源,这种矿物质是一种天然镇静剂,参与大脑中多种化学反应,有助于预防抑郁和焦虑。早期研究发现,缺镁的人群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

4.有益心脏。除了抗氧化物,南瓜中丰富的膳食纤维对心脏也有好处。《美国医学协会杂志》刊登哈佛大学一项研究发现,高膳食纤维饮食的人比低膳食纤维饮食的人罹患冠心病的风险低40%。膳食纤维有助降低“坏”胆固醇,保持健康体重和降低血压,这些都有益预防心脏病。

5.保护前列腺。德国科学家发现,经常吃南瓜子的人群中,男性前列腺癌发病率较低。研究表明,南瓜子能从多个角度保护前列腺,其中的脂肪酸能防止前列腺细胞增生,使前列腺保持良好的功能。类胡萝卜素和锌有助预防前列腺疾病。

6.控压控糖。南瓜子中丰富的天然植物雌激素有助于预防高血压。其中90%的脂肪为不饱和脂肪,有助于稳定血压。南瓜也是糖尿病患者的最佳食物之一。研究发现,吃南瓜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水平,进而辅助降低血糖水平。

7.有助抗癌。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研究发现,南瓜子中富含维生素E等多种天然抗氧化物和多不饱和脂肪酸,能有效抗击自由基,降低癌症风险。

8.改善睡眠。南瓜子含有的色氨酸是血清素形成中必不可少的,血清素有助于褪黑激素的产生,该激素有助于调节睡眠——清醒周期,改善睡眠质量。

我国明中叶以前的南瓜记载均不可信

我国已有的讨论大致分两派:

一派根据我国明中叶以前已有南瓜的记载或疑似信息,认为我国南瓜种植应发生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南瓜的起源应是多头的,我国有可能是南瓜的原产地之一。

另一派认为我国明中叶以前的记载并不可靠或另有所指,我国南瓜必是新大陆发现后辗转传入。两派各执一词,长期纠结难分。有必要深入检讨考量,以求得合理答案。

上述两种观点分歧的焦点是对明中叶李时珍《本草纲目》之前有关南瓜记载的看法。

论者所说新大陆发现前我国已有南瓜,主要依据两种文献:一是元人贾铭《饮食须知》,二是明初兰茂《滇南本草》。

以元人贾铭《饮食须知》更为重要,构成了我国本土原产南瓜说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成了对立论者无法逾越而难以自信的一大障碍。

▲贾铭《饮食须知》电子版书影。其中的“粳米”条主要抄录李时珍《本草纲目》相关内容

然据笔者考查,两书有关南瓜的内容都应出于李时珍《本草纲目》之后。

所谓元人贾铭《饮食须知》,清中叶以前未见有人提及,清以前至少明中叶以前该书是否存在,值得怀疑。

该书抄录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迹象十分明显,诸食物条内容多取材《本草纲目》药物“气味”“主治”“发明”等项目中的宜忌之言。

比如“粳米”条的内容与《本草纲目》基本一致,而李时珍按其著述体例一一标明辑录唐人孙思邈、孟诜、明人汪颖以及本人所说。《饮食须知》没有这些出处信息,显然是抄缀李时珍的叙述,略加调整而成。

《饮食须知》果蔬类的先后顺序也基本沿袭《本草纲目》,其中南瓜内容应主要抄录《本草纲目》。传为云南嵩明人兰茂所著《滇南本草》的南瓜内容同样也应出于《本草纲目》。

李时珍《本草纲目》书影,明万历刻本。图中内容为“粳”纲,其中粳米“气味”的小字部分依次以“思邈曰”“时珍曰”“颖曰”“诜曰”引领多家说法,而元人贾铭《饮食须知》“粳米”条则几乎完全照抄,只是抹去了这些出处信息。

总之,所谓明中叶之前古籍中的“南瓜”内容,真实性都有问题,有抄述《本草纲目》的现象,不能作为美洲新大陆发现前我国已有南瓜的证据。

明中叶以前阴瓜、金瓜等疑似南瓜均不宜视作南瓜

同时又有一些未蒙南瓜之名而被疑为南瓜的信息,被今人视作我国南瓜起源的证据,也值得商榷。

首先是阴瓜。

此说源于元王祯《农书》,李时珍引述其说,称“疑此即南瓜也”。

王祯所述确实与南瓜相似,但有学者指出,王氏所述紧接甘肃一线甜瓜后,所指应是甜瓜之类。又称阴地种之,与南瓜生长习性不合。

另王祯称见于浙江,而明以来浙江各类方志未见任何后续对应的记载,王祯所说或为误记,性状也更似硬皮甜瓜,与南瓜的联系全本李时珍之疑,不足为据。

其次是所谓金瓜。

金瓜作为瓜名,我国宋以来古籍陆续记载,有甜瓜、黄瓜等多种指涉,主要指甜瓜中的黄皮品种,南瓜之名流行前的金瓜不能视作南瓜。

明中叶以来我国文献中的南瓜信息持续增加

我国本草、农书等文献中的南瓜信息主要有七例:

(一)田艺蘅《留青日札》,隆庆六年(1572)。

(二)李时珍《本草纲目》。

(三)王世懋《学圃杂疏》,万历十五年(1587)。

(四)江瓘(1523-1562)《名医类案》,由其子江应宿历时19年补订完成,跋文作于万历十九年。

(五)周文华《汝南圃史》卷一,万历四十八年。

(六)王象晋《群芳谱》,天启元年(1621)。

(七)王芷《稼圃辑》,作于明天启、崇祯间。

《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明代方志935种,包含南瓜记载的共118种。

出现最早的是嘉靖四十年(1561)的河北《宣府镇志》,最晚的在崇祯十五年(1642)。

《本草纲目》出版前的31年共有29种,《本草纲目》出版后至万历末的28年为56种,天启、崇祯间的24年为33种。

明嘉靖四十年(1561)《宣府镇志》最早记载南瓜,且南、北两瓜并载。这是电子书影

两类文献出现的时间大致同时,从嘉靖后期以来,构成了一个时间紧密相连、数量不断增加的过程。

与所谓元代、明初南瓜信息那样极度零星碎片化的情景明显不同,形成南瓜传入后持续发展、不断密集的历史信息链,充分显示了我国南瓜起步于明中叶并迅猛发展的客观事实。

我国南瓜应是明正德末年由葡萄牙使者传来

关于我国南瓜的来源和途径,以李时珍所说最为明确:“南瓜种出南番,转入闽浙,今燕京诸处亦有之矣。”人们一般多认其意是说南瓜从东南亚国家传来,转入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再北上传到北京一带。

其实不然。

李时珍生活的嘉靖、隆庆、万历初年,正是15世纪末期、16世纪前期美洲新大陆和沿非洲海岸至印度洋航线发现后,以葡萄牙为首的西方殖民势力大举东来,我国华南、东南沿海开始遭遇西方殖民渗入的时代。

李时珍所说不是南瓜进入我国大陆后的传播过程,而是当时随着海外势力辗转来犯而传入的情景。

李时珍身处内陆蕲春,没有到达广东、福建、浙江的任何经历,不可能了解此间葡萄牙人与我国交往的细节,更不可能掌握南瓜传播的具体进程,只是根据当时南番即葡萄牙商团辗转来犯的大致走向,视作南瓜传入我国的来源和途径。

明人称葡萄牙为佛郎机,不知其国所在,误以为在满剌加(马六甲)附近,因而也视为南番。

进一步考虑明嘉靖四十年(1561)以来的10多年间,从北方的河北、山西、山东到长江流域的江苏、安徽、江西,都有方志记载南瓜,南瓜实际进入我国的时间应该更早一些,有必要上溯到嘉靖初年而不是嘉靖中叶。

就葡中早期关系的整个过程看,另一种情景更有可能,这就是葡人来华之初即正德十五、十六年间(1520-1521),葡萄牙使者皮莱资及其随从翻译火者亚三一行北上南京和北京,直接带到南、北两京。

《大明舆地图·舆地总图》(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之京师(今北京)附近地区。自宣府镇(驻今河北宣化)以南之河北、山东诸州县几乎都种植南瓜。

明朝南瓜分布中心在南、北两京之间

受李时珍所说南瓜出南番、转闽浙、至燕京的影响,今人论南瓜初传多以广东、福建、浙江三省为起点和中心,由南向北逐步传入内地的。

但将明朝记载南瓜的118种方志分省统计,得出的结果则完全不同。

《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所收935种明代方志分省统计,数量排在前十位依次为江苏(含上海)、浙江、河南、河北(含北京、天津)、福建、安徽、山东、山西、广东(含海南)、江西。

而按记载南瓜的数量排列,排在前十位的依次是山东(19)、江苏(17)、河北(15)、山西(15)、安徽(13)、浙江(13)、江西(7)、河南(4)、福建(4)、陕西(3)。

粤、闽、浙三省现存方志的数量并不少,但三省记载南瓜的方志数量并不突出,与存世方志数量的比例更是远居其后。

浙江、福建现存明代方志数量遥遥领先,但南瓜记载的数量却大大落后于河北、山东等省。广东现存明代方志数量与山西相当,而南瓜记载却遥居其后。这充分说明,粤、闽、浙三省远不是南瓜传入我国的发祥之地或最初的分布中心。

《大明舆地图·舆地总图》(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之南京(今属江苏)附近地区。长江以北地区即今苏北、皖北诸州县几乎都种植南瓜。苏南的镇江、常州一带也多见种植。

数量排在前面的苏、皖、鲁、冀、晋五省才是明代南瓜种植分布的中心地带,它们由京杭运河南北贯通。我国的南瓜首先是在这以南北两京为中心,地缘关系较为紧密的南北带状区域内迅速传播而形成分布优势,进一步传向全国的。

南、北瓜的称呼反映了南瓜传来之初不同的品种源头

南瓜名称中最令人称奇的是,与南瓜同时出现了北瓜。

嘉靖四十年最早记载南瓜的河北《宣府镇志》即同时记载有北瓜,118种记载南瓜的方志中,南、北两瓜并载共有25种之多。

明人各类北瓜信息多与南瓜并举,所谓北瓜是南瓜之一种。

南、北瓜的差别有形状方面的,南瓜多是扁圆形,北瓜则多呈葫芦形。更重要的还是颜色方面的,成熟的南瓜或黄或红,而北瓜成熟时皮色多为深绿、青黑或像西瓜一样有条纹。

北瓜。明人所说北瓜,老熟时皮色仍深绿,果型稍小,今河北省行唐、井陉等地有见。此为行唐县九口子乡上庄村任彦国所摄贮存越冬的北瓜,2018年3月5日

为什么以南、北而不以皮色分称,耐人寻味。

清《(光绪)黄岩县志》一段说法,多少给我们一点启示:“南瓜俗名南京瓜,实大如钵;北瓜差小,俗名北岸瓜,以来自江北也。”这一说法不知所据,或是当地民间口耳相传,保存了一丝南、北瓜名称由来之始的历史记忆。

南瓜在我国的传种决非一蹴而就、一瓜单传,应有不同的途径、来源或机缘。

最初所传至少应有两个主要品类,分属长江南、北两岸,更有可能是葡萄牙使者在南、北两京时以不同南瓜或瓜种分别授受,而形成南、北不同的品种体系。

随着种植的不断扩展而会流并见,性状、质量明显不同,人们遂以南、北分别称之。这也进一步说明,我国南瓜最初的分布中心在南、北两京之间,而不是华南、东南沿海。

总结我们的论述,元人贾铭《饮食须知》是托名之作,其中南瓜的说法是抄录《本草纲目》有关内容而成,所谓新大陆发现前我国古籍中已有南瓜的信息均不可靠,我国南瓜应是外来物种。

李时珍所说“南瓜种出南番,转入闽浙”并非指南瓜进入我国大陆后的传播过程,而是说葡萄牙(佛郎机)殖民者由广东转闽、浙沿海寻求贸易,南瓜即由这批番人传来,时间应在明正德末年以来的20多年间。

明人有关文献记载充分表明,明朝南瓜分布中心不在华南、东南沿海的粤、闽、浙三省,而是明朝南、北两京间的苏、皖、鲁、冀、晋五省,南瓜首先是在这以南、北两京为中心,以运河为纽带,地缘关系较为紧密的区域内传播扩散而形成分布优势。

南瓜更有可能是明正德十五、六年即公元1520-1521年间由葡萄牙使者分别带到明朝南、北两京,由此形成以两京为中心、北略胜于南的分布格局。

南瓜、北瓜属于南瓜不同品种,最初即同时出现,应与这种两京为中心的分布格局有关,反映了南北不同的品种源头。

对老北京来说,南瓜可是当家菜,有权有势的人要吃蟹黄南瓜等名肴,普通人也要靠它抵挡饥荒,甚至休闲待客,也少不了南瓜子。《红楼梦》中,刘姥姥不会作诗,被逼急了,就曾以“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应付,她给大观园带的礼物中,也有倭瓜。

令人好奇的是,倭瓜为何又叫南瓜?

南瓜原产于南美洲,已有9千年的栽培史,哥伦布将其带回欧洲,以后被葡萄牙引种到日本、印尼、菲律宾等地,明代开始进入中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南瓜种出南番,转入闽浙,今燕京诸处亦有之矣。二月下种,宜沙沃地,四月生苗,引蔓甚繁,一蔓可延十余丈……其子如冬瓜子,其肉厚色黄,不可生食,惟去皮瓤瀹,味如山药,同猪肉煮食更良,亦可蜜煎。”

值得注意的是,元代贾铭在《饮食须知》中也曾提到“南瓜”,他说:“南瓜,味甘,性温,多食发脚气黄疸。同羊肉食,令人气壅。忌与猪肝、赤豆、荞麦面同食。”但此时哥伦布尚未发现美洲大陆,而中国亦未发现南瓜的其他野生种,因此书中“南瓜”绝非今天我们所说的南瓜,而是其他的瓜类植物。只是今天的南瓜也不适合与羊肉同食,故以讹传讹,甚至派生出“南瓜早就传入中国”“亚洲也是南瓜原产地”等等错误的说法。

南瓜的优点非常明显,它产量大、易成活、营养丰富,荒年可以代粮,故又称“饭瓜”“米瓜”。《北墅抱瓮录》中说:“南瓜愈老愈佳,宜用子瞻煮黄州猪肉之法,少水缓火,蒸令极熟,味甘腻,且极香。”所谓“子瞻煮黄州猪肉之法”,就是苏东坡制作东坡肉的方法,可见人们已将南瓜视为珍物。

从古籍上看,当时人们不仅吃果实,还吃叶,比如“以叶作菹,去筋净乃妙”,花亦能食,“泡以开水盐渍之,署日以代干菜”,但食花需去其心和须,否则太苦,而南瓜茎则可以“织屦及缫作丝为绦紃等物”。此外还用南瓜泡酒,被认为有利于保健,《本草求原》载:“蒸晒浸酒佳。其藤甘苦、微寒。平肝和胃,通经络,利血脉。”

有趣的是,光绪之前甚少见“南瓜”之说,多以“番瓜”“翻瓜”“蕃瓜”“房瓜”“窝瓜”称之,一方面是说它来自海外,一方面是说它体量巨大,此外还有“金瓜”一说,因为它色泽金黄,且有药用价值。鸦片泛滥时,南瓜常被用作药物,以治疗烟瘾。

南瓜传入中国有多条路径,但以广东、福建、浙江为最早。国人初期误以为南瓜来自日本,故名之为“倭瓜”,因日本在中国之东,所以又称南瓜为“东瓜”,而日本人则以为南瓜来自中国,所以称它为“唐茄子”(当时日本人将中国产品概称为唐物)。

到了清代中后期,南方南瓜沿大运河向北移栽,特别是山东,成了北方南瓜种植重镇,人们开始意识到此瓜应自南来“南瓜”之称开始流行。

作者:程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我国南瓜传入与早期分布考》,原载《阅江学刊》2018年第2期)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