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人相比全国其他地区的人更容易被称为“家乡宝”,直接说就是云南人特别恋家,就算远在天涯也会挂念“家”的味道。
——拉风哥
进入腊月的云南高原,干燥的风要吹上一个月,
有的美食是一定要赶在过春节前制作好的
,于是生活在云南老山之麓、洱海边的白族同胞,抓紧时间来准备佳肴。
几乎家家户户都爱做这传统的“吹肝”,而且手艺不凡,做出来的“吹肝”,色、香、味俱全。
“吹肝”作为大理白族的传统菜肴,这里的人家几乎都会,大理白族同胞招待外来宾客,也总要弄上一盘吹肝。
吹肝凉片,是最简单最常见的吃法,自然风干的吹肝像馒头一样涨开,脂肪收缩成了纤维状,切面密布着气孔。佐料被猪肝吸收浸透,再加上酸辣的蘸水,
味道极其爽口
甚至还略带一丝猪肝的甜味。
这美味的“吹肝”可自然保存10个月以上,一般要选在这一年之中最冷的“三九”季节,这样制作的佳肴才不会变质腐败。猪肝虽然常见,但是做“吹肝”的猪肝要选用新鲜饱满,色泽鲜红的新鲜猪肝,而且猪肝不能有破损,不然在向猪肝吹气时会漏气。
制作“吹肝”的手艺依赖于代代相传,妈妈婆婆将这门手艺传给女儿、儿媳,没有特定的食谱,大理白族姑娘就这么
耳濡目染传承了这门手艺
在大理鹤庆,每户人家都有一眼泉水,那水便是从玉龙雪山深处流出的千年雪水。而制作“吹肝”首先猪肝要用玉龙雪山的雪水洗净,然后,勤劳的白族妇女们就开始准备佐料了,佐料的调配是“吹肝”味道的关键。
主料辣椒是自家园子里采摘的辣椒制成的辣椒粉,红艳呛鼻,辣味十足,再加上花椒、醋、酱油和食盐,院子中的山泉水不用高温煮沸消毒就直接用来配置调料,最后还要加入浓烈的鹤庆乾酒,在酒精的作用下味道能很快沁入猪肝中。
接下来进入最关键的一步——吹猪肝,这需要肺活量大的男人来做,找一根中空的竹管拚老命地往肝里吹气,吹肝的人需要掌握力道跟技巧,用力过猛,猪肝会炸开漏气,漏气了就必须把破开的地方捆扎住。
吹一吹要拍一拍猪肝,让气体均匀的分散在猪肝的每一个角落,也是检验猪肝是否被吹的恰到好处的方法。猪肝被吹得就像一只烧透了的肥板鸭一样,这时吹肝的制作就大功告成了。
待猪肝吹好便要把事先准备好的佐料往猪肝气孔通道里填塞,直到填塞得差不多后,在外面涂上一些精盐。最后用根细麻绳子,将那个展翅欲飞,有些像雄鸡似的吹猪肝,挂在屋檐下面,为了防止吹肝在晾晒时候,干得不匀称,还在那些肝瓣之间,用包谷核夹着,防止生蛆,或干不透时有怪味。
经过冬天风霜的吹打,猪肝颜色慢慢变深,“吹肝”就可以食用了。“吹肝”可炖、可煮、可蒸还可以油炸。
到春节或者有亲朋好友自远方来之时,一道美味便分分钟可抬上桌。配“吹肝”的调料也是精心细作,需加入葱花、芜荽和杨梅等调料,食时,香酸四溢,味长独特,回味无穷。难怪,这佳肴成为当地白族有胞招待宾客的上品。不过,食“吹肝”时,当地还有个习俗,即每位
客人只能吃六片
传说,唐代初年,云南洱海一带居住着六个少数民族部落,历史上称为“六诏”,他们是白族的始祖。在每年向唐王朝进贡礼品时,总是每“诏”一份,而大唐的回礼也是每“诏”一份,“六礼”。所以白族同胞依据祖先留下的习俗,流传至今。再者,这里的白族同胞通晓汉语,他们用汉语中的谐音字,取吉利蕴意丰富生活——“
六六三十六,有福又有禄”,以示庆贺。
一道美味,裹挟着些感情,夹杂着一些文化,伴随着高原子民在时令更迭,成长离别的时光打下深深的烙印,这是在外游子怎样都不肯忘记的。
高原,山林,峡谷地貌特征明显的云南,有着丰富多样的自然食材,食物呈现简洁明了,质朴直接,是云南菜最主流的做法。“吹肝”,在云南人的食谱中的“另类”它有复杂的工艺来制作,要用时间来沉淀。它们承载着云南人的岁月记忆,裹挟着乡恋、乡思和乡愁。
-end-
来源:图文综合至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广告合作微信:875865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4-12
03-08
03-08
04-17
03-08
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