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90%的中国人喝奶都会拉肚子的真相 揭秘90%的中国人喝奶都会拉肚子的真相揭秘90%的中国人喝奶都会拉肚子的真相

揭秘90%的中国人喝奶都会拉肚子的真相

点击蓝字

关注博叔

博叔专业从事乳品研究将近20年,考察了国内外大大小小近300座牧场,现在回国希望将更专业的饮奶知识普及给大家,我希望用严谨的数据实验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让你明白如何挑选好牛奶。

牛奶素有“白色血液”之称,是营养学会推荐的全营养食品。不少人都希望借助牛奶来提高日常饮食的营养价值,但很多人一喝牛奶就拉肚子,不仅无法补充营养,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身体健康。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喝牛奶拉肚子这件事。

▲图片来自pexels

为什么一喝奶就拉肚子

肠胃功能较弱

当人体肠胃功能较弱的时候,更容易产生消化道疾病。如有消化道疾病的话,过量饮用牛奶极易增加肠胃负担,进而引发食用者腹痛腹泻。

[1]

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是消化反应,指人体内不产生分解乳糖的乳糖酶,致使乳糖被肠道内细菌消化分解为乳酸,打破肠道内碱性环境,进而引起腹泻,引发源是乳糖。

很多人会好奇,小时候食用母乳或奶粉,并未出现不适症状,为什么长大后反而喝不了奶了呢?

其实绝大多数人的乳糖不耐受都是成人型乳糖酶缺乏,是因为“用进废退”造成的,而不是先天缺乏这种基因。

断奶后,大多数人没有喝牛奶的习惯,导致人体内乳糖酶的活性不断下降,乳糖吸收能力降低进而发展成乳糖不耐症。当饮用牛奶的时候,由于乳糖酶的“不作为”,未被消化的乳糖直接进入大肠,刺激大肠蠕动加快,造成腹鸣、腹痛、腹泻、胃肠胀气等症状

[2]

▲图片来自pexels

蛋白质过敏反应

蛋白质过敏,是人体免疫系统对特定食物的不正常免疫反应,乳清蛋白中的乳球蛋白是引起牛乳过敏的主要成分。

简单的讲,就是人的免疫系统将蛋白质误认为入侵病原体,对其进行攻击,并产生其他化学物质,导致皮肤红肿,瘙痒,腹痛腹泻,消化不良,头痛咽喉痛,甚至引发哮喘等问题,经常出现在儿童群体当中。

[3]

目前还没有完全根治过敏的方法,预防蛋白质食物过敏公认的最佳措施仍然是严格避免特定食物的摄入。如果不确定自己是否是蛋白质过敏,可以考虑去医院进行过敏原检查。

乳糖不耐受,怎么喝奶?

1972年发表在《科学美国人》上的一项研究表明:

因为缺乏乳糖酶,华人对乳糖不耐受的比例高达93%。

由此可见,大部分人喝牛奶腹泻的原因,都是因为乳糖不耐。但乳糖不耐并不意味着不能喝奶。乳糖酶缺乏关系到各年龄人口的营养和健康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已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重视。在这里,博叔为你提供几个小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乳糖不耐受。

少量、分次喝奶

经研究,乳糖不耐受症状的强弱与摄入的乳糖量、胃排空时间、肠的运转时间和结肠菌群等因素有关。Hertzlers.R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每天摄入一定量的乳糖,能减轻腹泻、腹胀,并能使乳糖吸收不良者耐受大剂量、有规律的乳糖。

[2]

乳糖不耐受者空腹喝奶会有较重症状,但混合膳食时,牛奶的乳糖浓度可能在特定环境中得到“稀释”。胃肠中的乳糜作用和机械运动的增加,可提高乳糖吸收率。

因此,轻度乳糖不耐受者可以少量多次饮用牛奶,或者将牛奶配合谷物同吃。

饮用乳糖含量低或无乳糖的奶制品

重度乳糖不耐受者可选择乳糖含量低或无乳糖的奶制品饮用。

如在发酵过程中分解代谢掉了部分乳糖的发酵乳和奶酪,生产时就将乳糖分解掉的舒化奶等,一样可以摄入优质蛋白和乳钙。

不喝奶,不可以!

因为乳糖不耐,很多人选择不喝奶,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根据2021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我国居民奶类平均摄入量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各人群奶类及其制品消费率均较低,距离《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荐摄入量300g/天差距较大。

钙缺乏症也是我国常见的营养疾病,根据统计数据,我国不同年龄和不同职业人群的钙摄入量普遍低下,平均每人每天钙摄入量仅400mg,不足营养学会推荐量的50%。

奶类摄入不足是我国居民钙摄入不足比例较高的主要原因。作为乳糖不耐受者,如果牛奶摄入量不够,更易受到缺钙的困扰。

所以,无论是正常人还是乳糖不耐受者,都应以每日摄取300g牛奶或相当量奶制品为目标,坚持“终身饮奶”。

在选择牛奶时,博叔建议大家选择当地的奶源地产出的巴氏鲜奶,每日配送,能更多的保留牛奶中的天然活性营养。而在选择酸奶时,应注意其是否含有活的乳酸菌,选择保存更多天然活菌的低温酸奶。喝好奶,喝当地,喝当天。好牛奶就在你身边。

部分数据及内容来源:

[1]孙祖建.喝牛奶总腹泻试试这几招[J].食品与健康,2021,(5):20,22.

[2]吴晖,牛晨艳,黄巍峰,等.乳糖不耐受症的现状及解决方法[J].现代食品科技,2006,22(1):152-155.

[3]邵洁,李云珠.婴幼儿牛奶过敏的诊断和治疗[J].临床儿科杂志,2002.

关注【博叔】

了解更多牛奶知识!

点亮“在看”支持博叔哟~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