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6月份发表了一篇文章《“喝水都胖”和“狂吃还瘦”,一茶一汤来调理》,我的门诊就多了很多想要通过调理脾胃而增肥的朋友,其中不少是胃下垂的患者,今天我就来讲一讲胃下垂的知识。
胃下垂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常伴有其他脏器下垂,多发生在体形瘦长、久病体弱者。随着内镜的普及和发展,代替了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胃下垂往往容易被漏诊。但近年来随着胃下垂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大家不容忽视,形体瘦弱并有消化道症状的人尤其要注意。
胃下垂的表现有哪些?
轻度胃下垂患者多无明显症状;中度以上胃下垂患者则胃肠动力差,有消化不良的症状,具体如下:
腹胀不适:
患者多自诉有腹部胀满感、沉重感、压迫感。
腹部疼痛:
为持续性隐痛,常于餐后发生,与食量有关,进食量愈大,其疼痛时间愈长,且疼痛亦较重。同时疼痛与活动有关,饭后活动往往使疼痛加重。
恶心呕吐:
常于饭后活动时发作,尤其进食过多时更易出现。
大便秘结:
多为顽固性,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同时有横结肠下垂,使结肠肝曲与脾曲呈锐角,而致通过缓慢。
神经精神症状:
由于胃下垂的多种症状导致患者精神负担过重,因而产生失眠多梦、忧郁多虑等神经精神症状。
此外,胃下垂的患者常有消瘦、乏力、低血压等表现。
胃下垂是什么原因引起?
胃下垂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以下几点:
体质和体型:
胃下垂常是内脏下垂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体型和体质有一定关系,如瘦长体型和无力型,其胃的位置就较其它体型的人低。
腹压降低:
如经产妇、腹腔巨大肿瘤摘除术后等,会使腹压降低,从而引起内脏下垂。
其他因素:
如饮餐后立即运动、过度消瘦使腹内脂肪衬垫减少,幽门梗阻患者使胃潴留扩大、胃张力减低,等等这些都可以引起胃下垂。
总之,凡能造成膈肌位置下降的因素,如膈肌活动力降低,腹腔压力降低,腹肌收缩力减弱,胃膈韧带、胃肝韧带、胃脾韧带、胃结肠韧带过于松弛等,均可导致胃下垂。
如何确诊胃下垂
胃下垂确诊主要依靠X线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根据站立位时胃小弯角切迹的最低点与两侧髂嵴连线的位置分为三度:
轻度:
胃小弯角切迹的最低点位于髂嵴连线下1.0~5.0cm。
中度:
胃小弯角切迹的最低点位于髂嵴连线下5.1~10.0cm。
重度:
胃小弯角切迹的最低点位于髂嵴连线下10.0cm以上。
中医如何看待胃下垂?
胃下垂属中医“胃下、胃薄”之范畴。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胃下的论述,如《灵枢·本脏》曰:“肉不称身者,胃下”,“肉么者,胃薄”,“胃下者,下管约不利”。
“胃下”是胃组织结构位置下垂的简称,属于胃腑形态异常;“胃薄”是指胃壁肌层的厚度不足,也包括胃消化分泌功能欠佳;“下管约不利”指结构上脆弱、易损伤的特点。其中“下、薄、约不利”等字即是胃下垂结构与功能的病理概括。
胃下垂主要与脾胃相关,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是本病的基本病机。
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司升清,胃主降浊,二者升降相因,脾升胃降,升举得当,气机才能顺畅;若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无力举托,脾失升清,胃失和降,就会导致胃下垂。
胃下垂该如何治疗?
目前西医治疗胃下垂并没有特效药物,只是加强营养、锻炼,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个体差异来采取对症治疗。
西医对症治疗
腹胀不适、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多用胃肠动力药物、抑酸药物、消化酶等。
中医治疗有效
中医治疗胃下垂有较好的效果。早在金元时代,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创立了
补中益气汤,
后世医家多用此方治疗胃下垂。
补中益气汤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
方中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故为君药。配伍党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药。当归养血和营,协党参、黄芪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共为佐使。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补中益气汤主要用于治疗脾虚气陷证。
此症常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弱;除了治疗胃下垂,还可以治疗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提醒一下,部分胃下垂病人属于其他的中医证型,所以要结合辨证论治,选用对应的方药。
胃下垂的日常生活调摄
胃下垂的患者,日常的调理也很重要。
饮食调理
胃下垂患者的饮食是其恢复的一个重要内容,宜少食多餐,进食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品。进食的时候要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这样可以将食物充分的磨碎,让脾胃更容易消化吸收。
避免餐后剧烈运动
胃下垂患者要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活动,特别是在进食之后;饭后适当平躺休息有助于胃下垂的康复。
加强腹部肌肉锻炼
胃下垂的患者要加强腹部肌肉锻炼,不妨从仰卧位坐起,每天早晚各练习每3组,每组可连续做8~10次。初练者可降低动作标准或请人协助,如按住双腿、牵拉双臂等,以减少腹肌用力等。切记不可求成心切,需从小量运动做起。
活学活用
下列哪些属于酸味食物的功效?
A.生津和胃
B.养肝护肝
C.滋阴润燥
D.温中祛寒
我们将在下期公布答案,欢迎大家在留言区留言。
上期答案:ACD(注:风热感冒者、阴虚内热者、体内积热者,最好少吃生姜。)
大家日常有什么问题和心得,欢迎互相讨论和交流,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