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因它附于乌头(母根)而生长,故名附子。
中医认为,附子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入心、肾、脾经,有回阳救逆,温肾助阳,祛寒止痛之功。本品味甘大热,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下补肾阳以益火,是一味温里回阳,散寒止痛要药。
《本草纲目》言其“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珍珠囊》言其“温暖脾胃,除脾湿肾寒,补下焦之阳虚”。
临床观察发现,附子上通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一般认为,煮粥服食,以脉微细无力或沉迟,舌苔薄白而舌质淡胖,口不渴,肢冷畏寒,大便稀溏者最为适宜。
不过,附子有毒,用不好会出性命的。据《汉书》记载,汉宣帝时期,大将军霍光的妻子想让自己的女儿做皇后,想法谋害当时的皇后许氏。许氏分娩之后,霍光的妻子就胁迫御医淳于衍利用服药的机会进行谋害。淳于衍暗中将捣好的中药附子带进宫中,偷偷掺合在许皇后要吃的药丸内。许皇后服药后不久,即感到全身不适,很快昏迷死亡。
因此,附子的用量,向来争议很大。一般附子用量都不超过15克。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加大用量至30克左右。确为内寒严重,可用到50克左右。所谓的“火神派”,更会用到100克以上。究竟用多少,由中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医生自己的用药经验来决定。
附子须先煎,小剂量(9克左右)先煎半小时,中等剂量(15克左右)先煎1小时,大剂量(30克以上)先煎2小时,头煎如此,二煎小火煮40分钟即可。煎附子时加生姜一块(约30克,拍碎)、蜂蜜一两更好,可以减低附子的毒性。
说了附子,再简单给大家简单说一说比较有名的古方--附子理中汤。
经常坐诊,医生常遇到一些患慢性腹泻的病人,虽然不是什么大毛病,但是,俗话说,好汉不经“三泡稀”,再好的身体,也会不堪忍受慢性的消耗、隐隐的腹痛、外出常要“如厕”的尴尬。
腹泻,从西医的角度说,情志、微生物感染是溃疡性结肠炎重要的诱发因素,而中医认为此病乃属“泄泻”、“痢疾”、“肠风”、“脏毒”范畴,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变在脾胃与大小肠,脾虚、湿浊是导致该病的重要原因。病因找到后,要在治疗上标本兼顾,温中健脾,涩肠止利,佐以化浊,用基本方“附子理中汤”,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加减即可。
一天,一个三十岁上下的女性带着自己的母亲来看病,说她的母亲来看望她,为了让食物更可口些,女孩烹调的食用油太多了,吃了一顿饭后,母亲就开始消化不良,要去厕所。从吃过饭到来到我的诊所之前短短的几个小时,就去卫生间达到五次。女儿担心母亲这样下去会脱水,便带她来到这里。
医生看到她的第一眼,就发现她面色很白,神疲倦怠,好像连走路都要扶一把了,再看看舌苔,舌淡,苔薄白,把把脉,则脉沉细弱。医生问她是不是喜欢喝温热的食物,特别怕冷。她说,你怎么知道......
另外,她还说,在家里解大便的次数也比较多,一天有三四次,大多是清晨四五点钟的样子,一听到肚子咕噜咕噜叫了,就要立刻起床去厕所,解完大便后症状就消失了。还有一种现象比较奇怪的是,每次吃完饭后,必然会要去厕所解大便,可人必须要吃饭,只好是这边吃完,那边拉,这种症状一拖就是二十多年,如果碰上次数特别多,就吃点止泻药,次数就会减少。时好时坏,除了人瘦点之外,也没有其他毛病,她也没有在意。
根据她的表述,这属于脾肾阳虚,命门火衰,火不暖土。让她停服其他止泻的西药,给她开了6剂附子理中汤,用水煎服。一个星期后,她的女儿再次来到医生诊室,高兴地说,母亲腹泻的次数明显减少了,感谢医生将伴随她母亲二十年的腹泻顽疾治好了。
日常观察舌象,可以简单判定是否用附子理中汤:如果舌胖大、有齿痕、舌苔满布、白厚腻,水湿弥漫,用附子理中丸;
如果舌苔很薄,甚至没有舌苔,或者发黄,那是有热,不适合用附子理中汤。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