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钉肉饼不是老北京的传统小吃︱它和慈禧太后没关系 门钉肉饼不是老北京的传统小吃︱它和慈禧太后没关系门钉肉饼不是老北京的传统小吃︱它和慈禧太后没关系

门钉肉饼不是老北京的传统小吃︱它和慈禧太后没关系

点击上方

“徐徐道来话北京”

,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今天推送图文与音频内容不同,点击音频可直接收听!

两个不相识的人据一张桌子吃包子,其中一位一口咬下去,包子里的一股汤汁直飚过去,把对面客人喷了个满脸花。

肇事的这一位并未觉察,低头猛吃。

对面那一位很沉得住气,不动声色。

堂倌在一旁看不下去,赶快拧了一个热手巾把送了过去,客人曰:

"不忙,他还有两个包子没吃完哩。

"这一段精彩幽默的描写,来自文学家梁实秋先生的《汤包》一文,文中写的是吃南方汤包的趣事。

但在北京,如果您急着吃门钉肉饼,也会有这样的情形再现。

很多吃过门钉肉饼的朋友,恐怕都会在小吃店里,或是各种渠道,听说过慈禧太后命名门钉肉饼的传说,但我想告诉您的是,根据我们节目制作人小强的考证,门钉肉饼,并不是老北京的传统小吃,从它风靡京城的起始年代来看,其实,也就才30多年的历史。

老北京那些小吃

梓奕荣轩

据这位作者的讲述,我们还是称它为正宗的传统小吃。

门钉肉饼,也叫门丁肉饼,它是北京的一种正宗传统小吃。这个名儿听起来有点儿俗,但是很形象。因为,这个肉饼做出来,看起来很厚实,样子很像古代城门上一个个凸起来的钉帽,由此就被北京人这么叫了。

此外,据说,门钉肉饼还有吉祥的含义呢。但不知道,它怎么能给人带来好运。不管如何,只要好吃,就是王道。

老北京的门钉肉饼,做出来油拉拉的,一点儿不吝啬。俄顷因为是牛油,饼子上的油很容易凝固,所以,必须趁热吃,才比较好,口感才佳。当然啦,趁热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太急,因为不小心就会烫嘴的。

还有吃门钉肉饼的内行人,跟外行人会很不一一样。老北京人在吃的时候,他们会淋上-些醋。为啥哩?因为这既能去除油腻的味道,还能加上丝醋酸,这对于那些平常“爱吃醋”的人来说,无疑能增添更美的口感。

门钉肉饼和普通馅饼的区别在哪?

原来,一般的馅饼大都是扁的,而门钉肉饼则很厚,高约三公分,直径为五公分,看起来像个圆柱体。

其实,门钉肉饼原料也就那么普通,它全凭的是独一无二的手艺。它用的无非是普通面粉和馅料罢了。

面粉满大街都能买到,但是馅料可就不那么容易得到了,那需要自己亲手弄啊。这个馅料,据说也就这么几种:牛肉、酱油、鸡蛋、洋葱、味精、糖、盐、十三香。

如果不用十三香,就用花椒水。如果不嫌麻烦的话,当然还可以增加其他的调料。

但是,传统的肉饼馅儿是牛肉大葱,但门钉肉饼却很讲究,用的是牛肉的上脑和鲜嫩肥瘦相间的部位,然后剁成馅,再用香油、洋葱、鲜姜、花椒等辅料拌制,皮薄馅足,外焦里嫩,清香润口,咬一口,鲜汤直往外冒,难怪成了一种美味小吃了。

你看做的时候,就跟包饺子的面团那样,先给面粉加些凉水,然后抟揉,把它和成柔软的面团,再估摸着饧上半个时辰。为了让面团筋道,期间还要再揉一回,不能偷懒,这样才能使得面团蓬松。

在这之后,再把牛肉馅、鸡蛋,与其他各种调料一起搅拌,调匀的同时,添加适量的水来搅拌,这样就可以随时掌控肉馅的干稀度。最后,还要切碎洋葱丁,加进去,拌匀。这样肉饼的馅料就做好了。

接着,要把这块大面团分成小型剂子,通常比饺子的剂子略大,然后一个个擀成面皮,薄厚适度,不能太薄,也不能太厚。再加入之前做好的肉馅,像馄饨那样紧密收口。要注意的是,要让收口朝下,并且将它搓成馒头样儿的饼坯。

这就剩下最后一道工序了。

烧锅煎油是肯定的了。先将平底锅烧热后,再将火调小,加入适量的植物油,等一会儿,当油变热时,再把饼坯放进去。还没完,需要再加上一些水,然后盖上锅盖,火候不变,就等着瞧了。大约一刻钟后,等到锅内的水基本变干,翻开饼子的底部,只要煎成金黄色时,就可以把饼翻个脸儿,等到正面再煎到金黄色时,香喷喷的门钉肉饼就可以出锅啦,大功告成。

门钉肉饼怎么就大红大紫啦?!

要说天下的肉饼数不胜数,什么牛肉饼、火腿饼、陕西腊汁肉夹馍,等等,那么北京的这个肉饼到底有什么来头,又是怎么大红大紫的?

说实话,北京的名小吃,有不少都跟慈禧这个老太太沾上那么一点儿干系,因为她老人家就嘴馋。老北京的门钉肉饼也不例外。

相传,光绪年间的某一天,御膳房的御厨给慈禧做了一顿糕点,慈禧尝了后,很不满意,觉得这几天的味道怎么老一样。不用说,这是她老人家吃腻了的缘故。

慈禧便给御厨下达了懿旨,必须另做一道来,口味要新,只要新,即使不太好吃也罢。话虽这么说,御厨哪敢让老佛爷吃不顺口呢?

御厨大师傅只好绞尽脑汁,想新招。突然,他想起了前几天,一个老乡来京城时,给他带来了几个肉饼,蛮好吃。大师傅便按照那个肉饼的馅料,开始做了起来。

一袋烟的功夫,当他把带馅的饼子做好后,自己先尝了一个,嗯,还不算差,便赶紧把这东西呈了上来。老佛爷一尝,果然是新口味,不仅从来没吃过,而且还很好吃,这让老佛爷一下子爽了,便问这是什么东西。

刚做的,自然没有名儿,不过太后当下在问,不能不回答啊。于是,那位大师傅想到这馅饼的形状很像紫禁城大门上的钉帽,只好说道:“回老佛爷话,这名儿不太雅。”

“不太雅也要说。吃的东西,要那么雅干什么?”慈禧还挺知理儿。

大师傅只好回答说:“这是俺们传统的门钉肉饼。”就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门钉肉饼悄然诞生了。

后来,这个肉饼传到民间巷子,加上慈禧好这口儿,弄得它的名气很大。人们就都知道北京有这种肉饼了时到如今,老北京门钉肉饼的老字号招牌店面,还有那么几家,慕名而来的人极多,一般都没座儿,所以,要想吃到正宗的肉饼,得及时抢座啊。

老北京的风味小吃和历史渊源之门钉肉饼的三个传说

墨非编著

门钉肉饼的第一个传说

相传,慈禧路过紫禁城的城门时,见到城门上的门钉甚为高兴,随口便说:“我今天想吃这个。

”慈禧当然不能把门钉取下来食用,回宫后随侍的人把慈禧的意思转达给了御膳房的厨子们,厨子们全都挖空心思琢磨老佛爷的旨意,经研究,他们认为慈禧想吃的应该是状若城门门钉的食物,由于门钉象征着皇家的威严,这门钉食物也必须体现出皇室的威仪,口味自然也不能差。

最后他们用牛肉烙制了3厘米高的状似门钉的肉饼,一连烹制了九九八十一枚,对应着皇城大门纵九横九的八十一枚门钉,慈禧太后一看甚合心意,满意地说:“我心中所想的正是此类食物。

”老佛爷突发奇想的一个念想成就了老北京的风味小吃--门钉肉饼。

门钉肉饼的第二个传说

一天,御膳房的厨子给慈禧烹制了一款新式肉饼,慈禧品尝后,觉得味道非常好,十分符合自己的口味,便问这食物叫什么名字。那厨师把心思都花在研制新菜品上了,尚未给这新款点心取名,然而慈禧询问,自己总不能不作答,不应声恐惹恼了老佛爷,说错了话又怕招来祸事,好在他随机应变的能力很强,片刻搜肠刮肚的工夫,就想出了一个吉利的名字,他想坐拥君权的慈禧必然对权力的象征感兴趣,于是脑海里便浮现出宫廷大门上的门钉来,这门钉可是皇家权力的代表,而这肉饼比一般饼类要高出许多,不正像那一枚枚门钉吗?遂张口答道:“回老佛爷,它叫门钉肉饼。”门钉肉饼就这样定名了。

门钉肉饼的第三个传说

宫中有位太监偶然在外面看到了门钉肉饼,被它独特的外形和浓郁的香味吸引,心想何不把它进献给慈禧,也许她会喜欢的。

老佛爷素来喜欢尝鲜,对民间小吃亦不排斥,如果当真看上了自己呈献的肉饼,可能会嘉奖自己或者提升自己在宫里的地位。

这位太监喜滋滋地把肉饼献给慈禧品尝了。

慈禧吃过后,非常喜欢,不紧不慢地说:“嗯,有点意思,味道不错,这饼又高又圆,倒是挺像皇宫里的门钉呀。

”于是这厚厚的牛肉馅饼就有了名字,叫作门钉肉饼。

由于受到过慈禧太后的称赞,门钉肉饼身价高涨,市面上的生意变得异常火爆起来。直到今天,人们对慈禧喜爱的门钉肉饼也是另眼相看的,连慈禧眼光如此高的统治者都钟爱的食物,想必也是非同凡响吧。

制作人小强揭密门钉肉饼为何不是老北京传统小吃

说到和慈禧太后有关的民间传说,基本就是这几种,反正无一例外,说的都是这种小吃和慈禧太后有关。但是,如果您遍查宫廷御膳,可真的查不到这种食物名称,这是为何?

可见,门钉肉饼的名字一定是创制者自己编撰的,并且附会上了慈禧太后。

谁让慈禧太后喜欢吃呢?什么豌豆黄、臭豆腐,都能赐名,为什么不能为一个肉饼赐名呢?

其实,遍查北京小吃方面的著述,清代和民国期间都没有门钉肉饼这个名称出现,特别是民国大吃家唐鲁孙、梁实秋等人,写过豆汁儿、硬面饽饽、爆肚儿、甚至是熏鱼儿、汤包等等,但都没有写过门钉肉饼。即便在1997年出版的收录有近900种北京小吃名称做法的《闾巷话蔬食》一书中,也没有见到门钉肉饼的踪影。

也许是我们节目组制作人员年龄小,反正,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大家在北京小吃市场都没吃过,也没见过这种小吃。如果收音机前的听友,您有相关的不同真实史料,也欢迎您通过微信公众号和我们联系,为我们提供,我们会和大家一起分享您的珍贵回忆。

制作人小强能查到有关门钉肉饼的最早记载,来自1991年,北京朝阳区作家谭宗远先生的一篇文章《门钉肉饼》,

文中记载,他第一次吃门钉肉饼,是在十五年前的夏天,也就是1976年,并且,是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的一家清真馆。因为便宜实惠,并且肉多解馋,所以,让当时囊中羞涩的谭作家记忆尤为深刻,反复吃了多次。从内蒙古兵团回到北京后,谭宗远先生再吃到门钉肉饼,就是当年朝内南小街东南角永兴斋的特色美食了。

谭宗远先生在文中这样写道:

永兴斋坐落在朝内小街东南角,开张总有六七年了。这是家名副其实的小馆儿,小得就像耳朵眼儿,可名气却不小,四九城的人差不多都知道它。它门口写着几个大字:专营门钉肉饼。饭口打这儿路过,你会闻见那扑鼻而来的油烘烘的肉饼味儿。

头一回进永兴斋,是在一个冬天。

冬天天短,我们两口儿带着孩子逛完东四,天擦黑了,懒得回家做饭,商量在外头吃点什么算了。商量来商量去,商量到门钉肉饼上头,得,就是它了。走了一站多地,老远就望见永兴斋亮堂堂的灯光。

永兴斋被一道玻璃隔扇一分为二,隔扇那边是操作间,这边是店堂。店堂很小,仅够排开四张桌子、一个火炉,余下的空间就很窄了。难得店里有办法,齐着窗户根儿又搭起一块板条儿,铺上花砖,算是添了一张长桌,可容二三人边观街景边吃饭。此刻,店里生意已近尾声,吃主儿只剩几位,我们没耽搁就吃上了肉饼。肉饼很便宜,两毛五一两,一两两个,我们要了八两。

东西一端上来,我一见那圆墩墩的样子、小小的个头、焦黄的颜色、油汪汪的皮儿,猛丁想起昔日在呼市的口福,恍然大悟:肉饼啊肉饼,原来你叫“门钉”。我于是跟妻说:“这饼我过去吃过,一直不知道名字,总以为就叫‘小肉饼’。今日重逢,为它正了名,也算一件快事。”“门钉”之名确实起得绝,活画出这饼的样儿——像城门上的铁钉,也透出这饼历史悠久。八两饼,十六个,仨人吃,没吃了。我吃了三两六个,已觉肚圆。想当年吃半斤玩儿似的,如今三两已饱,盖回京几年膛油加厚之故也。吃罢肉饼,又来了碗红豆粥,嘴头一抹,满意而去。

不过,在1992年邓云乡先生所写的《门钉包子杂说》一文中,作者写的是门钉包子,可见,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到底是门钉包子,还是门钉肉饼,北京城的吃家们,连名字还没统一。而之所以当时邓云乡先生会写这篇文章,和当年永兴斋的门钉肉饼已经火遍京城有关。不过,根据邓云乡先生的生活经历,他还是称呼这种小吃为门钉包子。

在邓云乡先生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七·七事变前,门钉包子在北京是很普通的名称,一般人都知道。那时北京人吃包子,大体可以分作三大类:一是家庭自己做的包子,不论猪肉、羊肉,或是甜的、紫的、菜的都可以。这是家常饭,小户人家,主妇自己做。中产之家,能用得起女佣人,张妈、王妈之辈,便由张妈、王妈做。一些富有之家,诸如旧式官僚、高级教授、清代遗老、梨园名伶以及一般大买卖的厨房,总之,凡用得起厨子的主儿,那自然由厨子做。这种家常包子,不论谁作,都是有褶的,个儿比较大,馅儿也多,这种样子的包子,在街上一般都是买不到的。二是包子铺的包子,这是最简单的包子,其馅子不是猪肉葱花,就是羊肉葱花,都是肉猪杠或羊肉床子卖剩了的零碎肉,再卖给包子铺作包子。三是高级包子,如小笼包子、汤包、叉烧包子、火腿包子、香菇包子、干菜包子等等,而“门钉包子”正是高级包子的一种。

再往后到1998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辈王瑞年、高虹老师,邀请小吃界的前辈陈连生和朱锡彭两位老先生撰写《京城琐谈》北京小吃一书,里面不仅介绍了门钉肉饼,还介绍了汉民类似小吃水晶门钉。而有关慈禧太后命名的传说,最早出处就是这本书。不过,当年类似的传说实在太多了,并且大多是餐饮界为宣传而杜撰来的,根本没有事实依据,更经不起推敲考证。

综上所述,节目制作人小强认为,从门钉肉饼的真实流传历史来看,它并不是北京的传统小吃,

早只是有钱人家的家常美食,即便有商家经营,也属高级包子,普通百姓无缘享受口福,并且叫做门钉包子。后来,门钉肉饼经永兴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推向市场。因为店铺位于朝阳门内南小街把口处,物美价廉,时常排队,才口耳相传打出名头,特别是当时店铺门脸上的“专营门钉肉饼”的醒目大字,才让门钉肉饼这个名称火爆北京城,进而取代了原来“门钉包子”的称呼。再后来,南小街拆迁改造,永兴斋并入红岩饭馆,再往后,南小街拓宽,红岩饭馆消失不见,永兴斋门钉肉饼在北京城也就永远消失了。虽然现在也有一些店铺经营门钉肉饼,但早就没有了永兴斋门钉肉饼的正宗老味道,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FM1039:周一至周日

早6:00-6:30

徐徐道来话北京

326896656@qq.com

扫描关注线下活动早知道

发现更多精彩

关注公众号

本节目图文音频所有权利归属于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