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核抗体和抗核抗体谱与不良妊娠 抗核抗体和抗核抗体谱与不良妊娠抗核抗体和抗核抗体谱与不良妊娠

抗核抗体和抗核抗体谱与不良妊娠

l948年Hargrave等人首次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存在破坏细胞核的抗体,命名为狼疮因子,后来发现狼疮因子是抗DNA抗体和抗组蛋白抗体,从而掀起了抗核抗体(ANA)研究的热潮。

一、抗核抗体与抗核抗体谱

抗核抗体(ANA)是整个抗核细胞内一系列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其靶向目标包括细胞核内的DNA、RNA、蛋白或这些物质的分子复合物。ANA抗原存在于凋亡细胞表面结构中,当凋亡细胞增多或凋亡细胞清除率下降,均会增加抗原的显露,增加ANA及抗磷脂抗体的产生。根据不同的抗核原,ANA分为:抗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非组蛋白抗体和抗核仁抗体。自身抗体可判断疾病的活动性及预后,观察治疗反应,指导临床治疗。ANA在多种不同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呈现不同程度的阳性率,最常出现抗核抗体升高的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因此对于抗核抗体滴度大于1:320的患者建议进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筛查。

抗核抗体谱(ANAs)可进一步阐明ANA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性。目前ANAs已有30多种,根据细胞内靶抗原分子理化特性和分布部位可将主要ANAs分类:

抗核抗体谱(ANAs)

抗DNA抗体

抗单链DNA抗体(ssD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

抗组蛋白抗体

抗组蛋白抗体

抗非组蛋白抗体

抗ENA抗体:抗Sm、nRNP、SSA/Ro、SSB/La、rRNP、Scl-70Jo-1、PCNA、Ku、PM-1、RA33、Ki、SRP、RANA、Mi-2、PL-7PL-12、p80等抗体,抗染色体DNA蛋白抗体,抗着丝点抗体(ACA)

抗DNA组蛋白复合物抗体

狼疮细胞、抗DNP抗体、抗核小体抗体

抗核仁抗体

抗RNA多聚酶Ⅰ/Ⅱ/Ⅲ、原纤维蛋白、NOR-90、Th/To等抗体

抗其他细胞成分抗体

抗核孔复合物、板层素、线粒体、高尔基体、溶酶体、肌动蛋白、波形纤维蛋白、原肌球蛋白、细胞角蛋白、中心体、纺锤体、中间体等抗体

二、抗核抗体、抗核抗体谱的检测

几乎所有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活跃状态都可检测出ANA阳性,A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阳性率达95%~100%,非活动期达40%~80%,在药物诱导的红斑狼疮阳性率达100%;在混合性结缔组织病阳性率达100%,在类风性关节炎阳性率达20%~40%;在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阳性率达85%~95%;在多肌炎及皮肌炎阳性率达30%~50%;在干燥综合征阳性率达70%~80%;在慢性活动性肝炎阳性率达30%~40%;在溃疡性结肠炎阳性炎26%;其它风湿病阳性率达20%~50%。高滴度ANA高度提示自身免疫病,正常人可以ANA低滴度阳性。大部分血清学ANA阳性的个体可能永远不会发展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但提示机体可能处于自身免疫功能异常状态。因此ANA检测对自身免疫疾病具有筛查作用。

ANAs特异性抗体检测具有高特异性和较高的敏感度,二者同时检测可提高自身免疫性诊断准确率。ANA和ANAs有多种检测方法,不同检测技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存在差别。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IF)可检测到完整的ANAs抗原谱,可预测分析ANA靶抗原范围,被认为是ANA检测金标准。但IIF检测ANA时,有很多荧光模型对应的靶抗原尚不清楚,这些荧光模型的临床意义也不明确,ANA荧光模型已不能准确反映以往已知的靶抗原所呈现的经典荧光模型,且ANA核型和ANAs有一定相关性,但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常规模式是以IIF为筛选实验,再用条带酶免分析法(LI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等技术进行特异性自身抗体检测。两种或多种不同方法学原理的实验互相佐证,有助于减少实验误差,合理选择检验方法和多次重复检测再密切结合临床进行分析才能正确诊断疾病。如果单用任何一种方法检测都有可能造成ANA阳性结果的漏检、漏报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漏诊。

三、抗核抗体、抗核抗体谱与不良妊娠

胚胎是一种半同种移植物,而胚胎着床则是一种同种异体移植,胚胎着床的过程反应了母体对胚胎抗原在自身免疫调控下达到平衡,即母--胎免疫耐受。自身免疫疾病潜伏期较长,女性患者高于男性,ANA谱已有30多种,因此首先需要明确哪种亚型的ANA与不良妊娠相关,从而探讨ANA引起不良妊娠的可能机制,对于早期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保护母--胎免疫耐受、改善预后及提高患者抱婴率具有重要意义。

1.抗核抗体、抗核抗体谱与IVF-ET

ANA阳性被证明与体外受精结果显著受损有关,这表明ANA可能对卵母细胞和胚胎发育有不利影响。研究显示在普通人群中ANA阳性率为5.9%~23.7%,其阳性率与人种、性别、地域相关,并且其阳性主要见低滴度(1:100)。而在不孕患者中ANA阳性率显著升高,其阳性率为28.7%~39.45%,并且在ANA阳性的不孕患者中,滴度≥1:320的患者约占1/3。

多个研究发现,在IVF/ICSI助孕的患者中,与ANA阴性的患者相比较,ANA阳性的患者促排卵过程中总Gn药物剂量明显增加的同时,其获卵率显著减少,卵子成熟率降低、胚胎卵裂率下降、优质胚胎率及可利用胚胎率下降,导致最终妊娠率下降。2003年KikuchiK等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40岁以下的行IVF-ET治疗的女性不孕患者进行检测,第一周期中,ANA阳性组的临床妊娠率明显低于ANA阴性组(28%vs54.2%),而累积妊娠率无明显差异。ANA阳性的不孕患者其抱婴率显著降低,不仅与妊娠率降低有关,其流产率较ANA阴性的患者有显著升高。YangL等研究中,ANA滴度≥1:320时其获卵数及可利用胚胎数较ANA滴度1:100的患者显著下降,且其流产率显著升高。

目前为止ANA阳性对于不孕影响的机制不明确,可能机制是ANA不是单纯的蛋白质,而是与RNA结合的复合物,很多核抗原具有RNA多聚酶的作用,提示这些抗原对于RNA的转录等起着重要作用。如果产生相关抗体,就可能引起RNA转录的障碍,并影响DNA的复制。也有一种观点认为ANA可能干扰了细胞的分裂过程,影响受精卵和胚胎的正常发育。2012年一项研究提示ANA影响卵母细胞成熟和胚胎细胞分裂,其中ANA阳性组的MII卵细胞比率、2PN率、分裂率、可移植胚胎数、优质胚胎率方面均低于ANA阴性组,并且妊娠率和着床率(28.1%vs46.4%,15%vs25.7%)降低认为ANA影响卵母细胞成熟和胚胎细胞分裂,影响了IVF-ET的结局;进一步的研究认为,血清中ANA水平的升高可能会导致更差的IVF结局。因此有学者提出自身抗体可能影响到母体激素的异常,植入前胚胎滋养层细胞功能障碍或者胎盘血管血栓,也有研究认为胚胎在植入前已经受到了自身抗体的攻击,因此有研究对卵泡液ANA进行检测,并在胚胎细胞中检出自身IgG。ANA如何作用于靶细胞,并最终造成靶细胞损伤的机制尚不明确,ANA(包括抗DNA抗体、抗核蛋白抗体等)可能穿过细胞膜,影响染色质重排,影响细胞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

对于ANA阳性的患者,治疗建议使用强的松10mg/d或甲泼尼龙8mg/d,治疗的起始时间可以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周期开始前一个月,持续至验孕日。ANA阳性的不孕症患者,予以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能显著提高其IVF/ICSI助孕的妊娠率。另外有部分学者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与阿司匹林治疗ANA阳性的不孕患者,其IVF/ICSI助孕的妊娠率仍有明显提高,但联合用药的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

2.抗核抗体、抗核抗体谱与反复流产

在孕妇中,ANA的存在表明可能有影响胎盘发育的潜在自身免疫过程,并且可导致早期妊娠丧失。不明原因的复发性流产患者常常有ANA。有报道自身免疫型复发性流产中发现患者体内检出ANA自身抗体的阳性率为8%~50%,对照组则为5%。另有报道显示ANA为6.9%,ANAs为2.9%。日本学者在一项研究中发现3次或3次以上流产或死胎患者和连续流产2次的患者,ANA的阳性率分别是43.5%和38.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且妊娠丢失的次数越多,ANA阳性率越高,ANA抗体效价也就越高,由此提出对此类患者应常规作ANA筛查。TicconiC等研究显示反复流产患者ANA阳性率可达50%。

ANA阳性导致流产的可能机制,ANA是抗细胞核内成分及与核内成分相同物质的抗体,其水平异常可激活母体产生炎症反应,促进白细胞介素1β介导的炎症反应发生,使子宫内膜对胚胎容受性降低,最终导致流产。炎症反应产生的白细胞介素、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α等)使母-胎界面自然杀伤细胞数目增多并活化,导致母体免疫抑制受阻,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功能受干扰,从而使母体将胚胎细胞视为异物进行攻击导致妊娠丢失。此外,ANA水平异常还可能影响母体凝血功能,使母-胎界面血液流变学发生改变,引起胎盘部位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导致胎盘组织梗死,胎儿缺血缺氧而死。临床上采用羟氯喹、阿司匹林、环孢素等免疫调节剂治疗ANA阳性患者可提高反复流产患者再次妊娠成功率和活产率。

研究显示杭核抗体谱中抗ds-DNA、抗SSB、抗sm、抗Ro-52、抗Ro-60抗体水平升高与反复流产密切相关。对于ANA阳性的反复流产患者,治疗建议使用强的松10mg/d或甲泼尼龙8mg/d,治疗的起始时间可以从助孕周期开始前一个月,持续至既往流产孕周后1~2周。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