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诸证 之 产后自汗、盗汗 产后诸证 之 产后自汗、盗汗产后诸证 之 产后自汗、盗汗

产后诸证 之 产后自汗、盗汗

孕妇分娩前后,身体环境会因分娩产生巨大的变化,在分娩后的恢复中,也会因这一巨大变化产生或多或少的一些症状。若产妇于产后涔涔汗出,持续不止,动则益甚者,称为

“产后自汗”

;若睡眠中汗出湿衣,醒来自止者,为

“产后盗汗”

,统称为产后汗证。

若有些产妇在新产后汗出较平时多,尤其是在进食、活动后或睡眠时出汗较多,是由于产后气血骤虚,腠理不密所致,可在数天后营卫自调而缓解,则不认为是病理情况。

气虚、阴虚为导致产后汗证的主因。

《诸病源候论》指出产后汗出不止主要因为产时伤血导致“阴气虚而阳气加之,里虚表实,阳气独发于外”,即多由素体虚弱,产后耗气伤血、气虚腠理不密;或阴血骤虚,阳气外越,迫津外泄而致。气虚多导致自汗;阴虚多导致盗汗。

本病以产后出汗量过多或持续时间长为特点,根据出汗发生时间之不同分为自汗和盗汗:产后自汗者,白昼汗多,动则益;产后盗汗者,寐中汗出,醒后自止。应与产后发热、中暑等所致的出汗相鉴别:产后发热表现为高热多汗,汗出热退,起病急,病程短;产后自汗、盗汗一般不伴有发热;若产时正值炎热酷暑之季,易暑邪而出现以骤然高热、汗出、神昏,甚则躁扰抽搐为特征的产后中暑;而产后自汗、盗汗无明显季节性,无发热及神志改变。

产后自汗、盗汗因虚所致,前者主要责之于气虚,后者主要责之于阴虚。根据产后汗证各个证型的特点,气虚者应治以益气固表,和营止汗;阴虚者应治以益气养阴,生津敛汗,并结合舌脉特点进行分析酌情加以敛汗之品,标本兼治。产后自汗、盗汗,虽有气虚和阴虚之分,但临床上阳损及阴,阴损及阳,故自汗、盗汗并非绝对的分属气虚、阴虚;同时,由于气与津液互根互生,因此临床实际治疗自汗时,勿忘佐以补津化气之品;治疗盗汗时,勿忘佐以补气生津之物。如此,“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相得益彰,其效更佳。

气虚证

由于患者素体虚弱,又因产时伤气耗血,气虚益甚,卫阳不固,腠理不实,阳不敛阴,阴津外泄,乃致自汗不止。症见:产后汗出过多,不能自止,动则加剧,时有恶风身冷,气短懒言,面色就白,倦息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宜益气固表,和营止汗。可选

黄芪汤(《济阴纲目》)

加减,治疗卫气不固自汗证。若汗出过多可加浮小麦、麻黄根、五味子固涩敛汗;若头晕心悸,唇甲苍白者,可加党参、何首乌、阿胶益气养血

阴虚证

可因患者营阴素亏,加之新产失血伤津,阴血益虚,阴虚内热,因而睡眠时阳乘阴分,迫津外泄,致令盗汗;醒后阳气卫于外,充腠理,实皮毛而汗自止。亦有因气随血伤,醒后卫用仍不固而自汗不止者。症见:产后睡中汗出,甚则湿透衣衫,醒后即止;面色潮红,头晕耳鸣,口燥咽干,渴不思饮;或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

治宜益气养阴,生津敛汗。可施以

生脉散

加煅牡蛎、浮小麦、山茱黄、糯稻根。若口燥咽干甚者,加石斛、玉竹生津滋液;五心烦热甚者,加白薇、地骨皮、生地黄、栀子滋阴清热除烦。

产后自汗、盗汗,若能及时治以补虚敛汗,预后良好;但若汗出不止,日久不瘥者应预防气随津脱,变生他疾。对于产后长期盗汗者,应借助现代医学相关检查,排除他病如结核病变等病因。

文案:李婧

编辑:清风明月

图片来源于网络

注意:以上诸方及治法请在正规执业中医医师指导下使用,并依据患者情况及时至正规综合医院进行诊治。

参考书籍:《中医妇科学》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